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南宁出过什麽名人
南宁名人(含籍贯或出生的):
陆荣廷(1859年8月13日-1928年11月6日 [1] ),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曾任广西都督、广东都督、两广巡阅使、民政长。壮族,原名亚宋,字干卿,小名阿发,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
林凤祥(1825年—1855年),太平军北伐名将、求王。广西南宁武鸣人。
李开芳(1811-1855),广西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龙英村大李屯)人。太平天国名将,辛开元年八月,授戊监军。明年七月,升金一总制,带右一军。从西王萧朝贵攻长沙,连下桂阳、嘉禾、攸县等地。九月,在长沙擢金官正将军。十一月克岳州,升殿右二指挥,率劲旅攻克汉阳,升殿右二检黠。十二月克武昌,升地官正丞相,后率部突围被俘在北京遇害。同治二年(1863),被太平天国追封为靖王。
雷沛鸿(1888—1967),字宾南,广西南宁人,博士,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思想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曾任广西省教育厅长,创办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和西江学院,出任广西省立第一中学(今南宁二中和南宁三中的前身)的首任校长,曾任广西大学校长和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1967年7月21日在广西逝世,终年79岁。译著有《英宪精义》等书。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1992年7月11日)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生于广西南宁。1983年至1988年间,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正国级)。
卢绍武(1906年-1978年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1] ,广西武鸣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武鸣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中共武鸣地委书记,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广西政协副主席。
程思远(1908年—2005年),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人,政治活动家。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副国级)。
莫文骅(1910-2000),原名莫万,字六琴。广西南宁市人。1951年后,莫文骅历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院长,福州军区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委等职。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高伯龙(1928年6月29日—2017年12月6日),激光陀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
成克杰(1933年11月-2000年9月14日),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人,壮族,大学学历,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参加工作[1] 。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副国级)。
陆兵, 壮族,1944年10月生,广西南宁市武鸣人,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
……
❷ 贵州盘县历史名人
龚德敏,字绍武,贵州盘县水塘人。参加过民国史上具有划时代一样的护国、靖国、北伐版、抗日诸次权战争。在唐继尧将军麾下,他先后担任营长效命前驱。抗战中,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58军新十一师师副官长、三十一团团长、新十一师师附、军务处处长、三十团团长。锦江冬季攻势中,他创下了在抗战中的初步功勋,获得了上峰传令嘉奖,民国三二年国庆又因战功获得甲等乙种奖章。长衡会战中,浏阳文家市一役,他沉重指挥,稳定了战局。克泗汾的壮举,更为长衡会战生色不少,上峰特给四等云摩勋章乙座。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一期,资格很老。58军整编为58师时任新十一旅少将副旅长;后任少将师长、副军长职务。解放后,因病在贵阳病逝。
❸ 宜春历史上有名的人物有哪些
名人有很多,看下面一一列举。
刘梓华 ,原名友芝,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水江乡上洞村梓木人。生於1912年9月13日申时。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之一,曾多次负伤,三次昏死,五次立功,荣获奖章五枚,居位通讯员,排长,作战参谋,团参谋长,侦察参谋,作战科长,参谋处长,团长等职位,解放后任天津军区参谋长。参加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腊子口,平型关大捷等战。后因伤口复发,於1951年4月17日逝于北京。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林田村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电台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徐稚(97-168),字孺子。宜春的丰城市白土镇隐溪村人(一说南昌北沥徐村人)。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即用此典故。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
陶渊明(365-427)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宜春市的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一说九江人)。晋代诗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
郑谷(848-911),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在晚唐,郑谷诗名颇盛。列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鹧鸪》诗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成语"一字师"出自郑谷逸事:郑谷隐居仰山,诗僧齐已奉《早梅》诗求教。郑谷将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为"一枝"。齐已当庭拜郑谷为"一字师"。《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刘恕(1032-1078),字道原。宜春的高安市灰埠镇均山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皇祐元年(1049)举进士,官和川翁源知县。治平三年(1066),英宗下旨,命司马光自择英才编修《资治通鉴》。司马光荐刘恕同修,转著作郎。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凡遇史事纷错难治,则交刘恕。其时协助司马光的副主编共有三人,一为刘恕,一为刘攽、一为范祖禹。汉代由刘攽分修,三国至南北朝由刘恕分修,唐代由范祖禹分修。三中人,除范祖禹为成都人氏外,其余两位均为宜春籍人物。
