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门镇的历史名人
城门镇历史悠来久,人才辈出,古代有过源许多名人墨客,唐代的名僧谢师备,今仓山区境内第一个进士邵楚苌,宋代右丞相郑涓(湖际村),明代林浦村兵部尚书林瀚一家的“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清代榜眼林枝春,民国时期海军上将陈绍宽(胪雷村),陆军部次长上将林之夏(城门村)等20多名高级将领及教育学家陈可忠(胪雷村)。当代有著名数学家、科学院院士陈景润(胪雷村),著名火箭设计师、科学院院士梁守盘(梁厝村),前航天部长林宗棠(城门村),生物学家林传光博士、物理化学家梁敬魁院士等。著名古迹、文物有梁厝村唐代龙瑞寺千佛陶塔(1972年移鼓山涌泉寺)及唐代的大殿基座石雕,林浦村的宋代末代皇帝赵昰曾驻跸过的泰山庙,御道街,宋井,文天祥庙,狮头山摩崖题刻、造像及林浦村、胪雷村、连坂村宋代石桥,明代林浦村的尚书里、进士坊等。
❷ 历史人物
秦桧的故事
南宋高宗年间。有一天,皇后在后宫设宴,召集各位官太太和贵妇人参加。
席间,御厨端上来一道菜——淮青鱼。这种鱼因为产量稀少,因此相当名贵。皇后很得意地招呼大家享用,还特别问宰相秦桧的老婆王氏:“你吃过这种鱼吗?”
王氏不假思索,回答道:“经常吃,我们家比这大的淮青鱼都有,娘娘您要想吃,我明天就给您进奉几条。”
王氏以为找到了一个拍皇后马屁的好机会,回到家里就把这事对秦桧说了,没想到秦桧听后大惊失色,说:“你这个蠢女人,闯了大祸了知不知道?”
王氏生气地说:“我是为你在宫内铺路,你不领情还罢了,反过来还责骂我。”
“唉!”秦桧叹了口气,也不理王氏,在房里皱着眉头来回转悠。忽然,他的眉头一展,高声对外面喊道:“来人啊!去,买几条大草鱼,明天让夫人送去宫里。”
“什么?你让我送草鱼?”王氏莫名其妙,“那值几个钱!而且它虽然看起来像淮青鱼,但皇后娘娘可是行家,一看就知道。你想鱼目混珠,不要命了?”
“你送淮青鱼才真的叫不要命了!听我的,明天就送大草鱼进宫。”秦桧冷冷地说道。
第二天,皇后看到王氏送来的草鱼,大笑道:“我昨天还跟皇上说,淮青鱼天下珍馐,不信秦爱卿家会比皇家还要多。原来是你给搞错了,把这些普通的大草鱼当成淮青鱼了,哈哈哈……”
❸ 凤岗街道的历史名人
历代乡里百姓有口皆碑、千古留芳的典型人物有:宋、元时期,先后被御赐为“武显八闽”、“威镇闽邦”的显应侯、灵卫侯,开县始祖邓光布将军;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通于《易经》、预言如验,不阿权贵、直言不讳,敢碰皇上、不畏绞舌,被钦宗追封“谏议大夫”,被高宗赐谥“忠肃”的陈灌(号“了斋”翁);从小深受忠肃公陈灌器重、师从闽学贤人杨龟山,学义理有涵养,不惧秦桧鹰瓜网罗,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所学的直言极谏大夫陈渊;钦宗时,先后上疏直谏百余道,弹劾因循误国的宰相,反对厚赂金兵被金兵扣为人质的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御赐谥号“忠达”,俗称“太师福国公”的曹辅;博学淡泊上进、慈祥淳厚爱民,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宋右文殿修撰,罗从彦的堂叔、朱熹同门好友罗博文的祖父罗畸;“严毅清苦、笃志求道”、“潜思力行、任重诣极”,被南宋理宗追赐“文质”谥号,清康熙帝赐予“奥学清节”玉玺印匾,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师爷、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号“豫章先生”);立五门义学、颁五章以教,清讼源、勤劝诫、助贫民,断狱明允、案无留牍,民呼“范青天”的通判、知州范震刚;多有计谋,颇具文采,谏对策抵盗寇,抗元军以身殉国,视死如归以报国君之禄,遗书教子以示后人之贤的“忠壮”知州、通判黄复;终身研理学、千里求师教、深受朱熹敬重,性情平和、远离声色,善于赞美乐道,治理成都城邑有方的参议官罗博文;博学能诗,精于绘画,永乐、宣德年间之宫廷画师,为当时中国“宫廷派”花鸟画家之代表的边文进;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宋宣和年间,因书政事触犯当朝,被贬至虬城,寓居兴国寺,与陈了斋等人结为至交,善举闽沙才子佳人上任要职,常借“沙阳”诗文抒发忧国情怀,对“沙阳八景”赏识倍致、并予一一命名的忠臣、志士、诗人,后被御赐“忠定”谥号的李纲;清同治、光绪年间,老实厚道、机灵开明、善于智取商机,曾与闽浙两省总督儿子联营松、杉、竹、茶生意而富盖虬城、誉满八闽,从而带动境内乡土经济迅猛发展,且富不欺贫、常布施粮财于贫困家庭和灾区,御赐“奉旨赏戴花翎”牌匾,荣登“道台”等官职的魏秀榛;清光绪年间的科拔贡,嗜书如命,工诗词、善书法,广收门徒育佳才,民国初年被推举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曹振懋;从小学业优等,熟知多门学科,民国初年被公派留法攻读博士,倍受孙中山嘉奖,积极参与旅法各国爱国救国教育活动,毅然回国参加抗战,为祖国国民教育和反日毒气侵略著书立论,与周恩来等留法学者有深情致交的陈绍源;不阿权贵,平易近人,回乡严惩作恶伤兵、善加关怀百姓的原国民政府空军少将司令、后随蒋定居台湾的刘牧群,等等20余位本土辈出的较为著名的清官、忠臣、将士、学者、富贾、宫廷画家,未能一一而足。
❹ 怀集有什么历史人物
1、黄维清
黄维清,字守卿,号直廷,怀集县怀城镇谭勒村人。幼年勤敏好学,经史过目不忘,参加童子试七场皆列榜首。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受光绪皇帝接见,即录用知县职,点任直隶,因水土不习,改授广东增城知县,后历任阳江、恩平、澄海等知县。
