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家族历史故事有什么

家族历史故事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1-03-01 11:49:13

㈠ 家里老人讲过哪些让你有所触动或震撼的家族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最高的品质是忠孝义,忠的代表是诸葛亮,体现在北伐时向刘禅所写的《出师表》,从隆中出道直到六长原是一身为蜀国的统一事业而奋斗。

㈡ 欧阳家族有哪些历史故事

这个问题涉及到欧阳这个姓氏的起源,详解如下:
1、欧阳姓氏起源:

欧阳姓为汉族姓氏,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追溯上去,欧阳姓还是黄帝的后裔。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黄帝长于姬水,以水为姓。
2、姓氏起源考证:
欧阳(ōu yáng )姓源流单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㈢ 家族历史400字

今天的作业是写《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辉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家族的家谱在哪里?哪一位老人最伟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没有”。爸爸告诉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问:“曾祖父是干啥的?伟大吗?”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农民,什么伟大。”
我的曾祖父是农民,朴实,勤劳,默默无闻。他有三个儿子,大爷爷、二爷爷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纤夫;我爷爷不甘贫穷,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学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艺,靠小手艺度日,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时此刻,我真为我的家族没有家谱,没有伟人而自卑。此时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这篇作文怎么下笔。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里面,或许真没出过什么伟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伟人里面,几百年前他们或许真的和我沾亲带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这样,我可能就是悬壶济世的孙思邈的后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为军事圣人的孙武的后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传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孙思邈、孙武、孙中山确确实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家族中岂止是他们!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李时珍、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
我又平静地想起了朱自清笔下《背影》中躬着背的父亲;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父亲母亲。这千千万万平淡无奇的父亲、母亲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是的,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是他们———这些英雄豪杰、庶民百姓用他们的丰功伟绩、平凡琐事谱写着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家谱,谱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㈣ 古代家族方面“齐家”的著名故事。知道的说点,谢谢

周代齐家故事
周文王以及武王的兴起还为孔子所赞扬为“郁郁乎文哉”周朝上辈的“家世”。它的兴起时代,约在公元前一三二零年(同期,摩西率希伯来人出埃及,登西奈山受十诫,为犹太教的开始)。乃至从公元前一二五零年之间,希伯来人征服巴勒斯坦故土,腓尼基人开始殖民时代,恰是周室王朝上辈,历史上的著名贤王“古公亶父”与季历(即周文王之父)先后同是百余年之间的事。直到公元前一一二三年间的周室王朝兴起的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但我们只用一小片段来说明重点。
周室是尧、舜时代,为人民发展农业最有功的后稷的后代。到了夏朝末代政治衰败,不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后稷之子不窋失去了公职,就避世避地到了当时
所谓文化非常落后的戎、狄之间,就是现代的甘肃弘化县一带。到了不窋的孙子公刘手里,他虽然在当时那文化落后的地方,仍然重新振兴祖传农业发展的精神,如
记载所说:“备耕种,行地宜,”普及到了渭水之南,“取材用(开发农林经济),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再传八九代以后,到了古公亶父手里,也就是殷朝开始没落的前期。因他重兴祖先公刘的农业发展政策,所谓“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人民都拥戴他)”。
但是,那时西北文化落后的戎、狄少数民族“薰育”,却来侵占攻打他的地盘,“欲得财物”。给了他以后,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
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有了人民群众,拥立一个君主),将以利之(那是因为这个君主,可以为人民谋福利)。今戎狄所为攻战(现在戎狄想来侵略我们的目的),以我
地与民(是因为我们有了土地和人民群众)。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人民群众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得好,那有什么关系呢)?民欲以我故战(现
在人民大众,想为了我的关系,愿意战斗),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战争是要死人的,为拥护我而战,那是为我而杀了别人的父兄子弟,然后,又自做大家的
君主。我实在不忍心做这种事)。
因此,古公亶父就悄悄地与近亲私属一群人,学他的远祖不窋一样,避地去了现代的陕西,重新定居在梁山西南的岐山之下。但被原来所有的人民群众知道
了,大家就扶老携幼,离开戎狄而追到岐山来,照旧跟着他.而且附近的邻国,也久仰古公的仁义贤名,都来归附于他。因此,他只好开始传播文化,改革了戎狄的
陋习和旧俗,建设城郭和屋室,划分地区,分配给人民群众来居住。同时又建立官制与职责,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初步规模,所以历史称他是周朝的“大王”。
在这一节所讲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两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往往有先后同出一辙的故事。古公亶父的东迁,和摩西的出走埃及,都是上古历史上最
有意义、最有兴趣的事。但与后世所建立的民族国家的思想,就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的理念。这点必须要了解清楚,且待稍后再来研究讨论。现在,再来看一段历史
记载: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仲雍)。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即周文王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和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
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㈤ 家庭历史故事作文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业是写《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辉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家族的家谱在哪里?哪一位老人最伟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没有”。爸爸告诉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问:“曾祖父是干啥的?伟大吗?”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农民,什么伟大。”