刘攽(1023-1089),字贡父, 号公非。宜春的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人。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宜春的丰城市杜市镇大屋场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与虞集、杨载、范木亨(樟树市人)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延祐元年(1314)由布衣授为翰林院国史编修。至元六年(1343)为奎章阁供奉学士,升侍讲学士。乃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绾。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书法。朝廷典册、元勋铭辞,多出其手。
邓王番,字韫玉。宜春的高安市筠阳镇人。唐中和元年(881)自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代理袁州刺史)。在任6年,清正廉明,民乐从事。唐僖宗时,各地兵荒马乱,官吏无能,独邓王番有政声,朝廷据民愿再度正式任命其为袁州刺史,处士彭蟾有诗称贺。袁州城秀江之上第一座桥梁广济桥为邓王番修建。邓王番任袁州刺史时,见宜春县白芒山(今属分宜)山清水秀,遂举家留居白芒。第6代孙邓悔魁徙居安福瓜畲。其后裔辗转迁徙至四川广安。广安后裔中出了个历史伟人邓小平。
袁继咸(1593-1646),字季通,号临侯。袁州区寨下乡(镇)横塘村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
张自烈(1597-1673),字尔公,号芑山,又号谁庐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宜春北厢上水关(今市区秀江路市委大院一带)人。崇祯末为南京国子监生,博物洽闻。家中藏书36万余卷。明亡,闭门著述。晚年隐居庐山,累征不出,主讲白鹿书院。卒葬白鹿洞左青龙山,墓今存。张自烈著述颇丰,尤以《正字通》影响最著。《正字通》是一部字书,共收录三万三千余字。清代官方编纂的《康熙字典》,系以《正字通》为蓝本增益而成。今宜春市区秀江中路西段,国民时期曾名岂山路,即以张自烈字号而命名。
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号可亭。宜春市的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潜江知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兵部尚书。乾隆时,充世宗实录总裁,命协同总理事务。卒赠太傅。朱轼是康、雍、乾三世"恩宠极人臣之分"的显赫人物。为官清廉刚正,望重朝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
惠洪(1071-1128),俗姓彭(一作姓喻),一名德洪,字觉范。宜春市的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惠洪精通佛学,长于诗文,著述颇丰,尤以《冷斋夜话》最著名。成语"满城风雨"、"脱胎换骨"、"大笑喷饭"、"痴人说梦"等典故均出于此书中。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其题于宜春城北崇胜寺的一首咏竹诗,深得黄庭坚等历代诗家赞赏,以宋诗精品被收入《宋诗鉴赏辞典》。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宜春的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生平,文献纪录不多,大概是位布衣之士。然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却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宜春市的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乐四年(1406)为靖安县吏员。后荐为礼部主事。宣德五年(1425),宣宗因江南九郡赋重,要朝中大臣荐举贤能,况钟被举荐任苏州知府。上任后,况钟惩奸吏、裁冗员、减重赋、废苛捐、清积案、平冤狱。深受百姓爱戴,呼为"青天"。治苏任满,苏州一万三千余人联名乞求况钟连任。英宗准奏,以正三品留任苏州。况钟为官清廉,卒于苏州任上。归葬时,十里长堤站满哭祭人群。古代传奇小说中载有不少况钟办案故事。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经毛主席、周总理推荐观看,况钟清官之名享誉全国。
邓子龙(1531-1598),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宜春市的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从伍。万历四年(1576),率兵镇压宁州大沩山农民起义,次年于宁州铜鼓石设铜鼓营,任铜鼓营守备。筑垣垒城,是为今铜鼓县城建城之始。万历十一年(1583),缅甸军犯云南,邓子龙率部平定。升副总兵。后戍边云南。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然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邓子龙善诗著有《横戈集》。今铜鼓城东的铜鼓石上留有邓子龙题刻。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宜春市的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后屡赴京赶考,未中进士,逐渐冷淡功名。崇祯七年(1634)任袁州府分宜县教谕。十一年(1638)升汀州府推官。任分宜教谕期间,写成《天工天物》一书。《天工开物》是一部系统记载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成就的巨著。此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被翻成日、法、德、俄等多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编写《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宋应星为"中国的狄德罗"(狄德罗是以编写《网络全书》而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国学者)。中国科协纪念的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家中,宋应星名列其中。1987年,宋应星纪念馆曾在奉新落成。
张勋,字少轩,号松寿。宜春市的奉新县赤田镇赤田村人。出生农家,8岁丧母,12岁丧父。15岁入富家做牧童,后转书僮。光绪五年(1879)当兵,时年26岁。光绪十年(1884)随部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 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后官升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率马队为前峰入辽东参战。后随袁世凯,升总兵。宣统三年(1911)擢江南提督。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率部驻徐州,禁其部率剪去发辫,人称"辫帅"。民国6年(1917),张勋率兵入京,拥护溥仪复辟,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旋被段祺瑞击败,逃入荷兰使馆。后寓居天津。死后归葬奉新陶仙岭。
熊雄(1892-1927),字披素,号介荪。宜春市的宜丰县芳溪镇下屋村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少年在家塾"培兰书室"读书。1907年考取瑞州中学堂。1911年初,考入李烈钧所辖江西新军的学生军。投入辛亥革命的光复南昌行列和"二次革命"的讨袁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回国,投入"护国"、"护法"运动,先后在李烈钧的滇军和程潜的湘军中工作。1920年初,为探索革命真理,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转至德国,与周恩来等筹组旅欧少共,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受党派遣与聂荣臻等一同入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为主任。在党内,任两广区委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党团书记。1927年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中牺牲。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宜春市的高安荷岭乡石溪村人。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12年入瑞州中学,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出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是为了纪念韩愈的这一功绩。宜春市区的昌黎路也是纪念韩愈。
