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最爱喝酒的人你知道是谁吗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喝酒巨量的人和事,读来令人胡天胡帝,不知高低。
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有一个小统计:
汉朝的司法部长于定国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
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可饮一斛。
汉朝的卢植有一石的酒量。
魏晋刘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
还有北史记载:有个叫柳謇的人,也能喝一石。
……
但孔老夫子才是真正的喝酒冠军
如今可以看到的最早说孔老夫子酒量达二百斤的,并非别人,乃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大名鼎鼎的孔融先生。
孔融,字文举,因当过北海市长,又称孔北海。孔融自小博学多识,聪慧异常,三岁时就因让梨给gg而为人称道,十岁时更闹出一桩大事,从而名动天下——当时首都市长是著名文士李膺,李先生眼高于顶,不将一般人放在眼里,告诉门人: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好友,其他人一律不见,你们连通报都不要给他们通报。十岁的孔融却偏偏要见他,就到李府,对门人说:偶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弟,快去通报。李膺见是个不认识的孩子,就问:你家祖上何人与我李家有旧啊?孔融道:我家先君孔子与你家先君老子曾是师友关系,我们岂不是有几百年的通家历史了么!当时座中多少名士高官,听了无不称赞这孩子聪明有文化。偏偏有一人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大起来未必能干。孔融立刻说道:如此说来,先生你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了(所以你现在才这么笨啊)!说得那人一楞一楞的,又不敢当场打小孩,大约只能忽然晕倒了。
孔融在著名的《难曹公表制酒禁书》里写道:“尧不千锺,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也就是说:尧的酒量能喝一千杯,而孔子的酒量达到一百觚。觚,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容量为两升。这升不是1000克的公升,而是我国500克的市升,也就是市斤。就是市斤,孔子的酒量也达到惊人的200斤。远远超过了于定国和郑康成。
㈡ 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都喜欢喝什么酒最好总结一下
1. 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个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话说汉朝以前,酒是随便喝的,直到刘邦开国后,萧何立法禁酒,此后历朝历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开始禁酒来节省粮食。不禁酒的时候,大家都随便放开了喝,也看不出谁是酒鬼。可是这禁酒令一颁发,别人都不喝了,唯独酒鬼还在那喝,就显得鹤立鸡群了。曹操这个人一直有点粮食恐慌症,这可能是他平生断人粮道留下的后遗症。一到粮食缺乏的时候,曹操就会颁发禁酒令。一般人这个时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敛一下,可是孔融不这样,他直接上书给曹操,文采飞扬的写了好大一段。孔融这个人文采不错,可是打仗和治理州郡都不在行,这可能是他整天喝酒没时间管事造成的,孔融不但自己喝,还喜欢聚众喝,经常感叹说:“要是天天有人来陪我喝酒,我就没什么心烦的了”。孔融整天醉醺醺的,当然治理不好州郡。而且孔融喝完酒还喜欢乱说话,嘴巴又毒。曹操打下邺城,把大美女甄氏赏给儿子曹丕。结果孔融喝了两杯以后又说话了,说过去我一直不知道周武王灭纣以后怎么处理的妲己,今天可算明白了,原来是赐给他儿子周公了啊。孔融嘴巴毒,终于惹火了曹操,把孔融全家都杀掉了。孔融死的时候感叹说;“言多令事败啊”,可见他一直没明白,要不是喝酒太多嘴巴不受脑神经控制,怎么能说那么多胡话呢? 2. 郑泉 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过三国时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却有一个更胜他一筹的,那就是吴国人郑泉。 郑泉人称“酒中奇人”。他平生最大的心愿是:“愿得美酒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乐!” 郑泉老兄希望自己有一艘装载着五百斛美酒的船,船的两边都放着最喜欢的下酒菜,自己随时随地可以放怀畅饮,而且这些酒还不会减少,喝一斗补一斗,喝一升添一升,自动给他加满,永远保持五百斛的最佳状态。 郑泉先生喝了一辈子酒还是觉得没够,临死之前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喝酒还不算,还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够幸运的被制作成酒壶,永永远远泡在酒里,生生死死与酒不分离!他对酒的执著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如果生活在现在,郑泉的遗言一定是:我火化以后也不用买盒子装了,直接和上黄泥制成酒壶就完了! 