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心愿为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又是一个迷人的夜晚,湛蓝的天幕中嵌着一轮弯月,美丽的星儿们没有停止跳动眼皮,依旧不知疲倦地眨着。寂寞的我禁不住放下手中的笔,打开窗户,欣赏着那轮放光的明月。月亮光好皎洁,照亮了整个大地。我有些倦怠,依稀中看见了那份久违的熟悉。啊!是爸爸。对!就是他那佝偻的身影,我好久没看见爸爸了。
爸爸,您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好想念您呀!月亮姐姐那迷人的笑脸还这样对着我,她,笑得好甜哪!我爱月亮,爱她那伟大的灵魂,爱她那毫无保留的微笑。爸爸,您的微笑多少回都跟月亮一样啊!
我对月亮诉说着我的心愿,也毫无保留地倾诉着自己的苦,月亮也为我流泪了。真的,真的流泪了。同时,也影响了周围的大树,它们也跟着哭泣了。忽然,我模糊的眼蓦地一亮,我看到了爸爸,他笑得好甜啊!我真开心,“爸爸笑了,爸爸真的笑了!”。我看见爸爸慈祥的面容,看见了爸爸和蔼可亲的笑容。
爸爸对我说“孩子,你和妈妈都还好吗?我特别想念你们。”我钻进爸爸的怀里,哭着对爸爸说了一切的一切。爸爸说:“好孩子!你一定要坚强,要认真学习,每次都要拿第一,记住爸爸的话。”
爸爸的话那么少,那么短暂。爸爸又走了,我哭了,我哭着不让爸爸走,但爸爸仍旧一去不回头。
“爸爸!你别走!我还有好多话想对您说。”
爸爸的背影无情地消逝在我的视野里。
爸爸没了!爸爸又没了……
皎洁的月光还这样照耀着我,星星依然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银光儿似的月光洒满了整间屋子,唉!又是一场梦!这场梦栩栩如生。我不相信,我不相信爸爸会抛弃我独自走了。低下头,月光照在我的作业本上,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流湿了整个作业本,模糊的字迹看不清了,只留下晶莹的月光。白晃晃的月光好像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我的身体,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了。
我抬头看着四周,景色真美啊!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温暖,我想起了出门在外的父亲说的那句话,我不由自主地留下了眼泪。对不起!爸爸,女儿上次没能给您拿第一。可是,爸爸,我这次又是第一!但是,我什么也不想要,我只想得到父爱,爸爸,女儿好想你啊!回来吧!……
月亮姐姐,你帮我看看爸爸好吗?你告诉我,我爸爸还好吗?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看我一眼?
每个人都有心愿,这些心愿都藏在人们的内心最深处。有的人的心愿是当船王,统治万船。有的人的心愿是做美国总统,统治万名人民。有的人的心愿是做世界之王。有的人的心愿是做个医生,造福十方百姓。有的人的心愿是做个科学家,为祖国做的科研成果做出贡献……而我的心愿是拥有一只马良的神笔,,造福万民。我要画大树,改善黄河的地势改良改良。我要画小花,美化环境。我要画河水,让非洲的人民都有干净的水喝。我要画房屋,让灾区的人们拥有住处,这些房屋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即使遇到像日本九级大地震也没事。我要进化山泉,使灾灾区的人民有好水喝,我要画出汶川人民的新家园,画出死去的同胞。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关于心愿的作文,讲完之后,老师让我们许一个愿望!许多同学都许了愿望,有些同学许了长大后要赚大钱的愿望,有些同学许了以后要当大老板。。。。。。而我却毫不犹豫的许了一个愿望:做一名为人名服务的教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当老师?我自豪地说道:因为我喜欢老师站在“三尺讲台”的那种感觉!看着同学们学到了无穷的知识,我感到无比快乐!!我喜欢站在“三尺讲台”上,然后滔滔不绝的把我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别人把老师比作春蚕,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把老师比做辛勤的园丁,把幼苗养大,付出辛勤的汗水,有人把老师比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却说老师是奉献者,无私的把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
篇二:我的心愿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许多美好的心愿,比如:教师的心愿是能够教出好学生;医生的心愿是能够治病救人;工程师的心愿是能够建起一座座桥梁……我的心中也藏有许多心愿,它们虽然不伟大,但却十分美好。它们验证了我的成长足迹。五岁那年,我的第一个心愿诞生了。那就是当一名主持人。在幼儿园里,我看见很多兴趣班的招生表。我从小就对小主持人很感兴趣。所以就到小主持人班听课了。在那里,我看见一位身穿黑裙子的女老师正在和一位小姐姐对练。我问妈妈:“妈妈,这是谁呀?”妈妈说:“这是林老师,以后就可能是她来教你了。”林老师看见我,过来跟我打招呼,说:“你好!我叫林卓雨,你就是那个新来的吧。”我点了点头。林老师和一位小哥哥的对练十分完美,大家都鼓起掌来,之后,老师又教我们台步和台词,特别有趣!有一次,我发了高烧,全身无力。但却坚持上课,刚上课时,还好。可是,过了一会儿,就有点坚持不住了,老师表扬了我,给了我自信,让我坚持了下来。六岁那年,我默默地许下了我的第二个愿望—当记者。我看见电视里那些记者,到世界各地工作,十分羡慕。为此,我查了一些关于记者种类的知识,并做了解。最后决定当一名美食记者。走遍世界各国,品尝各种美食。谁不想呀!七岁那年,我又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当一名厨师。有一次,我求妈妈教我切菜、做饭,妈妈爽快的答应了,学切菜的时候,虽然我十分小心,但还是切到了手指甲。妈妈呀!吓死我了!我马上跑出厨房,一边跑一边说:“不干了!不干了!”就这样,这个心愿就破灭了。八岁那年,我又一个心愿终于“横空出世”了。那就是当一名作家。我如果能用我的笔,写出最优美的语句,让读者陶醉在我的文章中,那该多好啊!妈妈给我报了朱老师的作文班,在作文班里,我有了很大长进,最让我兴奋的是,我的作文竟然在中小学生作文作文库网上发表了,我觉得我离我的目标又进了一步。心愿是美好的。是有趣的。为了我的梦想,我的心愿,我一定会努力的!让我的心对我自己说,加油、努力、前进!