易安华(1900-1937)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少将旅长。字福如,号济臣,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立第八中学肄业。1925年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宪兵科。1928年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次年入中央教导队。毕业后任教导第一师第一团上尉连长。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抗日。1933年冬,升任该团上校团长。 1937年参加淞沪会战,随八十七师围攻上海市区日军阵地,毙伤大量日军,遂任该师二五九旅旅长。11月,奉命撤离上海。后于镇江任戒严司令。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防守中华门右翼阵地。9日,日军猛攻光华门、通济门、雨花台。10日午后,第九师团部分日军冲入光华门,占据沿街房屋。乃率部与该师二六一旅经过8个多小时血战,全歼入城日军。后因寡不敌众,易安华与二六一旅参谋主任倪国鼎等官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是南京保卫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
夏征农(1904.01.31~2008.10.04)原名夏正和,字子美。宜春市的丰城同田乡夏家村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辞海》主编。 1925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后赴上海入复旦大学学习并任青年团支部书记,《海上青年》杂志主编,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其后期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历任新四军政治部、统战部、民运部部长,苏中军政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济南市委书记、山东省委副书记、中共华东局宣传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斗。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著有《征农文艺创作集》、《征农文艺散论集》、《征农诗集》、《夏征农文集》8卷本等。
杜平(1908-1999),中将,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黄茅镇螳螂坑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期聪颖好学,靠成绩优异获得的公助金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后考入湖南长沙群治学校。早在中学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1929年冬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农会,1930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漫长革命生涯。杜平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❹ 含山县有什么历史名人么
含山县 - 历史名人
唐忠
唐忠(生卒年月不详),字以信,含山人。明天顺三年(1459)中举,任密云县(今属北京市)知县,在任9年,政绩突出,朝廷要调他去别处时,当地老百姓一再请求留任,遂续任知县3年,后因奔祖母丧事,返回故里。后病死家中。
他为人诚实忠厚,任知县时,以廉洁奉公著称,在密云先后做了12年知县,爱惜民力,深受老百姓爱戴。当他回家奔丧时,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痛哭流涕,道路因之阻塞。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也为之感动,特赠他对联一副:“九年不改来时政,百姓应怀去后思。”
他居家十余年,生活贫困,常靠典当衣物维生。亲朋故旧中有权势的人,提出给他的下代予以照顾,他总是婉言谢道:能使后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我就心满意足了!后人把他列为乡贤祭祀。
游酢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北宋大理学家,福州建阳人(今属福建),人称荐山先生。少时与兄以文章、品行闻名乡里,曾受学于程颐,并有“立雪程门”的佳话。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程颢、程颐)门四大弟子。
宋元丰六年(1083)进士,任越州(今属浙江绍兴)萧山尉。后历任颍昌(今河南许昌市)府学教授、太学博士、签书齐州(今属山东历城县)判官厅事、泉州(今属福建)签判。徽宗即位后授监察御史并出知和州。出任之初,接手十多年未决的疑案,查知详情后,及时明断,众人叹服。治和期间,清德惠政,民爱戴他犹如父母。后辞职定居含山。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71岁。葬于林头车辕岭,建有墓祠,后又建祠于登科桥北。游酢治理学有显明禅学倾向,认为“前辈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荐山文集》等。
姚兴
姚兴河南相州(州治今属河南安阳市)人,抗金将领。宋靖康年间(1126——1127)任相州州校,因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之职。绍兴十年(1140),随刘锜守顺昌(今阜阳市),收复宿州、亳州、平定淮河两岸,官拜右武大夫,累迁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驻扎御前,后破敌军统制,任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当时刘锜任江淮制置使,命都统王权迎敌,王权怯懦,不进,退守庐州。于是金兵渡过淮水,三面并进。时,姚兴为宋军前锋,在定林(今属合肥市)击败金人五百骑并生擒敌骁将鹘杀虎。王权退守昭关,派姚兴迎敌至尉子桥,金兵铁骑突然闯入,姚兴率领士兵奋力拼搏,手刃数百敌军。此时,王权为了自卫,按兵不动,姚兴几次告急,他都不派援兵。统领戴臬也率领马军逃避。
先前,有李二者,曾对王权有私恩,因此能够出入军门,偷了王权的旗帜送给金兵。于是金兵设下埋伏,树起王权的旗帜来诱骗姚兴。姚兴以为王权派来救兵,带领部队前去。金围兵四起,姚兴以四百名骑兵与二十万金兵决战,自辰鏖战至午,终因寡不敌众,父子都战死沙场。金兵纷纷议论:要是再有几个象姚兴这样的将领,我们哪敢前进呢?并作诗称颂他:“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微兵援,未必将军死尉桥。”
其后,皇帝为了褒奖姚兴的忠心,下诏追赠他为容州观察使,并在他安营扎寨的尉子桥为他立庙。次年,又在他决战的地方立庙(即今县西姚庙,“姚庙”由此得名),并赐庙名“旌忠”。又赐谥忠毅。
华高
