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真实历史故事网站

真实历史故事网站

发布时间:2021-03-01 10:49:27

『壹』 有什么软件或者网址能查询以前真实的历史。从最早到现在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最主要是那些朝代里面的故事。

直接在网络上搜索朝代的名称,就有这个朝代的故事,但是最好还是建议看一些书籍

『贰』 要真实的历史故事

1.历史上死亡最臭的皇帝---晋景公姬獳。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权倾天下的厉害人物,戎马一生,过了一辈子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到了晚年估计是有点老年痴呆了,也好奇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便找了当时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来给自己算一卦。

姬先生问:我还能活多久啊。算命先生也实在就说:“今年的新麦子你肯定吃不上了”。这话搁到谁身上谁也不痛快不是,于是作罢。等到今年麦子出来的时候,姬先生就把那位算命先生找来了,说:“你看我碗里的不就今年的新麦子吗?

你不是说我吃不上吗?我这就吃给你看,不过我吃之前你得先死,是让你算的不准呢”!出完算命老头拉出去被砍了,正当姬先生准备吃饭的时候感觉身体不适,于是就上了趟厕所。侍卫等了半天,还看不到皇帝回来吃饭,四处寻找,最后在厕所发现了姬先生的尸体,已经一命呜呼了。

2.历史上死亡最奇葩的皇帝---秦武王赢荡

他生在当时秦朝正鼎盛的时候,年龄才23岁,风华正茂的岁数,并且他身体强壮,孔武有力,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他有点缺心眼,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跟他比过力气的人都封了大官;比如:乌获、孟说等人。

23岁那年,外出到洛阳,看见洛阳的大鼎顿时来了兴趣,还听说有个姓孟的也是个大力气之人,这他就不服气了,所以找人过来一比高低,非得说自己也能举起来,最后举是举起来了,可惜没抗住啊,最后鼎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放到现在不过是截肢的问题而已,可是当时医疗条件差了,没几天就死在了洛阳,真是英年早逝。

3.历史上最无奈的宰相---崔杼

当时的齐国君主是姜光,姜光的能当上君主还是崔杼一起联合起来才做到的,按说他们两个的关系应该更加紧密才是,奈何姜光贪恋美色,把绿帽子带到了昔日的战友头上,崔杼知道事情后一不做二不休,找人结果了君主的性命。

碰巧当时的史官心眼比较直,就如实写到:"崔杼弑其君"。崔杼也觉得名声不是好听,再说自己也真的有情可原,史官不听被崔杼给杀了,当时的时候史官都是世袭制的,史官的弟弟上台后还是这么写;崔杼一怒又杀掉了,当史官第三个弟弟上台后崔杼听说他还是这么写,他就不敢再杀了,否则真的就遗臭万年了。

4.汉武帝想杀奶妈

奶妈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道:“皇帝残忍而执拗,别人求情,你反而死的更快。

皇帝要处决你的话,你记得回头看我,我当想办法激将皇帝。

”奶妈按照东方朔说的做,东方朔在武帝旁对奶妈说:“你最好赶快走吧,皇帝现在都已经长大了,怎么会惦记着你小时候喂奶的恩情呢?”皇帝感到很悲伤,就不再提杀乳母的事了。

5.东坡肉故事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宋神宗驾崩后,苏东坡重新被起用调到杭州作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后来被称为苏公堤。

老百姓为了赞颂苏东坡的功德,到了春节时就给苏东坡送猪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了猪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送给每家每户。但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然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之,此后被人们命名为“东坡肉。”

『叁』 寻历史人物真实的感人故事的网址

感人故事吧http://post..com/f?kw=%B8%D0%C8%CB%B9%CA%CA%C2
感人http://post..com/f?ct=&tn=&rn=&pn=&lm=&sc=&kw=%B8%D0%C8%CB&rs2=0&myselectvalue=1&word=%B8%D0%C8%CB&tb=on
http://post..com/f?ct=&tn=&rn=&pn=&lm=&sc=&kw=%B8%D0%B6%AF&rs2=0&myselectvalue=1&word=%B8%D0%B6%AF&tb=on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肆』 历史方面的书哪个网站最全面

汉书http://guoxue..com/page/babacae9/index.html
后汉书http://guoxue..com/page/e1e1babacae9/index.html
史记http://guoxue..com/page/cab7bcc7/

试试这个,不过有点文言文的味道

或者看看下面这几本:
《窃明》 《家园》《朔风飞扬》 有一本书我很喜欢,你可以去看看,——《步步惊心》

『伍』 想了解历史故事或历史实事,有没有专门的网站

安装卫星电视看外国电视台

『陆』 哪个网站有很多历史故事

比较大的网站都有历史频道,如凤凰网、腾讯、搜狐、网易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网络搜索【历史】

