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革命历史经典人物故事3个
革命历史经典人物故事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会办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也登上历史舞台,一面组织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一面回击保皇派对革命的攻击。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原名文,号逸仙,因留居日本期间,曾化名中山樵,后来就以孙中山的名字通用于世界。孙中山十二岁时,远赴檀香山,在资本家哥哥的资助下,进入当地教会学校读书。后来,他转到香港学医。读书期间,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中法战争中国在谅山取得大捷,反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卖国条约,使他受到极大刺激,萌生了反清思想。从此,他课余时间,在香港、澳门一带,努力宣传革命。
公元1894年秋,孙中山回到檀香山,宣传反清革命主张,联合二十多个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章程抨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号召革命志士团结革命,振兴中华,挽救危局,并且在会员入会秘密誓词中,明确他们的奋斗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成立时,中日甲午战争打得正激烈。日军攻占了北洋海军要塞旅顺和大连,北京天津受到震动,形势危急。孙中山赶回香港,策划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公元1895年2月,孙中山、陆皓东等和香港进步社团辅仁文社合作,成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总部成员与檀香山兴中会有较大不同,会章和入会誓词都有一些修改。更加着重揭露清王朝的腐败,将原来的“恢复中国”改为“恢复中华”,意思更为准确。接着,孙中山广泛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林人物和清军中的士兵,密谋起义。
经过半年的准备,孙中山决定于这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夺取省城作为革命据点。但在起义前夕,机密被泄露,参加起义的部分人员被清军逮捕,陆皓东等志士英勇牺牲,起义失败。
两广总督悬赏缉拿孙中山。同志们催促孙中山立即撤离广州,他却说:“大家都不怕死,我怎么能临阵先逃呢?”他冒着生命危险,疏散会员,销毁文件,把各种善后事务处理妥当。十多天后,他才撤到香港,流亡海外,显示了革命领袖的风度。
这次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很大,不仅传遍全国,连外国报纸也开始宣传“支那革命党孙逸仙”。从此,孙中山和兴中会的活动逐渐被大家重视。清廷悬重赏捉拿孙中山,派出大批暗探跟踪他,又电令各驻外使馆寻找机会逮捕他。孙中山被迫隐姓埋名,流亡在各国之间。
公元1896年,孙中山来到伦敦,住在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家。但他的行踪又被清廷密探侦察到了。他们与清朝驻英国使馆官员密谋,引诱孙中山误入清朝使馆,秘密将他绑架。清朝驻英公使龚照屿租定轮船,准备把他装在一只大箱子里偷运回国内处死。
孙中山在囚禁中坚持斗争,他写了许多求救信,都没有传递出去。直至第七天,才得到使馆英国清洁工人柯尔的帮助,将求救信送到康德黎手里。
经过康德黎的多方奔走,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在伦敦各报相继刊出,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强制清朝公使馆释放了已被关押十二天的孙中山。获释后,孙中山用英文写成《伦敦被难记》,第二年春天在英国出版,再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他的名字,传遍了欧美各国。
此后,孙中山继续宣传革命的意志更加顽强,他有力地批驳了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的保皇谬论,也克服了革命党人内部的矛盾和不同意见,将民主革命一步一步引向前进。
1905年,孙中山重返日本,在东京会晤了另外几个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讨论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问题。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将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作为革命纲领。8月20日,举行了同盟会成立大会,公推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指日可待。
革命历史经典人物故事 革命导师列宁
“卡夫丁峡谷”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一个典故。相传在那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希腊几十万大军就此覆灭。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卡夫丁峡谷”比喻为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巨大障碍。20世纪初,列宁却率领着落后的俄国,第一个勇敢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架起了一座连接马克思主义和东方的桥梁。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
