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姓的康氏名人
三国时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现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江苏、上海(现在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也是康僧会创立)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248.5万两。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金陵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公元(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光绪《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岳志》、《衡山县志》中,对他均有简略的记述,衡岳一带,则颇为流传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钧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为宗旨直言时弊,指责朝政,对皇帝和宰相都进行了辛辣的批评,更提出了颇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其次随理学名家王家沐读书,在王家沐父子死后为他们建“会灵精舍”,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礼,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讲学场所。会灵精舍成为继文定书院而后的由南岳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书院。在南岳还留传一句顺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后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为上保泰疏而得来的尊称。而此处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积是王宗沐的门人。王斗溟万历甲午(1594)任湖广左参政,主持乡试,又为康元积座师。康元积同时受王氏父子两代的知遇而尊师之情愈重了。第二则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时,发现黄堡驿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于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举革了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传的故事中,康元积表现出政治、大胆、尊师重道,关心桑梓疾苦。官虽不大,能量却不小。
《保泰疏》写于万历36年(1608)正月,屡经奏进,直到万历40年初方得到当时皇帝和宰相的重视。宰相赵焕读了《保泰疏》后,叹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则将康元积由太常寺博士这类闲职改任为吏科给事,进入台省供职。但康元积未等发挥他的才干而匆匆谢世。《保泰疏》是以中国古代《易》理作为根据,从正月之卦象为“泰”一点,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情况,反复曲尽的分析、申述,以动帝听。它通篇充满了宋、明理学的光泽,正如邹元标在《康元积墓志铭》中说的:“其文精、畅、奥、邃,置古名臣奏议中,当为心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对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责。他指责皇帝不能正确对待江西参政姜士昌、御史宋焘和咸宁知县满朝荐等人的正言,偏听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无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趋于颓靡而满失其初;大小之官,日习于苟且而尽忘其故。”吏部则鬻官卖爵,“吏胥杂流,辄旦夕而得官。”户部则财困粮空,“太仓无二年储。”兵部则贪功好大,将疲兵惰,“或剥军以养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则搞皇亲国戚的楼殿营建,对河道、农田基本建设却马虎了事。礼部则造成了“民竞于偷,士习于躁,缙绅竟于门户,文章竟于纤靡”的社会风尚。洋洋万余言,刘部都批评到了,切中时弊,无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们的震动。他在裁革黄堡驿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书中更大声疾呼,“衡山地瘠民穷”,驿马官差所造成的重担,虽“剜却百姓心头之肉”,也难以解决。这种血泪控诉,使湖南当道官员们不得不勉从其请,裁撤了这项吃人的官差,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为此立碑记。
康元积20岁左右受业于王宗沐,难以胡安国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影响,加上家学渊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学家邹东廓的门人),因而在理学领域涉猎甚深。他专治《春秋》,又旁及诸子百家,佛道内典,著有《麟经约言》、《南岳笔记》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岳读书,加上祖父康三泉于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两次来南岳讲学,南岳又山明水秀,为宋代胡安国、朱熹、张栻,明代湛甘泉、罗洪先、邹东廓等讲授理学的胜地,诸多渊源,使他决定寄籍南岳。南岳会灵精舍侧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积的子孙们祭祀之所。 康干生(1913.12-2013.5月11日)是江西省永新县象形乡竹溪村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班长、排长、连长。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红二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营长、支队长、团参谋长、冀中军区第6支队参谋长、120师司令部通信科长。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房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永吉军分区参谋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独立第11师参谋长。
参加了辽沈战役。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三班学员、第42军126师师长,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南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以正军职离职休养。 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1914-2006),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
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1990年12月27日出生于石家庄,201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低音提琴专业。
B. 西安康姓在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C. 康姓历史名人及贡献
康大和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明世宗礼佛拜道,醮事不断,竟以青词(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优劣,衡量翰苑词臣撰述之高下,以至众多词臣潜心奉制取幸。康大和却不为所动,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明宪宗时,仙游县籍翰林检讨郑纪,针对宦官弄权、朝政腐败,上《太平十策》,规谏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宪宗不纳、郑纪愤然辞官归养,至孝宗即位方供职,入侍经筵,寻召为国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户部右侍郎等职。任上,屡加献纳,《裁借备荒六事》为孝宗嘉纳,官至户部尚书,史称“经济名臣”。 康泰 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 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 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 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 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 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 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 梁启超与光绪和康有为 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康广仁 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追问: 我佩服你!谢谢
D. 康百万的中国历史上富豪家族
“康百万”是一个家族的统称。位于中原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
康百万家族,以财取天下之抱负,利逐四海之气概,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咸丰以后逐渐没落,民国中期走向衰败。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富甲豫、鲁、陕三省,船行洛、黄、运、沂、泾、渭六河,良田数千顷,财富无以计数。“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是其真实写照。
