⑴ 历史上真有建宁公主这个人吗
对于皇十四女建宁公主而言,这一切却犹如噩梦,33岁时突然就家破人亡了。从前,下嫁汉族权臣之子是清廷为了实现笼络汉臣之意,而今父债子还甚至是由孙子来还,又是清廷为巩固政权的明智之举。
⑵ 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33岁至亲被杀,她的一生有多凄惨
刚开始了解建宁公主这个人物肯定是从金庸的《鹿鼎记》中开始的,但是建宁公主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康熙的姑母。虽然她和吴应熊(吴三桂之子)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但是二人婚后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还生有三个儿子,而吴应熊在朝廷上也算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一品大员的官职,但是因为吴三桂的谋逆,使得吴应熊被杀,而建宁公主也郁郁而终。
之后吴三桂还是进行了大规模的谋反行为,于是康熙果断杀死了吴应熊和他的儿子。虽然吴应熊是吴三桂的长子,但是最伤心的还要是建宁公主,毕竟他是建宁的老公,是她儿子的父亲。自从吴应熊和自己的儿子死后,建宁公主便闷闷不乐,在冰冷的宫中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在之后的三十年中感受不到皇家的温馨和关怀,最终是死在了后宫中。
⑶ 建宁县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建宁公主算不算!
建宁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958)置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介于北纬26°32′-27°06′,东经 116°30′-117°03′之间,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闽西北、武夷山麓中段。建宁是台湾首尊肉身菩萨慈航法师的故里,在千年古刹报国寺建有慈航菩萨纪念馆。
建宁地质结构形成于26亿年前,由茫茫海底抬升为陆地并逐步向泰宁、宁化等周边延伸,地质学定名为天井坪地貌,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一块陆地,历史久远的这块华厦古陆,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条件,境内世界地质公园金铙山主峰白石顶为福建第二高峰(海拔1858米),具有典型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年降水量1822毫米,年均气温16.8℃。有云母、瓷土、稀土等矿藏10余种。主要交通干线有207、309省道公路以及京福高速建泰高速连接线、向莆铁路建宁段,规划过境的铁路有浦建龙梅铁路。游览胜地有金铙山、高峰古道、闽江源自然保护区等,古迹有千年古刹报国寺等。
建宁是“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中国无患子之乡”和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建莲素有天下第一莲的美誉,已有千年种植历史,是历代皇家贡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宁黄花梨被评为中华名果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建宁是福建省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业县之一,年种植莲子、种子、梨子分别稳定在5万亩、5万亩、11万亩以上。建宁县还是福建省的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亚洲最大的薄型纸生产基地和中央苏区县之一,享受西部地区政策优惠待遇。
⑷ 有人知道历史上建宁公主到底嫁给谁了吗就是"鹿鼎记"里的那个嫁给韦小宝的建宁公主!
建宁公主的原型是和硕建宁公主,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其母为庶妃奇垒氏。她是康熙的回姑姑:并不是妹妹答。
建宁公主初号和硕公主,又称和硕恪纯公主、金福格格。公主于顺治十年()13岁时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顺治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