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1年,21岁的列宁以校外生的资格通过了波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并被授予优等生毕业文凭。在萨马拉城,列宁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3年8月,列宁移居彼得堡。从此,揭开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列宁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者。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要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就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列宁很早就说过:“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1898年3月初,当列宁还在流放地时,俄国的一批社会主义者就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流放者集会宣布加入社会民主工党。当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分裂成两派时,列宁成为了其中较大的派别———布尔什维克的领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列宁提供了伟大的转机。战争对俄国来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是一场大灾难,使人们对整个沙皇制度极为不满。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俄国一时好像可以实行一种民主政体。列宁得悉沙皇垮台后,立即返回了俄国。归国后,他敏锐地察觉到民主党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但并非大权在握;共产党虽然数目不多,但此时却是夺取政权的良机。因此他号召布尔什维克立即组织推翻临时政府,用一个共产主义政府来取而代之。在7月举行了一次起义,但未成功,列宁被迫转入地下。1917年11月又举行了第二次起义,获得成功,列宁成为国家的新首脑。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又打败了外国武装力量对俄国革命的干涉,从而巩固了革命的成果。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在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变为现实。在这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新课题。在列宁的主持下,苏维埃政权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列宁坚信俄国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够的条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在他的领导下,拟定了纲领性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拟定了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产者,并吸引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列宁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他把发展文化教育,进行文化建设视为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他强调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列宁经常提醒党的组织和干部要充分发挥教师和专家的作用,检查在使用和团结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列宁极端厌恶个人崇拜。他认为工人领袖不是天使,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他坚信:“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列宁十分谦逊质朴,极端关心党的事业,模范地遵守党的集体领导原则,一向反对突出他个人。他多次拒绝艺术家为他绘制和塑造肖像,也反对人们为他祝寿。歌功颂德的陋习是和列宁格格不入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些政党在它失败和衰落之前,往往会骄傲自大”,“我希望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使我们的党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
列宁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领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以及社会革命党暗杀造成的创伤,严重损害了列宁的健康。从1922年上半年起,他便身患重病,于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了。
革命历史经典人物故事 革命巨头罗伯斯庇尔
1791年9月30日,法兰西共和国制宪会议在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众人正全神贯注地听一个人发表演说。这人中等身材,苍白瘦削,有些虚弱。一双深陷的眼睛,时而热情滚滚,喷射出太阳一般的光辉,时而又若有所思,显得镇定深沉。只听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反对在宪法中规定国王有否决权。如果大多数人的政治权利被剥夺,那么《人权宣言》中说的权力归人民就是虚伪和欺骗!是谁完成了我们的光荣的革命呢?难道是一些名人和富人吗?不!只有人民才想革命,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台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这位演讲的人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最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政权的领袖罗伯斯庇尔。
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派执政后的法国国民公会,照例是下午开会,然而这一天的上午11时,就有许多代表来到会场。他们在走廊里来回踱步,一些人还在相互交换着眼色。中午12时,国民公会的议长宣布开会。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比尔坐在会场正中的前排,认真地听着代表的发言。突然,一个代表跳上讲台,声嘶力竭地喊叫着:“我要把黑幕揭开!”紧接着,好几个代表跳上台来:“打倒暴政者!”他们用恶毒的语言攻击罗伯斯庇尔。“逮捕罗伯斯庇尔!”两个代表狂喊起来,会场内一片骚动。不久,国民公会宣布逮捕罗伯斯庇尔。