我的曾祖父是农民,朴实,勤劳,默默无闻。他有三个儿子,大爷爷、二爷爷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纤夫;我爷爷不甘贫穷,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学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艺,靠小手艺度日,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时此刻,我真为我的家族没有家谱,没有伟人而自卑。此时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这篇作文怎么下笔。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里面,或许真没出过什么伟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伟人里面,几百年前他们或许真的和我沾亲带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这样,我可能就是悬壶济世的孙思邈的后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为军事圣人的孙武的后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传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孙思邈、孙武、孙中山确确实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家族中岂止是他们!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李时珍、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

我又平静地想起了朱自清笔下《背影》中躬着背的父亲;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父亲母亲。这千千万万平淡无奇的父亲、母亲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是的,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是他们———这些英雄豪杰、庶民百姓用他们的丰功伟绩、平凡琐事谱写着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家谱,谱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㈥ 求2000字的我的家族历史人物事件,1840-2009年,哪位英雄家族有伟人故事的。

卢沟桥烽火·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㈦ 说一个你身边或家族中的历史故事

我家其实是满洲末代抄贵族。我今年三十岁。我们家族属于镶黄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爷爷十几岁上跟着他的父母逃难逃到定州。改姓罗。因为当时爷爷还小,所以他只记得他在北京时住的的西城区罗圈胡同。可是好像在网上查 有些出入。来到保定后,我老爷爷他们生活很艰苦。后来我爷爷通过替别人补鞋维持生活。我爸爸的户口本上还写着户籍北京市呢。但是到我这一辈,户籍就改成了定州户口。民族也改成了汉族。
我不是留恋什么贵族,清朝末期卖国求荣 对外妥协 我也是很鄙视他们的。但是我稀罕复姓,多拉风!呵呵我也稀罕少数民族,觉得也比较有特色吧。
我们家族的变迁,充分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体现了融合的原因有战乱 人口流动 与汉人杂居 与外族通婚等。
另外我们家族的变迁也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 社会变迁。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 许多满洲人逃出了北京。

㈧ 有关“家族历史”的作文,急求!!!

多年来许多专业和业余的巴金研究者们为巴金家族历史研究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说法和观点与史实有出入。本文根据现在确实掌握的古籍材料,探讨商榷,力求准确,以免讹传。
一关于巴金的曾祖父(宗望公)李璠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生于四川,并非从浙江到四川的
巴金在《春蚕》一文中写道:“在成都正通顺街有我的老家,……就在这个老家里我几十年前读到一本《醉墨山房仅存稿》,那是我的曾祖李璠的遗著,他是作‘幕友’从浙江到四川的。”(《随想录·四十二》)
宗望公李璠的仕途确实起于幕僚,襄助四川南溪县令唐炯(见《醉墨山房仅存稿》中代序的《……李公宗望墓志》)。不过他生于四川,而并不是“从浙江到四川的”。在《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中李璠写道:“嘉庆二十三年,先君(即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至蜀。”这说明浙江嘉兴的这一支李氏家族辗转迁居到四川,始于这一年(1818年,戊寅)其父介庵公入蜀为官。同一文章中又有先君“积劳成疾,遂于 (道光)十九年三月初八日戌时卒于官”。而此时宗望公李璠“年十五,介庵公卒”(见《……李公宗望墓志》)。宗望公即介庵公之子李璠,这样推算宗望公李璠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甲申),是在介庵公入川六年后生于四川的。巴金这篇文字是当时根据记忆写的,估计成文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不在手边。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月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 (1)》中《巴金小传》中有:(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曾祖一代定居四川”,有着同样的错误。