十四年吴应熊因其父吴三桂反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
康熙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
⑸ 历史上的建宁公主
建宁公主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人物,她最后成为主人公韦小宝的七位夫人之一。在金庸笔下,这位金枝玉叶的公主却是一个有点心理变态的施虐狂兼受虐狂,常常是刚才还打得韦小宝鼻青脸肿,嘴歪眼斜,转瞬间就跪在地上大叫“桂贝勒”了。她身世可怜,母亲本是神龙教为了得到《四十二章经》而安排进宫的一个卧底——前明将领毛文龙之女毛东珠,而她生父也不是先帝,而是神龙教徒瘦头陀(后来因为吃了豹胎易筋丸而变得又矮又胖),她空有金枝玉叶的名头,却是个私生女,所以她有时对韦小宝有点过份,韦小宝看她着实可怜也就忍了。
历史原型
建宁公主的原型是和硕建宁公主,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其母为庶妃奇垒氏。她是康熙帝的姑姑。建宁公主初号和硕公主,又称和硕恪纯公主、金福格格。公主于顺治十年()13岁时下嫁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吴应熊因其父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康熙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
两者区别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建宁公主与历史颇有出入,
1.建宁原是康熙之姑姑,《鹿鼎记》一书将她安排成康熙的妹妹。
2.建宁公主下嫁吴应熊一事,于《鹿鼎记》书中写成建宁不只没嫁吴应熊,还阉割了他。 此外,鹿鼎记中的建宁还是一个有虐待他人以及被人虐待癖好的公主,而且还为韦小宝生了女儿——韦双双。
⑹ 建宁公主的人物生平
吴应熊与公主婚后来,顺治十自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本来建宁公主与额驸在京师不断加官晋爵,和美度日,孰不知南疆突变起风波。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树起白色旗帜,以复明为由,挑起反清之“三藩之乱”。建宁公主的生活由此转折,落入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窠臼。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和吴应熊虚与委蛇而嫁给“韦小宝”去快活逍遥,而是月寒日暖煎人寿,莫问当年事,因为往事不堪回首。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皇十四女建宁公主在熬过了30年的凄清萧索岁月后与世长辞,时年63岁。
历史上皇太极的共有十四个女儿,建宁公主是最小的,年纪比康熙大十三岁。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宠,皇太极二女马喀塔 、四女雅图、五女阿图都有留下名字来,建宁却没有留下名字。又嫁给清廷深为忌惮的吴三桂之子,那时她才13岁,这一辈子就注定是悲剧了。
⑺ 建宁乡的历史人物
(一)本地人物
1、人物简历
(1)张宝,宋末元初高平县建宁(今建北村)人,历任永兴路百户、指挥佥事。
《高平县志》记载,“元则张宝,中统间(1260年-1263年)为永兴路百户。适江寇为乱,命宝督兵檄,至即束担以行,时方元旦,擒渠魁以归,迁都指挥佥事。居家孝友,建宁明道先生乡校文馆(建宁文庙)久废,宝力复之”。
张宝做官退休后回到建宁,在圣人殿专事教书育人。
(2)申良(1468年-1524年),字延贤,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其女儿名叫申翠屏,女婿叫郭绍芳,外孙叫郭东。弘治十一年举人,历任招远、诸城、良乡知县,安吉知州,常州同知,户部员外郎。
清代张廷玉著《明史》(卷192)记载,“申良,字延贤,高平人。登乡荐,授招远知县。山东盗起,良豫为战守具。盗至,追击 至黄县,俘斩数百人。已,复至,再破走之。历知诸城、良乡。权贵人往来要索,良悉拒之。进安吉知州。锦衣叶琼倚钱宁势夺民田,良谳还之民。琼因嗾奸人诬奏良,事竟得白。稍迁常州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与淮俱杖死。赠太仆少卿。招远民怀其政,绘像祀之”。
(3)郭宗,字距光,号云林山人,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景昭,祖钦,父质,儿峻,孙绍芳,曾孙东。景泰七年举人,原武县尹。