华高(1313——1371),黄墩乡人,农民出身。生有勇智,不屑屈人下。元末,农民起义纷起。至正十二年(1352),高在家乡聚集数百人,结寨组建水军,日夜操练,护卫乡里。至正十四年,高与俞通海、廖永安、桑世杰等部会合,入巢湖,拥有战船千艘,成为各路起义军瞩目的重点。至正十五年春,高、俞、廖等致书归附朱元璋。时元璋驻和阳(今和县),欲渡长江,正乏舟师,得书大喜。五月,元璋亲率兵至巢湖抚慰。高等随元璋出东关口。抵铜城闸,元中丞蛮子海牙扼守入江河口,高等受阻,暂屯黄墩,此时,赵普胜欲叛元璋。高密向元璋透露,元璋得脱归和阳。增兵后,复至黄墩,大败海牙于裕溪口。六月,高从元璋渡江,克采石、太平(今当涂),取水阳(在今宣城)、泾县,授总管之职。十六年三月,攻克金陵、镇江后,高升秦淮翼元帅。四月,下丹阳、金坛、谋取广德。广德元兵严阵以待,高挑战,元兵坚壁不动。高率众力攻破之,得兵万人,粮数万石。九月,从元璋平常州,升佥行枢密院事。广德复叛,高率兵平之。至正十八年正月,高同廖永安讨江阴石牌海寇。十九年四月,同俞通海击赵普胜之栅江营,大败之,获战舰数十艘。二十年五月,陈友谅以众兵袭太平,犯龙江(今南京西),高与张得胜败之。二十一年八月至二十三年七月,高从元璋西征,克安庆,捣九江,下南昌,鏖战鄱阳湖,歼陈友谅。二十四年克武昌,高升湖广行省左丞。二十五年十月,进军淮东,高率舟师会同步骑水陆并进。至翌年四月,泰州、高邮、淮泗俱下。八月,高从徐达讨张士诚,下湖州,围苏州。吴元年(1367)九月,苏州城破,士诚就缚,高升任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镇守湖广。洪武元年(1368),进封荣禄大夫。三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广德候,赐诰命铁券。是时,高请命巡视广东海防城堡,整顿军队,次年四月二十七日卒于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六月,还葬黄墩。追封巢国公,谥武庄。肖像祭于功臣庙。
杨兴、杨文
杨兴,祖居关镇乡杨府城。少年勇毅,有大志。元至正十五年(1355)自巢县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赞其英武,授管军千户。是年六月兴从朱元璋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时元兵时有侵袭,朱元璋驻师守御。兴独与诸将进取溧水、溧阳,每战先登,升管军万户。十六年二月。兴破敌水寨,三月攻克南台,后随诸将乘胜克镇江,升管军总管,旋进军常州。十七年克常州,取池州,十八年克通州(今江苏南通县)。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捣毁江州(今九江市)陈友谅都,陈友谅奔武昌。二十三年七月,从朱元璋再次征讨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兴以死效忠,殁于阵。
杨文,兴之子。兴战死后第二年,以文管领本部神枪,初战庐州。至正二十五年克赣州、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南雄(今广东南雄县)。二十六年,从大军征湖州。吴元年(1367)取山东破诸州。洪武元年(1368)克河南嵩、汝、怀庆、山西、泽、潞、平阳、绛州、太原等大片中原地带,再出潼关、攻西安、凤翔、秦州、巩昌、临洮、庆阳。三年授皇陵卫百户,进军定西(州名,今定西县),遇王保军,文击溃王军,再由秦州南出,克复兴元。九月文奉诏还京,授承信校尉。
洪武四年(1371)闰三月,文调隶广西都尉。十月,随高佥事征南宁、宣化等地。五年,平复麓川。八年十二月调任桂林左卫。九年元月抵平乐府平瑶人叛乱。九月再平象州、武宣。十年十一月,升六安卫右所千户。十二年升本卫副千户。十四年随安庆侯仇成征讨容美等洞,既而从征云南。洪武十七年应召还京,翌年,升建昌指挥佥事。
洪武二十一年调征禄肇翼子卜落瓦等“蛮”,七月进讨东川,八月克百居等寨。二十二年授世袭诰。二十五年四月,土官月鲁帖木儿叛,文率卫兵抵御,叛军攻城,文力敌,伤敌众多;五月敌退入山寨,文率所部平复州里。设置关寨;七月文追月鲁帖木儿至打冲河陷各寨。土官既平,文应召还京,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诰封骠骑将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升文为左军左都督。授特进荣禄大夫。二十八年正月掌中都留守司印,充任总兵官。征讨广西,平复南丹、奉议、庆远之乱。
洪武三十年正月,文奉命往辽东指挥操练兵马和负责屯田。同年七月被召回充任大总兵,挂征南将军印往征五开“蛮”人。太祖朱元璋作征南诗为文壮行:“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马鸣甲胄乾坤靖,风动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欲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风庆百劳。”文至,采取镇压与安抚结合,对“蛮”人中首恶者用机设奇兵擒杀之。对一般胁从者实行招抚,并设铜鼓等若干卫所安边民。三十一年五月任总兵往开平设防,闰五月奉召回京。永乐四年(1406)正月病故,赐葬县内梅山乡杨府山下。子杨和、孙杨通、曾孙杨廷选世袭羽林右卫指挥使。
仇成
仇成(1324 ——1388),铜闸镇人。少年时有胆略。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驻军和州的朱元璋。时朱元璋以和州为根据地,与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两股农民起义军争夺地盘。朱元璋觉得仇成为人豪爽,遂留作警卫。六月,仇成跟随朱元璋渡江。攻克采石、太平,又随大将徐达攻克江苏的溧水、溧阳。至正十六年二月,随朱元璋攻克金陵,又从诸将等攻克镇江,朱元璋很赏识他,授“领军先锋”之职。九月,随徐达攻克常州。至正十七年四月攻克宁国,十月攻克池州。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九月,随常遇春攻克衢州。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所向必克。朱元璋提升他为统军大元帅。至正二十年 (1360)五月,陈友谅的军队进犯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被仇成与诸将击败。至正二十一年,仇成随军西征,先后攻占安庆、江州。次年任安庆守将。至正二十三年,随朱元璋领兵北上,拔安丰,攻庐州,击败张士诚一部。得悉陈友谅围南昌,遂从征,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尽歼谅部(陈友谅中流矢死)。朱元璋提升他为留守中卫指挥佥事。至正二十五年,从大将克泰州,二十六年克高邮。四月,相继攻克淮泗寿颍诸州。八月,从大将伐张士诚,十月取湖州,十一月,进围苏州。二十七年擒张士诚以归。这时割据温州、台州、庆元一带的方国珍,为形势所迫向朱元璋投降。江南大部平定。朱元璋提升他为留守左卫指挥使,仍命驻守安庆。洪武二年,升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洪武十二年命视大都督府事,封为安庆侯。洪武十四年六月,四川少数民族暴乱。九月仇成统兵平定之。十月,又跟随大将傅右德征服云南。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病故,迫封为皖国公,谥庄襄,赐葬钟山。
李信、李彬
李信陶厂镇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和州归附朱元璋。六月,随朱元璋渡江,克采石、太平、溧水、溧阳。至正十六年三月,随大将汤和克镇江。十七年克常州,被选任前部先锋,驻守常州,至正二十四年,随汤和攻克庐州。二十六年克湖州。二十七年克苏州,被任命为百户管军。十月,从征庆元等处。十二月,克福州。洪武元年正月,克延平,循海班师,统一了浙江、福建。是年,朱元璋出兵北上,李信随汤和北征,先后攻占了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洪武二年十二月,授“昭信校尉”。洪武三年正月,调太原守御,六月调守潞州,升太原卫管军副千户。洪武四年三月被封为武略将军,改任潞州卫千户。洪武五年进征和林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元亡后,其残余势力以此为政治中心)。洪武九年三月,统军渡黄河,至四月二日,与元朝残余势力伯颜帖木儿大战,克之,俘获甚多。洪武十一年二月被封为武殷将军。九月,升济州(山东济宁市)卫权(暂代)指挥佥事。驻守北京(今河南开封市)。洪武十八年授明威将军。二十年三月远征漠北,获虏有功。二十二年李信赴京,自陈年老征伤,乞致仕。二十五年,应召至京,特升辽东都指挥使。三十年九月卒
于官。
李彬
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袭父职任济州卫指挥佥事。二十四年随颍国公傅友德远征漠北,打击元朝(北元)的残余势力,后率军驻守北平。二十五年,同刘都督等官于宣府、兴和、大兴、怀来、万全、云州等处,踏量城基,督众修筑长城。二十七年三月,统领官军修筑宣府及德胜口城。八月,补修德胜等关口。二十八年三月,总率北平都司燕山左等卫官军,修筑万全、怀来二城。二十九年,北边有警,领本卫官军出口征哨于泥河营(甘肃东部)及内蒙东部、北部,至秋返回北平卫所。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为先锋,因转战有功,永乐元年(1403)被封为同知右军都督府事丰城侯。后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乐五年奉命率军平交趾(今越南)。十四年,镇守交趾。二十年正月,病故于交趾。追封茂国公,谥刚毅,葬于陶厂。
