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族与少数民族感人的小故事
在阿勒泰市萨尔胡松乡干沟村,住着166户村民,何厚宾家是这里唯一的一户汉族,在何厚宾居住的40多年里,他手把手教村民翻土、施肥、种菜、预防病虫害,带领村民种树,还为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哈萨克族儿媳妇。如今在这个村子里,到处是郁郁葱葱的白杨树以及家家户户种植的蔬菜,这里的民族在进步,这里的发展很稳定,这里没有汉民族之分,这里只有团结凝聚,这里只有欣欣向荣…….
阿勒泰市拉斯特乡拉斯特村一名8岁的小女孩艾明,在海拔2000多米的 “湖南也别斯”夏牧场的原始森林里走丢了。在她走失的52个小时里,来自八乡三镇两个牧场的60位汉、哈、回、蒙、维等民族自发组成的营救小组,对艾明进行了排山倒海式的原始森林大营救,场面壮观,感人肺腑: 68岁的哈萨克族玛燕老人,是在据阿勒泰市40公里的小东沟附近开了饭馆,当她听说艾明走失的消息时,饭馆成了营救小组的周转站,免费吃住,玛燕52小时守候在电话旁边等候小艾明的消息;维吾尔族蒙族小伙子巴代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阴坡上,一边走一边喊一边用白色布条留下记号,在人们搜索了52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坐在河边发抖的小艾明……
2. 少数民族帮助汉族的故事
1935年5月22日,红军总参谋长、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传奇。
彝族的历史非常古老,相传,诸葛亮南征的就是彝族,在汉族统治者的压迫下,彝人流落在大凉山区,过着贫穷的生活。据老百姓的描述,彝族还处于奴隶社会,他们相信神灵,还使用巫术。在冕宁不远的地方,有道泉水,据说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哑泉,当地人说,彝人在水里施下符咒,喝了泉中的水就会变哑。
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带领下,来到彝区,部队都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上级说,彝族同胞受的苦难,远远超过汉人,国民党欺压他们,奸商欺骗他们,他们对汉人是抱有成见的,但无论如何,绝不许开枪。
山上还有“孔明寨”,据说这是孔明和孟获交战时屯兵之所。彝人的田就在山坡上,倾斜度跟峭壁差不多,地里只有点玉米,房子更是简陋,墙壁是用竹子编的,上面覆盖着松树皮。
突然间,山上传来“喔……喔……”的声音,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叫,身材高大的彝人出现了。他们穿着奇怪的服饰,有很多根本没穿衣服,男男女女耳朵上戴着骨环,有的人鼻子上还穿着银环,这些人挥舞着土枪、长矛、棍棒,叫喊着冲下来,他们显得非常激动,后面工兵部队遇到袭击,衣服都被剥光了,人却没有受到伤害。肖华等人出面宣传党的政策,费尽口舌之后,终于有个小头目去喊彝族人的领袖。
小叶丹来了,那是个高大的汉子,披头散发,刘伯承也到了。他们诚恳地交谈,最后当众结拜为兄弟。当晚在大桥镇,刘伯承买光了全城的酒来接待小叶丹,小叶丹答应帮红军过境。
山里的天气很奇特,中午十分炎热,下午会有大风,晚上开始下雨,到了第二天早上又是晴天。今天一早,小叶丹的四叔做了红军的向导,在他的带领下,到了晚间,红军终于走出彝区。
红军走后,小叶丹打起了红军彝民支队的旗帜,在因伤留下的红军某部政治委员的帮助下,坚持了5年的斗争。
国民党要追究他与红军结盟的罪责,他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但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队旗。他叮嘱妻子:“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将来交给红军。”
小叶丹将这面旗帜珍藏在背兜下特制的夹层里,随身携带,格外珍惜。
1941年,彝族败类邓秀廷在反动军阀的支持下,挑拨离间,分化了联盟,镇压了彝民革命,抓住了红军政委。后来小叶丹的委任状被邓秀廷搜去,以“通共有据”,在大桥镇惨遭杀害。小叶丹在被捕前,含着热泪告诉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沽基尼尔:“刘伯承这样有信有义的大人物是绝不会骗人的。万一我死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面旗帜,将来交给刘司令员。”
1950年春,冕宁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从山洞里取出珍藏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把它交到了刘伯承手中。刘伯承又回忆起15年前那段动人的故事......