(4)郭峻,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钦、祖质、父宗,妻田氏,儿绍芳,孙东,曾孙嗣燃、嗣炳、嗣焕。廪生、建宁圣人殿教授。
(5)郭岐,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钦、祖质、父宗、兄峻,侄儿绍芳,侄孙东,曾孙嗣烨、嗣勋。建宁当地乡贤。
(6)郭绍芳,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质、祖宗、父峻,妻申翠屏,儿东,孙嗣燃、嗣炳、嗣焕。建宁当地乡贤。
(7)郭东(1523年-1603年),字仁府,号春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宗、祖峻,外祖申良,父郭绍芳,母申翠屏,妻刑氏、王氏、杨氏,儿嗣燃、嗣炳、嗣焕,孙基洪。大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科中举,第20名;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第174名,大明第267名。历任浙江嘉兴、河南嵩县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尚书司丞、顺天府丞、南京太常寺卿(正三品)。
司昌龄《郭东传》记载,“郭东,字仁府,高平人。曾祖宗,景泰丙子举人,原武知县;祖峻,邑廪生,博学工书,士多从之;父绍芳,落魄嗜酒,有义气。尝出行,见一骞在田,而久不见人,疑而,控之,揣其所负装金也。会日将暮,遂前迹 之,一人醉卧道旁,谛之。为徘徊李五,撼而讯之,实为官解饷五百余两,即以装付之五,感激愿致百金为谢,固欲不受。归以与妻申氏,申氏曰,君能处心济物如是,吾家其或兴矣。次年遂生东,东奇敏,特达以。嘉靖丙午乡荐,及丙辰登第,时年三十九,历知嘉兴、嵩二县,升南京刑部主事。迎养父母,父不往,母往,居三月归,遂请终养。未几,父卒,家居十八年,至万历九年,母卒,服阕。始补官为兵部主事,升尚书司丞,转顺天府丞,升南京太仆寺卿,又转太常寺卿,以年过七十致仕。东善事二亲,好读书,恭谨淡泊。居邑东之建宁镇,有汥阳池,中建危楼,引水四面绕之,林木蓊郁,时登览啸咏,以自适。又于镇北数里建㞼阳书院(“㞼”字为古代生僻字,现注音有chéng、shèng、zhé三个读音。【集韵】注解:㞼同丞,翊也。故当地人叫做丞阳书院),招延四方文士,讲学其中,今其地曰石堂会,旧迹俱存,文章典雅醇正,著《类博录》。卷版藏于家,年八十以终,子嗣焕万历壬辰进士,官至苏州府同知,亦有文集刻本”。
明景泰年间,郭东曾祖父郭宗携带家眷从高平三甲镇北庄村迁至建宁里繁衍生息,后裔分布建宁镇(今建南、建北村)及郭庄、荒窝等村庄,逐渐发展成为明清时期建宁里第一名门望族,现今郭姓人员逾两千人。
郭东工于诗书,作品存世甚多,包括《甎(zhuān)甃(zhòu)城垣记》、《建宁里重修文庙碑》、《石堂别墅》、“建宁镇”匾额书法。《石堂别墅》诗云:“结庐石堂会,行坐见南山。梅帐尘嚣隔,茅斋趣味闲。苔痕侵砌畔,草色映帘间。地僻兼心远,栖迟未欲还”。
(8)郭嗣燃,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东。建宁当地乡贤。
(9)郭嗣炳,字永孚,号肖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东。万历二十五年丁酉科武举人,历任明威将军,金吾前卫指挥佥事。
(10)郭嗣焕,字叔奕,号宪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东,儿基洪。万历十年举人,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三甲第211名,大明第271名。历任陕西蒲城直禄东明知县、试政工部虞衡司、直隶苏州同知(正五品)。
(11)郭嗣烨,字元充,号效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不详。庠生儒官,“建宁镇”匾额勒石人。
(12)郭嗣勋,字季成,号为吾,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绍芳,父不详。庠增生。
(13)郭基洪,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曾祖绍芳,祖东,父嗣焕。历任序班、太常寺卿。
(14)姬廷聘,字慕伊,号起萃,明代高平县建宁镇(今建南村)人。庠生、建宁当地名医。
(15)郭维高,字土撝,号凤冈,清代高平县府下里郭庄村(今建宁乡郭庄村)人,岁贡生。撰有石堂会石窟《三义洞记》碑记。
(16)夏国彦,清代高平县建宁里建宁镇(今建北村)人,儒学生员。顺治十二年撰写郭庄村《茧用入社碑记》。
(17)苏遇春,清代高平县府下里苏庄村(今建宁乡苏庄村)人,建宁当地乡绅。光绪十年撰并书写苏庄村《补修玉皇庙碑记》。
