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湖北历史人物卢静远

湖北历史人物卢静远

发布时间:2021-03-02 08:11:32

⑴ 陈宧的人物生平

陈宧(1870-1939),湖北安陆城关人,世家子弟,7岁投奔舅父并入读于武汉自强学院。因小事忤逆得罪舅父,10岁那一年,他回到安陆。入读于安陆汉东书院,15岁那年(1883)考上秀才,第二年考上廪生。 1890年,21岁的他考上湖北高等学府——武昌经心书院。1895年受甲午战争的刺激以及军校提供军装伙食,投笔从戎,考入湖北武备学堂,在武备学堂学习的同时,于1897年考中拔贡。
1898年进京参加会试,朝考落第。其叔祖陈学棻时任工部尚书,在他的帮助下,陈宧进入国子监南学入读,百日维新之后,北京成立京师大学堂,他转入其中就读。
1900——1901年经其叔祖陈学棻推荐,投入荣禄部队当兵,由于办事勤奋能干,被提拔为管带。
1901年10月6日,因叔祖陈学棻逝世护送其灵柩回安陆而退出荣禄部队,在其叔祖学生河南学政林开谟处做阅卷师爷——校阅乡试试卷,不久失业回安陆。
经林开谟推荐介绍,1903——1911年被四川总督锡良聘用,在大西南和东北从事军事行政工作,官至新军二十镇统制(师长)。
辛亥革命之后有一段时间为黎元洪幕僚,1912——1915年在北京任袁世凯的智囊,得到袁世凯的信任和重用。
1915年5月至1916年6月担任四川总督。
1916年5月22日,他在四川宣布独立,给袁世凯致命的一击。1916年后辞去一切官职退出政坛,闲居于北京读书写诗消磨时日,1939年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70岁。
陈宧在1916年5月,其一言一行动,关系到中国政局的安危存亡,他最后给了袁世凯致命而关键的一击,改变了中国的走向,因此,他不可谓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因此加深对他的了解,不能说没有一点意义。
传统观点中,他一直是一个反面人物,是袁世凯的心腹、帝制元凶之一,依附追随袁世凯做了许多逆世界潮流的错事,这固然是事实,但是,历史人物都是纷繁复杂的,都既有阴暗消极的一面,也有光明积极的一面,陈宧也不另外。本文试图在归纳分析一些史料的基础上,探讨陈宧这个历史人物的另外一面,从而加深对他的了解。不当之处,敬请同志们指正!
(一)青少年时候的陈宧安贫乐道、勤奋上进。陈宧10岁(1878年)时入读湖北安陆汉东书院,此处有房屋几十间,但是没有多少人居住,寂然无人,他常常一个人呆在这里苦读。他在书房墙上贴有自己的座右铭:“再穷无非讨口,不死总要出头”,经过五年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终于在15岁那一年(1883年)考上秀才,第二年又考上廪生。每月有了些许薪水,衣食有了着落。但是他依然十分贫困。1887年农历新年,同学们都回家过年了,只有陈宧一个人因为书院有膏火供应,仍然留在书院苦学。除夕之夜,他与母亲徐太夫人守岁,但是家徒四壁,别无长物。他感叹地对母亲说:“儿自愧无力献大人屠苏酒,只好读几篇古文为大人寿,并以此消磨永夜。”他的母亲也是书香门第出生,知书识礼,对他说:“儿可读《五柳先生传》,《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于是,陈宧遵命大声朗读,声音铿锵,顿忘穷愁潦倒、日食维艰的处境。突然,喜庆的鞭炮四处响了起来,丁亥年元旦佳日悄然来到人间。陈宧当即赋诗一首:“缊袍敝衣已经年,十日无炊一粲然。最是家家除夕夜,晚香亭畔枕书眠。”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穷困潦倒中乐观的心态和安贫乐道、勤奋上进的精神。
(二)陈宧终身廉洁清贫不贪财。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一片混乱,京师大学堂师生四散。经其叔祖陈学棻介绍,他到荣禄处谋职,被荣禄任命为稽查长,他短衣匹马,出入于行伍之间,这是他从军的开始。因为他办事勤劳能干,不久,他被荣禄任命为武卫军管带(营长),带了300多士兵坚守北京朝阳门。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之后,他身负枪伤几十处,士兵散失的很多,留下的士兵不到100人。他在离京的路途中,拾得银两13.7万两,这是其它来京勤王的部队遗弃的,无人把守保管。于是,他“由兵护送至荣禄处交纳。荣禄大惊,以为世上安得有此人,给予奖赏。”对这件拾饷归公的事情,陈宧老朋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之诚先生在他的《陈二庵将军小传》中也有记载:“庚子事起,为武卫军管带,守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原文如此——引者),与敌力战,都门不守,銮舆西幸,收集余众,八十五人,冲西直门,浴血而出,途中得遗弃兵饷十三万七千两,亲至保定,以畀荣禄。”在无官不贪,吏治腐败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陈宧能够如此廉洁奉公,洁身自好,涓滴归公,当然不能不令荣禄大惊失色,以为世上怎么有这样的奇人。陈宧的这种品质给他树立了良好的做人品牌,“于是奇士之称,闻名天下,三公礼敬,督抚交聘。”1903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和四川总督锡良争相招聘他为自己幕僚。