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没有慈溪的名人故事急用!!!!!!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Ⅱ 慈溪的历史功绩
如果是浙江慈溪,请看下面:
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
唐开元以前
慈溪历史悠久。
据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测定,远在公元前约5000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
春秋时属越,并吴后置句章城,为句章地。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置句章县,属会稽郡,县治在城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起义军由海道入浃口,句章城为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州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省余姚、鄞、3县入句章县。
唐武德四(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八年,废鄞州,复县,属越州。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842年,慈溪地域归其属。
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县。现境姚北部分,自秦汉至唐初,先后属余姚县、姚州、余姚县。
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
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
唐开元至解放初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经唐初百余年之休养生息,浙东州县户口日繁,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分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县4县,并分越州别立明州以辖之,明、越均隶江南东道。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今宁波市之慈城镇。县名据《延四明志》载:“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明州,慈溪县历为所属。同年,江南东道下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慈溪县隶浙江东道。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明州刺史黄晟卒,钱?奄有其地,置节度使,设明州望海军,慈溪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国除。太宗平诸国后,因唐之旧置13道,慈溪县隶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淳化五年(994)罢道。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天圣八年(1030)增为18路。元丰中(1078~1085)又析为23路。慈溪县历属明州,隶两浙东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慈溪属明州,隶两浙东路。绍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明年,改元庆元,以明州为宁宗潜邸,遂以年号为名,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之,仍隶两浙东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庆元路总管府。大德六年(1302),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自婺州(今金华)移庆元,慈溪县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宣慰司。元末,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隶浙江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避“明”国号讳,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遂改慈溪为慈溪,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改浙江布政使司为浙江省,省县之间设4道。慈溪县属宁波府,隶浙江省宁绍台道。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曾一度改宁波府为宁波署。
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3年,于清宁绍台道范围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鄞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会稽道。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废道制,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设行政督察区,慈溪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鄞县。24年后,又历属第六行政督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驻鄞县)、第三行政督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驻余姚)、第二行政督察区(37年4月以后,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24日,慈溪县治孝中镇(今宁波慈城镇)解放。6月5日,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在宁波成立。10月改称宁波专员公署,慈溪属宁波专员公署。