李璠历署四川多县,并非只做了一任县官
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上**艺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提到“李镛的父亲李璠……做了一任县官”,其实宗望公李璠历署四川南溪、筠连、兴文、富顺等多县,并卒于定远县任上。徐伏钢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脉》(又名《历史祠堂的帷幕……》,见诸于多种报刊和网站)把宗望公李璠“曾当过一任县官”的误说进一步发展成带有描写色彩的“后来虽熬了一任县官当”。
关于李璠的著作《醉墨山房仅存稿》
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说:“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对文学颇有研究,刻印过一部《醉墨山房诗话》。”田夫先生编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上**艺出版社2005年2月版)也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这番话。宗望公李璠从来没有刻印过他自己的书。他的著述《醉墨山房仅存稿》是其子浣云公李镛在李璠去世三十多年后刻印的,共分两册,包括文稿、诗稿、诗话、公牍四种。巴金在《随想录·思路》中写道:“文徵明的词我还是在我曾祖李璠的《醉墨山房诗话》中第一次读到的”,这里《醉墨山房诗话》正是《醉墨山房仅存稿》上册的最后一部分,但是却被一些文章演绎为巴金“曾祖父珍藏的《醉墨山房诗话》”,进而在谭书和田书中成为“李璠……刻印过一部《醉墨山房诗话》”。夏琦先生在《文豪巴金的仁爱和幽默》(《新民晚报》2005年10月18日)中写道“巴老幼时曾在曾祖父藏书《醉墨山房诗话》中读到这首词(即文徵明的《满江红》)”,巴金曾祖父李璠在世时《醉墨山房仅存稿》并未刊印成书,更不可能是李璠自己的藏书。
尘尘著《泥土深情——巴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11月版)把李璠误为李番(第八页)。

二关于巴金的高祖父 (介庵公)李文熙
李文熙并非幕僚出身,亦非从浙江直接入川的
李辉、陈思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收集了有关巴老生平的大量史料。书中写道“巴金的高祖李文熙(即介庵公,是巴金曾祖父李璠的父亲)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醉墨山房仅存稿》中的《先府君行略》记录着介庵公李文熙是因为课徒有方,被学生家长感其恩“捐布政司照磨(清代部司府主管文书、照刷卷宗的从八品职官)一官报之。分发四川……”所以介庵公李文熙是宦游至四川而定居的。另外他从1786年去北京 (见《秋门草堂诗钞》——巴金伯高祖父秋门公李寅熙的著作),到1818年入四川,“颠倒京兆,奔驰南北”(《秋门草堂诗钞》)三十余年。“从浙江到四川定居”一说显然过于简化。徐开垒先生《巴金传》和李存光先生的《巴金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94年 12月版)也有“幕僚”的说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与〈红楼梦〉》有“入蜀为幕”。估计这些都是从前面提到的宗望公李璠的仕途起于幕僚的误说而演化来的。

李文熙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册》(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3月第一版)是巴金研究的重要工具,但仍有几处涉及到家族史的有失准确,都在该书第一页中。“约在嘉庆早年李介庵随伯祖李秋门赴京”,秋门公李寅熙是介庵公李文熙的长兄,不是伯祖。李文熙是在1786年赴北京投奔李寅熙的,这是乾隆五十一(丙午)年(见《秋门草堂诗钞》)。“李介庵随李秋门赴京”一说来自《醉墨山房仅存稿》的《先府君行略》。宗望公李璠写道,其先君(李璠之父介庵公李文熙)“十七岁,先祖母去世,先君哀毁骨立。秋门公挚之入京”。李璠祖母去世时,秋门公李寅熙正在北京,“一恸几绝,(头左)瘤坟起如拳,呻吟卧榻,欲奔丧不果”(李文熙为《秋门草堂诗钞》所作之后记)。“挚之入京”实际上是秋门公李寅熙函召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入京。
没有史料证明李文熙迁入或者落户成都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说“李氏家族由浙江嘉兴迁入成都是在(巴金)高祖李介庵的时代”。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提到“大约在十八世纪初,(巴金)高祖李介庵做官入川,落户成都”。现有史料说明介庵公李文熙自1818年入四川后一直在州县做官,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介庵公李文熙迁入或者落户成都(府)。迁入或者落户成都(府)应当是李文熙身后之事了。