陈宧选择了锡良,陈宧入川后,锡良任命他为四川武备学堂会办并且交给他第一个任务就是清理四川的营产。“他不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任务,并且做到了涓滴归公。锡良认为其人不只能干而且廉洁,甚为器重。”他做了东北二十镇统制(师长)之后,在北京军咨府第一厅任厅长的卢静远向他“借”银5000两,陈宧说:“锡清帅(锡良字清弼——引者),清风亮节,人所共知,我在他手下当差,还能要钱!我要妄拿一分钱,不是陈家子孙!”陈中说他“平时约身极严,取予不苟。”1916年他退出四川前,四川兵工厂金库里还有六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600万,但是他没有趁乱贪为己有,而是全部作为兵饷发给士兵。其幕僚季自求道:“安陆因钞票停止兑现,库无余款,命我赴兵工厂提积余之款六万串,备退军给养之助。亦可叹矣!世有清廉如安陆者乎。”晚年他寓居北京,“罢官二十余年,食贫居简,有寒素所不能堪者。”他一度依靠老部下冯玉祥、孔繁锦、宋哲元、秦德纯等人的接济过日子。据邓之诚教授的儿子邓珂回忆:“陈宧先生素日生活俭朴,身后一钱俱无,棺殓均为戚友所资助。”陈宧的族弟陈宽骅也证实陈宧晚年生活清贫:“彼晚年生活比较清贫,收入均仗古旧资助。”湖北的杨玉清也回忆,陈宧“生活很苦。萧耀南在湖北的时候,托湖北应山人李宝楚与陈宧联系,时常寄点钱去,以补助陈宧的生活。陈宧曾经有复信给李宝楚。我就看过这样的一封信。他说:‘寄的钱已经收到了。小债已偿,寒衣已赎’,还有余款,留作度岁之资。生活常此连累朋友,怎么办?”他的廉洁清贫不贪由此可见!
(三)度量恢宏、心胸宽阔。卢静远,湖北人,字星垣,举人,南洋陆师一期生,留日士官一期炮兵科毕业。他与陈宧是既是老乡又是少年同学。1911年,他担任军咨府第一厅厅长。卢静远原来租住大长公主(大长公主就是恭亲王奕欣的女儿,慈禧太后的干女儿)的板厂胡同,不小心他居住的房子被焚毁。大长公主屡次向他索赔房屋,卢静远因为无力赔偿,感到十分窘迫。这时候,陈宧来北京拜访他,卢静远以为他担任东北二十镇统制之职位,一定比较富裕,于是贸然开口向他“借”银子5000两。但是,陈宧一向清廉自恃,没有余钱,只好拒绝了他的要求。卢静远因为借款不遂,怀恨在心,于是在军咨府负责人载涛(光绪弟弟)跟前给陈宧下药。载涛见过陈宧之后,感到陈宧相貌寒苦,萎靡不振,再加上陈宧不善辞令,难免答非所问,南腔北调。卢静远趁火打劫地说陈宧大概有不良嗜好。恰好这时候,陈宧所领导的二十镇士兵和日本士兵发生斗殴。于是,载涛罢免了他二十镇统制的官职,把他调到一个冷衙门坐冷板凳。陈宧丢失了统制的职位,认为大失锡良的威信和自己的面子名声,不想再回到东北,径直从北京辞职回到湖北老家。曾祺对这件事情是这样记载的,卢静远“以借款不遂,怀恨在心,于是造谣生事,谓陈嗜好甚深。”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辛亥革命之后,卢静远失业了,这时,陈宧担任参谋部次长。他托陈宧的几个部下向他求情谋职。陈宧把他进谗言导致他丢官的事情和部下说了之后,感叹地说:“既然你们都出来替他说话,看在你们的面子上,给他个闲差使吧!”他安排卢静远为参谋部部附,每月能够拿到薪水大洋160元。陈宧的不念旧恶,度量恢宏由此可见!李炳之,曾经以下犯上地向他讨欠下的薪水,怒气冲冲地质问他:“科长名叫李炳之,你不发工资,我们坚决不答应!”陈宧表现得十分有修养,向他和颜悦色地解释,并且及时发了欠下的薪水。从此之后,不但没有给他穿小鞋,反而称赞他是个直人,给予重任。1913年徐州、黑龙江发生兵变,蒙古王公准备叛乱,都被李炳之解决。陈宧曾经赞赏地对他说:“你这几次消弭战祸于无形之中,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省军费200万元。”1915年,陈宧离开北京担任四川总督,手下有三个混成旅旅长,其中有个旅长就是李炳之。陈宧的心胸和气度,由此可见。
(四)谦恭待人,礼贤下士。邓之诚,南京人,曾经在燕京大学任教,后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17年他由云南入京后和陈宧相识于北京,由于气味相投,两人关系不错。陈宧比他年长18岁,但据邓之诚的儿子邓珂回忆,“对先父以师礼事之,俱对其门生故旧,遂一介绍。”他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但对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如此毕恭毕敬,以师礼事之,可见他对知识分子是多么的谦恭和尊重。陈宧不但对学有所成的教授十分谦恭尊重,对青年学生也很和蔼友善,邓之诚的学生王钟翰回忆,陈宧隐居北京的时候,“……尤乐接见青年学子,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要言不烦,启迪为多,反复探讨,毫无倦容。先生之于晚辈,总以推诚相见,有教无类,爱护鼓励之若不及,苦口婆心,不啻以谦谦君子,敦厚长者,孰知其为尝掌一方帅印之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哉。”总之,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虽然曾经追随依附袁世凯做过逆世界潮流的错事,但其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仍然值得人们肯定,特别是其安贫乐道、勤奋上进,终身廉洁不贪,心胸开阔,礼贤下士、谦恭待人的私德都是值得我们称道学习并且应该发扬光大的。