1954年以后
1954年10月,为建立商品棉基地,调整县域,将慈溪的丈亭、陆埠、城关、云山4个区和慈城镇划归余姚县,庄桥区分别划归宁波市和镇海县,余姚县周朝区、逍林区、浒山区、周巷区、泗门区、临山区等5个区的部分和镇海县龙山区的北部划归慈溪县。县治从慈城镇迁至浒山镇。
1956年6月,原直属宁波专署管辖的庵东盐区归属慈溪县。
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复慈溪为慈溪。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慈溪县属宁波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并入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属宁波市。
1979年9月,为完善水利条件,县境再度调整,以泗门区划归余姚县,余姚县以龙南区(今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现有境域。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改设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1997年11月16日,浙江省民政厅(浙民行字[1997]13号)批复同意慈溪市小安乡撤乡建镇,并更名为杭州湾镇。
2001年10月,慈溪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浒山、宗汉、坎墩3个镇分别改为浒山、宗汉、坎墩3个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行政村的体制,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观城、师桥、鸣鹤三镇合并设立观海卫镇。周巷、杭州湾两镇合并设立新的周巷镇。
2008年7月,调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龙山,范市,三北三个镇合并设立新的龙山镇;浒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大街为分界线,设立三个街道办事处,新城大道以东为白沙路街道,三北大街以南为浒山街道,以北为古塘街道。
南宋名儒黄东发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学者黄震。黄震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是我们慈溪人,现在的掌起镇黄家村有座古卧床桥,相传就是黄震幼年读书之处。 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岁才进士及第。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虽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例如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担任地方官时很有政声,被擢升史馆检阅,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翌年七月轮对时,就因为直言不讳指出当时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还不顾宫中正在建内道场,建议停卖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触怒了度宗皇帝,被贬官三级,并下放到广德军做了一个通判。 他到广德军后,办事仍旧十分认真。那里有座祠山庙,每年有数十万人来此祷神,滥杀耕牛作为祭品,并时常发生争斗,影响农业生产与村族之间的团结。在祭祀活动中,还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灵保佑的陋俗。黄震见此情景,责令其中一个坦白自己的罪状。那人说:“我没犯罪。”黄震厉声斥道:“你肯定有许多罪孽,因为不敢对别人说,想以此来求得神灵的宽恕!”即下令当众罚打,直到对方大喊“饶命”方才罢休。自此一来,淫祀恶俗顿时消除。不久,黄震因指责郡守贾蕃世的不法行为,被贾告到他的叔叔、当时权相贾似道那里,结果得了个“挠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职。 咸淳七年(1271),黄震任抚州知州。当时抚州正值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米商富家却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大发其财。黄震单车疾驰,先不入州署,就在驿舍里处理起公务来,四处张贴“闭粜者籍,强籴者斩”的告示,当即把米价压了下来。接着,又亲自煮粥赈济灾民,并奖励有功于赈济的人员,很快稳定了局面。在抚州,黄震还办了二件大事:一是有一批因结关拒捕而入狱已28年的囚犯,活着的已仅半数,因此事关系到尚书省,一直无人敢作主结案。黄震经过调查,指出结关并非作乱,况且已经过多次大赦,就果敢地将他们全部释放了。二是抚州原设有“慈幼局”,当初是为收养弃婴而设的,久而久之,名存实亡。黄震提出与其弃后收养,不如保于末弃。于是改进旧法,凡将分娩而实在贫穷的家庭,可以申请官养;被遗弃的婴儿,允许他人收养,官方给予补助。这样一来,救活了许多婴儿。 德?元年(1275)三月,黄震从江西提点刑狱,调任浙东提举。当时,鸣鹤、石堰一带盐民因不堪官吏盘剥而举行大规模暴动,遭到镇压后大批逃亡。黄震受命处置,他深入盐场,反复调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一方面如实向朝廷反映情况,一方面着手多方招集逃难的盐民,并如数发还官府历年所欠的晒盐本钱61.3万余贯,由此而把一场“千里震惊”的风波平息了下来。 《宋史.黄震传》称其“决滞狱,清民讼,赫然如神明”;“居官恒未明视事,事至立决。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应该说这些记述和评论都是十分确凿、十分公允的。 南宋王朝覆灭后,黄震隐居于泽山,在今田央乡,榜其门曰:“泽山行馆”、其室为“归来之庐”,专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虽以朱熹为宗,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自有创见,并有系统论述,形成“东发学派”。