三关于巴金的祖父(浣云公)李镛
李镛有六子三女,其中一子早夭
关于浣云公李镛有几个子女,众说纷纭,有“五子一女”、“五子三女”、“六子一女”、“六子三女”等不一。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中有一段相对比较准确的说法:“(李镛的原配继配)两位夫人为李镛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李镛在前两个夫人谢世后,又讨了两个姨太太,为他带来一个足以做他的孙子的第六个儿子。”“六子三女”的说法是正确的。唯其“早夭”定义不明。若以未成年(即满十八岁)而亡故作为标准,则只有一子可算早夭。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说:“李镛有两房妻室,生了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一子二女早年夭亡,后来又娶了两个姨太太。”这里除了“早夭”前面已经说明外,李镛六个儿子中的幼子是姨太太之一所生。另外“有两房妻室”的说法,不如“先后有两房妻室”准确。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中还有道:(巴金)“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 (子: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女:李道沆)。”其中“皖云”应为“浣云”,“道沆”应为“道沅”。如果此处说的是李镛的成年子女的话,则遗漏了另外两个女儿,她们是二女儿(名已佚)和小女儿李道漪。李道漪的《霞绮楼仅存稿》被收入李镛及其妻女的《李氏诗词四种》。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月版)还把李镛之名错为李金镛。此书还说(李镛的)“晚年,一心想的是‘五世同堂’”。“五世同堂”当时在李氏家族是不可能的。李镛晚年的心愿是“四世同堂”,并得到实现。
陈思和先生在2004年12月17日“走进巴金”系列文化演讲第三讲“《家》的解读”(后整理收入《巴老和一个世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中说“……巴金的祖父是个非常开明非常有眼光的人。……他有几个儿子,老大就是巴金的父亲,曾做过县官;老二死了,老三老四都被送到日本去学习法律,……”这大概是演讲者的即兴发挥。到日本去学习法律的正是老二李道溥和老三李道洋。事实上,而且无论是巴金祖父浣云公李镛的子女,还是巴金高祖父介庵公李文熙以下的大排行,都不存在“老二死了”的史实。
另外关于李道溥,唐金海和张晓云所著《巴金的一个世纪》(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说:(巴金的)“二叔李道溥,……娶妻刘世。”其实刘氏是继配,原配为吴氏。还有:“五叔李道沛,……娶妻固氏。”固氏为周氏所误。《巴金的一个世纪》对李镛子女介绍的顺序为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沅、李道沛、李道鸿,使人认为他(她)们的排行顺序也是这样。唐金海和张晓云所著《巴金年谱》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在介绍巴金的父亲、二叔、三叔、五叔、六叔时,则更明确写明“大姑妈李道沅,排行第四”。其实除了前面说过的遗漏外,李家男女是分开排行的。不能因为四叔李道瀛早夭,就把大姑妈李道沅指定为第四。这本《巴金年谱》还说,(李镛)“娶妻汤氏,续弦濮氏,妾曾姨太;共生六子一女”,其中“六子一女”已在其所著新年谱《巴金的一个世纪》中改正为“六子三女”,但是李镛之姨太黄氏则被两书遗漏。
由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编撰的《百年沧桑——成都商会历史沿革》第十五页说 (四川首任劝业道周孝怀)“委任他(樊孔周)和李道江(巴金之父)筹集资金,创办社会所需要的新兴事业”;第二十七页上说 (成都)“总商会为适应潮流,也成立了‘宪政研究所’,聘倪天来、李道江(巴金父亲)、陶思曾为义务讲师,讲解宪法”。巴金的父亲是李道河;李道江是巴金的二堂伯。
关于李镛的著作《秋棠山馆诗钞》
《巴金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巴金传》、《巴金评传》(陈丹晨著)都说李镛“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而《秋棠山馆诗钞》并没有被单独刻印过,而是与浣云公李镛原配夫人汤淑清的《晚香楼集》,继配夫人濮贤嫏的《意眉阁集》,女儿李道漪的《霞绮楼仅存稿》一同被木刻刊印为《李氏诗词四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中《巴金与〈红楼梦〉》更称:“祖父李镛……著有《秋棠山馆诗钞》石印送人”,“石印”一说亦纯属发挥。