两次性质相同的会议,反差如此之大,针对的却又是同一个人。是什么原因,使得曾为法国大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罗伯斯庇尔,在他和其他革命者共同创建的法国最高革命机构———国民公会中被宣布逮捕?这还要从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说起。
罗伯斯庇尔1758年生于法国北部阿尔土瓦省的首府阿腊斯城。他家好几代人都是律师。6岁时母亲不幸去世,9岁时父亲离家出走,他从小由外祖父抚养成人。从中学时代,他就酷爱阅读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进巴黎大学后,他亲自拜访卢梭,受到卢梭热情接待,两人倾心长谈,这对他以后从事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学毕业后,罗伯斯庇尔回到家乡当了8年的律师,并以斗争坚决、生活俭朴而著称。
1789年春,31岁的罗伯斯庇尔当选为三级会议代表,并出席了在凡尔赛召开的三级会议,从而登上了法国的政治舞台。起初,这个外省青年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他在制宪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激昂的演说,提出消灭等级特权,保障人权、出版和信仰自由,代表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名字在人民中很快流传开来。在革命初期,巴黎有很多革命俱乐部,以雅各宾俱乐部最为有名,因为其成员经常在圣雅各教堂开会,所以人们称他们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是该俱乐部成员,后来他又成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他主张彻底消灭封建专制,建立一个真正人人平等的共和国,因此,他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日俱增。
1791年6月,国王路易十六企图逃亡国外勾结外国反动势力镇压法国革命,结果被群众抓获,罗伯斯庇尔主张严惩国王,废除君主制,但被保守的君主立宪派拒绝。但罗伯斯庇尔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说:“我已决定把我的生命贡献给为真理而作的斗争。”这时,奥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联合发表宣言,宣称要派军队惩罚“罪犯”,恢复法国的“君主统治”。外国的专制势力企图武力干涉革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国民公会中的保守派竟然无动于衷。罗伯斯庇尔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发表演说,鼓励人民捍卫革命的成果,他说:“我们或者重新堕入以前的奴隶制中,或者重新拿起武器!”他的这句话成为传送一时的名言,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1793年春天,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西班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法军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国内到处发生保王党叛乱,革命形势非常危急。5月31日,巴黎警钟又一次敲响,人民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掌权的吉伦特派,把雅各宾派推上了领导岗位。雅各宾派的首领罗伯斯庇尔,面对国内外的危急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很快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平定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然而,成为执政党以后的雅各宾派,不久内部就分裂了。三位杰出领袖中,丹东因为主张妥协和温和的政策,被罗伯斯比尔下令处决了;马拉则被吉伦特派的女特务所暗杀;惟一剩下的领袖就是罗伯斯庇尔。他成了雅各宾专政的灵魂与实际领导人,但却日益感到了孤独。
面对1793年夏天法国的危急局面,罗伯斯庇尔提出,必须用宝剑“镇压共和国的敌人”。他决定使用断然措施,实行革命恐怖。在平定吉伦特派和王党分子叛乱,严厉镇压反革命的同时,宣布全国总动员,号召男女老幼参加民族战争。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还先后颁布了三个土地法令,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果,国内叛乱迅速平定,外国侵略者被逐出国土。但是马上,国民公会中的各种反罗伯斯庇尔派别逐渐联合起来,决定发动政变。处于孤立境地的罗伯斯庇尔已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于是有了开头1794年7月27日的一幕,史称“热月政变”。
㈡ 革命历史故事
革命历史故事 辛亥革命与“辫子”
清廷以强迫男人留辫,彰显其专制淫威;辛亥革命则反其道而用之,以“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王朝在轰轰烈烈的剪辫子运动中寿终正寝。辫子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辫子则是辛亥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条辫子,注入了复杂的政治变数和特定的文化内涵,颇有考究的韵味。
剪辫与革命
20世纪初年,伴随着反清革命的高涨,出现了批判辫子的高潮,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子称作“烦恼丝”。许多报刊都以辫子为题,揭露清政府的残暴和丧失人性。邹容在《革命军》中把辫子列为反清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斥责清廷强迫男人留辫子是“固我皇汉人种,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将辫子纳入反清革命,辫子的去留成了是否革命的标志。激进的革命党人为表示献身革命的决心,首先剪掉辫子,同时以剪辫相号召,呼吁投入革命。
1879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读书时就有不少人以辫子戏弄和欺负他,他异常苦闷和愤怒。后来有人劝他剪掉辫子,他却理智地解释道:“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是孙中山第一次以辫子相号召,鼓吹团结大多数民众奋起反清。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兴中会”已经建立,反清的大旗已高高举起,所以孙中山在11月20日由日本横滨前往檀香山时,就在华侨冯镜如的文经书院剪掉了辫子,以示决心把反清革命进行到底。