他主张理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则”;释“道”为日用之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谈“人心”、“道心”之玄虚。其子黄梦干、黄儒雅(一作叔雅)、黄儒英(一作叔英)及学侣陈著,均重经史考辨,将东发学派思想传播至闽浙一带。黄震的《东发日钞》(一作《黄氏日钞》)是一部满含睿语哲理的读书笔记,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为东发学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纪要》、《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69岁的黄震在故里去世(《宋元学案》称饿死在鄞县宝幢山),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并建湖山书院来纪念他。 卧床桥原为泥桥,后人已将它改为石桥,横跨在快船江上。东西桥栏分别有“古卧床桥”、“护龙桥”的题额。东西桥门分别镌有:“地接渭川是名贤故里,堤连上闸沔古浦青流”、“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的对联,成为三山古迹之一。田央乡湖山村也还有湖山书院的遗址。特别是1975年在今鸣鹤镇西埠头村出土了黄震的墓志,那上面详细记述了黄震的生平事迹,可补充正史记载之不足,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现由市文管会收藏着。 辛亥先烈马宗汉 马宗汉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汉镇宗汉村人。其祖父和父亲均任侠好义,在当地颇有声望。马宗汉幼年受家庭熏陶,爱憎分明,见义勇为。15岁那年,马宗汉入达善学堂读书,随着知识面的开阔,对当时政府腐败、列强侮国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飞的《满江红》,以抒发报国壮志。为推翻满清,他除坚持学习外,还每日锻炼身体,兼习英语,从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抱负。 1902年,马宗汉考入浙江高等学堂,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1904年,他勉强遵从祖父和父亲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决心促使他对仕途一无兴趣。归来后在三山学堂任教二年,其间,他多次购买革命书刊,在学校和家乡散发。当时反清救国的革命风潮已逐渐形成,秋瑾、徐锡麟等人的革命行动使马宗汉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听说徐锡麟在绍兴创办了大通学堂,就前去拜会,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1906年1月,他又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后因清政府驻日使馆的阻挠未成,于5月份回国。 回国以后,马宗汉本想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去德留学,适逢其祖父病故,无法成行。马宗汉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谈论时局作政治宣传。 1907年初,马宗汉得知徐锡麟已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打入了清政府内部,极为振奋。曾连复两信,表示“准于阴历正月赴皖。”后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陈伯平一起从上海溯江而上。两人到达安庆,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并与秋瑾约定于7月8日皖、浙两地同时起义。马宗汉到皖,使徐锡麟如虎添翼,大家马上分头去做起义的准备工作。6月22日,马、陈奉徐之命,赴上海与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购武器。马宗汉和陈伯平于7月5日回到安庆,徐锡麟告知他俩,起义时间提前,就在明天。马宗汉知道其中的变故肯定突然,也没多问原由,只是将起义的一切准备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马宗汉牺牲后,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国以后,烈士的家乡柯东乡改名为宗汉乡,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如今,烈士旧居已被列为文保单位,每逢节日,都有人前去凭吊,以缅怀烈士的功绩。 爱国侨商吴锦堂 吴锦堂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侨商。1855年11月14日生于今观城镇西房村。世代躬耕务农,家境贫寒。幼年进私塾两年,后在耕稼之余跟随做塾师的叔父读书,得以略通文字。1882年,到上海虹庙萃丰油烛店帮佣,并自学算术,兼习经营之方,深得店主赏识。三年以后,在友人的资助下东渡日本,落脚长崎,经过四年的稳步发展,在日本激烈的商界竞争中站住了脚跟。最后选择了著名商港神户为其经商中心。同时,在上海也设立义生洋行和裕生洋行,生意越做越兴隆,短短几年内,积资数十万,在商务关系、经营经验和资本实力诸方面,均已游刃有余,遂开始兴办实业并从事金融活动。他在日本组织了东亚水泥株式会社、小野田会社、大阪针织会社等,成了神户、大阪有名巨商,关西财界的大人物。以致新闻媒介关于他的行踪的报导往往影响股票行情的涨落。 吴锦堂根据自己在日本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1905年,他出资兴建锦堂学校。该校选址于锦堂先生的故居附近,主建筑为一幢二层的口字形洋房,朱窗红墙,白灰嵌缝,巍然屹立于旷野上,分外夺目。北面楼房与小山之间,开凿人工水池一口,东、西、南三面也新辟小河一条,在一大片土地上,高楼桑田交相映辉,操场小河流带左右,显得葱郁而妍丽。学校在1908年落成,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为保证学校经常教育经费,吴锦堂又买田1200亩,并将汉冶萍公司和浙江铁路局的股票4万元一并献给学校,还规定学校的一切财产永远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代谁也不得借故干预。 1909年四月初八日,学校举行成立大会,吴锦堂亲临大会讲话,到会代表一千多人。