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走西口简述的是什么故事
走西口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回里答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 2009年元月2日 19:55分黄金时间正在播出杜淳参考资料: http://www.tudous8.cn/1030.htm
㈡ 谁能够介绍一下走西口这段历史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
祁县田家大院,祖上是靠走西口在口外发了财,回家乡置了产业的大户人家。到了田耀祖这一代,他吃喝玩乐,更爱豪赌。就在田家为小少爷田青举行抓周庆典之际,田耀祖却把家产连同自己的老婆淑贞一同输掉了。田老太太被气死,田耀祖被逼无奈之下走了西口。
少奶奶淑贞幸得此前被她所救的革命党人、兴中会会员徐木匠挺身相救,才免于受到赢家夏三的污辱。淑贞为了养活儿子田青,将九岁的女儿丹丹给了梁家当童养媳。十年后,田青成了放羊娃。从事革命活动回来后的徐木匠巧遇田青,并出钱供田青上了私塾,并教了他一身武艺。徐木匠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一边接济淑贞和田青母子艰难度日。淑贞感念徐木匠当年的相救和接济,对徐木匠磊落的为人也心生敬佩,渐渐对徐木匠产生了爱慕之情。此事被田青发现,淑贞意欲自尽。是丹丹对田青讲了事情的原委,田青才了解了他的身世。
时逢大旱,田青决定带着姐夫梁满囤去走西口。路上被土匪刘一刀裹胁上黑土崖土匪窝。刘一刀为笼络田青让他当了三当家并将肉票豆花赏给他为妻。因此引起了二当家的嫉恨。一次,刘一刀领全伙下山作案,田青乘机领着豆花、满囤、和“肉票们”逃出匪窟。二当家栽赃陷害田青,说田青放火烧了黑土崖,杀害了风摆柳,招致刘一刀的刻骨仇恨和追杀。田青等历尽艰辛到了包头,不料“肉票”之一裘老板却指认田青是匪首,被官府判斩。豆花也因有失身之嫌被未婚夫家赶出。
她用回家盘缠买了两口棺材要为田青殉葬。事后裘老板才得知误会了田青,找到县知事解释。县知事吴玉昆拒不改判。徐木匠搬请了四子王旗的诺颜王子从法场上救下了田青。裘老板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请田青到他的皮匠铺里当外柜。并让豆花做了帮厨,梁满囤当了学徒。
田青聪明好学,使裘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好。裘老板便想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巧巧嫁给田青。田青说自己在家乡有了未婚妻翠翠。裘老板派他的账房先生格日勒去山西花钱了断这桩亲事。淑贞跟格日勒讲述了翠翠在田青走西口后的悲惨命运。原来,在田青走西口后不久,就被田家的仇家夏三骗嫁到夏家给病入膏肓的夏家老太爷冲喜,喜没冲成,夏老太爷就死了,夏三迁怒于翠翠,被夏三的管家卖给了一个傻子当媳妇。从傻子家逃出后,孤苦无依的翠翠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走西口寻夫的道路。
历经艰险、磨难,病倒在了一家客栈,被路经此地的药铺邹老板所骗,翠翠痛不欲生,无颜再见田青,遂与邹老板回到祁县,已生有一子青青。邹老板生性多疑,又是老夫少妻,他就整天像看贼似的看着翠翠,不准翠翠离开他的视线。淑贞和格日勒见过翠翠后,翠翠求格日勒回去后,不要把她所受的这些苦难告诉田青,让格日勒告诉田青自己嫁给了个老糟糠,让自己从田青的心里死了。
格日勒答应了翠翠的所求,当裘巧巧得知翠翠早已嫁作他人妇后,满心以为田青能娶自己,没想到,田青却决定娶一无所有的豆花。裘老板无奈,只得改招梁满囤为女婿。田耀祖见梁满囤抛弃了自己的女儿,便将满囤有妻子的事密告了裘老板。裘老板逼使梁满囤写下休书,休了田丹丹。梁满囤以为告密的是田青,郎舅从此成了冤家对头。
田青同豆花一起去拉骆驼。两年过后,白手起家。领着豆花回家探母,巧遇来祁县给田丹丹送休书的格日勒。田丹丹得知梁满囤休了自己,病倒了。田青去给田丹丹请大夫,碰到了翠翠,却被翠翠的男人药铺的邹老板撞见,非说翠翠与田青有奸情,还要杀死翠翠的儿子,翠翠情急之下误杀了丈夫犯了死罪。田青已经从母亲的嘴里知道了翠翠为他所受的这些苦难,得知翠翠落到了县知事夏三的杜淳手里,即将上刑场,田青痛不欲生。
豆花拿了银子买了酒菜,疏通了看守,到狱中探望翠翠。两个都深深爱着田青的女人惺惺相惜,翠翠向豆花和田青托孤,豆花答应了翠翠。大家都劝田青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田青觉得这样丢下翠翠实在不忍,豆花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利用探监之名换出翠翠。大胆的豆花救出了翠翠,又由黄先生等人上万民折救出了豆花。田青、豆花和翠翠一起向口外逃去,途中,翠翠故意与田青和豆花失散了,却巧遇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土匪刘一刀。
梁满囤打理着裘记皮匠铺的生意,眼看裘老板与田青约定的两年不准涉足皮革生意的日子已经临近,梁满囤怕田青一旦涉足了皮革生意,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加之因为对田青的误会而产生的仇恨,他就设计将田青加上盗墓的罪名抓进监狱。田耀祖看着儿子遭难也是束手无策,当隐居在杀虎口的翠翠从王南瓜的嘴里得知田青和豆花遭了难,就上黑土崖求刘一刀帮忙去救人。刘一刀绑架了包头警察局长吴玉昆的儿子,救出了田青。当刘一刀知道救出来的是仇人田青时,就跟翠翠翻了脸,并告诉翠翠当年田青放火烧了黑土崖,害死了翠翠的生母风摆柳。