2、高仁山
高仁山,号麟冈,广东省怀集县宁洞(今桥头镇)新兴韬麟村人。生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卒年不详)。他自幼好学勤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那时他刚三十四岁。可是,事隔二十四年之后,也就是到了嘉庆十四年(1808)他才被点为广西灵川教谕。
3、郑作贤
郑作贤,原名郑作礼,怀集县坳仔罗大大浪村人。青年时胸怀大志,追救真理。“五四”运动期间,在怀集中学读书的郑作贤就与邓拔奇、梁一柱、梁需润、陈嗣炎等怀集进步青年,组建大中华民国学生爱国总会怀集分会,发动学生上街游行宣传,响应北京“五四”运动。
4、李什八
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晔、哀帝李拀,分别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则是第九十世祖。
5、钱兴
钱兴(1909。5~1949。11)出生于广东省怀集县(解放前属广西)诗洞镇凤南村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原名发年,号发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毕生要为复兴中华而奋斗”的抱负,改名为“兴”。
❺ 孝岗镇的历史名人
舒同(1905.11.25~1998.5.27),原名文藻,字号宜禄,农民家庭出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东乡县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红四军政治部秘书、红十一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师政治部主任。长征中,任红二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四师的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创建、扩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延安整风时的军委整风审干领导工作。1944年夏,赴晋冀鲁豫边区、中共山东分局传达整风精神。是年秋任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分局学习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国军工作部部长。具体指导了华东野战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参与组织指挥了鲁南、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曾具体领导了争取国民党第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在济南战役中起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局党校校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章丘县委第一书记(下放)、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特邀代表。
❻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
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有:
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2、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
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
3、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汉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淅川县)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而不受,后迁往陶地(今山东肥城湖屯镇陶山,幽栖寺本名“陶公幽栖寺”,俗称西幽寺,始建于宋代,紧邻范蠡墓。)经商积资巨万,世称“陶朱公”。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贡献巨大,但是害死了韩非,后被赵高所害。
5、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
《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❼ 石门镇的历史人物
韩焕廷(1903-),贫农家庭出生,住今劳动村周家坪上,民国后期,佃种几斗高梁土,因人多地少,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家计,后迁沙帽山租十五石谷子田,也只能勉强度日,他早年读过私塾,乡里凡有红白喜事请他写字,他乐于帮忙。并有一手好厨艺,要是主人备料艰难,他会替人节约,能以少办多,人们都喜欢他。
1949年1月,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下入党,从事革命活动。