当时学生定额360人,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将吴锦堂、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我国的“办学三贤”。为创办学校,吴锦堂先后共出资20多万银元,是水利投资的总额的三倍。他还从社会实业需要着眼,注重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1911年,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开设农本科和蚕本科专业。还聘请了学有专长的学者担任教师,阵容整齐,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农科专业人才。 吴锦堂虽然是一个商人,但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不久神户也出现了同盟会活动。吴锦堂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多次将私邸借给同盟会办公,并出资帮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1913年3月14日,吴锦堂以中国国民党神户支部长的身份在别庄热情欢迎孙中山,并与孙中山、宋嘉树(宋庆龄之父)等合影留念。张勋复辟后,吴锦堂首先在会上发表反对封建帝制的主张,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拥护。在辛亥革命期间,吴锦堂更先后向上海、宁波军政府捐银2.1万余两,银元5000圆。在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时刻,吴锦堂又多次出巨资赈济难民,北至京津,南至闽广,甘霖所及,被广大群众称为“福星”和“生佛”。 1910年,吴锦堂派人在白洋湖畔选择了墓地,并由张謇题了碑,章太炎撰墓表。他为表达自己的重农爱国之心,自撰对联一副:“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1926年1月14日,吴锦堂因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户养和山庄与世长逝,终年72岁。弥留之际,他一再嘱咐把遗体运回祖国,葬于家乡,还特别关照后辈子孙切莫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任何时候都不要做出有损于祖国的事情。1929年旧历四月初十,他的灵枢由儿子启藩等护送,经上海、宁波从水道辗转运至慈溪,在金仙寺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营葬仪式。这一天,出席追悼会的国内外各界代表多达数千人。慈北地区的广大群众也自动扶老携幼,前来凭吊致哀,多达数万。十里长堤,万头攒动。金仙寺内,挂着一幅幅挽联,灵堂前排放着无数的花圈。家乡人民敬献的挽联上写道:“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乡亲们为表达思念之情,在淹浦崇寿宫内立了一座铜像,吴锦堂以他慈祥的目光,注视着家乡的兴旺和发展。 冯骥才,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如果是那个老太后,我看你想一想,她有功绩吗?
Ⅲ 红色经典人物故事
1、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2、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3、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著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
4、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5、百岁将军孙毅的传奇故事
2003年7月5日,德高望重、声闻遐迩的老将军孙毅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他活了整整100岁。提起孙毅,在军界和青少年中无人不晓。年长的同僚称他“孙胡子”,年轻的军人称他“胡子将军”。
1920年10月,孙毅高小还没毕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就离开家乡出去找事做。就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孙俊华改成了孙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取“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意思。
Ⅳ 慈溪名人的故事
马宗汉
马宗汉原名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1884年3月30日生,今宗汉镇宗汉村人。其祖父和父亲均任侠好义,在当地颇有声望。马宗汉幼年受家庭熏陶,爱憎分明,见义勇为。15岁那年,马宗汉入达善学堂读书,随着知识面的开阔,对当时政府腐败、列强侮国痛心疾首,常引吭高歌岳飞的《满江红》,以抒发报国壮志。为推翻满清,他除坚持学习外,还每日锻炼身体,兼习英语,从小就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抱负。
1902年,马宗汉考入浙江高等学堂,结识了不少热血青年。1904年,他勉强遵从祖父和父亲之命,考取秀才,但矢志革命的决心促使他对仕途一无兴趣。归来后在三山学堂任教二年,其间,他多次购买革命书刊,在学校和家乡散发。当时反清救国的革命风潮已逐渐形成,秋瑾、徐锡麟等人的革命行动使马宗汉夜不成寐。1905年9月,他听说徐锡麟在绍兴创办了大通学堂,就前去拜会,并由徐介绍参加了光复会。1906年1月,他又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东渡日本,学习军事,后因清政府驻日使馆的阻挠未成,于5月份回国。
回国以后,马宗汉本想与徐锡麟、陈伯平一起去德留学,适逢其祖父病故,无法成行。马宗汉身在故里,心向革命,他多次邀集朋友,借谈论时局作政治宣传。