“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鸿猷等十多人被称为“康百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应魁。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清朝朝廷镇压白莲教之机“尽忠发财”,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达18万亩,财富无以计数,民间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胜极一时。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民国时期“东刘、西张,中间夹个老康”,是中原河南的三大巨富之一。 ★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4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展室摆放的有名人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清朝翰林牛暄撰写。其中一张楠木顶子床,耗工1700多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采用各种雕刻形成,共雕有“麒麟送子”、“双猩舞绳”等三十六幅图案,有十七个部分组成,拆开可以搬运,结合在一起可以使用,不仅有供主人休息的地方,也有供丫环伺候主人的地方,是顶子床中的精品。
青山碧水环绕,豫商文明相随。在河图洛书的发源地,在蕴育中原古文化的交汇处,在沿黄郑、汴、洛三点一线的旅游线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闪光,它就是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巩义市康百万庄园。该庄园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康百万庄园是一座纵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背依邙岭,面临洛水,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势,环境优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虽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处于河南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之间,距郑州70公里,距洛阳60公里,距连霍高速巩义出口4公里,巩义市内8路公交可直达,交通便利。 或许有人会问:康百万是谁?“康百万”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康百万”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靠“贡献”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其中,有创业之初的六世祖康绍敬,有开辟大河行船、奠定百万基业的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有富跨三省、两次悬挂“千顷”牌的十四代庄园主康应魁,有官居三品、大兴土木的十五代庄园主康道顺,有接驾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宫回銮的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尤以1901年花巨资建行宫、架浮桥、修御道,迎接两宫并贡献大量白银,受慈禧太后封赐而名扬天下。
康百万家族为了体现其身份,大兴土木,建造了庞大的地主庄园。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庄重气派、华丽典雅,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弘建筑群,被称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是建筑的代表。庄园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清之初,初具规模。在建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宏伟的大庄园。如今,虽已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拂去历史烟尘,透过时空隧道,我们不难发现飞檐翘角、青瓦高墙,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代表着一段血脉相连的沿承和一个区域的精髓,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康百万庄园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主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十部分,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今天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寨上主宅区,这部分是整个庄园的19部分之一。这个建筑群,它坐落在邙山的半腰,从对面的远处看,它的地形像洛河岸边的一朵莲花;从高处看呢,它的地形又像是饮水洛河的万年龟。就我们平时所讲的“风水”上来说,又有“金龟探水”之意,大龟在古代的时候又叫鳌,据说康家在此修建住宅区也是要“独占鳌头”,人财两旺的意思。另一方面,在清代的中后期,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不断,居险设寨则更有实际意义。
康百万庄园的建筑风格既有别于晋商大院、帮会文化,又不同于徽商的别墅、戏楼格局,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临街建楼房,靠山筑窑洞,滨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既保留了黄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独具特色,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之粗犷厚重于一体,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体,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至于“康百万”辉煌的一段历史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地逃往西安,在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的时候,路过我们巩县,由于当时我们河南闹饥荒,财政亏空,当地的知府,无力接待,于是呢,就让康家出资迎驾两宫,由于他们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因此做了两手准备,一呢在东黑石关修建了一座行宫,并在洛河上驾起了一座浮桥,另外,又在巩县的洛河边上建造了五艘龙船,为了停泊这五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窑湾村北洛水东岸建船坞五座,俗称龙窑,由于当时洛河发大水,慈禧没有走水路,因此到我们巩义之后,只在这座行宫里住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康鸿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就说了一句“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因此康百万这个封号就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了。
康百万庄园不仅以其古建特色见长,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们称道,其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宏大的庄园更韵味十足。遍布庄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刀法细腻、工艺纯熟、内容繁多、形神兼备,其中不乏“拜师求读”、“尊老爱幼”、“立志成才”、“五子夺冠”等富有哲理的雕刻图案,它们不仅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康百万家族的雕刻工艺品件件不同,件件有新意,融合南方常见的一些图案,每一件对都康家子孙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庄园内展出的康家当年使用过的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文物4000多件,不仅再现了奢华的生活原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康百万庄园作为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及中原地区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康百万庄园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来被海内外专家所重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李传泽称该庄园是“全国硬山式建筑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诸多专家在游览之后称其位“传统建筑之瑰宝,民间艺术之典范”。
康百万庄园,它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家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首先,是六世康绍敬任洧州驿丞(在今长葛县境内),又晋升山东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大使这个机遇。驿丞和东昌府大使是个管理地方水陆交通与官盐、税务、仓库的官员,官不算大,但他却能利用明代实行“开中法”(既以盐为中介,推动边防及内地和重要仓库运输的办法),为后裔奠定从商致富的途径。盐业从汉代以来都由国家经营,国家收入“半出盐赋”,明、清盐法有所改变:“行盐之法”主要由“官督商办”,使商与官交往甚密,商户最易暴富又莫过于盐业,这就为康百万在山东、河南之间经营盐、粮、棉,提供了信息和机遇,也为康百万了历代经营山东,打下了重要基础。
