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安的历史
自己整理的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晋(版西晋东晋)南(权宋齐梁陈)北(你、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朝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宋(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大理)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5-23
20:59
唐朝在哪
李世民那个朝代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5-23
21:06
第二段
唐在隋唐(五代十国)那里。
㈡ 长安城的原那些原,它们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长安城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周围八水环绕,尽显王者之气。虽然这里被称为关中平原,但并非是一马平川。在长安城内城外,有些地势较高处,会被唤作“原”,同“塬”。本地人知道的带原的地方就有龙首原、神禾塬、白鹿原等。汉语词典里对“塬”的解释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西安到底有多少个原,它们名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据统计,长安城周边大大小小有十个原。这些原有的现在还存在,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个名字供后人记忆。咱们就细细梳理一下这些原。
白鹿原是夹在灞河和浐河中间的一条黄土台塬,其中长25公里,宽6~9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整个白鹿原横跨两区一县(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塬内有一条荆峪沟,顺塬面倾斜方向发育切割,将塬面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左侧南塬又称炮里原,塬面平缓;右侧北塬又称狄寨原,起伏较大。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白鹿原故此得名。从这些记载来看,白鹿原名称的来历也是2700多年以前的事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别韦少府》中写到“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诗人白居易也作诗《城东闲游》:“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宋代魏野所作的《清明日离蓝田白鹿原寄王太博》写到“白鹿原东晓色中,人家新火翠烟浓。岂惟心友难为别,驴上迴头恋玉峰。”而王辟也作《将离蓝田同魏野饮于亭联成二韵》“白鹿原东浐水西,杨花漠漠草萋萋。那堪对此还醒别,况是醍醐鸟正啼。”
自小说《白鹿原》问世后,这块区域逐渐被人们熟知。后来《白鹿原》被拍摄成各种影视剧,白鹿原的历史文化逐渐被挖掘出来。这一区域已经成为周末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㈢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历史沿革
未央宫所在的西汉帝国首都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国际都会。未央宫作为汉帝国的“公宫”,是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对中国古代都城建制有着重要影响,以其使用时代最长、宫城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宫之一。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组成汉长安城工作队,开始了汉长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队对未央宫范围进行了初步勘探。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队全面开展了未央宫遗址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
1980年春、秋季对椒房殿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2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钻探。1981年春季进行了复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吉发掘。1983年3月至5月又进行了补充发掘 。未央宫第2号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刘寨村西18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北330米,天禄阁遗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对前殿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1号建筑遗址)的A区和B区遗址进行了发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对中央官署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进行丁发掘 。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口村东10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对少府(或所辖官署)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4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 。该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东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400米,未央宫第二号建筑遗址(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对宫城西南角楼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5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地处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
此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0年间,还对未央宫布局形制进行了较全面勘探,对有的宫门、宫墙和宫内道路进行了部分试掘。