1907年初,马宗汉得知徐锡麟已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打入了清政府内部,极为振奋。曾连复两信,表示“准于阴历正月赴皖。”后因病延期至6月10日,才和陈伯平一起从上海溯江而上。两人到达安庆,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并与秋瑾约定于7月8日皖、浙两地同时起义。马宗汉到皖,使徐锡麟如虎添翼,大家马上分头去做起义的准备工作。6月22日,马、陈奉徐之命,赴上海与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购武器。马宗汉和陈伯平于7月5日回到安庆,徐锡麟告知他俩,起义时间提前,就在明天。马宗汉知道其中的变故肯定突然,也没多问原由,只是将起义的一切准备工作又重新作了商量。
1907年7月6日上午8时许,安徽巡抚恩铭应徐锡麟之邀前来参加巡警毕业典礼,随行的有藩台冯熙和臬台毓贤等一批地方官员。待一批官员坐定、学生列队入场后,徐锡麟即向恩铭说:“回大帅,今天有革命党起事。”未待恩铭反应过来,徐即向恩铭连开数枪。这时,马宗汉和陈伯平也冲入会场,拔出手枪打了起来。然而,恩铭因10天之前就接到密报,说有革命党人造反,所以这几天特别的小心,在来巡警学堂前,都有周密部署,枪声一响,大批清兵便迅速关上了城门,一部分前来学堂围捕。徐、马、陈三人见势危急,便奔出学堂,在一小孩指引下,翻墙抄近路来到了军械库。徐锡麟要陈伯平守前门,马宗汉守后门,自己与三十几名学生去取库内枪炮,准备与清兵决一死战。怎奈这些枪炮都没有装子弹的机铁,所以不能使用。从中午12时一直坚持下午4时,陈伯平战死,学生也死伤多人,但清兵却因有重赏而继续猛攻,形势万分危急。马宗汉建议放火烧掉军械库,与清兵同归于尽。徐锡麟考虑到弹药军火会发生爆炸,殃及居民,于心不忍,所以没有同意。不多时,军械库门被攻破,徐锡麟当场被捕。这时,马宗汉已经从后门突围,在群众的掩护下躲在附近的一口枯井内。清兵搜捕甚急,马宗汉不忍连累无辜百姓,从井内跃出,亦被清兵抓去。马宗汉被捕以后,受尽酷刑,于1907年8月24日在狱中被杀,年仅24岁。
马宗汉牺牲后,蔡元培、陶成章等反清斗士都曾撰文以示悼念。民国以后,烈士的家乡柯东乡改名为宗汉乡,表达了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如今,烈士旧居已被列为文保单位,每逢节日,都有人前去凭吊,以缅怀烈士的功绩。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Ⅳ 慈溪名人有哪些
东汉隐士严子陵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原属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颖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Ⅵ 中国的历史上的红色英雄。只要1个英雄,要故事的,。
赵尚志,1908年10月生,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全家流亡哈尔滨,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同年冬受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
他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
游击队创立时,他与战友们发出誓言:“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
誓心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 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
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
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
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风宿露,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赵尚志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6)慈溪红色历史人物事迹扩展阅读: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
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2009年,赵尚志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Ⅶ 浙江省慈溪市光荣革命故事
马豪,原名冯圣发,慈溪县慈城镇(今宁波市江北区)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年5月在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二旅(1947年1月旅改称师)四团二营四连参加孟良崮战役,在围歼敌七十四师战斗中光荣牺牲。
(一)
1923年,马豪出生于慈溪县慈城镇东高楼址。父亲冯可钧是杭州一家中药铺店员,靠工薪维持家庭生活,失业时生活无着,靠母亲当女佣或借债、典当、编织草帽等微薄收入度日。由于家庭贫困,马豪读到小学毕业就失学了。当时正值七七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慈溪与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马豪受到抗日救亡运动的进步思想激励,积极投身救亡活动。他废寝忘食地到处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起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同时受其大哥冯伯华、二哥冯舜华(均系中共党员)的影响,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游击队,并担任了慈溪县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站工作。
1942年,父亲送马豪去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店当学徒。没过多久,马豪就离开药店,仍回到慈城,继续从事慈溪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同年新四军浙东游击司令部在慈北成立,组织上就送他去游击司令部入伍。
(二)
1945年10月初,为谋求和平,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马豪随浙东纵队撤至江苏涟水。11月,部队在涟水整编,苏浙军区与二纵队(即浙东纵队)、四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组建为新四军第一纵队,浙东纵队改称为第三旅,马豪就在三旅工作。涟水战役后,部队转移到山东。1946年12月宿北战斗结束后调二旅(1947年1月旅改称师)四团四连任政治指导员。