⑵ 日本士官学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至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创立。该校在军事技术上注重学员的全面发展,在思想上则进行军国主义精神教育,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被撤销,撤销前共开办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是在明治维新期间开办的,前身是1868年8月开办的京都军校。该学校主要教授军事课程,并且注重向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封建忠君思想和为了“大日本帝国”不惜肝脑涂地的军国主义思想,以非常残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武士道精神。 该学校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址,其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次年迁往大阪,称大阪兵学寮。1871年迁往东京,称东京兵学寮。1873年海军兵学寮成立后,改称陆军兵学寮。1874年,根据《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建立陆军士官学校,首任校长为曾我祐准,由陆军卿直接领导。该校的招生对象、专业设置和学制几经改革。1875年,第一期学员入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下设步、骑、炮、工4个专业,至1887年共招收11期,培养军官1285名。1889年,该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士官候补生制度,招生对象改为高中毕业生,至1945年共招收61期,培养军官36900名。1896年增设后勤专业。1898年,日本陆军设立教育总监部,学校转属教育总监领导。1917年起扩大招生对象,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外,还从部队招收经考试合格的军士入学。1920年分设预科和本科,学制延长,预科两年,本科1年10个月,中间需在部队服役半年。1924年增设航空专业。1937年,预科和本科分别成立分校,本科分校迁往神奈川县相模原。1938年在埼玉县丰冈设立航空分校。1941年,预科分校迁往埼玉县朝霞。为提高军官的合成军队指挥能力,学员入学后不再分专业,进行各兵种专业课程兼顾的综合训练。1945年日本投降后,陆军士官学校被撤销。该校重视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

