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现实中历史中有没有兰陵王这个人物
有的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版力击之。芒山之败权,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具体在http://ke..com/view/48253.htm
B. 兰陵有哪些历史遗迹
永安寺、圣庙、荀子县衙、荀子故居、文峰山、石城崮、鄫国故城、官庄遗址、小湖子村古文化遗址等文化遗址。
荀子墓、萧望之墓、左丘明墓、金山汉墓、金鼎御葬林等多个朝代墓葬及其墓葬群。
C. 求《兰陵缭乱》人物简介
高长恭:女主,从小抄女扮男装,绝世容颜,武功高强,立下赫赫军功 斛律恒迦:男主,长相俊美,和长恭青梅竹马,一直默默付出,为长恭毁容,最后和长恭育有两个子女 高湛:长恭九叔叔,占有欲强,爱慕长恭,对于长恭是很特殊的存在 高孝琬,高孝瑜:长恭的哥哥,很疼爱长恭,最后间接死于九叔叔之手 宇文邕:周国皇帝,喜欢长恭,因身份和长恭敌对
D. 山东临沂有什么历史著名人物
一代名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理论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以“隆中对”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出任丞相。六出祁山攻魏未果,病逝于军中。被后代推为智慧化身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传曾革新连弩,制造木牛流马。著有《诸葛亮集》。
书圣——王羲之
(303-361)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习称王右军。精通书法,备精诸体,尤善楷行,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风劲健遒美,为历代所崇尚,世称“书圣”。所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书。
王献之,
字子敬,汉族,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韶之
(380~435)字休泰,山东临沂人。曾祖父王暠,晋骠骑将军。祖父王羡之,镇军掾。父亲王伟之,郎中令。韶之家贫,父为乌程令,因居县境。好史籍,博涉多闻。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伟之少有志尚,当世诏命表奏,辄自书写。泰元、隆安时事,大小都记录下来,韶之因此自己编写《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说宜任史职,即除著作佐郎,往后接着写。他善于叙事,词汇丰富。迁尚书祠部郎,任在西省,也叫西省郎。转中书侍郎。刘裕命令王韶之及皇帝左右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即位,王韶之迁任黄门侍郎,领著作郎,西省如故。所有诏奏,都出自他之手。
颜延之
(384~456)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末,官江州刺史刘柳后军功曹。刘裕代晋建宋,官太子舍人。少帝时,出为始安太守,文帝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颜光禄。
颜延之和陶渊明私交甚笃,在江州任后军功曹时,二人曾过从盘桓;其后出任始安郡,路经浔阳,又与陶渊明在一起饮酒,临行并以两万钱相赠。陶渊明死后,他还写了《陶徵士诔》。
书法家——颜真卿
(708-784)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费县)人。唐代大臣,书法家。为官耿正,不畏权势。安史之乱中,起兵抗敌,被推为盟主。后为叛军李希烈所害。楷书端庄雄浑,世称“颜体”;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炼厚之势。《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杲卿
(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长安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杲卿唐朝官吏。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旋升为营田判官,假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应其从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之约,联合起兵断禄山后路,设计杀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响应的有十七郡。次年常山为史思明所破,他被执送至洛阳安禄山处,遭杀害 .