马豪思想纯朴,待人热情诚恳,处处以身作则,又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行军途中他经常帮助体弱的战士扛枪,还边走边和战士谈心,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战士的心坎上,沿途鼓励战士“莫掉队,坚持就是胜利”,使部队保持高昂的战斗情绪。
1947年初,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的胜利,部队俘获了大批蒋军官兵,因而教育、融化新解放过来战士的任务成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关键是迅速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之成为人民战士。对如何教育、争取、融化新战士没有现存的经验,只有逐步摸索。一七五团(前身四团)四连军事、政治工作基础都比较好,加上政治指导员马豪工作认真负责,平时与战士同甘共苦,深受战士爱戴,在连队有着较高的威信,所以教育、融化新战士工作就在四连先走一步,探索经验。这项工作在四连开展以后,马豪召开连队党支部支委会传达纵队政治指导员会议精神,研究确定了开展诉苦运动的工作部署。诉苦运动从引导大家倒苦水开始,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而后转入控诉反动阶级总代表蒋介石罪行,掀
起报仇立功的高潮,达到“当人民战士,为人民解放而战”的目的。
马豪工作艰苦踏实。为了搞好诉苦教育,除开会布置外,他夜里深入到班里亲自找骨干、新兵谈话,了解家史、个人遭遇。有些北方新兵听不懂他的宁波口音,他总是笑眯眯地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二遍。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了许多人的阶级恨、血泪账,为进行诉苦教育获得扎实的思想、组织资料。马豪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宣传鼓动,表扬先进,帮助后进,《工农兵》团报经常刊登他的稿件。诉苦教育中,每次集会,他总是亲自指挥选唱一段他用秧歌调自己填词的“穷的穷来富的富,穷人天天受痛苦,吃不饱来穿不暖,牛马生活真难过”……诉苦大会上的标语、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控诉旧社会,认清吃人鬼,翻身得解放,跟定共产党”、“参加解放军,一心为人民,打倒蒋介石,报答毛主席”等等也都是他自己拟定,用纸涂墨写成的。
在诉苦运动中,新老战士都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普遍诉说了在旧社会、旧军队身受的压迫,倾吐苦水,决心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苦练本领、杀敌立功,从而提高了部队阶级觉悟,增强了战斗力。诉苦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在以后的战斗中,就显示出来了。四连新战士马思进在诉苦教育中扎下阶级觉悟的牢固根基。5月,打孟良崮战役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机智勇敢杀敌,被命名为“马思进先锋小组”,而他荣获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全连立集体功一次。
(三)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役打响,第一纵队奉命协同各路友邻军对孟良崮及其周围诸高地发起总攻,纵队决定:以独立师3个团展开在大山场以东杨家庄、叶家沟地域由南向北攻击540高地,以第一师第一团展开在285高地以南地块540、520高地攻击,以第二师第四、第六团展开在285高地及其以北地域向520、540高地攻击。5月15日18时,总攻全面发起,由于未能有效压制敌阵火力,没有成功。16日2时,第二次总攻发起,独立师第一第三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四、第六团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分路向520、540高地猛扑,敌人企图作垂死挣扎,居高临下,以炽盛火力阻止我军前进。我军各部队不顾任何伤亡,干部身先士卒,党员、模范奋勇带头,前仆后继,以排山倒海之势与敌展开激烈争夺战。在这万分危急时刻,第四团第四连马思进带领一个战斗小组,抢占了一个小山头,敌人用密集的火力、10倍以上的兵力连续三次向小山头拼死反扑。马豪眼见马思进那里战况激烈,不顾地形极端不利,带领一个班来支援他,不幸被敌人的铅头子弹击倒,胸部被打
了两窟窿,血流如注,当场英勇牺牲,时年仅24岁。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部队在进行评功中,联系到马豪战时、平时的一贯表现,特别是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有创造性,追认他为“纵队模范指导员”。
Ⅷ 浙江慈溪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1 严子陵
严子陵,原姓庄名遵,字子陵。东汉高士。今横河镇石堰人,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严子陵曾受到王莽多次邀聘,但他不但不为所动反而隐名换姓,避居他乡。光武帝刘秀曾与严子陵同学,对他十分器重。刘秀登基后三次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严子陵。严子陵虽然来到了洛阳,但他依然性情高洁,孤介。刘秀想聘他做谏议大夫,他不辞而行,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公元41年,严子陵再一次拒绝了刘秀的征召,回到故里陈山隐居,直至老死。