3. 陶渊明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儿子们十三岁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4.刘伶 杜康造酒刘伶醉,谈酒鬼就不能不谈刘伶,刘伶是安徽人,竹林七贤之一,崇尚的是老庄思想,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刘伶这个人个子比较矮,还不到1米六,加上长相比较对不起观众,因此从小不爱和别人来往,直到遇上另一个大酒鬼阮籍,还有竹林七贤的另外几位,才一见如故,开始了吃喝玩乐,饮酒赋诗的生涯。 刘伶经常坐着鹿车,车上放着酒,车走到哪里就和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一个人扛把铁锨,职责是等刘伶喝死的时候把他埋了。这个坐车喝酒虽然招摇,但是还比不上他自己在家喝酒来的痛快,刘伶最喜欢脱光衣服,一边喝酒一边裸奔,反正是自己家里,别人也管不着,有一次被人看到了,这帮人就嘲笑他没正经。结果刘伶把老庄的语录活学活用的很好,直接来了一句:天地才是我的房子,这个屋子不过是我的衣裤,你们没事干往我裤子里钻干什么。 别人管不了他,也说不过他,刘伶的老婆看不下去,把他的酒坛酒缸全砸了,逼他戒酒,刘伶总喝酒身子不好,打不过老婆。眼珠一转有了主意,说:那好吧,我答应戒酒,你买点酒肉请乡亲们过来,我当众宣布戒酒。老婆高高兴兴买了酒肉回来。刘伶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完开始喝酒吃肉,不一会又醉过去了。 刘伶老先生活着声名不响,死后称了名人,有人赞扬他:“一生浑是醉,万古复何悲”。世人爱酒,也许是现实过于残酷,所以只有酒中才有乐土吧。可是一醉纵能无悲,醒了又怎么办? 5.阮籍 阮籍和刘伶是一对大酒鬼,他是河南人,和安徽人刘伶是邻居,不过阮籍比比刘伶帅的多,容貌伟杰,志气宏放。简单来说就是很有男子汉气概,和小瘦猴刘伶完全不同。阮籍和刘伶交情好,一是因为都爱酒,而是因为都崇尚庄子,而且阮籍中气十足,善于仰天长啸,还能谈琴,诗写得也不错。不过当时也没几个人夸他,因为他不顾礼法。一提到礼法,每个人都想到封建,其实每个年代都有礼法,直白点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大家都不这么干,你偏要这么干,那么大家只能说你另类,或者干脆就是有点痴了。阮籍干过的痴事实在不少,有些是很可爱的,比如说他听说步兵营的地窖里有美酒三百桶,就主动申请去当步兵校尉,其实去了以后就是每天喝酒,喝完酒擦擦嘴就走人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阮步兵。 上面这些事都显得阮籍直爽可爱,下面这几件就显得有点怪,阮籍家附近有个美女酒店,老板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阮籍没事干就去喝酒,喝完还不走,老板娘坐在哪里,他就往身边一躺,倒头就睡。可能男主人知道阮籍这人不是色狼,何况他整天都来消费,居然也不赶他走。当然也可能是阮籍身体强壮又是国家干部,要是换成刘伶敢这样,肯定直接拎着脖领子丢到街上去了。 阮籍也和刘伶一样,喜欢坐车喝酒,走到哪里算哪里,喝到感情上来了就下车大哭,一次走到楚汉交战的地方名叫广武山的,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虽然狂放,却也很讲究策略,他知道司马昭心狠手辣,很少去忤逆他,还执笔写过《劝进文》,劝司马昭自封晋公。因此司马昭对他很维护,尽管阮籍当官不做事,又不遵礼法,仍然安安稳稳的得享天年,做了个快乐的酒鬼。 6.王绩 说王绩是谁,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说到五斗先生,可能有点文化的酒鬼都能知道,不过现在的酒度数太高,酒鬼们喝完了酒连话都说不利索,更别说赋诗了。喝的时间越长,脑子里东西越少,再过几年,可能连王绩这样的酒界天王级人物也淹没在风尘中了。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绩的五言诗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而且王绩颇为博学,他善于弹琴,曾经改编琴曲《山水操》,还会占卜算卦。是个很全面发展的酒鬼。 隋炀帝大业年间选拔人才,他被选中,但是不想在朝廷做官,就要求做六合县丞。结果在任职期间,他除了喝酒什么也不干,因此被弹劾解职。王绩心宽的很,他想反正自己当官也不为民做主,干脆就回家卖红薯吧。可是就这么回去挺丢人的,他就叹息说:“到处是罗网,还是回家安心。”于是大家都认为王绩这个人有个性,不愿意当官。 王绩除了喝酒,就读书,不过他读书就读那么几本,有《周易》、《老子》、《庄子》等。 其他的书都不怎么读,好像这个庄子简直是酒鬼们的精神寄托,人人都崇尚庄子。不想读书的时候,王绩就出门游历,他曾游历过北山东皋,自称是“东皋子”,他学老子骑着青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进去喝上几天。只要有人请他喝酒,他不管请客的是谁,都去赴席。他的老朋友杜之松请他去讲礼法。他说:礼法就是糟粕,去你家讲礼法又不能喝酒,那不是憋死了我,我可不去。 隋朝灭亡了,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每天供良酒三升。王绩的弟弟王静想,大哥不是不喜欢当官吗。怎么这个待诏干了这么长时间,不符合他的性格啊,就问王绩:“待诏是不是很快乐啊?”结果王绩回答说:“挣钱少,又寂寞,要不是有这每天三升酒,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了”上司陈叔达听说这个事,就把三升给他加到一斗。