篇三:我的心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心愿是埋藏在心灵里的秘密。而我的心愿就是想让祖国富强。有句话说:“中国像一头睡狮,静静的睡着,但是,当它苏醒的时候,它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这句话就真的成为现实了。想当年,众国家对我们中国辽阔的土地虎视眈眈,想尽一切办法入侵我国,当时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致使多场战争中国惨败,于是种种侮辱中国的词语层出不穷,“东亚病夫”……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拿着枪拿着炮入侵我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由于当时我们中国的武器不够先进,所以战势对我们不利。不过,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一次又一次的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有的为了战斗的胜利,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邱少云、董存瑞……在中国涌现出许多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从过去的记忆中回到现在,我们祖国高楼大厦盖起来了,与以前屈指可数的几栋平房大不相同;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往前迈进了一大步,:神舟七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武器装备的增加创新……祖国正在飞快的发展。这头睁着朦胧睡眼的雄狮,我希望它能够更加精神抖擞的发出震惊世界的吼声!也许我们祖国已经很强大,但一个国家一定要越来越强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才能免于别人的欺辱,我不想再在战争中在死去这么多无辜的人,靠祖国的强大才能求得和平。祖国富强是我的心愿,想要祖国富强,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看得出读书对对于祖国发展独犹为重要。因为学好知识,长大后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有这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殆则国殆。”意思便是:少年奋发图强学到知识是为祖国争光,反之则会丢脸。所以要努力学习,不要再让“东亚病夫”出现,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差不多六十一周年了,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征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从现在开始要勤奋读书,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希望这个心愿能够实现,让祖国富强!
篇四:我的新年心愿
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2011年匆匆地走了,迎来了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人们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着迎接新年的鞭炮声睡着。“Happy new year!”次日清晨,随着一声新年的问候,我睁开了向2012年寻视的双眼。翻开日历,翻开了新的一年,翻开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汗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这一切所发生的事仿佛就在眼前。我不禁轻声笑了出来。 过去,我在班上并不是个优秀的学生,我羡慕那些班干部们。他们学习好,拥有许多朋友。我渴望像他们一样。于是,我便开始向那扇带着锁的大门前进。我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下课时,当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时,我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课后,我按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尽量做到准确。我还根据自己的爱好,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获。我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在新学期的一次选举当中,我被同学们荣幸的选为班长,从那以后,为了不辜负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学习。现在,我已经是学校的中队长了,这一切都少不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鼓励。在这新春之际,我衷心地祝福他们。 告别了旧年,我们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条新的跑道,也许我还会在这条跑道上跌倒,但我仍会顽强地站起来,顽强地向重重困难挑战。我坚信,在暴风骤雨后,总会有一条美丽的彩虹出现。 我想,新年是新的萌芽新的希望,新年是岁月的步履踏出的又一声脆响,新年是一串酿熟了的期盼, 新年踩着历史的钟声自信地走来,像一面鲜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像一阵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新年的雄风将鼓舞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空前的繁荣昌盛。 此刻,窗外又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是人们告别旧年的恋恋不舍,也是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贰』 以我有一个愿望为题,800字作文。
愿望
人生在世,总是会有许多的幻想,许多的愿望。它们就像繁星一样多,像树叶一样密。即使没有办法每一个都实现,即使繁星我们不能数清楚,即使树叶不一定都年轻,生机勃勃。可是,这些愿望,却一直陪伴我们幼稚而成熟的思想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向将来。
愿望很美,对于每一个有愿望的人来说,都是那么梦幻,那么美丽。尽管有些遥不可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可是看到那发亮的身体,一闪一闪的眼睛,又不禁对它抱满期望,成为了我们的愿望。天天想着去摘星星,不也是一种愿望么?