范仲淹曾为此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虞世南(558-638)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初书法家、文学家。今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虞世南出生望族,博学多才,刚直敢谏。在陈、隋两代做过官,都不得志。后遇李世民,方以知交启用。历任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封永兴县子、县公。唐太宗李世民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夸他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虞世南的书法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瑰宝,并深得唐太宗的赞赏。唐太宗曾誓言远学王羲之,近学虞世南,足见虞之书法在初唐的影响之大。
3黄 震(1213-1281)
黄震(1213-1281),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南宋思想家。掌起镇黄家村人。宝佑四年进士,授吴县尉。在职抑得扶弱,颇有政声,咸淳三年擢史馆检阅,因直言时弊,触怒度宗,被贬官三级,出判广德军。后因指责权相贾似道之侄贾番世的不法行为,被解官。咸淳七年任江西抚州太守,赈饥民,兴水利,决滞狱,清民讼,深得民心。南宋亡后,隐居著书。
黄震一生治学严谨,他的哲学思想以朱熹为宗,形成“东发学派”,重经史考辨。代表作有《黄氏日钞》90卷。
Ⅸ 慈溪的名人事迹的作文
东汉隐士严子陵
严子陵是慈溪现境最早载入史册的人物。他原姓庄,后人因避明帝讳改姓严。名遵,字子陵。今横河镇陈山(原属余姚)人。年轻时就很有名望,后来游学长安时,结识了刘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称帝,法令苛细,徭役繁重,吏治腐败,民怨沸腾。王莽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机出来做官颖了,刘秀却参加了绿林起义军,决心推翻王莽政权。严子陵当时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为所动,最后索性隐名换姓,避居僻乡,彻底摆脱了王莽的羁绊。
公元25年,刘秀终于击败王莽,在洛阳建立起东汉王朝,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后,思贤若渴,到处寻找严子陵。几年后,得知严子陵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钓鱼,便立即派人带了聘礼,备了车子去请,一连请了三次,并亲自致书云:“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严子陵实在推诿不过去了,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这时,侯霸已经当上了刘秀的丞相。原来他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以后凭着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来。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子陵,所以一听到严子陵来了,不敢怠慢,马上派人携书问候。严子陵却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看了侯霸的信后,也不愿回信,只让来人带了两句话去,说是“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侯霸认为这是挖他的疮疤,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便想方设法要把严子陵撵出洛阳去。严子陵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呆下去,每天只在宾馆里睡大觉,等待回家。甚至当光武帝刘秀亲自来看望他,他也闭着眼睛,不理不睬。刘秀知道这位老友性情高洁、孤介,便抚着他说:“子陵呀子陵,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严子陵突然睁开眼来,盯着刘秀说:“唐、尧得天下,是因为德行远闻,才使隐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刘秀见一时说服不了他,只得叹息着登车回宫去了。
过几天,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与他谈论旧事,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与严子陵同榻而卧。严子陵在睡梦中把脚搁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没事!”然而严子陵却料定其中必有缘故,他从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官场的险恶,便执意不肯再在洛阳留下去了。当刘秀还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那里有个“严陵濑”,据说就是他当年垂钓之处。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曾再一次征召严子陵,严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绝了,并索性回到故里陈山隐居起来,没过几年,便老死在这里,享年80。
严子陵的人品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子陵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严子陵才以“高风亮节”闻于天下。南宋嘉定年间,陈山严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风阁,后来还办了个高节书院,今均早已湮没,只剩下一块墓碑,还保存在峙山公园里。
初唐书家虞世南
鸣鹤虞氏世家,自三国至唐代,贵盛500余年。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虞世南生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虞世南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少时曾受学于吴郡文学家顾野王,在长达10余年的寒窗苦读中,精思不倦,废寝忘食。陈文帝知其博学多才,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兄世基同入长安,俱有重名。隋大业中,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但炀帝嫌其刚直,10年不予徙升。而虞世基因善于媚言取宠,被炀帝视为心腹,结果与炀帝同被宇文化及杀死。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任命虞世南为秦府参军,后迁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后,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继转秘书监。