李镛原配夫人汤淑清不是浙江人
周立民先生力作《巴金手册》还说(李镛)“原配汤氏,为浙江的大家闺秀”。这一说法更早见于孙晓芬所著《巴金祖籍家世》(《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5月30日连载)。汤氏祖籍江苏南兰陵(今武进),生于四川戎州(今宜宾)(见《李氏诗词四种·秋棠山馆诗钞》),不是浙江人。徐开垒先生的《巴金传》还提到“(李镛原配夫人汤氏)她的外祖母更是当年‘兰陵三秀’之一,既能绘画又能作诗,还曾一度以诗画维持生活,自称‘澹影阁老人’。”徐先生对历史材料的挖掘深度独到,曾经亲临四川采访。只是汤夫人的外祖母赵书卿的斋名是“澹音阁”,而不是“澹影阁”。估计这是因为四川话中“音”和“影”两字的区分不如普通话明显,以致所误。《近代巴蜀诗抄》(巴蜀书社2004年版)在介绍赵书卿和她的姐妹们时说(赵氏三姐妹)“皆有诗名,并称兰陵三秀。曾合刊少作为《兰陵三秀集》(已佚)” (第六十、六十六、七十页)。这不准确。该集仍藏于民间,在2004年春季嘉德拍卖中也曾高价转手。《近代巴蜀诗抄》还说赵书卿“著有《澹音阁诗词钞》,今已散佚”一语 (第六十六页)。其实《澹音阁词》被收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陵徐乃昌刊本《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第三集第二册,署“锡山赵友兰佩芸撰”。赵氏名书卿,字友兰,号佩芸;“锡山”为兰陵之误。《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为海内外诸多图书馆所藏。
四关于巴金的高伯祖父(秋门公)李寅熙及浙江嘉兴祖上
李寅熙晚年一直在北京,并卒于北京
陆明先生撰文《巴金与嘉兴》,对李氏家族在嘉兴的历史有比较扼要的描述。但是文中写道:“李文熙之兄李寅熙(别号秋门)晚年一直住在嘉兴,……著有《秋门草堂诗钞》四卷;……”其实《秋门草堂诗钞》的诗词中记载着秋门公李寅熙乾隆丁酉 (1777)年后离乡北游,多居京城,只曾一度短暂回乡应考。此书之后记中更有简洁明确的记录:“乾隆己酉病瘤卒于京邸。”
李寅熙嗣子李玑一支在嘉兴繁衍之说,尚无史料佐证
《巴金与嘉兴》写道:“寅熙无后,以文熙次子李玑为嗣,这一支在嘉兴繁衍。”应当指出,关于秋门公嗣子李玑一支在嘉兴繁衍的说法,只是该文作者的推论,虽有可能,尚无任何史料佐证。王学平先生2003年的《巴金的祖籍情结》也援用了陆文的这一说法。2005年10月21日《嘉兴日报》载史念先生文章《一九二三年巴金嘉兴之行》,说法也与陆文基本一致;此外史文还说“由于巴金的伯高祖李寅熙无子,以李玑为嗣子,故李介庵的儿孙便顶了四川与嘉兴两支血脉”。其实秋门公李寅熙兄弟五人(见《醉墨山房仅存稿·先府君行略》),并没有根据说只有其四弟介庵公李文熙的“儿孙便顶了四川与嘉兴两支血脉”。2006年6月出版的《上海滩》(总二三四期)载陆正伟先生文章《寻访巴金祖籍地》基本袭用了上述说法,此外还说“一支为李介庵(名文熙),为谋求发展,于嘉庆二十三年离开迁往四川,……”如前所述,此说不确。接下来陆文还说“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璇、李玑和李璠,他们都在四川、甘肃等地做官”。其实并没有任何关于李玑所在和做官的史料记载。
关于浙江嘉兴祖上
史文提到“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兴甪里街。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诱、……”姑且不论究竟该称几世祖,这两位正确的名字应当是李玉傅和李滮。陆正伟文则提到“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诱、六世祖李南堂”。前两者的正确名字见上文,李南堂应为李南棠。陆文又提到“嘉兴市志办找到了李家祖籍旧址”,其实找到的只是祠堂旧址。
唐、张二人所著的《巴金的一个世纪》说“李氏原籍浙江嘉兴塘汇镇”。其实在介庵公李文熙迁居四川前,李氏“世居甪里街”(见《醉墨山房仅存稿·先府君行略》)。
傅逅勒先生呕心沥血二十余年,编出万言《嘉兴历代人物考略》(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第一版)。其正文中收入介庵公李文熙和秋门公李寅熙,但是把李文熙误为李璠的儿子和李寅熙的哥哥,李文熙实为李璠的父亲和李寅熙的弟弟。该书附录还收入巴金姑母李道漪,称其“字蕙清,……李道沅、李道祥妹”。这有两处错误:李道漪的字应当是蕙卿;她兄姊多人,但是没有李道祥。她这一辈姓名第三个字偏旁都有水,最接近的是李道洋。
李道洋为他祖父宗望公李璠的《醉墨山房仅存稿》作跋,结尾句为“丁亥秋孙道洋谨述”,其中“孙”字用小字刻出,其意为“丁亥秋(李璠)孙(李)道洋谨述”。《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则误录《醉墨山房仅存稿》为“孙道洋刻”。
五其它种种
《作家巴金》优中有误