颜之推
(529—595年),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北齐文学家。出身于官僚世家,学有家传。其父颜协、兄颜之仪并为知名文学家,有诗文传世。所著《颜氏家训》一书,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24孝之一——王祥
(185-269)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
算圣——刘洪
(140-206),字元卓,蒙阴人,东汉天文学家,曾任郎中、上计掾、太守。编制了我国第一部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乾象历》。与文学家蔡邕续补《汉书.律历志》。首创珠算。著有《七曜术》。
荀卿——荀子
(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学长)。继赴楚国,为兰陵(今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终老其地。著有《荀子》。
爱国将领——左宝贵
(1837-1894),字冠廷,平邑人。回族。清末将领,官至总兵、提督。甲午战争中,率部东援朝鲜,守平壤玄武门,登城督战,虽受枪伤,犹裹创指挥,中炮阵亡。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宗圣——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秦朝猛将——蒙恬
(?—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初任狱官,后为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修直道。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E. 山东苍山县著名历史人物
苍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杰辈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曾两度出任兰陵邑令。诗仙李白曾醉卧兰陵,写下千古名篇《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境内历史古迹众多,文峰山为古琅琊八大佳景之一,攀抱犊崮有登华山之感,县城塔山顶峰的大蒜塔,成为苍山的标志塔。"宗山拜佛、文峰求道、会宝泛舟、双河垂钓、抱犊诵经"已成为苍山自然、人文旅游特色。
文学创作 苍山的文学创作历来活跃,许多文人曾虎步中国文坛。春秋时代,左丘失明注释《春秋》。战国时期,兰陵县令荀况著述《荀子》。两汉时期儒学在县境广泛传播,匡衡凿壁偷光,发愤苦读,成为著名的经学家;萧望之、孟喜、孟卿、高柴等10余人都是很有建树的经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兰陵、长城、二庙等地文人迭出,辉映文坛,缪袭、萧统、萧子云、萧于显、何承天、何逊、何思澄、何子朗、何敬叔,何远、鲍照、鲍令晖、徐嫡、徐陵、徐俭、徐份、徐徘、刘令娴,徐孝嗣……其诗歌、散文、小说、经学、文学诸类成就卓著。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萧颖士极力推祟先秦、两汉大文学家的创作态度,力变偶散体,为以后的古文运动开了先声。元代杂剧家贾仲明,词俪工巧,广为流传。明代兰陵笑笑生创作《金瓶梅》,一改历代长篇小说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积习,开"言情小说"之先河,著述中隐匿真实姓名,建造出一个中
国文化的迷宫。清代"铁笔"王思衍书、诗、石三品俱佳。1921年至1924年王思玷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风雨之下)、《偏枯》等7篇短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全县有14名作者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诗歌2首、散文2篇、歌曲3首,戏剧6个,美术、书法作品11件。1981年至1996年,全县有51名作者在市以上报刊和新闻单位发表小说12篇、诗歌105首、戏剧11个,发表散文16篇、歌曲67首,美术,书法作品80件。
F. 历史上的兰陵王/历史上的兰陵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上的兰陵县位于鲁南苏北地区,原名苍山县,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为兰陵县了(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
G. 历史上有几个兰陵公主
历史上共有三个兰陵公主,他们分别是北魏孝文帝之女、隋文帝第五女、唐太宗第十九女。
兰陵公主——北魏孝文帝之女
兰陵公主生活的年代正是北朝最为辉煌和繁荣的时期,当时胡太后当政,兰陵公主的丈夫刘辉出身彭城刘氏,是南朝宋的皇族,继承了父亲“宋王”的爵位。当时作为政治交换,宣武帝的姐姐兰陵公主嫁给刘辉。但刘晖私自宠幸公主的侍婢,导致侍婢怀孕,公主杀了侍婢,并且剖出胎儿,再用草塞进侍婢的腹中,让刘辉看裸尸,由此夫妻两人感情破裂。
此事传到宫中,胡太后让他们离婚,兰陵公主不免寂寞,又与刘辉复婚。刘辉依旧死性不改,与两个已婚妇女纠缠不清,两人再次大吵。刘辉对正怀孕的公主拳打脚踢,致使兰陵公主流产身亡。
兰陵公主——隋文帝第五女
兰陵公主杨阿五,是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所生的第五个女儿,公主知书达理、长相美丽,深受隋文帝的宠爱,先是嫁给了平定司马消难之乱的功臣王谊之子王奉孝。丈夫英年早逝后,又嫁给出身河东柳氏的重臣柳机之子柳述。但柳述与重臣杨素结怨,又卷入仁寿宫变风波,隋炀帝登基后,被流放岭南。隋炀帝让公主改嫁,阿五不从,请求免去公主封号与夫同徙。隋炀帝不答应,阿五忧愤而卒,临死前请求归葬柳氏,时年三十二。
兰陵公主——唐太宗第十九女
兰陵公主名淑,字丽贞,出生于贞观二年,于贞观十年(637年)封兰陵郡公主,下嫁兖州都督、太穆窦皇后族侄窦怀悊。永徽元年晋封兰陵长公主,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八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H. 兰陵的历史名人及地理状况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因附近土陵兰草繁茂、兰花芳香而得名。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应楚相春申君所邀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此后历代在兰陵设立郡县,北宋始置兰陵镇,属丞县(今枣庄市峄城区)。1942年设立兰陵县,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坊前(今兰陵镇东北)。1945年9月10日,峄县解放。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撤销兰陵县,将兰陵县委、县政府改称峄县县委、县政府,任广秀(任光修)代理峄县县委书记,孙文成任峄县县长,兰陵县大队改称峄县大队。兰陵县委、县政府原班人马进驻峄县城。原兰陵县辖区除罗藤、岳城以西划归峄县外,其余全部划归赵镈县。1948年2月,恢复兰陵县,刘向一任书记,孙文成任县长,因兰陵镇房屋在战火中焚毁,其治所先设在兰陵北大王庄,后迁到台儿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兰陵县撤销,兰陵并入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兰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其最著名的首推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学术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兰陵文化发展史上,荀子实开风气之先。汉兴,尊用儒术,贤良博士时有登进,而东海兰陵尤多以文学致身通显,著名学者有孟卿、孟喜、萧望之、王良等人。孟卿授郯人后苍,兰陵人疏广。疏广因明《春秋》,汉宣帝时为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功成身退,辞归故里,将毕生积蓄散与乡邻。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兰陵美酒相传即为萧氏家酿,是由萧氏将酿造之法引进,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兰陵酿酒业,著名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作了以下的赞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南北朝时期的北齐著名将领高长恭(又名肃)即被封兰陵武王。 兰陵近代史上,王思玷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风雨之下》、《偏枯》、《一粒子弹》、《刘并》、《归来》、《瘟疫》、《几封用S署名的信》等七篇小说。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一现之彗星。此外,还有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金瓶梅>的作者笑笑生,都是兰陵人.兰陵既是美酒之乡,又是文化名镇,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兰陵镇正以崭新的风貌,展现出历史文化名镇的风采。
