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苗族鼓舞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数千年来
㈡ 鼓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那是在远古时期,黄帝身边有个大臣,名叫常先,他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
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一个木墩上。这个木墩是空的,有一搂粗。时间一长,常先竟把这件事给忘了,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
有一天,黄帝正在驯马,他无意间发现一张野牛皮蒙在木墩上。黄帝伸手随便拍了一拍,谁知这一拍竟发出“咚咚”的响声。
黄帝用劲再一拍,声音更大。黄帝觉得好玩,便寻来两根木棒,双手使劲擂了起来,结果发出声音像雷鸣一般。
这时,黄帝的马听到这声音,猛地受了惊,竟冲出了木栏,全部跑掉了。黄帝很是惊奇,他便召集来各个部落首领和大臣,去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常先赶来,他问明了情况,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黄帝敲的就是常先早先晒的那张野牛皮。
常先赶快把木墩倒过来一看,原来里面是空的。常先也用手拍了拍,同样发出“咚咚”的响声。常先又找来一张大鹿皮,把木墩的另一头也蒙住,再用木棒一敲,响声比原来更大、更好听。
常先觉得这是个有用的东西,他向黄帝请求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东西,重新再做一个,黄帝答应了。
常先选择了一棵木质较好的空心树,他把里边掏大,做成圆形,然后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两头,用一只手就可以拿动。常先又让仓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鼓”。
谁知道,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结实,用劲一敲就打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野牛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怎样才能搞到野牛皮呢·常先躺在一棵大树下,想了又想。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就在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九天玄女给黄帝送《兵书》,在路过这棵大树时,九天玄女发现常先正在树底下睡觉,再一看,才知道他原来是为蒙鼓没有适合的皮子而发愁。九天玄女本想叫醒常先,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随便和凡人说话,她只好托梦给常先。
九天玄女在梦中对常先说,东海有个流坡山,山里有种怪兽,形状如牛,却没有长角,只有一只脚,身子却大得出奇,平时不太活动,但一出现,海洋上不是刮风便是下雨。
那只怪兽两只眼睛射出的光芒,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一怒吼,比雷声还大,这种怪兽名叫雷兽。雷兽整天在海里无忧无虑,喜欢仰面躺卧,以爪击腹为乐,而每拍一下肚皮,就响起一声巨雷。
九天玄女还说,用牛皮蒙鼓,用雷兽的骨作为鼓槌,一敲起来,地动山摇,威力无穷。
常先醒来,他忙把梦里的事告知黄帝。黄帝听罢,马上命令大将应龙派几个会水的能手,入海捉拿怪兽。
不几天,大将应龙就把野牛和雷兽捉拿回来,然后按常先的设计,50天就做成牛皮大鼓800面,做成雷兽鼓槌1600根。
传说在涿鹿大战开始前,黄帝就已经把800面牛皮大鼓埋伏在暗处,当蚩尤军队冲向黄帝军队的前沿阵地时,黄帝把手一挥,800面大鼓一齐擂动。蚩尤军队还未交战,就被鼓声震得人仰车翻,耳聋眼花,个个东倒西歪,溃不成军。
黄帝军队乘着鼓声,发起总攻,一举把蚩尤消灭在涿鹿了。从此,鼓就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用具,人们以后就把它叫做“战鼓”。
其实,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在我国古代,革类乐器占了大多数,皮革是在狩猎生活中能经常得到的材料,它除了能供人们制作衣服之外,还能制成多种击奏乐器,这些乐器在地广人稀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中,以它的洪大声音,起着鼓舞人心、协调动作、传递信息、惊吓野兽等多种作用。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按汉代学者戴圣所著的《礼记·明堂位》中的记载,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土鼓。传说伊耆氏所制的土鼓,是以陶土为框以革为两面,用草扎成的鼓槌进行敲击。
鼓在商代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乐器,商周以来鼓的种类很多,据《礼记·明堂位》中说:“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悬鼓。”
足鼓为鼓下带足,商代晚期的双鸟饕餮纹铜鼓即是足鼓,鼓腔两面饰鼍皮纹,鼓腔的下部有四个兽首为足。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冶炼技术与铸造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这些铜鼓的造型非常精美。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非常近似于后来民间流行的“拨浪鼓”的乐器,不过这时的鼓是穿在木柄上,在鼓框的两边系着两条绳,绳端是小珠,当手摇木柄时,这两个旁耳就会来回敲击鼓面,发出声音。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
在《诗经》中所记载的29种乐器中,打击乐器就占21种,其中单是鼓类就包括贲鼓、县鼓、鼍鼓、鼓等。在大射仪乐队中,还使用了建鼓、羯鼓、应鼓、鼓等打击乐器。
春秋时期,铜鼓则非常流行。在这一时期,这些铜鼓还并不是完全作为乐器使用,而是炊具与乐器共存的角色。到了公元前7世纪,才作为专门乐器使用。这时的形制也较为稳定,鼓上还绘有多姿多彩的图饰。铜鼓在当时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后来则多用于战事,也作为祭祀、赏赐和进贡的重器。
钟鼓之乐是以编钟和建鼓为主组成的大型管弦乐队,兴起于西周而盛行于春秋战国。后来,人们在湖北隋县所发掘的曾侯乙钟鼓乐队是这种音乐形式的实物例证。建鼓此时是作为控制节奏,带有指挥作用的,鼓体用巨大的木柱贯穿其中。
在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相结合的汉代鼓吹乐中,鼓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排箫与鼓所组成的箫鼓乐队,作为仪仗音乐,巨大的建鼓被置放在鼓车之上,由两个乐工站在车上进行敲击。
汉代的百戏就是盛行于汉代的大型钟鼓乐队,以鼓为主,并配有箫、笙、筑、瑟、编钟以及编磬等乐器,所用的鼓包括建鼓和应鼓。应鼓为应和大鼓的意思,它是一种放置在大鼓旁边的小鼓,另外还有一种鼓,在百戏中起掌控节奏作用,被称为鼓。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使得大量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传入中原,如羯鼓、腰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这些乐器随后都盛行于唐代,被广泛应用于隋唐的燕乐中。