小叶丹的孙女果基曲比莫经常拿着照片,对4个子女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
3. 汉族的由来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3)汉民族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4. 汉族民俗故事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4)汉民族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中国汉族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中国汉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认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中国汉族历来信仰"神仙"。古代中国汉族崇拜的神仙众多。
对于天,有总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认为青帝主东,赤帝主南,黄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东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
对于山水,认为山有山神,不仅五岳奉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认为水里有“四海龙王”,龙王除统领水族外,还掌管兴云降雨。
对于地,认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称“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同时一树一石也都被赋予神灵。
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认为雷公是司雷之神,电母又称“雷婆”,是司闪电之神,丙师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风之神,回禄是火神。
5. 汉族人的传说故事
汉族中原古帝神话传说
有巢氏 又称大巢氏相传,远古时代他发明了巢居,教民构木为巢,以防野兽侵袭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云: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此说又见韩非子·五蠹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
祝融 古帝一说为炎帝裔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视融一说为黄帝裔山海经·海内经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又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实则炎黄古本同族,故二说一也祝融号赤帝,罗泌路史·前纪卷八: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祝融神话,还见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墨子·非攻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间,西北之隅;祝融等七神雪天远 来,助周灭殷事见于尚书大传及太公金匮;共工与祝融戊,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事见史记·补三皇本纪火神左专·昭二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吕氏春秋·四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主管南方之神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神农 亦称神农氏农业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马骕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土神礼记·月令夏季之月: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异草名太平御览卷三九引神农本草: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神农涧 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今温县尚流传有此活的神话
燧人氏 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今河南商丘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活神话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化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瑶姬 炎帝女亦作姚姬文选·宋玉<高唐赋>序:妄巫山之女也注引襄侣音旧传:赤帝(炎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神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神女,王因幸之燧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又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此与古神话述帝女死尸化为 草契山海经·中次七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露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瑶姬神话又有瑶姬为西王母之女一说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庙乃在诸峰对岸小冈之上,所谓阳云台,高唐观今庙中石刻引镛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此说又见五代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三所记唐彦谦鹿门集·拾遗·楚天诗云:不会瑶姬朝与暮,更为云雨待向人?唐李白感兴八首诗云: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
精卫填海 最早见于山海经·北次三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朽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晓,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孝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石,以堙于东海据述异记(上)之说,精卫与海燕结合生子,一雌一雄,一名鸟市,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雀在东海精卫誓水处,因曾扇于此川,故誓不饮此水据现今湖南流传的紫盖峰传说,精卫为神农求还魂草被救,填海复仇等,并得到道教神仙指引搭救和鼓励陕西和河南方城也有此类神话流传
共工 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祝融与共工战 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参见共工杞人忧天
蚩尤 炎帝后裔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同卷注引世本:蚩尤作五兵:戈矛朝酋矛夷矛相传:蚩尤不但以金作兵器,并能呼风唤雨山海经·大荒北经虽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与黄帝战并被黄帝所杀之事,记述繁多,各有异文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山海经·大荒南经: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皇览·家墓记:传言黄帝与虽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一些典藉中还记有蚩尤的形象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免河图: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剑戟,头有角相传蚩尤禀性贪虐(见路史·蚩尤传)暴(见史记·五帝本纪),然死厉又受人尊祟皇览·冢墓记云: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述异记卷上: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龙鱼河图: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封禅书记齐把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今河南台前县有虽尤家汉代冀州民间尚有纪念虽尤的角抵戏可知蚩尤原非与黄帝争帝位的叛逆魑魅形象
刑天 亦作邢天形天山海经·海内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据宋罗泌路史·后纪三,刑天似为炎帝臣属刑天与帝争神亦为炎黄之战余绪,帝即黄帝常羊山为炎帝诞生地,还其放处常羊山北为黄帝子孙居处者
6. 列举汉朝时期的五个历史故事
白登之围: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
苏武留胡节不辱:苏武,字子卿,人,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出使罗布泊西南的鄯善国(今新疆东南部),当时匈奴也在极力争取鄯善王。班超刚到鄯善国,国王非常礼待班超,但几日后突然冷淡下来。班超认识到“必有匈奴使者来”而导致了鄯善王犹疑,后用计得到了确实的消息。因与同伴36人开会说:“我等在绝域,欲立大功;而匈奴使者仅来了几天,国王就开始冷淡我们。若将我们送与匈奴,将难于活命”,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之”。当夜班超带领手下在匈奴使者帐放火鸣鼓,致使对方惊乱。班超亲手格杀3人,吏兵斩杀30多人,其余百余人均被烧死。班超次日将匈奴使者首级展示予鄯善王,震撼其国人,鄯善国遂归顺汉室。
冯媛当熊:建昭年间,元帝到虎圈观看斗兽,后宫都坐在一旁。一头熊逃出虎圈,攀上槛栏要跑到殿上来。左右的贵人像傅昭仪等都吓跑了,冯倢伃却径直走上前去,挡住了熊,站在那儿,左右侍卫杀掉了熊。元帝问道:“人们都又惊又怕,你为什么上前挡住熊?”倢伃回答说:“猛兽抓到人后就会停下来,我怕熊走到陛下那裹,所以用身体挡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对冯倢伃倍加敬重,而傅昭仪等人很是惭愧。
7. 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合婚的故事
那叫和亲、通婚
汉凶之间经常和亲,如昭君出塞。
唐和周边少数民族也经常通婚,如突厥、回鹘、土蕃,著名的文成公主。
北宋时期也和辽国、金国有过和亲政策
8. 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它民族交往的事例!急!