『柒』 有没有历史真实故事

兰陵王的面具 公元564年,北周与北齐之间的邙山之战使一位历史名将一战成名,他就是千古美名扬的兰陵王。

兰陵王名高肃,字长恭,东魏权臣高欢长子高澄之子。因其封地在徐州兰陵郡,故被世人称为“兰陵王”。

中国四大美男的说法颇多,但各种版本里都少不了兰陵王。描述他美貌的记录极多:据《北史》中对兰陵王的记载称:其“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又说其“风调开爽,器彩韶澈”;《隋唐嘉话》中的记载更美,说其“白类美妇人”。如此可见兰陵王的倾国美貌。

然而,在狼烟烽火年代中,谁会惧怕一位貌美如花的将军?为此,兰陵王每次征战必会带上一副面目十分狰狞的面具,以震慑敌军。凭借这副面具,他跃马沙场,刀剑翻飞,纵横驰骋,一派虎将的霸气威风,在连年征战中屡立战功,最终成为东魏政权极为强劲的支柱。兰陵王的面具,成就了他的戎马生涯。

兰陵王不仅美貌惊人,而且品行高洁,其爱兵如子、不贪女色的故事被世人广为传颂。

据《北齐史》记载,其“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不仅如此,即使对自己的“政敌”他也是宽厚以待。当年兰陵王在瀛洲时,因一位名叫阳士深的行参军的诬告而被免官。多年后,兰陵王东山再起,阳士深正好在他营中听令,日夜担忧兰陵王会因往事报复害他性命。兰陵王得知此事后不仅极力安慰,还故意找了一个借口,打了阳士深二十大板,以让他安心。

功高品洁又深受爱戴,兰陵王难免引起君王高维的警觉猜忌。为保安全,兰陵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自污形象,消弭高维的警惕。于是,他开始故意明目张胆地广受贿赂,全然摆出一副极其贪财的面目。此后,人们常看到他的门前,贿赂的人竟然排起了长队。

俗话说,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兰陵王给自己戴的这副贪财的面具也不例外。很快,他的极度贪财引起了皇上高维的警觉。再有一些奸佞小人在皇上耳边谗言,也日渐加深了高维心中对兰陵王贪财的疑惑。如此高贵的身份却还极其贪财的理由只有一个—为谋反筹集大量的军费!

兰陵王自制的这副假面具终于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公元573年,北齐皇帝高维设宴请兰陵王,共赏那曲因为他而诞生的名曲《兰陵王出阵曲》。酒过数巡,高维感慨:“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啊!”而此时,兰陵王却无心快语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兰陵王万万不曾想到的是,自己的一句“家事”却让高维心中长久的猜忌顿然坚定。兰陵王将国事当作家事,其称帝之心昭然若揭。

不日,高维的一杯毒酒送至兰陵王面前。兰陵王至死不解,自己的杀身之祸究竟是在哪里埋下的祸端。

兰陵王的两副面具,一副成就了他戎马生涯的赫赫威名,另一副却将他引向了黄泉路。成也面具,败也面具,看来面具戴久了必然会艾艾故事网欢迎您迷失自我。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名将兰陵王使人思之肠断神伤。

『捌』 谁知道写实小说网站..专门写历史真实的.故事.这类的.

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半 写实的小说有很多 但是都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网站里 劝你还是搜索写实的小说吧 一个一个找 因问目前中国好象还没有这样的网站

『玖』 找一些关于历史的网站

当欧洲笼罩于基督教的黑暗之时,以伊斯兰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对于这种文明的地位,权威的科学史学家的评价是,纵向来看,它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承前(希腊、罗马)启后(文艺复兴)的作用;横向来看,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了解一些科学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西方学者曾广泛使用阿拉伯文,或受益于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许多科学著作都是用阿拉伯语撰写的,帝国在此期间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因此,前西德历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一书中写到:“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而作者Robert Briffault在《构建人性》中则更加明确地说:“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这是极其可能的;绝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他们,欧洲便不会扮演那么一种超越所有先前进步阶段角色。” “正是在阿拉伯与摩尔人文化的感召下……真正的文艺复兴才得以发生。正是西班牙而非意大利,成为欧洲再生的摇篮……”

居斯塔夫·勒朋旗帜鲜明地指出:“十字军战争不是导致学术进入欧洲的主要原因,而是通过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

他在《阿拉伯文明》一书中写道:“阿拉伯人迅速地创立了一种与以往的许多文化有着很大差异的新兴文明。由于他们良好的政策,使许多民族接受了他们的宗教、语言和文化,连具有古老文明的埃及人、印度人也不例外,他们情愿地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惯和建筑艺术……”