1949年腊月,任村长,有一天,同保长杜仁和在乡公所参加会议后回到村里,认真宣传党的政策,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农具,牲畜登记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应由保长传达,而杜保长故意推韩主持会议,蓄意刁难,但他毫不推诿,坚持把大会开好。
时值解放初期,上级指示为了巩固政权,发动群众,便提了保丁的枪支,因此,与保队附张聚成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但韩毫无畏惧地说:因而张聚成等更加怀恨,暗中策划,由某人出面,于3月17日晚,借邀他在四村王××家吃鱼为饵,骗至其家中,即被匪徒们捆绑,但他毫不畏惧,痛责匪徒们的罪行。
1950年3月18日下午,土匪将韩焕建杀害于石门河边。1950年8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现葬于石门五间铺烈士陵园。 杨锡蓉(1908-1932),女,江津县秦家乡(原永安乡)寨山村人,民国18年(1929年),赴重庆读高中,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参加中共青年团,任支部委员,后转为中共党员。被选为学生会主席。任学生会开办的平民学校校长,免费接收城市平民儿童入学。
1930年,锡蓉被调到梁山县(今梁平)秘密从事革命工作。是年9月下旬,参加了由李光华、王维舟领导的虎南武装起义,成立“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起义失败后,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下川东特委,锡蓉调特委机关工作,后又去梁山县,以教学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翌年4月1日,梁山中心县委成立,曾菜(锡蓉的丈夫)任书记,锡蓉任妇女部长。
梁山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县委委员王国瑞家中,锡蓉夫妇亦在那里,为了便于接近群众,开展工作,她与王国瑞的妻子伍泽菊结为姐妹,脱下长旗袍,扮成当地农家妇女。白天背着背兜和农民一起搞生产、做家务,晚上在农民夜校搞宣传,发动群众。常以通俗的语言结合当地实际,编写革命歌曲,在农民群众中教唱。《庄稼佬》中唱道,“洋人就是大强盗,军阀就是第二号,吸尽了人民脂膏,吸尽了人民脂膏”;“贪官污吏帮到要,还有劣绅和士豪。地主们一齐该打倒。地主们一齐该打倒”;“土地革命实现了,苛捐杂税要取消,当委员(苏维埃委员)农民来了,当委员农民来了。”她还仿照曾菜所作的《四季歌》,写了一首《十二月里来》。
锡蓉与梁山中心县委的同志决定在梁山、达县交界建立革命根据地。南岳场为中心的百里槽一带,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成立了农民协会、儿童团、妇女协会,建立了农民武装赤卫队。虎城寨、南岳场、大树坝一带成立赤色区域。民国20年秋,梁山赤区正在顺利发展之际,隐藏在中心县委的内奸金方勋、吴光辉突将曾杀害。锡蓉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继续战斗。翌年1月25日,梁山中心县委以给刘道静贺寿为名,举行大会,成立虎南地区农民协会。会后吃饭时,金方勋带领南岳清共大队一百多人将刘家院子团团围住,锡蓉不幸被捕。在敌人的诱降、恐吓、酷型面前锡蓉坚贞不屈。在被押往川北边防军军部途中,距达县城20里的雷音铺大碗坝时遭枪杀遇难。 朱力谋,字卯录,(1915-1950),石门乡金石村人,出生佃中农家,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曾在永安场竹林湾小学教书,年余失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随二叔朱志奇习中医为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十户人家,开办染织合作社,屡遭灾被迫停业。在旧社会的困苦颠连下,接受了党的教育,向往光明,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
朱力谋入党后,不畏白色恐怖,勇敢战斗,1948-1949年两年间,敌特豪绅组成“清共委员会”,集谷三百石作活动经费,到处搜捕共产党,但他却毫不畏缩,积极培养和发展地下党员,组建了党员的基层活动小组,1949年11月28日,石门解放,解放军继续追击胡宗南残部远去,人心未定,潜伏敌人散布流言,蠢蠢欲动,朱力谋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团结各方人士,安定社会秩序,支援前线做了大量的工作。党中央派西南服务团到县,公开组建了党的组织,朱力谋被任命为中共油溪区委驻石门临时办事处负责人。
1950年初,匪特猖狂活动,抢劫金龙庙,围攻石门场,扬言“活捉朱力谋,奖赏洋纱二十饼”。他临危不惧,始终坚守岗位。三月五日,匪首曹正初(外号小老勾)闯进场内,抢劫居民财物,围攻办事处,朱力谋和同志们已经撤出场外,但他发现工作队两位女同志尚未脱险,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身返回寻找,以致被匪特包围,在麻柳溪铁路涵洞,又因手枪撞针被暗藏敌人(内亲表弟)杨泽全磨短,无法射击,赤手与匪徒搏斗,以致被捕,匪特对了用尽惨无人道的酷刑,先在仙山寺“点天灯”活祭,继又在永安乡大屋村新门洞煤窑处从他指甲缝钉进钢针,撬他的脚筋,最后凶残地用刺刀从脑后捅进眼窝穿出,朱力谋壮烈牺牲了!