❺ 江西省铜鼓县的仙姑潭有多少年历史了
仙姑坛,属复生态观光旅游景制区。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南部15公里处仙姑岽顶。仙姑栋海拔1400余米,岽顶为宜丰、万载、铜鼓三县交界处。仙姑坛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咸丰八年,为砖石台梁式结构建筑,三进式,一进和三进是封火山墙,规模虽小,仅200多平方米,但全庙碌灰筒瓦,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制作十分精巧,坛内供奉着何仙姑塑像。
中文名
仙姑坛
地理位置
江西省铜鼓县南部
海拔
1400余米
建立时间
明朝
快速
导航
景观地理位置游览感受历史传说
历史来源
仙姑坛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咸丰八年,为砖石台梁式结构建筑,三进式,一进和三进是封火山墙,规模虽小,仅200多平方米,但全庙绿灰筒瓦,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制作十分精巧,坛内供奉着何仙姑塑像。
景观
大门前十米处有一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题:仙泉涓涓,饮者万年。古井水质清纯,爽口甘甜,终年不竭,附近居民都称它为“仙姑井”,井水则为“仙水”。每逢夏历三月初七仙姑诞期,三县信徒都慕名而来。主要景观有:仙姑坛度假村、戴帽石等。
地理位置
仙姑坛[1]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南部15公里处仙姑岽顶。属生态观光旅游景区。仙姑岽海拔1400余米,岽顶为宜丰、万载、铜鼓三县交界处。
❻ 什么是铜鼓它有哪些特点
铜鼓是一种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的敲击体鸣乐器,因通身用青铜铸成而得名。
造型典雅,回音响别具风韵。答它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
鼓面圆而平,是敲击发音的部分,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状弧度为胸。腰部略细,内收如束腰。
往下鼓身又扩大,呈喇叭口部分为足。鼓身两侧各有两个半环形的耳。
通身皆有华丽而精美的纹饰,鼓面主体为太阳纹,即中心有呈放射状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为普遍,8、10芒次之,并有4、5、6、7、11、14、16、32芒的。
太阳纹周围,有许多层称“弦”的同心线条,弦数多少不等,弦与弦之间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为晕圈。
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数平行的晕圈,晕圈中铸出的纹饰图案绚丽多彩,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和人物等,工致纤巧,别具风采。
我国古代铜鼓,按其历史、分布地域、形制和饰纹等的不同,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西盟等八种类型。
❼ 上井冈山关键人物
1931年9月8日,在第三次反“围剿”的江西兴国高兴圩战斗中,红11师师长曾士峨阵亡,共和国少了一位开国元勋。烈士继子、中国有色工程设计总院总设计师曾天元从上世纪70年代起,详尽搜集有关史料,多次拜访罗瑞卿、杨得志、肖克、何长工、张宗逊、陈士榘、郭化若等红军时期的重要将领,积累了大量关于烈士的资料。本文根据资料当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和当时关键的人物、事件与背景,揭秘曾士峨牺牲后,毛泽东为什么极为沉痛和悲伤,乃至大发雷霆指责自己的爱将红四军军长林彪?为什么说曾士峨之死是共和国失去了一个开国元帅?请看——
早殉的将星:红军师长曾士峨
将星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长空
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新华社系列纪念文章《永远的丰碑》里,2月23日发表了《为大众之生息而战斗——曾士峨》一文,再次缅怀这个杰出的红军将领,向人们叙述了他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文章如下:
曾士峨,1904年生,湖南益阳人。1923年入益阳信义大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4年到长沙,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学习。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独立1师学生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部警卫团任连长。北伐到武汉后,转入我党控制的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
1927年9月随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营参谋长。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第1师1团特务连连长,1928年5月任红4军31团3连连长,率部参加龙源口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屡立战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29年1月任31团1营营长,3月任红4军3纵队7支队支队长,不久任3纵队参谋长。率部参加大柏地、长岭寨、白沙、上杭等战斗,英勇作战,身先士卒。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艰苦战争环境中,他始终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致亲友的信中写道:“士峨离家四载有余,虽奔波南北,历尽千辛,然为大众之生息,常觉无形的快慰,精神爽奋。”
1930年春任红4军2纵队司令员,同年夏任红4军参谋处长兼第2纵队司令员、红4军第11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8月,在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中,率部参加莲塘、良村、黄陂战斗,取得重大战果。在高兴圩战斗中,他率部坚守竺高山阵地,与精锐之敌展开顽强争夺。9月8日,当敌人向红4军指挥所逼近的危急时刻,他率领全师以党员和排以上干部为核心的敢死队冲向敌阵,壮烈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深情地说:“曾士峨同志的牺牲是英勇的。他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牺牲的。他亲自带部队冲锋,改变了战况。”红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向曾士峨学习的通令。
关于此文,其权威性自然毋庸置疑。补充一些重要的情况和细节:
一. 曾士峨毕业于信义大学,是挪威人1906年在湖南益阳办的教会大学,他的各科成绩优秀,英文特别好,写得一手好柳体。肖华上将说:曾士峨的粉笔字特别好看。
二. 1924年秋,曾士峨步行前往广州参加革命的途中因路费不足,滞留于江华县公署任文书。昱年回长沙,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读书。
三. 他写给亲友的信大约在1929年5月或6月,红军三占龙门之际,发信地点是福建龙岩龙门三芝元药号。这是他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信。
四. 1930年夏,曾士峨任红四军参谋处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11师师长,军长是林彪,政委是曾士峨原来的搭档罗荣桓。当时红四军没有副军长,也没有参谋长一职,参谋处长就是参谋长。有史实为证:1930年6月下旬,红二十八、红军从福建长汀向江西转移,林彪有事留在城里,红军总部下令“部队暂归曾士峨指挥”。他若不是参谋长,没有这种资格,同时也说明了曾士峨在红四军中的地位和能力。罗荣桓是军政委,但带兵打仗似乎不是最好的。可以说,作为主力师的师长,曾士峨带兵打仗在红四军中是除林彪之外的第二号人物。
