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家乡历史人物林则徐论文

家乡历史人物林则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2 06:30:41

1. 求一篇历史小论文 描写人物:左宗棠 林则徐 邓世昌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100-150字以内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爱国志士,他们以各种形式来救亡图存,反抗外敌侵略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表现出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节操。
1839年6月,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鸦片一日未决,本大臣一日不回,是与此事相始终”,1839年9月虎门销烟,成为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重要标志事件。
随着鸦片战争的扩展,各帝国主义纷纷入侵中国,沙俄成为晚清西北边患,大肆扩张领土,组织傀儡政权对抗清朝政府,为平定叛乱,清政府派左宗棠前往伊犁,收复领土,左宗棠经过努力,收复了失地,阻止了这场分裂战争,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民族尊严。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身为水师管带的邓世昌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以舰撞击敌舰,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全舰将士与舰同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者和实践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文章和言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工、农群众和学生中间,号召他们起来反抗压迫、反抗侵略,为民族自由和社会主义的实现而努力奔走。五四运动是在他二人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是我党的早期领导人。
鲁迅文笔犀利,是文化战线上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利剑。他的小说和杂文揭露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也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作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胡适是文化和教育的代表,也是五四运动代表人物。
纵观上述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有爱国热忱的,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 林则徐简介及评价2000字

林则徐,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31日1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3. 写一篇关于林则徐的论文题目是什么

林则徐备流放,鸦片战争必败;林则徐不被流放,鸦片战争亦败。而且赔偿更多。一专个中流砥柱的属人物,在这个时代越是成功,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危害越大。他必将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这个文明的进程可能要推迟数十年,所以林还是被流放了好。
时代的祭坛

4. 跪求一篇有关林则徐的论文!急!

林则徐虎门消烟。是中国和姓徐氏的光荣。你到网络查林则徐虎门消烟就可以了。

5. 历史小论文。。林则徐或洪秀全

我可以帮来你拟定一些论文的题目和自方向 具体的资料网络里有 要帮你写就不好了 毕竟这些是提高你写作的
1林则徐 你可以写林则徐的功与过 或者鸦片战争与林则徐 或者写论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联系
特别要注意的是 不能把林则徐定义为民族英雄 他只是个官 还是服务于他的清王朝的
2 洪秀全的功与过 或者太平天国与洪秀全 洪秀全为什么由得民心者到失民心 洪秀全失败的原因 特别要注意的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 还有就是太平天国的内斗等

6. 有关林则徐虎门硝烟的历史小论文

1839年湖广总抄督兼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袭门进行的禁烟运动。
清道光帝末年,英国商人将鸦片运到中国境内,以获得高额利润,但却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致使官场腐败日益加深,军队战斗力下降,还导致了大量的白银外流。此时,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请求禁烟,他力陈鸦片对中国的危害,道光帝批准了林则徐的请求,并命他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爱国运动。1839.3,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惩治鸦片走私,责令外国鸦片商人交出全部鸦片。英国等国鸦片份子被迫交出鸦片110余万公斤。从6.3——6.25,林则徐亲自主持,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7. 对林则徐的敬佩及原因论文2500字

翻开历史的书页林则徐虎门销烟为我们留下光辉的篇章,为此他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敬仰,也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国际天文学会就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林则徐在广东的时间不长,却使东莞虎门名扬天下,除世人熟知的禁烟销烟运动外,林则徐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充实广东的防务力量,重点放在作为广州屏障的虎门要塞,他整顿水师,发动群众共同抗敌,最终在鸦片战争前哨战中取得完全胜利,
东莞虎门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震惊世界的销烟锣鼓在这里擂响,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这里揭开,今天,因为林则徐,东莞拥有无形的品牌效应,虎门的鸦片战争博物院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这里都举行禁毒宣传活动,而本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中国禁毒志愿者汽车万里行选择东莞为终点站,闽粤港澳青少年禁毒宣传夏令营也将在此举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诗句,成为今天为官做人的准则,东莞正在把林则徐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从系统上认识把握林则徐精神,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挖掘林则徐文化内涵,赋予历史更加鲜活的时代因素,正如市委书记佟星所说,东莞要以林则徐文化为龙头,打造爱国主义和岭南文化交相辉映,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新城造型,
林则徐生平贡献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此后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为民办实事 林则徐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禁烟不禁商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同时,他对外商采取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他还是第一个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8. 赞扬林则徐被贬后事迹的论文