1.招生制度
该校招生关于年龄的制度:
X年
9月 地方幼年学校入校
X+3年
8月
地方幼年学校卒业
9月 中央幼年学校入校
X+5年
5月 中央幼年学校卒业
6月 队付
12月 士官学校入校
2.主要课程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培养的大部分都是战犯,但是其教学严谨科学,并非人人都可以顺利毕业,其军事教育普及在各个方面,教授的课程繁多而且复杂,想要毕业,首先要通过的课程: 戦术学(战术学);戦史(战争史);军制学(编制学);兵器学(武器学);射撃学(射击学);航空学;筑城学(工程学);交通学;测図学(绘图学);马学 ;卫生学;教育学 ;军队教育 ;一般教育;外国语。

历年毕业生
陆军士官学校期别卒业者数及辈出大将数:9期(明治30年(1897年)11月29日卒业、明治31年(1898年)6月27日任官、650名) 大将: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本庄繁、松井石根、荒木贞夫(陆相)、林仙之 中将:坂部十寸穂 12期(明治33年(1900年)11月21日卒业、明治34年(1901年)6月25日任官、655名) 元帅:杉山元(陆相)・畑俊六(陆相) ;大将:小矶国昭 ;中将:二宫治重、香椎浩平、秦真次、柳川平助、郷田兼安、稲垣考照; 少将:泷原三郎、古贺彻治、二宫久二;大佐:梅沢银造; 中佐:外山栄 ;大尉:青柳胜敏
该校重视军国主义精神教育,强调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战术素养, 该学校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四处发动的侵略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其中6人曾担任内阁首相;此外在当时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的中国军政界要员也先后都在此校就学。比如:蔡锷,蒋百里,张孝淮,许崇智,孙传芳,阎锡山,尹昌衡,刘毓祺,蒋作宾,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