翠翠告诉刘一刀,田青不会放火烧山的。田青虽免于一死,却又成了穷光蛋。梁满囤也因得罪了掌桌师傅遭到报复,熟出一大批废牛皮面临破产。田青以十分之一的价钱买走了这批皮子,经过打磨做成鹿皮高价卖给俄国人而发了财。并得到革命党诺颜王子的资金支持,收购口外的皮革销往俄国,很快发达起来。买回了田耀祖输掉的房产,还准备要给母亲和徐木匠举行一个迟来的婚礼。他姐姐田丹丹却得了绝症,上吊自尽了。死前嘱咐弟弟不要找满囤寻仇。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诺颜王子成了共产党,他教育田青为革命筹款。刘一刀也乘军阀混战之机重新拉起了杆子,又被刘一刀掳去当军师的田耀祖得知徐木匠要回祁县跟淑贞成亲,很是吃味,就告诉刘一刀去劫徐木匠。没想到弄巧成拙,却将田青和豆花劫了。刘一刀要杀田青和豆花的时候,翠翠以死相逼。当刘一刀得知真相,害死风摆柳的不是田青,亲手打死了二当家的,为风摆柳报仇雪恨。刘一刀与田青冰释前嫌,带着翠翠退出江湖。田耀祖舔犊情深,为了救儿子田青,死在了刘一刀的枪下,临死前,与田青父子相认。
国共合作时,徐木匠到北京送筹款,打算送完筹款后,就回祁县跟淑贞成亲,没想到在路上,为了保护革命经费被军阀所杀。刘一刀带着翠翠退出江湖后,山里豹子当上了匪首,他在草原上抢劫了田青的驼队。诺颜王子派王府卫队截击,山里豹子却跑进巡防团,贿赂团长吴玉昆换取招安。吴玉昆竟公开枪毙了山里豹子冒功,因此而升为师长。田青来讨要货款,更加深了两人的仇恨。
吴玉昆以国家征用的名义再度扣押了田青的皮革,让梁满囤把货物运到恰克图出手,梁满囤因此分得了一大笔不义之财。田青彻底破产了,他只得委托格日勒卖掉了包头的产业归还债务。诺颜王子南下广州准备北伐,临行前把自己的一摊子买卖委托给他亲手发展的共产党员田青,并让田青筹措革命经费,田青再一次踏上回乡的路,这一次,他准备卖掉赎回的田家大院,筹措革命经费。
在路上,他遇到了被吴玉昆杀害的梁满囤,田青不计前嫌,把梁满囤的尸体运回家乡与姐姐合葬。深明大义的淑贞也支持田青卖掉田家大院,田青拿着卖宅子的钱,在豆花合着眼泪唱出来的《走西口》的歌声中,带着儿子青青又一次踏上了走西口的路,一条寻求光明的路
㈢ 山西民歌《走西口》讲的是哪里的故事
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
教学内容:山西民歌《走西口》赏析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走西口》背后的历史文化
能力目标:能够熟悉《走西口》的优美旋律。
教学重点:欣赏山西民歌,并体会乐曲的风格、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走西口》,了解走西口的历史
教学准备:课件、视听材料
教学方法:听赏、讲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看过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走西口》吗?知道里面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故事 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
二、 新课讲授:
今天我们赏析一首山西民歌《走西口》
1、了解走西口的原因、时间、过程、影响
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几次比较有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走西口》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纪初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某些历史细节。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
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走西口”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山西陕北部一带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于生活压力,大批百姓不得不离开故土涌入内蒙古谋生。他们背井离乡、挑战命运、艰苦创业。其中也不乏心酸悲苦的故事,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山西北部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
打
㈣ 走西口是怎么回事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 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㈤ 征集“走西口”的真实故事。
电视专题片《晋商》"走西口"解说词
这是一张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