愿望很年轻,对于每一个有愿望的人来说,都是那么新鲜,那么年轻。所有的人,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愿望,尽管不知道是否可以实现,但是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自信和年轻的微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老人也好,中年人也好,只要愿望,就不会老。要是说长生不老是灵丹妙药的功效的话,那么这里的灵丹妙药就是愿望了!
当然,愿望始终只是愿望,虽然和理想,梦想是同一个道理,但是这似乎是期待的等待。大家都有愿望,而行动,则是等待。
我经常感到奇怪,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愿望呢?为什么人们的思绪里总是会有梦幻中的愿望产生呢?人,不是应该活在现实之中吗?
的确,说起愿望,说起这期待的等待,人们不得不好好反省反省了。
有愿望是好事,但是如果愿望太多,也许就要变成一种悲哀了。人们习惯去等待,习惯去依赖,而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把愿望变为现实。童话里的魔法师总是可以很轻松的将愿望实现,而他们往往都经过了几千年的修炼,才修成正果,而我们人呢?虽然没有几千年的时间,可是这苦读寒窗十年载,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等的诗句和事实,都可以证明给我们看,愿望是可以变为现实的,等待,也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倘若你知道了这些,是不是可以像魔法师那样将愿望变成现实了呢?
现在,我并不是以愿望多而好了,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美好的现实可以多一点,虚幻的愿望的可以少一些,那么,对于大家来说,有愿望就真的是一件好事了。
『叁』 一个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文章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肆』 求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800字作文
孔子与不耻下问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不耻下问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我认为: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大家常常赞叹别人学术高深时,往往称他为有学问。什么是学问?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学而知,问而广。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知而好问然后能成才。我们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多问”与“勤学”的关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
『伍』 一个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文章 800字以上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陆』 作文 我最敬佩的近现代历史人物 800字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有抗金名将岳飞、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有誓与船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但我最敬佩的还是禁烟名将林则徐。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从小就天资聪颖,智力过人。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
林则徐虽然生性聪颖,但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开始时在张师诚当幕僚,直到31岁才中进士,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从此才踏上官宦之路。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林则徐为官期间,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他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他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最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国人民是一个酷爱自由、不畏强暴的民族,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1858年,马克思在所著鸦片贸易专论里就肯定了林则徐的这一禁烟壮举。林则徐是一位不避风险、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仍然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从不动摇。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抒发了他决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崇高思想感情。这种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传颂。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对儿孙的教育也颇为独特,他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让子孙学会俭朴,让子孙学会自立,让子孙学会正确地对待财富。为了教育好子女,他做了“十无益”, “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这是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像这样品性高尚而且胸怀祖国的人,焉有不喜欢之理?
『柒』 求2篇有关历史人物事迹的作文800字(历史老师布置的)
历史人物 —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本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9月1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中法战争时,擢两广总督,用冯子材,打败法国戎行。后调湖广总督,设广东水陆师书院,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织规划,修铁路。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体系总结了其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维中的一个盛行的一同标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能够说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归纳。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白叟,南皮人,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书院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书院之开山祖师,中国幼儿园创始人(榜首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榜首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出名,声称“牛角”,其战斗力十分生猛。下一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时间任总督,1907年下一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终身首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首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别的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其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构筑为要害,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广“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间,他先后兴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规划、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公司,居全国之冠,本钱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其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公司,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公司相继发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开始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开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寥寥无几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掌管兴修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公司。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榜首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求铁砂和煤等质料和燃料,所以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邻近勘测,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厚,从而又兴修了中国榜首个用近代技能挖掘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命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间,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榜首个、也是远东榜首座的钢铁联合公司。它的建成,象征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鼓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体系齐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出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造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历史人物 — 左宗棠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闻名湘军将领。终身阅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打压陕甘回变和克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心耕耘,遍读群书,研究舆地、兵书。后竟因而成为清朝后期闻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领袖。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反抗太平军多所谋划。为捉住展现才华的机遇,他常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青云直上之日,不被人嫉。”这句闻名的话就是他说的。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攫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顶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伴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霸占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大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操控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受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打压太平天国后,建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采办机器、船槽,并兴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书院),培育造船技能和水兵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打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并助胡雪岩拿到了标志着慈禧太后近臣的黄马褂。却终因胡雪岩满门抄斩而声名狼藉,也因李鸿章的打压而力不从心。但总的来说,他仍是为晚清付出了宏大的奉献!