《西班牙的摩尔人》的作者、英国人斯坦利·莱恩·普尔说:“西班牙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近8个世纪里,发展成为整个欧洲文明的光辉典范——当欧洲其它地方呈现萧条的时候,这个国度的艺术、文学与科学一片繁荣。来自法国、德国与英国的求学者聚集在这里,汲取这些流淌在摩尔人的城市里的知识的甘泉。”历史上,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塞维利亚、与格拉纳达的高等学府里,云集着为数众多的基督徒与犹太学生,他们如饥似渴地向穆斯林学者学习科学,然后又把所学到的知识在欧洲播散。以下引用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写给西班牙哈里发希沙姆三世(公元1027~1031年在位)的一封信函,他在信中请求允许派遣王族成员前往科尔多瓦大学学习。

“乔治二世——英国、高卢、瑞典及挪威的国王,致西班牙穆斯林国王哈里发希沙姆三世陛下:

我们已经获悉,贵国之科学、知识、技术与制造业甚为发达,故,鉴于我们的国家在此类方面之匮乏,及全然处于愚昧无知,我们希望获得良机,以使我们的青年人受益于贵方之成就。

我们期盼这种良机可以让我们跟随你们的脚步前进,并以知识照亮我们的人民。鄙侄女杜邦特公主及一些英国贵族女子,希望受惠于你们的学术机构(科尔多瓦大学——笔者注)。对您特许给予我们机会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致以敬意。

年轻的公主将为陛下晋献一份礼物。您若能够收下我们将倍感荣幸。
落款:您顺从的仆人,乔治”

西班牙穆斯林创建的大学也是后来一些欧洲早期的大学的模范,例如阿方索八世于公元1208年建立的帕伦西亚大学与弗雷德里克二世于公元1224年建立那不勒斯大学。

尽管基督教世界翻译穆斯林的科学著作在诸如巴塞罗纳、里昂或图卢兹等地进行,但是占据首要位置的无疑是西班牙的托莱多。这座从公元8世纪初至11世纪的3~4百年之间由摩尔人穆斯林治理的城市,开始成为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其声望尤其是在翻译工作大规模开展的12世纪以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托莱多被译成拉丁语的穆斯林科学著作应该有几百部以上。事实上,欧洲也因此而涌现出诸杰拉德、普拉托、阿德拉尔德、罗杰·贝肯、罗伯特·切斯特,以及荷尔曼等著名的翻译家。他们云集于此,如饥似渴地从事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在那些翻译家来到托莱多之前,那里甚至还出现了后来成为罗马教皇的吉伯特(公元940~1003年)的身影。]。《全球通史》也提到这些翻译家,它写到:“12、13世纪,这里的翻译家有犹太人、西班牙人和欧洲各地的外国学者。”可以这样说,他们来到托莱多的目的只有一个――尽一切可能获取穆斯林的科学知识。

自公元12世纪阿拉伯帝国学者的著作(和希腊、罗马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被大批译成拉丁语及其它欧洲语言以来,欧洲各大学将它们作为教科书长达几个世纪。

科学史告诉我们,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承前启后,独步中古。如果将《构建人性》加以引申,人们就会明确无误地看到,彼时其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代表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

阿拉伯帝国文明在科学上多有建树,而且正是通过广大科学家与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得以矫正并保存。

欧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从阿拉伯语书写的这些古代希腊与罗马巨著开始,点燃了复兴的火炬。如果没有崇尚科学的穆斯林的辛勤劳动,今天就不会有人看到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了;因为中世纪笼罩在欧洲的基督教的黑暗几乎摧毁了一切古代希腊与罗马的科学文化典籍,尽管衰败的拜占廷可能剩下典籍中的片言只语。不要轻视阿拉伯帝国科学的作用——当苟延残喘的拜占廷几乎完全隔绝欧洲通向东方的道路之时,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经由当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影响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往整个意大利乃至欧洲的;而奠定今日科学基础的文艺复兴,正是始于欧洲的这些地方。

对此,Arnold和Guillaume编撰的《伊斯兰的遗产》有所佐证。该书写到:“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讲,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映射着希腊的光芒,当希腊科学的白昼流逝,伊斯兰(医学与)科学的光辉犹如月亮,照耀着中世纪欧洲最黑暗的夜晚……因为伊斯兰(医学与)科学指引或引导了那场伟大的运动(文艺复兴),所以我们有理由宣称这种文明依然与我们同在。”

流传下来阿拉伯帝国科学的历史文稿有时是很粗略的,这使得一些人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它的科学只不过是对希腊科学在欧洲科学革命之前的一种保存。出现这种错觉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科学著作几乎都是以阿拉伯语书写的,而今天的科学编年史学家真正精通这种科学语言的已经不多了。另外,一些被翻译成拉丁语或其它语言的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已然很难分辨它们的渊源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一些人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模糊”处理。

