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材料二中三位历史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回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答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㈡ 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简介
孙中山(.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传统上认为他的本质是反动、落后的,并且是图谋复辟的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建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陆军(新军),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最终以失败收场。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㈢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辛亥革命中人物很多,最主要的是孙中山、袁世凯。
孙中山出生的时内间是容1866年11月12日,去世的时间是1925年3月12日。他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是创始中华民国与国民党的人。第一面彻底对抗封建的旗帜就是由他举起的。在1905年的时候他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后他被选举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在1940年的时候他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袁世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很受争议的人,他出生的时间是1859年9月16日,去世的时间是1916年6月6日,是中国近代史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辛亥革命的时候他逼宣统皇帝退位,清朝由此被推翻了,他也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后来他宣布自己为皇帝,并且把中国的国号改成了中华帝国。
袁世凯的这个举措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后来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虽然袁世凯被称为“盗国大盗”,可是他还是有很多的成就的,比如他创建了新式的军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的军事人才。但是他的功在很多人眼中少于他的过,所以这也让他成了受到争议的人。
㈣ 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学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与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去日本学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中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监视。蔡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勤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表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字星台、过庭,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辛亥时期的宣传家、活动家。少时家贫,营小贩为生。十五岁方入塾就读,后是族人资助,入资江书院求学。1898年(光绪二十四)考入新化求实学堂。1903年初留学日本.入东京私文学院师范科,即参加《游学译编》的编辑工作。4月愤沙俄违约拒不从中国东北撤兵,写血书数十幅邮往国内,号召国人拒俄御侮,并加入拒俄义勇队。拒俄运动被清政府镇压后复与黄兴等组织军国民教育会,转向反清革命。是年秋发表《猛回头》《警世钟》,宣传反帝爱国,号召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被传诵一时,影响广泛。冬,归国。次年2月协助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参与策划在湖南武装起义并担任运动军队,未发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在东京参加组建中国同盟会,任会章起草员,参与拟定《中国同盟会总章》,并被选为书记。《民报》创刊,任编辑,为主要撰稿人之一。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清国留日学生取缔规则》,留日中国学生群起反对,他坚决主张归国谋划,反对忍辱留日,为抗议《取缔规则》,唤起同胞觉醒,于12月8日在日本东京大森湾蹈海自尽,留《绝命书》激励留学界坚持斗争。 =======================================================================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年曾到汉口进新制学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随兄姊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成城学校习陆军。翌年加入拒俄义勇队,愤清廷庸懦误国,立志实行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与其兄声涛、姊君瑛及两嫂均先后加盟。次年因清廷禁止自费留学生习陆军,转入千叶医学校,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1911年(宣统三年)3月受命从日本密运军火抵穗,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扑攻两广督署,后转攻督练公所,至双门底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㈤ 述评辛亥革命的两位历史人物(1500字左右)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光辉的名字枣孙中山、黄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黄兴是革命实干家。他俩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长沙起义失败后,黄兴于1904年底到日本避难。 次年7月,孙中山为发动革命,亦从海外来到日本。经老友宫崎寅藏的介绍,次日,孙中山就赶到黄兴寓所。黄兴把孙中山领到一个名叫凤乐园的中国餐馆,短暂寒暄之后,他们就转入革命的话题。将近两个小时孙黄两人既不吃菜,又不饮酒,推心置腹地谈话。最后,他们举杯庆贺他们的愉快会晤。不久,他们共同主持了中国同盟会的正式成立,并分别被推举为同盟会的总理和协理。1910年6月,黄兴为躲避日警搜捕,隐居在横滨的福住旅馆。中旬,孙中山从夏威夷来到日本。那天,他乘坐的美国轮船刚刚靠岸,冒着危险前来迎接他的黄兴就跳上船去和孙中山紧紧地握手,一直护送到孙中山下榻的旅馆。两人久别重逢;却很少谈论私事,话题很快转入对革命形势的讨论。他们对各种重要问题变换了意见,并对未来的若干方针大计取得了一致看法。孙中山还在美国华侨中为黄兴回国发动革命募集了不少资金。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分散的革命小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反清革命的统一力量。但由于它只是各革命团体的联盟,组织得还很松散,各个组织间的意见也不大一致。有些人出于偏狭的个人成见,总是竭力攻击孙中山,诋毁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威望,严重损害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1907年间,属于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借口,鼓动一部分人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黄兴坚决反对,他从海外来信劝告这些同志说:孙总理德高望重,是我们的领袖,大家既然希望革命成功,就请不要搞出这些名堂来影响团结,而应当全心全意地拥护孙先生。在黄兴的劝告下,一场风波才平息下去。1914年7月,黄兴乘船赴美国考察,在旧金山接到一些人的来信,挑拨他和孙中山的关系,怂恿他另行组党。黄兴气愤地回答:“党只有国民党,领袖惟有孙中山,其他不知也!”在美国各地,他向爱国华侨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揭露袁世凯帝制的阴谋,并积极为革命募捐。后来,听到蔡锷在云南成立讨袁护国军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协助孙中山进行讨袁革命。1916年6月,黄兴经日本抵达上海,同年10月31日,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享年仅42岁。孙中山闻讯悲痛欲绝,第二天即发函海内外,哀告黄兴逝世的消息。按照传统习惯,讣告是由死者的亲属发布,而黄兴逝世的讣告则是由孙中山单
㈥ 辛亥革命的时间历史意义主要人物
辛亥革命的时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爆发回宣告革命开始到
1913年8月答,"二次革命"失败,宣告革命结束.