第二,是康惠的父辈们为明朝尽忠,在李自成打破洛阳,杀了福王之后,收留下逃难的李妃,最后“康朱联姻”,与李妃的的女儿结婚,使康百万锦上添花,富上加富,培养和造就了人才。
第三,是康大勇毅然放弃功名,打破传统“土不经商”的世俗观念,利用清初康熙皇帝特重漕运、藩镇等信息,毅然改变传统在洛河做生意的习俗,大河行船,开劈山东基地,“先有康大勇,后有兰水城”,使康百万的经济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江、淮沿河一带。
第四,是康应魁(堂号崇公),利用青延镇压白莲教之机,捕捉信息,贿通清延百万大军的将领勒保等人,供应全军棉花、布匹,发了十年横财,开辟了三原、泾阳、富平等棉花基地,“先有康崇公,后有泾阳城”,加上先人在山东购置的资产,使康百万土地达18万亩,再次挂千顷牌。“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头枕泾阳、西安,脚蹬临沂、济南,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就是这个时期叫出来的。
第五,是康道平利用清延镇压捻军之机,组织团练,垒砌寨墙,终于使捻军未逾康店一步,受到河南官绅以至清延重要官员赏识,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中,有许多都是当时达官大员的颂辞,从而使康百万名声大振。
第六,是康鸿猷利用慈禧、光绪回銮北京、路过巩县之机,大肆铺张,迎驾两宫,贡献大量银子,受到慈禧封赐,从而使康百万名扬天下。 在经营上,康百万基本采用了“以点连面,长藤结瓜,相公负责,栈栈开花”的方式。巩县是康百万的大本营,但他在山东、陕西另辟了两个基地,按康百万的思路,“天下平安、丰收者十之一,灾荒、战乱者十之九”,这样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建基地,既是某个地区有自然灾害或者兵荒马乱,另一个地方就可以补充,以保持永久不败之地,因而康应魁在陕西说:“宁舍巩县,不舍泾阳”,这是战略上的考虑;另外康百万历代重视罗掘地方人才,经过考验、磨砺,分别命以老相公(总管)、大相公(分区负责)、相公(各栈房)、小相公(业务人员或重要勤杂人员);在各地设栈房,栈房不仅管做生意、作仓库,还兼管当地所置土地的收租及买卖。这样层层负责、互相竞赛、栈栈开花,使康百万的财富如众泉汇流,滚滚而来。
E. 康姓来源及名人
姓氏起源
关于康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其后子孙以国为姓,称康氏。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聚集地(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堂号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康氏还以"京兆"为堂号。
历史名人
康有为:近代维新派著名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但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与谭嗣同等同时在北京菜市口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会:三国时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建夜,孙权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于是江苏佛法始兴。
康 泰:三国时吴国人,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公元226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今印度)使臣,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与之:南宋时人。高宗时因上"中兴十策"而闻名。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纯以农业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织,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无私有制,无战争和剥削,反映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
康 海: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为"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
F. 古代姓康的名人
现代康志强中将
康志强(1912-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康庄
康庄(1914-——),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康林少将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
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5310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康烈功少将
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17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
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少将
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
古代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G. 历史上名字带康的比较出名的人物
康泰
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僧会
三国时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现在的南京大报恩寺)。江苏、上海(现在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也是康僧会创立)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248.5万两。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152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146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1856年,金陵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绍兴)人,字右昌,号毓奇。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宗正太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后因,上疏安史隐患不纳,遂请旨入闽观风,居建宁府建阳县,现有遗迹子元公墓在建阳。为入闽康氏始祖。
康昆仑
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澄
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时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时事:为国家者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惧,天象变见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竭不足惧,水旱虫蝗不足惧也;贤士藏匿深可畏,四民迁业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耻道消深可畏,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也。”识者皆多澄言切中时病。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然澄之言,岂止一时之病,凡为国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后裔。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
南宋著名学者.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
元代戏曲家。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康茂才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福建莆田崇福里砺山村(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
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1561),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后与林云同等续修《郡志》。除总纂《兴化府志》(万历甲戌志)外,有《砺峰集》、《续莆阳文献》传世。
康海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积