(18)张文榜,清代高平县建宁里建宁镇(今建北村)人,清末民初名臣。民国九年书写建南村《高平县建宁镇补修济渎庙记》。
2、建宁郭东家族世系表
(1)初祖:郭子仪
(2)一世:郭恩
(3)二至六世:无考
(4)七世:郭景昭
(5)八世:郭钦
(6)九世:郭质
(7)十世:郭宗
(8)十一世 :郭峻、郭岐
(9)十二世:郭绍芳
(10)十三世:郭东
(11)十四世:郭嗣燃、郭嗣炳、郭嗣焕、郭嗣烨、郭嗣勋
(12)十五世:郭基洪
(13)十六世以后:无考
(二)外地关联人物
1、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生于湖北黄陂县。嘉祐二年丁酉科进士((同榜进士有曾巩、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三位))。历任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后追封“豫国公”,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程颢早年与其弟程颐共师周敦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堪称理学大师,世称“二程”。
程颢诗作存世颇多,其中《春日偶成》诗篇久负盛名,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在晋城县令任上,主持创立乡校七十二所,建宁乡校就设在宣圣庙内。其在闲暇时间,经常前往建宁宣圣庙为当地师生传道授业解惑。
2、杨子器,字明甫,号柳塘,明代浙江慈溪人。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进士,三甲第152名,大明第265名。历任高平、常熟县令。
明代学者崔铣撰写的《杨子器去思碑记》碑文记载,“杨子子器去高平十有八年,高平民申铎、姬增而下数百人立祠于建宁镇祀之。镇有先圣庙,宋程子伯淳作,杨子尝修之,祠列东庑下“。
建宁人申铎、姬增等数百人为了纪念杨子器在高平县令任上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在建宁镇圣人殿内勒石修建杨子祠。
(三)郭氏家族科举人物
郭氏家族一门六进士、十余举人、数十乡贤乡贡,高平郭氏家族与阳城县皇城相府陈廷敬家族并称为明清时期晋城两大科举官宦世家。建南村郭氏与三甲镇北庄村郭氏系出同源,建南村的郭氏科举人物见《本地人物》,北庄郭氏科举人物如下:
1、进士
(1)郭定:字静之。曾祖景昭,祖钦,父质,妻刑氏、崔氏、葛氏、李氏,七子坤、城、增、堪、壕、埏、?。明天顺六年举人,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进士,二甲第6名,大明第9名。历任郑州知州、赠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正三品)。
(2)郭鋆(1499年-1565年):字允重,号一泉。曾祖质,祖定,父坤,妻刘氏、刑氏。正德十四年举人,嘉靖十一年戊辰科进士,三甲第116名,大明第199名。历任太常寺少卿、工部右侍郎,先后总管芦沟桥、元雷殿、宝源局等工程,并督修京师外城,竣工后,被赐予金帛,加食尚书俸禄。文章古雅简练,著有《一泉文集》。
(3)郭鎜(不详-1558年):字允新,号三泉。曾祖质,祖定,父城,妻赵氏,子治暤、治休、治熙,孙奇策。嘉靖十年举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进士,三甲第44名,大明第142名。先任翰林院修撰,主编《大明会典 壬子典》,后任国子监祭酒,对监生重身教,谨章程,以经术为教。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明嘉靖三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卒於南京官邸。郭鎜博闻强记,明《春秋》,善词赋,一生著述颇丰,有《翰林诗稿》、《国学文集》、《家居集》等。
(4)郭鉴:字允明。曾祖质,祖定,父坤,妻申氏。明嘉靖十三年举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进士,二甲第56名,大明第59名。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
2、举人
(1)郭质:字彦彬。祖景昭,父钦,妻悦氏、王氏。明正统九年举人,历任永寿、定兴知县,光州知州。
(2)郭文:字宣章,祖景昭。父钦。明正统十三年举人解元,历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按畿内。
(3)郭骞:字惟贤。曾祖景昭,祖钦,父文。明成化十六年举人,真定府深州知州。
(4)郭淳:字时雍。明成化十八年举人,历任东安及南阳县尹、葭州知府、西安府同知。