I. 有关历史人物兰陵王高长恭的所有资料!
高长恭,又名高孝瓘(-573年),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1]。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2],母亲姓氏不详(但是无论是《北史》或是《北齐书》皆对其余五王之母有所记载,独长恭“不得母姓”)。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后来曾在576年称帝。
军事
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3]。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4],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5],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6]。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担任太保[7]。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死亡
在芒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8],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尉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说,“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9]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事绩
* 据说高长恭带兵时,事必躬亲,得到什么美食都会于士兵分享。
* 高长恭在瀛州时,属下阳士深因为列出高长恭收贿的证据而被免官。当定阳之战时,阳士深也在军队服务,害怕被怀恨报复。高长恭听到之后说,“我本来没有这样想”,于是故意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杖,让他之后不再担心。
* 有一次北齐武成帝高湛为了奖赏他的战功,命令贾护帮他买了20个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个。
* 他死前将所有欠他钱的借据全部烧掉,据说总金额有千两黄金。
网络的版本是:
高长恭,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四子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原因是起原本就并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绝皇帝则会使皇帝有失颜面,遂只挑选了一个。
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晋阳,他尽力反击。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军大举进攻,包围洛阳,高长恭为齐军中军统帅,他率五百骑冲入周军,直至金墉城(洛阳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军包围甚急。城上人不识,高长恭免胄示之面,乃得进城,解除包围。大捷之后。武士共歌《兰陵王入阵曲》。后为太尉,讨柏谷,攻定阳,立不少战功。
以他多次战役所取得的战绩大体上可以推论,高长恭的智商应该是不错的。说他“音容兼美”,大约他也能以优美的声音高歌。武士们唱《兰陵王入阵曲》,他也可能是参加者之一。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功高遭忌,后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来毒药,
由于高长恭的功劳很大,且威望很高,担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给自己弄些污点出来,在高长恭担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时候,收受了很多财物。这一点被他门客相愿看了出来。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不答。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高长恭死之前有一个举动,“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把所有的价值千金的金券都烧了。在那个奢侈成风的时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实在“贪”得太少了点,想那严监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灯芯,而长恭却将那“千金券”都烧了,可知他的确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高长恭对自己的妃子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但也没有要求见皇帝申述,就饮药自尽了。
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宇文氏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编辑本段正史记载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
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
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陈氏,广阳王妓也。延宗幼为文宣所养,年十二,犹骑置腹上,令溺己脐中,抱之曰:“可怜止有此一个。”问欲作何王,对曰:“欲作冲天王。”文宣问杨愔,愔曰:“天下无此郡名,愿使安于德。”于是封安
德焉。为定州刺史,于楼上大便,使人在下张口承之。以蒸猪糁和人粪以饲左右,有难色者鞭之。孝昭帝闻之,使赵道德就州杖之一百。道德以延宗受杖不谨,又加三十。又以囚试刀,验其利钝。骄纵多不法。武成使挞之,杀其昵近九人,从是深
自改悔。兰陵王芒山凯捷,自陈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及兰陵死,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广宁王使赎之。延宗手书以谏,而泪满纸。河间死,延宗哭之泪亦甚。又为草人以
像武成,鞭而讯之曰:“何故杀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于地,马鞭挝之二百,几死。后历司徒、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