公元(1559-1613),字日空,号函三,明万历辛丑(1600)年进士,任太常寺博士达13年,改任吏科给事时未到任即病逝。光绪《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岳志》、《衡山县志》中,对他均有简略的记述,衡岳一带,则颇为流传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钧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为宗旨直言时弊,指责朝政,对皇帝和宰相都进行了辛辣的批评,更提出了颇为切合实际的建议。其次随理学名家王家沐读书,在王家沐父子死后为他们建“会灵精舍”,每年春秋在此举行祭礼,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讲学场所。会灵精舍成为继文定书院而后的由南岳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书院。在南岳还留传一句顺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后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为上保泰疏而得来的尊称。而此处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积是王宗沐的门人。王斗溟万历甲午(1594)任湖广左参政,主持乡试,又为康元积座师。康元积同时受王氏父子两代的知遇而尊师之情愈重了。第二则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时,发现黄堡驿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于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举革了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传的故事中,康元积表现出政治、大胆、尊师重道,关心桑梓疾苦。官虽不大,能量却不小。
《保泰疏》写于万历36年(1608)正月,屡经奏进,直到万历40年初方得到当时皇帝和宰相的重视。宰相赵焕读了《保泰疏》后,叹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则将康元积由太常寺博士这类闲职改任为吏科给事,进入台省供职。但康元积未等发挥他的才干而匆匆谢世。《保泰疏》是以中国古代《易》理作为根据,从正月之卦象为“泰”一点,对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各方面情况,反复曲尽的分析、申述,以动帝听。它通篇充满了宋、明理学的光泽,正如邹元标在《康元积墓志铭》中说的:“其文精、畅、奥、邃,置古名臣奏议中,当为心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敢于对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责。他指责皇帝不能正确对待江西参政姜士昌、御史宋焘和咸宁知县满朝荐等人的正言,偏听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无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趋于颓靡而满失其初;大小之官,日习于苟且而尽忘其故。”吏部则鬻官卖爵,“吏胥杂流,辄旦夕而得官。”户部则财困粮空,“太仓无二年储。”兵部则贪功好大,将疲兵惰,“或剥军以养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则搞皇亲国戚的楼殿营建,对河道、农田基本建设却马虎了事。礼部则造成了“民竞于偷,士习于躁,缙绅竟于门户,文章竟于纤靡”的社会风尚。洋洋万余言,刘部都批评到了,切中时弊,无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们的震动。他在裁革黄堡驿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书中更大声疾呼,“衡山地瘠民穷”,驿马官差所造成的重担,虽“剜却百姓心头之肉”,也难以解决。这种血泪控诉,使湖南当道官员们不得不勉从其请,裁撤了这项吃人的官差,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为此立碑记。
康元积20岁左右受业于王宗沐,难以胡安国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影响,加上家学渊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学家邹东廓的门人),因而在理学领域涉猎甚深。他专治《春秋》,又旁及诸子百家,佛道内典,著有《麟经约言》、《南岳笔记》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岳读书,加上祖父康三泉于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两次来南岳讲学,南岳又山明水秀,为宋代胡安国、朱熹、张栻,明代湛甘泉、罗洪先、邹东廓等讲授理学的胜地,诸多渊源,使他决定寄籍南岳。南岳会灵精舍侧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积的子孙们祭祀之所。
康涛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H. 姓康的伟人都有谁
康有为康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I. 康姓名人的故事有哪些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崇福里砺山村(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 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1561),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后与林云同等续修《郡志》。 除总纂《兴化府志》(万历甲戍志)外,有《砺峰集》、《续莆阳文献》传世。 康泰 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康绚 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 康海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1475-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涛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康僧会,三国时期僧人,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不仅精通佛典,而且「天文图纬,多所贯涉」。他于公元247年来到三国时的东吴。他在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建立寺庙,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不久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他建佛塔,造佛寺。是继支譧之后在江南传教的人,康子元 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 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日知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康再遇 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与之 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著名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 康茂才 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 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 康济鼐 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 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少年中国说》入选中学生语文课本。康广仁 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1898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J.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姓康的皇帝
没有姓康的皇帝,不止如此,就算推算康姓改姓之前也没有.以下资料可供参考:
关于康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的诚心,那位王子到达我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其后子孙以国为姓,称康氏。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突厥(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
康姓历史名人
康有为:近代维新派著名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但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1917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时被捕入狱,与谭嗣同等同时在北京菜市口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僧会:三国时高僧。世居天竺。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建夜,孙权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于是江苏佛法始兴。
康 泰:三国时吴国人,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公元226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曾经历和传闻的国家有一百数十个,并曾在扶南会见天竺(今印度)使臣,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康氏自此显达当朝。
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琵琶演奏家,德宗贞元时有"长安第一手"之称。
康与之:南宋时人。高宗时因上"中兴十策"而闻名。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纯以农业为主,按口授田,自力耕织,平均分配生活资料,无私有制,无战争和剥削,反映了一种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
康 海: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为"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