这回王绩不说话了,每天闷头喝酒,大家都很佩服他对酒的执著,就叫他:“斗酒学士”。 王绩对阮籍的作风一直很仰慕,他听说太乐署的焦革善于酿酒,就申请去做太乐丞,每天大饱酒福。焦革死了,王绩也把制酒法学到手了,不仅此后喝酒能自给自足,还写成《酒经》,《酒谱》两本书,不过让酒鬼们失望的是,今天这两本书都已经失传了。 王绩家东南面有块巨大的石头,他把石头弄碎,用石头建立了杜康祠,还把经常给他酒喝的老师焦革也供在庙里。王绩出名的诗文都带一股酒气,包括《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当时名流李淳风赞他是“酒家南董”。南董,是春秋时期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皆以直笔不讳着称。南董指忠于史实的优秀史官。王绩对酒绝对忠实,酒家南董四字,王绩当之无愧。 7. 毕卓 晋朝是个酒鬼辈出的年代,为什么呢,并不是晋朝人特别能喝,而是晋朝的士族制度能够让这些出身不错的酒鬼爬到官位上,一个当官的酒鬼总是容易比穷棒子酒鬼更容易写进传记的。穷人好酒那叫颓废,可是官员好酒那就得叫做风雅。毕卓就是一个例子,要说毕卓没有才华,那显然不是,可是要说毕卓这样的人当上官能够顾及百姓,那根本就是胡扯了。 毕卓出身士族,在西晋混了个吏部的郎官干。可是毕卓对坐在办公桌前统计枯燥的数字毫无兴趣,他唯一乐于投身的事业就是喝酒,因为喝酒耽误公事那是常事。他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因为这一句话,毕卓就成了名人,后人喝酒的时候想起毕卓,吃蟹子的时候也想起毕卓,坐着小船喝酒吃蟹,也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极乐境界。毕卓更是被卖螃蟹的人尊称为蟹神。 毕卓作吏部郎的时候,一个邻居酿了酒,他居然晚上跑去偷喝,喝得正高兴,让人家家丁抓了个现行。因为天太黑,邻居看不清他的脸,就把他一绳子捆在那里,毕卓毕竟是做贼,也就没好意思出声。到了天亮,邻居一看,可了不得了,这偷酒的不是毕郎官吗,赶紧把他给放了,连声道歉,毕卓倒是很潇洒,哈哈大笑说:让我闻了一夜的酒香,多谢了,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就让我打点酒回去喝吧。邻居一听,赶忙说,那怎么好意思,您就在这喝就行了,我给您准备点下酒菜。毕卓高兴的不行,就在酒缸边上喝了个够,一直喝到趴在缸边起不来。至今民间还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其实按我的估计,毕卓没少去人家偷酒喝,邻居不好意思说他,就采用了半夜鸡叫里大家收拾周扒皮的方法,假装看不清脸,让他受点教训,可没想到毕大酒鬼脸皮超级无敌厚,不光不脸红还明目张胆的喝了不少酒去。碰上这样的滚刀肉,那是谁也没办法了。 毕卓的诗文基本上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有一句话倒是非常出名,那就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不少武侠小说里都喜欢引用这句话。大画家齐白石很崇拜毕卓,曾经画了一幅《毕卓盗酒》图,并题:“宰相归田,囊中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毕卓盗酒也成了民间故事之一。 8. 怀素 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中有一句叫做,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能列入饮中八仙,那也是了不得的发达酒鬼了,可是张旭的草书和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也就是说张旭先生的酒鬼级别只到了颠的地步,而怀素已经到了一日九醉的地步,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能把书法练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张旭答:“用心”。怀素用行动回答了他们。那就是喝酒。 怀素是个和尚,可是这个和尚从来不坐禅,吃肉、醉酒、云游、草书。怀素一辈子都在做这四件事,就连睡觉,那也是因为喝醉酒才睡的。怀素是湖南人,从小就出家当了和尚,怀素颇好书法。人们很少能够听到他的念佛声。却经常看到他在井里洗墨。既不念经,又污染大家的水源,这样的和尚很快就被开除了。 怀素回到家中,开始练习书法,怀素喜欢写草书,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对于没有收入的他,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可是怀素毕竟是怀素,办法多得很,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一万多株芭蕉。芭蕉叶子又大又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饿了还有芭蕉可以当饭吃。除了芭蕉叶以外,怀素还用漆盘、漆板代替纸张,终于把盘板写穿,笔也写秃了,怀素把这些东西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书法练成了,怀素的酒钱也有了着落,想请他写字,就要请他喝酒,只要喝出感觉,立刻就能一挥而就,一个好酒的和尚书法家,当然是炒作的对象,于是酒的作用被炒得神乎其神,怀素也成了飘飘欲仙的神人了。怀素自称“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家名门,纷纷置办上好的酒席,请怀素到自己家中热情款待。怀素别无他求,也不用什么下酒菜,几杯酒一下肚,兴致勃发。