著有《楚兵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捌』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
最近看了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感慨良深。
朱元璋出身佃农,从小放牛,7岁那年,父母、大哥均死于瘟疫;17岁出家当和尚,到25岁那年,寺庙又遭官军焚毁;朱元璋走投无路,终于参加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军;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再加上一点运气,朱元璋在义军中脱颖而出,最后竟至黄袍加身,成为一个布衣皇帝的“传奇”。
在称帝前长达16年的艰苦转战中,朱元璋做到了深谋远虑,谦虚谨慎。他在战略上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方针,同时牢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做了不少好事。据清人谷应泰在《明史记事本末》中记载,朱元璋在准备攻取镇江时,就曾再三告诫部下说:我自起兵以来,从未妄杀无辜,你们一定要体会我的良苦用心,破城之日,千万不要放火、抢掠、杀人,违反者处以军法,纵容者也要处罚。占领镇江后,朱元璋还特地命徐达访请当地能人秦从龙,后来又亲自到镇江,“谒孔子庙,分遣儒士告谕乡邑,劝农桑。”及至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也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曾对刘基说:“宽民必当阜民之财,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刘伯温听了他的这番话,感动得赞叹道:“此所谓以仁心行仁政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欲行仁政的皇帝,却又对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言论极为反感,却又非常善于实施阴谋而不动声色,却又在惩处官吏时极尽残暴株连之能事,却又经常因自己的猜忌多疑和刻薄寡恩而陷入孤独和痛苦之中。和许多皇帝一样,他也在登位后立即陷入“杀功臣”的怪圈,把“兔死狗烹”的惨剧演到了极致——只剩下一个汤和,赶紧战兢兢告老还乡,才保全了一条小命。在震惊全国的胡惟庸和蓝玉两个大案中,他竟杀了将近四万人。这种空前的恐怖统治,这种复杂的双重性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动机和情感逻辑所造成的呢?
显然,这正是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权欲”无限膨胀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从起初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的一无所有,到登上皇位权倾天下,还要想着为“家天下”的继承者削除“权杖”上的“芒刺”,这其中的发展规律,必然推动整个极权体制运转成一部疯狂的“绞肉机”,使其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括那些后宫的女人们,毫无例外地无法逃脱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命运。
人民大学的毛佩琦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胡蓝两案”时说,明清两代都有人怀疑他们的所谓“谋反”实为子虚乌有,而他则干脆断言是两起“冤案”,这就和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故事情节大相径庭了。当然,电视剧如此演绎谋反与平叛的故事也并非毫无根据,因为在《明史记事本末》中,也记载了“胡蓝”意欲谋反的种种“蛛丝马迹”,按照这些线索来编剧,显然可以加强戏剧性,从而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
尽管迷失在历史迷雾中的“胡蓝”事件真相难明,但照我看来,他们的“反”或“未反”,并不影响封建统治下君臣关系的本质。在那样一种非人的制度中,人性都已严重地扭曲变形。皇帝对权臣不可能完全放心,势必经常在信疑之间游移;权臣对皇位也未必毫不动心,只是要看实现篡位的可能性有多大罢了。皇上所谓“爱”卿如命者,臣下所谓“愚”忠至死者,即使真的曾经有过,那也只是个别的现象,“非典型”的现象而已!
陈宝国在这部电视剧中,终于刹住了在《大宅门》中形成的表演惯性,摆脱了“白景琦”的影响,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这位传奇皇帝的复杂形象。演到后来,我看他已经“入戏”很深,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专权者“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疑惧和痛苦了。但徐帆所演的马皇后,却成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当然这首先是剧本的问题,不过徐帆的说白也确有毛病,总给人不自然的感觉。后宫的另几个女人,倒是演得各具特色,尤其是达兰和金菊,我认为是演得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