(5)郭拱宸:字敬之。曾祖景昭,祖钦,父质。明弘治二年举人,鸡泽教谕。
(6)郭拱枢(1479年-1544年):字惟中,号北庄拙人。曾祖景昭,祖钦,父宜,妻邢氏,子三谟、三畏、三知,孙四箴、四勿、四幼。正德八年举人,文林郎、陕西澄城知县。
(7)郭长:字孟长。曾祖钦,祖质,父拱宸,明嘉靖七年举人,金州知州。
(8)郭坤:字崇载 。曾祖钦,祖质,父定,妻王氏。明弘治二年举人,历任霸州知州,赠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
(9)郭增:字崇进。曾祖钦,祖质,父定。明弘治十四年举人,历任莒南通判、济南府同知。
(10)郭銮:字允和。曾祖质,祖定,父城。明嘉靖十年举人,历任武定州及宁州知州、藩府长史。
(11)郭士基(1836年-1902年):字子卿。道光二十九年,13岁时考中秀才,同治三年,29岁时又考中举人,高平县署赠予他文魁匾额。同治九年出任广灵县训导。清光绪十一年,因不满清廷的腐朽统治,指责朝政,被革职遣回乡里。
3、乡贡乡贤
(1)郭均让:字时逊。生于元末,以贤良方正征历,辞归隐。明洪武十二年,以德行贤才应召金陵,授真定尹。
(2)郭钦:父景昭。封文林郎,湖广道监察御史。
(3)郭宥:曾祖景昭,祖钦,父质。明弘治五年乡贡,教授。
(4)郭冧:曾祖景昭,祖钦,父质。明弘治十一年乡贡,易州同知。
(5)郭完:曾祖景昭,祖钦,父质。明弘治十五年乡贡,教授。
(6)郭宏:曾祖景昭,祖钦,父质。例贡。
(7)郭拱极:曾祖景昭,祖钦,父质。明嘉靖五年乡贡。
(8)郭城(1467年-1544年):字崇固,号恭菴。曾祖钦,祖质,父定,妻王氏,子銮、鎜。例贡,安州州判,赠徵士郎、翰林院检讨。
(9)郭堪:曾祖钦,祖质,父定。明嘉靖七年乡贡。
(10)郭壕:曾祖钦,祖质,父定。明嘉靖三十年乡贡。
(11)郭埏:曾祖钦,祖质,父定。明嘉靖三十二年乡贡,隆庆卫训导。
(12)郭治统:曾祖定,祖坤,父鋆。廪生,两浙运司。
(13)郭治暤: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职布政司。
(14)郭治休: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职真定府。
(15)郭治熙:曾祖定,祖城,父鎜。原武县主簿。
(16)郭治光: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职真定府。
(17)郭治诗:曾祖定,祖坤,父鉴。耀州吏目。
(18)郭治泰:曾祖定,祖坤,父鉴。耀州吏目。
(19)郭治礼:曾祖定,祖坤,父?。序班,乡贤。
(20)郭献策:曾祖坤,祖鋆,父治统。任职运司。
(21)郭奇策:曾祖城,祖鎜,父治暤。乡贤。
4、郭氏家族名字规律
(1)第十世:郭宁、郭宗、郭宥、郭定、郭冧、郭完、郭宏、郭骞。宝盖头取名。
(2)第十一世:郭坤、郭城、郭增、郭堪、郭壕、郭埏。五行土旁取名。
(3)第十二世:郭銮、郭鋆、郭釜、郭鎜、郭鉴、郭鑋、郭蓥、郭鋈、郭鈭。五行金旁取名。
(4)第十四世:郭嗣燃、郭嗣炳、郭嗣焕、郭嗣烨、郭嗣勋。五行火旁取名。
⑻ 建宁公主与康熙皇帝是什么关系
是姑侄关系。历史上建宁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母。 皇太极诸女: 皇十四女(1641(辛巳年)一1703):和硕长公主。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
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本来建宁公主与额驸在京师不断加官晋爵,和美度日,孰不知南疆突变起风波。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树起白色旗帜,以复明为由,挑起反清之“三藩之乱”。建宁公主的生活由此转折,落入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窠臼。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建宁公主,并没有和吴应熊虚与委蛇而嫁给“韦小宝”去快活逍遥,而是月寒日暖煎人寿,莫问当年事,因为往事不堪回首。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二月,皇十四女建宁公主在熬过了30年的凄清萧索岁月后与世长辞,时年63岁。
历史上皇太极的共有十四个女儿,建宁公主是最小的,年纪比康熙大十三岁。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宠,皇太极二女马喀塔、四女雅图、五女阿图都有留下名字来,建宁却没有留下名字。又嫁给清廷深为忌惮的吴三桂之子,那时她才13岁,这一辈子就注定是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