顷刻之间,那家的屏风便写满了挥洒的草书。 怀素终于领悟了书法的至理,成为狂草的代表人物,醉僧怀素,也因此在书坛和酒坛名垂千古。据说怀素有个习惯就是喝醉后在别人衣服上写字。于是不少人为了得到他的墨宝,看见他喝酒就穿上白袍站在他面前冒充屏风,往往就得到了他的手书,比现在找明星签名可是方便得多了。 9. 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历史上,李白被称为酒仙,这并不是李白的酒量有多大,而是李白的诗歌太过出名。李白是甘肃人,也有人考证说他出生在吉尔吉斯斯坦。不过不管他出生在哪里,他是个中国人是毫无疑问的。 李白喝起酒来谁都不放在眼里,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不过李白不是那种一味喝酒的刘伶毕卓之辈,他一直很想当官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就给两个官员各写了一封自荐信,凭他的文采,想夸别人当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他给安州裴长史的自荐信中有这么几句:故时人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得也?”在给另一位官员韩荆州的自荐信中,李白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要说这两位官员够幸运,诗仙都来拍自己的马屁,可是这两位也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认定李白这是讽刺。韩荆州还好,裴长史直接定了李白一个诽谤。李白一怒之下进京,东游西逛十几年,终于闯出了名声,被唐玄宗破格录取为翰林。可是这份工作名义好听,实际就是做诗供皇帝取乐的,李白索性每天大醉,狂态毕露,终于被炒了鱿鱼,回复了平民身份。 官场黑暗是李白的不幸,却是后世的大幸,李白此后纵横于诗坛酒海,有联赞曰:嬉笑悲歌怒骂 诗仙剑侠酒狂。 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很好的概括了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麻烦采纳,谢谢!
㈢ 古代喝酒误事的英雄
1、楚国大将子反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亲自带兵和晋国打仗,然而鄢陵一战,楚国大败,楚恭王也受了重伤。而楚恭王手下有一名大将子反,子反打完败仗也是精疲力尽,于是回到帐中就让人拿水来喝,谁知仆人给他拿来了一坛美酒,子反本就喜欢喝酒,但是酒量不够,没喝多少就已经烂醉如泥。
楚恭王打了败仗之后也是十生气,半天之后就想重振旗鼓,准备打下一场战争,于是就召子反来商量战术,谁知子反竟喝醉酒起不了身,错过了最佳反击时间。楚恭王看到这番情景,于是就杀了子反,班师回朝了。
2、张飞
当时关羽被孙权所杀,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命令手下的人全部都要穿上丧服,而士兵们则跟张飞说3天之内没有办法集齐这么多丧服,张飞喝了点酒,听完他们说的话就抽了他们50鞭,还说不能完成的话,就只有一死。士兵为了保命,于是就趁着张飞喝醉,偷偷将张飞杀了,并且投靠了吴国。
3、陈遵
“陈遵投辖”之典就是出自《汉书·陈遵传》。“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西汉哀帝末年,官僚世家出身的陈遵既有才又有能,就是后来专权的王莽也对他另眼相看。但陈遵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嗜酒如命,不醉不休。他每天觥筹交错,醉醺醺。
他自己喝也就罢了,一旦地方官来访,为了留住客人,常常关紧大门,把客人的车轮卸下扔到井中,就像现在拔掉客人的车钥匙一样好客。后来因“饮酒饫宴无节轻辱爵位”被罢去河南太守后,仍不思悔改,我行我素,最后也在醉卧中被杀。
4、灌夫
据《史记》记载,将门虎子灌夫嗜酒如命,还常常借酒耍疯,只要酒一盖脸,就辱骂那些皇亲贵族以及阿谀奉承拍马屁之辈。就连权倾一时的田蚡也不放过。终于引火烧身,被以“骂座不敬”、“侮辱太后”之名砍了头,并且祸及全家,一个没留。
5、李白
李白喜欢饮酒作诗,结交朋友。但李白也因喝酒闹出了事,在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征召李白进宫,虽没有给他册封什么一官半职,但还是让他做了待诏翰林。期间李白做这个待诏翰林做的还是不错的,也为杨贵妃杨玉环写出了很多诗,但是李白只要喝醉便没有了品行。
李隆基带李白游玩,让李白作诗,起初李白还好作了一首诗。李隆基心情大悦,便让李白再作一首五言律诗。李白兴致勃勃,醉意更浓,竟然命令让杨国忠给他倒墨水,让高力士给他脱鞋子。看在李隆基的面子上,两人不得已只好帮他倒了墨水,脱了鞋子。但两人怀恨在心,没过多久李白心知肚明的自己辞官离去。
㈣ 中国历史上最能喝酒的人是谁
1:武松,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郎,生活背景北宋年间,河北邢台清河县(也有记载武松早是阳谷县人,经历史考证为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王什庄)人。