由于当时少数民族过着游牧生活,流动性强,因此鼓的形状也变得略小,为了便于携带,将鼓腔的腰间部位进行内缩,用绳索将鼓皮固定,这种鼓被称作细腰鼓,与中原地区凸腹形的大型鼓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的燕乐,将少数民族的音乐与外来的音乐,融汇于汉民族音乐之中,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风貌。在隋九部乐与唐十部乐中,出现了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革鼓、桴鼓、同鼓、王鼓、正鼓、和鼓、檐鼓等近二十种鼓,和汉代以前的鼓已经有所不同。
宋代的教坊大乐,是宫廷燕乐中最盛大的合奏形式,据说当时使用了200面羯鼓、两面大鼓、两座羯鼓,鼓声震天,阵容庞大。而用于祭祀仪式和朝会仪式的雅乐,则多用建鼓、应鼓及鞞鼓。作为军乐或仪仗使用的鼓吹乐,是以鼓和吹管乐器为主,人数达到数千人。
元代承袭了宋代遗制,在宫廷雅乐中,使用了建鼓、鞞鼓、应鼓、晋鼓、雷鼓、路、雷、路、雅鼓、相鼓、搏拊等十二种打击乐器;在宴乐部分,则有杖鼓、扎鼓、渔鼓、和鼓、金鞚鼓、金鞚稍子鼓、花腔稍子鼓等。其中的晋鼓,多用于祭天时用,鼓身高两米多,鼓面直径约四尺,鼓面绘有云龙装饰。
明清以来,鼓的数量与种类不如唐宋时期多,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戏曲说唱、民歌小调为主,乐队则以拉弦乐器为中心,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鼓大部分以来自西域的腰鼓为主,包括荸荠鼓、板鼓、堂鼓、缸鼓、腰鼓、书鼓、八角鼓等,作为戏曲、民间音鼓、昆曲、江南丝竹等的伴奏。
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们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它传达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
㈢ 一鼓作气的典故
一鼓作气的典故:
春秋时,齐国的军队违背了盟约,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兵车,与齐国的军队交战于长勺。鲁庄公将击鼓准备进击,曹刿阻止说:「不可以。」等到齐军敲过了三通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鲁军战鼓一响,激起了士兵们高昂的士气,大家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结果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这时鲁庄公想乘胜追击,却又被曹刿阻止说:「还不可以!」接着就下车仔细观察地面上齐军兵车留下的轨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军乘胜前进,追赶落败的齐军,把齐军赶出了鲁国,获得最后的胜利。
鲁庄公就询问曹刿这麽做的原因何在?曹刿说:「打仗是凭着一股勇气,第一通鼓响时,士兵的勇气最旺盛,第二通鼓响,士气就会稍微衰退,等到第三通鼓响,应战的勇气就已经消失殆尽了!
这次和齐军作战,他们击了第三通鼓,我们才击第一通鼓,正是敌人的勇气大减,而我们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我们才能打败敌人。然而像齐国这样的大国,用兵是很难猜测的,我担心他们会有埋伏,所以下车查看,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旗帜也散乱地倒下时,可以断定他们是真的被打败了,才敢放心地乘胜追击。」
古代作战时,第一通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勇气。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后用「一鼓作气」比喻做事时要趁着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
一、一鼓作气近义词:
一气呵成 [ yī qì hē chéng ]
释义:比喻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亦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主旨贯穿全文,气势首尾贯通。
二、一鼓作气反义词:
一败涂地 [ yī bài tú dì ]
释义:形容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翻译:假若安排不当,就会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㈣ 景福宫大鼓有历史典故吗
景福宫得名于中国抄《诗经》中"君子万袭年,介尔景福"诗句。王宫面积与规制严格遵循与宗主国中国的宗藩关系,为亲王规制的郡王府,所有建筑均以丹青之色来区别于中国皇宫的金黄色。占地面积占地12.6万坪(57.75公顷),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门光化门,东为建春门,西为迎秋门,北为神武门。
1910年(纯宗宣统二年)日本将朝鲜半岛并合,即日韩合并(朝语:한일 병합;日语:日韩并合),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1926年,日本在景福宫前建造朝鲜总督府。日占期间,宫殿大多建筑都相继遭到拆除,仅保留正殿勤政殿、庆会楼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
1995年韩国光复50周年之际,当局金泳三政府以恢复本国传统文化,"清除日本统治时期象征"为由拆除日占时期建筑,原址开始大规模复建景福宫及其附属建筑。2010年8月,韩国再次复建光化门,由原先所谓"去中国化"的谚文匾额恢复为传统的汉文牌匾。
㈤ 成语一鼓作气的历史故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来
yī自gǔzuòqì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例句] 我们要~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英译] getsth。doneinonevigorouseffort
㈥ 宋公及楚人。。。。。。。鼓儳可也是什么历史故事中的
《宋公及楚抄人战于泓》宋袭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㈦ “一鼓作气”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2]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㈧ 南锣鼓巷的历史故事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回大街,南至平安大答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现已完全改造成为步行街,车辆不可通行。
㈨ 鼓的历史由来
鼓的文献记录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蚩尤,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
宋 黑釉帖花纹鼓
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