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辩论
战国时期的名家喜欢讨论名与实的关系,著名的辩论有“白马非马”、“鸡三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等战国时期的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同样是儒家大师的荀子则主张“性本恶”,但他们殊途同归,同样都重视后天的学习与磨练,重视环境对人思想品质的影响。战国时的庄子与惠施是一对辩友,动辄就辩论,最著名的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论辩。三国时的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是小说家的虚构,没有历史依据。唐朝时期,韩愈反对皇亲贵族对佛骨的崇敬,怒斥他们,最后惨败,被贬官到广东潮州。宋朝时苏轼反对变法,被王安石下放劳动改造。司马光上台后召回旧部,准备废除王安石一切新法,苏轼说以前我们反对王安石新法是错误的,有些新法利国利民,不能一概废除。司马光说,苏轼怎么变成革新派了啊,是不是下放改造时中了王安石的流毒了?苏轼拍案而起,大骂司马光没有君子风度,你是什么司马光,我看你更像司马牛。
② 辩论会:评价历史人物以德为先还是以功为先
应该是以功为先,德次之。毕竟功是对于集体的,而德只是个人的。因此人们大多数都是以功为先。
③ 高分!!!近现代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急用!
李鸿章历史定位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太平天国运动是“四海变秋气”的封建衰世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
④ 著名历史辩论赛
美国奴抄隶制辩论
法国1871年共和的投票,一票之差决定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联合国大会,关于对巴基斯坦制裁,中国第一次动用一票否决权,赢得巴基斯坦人民的友谊
德意志宗教大会,路德提出基督教改革
英国人审判圣女贞德,处以火刑
达尔文派代表赫胥黎和英国天主教会的辩论
关于国际气候大会的多哈回合谈判,一个国家临时改变主意,使得气候变化宣言成立。
欧元紧急救助会议,德国的改变,使得欧元区暂时避免消亡。
许多呢,有政治、思想、宗教各个方面的,暂时想到这些,有关世界史都可以问我,中国的就别问了
⑤ 关于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的演讲稿,内容要求积极向上。字数2000字。急求!
李鸿章历史定位
李鸿章及其生活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驳陆离,因而人们评价起来众说纷纭就没有什么可怪的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旦粻测救爻嚼诧楔超盲,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太平天国运动是“四海变秋气”的封建衰世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国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略和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和交融的初步结果。与同时代的洋务官员相比,李鸿章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要比同僚深刻,而且采用西法、举办洋务新政数量之多、成效之大,也无人能望其项背。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所谓“修明前圣制度”,就是“变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谓学习“外人所长”,就是引进属于西方“物质文明”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甲胄以保护清朝封建主义的躯体。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毕竟使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⑥ 历史上精彩的辩论有哪些
最精彩的辩论当属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我来据个例子,像庄子的秋水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⑦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辩论事例有哪些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鱼高)
2、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
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公孙龙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赞同的。”意思是: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3、两小儿辩日
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7)历史人物辩论稿范文扩展阅读:
辩论的三要素:
1,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不可能自己同自己辩论,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2,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
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例如,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一个人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于两人所认识的对象不同,因此两个观点不能构成辩论。
只有当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3,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
没有这些共同承认的东西,辩论只会是一场混战,不可能得出结论。总之,辩论诸方有共同的话题,而又有不同意见。从哲学观点看,辩论的诸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⑧ 有关秦始皇是一个杰出的帝王还是暴君的辩论稿怎么写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统一战争的顺序: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6.修建交通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1. 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2. 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4. 箝制思想,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⑨ 有关历史 辩论赛的辩题
1.人物功过评价(李鸿章抄、拿破仑、斯大林……)
2.事件评价(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
eg:李鸿章 正方:过大于功 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反方:功大于过 倡导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拿破仑 正方:过>功 称帝并对外以武力扩张
反方:功>过 制定《拿破仑法典》,动摇欧洲大陆封建势力
斯大林 正方:同上 大权独揽,不利于民主化建设
反方:同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动重工业发展
新航路开辟 正方: 利大于弊 世界开始形成为一个整体
反方: 弊大于利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列强抢占殖民