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

江之宜

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深情诗作,烛照着中国从古代向近代转折的历史时代精神的光焰。

林则徐一生写诗,众体兼备。《林则徐全集•诗词卷》 (以下引诗均据此),有他摘集的联句,如“读书破万卷” (杜甫),“落笔超群英”(李白),“千古风流有诗在”(黄庭坚),“诗名官职称双好”(杨万里),既是赞颂前贤,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的期许。游国恩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他的诗主要是政余抒情和官场酬和之作。在粤东查禁鸦片到谪戍伊犁时期的部分诗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对投降派的指责和愤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他‘常不去口’的著名诗句。他的描写西北关山形势诗作,如《出嘉峪关感赋》,气魄雄浑,格律严整,足以表现其深厚的功力。”评价精当,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揭示了林则徐诗的主要特征。



历史发展看,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新的亮色。爱国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到了封建末世的19世纪中叶,英国人用先进科技装配的战舰直扣古老中国的大门,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侵略伟大斗争的序幕,林则徐的诗吹响了这场可歌可泣的斗争的号角。

从鸦片战争到谪戍新疆,是林则徐爱国情怀流露于诗作的最集中、最强烈的时期。1838年,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赴粤查禁鸦片,途中写诗给友人: “朅来衔命驾锋车,要与愚氓洗鸩毒。欲挽颓波力恐微,试想燎原害诚酷。”他痛感英国走私鸦片事关中华民族的存亡绝续,决心铲除此害,但又预感任务艰巨,深怕烟毒蔓延成燎原之势。所以他一到广东立即雷厉风行,与毒贩开展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以正确的策略和严密的部署,赢得了威震中外的虎门销烟的胜利。邓廷桢豪情激荡地赠诗林则徐,描写这一壮举的气势:“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围山响虎门风。”林则徐答以“弭节总凭心似水,联樯都负气如虹”,抒发同仇敌忾、气贯长虹的爱国壮志。

然而不久,事态便急转直下。英国侵略军在广东挑衅,受到林则徐领导的广大爱国军民坚决抵抗,未能得逞转而北犯浙江定海、天津大沾口,直逼北京,威胁清朝最高统治者就范。原来支持林则徐的道光皇帝屈服于压力,倒向投降派,无端指斥林则徐“轻启边衅”,并派琦善继任两广总督。琦善一反林则徐所为,拆毁工事,遣散兵勇,媚敌求和。林则徐尽管身处逆境,出于爱国赤忱,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他发动爱国士绅力促广东巡抚怡良上奏揭露琦善私割香港的卖国罪行;他深入抗英前线,作“亡羊补牢”的种种努力。但事权易手,回天无力。一度威慑敌胆的虎门陷落,关天培殉国。噩耗传来,林则徐悲痛欲绝,挥泪含愤撰写了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诗情如烈焰,喷向自坏长城、陷爱国将领于绝境的投降派。

在被贬赴戍的漫长征途上,林则徐回首往事,瞻望前尘,百感交集,发而为诗: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身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过涉占灭顶,坎壈乃自取。
斧锧尤可甘,况仅魑魅御。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食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
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这些诗,以鲜明的对比,凸现了林则徐在个人厄运与国家危难之间的感情倾向。他不畏玉门关外,绝塞荒途;不惜身御魑魅,万死投荒;不避斧锧之诛,灭顶之灾;念念不忘的唯有祖国安危,一心所系,全在力挽狂澜,制伏“犬羊”,消除“金革”,澄清中原。诗人一路行来,思绪万千,愁肠百结,一唱三叹,反复致意,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便迸发凝聚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富含哲理和诗情的最强音。

这些诗,还反映了林则徐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面临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咄咄逼人的武装侵略,危机深重的清醒认识。“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看起来是自谦自责,实质上含蓄着对投降派误国卖国的愤照。因为林则徐深信“民心可用”,“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在军事上,主张“亟筹船炮,速募水军”,做到“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些都是克敌制胜的“长策”,可惜不为最高当局所用,以致落到“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的无奈境地。林则徐感伤“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慨叹“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尽管自己“未雨绸缪”,备战抗击,但多方掣肘,战事仍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林则徐遥想“烽火照江南”“江东战鼓声”,深感外患加深,国势殆危,自己又被革职流放,报国无门,所能做的只是提醒“须防”列强“蚕食”。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自念一身休咎生死,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前事可悲,后患又大,每一思之,心肚欲裂”。这是历史给一位民族英雄造成的悲剧,也反映了那段屈辱、痛苦的历史投射在林则徐诗里的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林则徐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林则徐36岁出任浙江杭嘉湖道,到66岁以钦差大臣赴广西,病逝途中。除了贬谪新疆三年,长期担任地方高级长官,直至封疆大吏。他满怀“民惟邦本”“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每到一地必察访吏治,关心民瘼,对处于苛政、租赋、天灾重压下的百姓,有着深切的了解与同情,千方百计地施仁政,纾民困。对林则徐来说,忧国与忧民,爱国与爱民是一致的。所谓“上酬国计下民生”,这在他的诗里有多方面的体现。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写了一首为江苏布政使陈銮的祝寿诗:

频年水毁又金饥,凭仗仁怀与护持。
清溉廉泉官贷粟,寒冲虐雪行路糜。
流亡渐息穷途泪,腓字全收隘巷儿。
天意能回民命赎,累君新鬓也成丝。

诗里写江苏采取捐赈、平粜、施粥,收养流民,抚育孤婴,痤埋死者等措施,使流离失所、濒临死亡的灾民稍得缓解。赞扬陈銮,实际上也是林则徐抚苏的施政写照。特别是“天意能回”一句,包含着一段曲折惊险的政治经历。1833年,江苏大水,岁饥年凶。此时,道光帝还下谕旨训斥林则徐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林则徐眼见“吴民旦夕就毙”,忧心如焚,“终夜辗转不能已”,上奏痛切陈辞:“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朴,法令亦有时而穷。”道光帝无奈,只好同意缓征。传说江苏百姓闻讯,“皆磋叹聚泣,庆更生”。林则徐却为此担了“将来侍有应得处分,自当独任其咎”的风险。这个出名的“单衔上疏”事件,是林则徐忧民爱民思想最光辉的闪现。

在贬戍西行路上,林则徐仍然心系百姓。当他经焉支山、出玉门关,亲见“脂山无片脂,玉门不生玉。荒村几人家,如棋剩残局”一派民穷财尽的荒凉景象,不禁夜守孤灯,黯然神伤(“夜就毡帐眠,孤灯闪如电”)。在新疆,林则徐已经是60岁的衰病老人了。他亲自督率民夫,垦荒开渠,力图裨益国计民生,加强备边防边。他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所作组诗《回疆竹枝词三十首》中,多侧面地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穷愁的生活条件,“穷户仅开三尺窦,至今依旧小门闾”;“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他还用维吾尔语音译入诗,“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借债者,本钱谓之阿南普,利钱谓之巴郎普——这是林则徐本人对诗的注释,揭示了回疆贫民在利滚利的高利贷剥削下,债台高筑,生计日蹙的悲惨遭遇。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槛缕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北疆,行程三万里,赢得了兄弟民族的爱戴。如他诗中写的:“浃岁锋车遍十城,花门嫠面马前。”像林则徐这样长期担任封疆大吏的高官,虽谪处“江湖之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疾苦却还是那样萦绕于心,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仅见的。

1849年,林则徐自云贵总督任上告病还乡,已到了“宠辱皆忘”的垂暮之年。他那颗殷殷忧民之心跃动不已,即使临近生命终点,还写出了“独有恫瘝仍在抱,忧时长结寸心丹”的感人诗句。

林则徐关爱人民,必然会把注意力投向“牧民”的吏治。他在《答陈恭甫前辈寿棋》这首诗中写道:“呜呼利禄徒,字氓何少恩。……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对如虎扑羊般残民以逞的贪墨之辈,表示了深恶痛绝。他早期写的《驿马行》《病马行》,既同情“饥肠辘轳转,血泪相和吞”的被欺凌者,又鞭挞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可怜虚耗大官粮,尽饱闲人圉人腹”)。

早在1818年,林则徐以京官出差,途遇洪水,得到村民救助,才脱离险境。林则徐作诗感叹说:“噫嘻斯民真天良,解钱沾酒不足偿。我心深感怀转伤,为语司牧慎勿忘:孜孜与民敷肺肠,毋施棰楚加桁杨,教以礼让勤耕桑。”这种善良的劝说当然只能是一厢情愿。这一点,在他久历宦海之后,也认识到了。23年后,即1841年他在给友人诗中说:“鹰隼出尘前路迥,豺狼当道惜身难。”要把豺狼当道的封建官场变成净土,谈何容易!可贵的是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他坚持“民惟邦本”,铸造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品格,这正是他一生清廉自励、勤政爱民的精神支柱。