1902年,17岁的邹容从四川来到了上海,为表示反清的决心,痛快剪掉辫子,乘船赴日留学。一到日本,邹容就投入方兴未艾的革命洪流,誓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行为不轨,发生奸情,他联合张继、王孝镇、陈独秀等人在晚上掌灯时分,闯入姚的住处,乘姚不备由张继抱腰,邹容按头,陈独秀挥剪,剪其辫子。一来抒发“割发代首之恨”,二则揭示剪辫的正义性,号召留学生革命反清。在邹容眼里,“区区一辫发”事小,关系“种族存亡”事大。在邹容等人的大力推进下,1903年拒俄运动的高潮中,黄兴、陈天华、蔡元培、吴玉章、张继、陈独秀、秦毓鎏、许寿裳、韩强士等人都剪掉了辫子,发誓与清朝一刀两断,革命到底。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后,深深为邹容等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所感染,对辫子“深恶痛绝”,1903年他毅然决然剪掉了辫子。但一旦回国探亲,还得做一条假辫子蒙混过关。所以,清末做假辫子生意兴旺,颇能赚钱。鲁迅后来回忆道:“我的辫子留在日本,一半留给客店里的一位使女作假发,一半给了理发匠。人是在宣统初年回到故乡来了,一到上海首先得装假辫子。这时上海有一个专做假辫子的专家,定价每条大洋四元,不折不扣。他的大名,大约那时留学生都知道。他也做得真巧妙。只要别人不留心,是很可以不出岔子的。但人知道你原来是留学生,留心研究起来,那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行;人堆里要防挤掉挤歪,也不行。装了一个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来或者被人拉下来,不是比原来没有辫子更不好看么?索性不装了。”
这段回忆清晰地透露出三点信息:1.假辫生意兴隆,反证了剪辫的人很多;2.在人们心目当中,留学生几乎都剪了辫子;3.鲁迅戴了一个月的假辫居然敢于去掉,说明基层社会对剪辫的控制很弱,剪辫有成风之可能。
新军与新式学堂中的剪辫风
新军虽然是清政府控制最严的部分,但由于受革命思想的感染,到1910年前后,也时有剪辫事件发生,尤其在新式军事学堂,屡见不鲜。
1910年,山西陆军学堂的学生集体剪辫,颇具气势。刘精三记云:“九月间,我们联系进步同学24人剪了辫子,一时风起云涌,剪辫运动形成高潮。到了冬季,200名同学,除少数旗人外,剪辫子的达到170余人之多。省城大专学生说:”陆军学堂变成了寺院,学生当了和尚,但也有带发修行的‘。“
1911年春天,武昌军事学堂新军学生也纷纷剪辫。陆军第三中学开始有200多人集体剪掉了辫子,遭到校方严厉斥责。但反而激起更多的人反抗,短短十几天,又有200多人剪辫。总共500多人的学校,400多人剪掉了辫子,校方长官也奈何不得,因为法不责众。在新军学生剪辫风的影响下,一些较开明的新军军官也开始支持。“湖北陆军四十一标二营学兵李佐清,以发辫一物于操作上大有妨碍,日前毅然剪辫。”黎元洪知道后,不但不予指责,反而赞扬李佐清说:“我国朝野上下,近因受外界之激刺,于剪发一事几乎风靡一时。余本欲先行雉去,以为军界同人倡,因明诏未颁,故尔中止。今尔毅然剪去,免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匪惟社会所欢迎,亦即余所崇拜也。”
和新军军事学堂相比,地方新式学堂的剪辫风则更强劲。1905年,为了抗议日本歧视中国人的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许多留日生愤而归国。从培养新型人才的愿望出发,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公学。蔡元培西装革履,不留辫子,学生也大都剪辫,俨然一个没有发辫的“独立王国”。很多人对他们投以惊异的目光,官吏和警察怒目而视,也毫无办法。
1910年,浙江的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的学生突然都将辫子剪了。当道下令“蓄发”,但无人理睬,为息事宁人,只好不了了之。1911年暑假,浙江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又出现了一场剪辫风波。马叙伦回忆说:“那时求是书院有一位教员叫孙江东,也有革命思想,他偶然在暑假里出了一个题目,叫《罪辫文》,教学生做。学生里有史久光、李斐然,都大发议论,斥责清朝。孙江东还嫌他们文章里‘本朝’两个字不行,给他们改成‘贼清’。”由此可见,辫子和反清紧密相联。总之,由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剪辫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㈢ 高阳这人有啥历史背景
不知道你说地是以下哪个1、上古帝王高阳氏
高阳氏,即颛顼帝。相传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带),实居穷桑,七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村),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死后葬于动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今内黄县三杨庄西)。
人物生平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省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部落共传20世,35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
《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这说明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
颛顼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制已经解体,实行了男娶女嫁,人们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还规定些制度,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下身内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结婚等。这说明母系氏族已让位于父系氏族,“父权制”已经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出现。