虞世南年轻时曾向绍兴智永法师学习书法。智永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藏有王羲之传世真迹,虞世南因此尽得王书真髓,成为一代大家。他晚年自撰自书的《孔子庙堂碑》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致黄庭坚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据传,唐太宗向虞世南学习书法时,感到“戈”法最难摆布,有一次写到“戬”字,便将右边空着,请虞世南补上,然后叫魏征品评。魏征说:“皇上所写的字,惟有‘戈’旁与世南最为逼似!”太宗听后,叹服不已。
虞世南虽然外形文弱,但志性刚烈。他议论持正,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世南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李世民初即位时,虞已年近七十。当时他就请求告老,未获允准。直到贞观十二年(638)才同意他退下来,当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终年81岁。太宗为他的死“哭之甚恸”,让他陪葬昭陵,赠他礼部尚书,赐他谥号文懿,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虞世南真可说是“备受哀荣”的了。
现在鸣鹤镇解家村有定水寺遗址,相传早先本是虞世南的故居,那里东临里杜湖,西北两面紧靠着青龙、白虎两山,翠竹清泉,景物幽深,是个令人流连的地方。有人建议在此设立一个慈溪市书法艺术中心,既以纪念虞世南,亦以繁荣当代书法艺术,这不失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南宋名儒黄东发
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学者黄震。黄震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是我们慈溪人,现在的掌起镇黄家村有座古卧床桥,相传就是黄震幼年读书之处。
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直至43岁才进士及第。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虽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例如咸淳三年(1267),他因在担任地方官时很有政声,被擢升史馆检阅,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翌年七月轮对时,就因为直言不讳指出当时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还不顾宫中正在建内道场,建议停卖僧人及道士度牒,以致触怒了度宗皇帝,被贬官三级,并下放到广德军做了一个通判。
他到广德军后,办事仍旧十分认真。那里有座祠山庙,每年有数十万人来此祷神,滥杀耕牛作为祭品,并时常发生争斗,影响农业生产与村族之间的团结。在祭祀活动中,还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神灵保佑的陋俗。黄震见此情景,责令其中一个坦白自己的罪状。那人说:“我没犯罪。”黄震厉声斥道:“你肯定有许多罪孽,因为不敢对别人说,想以此来求得神灵的宽恕!”即下令当众罚打,直到对方大喊“饶命”方才罢休。自此一来,淫祀恶俗顿时消除。不久,黄震因指责郡守贾蕃世的不法行为,被贾告到他的叔叔、当时权相贾似道那里,结果得了个“挠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职。
咸淳七年(1271),黄震任抚州知州。当时抚州正值饥荒,百姓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米商富家却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大发其财。黄震单车疾驰,先不入州署,就在驿舍里处理起公务来,四处张贴“闭粜者籍,强籴者斩”的告示,当即把米价压了下来。接着,又亲自煮粥赈济灾民,并奖励有功于赈济的人员,很快稳定了局面。在抚州,黄震还办了二件大事:一是有
Ⅹ 广东省江门市红色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的事迹有哪些,求解答啊!!
中共新会支部、中共江门支部、新会县总工会旧址纪念雕塑墙所在地原为江门水南祖庙(又称“三丫祖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05年改为水南学堂。1924年冬,中共新会支部成立,陈日光任书记,共有党员6名,该支部机关初时设在会城,后迁来此处。这是五邑地区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1925年6月,新会县总工会成立,吕棠任县总工会委员长,陈日光任顾问,会址也设于此。1926年8月党组织进行了调整,9月底在江门增设中共江门支部,书记为叶季壮。中共江门支部驻地也在此,新会支部迁回会城。后来,因年久失修,水南祖庙大部分建筑已塌坏。清末,陈垣祖父始建陈宁远堂,多次扩建,有12间民居(12宅)、书馆、太和堂、游泳池、自来水塔、花园、凉亭等建筑。陈宁远堂为江门目前少有的清代私家庄园,具有较高历史价值。2002年,陈垣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陈垣是一位大史学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自1926年至1971年,陈垣先后出任辅仁大学、北京师大校长达45年。任大学校长期间,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桃李满天下。他还是一位炽烈的爱国者,青年时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争,一生与时俱进,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