但是,一些史学家力图歪曲史实,认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只不过是希腊、罗马文化的一点余光。”其实,这种蓄意抹杀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地位与成就的鼓噪,不是处于无知,就是缘于偏见。而事实是足以胜过诡辩的。

诸如Otto Neugebauer与Delambre之类所谓的学者甚至走的更远。例如在他们的报告里,伊斯兰天文学仿佛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穆斯林也从来不曾凝视过星空,尽管那时的繁星也是像今天一样俯瞰着大地。而Pierre Duhem的态度则可谓是滑稽可笑了。按着他的逻辑,中世纪的穆斯林在天文学方面同时身兼两重身份――一是疯狂焚烧托勒密书稿的暴徒,二是毫无建树地模仿希腊科学的抄写员。可是,一个抄写员如何能够眷抄一部已经投进烈焰的书稿?这就好比让Duhem先生用自己的脚掌抽自己的嘴巴一样困难。此类荒唐的逻辑也不乏追随者,他们甚至企图使人类的天文学由托勒密直接蛙跳到哥白尼,而这一步蛙跳几乎有1500年的距离。先后担任国英国欧文学院与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陶特说:“看到还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伯里克利或奥古斯都时代一步蛙跳到美第奇和路易14时代,这实在令人痛心……从头开始固然好,但是我们根本不能随意在某个时候停下来,跳跃过数百年,然后重新开始。”

现在来戳穿一个关于穆斯林征服者焚毁亚力山大图书馆的寓言故事,以便使“疯狂焚烧托勒密书稿”这样的故事就此止步,也为让Duhem之类的“伪术士”在天真的读者面前被彻底揭去伪装的面皮。

居斯塔夫·勒朋的《阿拉伯文明》有这样一段文字:“所谓的焚烧亚力山大图书馆这样荒蛮的行为并不符合阿拉伯人或穆斯林的道德准则。人们会产生这样的质疑――那些杰出的学者们长久以来怎么会相信这样一种传说?这种传说遭到我们这个时代唾弃,根本没有再去讨论必要了。没有什么事情比证明在伊斯兰征服世界以前,是基督徒自己焚毁了异教徒的书籍更容易了。”

奇怪的是,那些穆斯林征服时代或稍晚一些的、人才济济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人留下对焚烧亚力山大图书馆事件的片言只语的记载,倒是到了13世纪突然冒出3个人讲起这个故事,其中尤以一个人叫Ibnul al’Ibri(意思是“犹太人的儿子”)的说法经不起推敲。按照这位“犹太人的儿子”的说法,那些被焚烧的70万册书被亚力山大的4000座浴室当作燃料连续燃烧了半年的时间。但是,这种说法却出现了简单的算数问题――如果把按此人所说的70万册书分送到4000座浴室,那么每个浴室只能分到175本,而要想让这175本书连续焚烧半年,则每本书至少需要持续燃烧1天以上。况且多达70万册这一数量本身就是令人无法相信的。由此听众便有理由怀疑这个“犹太人的儿子”讲述的“寓言”故事的真实性了。事实上亚力山大图书馆倒真是被放了两次大火,一次在公元前48年,放火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利斯·恺撒的舰队,另一次在公元391年,适值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统治时期。莫非“犹太人的儿子”以那两次放火为蓝本,杜撰了一个寓言故事?

约翰·威廉·德雷珀在《欧洲知识发展》一书中仗义执言说道:“欧洲文献故意系统性地抹杀穆斯林的科学成就,对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愤。但是我肯定,他们再也不会继续被隐瞒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敌视与民族自负基础上的偏见永远都不会长久。”

在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引》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些荣耀的名字足以让人们想起,在西方是没有同时代的人物能够与这些名字相匹敌的……加长由这些名字组成的豪华的名单也并不是困难的。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中世纪的科学没有什么进步,那么就把这些名字读给他听,他们所有人都是在一段不太长的时期内取得辉煌成就的——公元750~1100年。”

让我们回味一下乔治·萨顿的一句话的含义吧——“一个自以为是和虚伪的哲学家不可能理解伊斯兰的智慧,同样也应受到谴责。”

前文引用的文献作者皆为研究科学史的著名学者。另外,也有一些“大众化”人物所言亦可稽考。但愿这些政治家或政客不是不学无术、胡说八道。

《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大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抓住时机》中说:“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正经历着它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领域的关键性进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所以能眼光看到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
.
希望能够帮助你 ^_^ 也希望能够选为最佳答案!

『拾』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至少5个带内容 网站最好

你在网络网里输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资料)就可以了!

阅读全文

与真实历史故事网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