㈣ 求中国汉代长安发生的凄惨故事
赵飞燕(前45年-前1年),西汉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汉哀帝时的皇太后,其原名未被正史记载,通常认定为宜主。赵飞燕体态轻圌盈,身轻如燕,传说中能作掌上舞,是一位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传奇的女子。正史上对她的记载很少,然而关于她的野史逸书却又很多,赵飞燕与与妹妹赵合德的故事是一个不断流传并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尤以《西京杂记》、《飞燕外传》最为影响深远。
赵飞燕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圌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历代文人对她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很多诗词文赋中都有关于她的描述。
出身
赵飞燕出身平民,父亲赵临是官圌府家奴。赵飞燕生下后就被抛弃,三天后竟然还活着,便把她抱回家中抚养。长大后成了阳阿公主府上的奴婢,开始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圌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飞燕外传》中赵氏姐妹的出身则被演绎的更为传奇,是江都中尉赵曼的家伶冯万金与江都王孙女姑苏郡主的私生女,后因父亲逝世,冯家衰败而从姑苏流落到长安,被人唤作赵主子,后用刺绣讨好阳阿公主的总管赵临,成为他的义女。《赵飞燕别传》中还曾描述姐妹俩因孤苦无依在集市上卖草鞋为生。
汉成帝时期
汉成帝时常微服外出游乐,一次来到阳阿公主府见到赵飞燕被其美豔和舞姿所迷,十分高兴,便把她招入宫中,大为宠幸。后来听说她有一个妹妹,也下令招入宫中,姐妹“俱为婕妤,贵倾后宫”。成帝固宠赵氏姐妹,对其它妃嫔不屑一顾,对她们的宠爱逾越了礼制,许皇后、班婕妤等人皆失宠。鸿嘉三年(前18年)赵飞燕趁机告发许皇后等人蛊诅他人,求己亲媚,祸及皇帝。太后得知后大怒,下令彻查,许皇后因此被废。之后汉成帝欲立赵飞燕为后,但太后嫌弃她出身卑微,不同意。太后的外甥侍中淳于长深得太后信任,他多次在太后面前为成帝立赵飞燕为后一事说情,终于得到了太后的认可。永始元年(前16年)四月,成帝先封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改变她家卑微的身份。六月,封赵飞燕为皇后,大赦天下。
赵飞燕成为皇后,虽然获得了作为女人的最显赫地位,但成帝对她的宠爱却渐渐不如以往,成帝最为宠爱她的妹妹赵合德,封为昭仪。赵飞燕居住的宫殿—昭阳舍极尽奢华,中庭以彤红之色,殿内油漆一新。门限以黄铜襄饰,并涂上黄金。上殿的阶梯以白玉砌成,殿内圌壁上露出的如带一般的横木以金环装饰,同时嵌入蓝田玉壁、明珠、翠羽、其富丽奢侈,为诸宫之最。《西京杂记》对赵氏姐妹的居处之奢华富丽也有长篇累牍的描述。赵飞燕姐妹虽然相继专宠后宫十多年,但都没有子嗣,《飞燕外传》中的解释是姐妹二人为驻颜却老使用息肌丸以致不圌孕。
绥和元年(前8年),定陶王刘圌欣来长安,其祖母傅太后私下贿赂赵飞燕姐妹,在她们的帮助下,一直没有子嗣的汉成帝立刘圌欣为太子。第二年春,成帝突然去世,赵飞燕之妹赵昭仪被众人追罪,因此自杀。
汉哀帝时期
刘圌欣即位,是为汉哀帝,他感念赵飞燕当初拥立之功,尊赵飞燕为皇太后,封赵飞燕的兄弟赵钦为新成侯、赵飞燕的侄儿赵䜣为成阳侯,赵氏一门两侯,地位显赫。然而几个月后,司隶解光弹劾赵昭仪怂恿皇帝杀害许美人、中宫史曹宫所生皇子,称“赵昭仪倾乱圣朝,亲灭继嗣,家属当伏天诛”要求追究赵氏一族的罪过。哀帝于是下令免去赵飞燕兄弟新城侯赵钦、侄儿成阳侯赵䜣的爵位,贬为庶人,家属被驱赶至辽西郡。议郎耿育上疏为赵飞燕求情,对解光揭出的杀害皇子案持怀疑态度,痛斥其落井下石。由于哀帝得继皇位乃赵飞燕大力促成,加上她与哀帝祖母傅太后关系密切,自然不再予以追究,赵飞燕总算能安下心来,保住了皇太后的位子,但这样一来被太皇太后王政君和王氏家族所仇恨。
死亡
元寿二年(前1年)六月,哀帝崩逝。与哀帝不睦的王氏外戚集团东山再起,哀帝宠臣和外戚遭到了严厉的打击,赵飞燕也没能例外。王莽挟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曰“前皇太后与昭仪俱侍帷幄,姊圌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一个月后王莽又下诏将赵飞燕和哀帝傅皇后一起贬为庶人,赶去看守自己丈夫的陵园,当天二人一同自杀。
㈤ 西安的历史故事
西安事复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制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5)汉长安城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西安事变结果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㈥ 关于唐朝的长安城的一些知识 野史也行 有故事情节就好
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50万。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目录
1 历史
2 布局
3 宫殿
4 外郭
5 特点
6 参看
历史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长安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便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见中国古文献〈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西京纪〉)。隋炀帝继位后,开凿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大业九年(613年),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隋朝灭亡后,唐朝继续在此定都,并更名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间,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人口约有50万(有资料认为,长安城的人口极胜阶段超过100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攻入长安,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大兴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布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目前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华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长安城(外郭城)开十二座城门,南面正中为明德门,东西分别为启夏门和安化门;东面正中为春明门,南北分别为延兴门和通化门;西面正中为金光门,南北分别为延平门和开远门;北面的中段和东段分别与宫城北墙和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中为景耀门,东西分别为芳林门和光化门。除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址东西广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道宽5米。特别是明德们内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宽达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间,而顺城街宽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台阁式门楼建筑,唐末被朱全忠焚毁。