香港作家余思牧先生长期研究巴金。由于不受“文化大革命”等外界干扰,他的研究见地独到,见其近作《作家巴金》(增订本,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但是有关巴金家族历史,尚有几处错误,除了上面指出过的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只“做了一任县官”和祖父李镛(号“皖”云)等外,还有“李镛还娶了一房妾侍,叫曾姨太,她为李家添了六子一女”。事实上李镛娶了曾、黄两房妾侍,黄氏无出、曾氏只生一子。另外书中说“巴金父亲李道河(字子丹)”为子舟之误。书中还有“后来他(巴金)的父亲续娶,继母邓景蘧为他添了三个弟妹。这就是十四弟李尧椽、十七弟尧集和妹妹李琼如、李瑞珏”。根据这里算出来是四个弟妹,不是文中所说三个,而事实上却只有两个,即十七弟尧集和妹妹瑞珏为继母邓景蘧所生。十四弟李尧椽和妹妹李琼如均为原配陈淑芬所生。该书所附《巴金生平年表简编》又说:“继母邓景蘧为他生了三个弟妹。”仍然包括了“……妹妹李琼如(九妹)。……”之误。余书还提到两个不同的李镛病逝的日子,正确的是1920年2月 18日(农历除夕)。该书在提到李镛死后,李氏大家族分家时说“代表巴金这一房的自然是嫡子李尧枚”,应为长子李尧枚。其父李道河从没有娶妾,应无嫡庶之分。
该书所附《巴金生平年表简编》还有:“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5岁——李镛夫妇给大儿子娶了一个知书达理的闺秀陈淑芬做李氏长房的媳妇。李道河新婚的第二年,李镛就花了一笔巨款给大儿子捐了一个过班知县——四川有名的‘蜀道门户’,‘川中重镇’的广元县知县。(巴金)父亲赴四川广元上任为县官,随家同去,至父所任。”这段话给人的印象是巴金父亲 1909年由李镛捐官赴广元任知县,是在与巴金母亲陈淑芬结婚后的“第二年”。这显然与此时巴金已经五岁及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的事实不相符合。
余思牧先生即将首次在内地出版的新版《巴金传》(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校正了这几处,在有关家族历史方面成为目前研究巴金书籍中最为准确的一本。
《巴金家族的祖脉》和《巴金家何处》开创戏说先河
徐伏钢先生的《巴金家族的祖脉》(又名《历史祠堂的帷幕……》,见诸于多种报刊)和郑光路先生的《巴金家何处》(2005年第九期《百姓》,多处转载)等两篇文章综合以前关于巴金家族历史的若干文章,也几乎包括上述全部错误说法。另外两文均有巴金先生1923年4月到嘉兴时与其四伯祖李熙平的“对话”,而且“对话”的内容都加了引号,变成“原话引用”,开创了“戏说巴金家族历史”之先河。
各种照片之误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第七页上的照片“大家族的合影”并不是巴金祖上大家族的合影。巴金曾告诉他的侄子李致先生这是当年成都商会部分成员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是巴金的父亲李道河。该书第一页左侧还有一张照片,未加说明。但因为是在第一章《家庭的环境》标题的右页上,所以给人以巴金家族照片的印象。其实这张照片是巴金先生与他四舅陈砚农一家人等的合影。陈砚农(右一)是巴金生母陈淑芬的四弟,后为成都市邮政局长,家境较好。在李家原来的大家族破落后对巴金的大哥的遗孤们多有照顾。左一为巴金先生的四舅母。
李辉先生撰稿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一百九十六页上有巴金与大哥李尧枚和堂弟李西舲(左)的合影,但是该书却误注为“李家三兄弟。大哥尧枚(中)、三哥尧林(左)、尧棠”。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四川近现代人名录》(1993年2月版)收入巴金的二哥李林(李尧林的笔名),其生卒年月录为“1901-1945”。事实上,李林先生生于 1903年3月。
有关李氏家族的一些说法,并无史料佐证
陈思和先生的《巴金图传》说:“(李氏家族)到了李镛时代,这个家族才真正中兴起来”。田夫先生在抄录中则略加修改为“到了李镛这一代,李家开始发达了起来” (《巴金的家和〈家〉》)。不知道这里“中兴”和“发达”标准是什么,但是就那个时代一般以仕途为追求而言,介庵公李文熙、宗望公李璠、浣云公李镛等几代则都是差不多的;如论军功,则以宗望公李璠和蓉洲公李忠清(巴金的二伯祖)为最。陈书还说:“巴金的父亲李道河是李镛的长子,……但是他的官运和才干都不及其父,学识也不及两个去日本留过学的弟弟。”这段话也被田夫先生一字不差地抄入《巴金的家和〈家〉》 (第五页)。但是并未见到陈书和田书对 (子舟公)李道河的才干和学识提出什么真实材料。在那个时代,长房长子或长房长孙要对大家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要为长辈和弟妹们做出牺牲,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很多机遇。但是并不能因此断言他们才学不济。
《巴金的家和〈家〉》中诸多错误
田夫先生编著的《巴金的家和〈家〉》中说“……李介庵……当年远迁入川,以一个普通儒生身份在官府充当幕僚”(第三页),这里“幕僚”之误如前所述。
接着上面那一段,田书还有:“祖父李镛也能诗文,他给自己起了个雅号:皖云。他自刻过一部诗集《秋棠山馆诗钞》。”这番话,田书也是从别的书原封不动抄录而来的(谭兴国先生的《走进巴金的世界》)。其中“皖云”、“自刻”、“诗集”之误已在前面指出,不赘。
即使是大量抄录(而且不说明出处),田书也抄的自相矛盾。第五页中说:“李镛有两房妻室,生了六儿三女”(陈思和《巴金图传》);第六十九页又从别处抄来:“他结过两次婚,……生了五儿一女。”
田书中赫赫印出巴金家族后人李致为该书顾问,据了解李致先生根本就没有同意担任顾问,也没有看过该书的定稿。