颛顼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兖、豫一带。当时还有个强盛的部族,首领叫共工氏,他活动在太行山东麓冀州一带。共工氏力大无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与颛顼争夺帝位,於是就发动了向颛顼部族进攻的侵略战争。颛顼足智多谋,沉着应战,里哟内个神箭手羿作为先锋,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终于打败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现宁夏),怒触不周山而死。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辖区非常大。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又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真实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
2、唐代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唐太宗第十七女。
《新唐书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节选
三年(壬子,公元652年),散骑常侍房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公主骄恣甚,房玄龄薨,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既而反谮遗直。遗直自言,太宗深责让主,由是宠衰;主怏怏不悦。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宝枕,云主所赐。主与辩机私通,饷遗亿计,更以二女子侍遗爱。太宗怒,腰斩辩机,杀奴婢十馀人;主益怨望,太宗崩,无戚容。上即位,主又令遗爱与遗直更相讼,遗爱坐出为房州刺史,遗直为隰州刺史。又,浮屠智勖等数人私侍主,主使掖庭令陈玄运伺宫省祥。
先是,驸马都尉薛万彻坐事除名,徙宁州刺史,入朝,与遗爱款昵,对遗爱有怨望语,且曰:“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因与遗爱谋,“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元景女适遗爱弟遗则,由是与遗爱往来。元景尝自言,梦手把日月。驸马都尉柴令武,绍之子也,尚巴陵公主,除卫州刺史,托以主疾留京师求医,因与遗爱谋议相结。高阳公主谋黜遗直,夺其封爵,使人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遗直亦言遗爱及主罪,云:“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上令长孙无忌鞫之,更获遗爱及主反状。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士承基得免死。
四年(癸丑、653)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 乙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特进、太常卿江夏王道宗、左骁卫大将军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并坐与房遗爱交通,流岭表。节与遗爱亲善,及遗爱下狱,节颇左右之。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故皆得罪。戊子,废恪母弟蜀王为庶人,置巴州;房遗直贬春州铜陵尉,万彻弟万备流交州。罢房玄龄配飨。
3、明代画家
高阳,浙江宁波人,赵备(号湘南,善写竹,亦工山水、花卉)婿,字秋甫,生卒年不详。善花鸟,画奇石尤精,太湖石、英石、蜡石皆能画得惟妙惟肖。画花卉笔意纵横,天真烂漫,为万历(1573-1620)间写生名手。所画山水墨气苍蔚,意境幽深,得吴镇法,然作品极少。天启七年(1627)为胡正言校《十竹斋书画谱》,并为其作《飞白竹图》、《疏影横斜图》;崇祯十七年(1644)为《十竹斋笺谱》画折枝花卉写生十种。传世作品有天启六年(1626)作《水仙寿石图》,著录于《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崇祯九年(1636)作《山水图》扇页图录于《名人书画扇集》;《猫对藤花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竟秀争流图》轴,绢本,设色,藏美国高居翰景元斋。从艺活动约在万历、崇祯间。侄高友,字三益,得其传,时称“二高”,名传白下(南京)。婿张逸,亦善画。
㈣ 革命历史的故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内编的家喻户晓容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
㈤ 革命历史的故事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姜墨林
1937年中秋刚过,黑龙江大地上就下了一场半人深的大雪。侵华日军趁天寒地冻,调动10多万大军,切断了东北抗日联军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在外作战部队的联系,想把缺少过冬棉衣和粮食的抗日战士冻死饿死在山上。
总指挥部决定派一支小部队到依兰县城去,找地下党和抗日救国会,筹划些粮食、棉花和布匹,运回根据地;可是,这样重要和危险的任务由谁来领导完成呢?首长把眼光落在了16岁的姜墨林身上。
姜墨林出生在牡丹江西岸一户贫农家里,十一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十三岁就进抗日联军部队,成为一名正式的抗联战士。他人虽小,却十分机灵、胆大,组织上经常派他到敌人眼皮底下传书送信,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连日本鬼子和汉奸都知道他的名字,可就是没抓到他。因为他肯动脑子,作战勇敢,很快就担任了小队长。这次首长又把任务交给了他,他心里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姜墨林带着一小队骑兵来到依兰县城外,他让大家把马和爬犁隐藏好,自己换了一身脏衣服,然后背起一条破麻袋,里面装上又脏又臭的黄豆,把两万块买货的钱藏在里面,大摇大摆地朝城门走去。
把守城门的日本兵见来了个小孩,上前盘查。姜墨林抓一把黄豆给他们看,说:“马料的卖!”日本兵闻到一股酸臭味,赶忙捂着鼻子,甩手让他过去了。
姜墨林进城后顺利地找到了地下党的同志,说明了来意。地下党组织决定通过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购买物品。姜墨林留下钱就出城等候。
城里的群众很快把物品置办齐了,他们用各种办法,偷偷把物品运出城外,交给姜墨林小分队。地下党还派出游击队护送运输小分队赶回驻地。
运输小分队装好爬犁刚出发不久,敌人就发现了,立刻派出马队追击。姜墨林打发其他运输队员争分夺秒赶回营地,自己留下来和游击队一起伏击敌人。
不一会儿,敌人的几百名骑兵迫上来了。姜墨林嘱咐大家:“沉住气!我们要缠住敌人,保证运输队返回营地!”