广义的就是从孙中山开始筹划革命一直第一次国共合作
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给以沉重打击。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民国成立后,国内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迅速增长。4.辛亥革命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民主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5.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年半殖民地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它打乱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秩序,对于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要人物:孙中山,黄兴,
㈦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伟大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翻清朝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注意: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和结束封建统治是两个不同概念。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教训
失败:①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
主观原因:(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脱离人民群众。
(3)同盟会软弱无力。
(4)没有自己的武装。
根本原因: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启示:在20世纪初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
③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
④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帝国主义国家对辛亥革命的破坏:
首先:干涉、遏制中国革命,表现在调集军队,聚集军舰,日本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合同,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款。
其次:表面“严守中立”,实际上静观时变,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以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
再者: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帮助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政权。
②支持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外交上拒不承认临时政府。
③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认识: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和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总是要勾结和扶植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但要推翻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而且必须同时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领导权的原因分析
(1)帝国主义的支持,帝国主义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2)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同盟会十分涣散,旧官僚、立宪派施加压力,孙中山被迫退让。
(3)袁世凯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采用反革命两手,对革命党人威胁欺骗,对清政府威胁利诱,迫使清帝退位。
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表现
(1)革命纲领: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对于封建势力,则实行妥协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真正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革命党人单纯依靠会党和新军,这样脱离人民群众,孤立无援。
(3)同盟会组织涣散,内部派系复杂,四分五裂,起不到革命党领导革命进行核心作用。
(4)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因此只能向掌握反动武装的袁世凯妥协,并交出胜利果实。
回答者:禾小狗 -
㈧ 关于辛亥革命历史人物故事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抄后一个袭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中失败牺牲,其弟徐伟供出秋瑾。13日下午,秋瑾在被捕后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慷慨就义。
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发生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秋瑾为了追求祖国富强,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唤醒民众的革命意志,依然在支撑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㈨ 选择辛亥革命的一个历史人物谈认识
辛亥革命元勋孙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光绪六年(1880)出生于湖北夏口。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教练,调岳州武威营队官。庚子(1900)年,唐才常谋起兵,设总机关于汉口,举孙武为岳州司令,事败逃往广东,后潜归乡里,参加曹亚伯等人组织的科学补习所,负责运动军队会党,失败后流亡日本,入成城学校习海军。1904 年9月再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1905年11月归国。回国后,孙武参加刘静庵组织的日知会,1906年冬,日知会被封,刘静庵等人被捕,他逃往辽东,辗转赴日。在日期间,孙武与焦达峰等人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长,1908年夏,再往日本,入大森军事讲习所,研究野外战术及新式炸弹;8月与焦达峰等在东京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主任,不久被推为湖北主盟。回鄂策划革命。1909年编会党为五镇,1909年3月,孙武在武汉设立机关,联络会党和士兵,与共进会秘密推定的各省都督相约,凡一省发动,各省必须响应。1910年3月,长沙发生饥民抢米风潮,焦达峰来信称将在长沙发动起义,请孙武予以响应,不料湘乱很快平定,焦达峰中止了起义,而武汉因消息泄露,机关被破获,官府大肆搜捕党人,孙武等人逃往外地避难。旋赴梧州参加起义,事败退居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被武汉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推为主席。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15年12月,任参政院参政。1922年,鄂督萧耀南委其为汉口地区清查督办。1926年夏,任湖北地区清查督办。北伐军抵武汉后,孙退居北平。
在武昌起义的几位领导人中,孙武可谓老革命。庚子以来,屡仆屡起,鄂事无役不与,辛亥首义,更是勋劳卓著,他的革命资历超过同盟会多位要人,即与黄兴、宋教仁、居正相比,也毫不逊色,只不过他是土革命,虽曾数次赴日,实为流亡而已,既无留学的文凭,也未得到孙黄的青睐。假使他心胸宽广一些,名利看淡一些,为人再温厚一些,遇挫再坚忍一些,断不会有日后反孙反黄之举,也不会有“群英会”驱孙之事。
一位领导武昌起义的老革命,推翻满清之后,竟被昔日的同志逐出武昌,下场不可谓不惨,志大才疏,德不配位,的确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