五. 曾士峨牺牲的消息,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主席非常痛惜和伤心,他严厉批评林彪:你打红了眼哪?!以后仗有的是打,哪能同意让高级干部去拼杀,干部拼光了,革命还怎么搞咧?!据时任红12军34师参谋长、后来的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回忆:毛主席讲过两个人的死重于泰山,一个是曾士峨,口头讲的,他亲耳听到。限于红军早期条件简陋,没有被记载下来。另一个就是人所共知的张思德了。
六. 红军总部号召向曾士峨学习的通令是由当时的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肖华油印的,肖华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当过军委军训部部长。肖华说:红军总部发通令号召向个人学习,曾士峨是第一人。通令表扬曾士峨“革命立场坚定,作战勇敢,不怕牺牲。”
七. 全国解放后,1950年曾士峨的三哥曾叔彬请人代笔写信给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朱总司令,询问曾士峨的下落,军委总干部部回信告之曾士峨牺牲之情状,说“曾士峨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干部,为革命牺牲,实为我党我军之重大损失。”向家属颁发烈士证书,给予最高抚恤金500万元(相当于500元)。曾士峨遗骨现葬益阳会龙山公园,立有纪念碑。碑名是1987年军委总参谋长杨得志同志题写,当年益阳人民把烈士英灵从江西兴国移归故里。1931年烈士战死时,杨得志是红11师师部炮兵连长(由师部特务连改名而来),是曾士峨麾下一员猛将,受他亲自培养和指挥。
跟随毛泽东: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
1927年9 月,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共湖南省委前委将位于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武装,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全师共5000余人,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3个团:第1团,位于修水,由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和湖北省崇阳、通城两县农民自卫军组成;第2团,位于安源,由安源工人纠察队、安源矿警队和安福、永新、莲花、萍乡、醴陵等县部分农民自卫军组成;第3团,位于铜鼓,由浏阳工农义勇队和警卫团、平江工农义勇队各一部组成。曾士峨先在一团,后编入三团任三营参谋长。起义后,部队在战斗中几经挫折,总指挥卢德铭战死,前委书记毛泽东在文家市收集残部,决定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转移。当时起义部队中虐疾蔓延,一些人悲观动摇,脱离队伍逃跑,师长余洒度也开了小差。而负伤的曾士峨和张子清、罗荣桓、何长工等相互鼓励,坚决跟随毛泽东。南进途中,在泸溪又受到敌人伏击,部队一共剩下不到一千人,9月29日到达江西永新县境的三湾村。进村的当晚,毛泽东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首先是整顿组织,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辖二个营七个连。曾士峨担任特务连(编号是四连)连长,党代表是罗荣桓。特务连长归团长直接指挥,当时团长兼师长,师只是个编制,是空的。通过三湾改编,党的组织在部队形成了系统,党支部掌握了基层,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得以确立。但当时毛泽东的身份是前委书记,不直接指挥队伍。加之兵官来自不同的地方,形势又恶劣,难以掌握。毛泽东是最高政治领导,其余干部多数是黄埔生,少数行伍军官任副职。毛泽东的军事天才要到以后才大放光芒,不少人起初并不了解他、也不是从内心里信任他。部队的骨干是从武汉国民警卫团过来的那批人马,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包括曾士峨在内的许多军人还经历了北伐战争硝烟的考验。在这样的关头,立场坚定的宛希先、何挺颖、曾士峨、罗荣桓等人稳定了这支队伍,紧紧跟随毛泽东。这也是毛泽东以后对这支队伍、对曾士峨与罗荣桓特别信任和器重的重要原因。
所谓特务连就是在行军作战中执行特殊任务的连队,探敌情、当尖刀,担任警卫,有以一当十的战斗力。毛泽东慧眼识珠,选中了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十分拔尖的曾士峨担任连长。当时工农革命军总共才七个连,曾士峨连是力量最强的,曾士峨本人是1926年的共产党员,党代表罗荣桓、副连长张宗逊也是中共党员,革命意志坚定,政治上靠得住。从永新三湾经古城、宁岗、茅坪,再上井岗,特务连基本上派出一个排担任毛泽东的警卫工作,行军打仗,毛泽东和特务连脱离的时候很少。
10月初,天气逐渐寒冷,战士们还穿着破烂的单衣。为了解决冬衣和给养,毛泽东率领部队进驻遂川城西的大汾镇。不料突然遇敌,部队仓促应战,边打边撤。当时曾士峨带着四连(即特务连)两个排,随毛泽东跑到黄坳,便停下来收集失散的人员,并担任一营的集结任务。四连还剩下三十多个人,稀稀落落散坐在地上。要煮饭吃,炊事担子也跑丢了。肚子饿了,只好到老百姓家里找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也和大家一样,伸手就从饭箩里抓着吃。等大家都吃饱了,毛泽东站起来看了曾士峨一眼,曾士峨整整衣帽站了起来。毛泽东朝中间的空地迈了几步,双足并拢,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曾士峨心头一振,大步跨前,大声喊道:“全体集合!”战士们一个个抬起头来,充满信心,迅速提着枪站起来,向毛泽东那高大的身躯看齐。接着一营赶上来了,队伍向井冈山开发。
上井冈山后,曾士峨、罗荣桓率特务连随一营于1927年11月18日攻占茶陵,红军在这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县工农兵政府。在井冈山,宛希先、张子清、何挺颖和曾士峨、罗荣桓一起,对企图暗地拉部队投敌的陈浩、徐庶、韩剑壮等人的叛变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1928年5月,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部队会师宁岗,毛泽东、朱德、陈毅在龙书院文昌阁会晤,曾士峨率部担任了保卫工作。
从1 927年到1931年,曾士峨率部转战闽赣,历经恶战数十次,小战难以胜计,冲锋在前,无坚不摧,多次负伤,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才华突出,曾士峨屡获擢拔,从连长、营参谋长、支队长,升至纵队司令员、师长和军参谋长。毛泽东井冈山的驻地,就是曾士峨的警卫连扎营的地方。曾士峨的二纵和以后的11师,也成了毛泽东最为倚重和最喜欢使用的一支主力部队。1929年秋天,红军打下上杭,部队缴获一支大毛笔,曾士峨将其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收用了;1930年红军打下吉安,毛泽东和曾士峨走进一个天主堂,看到一台风琴。曾士峨童心大发,跑上前按了几下琴键。毛泽东也上来,对着键盘敲了几下。他笑着对曾士峨说:“这个洋玩艺我不会,你也是猪鼻子里插葱——充象,不比我强呵!”两人大笑起来,战士们也一齐笑了起来。在艰苦的斗争中,领袖和他的将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和战友之情。
军中骁将的威名是打出来的
队伍初上井冈山,曾士峨率部参加了攻克茶陵、攻打遂川、新城等战斗。1928年6月23日,红军在新七岭溪和敌战斗。曾士峨手提驳壳枪,跑在最前面,追着敌人猛打。逃敌在灌木丛中边跑边回枪乱射。曾士峨冒着“吱” “吱”乱飞的子弹,像发怒的老虎,猛扑上去,一把抓住一个敌兵打得发烫的枪管,用力一拽,将敌兵连人枪拖翻在地。敌兵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求饶,当了俘虏。战友们见状,齐声呐喊,勇猛冲向敌人,在龙源口把杨池生部的一个团包了“饺子”。红军乘势第三次攻下永新县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进入盛时期。曾士峨威名大振。