敌人在埋伏圈里遭到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姜墨林率领战士激战了两个多小时,为运输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天黑以后,他下令撤出战斗,去追赶运输队。第二天,运输队满载着越冬物品,与总指挥部派来的接应部队汇合了。
抗日联军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拉着姜墨林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得胜归来,这是一个奇迹!全军的同志们感谢你们!”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㈥ 高阳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在台湾文坛上,有一位善于创作历史演义小说且拥有相当广泛读者、常常名列畅销书排行榜上的作家,这就是高阳。
高阳,原名许晏骈,字雁冰,另有笔名郡望等。浙江杭州人,1922年3月生,1992年5月6日去世。出身于名门的高阳,自幼喜读家中藏书,少年时,尤为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爱不释手。因战乱,大学未毕业就入国民党空军官校服务,后随军去台湾。1960年转入新闻界,曾担任《中华日报》主笔、总主笔,《中央日报》特约主笔。同时开始了小说创作生涯,写了一些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后来,高阳认为,其最大的乐趣在于研究历史,于是,从研究历史到得心应手的开拓历史题材的小说,高阳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在从失败到成功是以长篇历史小说《李娃传》的问世而稳固的奠定了自己历史小说的创作地位。他的历史小说享有“有村镇处有高阳”之誉,在台湾、大陆、香港及其他华语地区都拥有众多读者。香港学者李明曾高度赞许高阳的写作奇才,说他最多曾同时进行五部历史小说的创作,五种空间、五种时间、泾渭分明,各不混淆。由此可看到,一方面高阳对史料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证实了高阳创作思路清晰,精力极盛。他曾总结二十余年的创作出版书籍连自己都不甚了解,约略而计,出书在60部以上,计字则日均三千,年得百万,保守估计,至少亦有两千五百万字。70年代末以前,高阳在台湾报刊上连载或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李娃传》、《风尘三侠》、《荆轲》、《少年游》、《百洲》、《大将曹彬》、《慈禧前传》、《玉座珠帘》、《清宫外史》、《母子君臣》、《胭脂井》、《瀛台落日》、《正德外传》、《红顶商人》,《胡雪岩》、《小风仙》、《汉宫春晓》、《乾隆韵事》、《小白菜》、《徐老虎与白寡妇》、《印心石》及《红楼梦断》第一部《秣陵春》等,另改写了《水浒》的《林冲夜奔》、《野猪林》、《乌龙院》、《翠屏山》。近年出版的作品有《红楼梦断》第二部《茂陵秋》、第三部《五陵游》、第四部《延陵剑》、《灯火楼台》、《刘三秀》、《八大胡同》、《清末四公子》等。另外,除写历史小说外,高阳还撰写学术著作,出版了《高阳说曹雪芹》、《高阳说红楼梦》、《高阳说诗》等。其中《高阳说诗》获得1984年台湾中山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论著奖”。
㈦ 关于革命历史的故事有哪些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㈧ 高阳历史小说题材内容有什么特色
高阳历史小说题材内容主要有以下特色:其一,着重刻画历史人物,生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以《慈禧全传》展开来看,整部著作是由《慈禧前传》、《玉座珠帘》(上、下)、《清官外史》(上、下)、《母子君臣》、《胭脂井》、《瀛台落日》六卷组成。将所描绘的清朝宫廷内部发生的事件放在清末丧权辱国的空前危难时代这个大的背景中:统治者的挥金如土,民众的英勇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等等。高阳在创作中探索时代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时代的大背景下,贯穿着一幅幅清末历史图。第三卷《清宫外史》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主战派与主降派的矛盾斗争;第四卷《母子君臣》中花钱办海军修铁路,还是修建三海和清漪园的纷争,以及挥霍筹建海军学堂的巨款,乃至于国家丧失海防能力;第五卷的《胭脂井》里的变法维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六卷《瀛台落日》里的袁世凯阴谋篡权、割据中国东北领土、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新约》、慈禧太后去世,标志着中国清王朝这个苦难时代的结束。在这个大背景下,高阳重笔刻画了统治中国40多年的慈禧太后的形象,在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中,颇具深度与广度地描绘了从“辛酉政变”至“辛丑条约”后的清朝宫廷政治内幕。第一卷《慈禧前传》中的尔虞我诈、削除异己;第二卷《玉座珠帘》里的“辛酉政变”后清宫廷内部新的分化斗争——既有肃顺等“顾命大臣”与慈禧的矛盾、慈禧与恭亲王的矛盾,又有慈禧与慈安的矛盾,还有慈禧与皇帝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不同线相互交缠、撕碎,重新编织起统治者千丝万缕的权力关系网。如此繁复错综的权势争斗,将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本质活生生地呈现给读者——如此“大清统治者”,国何将不亡?《慈禧全传》获得了认识清代社会的价值,有利于读者在作品所展示的清朝社会生活中,从宏观的角度对近代中国衰落的诸因素作深入的思考。