地,为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工业革命 正方:同上 大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经济工业化
反方:同上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社会犯罪
等新问题
大的就这两方面,从这两点出发应该能很快找到五个
⑩ 求一篇评价历史人物的演讲稿
英雄本色 ——评论拿破仑 有的人认为越王勾践是英雄,因为他在山河破碎之际仍壮心不已,能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复国称霸;有的人认为西楚霸王项羽是英雄,因为他“力拔山兮气盖世,”仅用三年时间就率领五路诸侯埋葬了盛极一时的秦五朝,即使在“楚汉争霸”中失败了,他也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有的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英雄,因为他拥有雄才伟略,造就了“贞观盛世”,被夷族尊称为“天可汗”,建造了强大的唐帝国……其实,英雄与平民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时势造英雄,只要出现适合英雄生存并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势,就算越王勾践、西楚霸王项羽、太宗李世民等人不成为英雄,也会有人代替他们成为英雄。英雄,是那种无私奉献,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伟大人物;是那种不图私利,为做于国于民有用之事而愿舍生成仁的大义之人。发中史而视,英雄人物比比皆是,发外史而视,亦然。他,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他是位伟大的行政家,同时,他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他就是法国著名的英雄人物------法兰西第-----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面对革命后督政府统治的软弱腐败,在1799年,拿破仑毅然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稳定国内秩序;1804年,他加冕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法国,革命后的新国家尚未定型,拿破仑给了它一套行政机构,这无疑是大师的杰作。在他加冕称帝之时,他表现出了一位灵活的军事家和伟大执政者应有的气慨。当时世界上有千百万人,特别是大部分法国人,在宗教上是相信教皇的, 也即是说在当时欧洲大陆的卦建国家里,教皇的地位是到高无上的,是不容被任何人蔑视的。然而,伟大的天才人物拿破仑却敢于向这种权威挑战,在当时天主教盛行的法国,拿破仑想要顺利加冕称帝,赢得民心的话,他就必须借助教皇的所谓的“威望”,也就是说,教皇应该是加冕的必要的“点缀品”,更因为他要复活查理大帝的那种权力和野心。当年,查理大帝是自己到罗马教皇那里去加冕的,而拿破仑却想要罗马教皇到巴黎他这里来。当加冕仪式进行到关键时刻,[教皇]庇护七世在隆重的时刻举起很大的皇冠要给皇帝戴上的时候,拿破仑却突然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他要当着全法国人的面鄙视“实权皇帝”-----教皇。从他的这个连教皇要根本没有意料到的,与预定计划相违背的十分特别的修改举动来看,他是一位多么具有正义反抗精神、多么灵活、多么伟大的执政者啊!他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的使者”,地位至高无上的“伟大”的教皇看作是一个有意识的在教堂内外靠各种各样的咒语和诡计来利用人们的愚蠢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决心同整个欧洲大陆腐朽的封建势力奋战到底。于是,在帝国建立之后,对外战争连年不断。起初,他的对外战争粉碎了第二、三、四次反法联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防止波旁王朝的复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腐朽的封建势力。然而,几年之后,这位伟大的、聪明的的天才人物疯狂了,他的野心迅速膨胀到了极点,他的占有欲已经远远超过了查理大帝、亚历山大、凯撒和中国的始皇帝帝赢政的占有欲,他企图用武力控制整个欧洲大陆,于是他便放纵他那疯狂了的思维,凭借他那惊人的军事天赋领导着他的“猎队”到处“猎伐”,他用战争侵犯了各国的独立,奴役各国人民,他使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对法国的不满和敌意,最终导致二十年胜利的果实被剥夺一空。他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滑铁卢战役中他战败了,此后便在忧愤之中渡过了他的余生。于是,许多后世学者便以此定论,认为拿破仑是一位暴君。这种说法对已故的拿破仑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当以一种研究真史之心,一分为二地看待一种事物,评价历史人物,而不能犯以偏概全的思想错误。拿破仑一生打了四十次胜仗,然而滑铁卢战役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光辉煌记忆。但是他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会被后人忘却的——《民法典》。他颁布的《民法典》使得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巩固了大革命成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回苏、发展。这以后,他又颁布了其它几部法典,这些法典灰飞烟灭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传播了法国的革命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奴的解放。他的《民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他用《民法典》来组织法国社会,建设国家,他把公民的地位和行政组织连同秩序一起给了法国人民,虽然他减少了法国人民的伟大,可是他给法国人民留下了光荣,使他们恢复了实质上的伟大,这是不容否认的。另外,拿破仑还是一位非常重视文化和人才的统治者。据说,拿破仑每次在出兵的时候都会命令他的博士兵带上一百多担各种各样的书籍,并且带上成批成批的学者上路。在行军时,他命令士兵将挑书的士兵和学者保护起来,让他们走在队列的中间,每到开战之时,无论他率领的士兵人数多么的少,他同样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派一队卫士专门保护学者和书籍。回国闲暇时,他的手从不离开书,他的身边从不缺乏学者;出国战斗时,依然如此,每当他制定了新的战斗策略时,他首先就会征求学者们的意见,在好几次战役中,拿破仑所带的学者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帝国建立后,拿破仑为培养人才,建立了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法国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秩序,进一步摧毁了封建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前进的步伐,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其础。从这几点上来看,拿破仑并不是一位暴君,而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因此,我觉得现当代某些学者和史家们对拿破仑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总之,拿破仑的一生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但是世界历史天空中的一颗粒非常璀璨的明星,他那耀眼的光芒将不会是“昙花一现”,他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载史册,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