林则徐的诗对道光帝多有感恩戴德之辞。诚然,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主要是由于他的高尚官德和卓越才识,但和道光帝对他的赏识、信任、倚重也是分不开的,所以他不无欣慰地吟咏“最喜惊闻天语奖,虚声增忝越中传”。连无辜被黜,也无怨言,反而说“谪居正是君恩厚”,“雨露雷霆皆圣泽”。有的论者据此认为林则徐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关于这一点,需要作具体的辨析:

一、儒家伦理道德,忠君居首位。对古代的忠君现象,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绪言》中曾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国家建立在祖国的土地和被压迫阶级上面。代表国家的君主和他的朝廷,表面上似乎是站在社会之上,通常以公正的中间人姿态来调和两大敌对阶级的冲突,因此也似乎代表了被压迫阶级。在这种情况下,祖国、国家、君主三者常混同为同一的事物,被统治阶级区别不清楚,统治阶级也未必故意区别不清楚。”“在反抗外族侵略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爱国行动,一般都表现为爱本族的朝代和君主。”林则徐的忠君,在他自己的思想认识上,是和爱国爱民连在一起的。

二、林则徐熟读经史,对众多皇帝的淫威、昏庸不可能没有认识,只是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环境中难以明言。即便如此,林则徐的某些咏史诗仍直白地非议前朝皇帝。如《汤阴遏岳忠武祠》就有这样的诗句:“不为君王忌两宫,权臣敢挠将臣功”;“尺土临安高枕计,大军河朔撼山空”。揭露宋高宗赵构为保皇位,阻止徽、钦二帝归来,不惜屈辱求和,致使坚不可摧的岳家军功败垂成。要不是赵构支持,秦桧是难施其伎俩的。又如《寒溪•相传酂侯追淮阴处》:“一去人惊国士无,重来帝仅呼小儿。早知异日烹功狗,何事临歧系白驹。”借“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批评汉高祖刘邦缺乏知人善任的眼光,以及“狡兔死、走狗烹”,大杀功臣的阴狠。

就是对道光帝,林则徐也不无微词。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他在家信中谈及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的出尔反尔,说:“近事翻来覆去,真是不可捉摸,要于大局徒然有损无益也。”道光二十五年一月六日,林则徐在哈密接旨,命回京以四五品京堂候补。他满以为可以“会见金门浩荡春”,并希望在京城“觅医调治”新疆三年受寒积劳加重了的疾病。但道光帝却命他到陕甘,之后又到云贵边疆处理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林则徐给友人的诗,含蓄地发出了“除书频忝姓名标,自入关来未入朝”的不平。由此可见,林则徐对皇帝决非“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式的愚忠。

三、当忠君与爱民、忠君与爱国发生矛盾时,林则徐对皇帝不是唯命是从,而是据理力争,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如在江苏“单衔上疏”;在抗英前线顶住投降派“设法羁縻” (议和妥协),力主“以威服叛”,上奏道光“务思上崇国体”(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这些事买有力地说明林则徐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爱国立场,是超越忠君之上的。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9. 我家乡的名人林则徐作文450字

我的梦.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梦想,可有绝大多数人总是觉得自己的梦想难以成真,想要成为现实又太过艰难,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人的梦想没有成真。大家都知道,梦想照进现实是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汗水的。梦想不是口号,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我们要将心中长远的梦想,制订成阶段性的目标,一步步地去实现,去完成,这期间肯定有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是能够实现的。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知道现在都未曾改变过。这个梦想也许在他人看来实在是不太可能成为现实,也有人这么跟我说过,可我总是倔强地说:“我一定要努力证明给你们看,我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我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国家领导人,让每个人吃得饱,穿得暖;让每个人互相帮助,互相友爱,让一切丑恶的事物消失,让一切美好的事物充满人间;让乞丐不再以乞讨维生,让小偷、抢劫犯步入正轨,让每个人友好相待,为社会作出贡献。
是啊!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现在,我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打好基础,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爱护环境等。我希望我们每位少年儿童都要有胸怀理想,以少年儿童特有的朝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每个人付出一点点,每个人就离梦想更近一步,十三亿人就是一个大大的进步,就会创造奇迹!
中国,我们热爱着您,是您带给我们生命,我想说,我们的梦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我们的梦!

阅读全文

与家乡历史人物林则徐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