㈨ 年世家族的历史和有关年家的故事

年(Nián)姓源出
1、出自姜姓,为春秋时齐襄公之后,以祖名为氏。据《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年氏。”上古周初时,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齐国,所以又称之为齐太公。传至春秋时齐国的齐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当太子时,就跟亲妹妹艾姜私通。后来,艾姜嫁给鲁桓公为妻,不久,鲁桓公到齐国省亲,这时齐襄公已经继位,他利用这个机会又跟艾姜在宫中淫乱,后来这件事被鲁桓公察觉,齐襄公怕丑事败露,就暗杀了鲁桓公,但这事还是被齐国大夫、齐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长叹道:“兄妹淫乱,已无廉耻,今后齐国必有大乱。”于是他辞去大夫之职,回到封地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过了不久,齐襄公果然被齐国大将连称等杀死。他们立夷仲年的儿子无知为国君,可无知继位一个月又被杀了,这又引起了齐国的内乱,幸好继位的无知的儿子姜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齐国转危为安。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

2、出自严姓,是由严姓讹传为年姓而形成。明代有个叫年富的人,据《明史·年富传》上记载他的传记时说:“本姓严,后讹为年。”明朝初年永乐年间,年富考试中榜,当了县官,他清廉而正义,做事认真积极,于是升为高官,做了尚书,因此史书里有《明史·年富传》。他的家庭昌盛,于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3.得姓始祖:姜小白。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姜小白进宫劝谏,齐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的族弟以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齐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姜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姜小白继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齐桓公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年氏后人奉姜小白为年姓的得姓始祖

故事可以搜康熙朝年遐龄 雍正朝的年羹尧、年希尧和年贵妃

阅读全文

与家族历史故事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