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不论走哪条路,首先都要穿过横亘在那里的长城设置的一系列关口。
既然是长城上的关口,最初的作用是作为军事要塞,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险要。
雁门关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脉之中,它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这里位置太高,关城建好之后,空中飞的大雁也只能从城门洞中穿过去。一两百年前,走西口的山西人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这些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草原,他们又往往必须选择在数九寒天就开始这种漫长的跋涉。
在这种条件下,山西人不但走了过去,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这样走过。固关是山西东北部的一座门户。通过固关关城的路,由厚重的青石铺成,由于往来人员车马川流不息,年长日久,甚至在这些青石上,轧出了几寸深的车辙印。 如果说,这些只是地理上的关口的话,那么翻过这里,走西口的山西人还要面对一座座心理上的关口。
出雁门关往北不到一百公里,有个村子叫歧道地。在村子边有两条大路,一条通往杀虎口,一条通往张家口。虽然两条路最终都可以到达蒙古草原,漫漫长途到底该往哪儿走呢?
对最初走口外的山西人来说,蒙古草原只是寄托着他们模糊的希望。在那里他们到底能做什么?结果又会怎样?大家心里并不清楚。那些迫于无奈,只好咬着牙忍着泪从家里义无反顾地走出来的人们,面对眼前的选择时开始犹豫了。当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就站在这处叫黄花梁的山冈上,唱起那曲悲凉的歌。
山西山阴县歧道地村民:"南面的人上来,到在这儿来说了,一爬上这个梁,就可以看见下面(两条路),这就是说'上一个黄花梁呀,两眼哇泪汪汪呀,先想我老婆,后想我的娘呀!'这意思也就是一个顺口溜哇。"
山西山阴县歧道地村民:"他就没有把握,他就不知道哪头去,生意好生意坏,他就到这儿扔鞋板儿呀,把这个鞋一脱一扔,扔在哪边他就走哪边,好与坏他就走在那头儿。"
这样的做法,不是听天由命,它更像是一种赌博和命运,和老天爷的一种赌博。赌注就是自己的一条生命。 内蒙古作协专业作家柳陆:"第一,山西人走西口,他遇到的首先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抢劫他,有一个叫黑土崖子,从府谷县一进入包头,有个地方叫黑土崖子。这个地方是土匪出没的地方,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里面沙蒿里头,被抢被劫;还有就是被冻死的,因为北方草地气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带,不像山西口里那样暖和。他不了解,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气象部门预报,他不了解,遇到暴风雪,道路不通,没办法被冻死的,还有被饿死的,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
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燕治国:"有个关,在关里头还是内陆的风光,也没有风沙。但从这个关口一开大门,我开过那个大门,外边一股风就吹进来了,再往前跨一步,就进入蒙古荒原了,到处是风沙。所以走西口的路上,到现在都能看到山西人的骨头,尸骨,白骨累累。"
山西省外经贸厅研究员渠绍焱:"结冰,零下四十度;夏天,热得能昏过去,就是这样的话,山西商人照样走过去。"
内蒙古作协专业作家柳陆:"所以山西人讲,就是我搭着命在走西口。"
没有人统计过从清朝初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多少山西人在这荒原、沙漠中跋涉过,但山西的许多地方志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这样的故事。
山西财经大学副主席孔祥毅:"比如榆次有个姓董的,他父亲和他母亲结了婚就走了,以后生下他。根本没见过父亲,三次到新疆去找,听说在新疆,在哪里不知道。第一次去失败了,过了几年又给别人当长工,赚了钱以后又去找。第三次走到半路上,听到一个人从西北回来的一个人,像山西口音,就问,打听,说敦煌有个庙,庙里有个人的长相,像你说的这个人差不多。后来他就往敦煌去,去了以后,到庙里一听,口音是山西榆次人,马上就问他什么名字。这个老和尚还没有回答,来访的年轻人一下跪下了就叫父亲,最后一问就是他
㈥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到底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走西口是从山西的中部出发,一直向西最终停留在新疆和乌里雅苏台等地区。