他是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的弟子,其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武松的酒量路人皆知,此君在闲暇之余就是爱喝酒,一日最少要喝两顿酒。武松虽然酒量惊人,但从不耽误事,在阳谷县当都头时尽职尽责,早来晚走堪称模范公务员,时常能得到领导的表扬。一般常人喝多不是睡觉就是闹事,但武松要是喝多的时候就两个字;“杀生”。先是把景阳冈的老虎给打死了,随后把西门庆给法办了,后来还醉打了蒋门神,差一点把老蒋给打残废。由此可见武松喝多并不耽误事,常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杰作,实乃为民除害,深得人们所敬仰。以武松景阳冈喝十八碗酒的功力,理应排在第一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人们常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这足以说明他的酒量,此君也同样是一日三餐不能离开酒,其特点是越喝诗的质量越高。也同样不耽误正事,有一次在小城华阴,离家去看朋友,相聚当然饮酒做诗,日出之时畅饮,正午之时李白做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日落之时,李白骑着自家的小毛驴回家,不慎误入县城知府大堂,当即被衙役拿下,知县大怒,问;何人大胆,胆敢骑驴擅闯官府重地?但见李白双目微挣,叫衙役拿来纸墨,只写到;
皇上给我调过羹,贵妃给我捧过砚,高力士给我捶过腿。天子门前尚容我骑马,华阴县里却不许我骑驴?。知县看罢大惊,忙赔罪,李白看也不看,跨上毛驴扬长而去。
从日出之时喝到日落,一篇佳作,在县衙全身而退,从李白喝酒的时间上看,此君理应排名第二。不但能喝,还特牛。
3:周恩来,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Communistparty。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Communistparty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他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为中华民族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提起周恩来的酒量无人可以比肩,早在红军长征期间攻打下茅台镇后,周恩来曾以超过一两的酒杯连续喝下25杯茅台。
1945年秋天,Mao.ZD赴重庆谈判。从国民partygo-vern-ment到民主party派和各界名流,宴请不断。每次宴会,人们都拥上来,争着向Mao.ZD主席敬酒。Mao.ZD喝酒不行,便打趣地说,愿和任何人比吃辣子。因此,在众多应酬场合,周恩来总是与Mao.ZD形影不离,紧贴Mao.ZD而坐。谈话时他退后半个身子让Mao.ZD为先,敬酒时他又抢前半个身子挡在先,代替Mao.ZD一杯接一杯酒地干,挡回一圈又一圈的“攻势”。与民主party派等人喝酒还好些,与国民party官员干杯简直是在打仗。像张治中这样真心敬Mao.ZD的还好,其他军统人物便不能不格外提防。周恩来每次都要连喝两杯,不仅要喝敬Mao.ZD的,还要喝敬自己的。酒量了得的周恩来挡在Mao.ZD前面,一杯接一杯地干。酒酣之后的周恩来愈显神采奕奕,机敏过人,又不乏诚恳待人。有个背照相机的记者见此情景无限感慨地说:“唉,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party……”
解放后,有一次他陪Mao.ZD去苏联访问,苏联老大哥相当的热情,听说周恩来的酒量后,明知凭个人能力是喝不倒周恩来的,于是乎便组团敬酒,上至赫鲁晓夫到下至各部长轮番上阵,也奈何不了周恩来。足以见得周公的酒量了得,无人能望其项背。要知道这次是喝的周恩来不擅长的苏联“伏特加'酒。
还有一次,闻听许世友喝多酒后有辱骂手下的事情发生,便决定开导一下许世友,说来也巧没过几天许世友去北京开会,会后周恩来在大会堂小客厅单独约见了许世友,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问道;听说许司令的酒量在我军高级指挥员当中首屈一指,许洋洋自得回答,首屈一指不敢当,但喝酒到现在还没有遇到过对手。于是周恩来吩咐工作人员拿上来一瓶上等的茅台,便于许对饮起来。一瓶喝完以后,两个人面面相视,两瓶喝完,两人不发一言,三瓶喝完,周恩来谈笑风生,许世友此时已经大汗淋漓,手在不停的扶着桌子,极力的使自己保持军人的之态。心里明知是周恩来在给他上政治课考验他的酒量,所以勉强的应付着,心想快点完事吧,否则就要丢大人了。谁知道周恩来叫工作人员再拿上一瓶来,与之对饮。许世友闻听再也坚持不住了,于是抱案而鼾。周恩来见状微笑着吩咐工作人员把许世友搀扶回宾馆休息,自己独坐把第四瓶茅台喝完,拂袖而去。
通过以上的三件事,可见周恩来的酒量无人能及。虽然没有武松喝十八碗的数量,也没有李白喝一天时间上的优势,但周恩来喝酒以快、猛、凶、烈、著称。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佩服极致,排名探花无可厚非。
㈤ 历史上最能喝酒的人是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喝酒巨量的人和事,读来令人胡天胡帝,不知高低。
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有一个小统计:
汉朝的司法部长于定国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
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可饮一斛。
汉朝的卢植有一石的酒量。
魏晋刘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
还有北史记载:有个叫柳謇的人,也能喝一石。
……
但孔老夫子才是真正的喝酒冠军
如今可以看到的最早说孔老夫子酒量达二百斤的,并非别人,乃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大名鼎鼎的孔融先生。