1928年7月下旬,毛泽东率部前往桂东,迎接红军大部队,留31团一连、三连扼守黄洋界。湘敌吴尚以一师兵力,从茶陵直逼井冈山,企图趁根据地后方空虚之际,一举攻占井冈山。得到敌人进犯的消息,正在养伤的三连连长曾士峨顾不上伤口疼痛,步行到井冈山五大哨口观察地形(黄洋界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同其他同志及地方武装领导人一起,组织红军和群众加修工事,坚壁清野。8月30日上午,在团党代表何挺颖、团长朱云卿的部署下,曾士峨和一连连长王良(一说为明亮)具体指挥和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是时山上红旗招展,鞭炮齐鸣,敌吴尚部误以红军主力已经回师,吓得屁滚尿流,仓皇逃窜。前来会合包抄的赣敌闻风丧胆,半路退却。毛泽东回来后,对此战获胜异常兴奋,指示杀一口猪慰劳作战部队,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题记写道:“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个师趁我军欲归未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整个根据地。”“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此役是红军井冈山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9年1月,蒋介石调集湘赣八个旅的兵力进攻井冈山,红二十八、三十一团等突围转战赣南敌后。担任三十一团一营营长的曾士峨率部先后参加了大柏地、长岭寨战斗。同年3月,红四军为便于开展游击战,变团的建制为纵队。三十一团为三纵队,下辖七、九支队,曾士峨任七支队长。1929年秋,曾士峨任三纵队参谋长,协助伍中豪组织指挥攻克白沙战,直逼上杭。上杭城三面临江,围有三丈多高的城墙,号称“铁墙”。易守难攻。9月21日,红军彻夜激战,全歼敌卢新铭旅,一举攻克此城。在这次硬仗中,曾士峨率三纵一部主攻东门,在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攻上城头,表现出了极高的指挥才能和牺牲精神。
1930年春,曾士峨调任红四军二纵队司令员,他和纵队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一道,坚决贯彻古田会议精神,狠抓部队组织建设、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使二纵队在短短几个月内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毛泽东在文章中称赞他们:“曾、罗在古田会议后,把二纵队带成了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同年夏,曾士峨又任红四军参谋长兼二纵队司令员。10月3日,他指挥二纵队参加攻打吉安,主攻城北骡子山。攻克吉安后,二纵队改编为十一师,曾士峨任师长,罗瑞卿任政委。12月30日,曾、罗指挥十一师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斗,该役活捉骄横残暴的敌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全歼张部九千余人,震撼了南京政府。接着红军又歼灭敌谭道源两个团,从而取得了反第一次“围剿”的胜利。
1931年5月16日,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红四军在东固九寸岭、观音岩一带,向已抢先占领两个山头的敌47师王冠英部发起强攻。曾士峨、罗瑞卿在火线前沿指挥11师作战。战场上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突然,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罗瑞卿的脸颊,从另一边弹出,罗瑞卿负伤倒地。这时,蜂涌的敌人已经冲上了聂鹤亭33团阵地前的一个山头。曾士峨眼中冒出了怒火,他一边叫叶青山医生把罗政委的伤口包扎好,将他抬下战场。一边厉声命令身旁的特务连长杨得志:“立即带特务连给我拿下这个山头,完不成任务,我枪毙你!”杨得志刹地将手枪一挥,吼道:“特务连,跟我冲!”战士们端起枪嗷嗷叫着杀了上去,把三倍于己的敌人阻击在半山腰,无法向上前进一步。曾士峨率领全师和兄弟部队一起,激战4小时,将敌47师完全击溃。红军乘胜追击,直指富田。从此,曾士峨师长兼政委,直至牺牲。5月18 日,曾士峨率11 师追歼敌43师一个旅;5 月20日,率部随大部队攻克广昌;5月22日,参加中村夫坑哨口战斗,激战两天一夜,击溃守敌。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军从西到东,横扫七百里,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8月初,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曾士峨指挥11师参加了全歼官云相47师的莲圹战斗,击溃郝梦龄师的战斗。8月11日,又参加了全歼毛文炳师四个团的战斗。其中,在良村和黄陂两次战斗中,11师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毙伤敌500名,俘虏敌军官20多人士兵600多人,取得了突出的战果。
曾士峨带兵与战士同甘共苦,战斗越是激烈越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士们特别敬仰他。他的队伍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风勇猛顽强,是红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劲旅之一,有“钢军”之称。曾士峨自身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对上级战略意图领会透彻,屡屡以少胜多,以奇制胜,毛泽东非常相信他。
“钢军”之帅血洒江西兴国竺高山
1931年9月8日,一场动人心魄的激战在江西兴国县高兴圩西北的竺高山进行着,这是红军第三次反“围剿” 中最惨烈的一场对峙战。参战双方的主力是红四军曾士峨11师和国民党19军蔡廷锴60 师、戴戟61师。
当年6 月,蒋介石组织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兵力进攻我闽、赣根据地,毛泽东率部千里迂回,打运动战,寻隙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打了多次大胜仗。到9月初,蒋介石对中央红色根据地的“围剿 ”即将宣告破产,国民党各路军正全线撤退。高兴圩的战斗是9月8日上午打响的。当时红四军军长林彪、政委聂云臻在阵地上用望远镜反复观察正在撤退的敌人,看到敌60师、61师主力都已离开高兴圩往兴国去了,骡马队、伙食担子也过去了,只剩下一个团在后面打掩护。林彪说:切他个尾巴!11师迅速穿插过去,一打,并未很快消灭这个团,敌人的大部队返回来接应,越打越多。19路军是蒋鼐文和蔡廷锴的部队,两广籍士兵为主,以能打狠仗著称,穿短裤,爬山如履平地。这两个师装备精良,平时吹嘘“在战场上子弹壳也不让别人捡走一颗”,号称是从未败过的“铁军”。当时,我军的武器不如敌人,敌人多是冲锋枪和机关枪;而11师还有人使用梭标作冲锋的武器,一些老式“汉阳造”步枪,很少有刺刀。
阵地上,密集的枪炮声、军号声和喊杀声震天撼地。双方为抢占一个小山包,都要拉锯式地反复争夺数次,战况极其惨烈,到处是倒下的尸体。红33团有一挺水机关枪,还未架好就被冲上来的敌人一窝蜂地夺走了。愤怒的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过去抢,双方易手五六次,死了许多人,最后红军还是夺了回来,架起来杀伤了很多敌人。敌军十分凶悍,两广兵边在壕沟里射击边大声骂娘,几十年后,还有在此役中幸存的红军战士清楚地记住了敌兵那句话北海土话“吊你老妈嗨!” 从上午酣战至下午,双方都打红了眼,战斗成了胶着状态。曾士峨率领11师官兵用枪托、梭标、大刀和石头跟敌人拼杀、肉搏……他告诉自已的将士:“我们是工农红军,是钢铸的,是钢军。一定要把‘铁军’吃掉!” 战至黄昏,红11师的子弹打光了,人员伤亡过半,敌人也留下了2000余具尸首,尸横遍地,血染山冈。曾士峨已经组织了两批敢死队冲锋,打退了蜂涌而上的敌人。正在间隙,敌人又一次发起进攻,向红四军军指挥所方向冲锋,情况十分危急!曾士峨立即命令把手榴弹、刺刀集中起来,组织全师以党团员和排以上干部为骨干的敢死队,亲自带领扑了上去!在进攻中,不幸被敌人的冲锋枪射中胸部,壮烈牺牲。这个时候,双方都已无力再战。红军为争取主动,旋即撤出战斗。听到曾士峨牺牲的消息,毛泽东十分难过,狠狠地批评了林彪。许多战士都放声大哭自己的师长。