四月,解放军配合人民武装,平息匪乱,活捉首恶分子,及伪装积极,为匪作恶杨匪泽全等,依法镇压,以慰列士英灵,朱力谋忠骨先葬于金石村一组,1966年移葬于凉亭三组五间铺烈士陵园,立坊刻石,永照后世。 袁炬明(1904-1950),石门乡金石村人。贫农成份,全家七口,民国后期,在半坡头佃有少量土地,仅两斗多高梁,每逢场期卖点香、蜡、纸、烛,依然入难敷出,从春到冬,度日如年。他虽然教了十三年的私墪,常受人奚落,遭人白眼。
1949年1月,在地下党人朱力谋(同乡朋友)的影响下,使他向往光明,参加了革命,1950年春安排他在油溪区石门临时办事处搞后勤工作。
袁炬明工作负责,不畏辛苦,每逢金龙、石门场期,组织宣传队伍在街头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共产党的好处,因此,敌人把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1950年2月19日上午,被如狼似虎的土匪突然袭击金石岩抓住了他,匪首张聚成唆使他的兄弟张聚安将袁炬明押至半坡头,用马刀将袁的左耳割掉,鲜血直流,先押到金龙场的牛市堡,又从牛市堡押到龙灯石坝(今鹅鸭凼上面)但他斗志昂扬,忍受疼痛,决不低头,终于被杀害。1950年8月经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袁炬明为烈士,现葬于石门五间铺列士陵园。 凌万章,江津县永安场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家贫而好学,见义勇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做米生意为掩护,关心群众疾苦,团结群众,为党而努力工作。
1949年11月28日,永安乡解放。凌万章立即投入新的战斗,宣传党的政策,参加征粮,维护治安,同蒋介石残余匪特作斗争。
1950年2月23日,被匪首杨文山枪杀,为人民革命事业献宝贵的生命。牺牲时46岁。 吴平地,号吴雷。江津县永安乡杨庄村石龙滩人。1900年生,父名中海,母吴苏氏。
平地从小勤奋好学,勇于进取,若不善于言者。金龙庙高小毕业后,1917年考入江津中学堂八班,与聂荣臻元帅同班学习,因课堂质疑,触怒国文教员胡忠渊,遭斥退离校。
1924年考入国立北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帮助孙中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建的浪潮迅猛高涨。平地毅然参加中共产党。投入无产阶段革命队伍,忠诚地为党工作。
1927年,蒋介石、张作霖南北勾结,制造革命屠杀的风声日紧,有人劝吴平地“暂避”,他却坚守阵地。4月6日晚,同留京同学于四川会馆,谈论救国真理。深夜,被军阀政府逮捕,交军事法庭会审,吴平地在法庭上,巍然屹立,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地回答问。
问:“共产主义好不好?”“好!”问:“三民主义好不好?”“怎么不好!”“你看过共产主义、三民主义的书没有?”“看过”。“这回放你出去,你还宣传?”“我喜欢的,我就宣传!”“你喜欢甚么呢?”“我喜欢共产主义!”
审判官气得张口结舌。吴平地却带着微笑随着押送士兵步出法庭。
1927年4月28日,他同李大钊、谭祖尧等20人,昂首挺胸,走向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刑场的绞台,壮烈牺牲,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❽ 朝城镇的历史名人
江东
字伯阳,号芳溪,出生于朝城县江楼村。祖籍浙江遂安,先祖江原旻以举人身份出任朝城县教职,并落户定居。江东生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自幼聪敏颖悟,好读善文,18岁中举人,20岁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工部主事、刑部主事、邢部郎中、河南按察司佥事、陕西布政司左政使。所到之处,皆秉公办事,尽心竭力,政绩十分突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任命为辽东都御史,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王应
字德邻,明嘉靖元年(1522年)中举人,被委任为河南杞县知县。他为政清廉,对百姓十分仁慈,在任三年,政声颇佳,朝廷破格提拔,任命为山西道御史。
李继宗
字克承,别号楼源,祖籍江西永丰,祖父李东荣经商至朝城,遂家居于此。嘉靖七年(1528年),李继宗考中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被任命为刑部福建司主事。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被任命为陕西按察司佥事。
岳万阶
字允中,别号仰山,祖籍山西洪洞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被安排在刑部任职,他机敏灵活,办案重证据。后又出任衢州(今属浙江省)知州。到任后,他宽严并施,刚柔并济,使民风丕变。又先后担任陇右(今青海省东部)操练,靖远(今甘肃省境内)操练。由于政绩突出,被提升为陕西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