孔融,字文举,因当过北海市长,又称孔北海。孔融自小博学多识,聪慧异常,三岁时就因让梨给gg而为人称道,十岁时更闹出一桩大事,从而名动天下——当时首都市长是著名文士李膺,李先生眼高于顶,不将一般人放在眼里,告诉门人: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好友,其他人一律不见,你们连通报都不要给他们通报。十岁的孔融却偏偏要见他,就到李府,对门人说:偶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弟,快去通报。李膺见是个不认识的孩子,就问:你家祖上何人与我李家有旧啊?孔融道:我家先君孔子与你家先君老子曾是师友关系,我们岂不是有几百年的通家历史了么!当时座中多少名士高官,听了无不称赞这孩子聪明有文化。偏偏有一人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大起来未必能干。孔融立刻说道:如此说来,先生你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了(所以你现在才这么笨啊)!说得那人一楞一楞的,又不敢当场打小孩,大约只能忽然晕倒了。
孔融在著名的《难曹公表制酒禁书》里写道:“尧不千锺,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也就是说:尧的酒量能喝一千杯,而孔子的酒量达到一百觚。觚,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容量为两升。这升不是1000克的公升,而是我国500克的市升,也就是市斤。就是市斤,孔子的酒量也达到惊人的200斤。远远超过了于定国和郑康成。
㈥ 历史上因为喝酒丧命的名人有谁啊
张飞丧命于醉酒
因喝酒大醉而误事、伤人、被捉、出车祸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有的甚至因醉酒而被人割去了脑袋,这也是历史上数次发生的。而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时期的张飞,就是此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关于张飞其人,多数人是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所了解的,其实,在正史上就有其生平记载。据陈寿《三国志•蜀志》卷26《张飞传》载,他字翼德,河北涿郡人。其最有名的事迹是在长阪坡喝断当阳桥,这是实有其事的。为了阻挡曹军的追赶,他仅带“二十骑拒,后飞拒水断桥,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战。敌皆无敢近者。”
《三国演义》对张飞的描写不是没有根据的。他性格火烈,“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他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喝酒,时常喝得大醉。这与他“卖酒屠猪”的经历有关,因而高兴时喝酒,烦闷时喝酒。部下知道他这个特点,往往献酒以解其忧。不仅如此,他喝醉了酒,就鞭打下人,甚至活活打死,祸根因此而种下。《三国志》评论他“敬爱君子不怕小人”就是这个意思,而刘备也对他说,你这样酒后鞭打健儿,而他们又在你身边左右,这正是取祸之道,必须予注意。然而张飞就是张飞,虽明白刘备的好意,但毛病却没有改掉。《三国演义》中多处有醉后打人的描写。如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中,张飞就是“喝了数杯闷酒”之后,把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督邮打得半死,“一连打折柳枝十数条”。就是由于这个“醉打”,弄得刘关张再一次出走。
张飞因醉被人割去脑袋之事,《三国志》中有所披露。刘备为报孙权杀掉关羽之仇,于章武元年(221年)讨伐孙权。张飞正在阆中,为关羽报仇心切,责令“三日内创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但帐下两员部将张达与范疆却说没有办法办到,要求宽限。于是张飞大怒,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曰: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
然而不幸的是,张飞没有杀此二人,却在大醉中让这两个部下取了首级。《三国演义》第81回“急兄仇张飞遇害”中这样写道:
张飞在殿中,神思昏乱,动止恍惚……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声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剌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二贼当夜割了张飞首级,便引十数人连夜投东吴去了。
就是这样一位猛将,不死于战,却死于酒,不死于敌兵,却死于手下之人,真是一个悲剧,后人叹曰:
伐吴未克先丢首,
秋草长遗阆中愁。
劝君切莫贪醉酒,
张飞教训后世留。
㈦ 哪位历史人物爱喝酒最爱喝什么酒
曹操,爱喝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呵呵
㈧ 历史上谁喝酒最厉害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喝酒巨量的人和事,读来令人胡天胡帝,不知高低。
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有一个小统计:
汉朝的司法部长于定国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