1、走西口主要是为了增大贸易途径,使经济更加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走西口大多数是说山西人脱离自己的故乡,经过杀虎口,然后到达西边更远的地方去进行贸易。如果说能够成功,那么就能够在当地成为人上人,如果失败很有可能就会有性命之忧。所以说走西口虽然说是风靡一时,但其中所包含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对于走西口的人来讲,不仅要有经商的头脑,而且要有面对强敌,无所畏惧的勇气。
综上所说,走西口一般是从山西的中部或北部出发经过大同,越过中国的国界到内蒙和新疆等地进行贸易交往。
㈦ 闯关东和走西口历史上都是怎么回事啊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俄国获得了东北地区大量特权,而日本经过日俄战争,迫使俄国把特权转让给日本。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7)走西口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六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㈧ 《走西口》300字的故事梗概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回活所迫而离答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故事以田青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其中穿插了刘一刀、豆花、梁满囤、田耀祖等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人物,坎坷的经历,塑造了在走西口的历史现象中山西人的品格,强调了他们“义重于利”的善良为人。这是一部走西口的人们用血泪、坚韧、诚信、勇往直前写就的历史缩影,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故事以田青之父田耀祖的嗜赌败家开篇,接踵而来是连年大旱,粮食无收,母亲淑贞带着田青和两个姐姐艰难的生活,这使田青从小就立志重振家业。随着他们的渐渐长大,田青与梁满囤一起也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途中他们意外被土匪绑票,还成为了土匪中间的一员。在历经无数挫折之后,田青终于赎回了大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经商之路。但是连年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田青破产,接连不断的变故让田青深切地认识到,不把侵略者赶出去,生意也做不成。田青于是带着儿子重新走了西口,投奔大青山游击队。
㈨ 走西口,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是指黄河渡口“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中明确说到走西口路线,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渡过黄河“西口”,从陕北府谷(古城),走入内蒙。后来“西口”指长城口,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
从历史上看,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内地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及至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下层民众荡析离居,动辄流移。而自地理环境视之,晋、陕北部为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口外蒙地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垦种,而清朝政府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上述诸种因素的合力,遂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走西口”之风愈煽愈炽。
㈩ 历史中,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的
历史上走西口这一事件起始于光绪年间,发展在民国初年。主要与当时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山西地区的人迫于生计外出谋生,一路北上,从山西地区一直走到了今天的蒙古后旗、化德地区。
一、口的定义我国地域是东高西低的特点,在山西、陕西地区的土地贫瘠,人们很难吃上饭。于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人迫于生计而跟着骆驼商队外出糊口,他们一路向北沿途做起了生意,勉强让自己有口饭吃,不过大多数时候也是饥一顿、饱一顿。
沿途跟着骆驼商队来的人开始在这片富裕的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新家,慢慢融入当地的民风民俗中,变成新的居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