其二,以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民间传说和野史为创作素材,加以想象铺张,描绘更为动人的故事。民间流传已广的《小白菜》、《汉宫春晓》、《红叶之恋》、《小风仙》、《胡雪岩》、《印心石》等故事,原版情节简单,经过高阳的艺术创造,成为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的历史小说。如民间曾流传极广的“昭君出塞”的传说素材,被高阳扩展开来写就了一部歌颂深明大义的宫女王昭君不愿阿谀行贿,“舍身为民,慷慨出塞”,揭露宫廷内部层层索贿、处处陷阱,太后霸道、皇帝好色、群臣勾心斗角,画工的贪婪的长篇历史小说。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虚构了一些可读性较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情节,内容丰富,主题突出,人物鲜明,既沿用民间传说的梗概和模型,又不拘泥于原本,为再创造拓开了道路,从而赢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
其三,从历史文学名著和古典诗词作品中寻取创作题材。如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高阳通过它提供的有关素材和史料,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红楼梦断》。它们从历史的角度表现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感情生活和曹、李两家盛衰的过程。又如,高阳根据北宋著名诗人周邦彦留下许多不朽的诗词中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情感脉络,入微地体验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而后在这基础上想象出周邦彦的言行以及与他有关的一系列情节,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少年游》,通过诗人周邦彦这个感人形象的塑造,再现了北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景观。
其四,从记忆中挖掘历史素材。如以商人与官场结合密切的小说《胡雪岩》,其素材就是取自于高阳童年时耳闻于熟的同乡胡雪岩的事迹。这本小说后来成为外国商人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研究“珍本”,可见,高阳的“记忆”成为一代商贾的研究对象。
㈨ 红色革命故事
红色革命故事: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
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9)高阳革命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1897年1月,谢子长出生于安定县(现为子长县)枣树坪村,1918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1919年转入榆林中学。在此期间,谢子长受到杜斌丞校长和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立志救国救民。
“百姓的苦难和官府的腐败都使谢子长认识到,单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的。1920年,他报考了太原学兵团,投笔从戎,决心以武装来打垮旧世界。”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介绍。
从太原学兵团毕业后,谢子长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考察,并在北京结识了陕西党组织的两位创始人——魏野畴和李子洲,这是他革命道路的一次新的飞跃。谢子长从北京回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安定民团,并任团总一职。
1925年秋,谢子长再次来到北京,通过白超然、白志诚的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安定民团改编为石谦旅四团三营十二连,谢子长任连长,并在该团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特别支部。
㈩ 我国革命历史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