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可饮一斛。
汉朝的卢植有一石的酒量。
魏晋刘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
还有北史记载:有个叫柳謇的人,也能喝一石。
……
但孔老夫子才是真正的喝酒冠军
如今可以看到的最早说孔老夫子酒量达二百斤的,并非别人,乃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大名鼎鼎的孔融先生。
孔融,字文举,因当过北海市长,又称孔北海。孔融自小博学多识,聪慧异常,三岁时就因让梨给gg而为人称道,十岁时更闹出一桩大事,从而名动天下——当时首都市长是著名文士李膺,李先生眼高于顶,不将一般人放在眼里,告诉门人:除了当世名人和通家好友,其他人一律不见,你们连通报都不要给他们通报。十岁的孔融却偏偏要见他,就到李府,对门人说:偶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弟,快去通报。李膺见是个不认识的孩子,就问:你家祖上何人与我李家有旧啊?孔融道:我家先君孔子与你家先君老子曾是师友关系,我们岂不是有几百年的通家历史了么!当时座中多少名士高官,听了无不称赞这孩子聪明有文化。偏偏有一人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的人,大起来未必能干。孔融立刻说道:如此说来,先生你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了(所以你现在才这么笨啊)!说得那人一楞一楞的,又不敢当场打小孩,大约只能忽然晕倒了。
孔融在著名的《难曹公表制酒禁书》里写道:“尧不千锺,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也就是说:尧的酒量能喝一千杯,而孔子的酒量达到一百觚。觚,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容量为两升。这升不是1000克的公升,而是我国500克的市升,也就是市斤。就是市斤,孔子的酒量也达到惊人的200斤。远远超过了于定国和郑康成。
更多资料看这里
历史上喝酒的冠军是谁?
http://bbs.cn.yahoo.com/message/read_-_3.html
㈨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1、吕不韦
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经商,偶然遇到被当作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他觉得奇货可居,便拟定了拿下的方案。先是用酒结识监视子楚的公孙乾,获得与子楚喝酒的机会,偷偷地密谋回国举措。他又通过酒,买通子楚父亲太子安国君的华阳夫人,并认下本不是她生的子楚为亲生子。
眼看子楚回国有期,吕不韦忍痛割爱,借着子楚醉意朦胧,把已怀上他骨血的小妾赵姬献给子楚,换来子楚乘喜承诺:一旦继位,必立赵姬为后。吕不韦见大势已成,设计将公孙乾灌得烂醉如泥,趁夜色带着子楚逃回秦国。子楚登上王位,立赵姬为王后,她生下来的孩子,取名赢政,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2、孙权借酒试英才
某次他召集部下们喝酒聊天,见鲁肃欲言又止,等到宴席结束后,独留鲁肃坐在榻上继续对饮,等喝到似醉非醉时开始问计。
鲁肃趁着酒兴祥陈时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能除掉,该依据长江之险建国称帝了,然后图谋天下。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找到合适的机会取代了皇帝。
3、越王勾践
按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略,勾践下令鼓励人民生育,他想出用酒奖励多生多育者的方法:“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此招果见真效,国力随人力增长而增长,越王勾践决定亲自率兵伐吴。
出师之前,越中父老向勾践献美酒,勾践舍不得独饮,便命人将酒倒在河的上游,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此举出乎将士们的意料,大家痛饮过后士气大振。
4、王恺
西晋时期有两位大官石崇和王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富人,彼此不服气经常斗气,在一次的比斗中王恺被比下去,他开始寻找良策。过了几天,他请宰相王导来家做客。王导出了名的不善喝酒,王恺正是要利用王导的弱点。
王恺上来劝酒,王导没喝,他又叫来女子劝酒,声称王导若不喝,他就杀了劝酒的女子。王导依然不喝。王恺嬉笑着命人把劝酒女子杀掉。一连杀了三个女子,王导都没喝酒。
王恺又叫来第四个女子,挑战王导的定力,说我有的是美女。王导终于忍受不住了,把一杯酒全喝了,再喝就喝的酩酊大醉。王性斩美人劝酒的事不胫而走,石崇听闻也说服了这丧心病狂的。
5、阮籍
阮籍他听说步兵校尉的厨中存着数百斛酒,便主动要求去任职。阮籍生性谨慎,司马昭一直拉拢他并请喝酒,他佯装醉酒,从不发表意见。
阮籍有位漂亮的女儿,司马昭想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每次派员登门求亲,阮籍不便直接拒绝,就天天喝酒,醉得不省人事。求亲的人和醉汉无法沟通,扫兴地回去复命。就这样他连续醉了两个月,司马昭没有办法,儿女婚事只好作罢。
㈩ 古代名人为什么喜欢喝酒
请参考下文:
一方面,诗人即为艺术家,艺术是需要灵感的,酒是能使人中枢神经兴奋的饮料,故而受宠.