高兴圩战斗,红军损失之大为红军战争以来所仅有,毙伤敌2000余人,自己伤亡2200余人,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邹平也在另一场战斗中阵亡。林彪也差一点报销了。当时,有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他身边,战士把他往旁边一推,幸好炮弹并没有爆炸。对于这次战斗的评价,毛泽东认为打成了僵持,林彪则说打了个平手。国民党军指挥此战的蔡廷锴将军,激战之时连随从都逃跑了。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见此情景,危殆万分,愤欲自杀以殉”,事后“三天内,日夜不能合眼……”
通过高兴圩战斗,红军战士懂得了刺刀的重要性,反掉了过去那种以为打一阵枪、一冲锋,战斗就会结朿的游击气息。作为一个用红军将士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部队开始加强了刺刀的配备。红11师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已经打得不成建制,毛泽东痛惜曾士峨的牺牲,调了一支队伍过来,重新充实了红11师。
曾士峨不死,日后能成为元帅吗
如果曾士峨没有牺牲,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能被封为元帅吗?提这个问题,不在于这个答案本身,甚至于不在于这个答案是否成立。原因是选取这样一个角看问题,更能了解曾士峨这个历史人物。
1980年代初,肖华上将曾对《罗荣桓元帅传》编写组主笔黄瑶说:“如果曾士峨在的话,应是个元帅。曾士峨牺牲,在红军中震动很大。”1983年1月,曾士峨的继子曾天元拜访何长工时,何长工也说:“曾士峨如果在的话,应是个元帅,起码也是大将。”这两人都是红军早期的重要干部,肖华当时在红四军总部工作,解放后又曾任总政治主任等职,纵览全军;何长工红军时期还一度任过军长,应当说他们的评价可信度很高。从1955年我军授衔的实际情况来看,是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的。比如,个人的资历、对党对军的贡献……,尤其是元帅和大将,还要看你能否担当某一方面军、某一军种的代表;还有一个应该是党在军队中政治路线的执行者,决不能忽略,这是胜利之本。譬如罗荣桓、聂云臻在部队中主要从事政工工作,叶剑英长期是我军的政治发言人,可以说是“政治元帅”。大将中谭政也是这种情形。曽士峨,如果不牺牲,应该是秋收起义部队的政治军亊都强的主要代表之一。
从曾士峨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来说,他是红军中难得的宝贵人才。
一是他革命信仰坚定。何长工曾对曾天元说:“曾士峨同志政治品质好,斗争顽强坚定。他高度信仰马列主义……斗争激烈,我们当时没有想过家,没有想过结婚。我和你爸爸有时时议论说,今天一下午仗够呛,可能当烈士。如果被打死了,要请没有死的人作两件事:一件是告诉我家里,说你的儿子是为人民流了最后一滴血,死在哪里;另一件是革命成功了,在烈士纪念册上写我一个名字,证明我是烈士,没当逃兵和叛徒。”何长工还说:“曾士峨是红军中从基层工作做起的最优秀、最冒尖的干部之一,最能深入实际,能征贯战。”
二是他爱兵知兵,带出来的部队有战斗力。1983年12月,原江西军区副政委、老红军汤光恢曾回忆过在红11师的往事:“我是(1931年)在十一师政治委员办公厅当宣传员……曾(士峨)师长战斗勇敢,善于指挥。他往往在第一线指挥,到团、营的阵地上去。他也要求团(的干部)到营、连、排阵地上去,他甚至直接到战斗第一线。当时,只有这样,才能反应迅速,反映真实情况。他对人员、武器、战况、各部队的表现如何等等很清楚。他能叫得出全师每个排长的名字,对他们的性格、作战水平和其它情况了如指掌,指挥起来,就很恰当。每次行军,他和罗政委一前一后,一个连一个连问情况,叫起人来,根本用不着花名册。曾师长深入群众,和士兵在一个灶吃饭。最多,事务长偶尔给他留点同样的菜。我刚到11师,上级就教育我们说:我们11师是秋收起义部队,打仗和政治工作都过得硬,执行上级命令坚决。毛主席最喜欢使用这支队伍。”
根据现在能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曾士峨的确是一位为毛泽东所倚重和信赖的杰出的红军将领,一位政治和军事都很强的将领。他在当时红军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甚至还在某些高于他级别的将领之上。第一,他是三湾改编时仅有七个连长之一。以后红11师的班底是秋收起义的那支人马,这是毛泽东武装革命和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家之本。从最初来看,武汉国民警卫团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是秋收起义的骨干力量,没有曾士峨等人,毛泽东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指挥动。第二,曾士峨等把红11师带成了红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队伍。红军早期干部、前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中将称曾士峨是“最优秀的红军师长”,他坚持不肯说成是“最优秀的红军师长之一”。因为当时红军初创时期,军与军之间、师与师之间,差别非常大。红11师的地位和作用,可从郭化若将军的评价中看出:“红四军是红军的主力和核心,主力就是主力,核心就是核心;而十一师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战斗力在红四军中又很突出。”另外,一个主将的气质往往决定一支队伍的性格,曾士峨非常具有人格魅力,他骁勇、剽悍、智慧,与战士同甘共苦,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红三纵司令员肖克曾亲眼看到他冲锋到了最前面,这样的将领带出来的部队必然会打仗。
南昌暴动时林彪是尚见习排长,到1930年成为红四军军长,除了他突出的军事才华外,也与毛泽东的大局思想有关。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毛主席对朱德南昌起义那边的干部更注重提拔些。毛主席不讲宗派,反对山头,为了更好地团结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志起来搞革命,他有意无意对秋收起义的31团干部压得低一点,这恐怕也是曾士峨成为林彪下属的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解放后说过句话:“跟我长期共事的,就是一个罗荣桓了。还有一个邓小平。”从历次党内斗争来看,这两个人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忠心耿耿,也是毛泽东同志内心始终信任的少数几个人。罗荣桓当林彪的政委、邓小平当刘伯承的政委,这是毛泽东的“绝配”。这两个主帅一个桀骜不驯,一个资历太深名声太大,必须有人“羁縻”。考虑到毛泽东对曾士峨的信任和曾的能力与水平,若不牺牲,能堪大用,也必有大用。
❽ 铜鼓文化源于哪什么地方
广西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版先的铸造者权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铜鼓的铸造艺术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缕花纹,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
❾ 铜鼓有哪些特点
铜鼓是抄一种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的敲袭击体鸣乐器,因通身用青铜铸成而得名。造型典雅,音响别具风韵。它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面圆而平,是敲击发音的部分,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状弧度为胸。腰部略细,内收如束腰。往下鼓身又扩大,呈喇叭口部分为足。鼓身两侧各有两个半环形的耳。通身皆有华丽而精美的纹饰,鼓面主体为太阳纹,即中心有呈放射状的光芒,一般以12芒最为普遍,8、10芒次之,并有4、5、6、7、11、14、16、32芒的。太阳纹周围,有许多层称“弦”的同心线条,弦数多少不等,弦与弦之间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为晕圈。鼓身四周的表面,也有多数平行的晕圈,晕圈中铸出的纹饰图案绚丽多彩,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和人物等,工致纤巧,别具风采。
我国古代铜鼓,按其历史、分布地域、形制和饰纹等的不同,分为万家坝、石寨山、冷水冲、遵义、麻江、北流、灵山、西盟等八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