(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迁都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或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僚、爨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爨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三)辽宋夏金元时期
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宋的北部,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
建立辽的契丹源于鲜卑。它是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和不断向南扩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向南发展,辽治下的汉人日益增多,在与中原的冲突和交融之中,缩小了差距,民族融合的最后结果是形成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而党项族又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吸收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重要民族,其发展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西夏建国后,势力迅速扩大,相继与北宋、辽、金、南宋形成鼎立局面,盛时辖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具体如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四)清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早在清军入关,满汉之间已经有了接触。清军入关后,随之满族大批迁入关内,客观上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同时,为了巩固统治,满清统治者还主动寻求与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合。这样,在多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中,满族因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成分而日渐壮大。同时,也有部分成员分离出去,融入其他民族。这种血缘的交流,既有利于满汉之间的融合,又密切了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
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他们主要分别在边疆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状态。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如清代在对北部边疆的经营与管理中,先是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接着,又经过多年的征战,控制了蒙古高原及迤西地区,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同时,内地汉族人民因战乱、灾荒、饥馑等诸多原因,亦大量流入北部边疆,与他族杂居。这种不同民族成分之间的辗转流动与交错杂居,在北方广阔的地区,掀起了以汉、满、蒙古的融合为核心,维吾尔、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也纷纷卷入的民族融合高潮。
第三,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满族贵族在入关之初,曾推行过圈地、投充、剃发等一系列扰民政策,在南下剪除南明政权、平定“三藩”战争中,八旗军也曾扰害汉民。这些政策,曾一度激起阶级对立和各族反抗,客观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统治中加强了联系。清后期,统治日益腐朽,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狼烟四起,边患频仍,民族危机加深。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情况下,在患难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与融合。
9. 陕西汉中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陕西省汉中市就是三国时候的汉中
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特以“汉”为号,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说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
褒斜道漂流
褒斜栈道号称“中国第一栈道”,褒斜道漂流位于褒河上游。褒河由红岩、太白二河汇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险、奇、雄而著称于世,两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观田园风光、可沙滩嬉戏,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给您“披阅栈道风云,驾驭长河波浪,亲历英雄壮举,感受激情召唤”的奇特难忘的人生体验。
寒溪夜涨碑
距留坝县城南33公里马道镇北的凤凰山下有寒溪河,现存石碑两通,记载着公元前206年“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典故。相传韩信弃楚投汉,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气之下,单骑北上,行至马道,是夜明月当空但寒溪暴涨,信不能过,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到汉中。刘邦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灭楚兴汉,终成帝业。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之句,赞美“寒溪夜涨“之奇功。
紫柏山下张良庙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坝县西北,远远就看到秦岭,西汉名臣张良庙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国时期张良第十三代孙张鲁始建,庙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静。
净明寺塔
净明寺塔位于汉中东门外,相传是三国著名将领庞德养病的地方。塔顶保存有略残的铁狮一对。此塔呈方形,单层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雄伟高大,秀丽无比。
张嶷墓
张嶷墓在陕西南郑县柏乡街。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张嶷曾经上谏诸葛瞻,建议其不要急于伐魏,而应该重点发展农业,再联合吴国攻打魏国。张嶷治理南方少数民族颇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战死沙场。张
乐城
距汉中35公里的城固县是乐城。当诸葛亮前两次北伐失败,在沔阳筑汉城,在城固筑乐城,东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队又可以防御敌军南下。至今,在庆山顶上还残留着报警的烽火台。
西乡张飞庙、飞凤山
西乡距城固60多公里,三国时期,西乡是张飞的封地,现存有“桓侯庙”遗址。飞凤山在西乡城南五子山侧,是西乡胜景之一。据传,张飞打败曹军后,路经此地,见山势如凤凌空飞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飞凤山”三个大字。
10. 有关汉族的故事简短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1、《女娲造人》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2、《夸父追日》
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夸父的人。他力气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树;抬脚走一步,就能跨过一条大河。那个时候,人们住在树林里,穿树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艰难。每到冬天的夜晚,人们又冷又饿,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阳在白天能停留得长一些。
夸父决定追上太阳让它在白天多停留一会儿,夸父站在山顶上,当太阳出现的时候,就大声喊道:“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让白天更长一些呢?”太阳没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第二天,夸父又来到山顶上,对着刚升起的太阳喊:“太阳,你能不能慢点儿走。”太阳仍然没有理睬他。
夸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发誓要捉住太阳,不让它落山。太阳爬上了山顶,夸父就追上山顶。太阳落到峡谷,夸父就追到峡谷。夸父跑过无数座大山,跨过无数条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阳有点害怕了,跑得越来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夸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大阳这个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烟了,他越来越渴,越来越累,快要倒下去了。于是,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
夸父继续追赶太阳。但是他实在太累太渴了,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3、《盘古开天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
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
盘古开天辟地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
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4、《后羿射日》
古代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于是,后羿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
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
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
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生长,万物得生存。
5、《共工怒触不周山》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