另外一方面,古代社会贫富不均,作为诗人,很多都是忧国忧民,道德高尚的阶层,借酒消愁也是可谓了.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文学艺术作为各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食粮,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演变和发展中,诗歌作为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早在人类产生之初,语言的形成过程中,诗歌从劳动中产生的简单有力的节奏开始渐渐变为一种抒情达意的文学样式,如《诗经》中“乐则歌之,兴而舞之.”节奏和原始的歌词则是诗歌的雏形,而真正将这种文学样式进行加工整理、并编纂成册,还得首推《诗经》.它收集了300多首民间和贵族阶层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源头,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真正产生了.
从诗歌的产生到明清时期的诗歌发展、变化和繁荣,在这一过程中,不少的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与诗歌的发展,酒与诗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关于“酒与诗人”的问题,很值得探讨.酒作为诗人的另类的真爱,他们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对这些相关的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 诗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自从传说中的杜康、仪狄酿酒起始,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起初,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产数量也就十分有限.一直到了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酒的大量使用也仅仅局限于贵族之间的宴饮以及祭祀.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起,酒宴上逐渐新起的祝酒词,一部分成为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源头,像后来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说是一首典型的祝酒词.
从《诗经》起,关于酒的文学,有《周书·酒诰》,就连艰涩难懂的《周易·爻辞》中也有“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们共醉一场”.诗歌的源头《诗经》里更是流淌着酒的味道:《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最有名的当属《小雅·宾之初筵》,大概是详尽描绘筵饮歌舞场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这么说,没有酒,也就没有了中国古代的诗歌与诗人,也许五千年的文化,要逊色许多.
假使没有酒,性嗜酒的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如何能写出?真不知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他,外加抚养五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多少酒喝,也许《饮酒》诗里的“酒”只能是掺了水的酒了.老杜的酒量估计也不错,好友卫八来访,冒着夜雨去剪春韭,端上喷香的黄粱米饭,而且开怀畅饮,“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没钱的时候“樽酒家贫只旧醅”.如若没有酒,“买花载酒”的柳三变也许就写不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就发不出“拟把疏狂图一醉”的慨叹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李-清照的酒量自是不让须眉,“东篱把酒黄昏后”,“三杯两盏淡酒”,“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她只能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诗人中喝酒名气最大的当属李-白了,在他的身上最能体现酒神的精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潇洒与飘逸,为了酒连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也得靠边站.尤其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包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压榨出大半壶的高粱酒来.酒对每一位诗人个体来说,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缘分,因为诗人已经千古,我们不得具体而知,只能依据常理推断一二.
二、 酒发酵了诗人的思想,引发了诗人的灵感
诗人们为什么喜欢酒呢?难道是因为黄酒的风味醇厚、鲜甜甘美、香气浓郁;白酒的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回味悠长么?我看不尽然.总有些什么独特之内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飘起来了,是形的消隐,还是韵的升华呢?
对诗歌来说,酒可以刺激神经,可以把诗人带入一种摈除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正是灵感爆发的契机,所谓“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恐怕这是诗人喜欢饮酒的一大缘故.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后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借得灵机,写下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起笔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李白当年奉诏书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写的.
南朝的刘勰赞同司-马迁的“发愤为诗”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身世不幸的写出的文章称为“蚌病成珠”.“病”泛指精神和肉体的不快.酒却能使诗人的“怨怒”转移,酒可以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杜-甫的《醉时歌》通篇写一“醉”字,醉酒、醉语、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拟醉,醉而益醒,故而令人闻之惨怆.虽然是书赠郑虔,却字里行间渗透诗人的泪血.神情摇曳,读之使人至痛至悲,一股辛酸的酒味扑鼻而至,仿佛看见了子美似醒似醉,忧愤移情于酒.其实,不醒如何痛楚,如何醉饮;不醉又如何将那一腔不平尽发笔端呢?
杜诗《饮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极写酒对催发李-白诗兴、诗才的神异力量.古今不少诗人、文豪、画家、书法家,都与酒结缘,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陡涌,下笔有神,酒酣墨畅,不仅李白为然.酒对于文学艺术的妙用是当事人和旁观者都有共同的体会,得到一致承认的.
西方有些美学家,如尼采,也提到“酒神性格";西方、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文学家也常常咏酒,写与酒有关的故事,但从数量或质量上比较,都远远不及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广、之深、之密.中国文学艺术史是和中国 酒文化 史难分难解的,文学艺术中处处充溢着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