中国第一期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名单
近代中国军事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留日士官生,保定军校生,黄埔军校生,此外还有一些地方讲武堂毕业生。其中以留日士官生发端最早,时间也较长,从1898年第一批留日士官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计有二十九期、一千六百余人。虽然留日士官生的总体数量不及保定和黄埔学生,但是其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留日士官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使中国军队不仅从装备上,而且从编制、训练、体制和思想上从中世纪走向了近代。 不论是著名的保定军校还是更加著名的黄埔军校,在其创建者中,我们都不难看到留日士官生的影子,而那些地方讲武堂的创办更离不开士官生的参与。虽然,留日生的主要活动时间是清末到民初,但是直到抗战乃至三年内战的战场上,我们仍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始于明治33年(1900年),第一期入校是明治33年12月,明治34年11月毕业(类同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第13期),至1931年止,先后有22期。有意思的是,清皇朝所资助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最终却成了清皇朝的掘墓者。而这些留学生,也是其后中国数十年军阀混战时期的骨干,同学、校友纷纷兵戈相向,但随着黄埔军校生的兴起,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们渐渐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时间跨度大,又历经清末、北洋和国民正府三个时期,士官生所遗留的资料远较保定和黄埔要少得多。近年来,一些有关留日士官生的论文和网络资料开始流传,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补充,提供给广大军史爱好者,作为一个参考的工具。由于掌握史料的有限和个人的水平,这个名单仍然很不完整,有待广大军史爱好者来一起补全。
1900.12~1901.11
中国留日士官生,从别于1898年冬和1899年春到达日本,进入振武学校补习文化课和日语。1900年7月,45名中国留学生从成城学校毕业,之后根据所选之科目分别进入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日本近卫野战炮兵联队、日本近卫骑兵联队、日本近卫工兵联队实习,经过半年的入伍期后,40人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三期学习,1人在学习期间病逝外,其余39人毕业。
步科
陈其采 浙江湖州 1879~1954 国民正府主计长(陈其美之弟,陈果夫、立夫之叔)
吴锡永 浙江湖州 ?~? 清广东兵备总办
韦汝骢 广东广州 ?~? 清黄埔武备学堂学兵指挥官
张显仁 湖南长沙 均不详
吴茂节 安徽休宁 ?~? 清江苏兵备处总办
易甲鹇 湖南长沙 ?~? 清末任标统
吴元泽 湖北保康 1874~1945 清广西讲武堂监督、湖北将弁学堂堂长、北洋中将
刘赓云 湖北汉阳 均不详
铁 忠 满洲镶白旗 1873~1938 湖北兵备处总办,总统府统率办事处参议行走(荆州旗人)
杜淮川 安徽合肥 ?~? 南京临时正府陆军第二师师长
张朝基 上 海 ?~? 清黄埔武备学堂总办
萧星恒 湖南善化 ?~? 清第二十一镇统制
舒厚德 上 海 ?~? 辛亥浙江第一师二旅旅长
张鸿逵 北 京 1882~? 北洋陆军大学校长
蒋雁行 直隶河间 1875~1941 北洋陆军总长
李泽均 北 京 均不详
陶嶝孝 上 海 ?~? 南京临时正府十师四十团团长
高曾会 天 津 均不详
吴绍麟 湖南长沙 ?~? 北洋陆军部军学司司长
吴祖荫 湖北武昌 均不详
李士锐 天 津 ?~? 清驻日留学生监督、北洋将军府将军
段兰芳 湖南长沙 均不详
骑科
王廷桢 天 津 1876~1940 北洋第十六师师长
吴禄贞 湖北云梦 1880~1911 清第六镇统制
华振基 浙江湖州 ?~? 民初江南制造局协理
杜钟岷 贵州贵阳 均不详
炮科
卢静远 湖北竹溪 1874~1921 清军咨府二厅厅长
唐在礼 上 海 1880~1965 北洋参谋本部次长、上海文史馆员
陆 锦 天 津 1879~1946 北洋陆军总长
张绍曾 北 京 1879~1929 北洋国务总理
许葆英 浙江海宁 ?~1957 江苏银行总经理、上海文史馆员(金融界名人)
单启鹏 安徽滁洲 ?~? 清长沙武备学堂教习
刘邦骥 湖北汉川 1868~1930 北洋北京高级警校校长
文 华 湖北荆州 ?~? 清军咨府军咨官、待读学士(疑为旗人)
万廷献 湖北武昌 1873~1943 清陆军部军制司长、北洋中将
工兵科
章迪骏 湖南长沙 ?~? 清军咨府军咨官
贾宾卿 天 津 ?~? 清第五镇十协协统
邓承拔 湖北武昌 ?~? 清第八镇十六协协统、北洋工兵上校
顾 藏 广东广州 ?~? 清四川武备学堂总教习
徐方谦 湖北武昌 均不详

阅读全文

与湖北历史人物卢静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