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820米,南北宽1492米,周长8.6公里。城四周有围墙,南面正中开承天门(隋称广阳门),东西分别是延喜门和安福门,北墙中部开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太极宫(隋称大兴宫),称作“大内”,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今天西安城内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强西路北侧铁路中学内的土岗则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宫殿
唐长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称为“三大内”。其中“大内”就是宫城中的太极宫,是隋朝和初唐时期的皇帝居所和朝会之地。太极宫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宫内由南向北分为前朝、后寝和苑囿三块区域。前朝的正殿为太极殿(隋称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两仪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宫墙上有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此。由于太极宫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装饰等都较为简朴。唐高宗继位后,认为这里比较潮湿,于是搬到了大明宫居住。
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东北方的龙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长安城。宫殿建于贞观八年(634年),从唐高宗开始的历代皇帝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称为“东内”。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兴庆宫位于外郭城的东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临淄王时的藩邸,开元二年(714年)改名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进行了扩建,合并周围的邸宅和寺院,于十六年(728年)竣工,称为“南内”。天宝十三年(754年)又筑宫墙和城楼,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时还附外郭墙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的夹城,方便宫内人员来往潜行。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在此居住,盛唐后地位降低,成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场所。
兴庆宫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75米,周长4.6公里,面积约1.35平方公里,规模在“三大内”中最小。宫墙四面设门,正门兴庆门在西墙偏北处。宫内以园林为主,且不按中轴对称布局,因此具有离宫的性质。其南部主要是龙池,周边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亭台楼阁。北部有兴庆殿、南薰殿、长庆殿、大同殿等一组宫殿。唐末兴庆宫毁于战火,1958年遗址改造为公园,并兴建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8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道的两侧都设排水沟,并种植榆、槐等行道树。其中通往南三门和连接东西六门的六条大街是主干道,宽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宽的朱雀大街达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以之为分界,城东属于万年县,城西属于长安县。
纵横交错的道路将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称“里”)。各坊面积不一,南北长在500-838米之间,东西宽在550-1125米之间。每座坊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大坊一般开四门,内设十字街,小坊则开东西二门,设一横街,街宽都在15米左右。根据考古发掘了解,十字街将一坊分为四区,在每一区内都还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个小块,分布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观等。各坊均采取封闭式管理,坊门有卫兵把守,晚间会实行宵禁。
长安城中遍布着佛寺和道观,总持寺、庄严寺、兴善寺、玄都观等都占据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青龙寺等也都拥有大片地皮。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城内的许多隋唐窑藏,其中何家村(兴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银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内有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称利人市)两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两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长约1025米,东西宽约927米。市场有围墙,开八扇门,内有井字形街道和沿墙街道,将市内分为9区。每个区都四面临街,店铺沿街而设,有饮食店、珠宝店和手工业作坊等。长安城的商业大都集中在这两座市场,其它各坊内也有一些零散的商业设施。
长安城内主要有四条沟渠,名龙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别从东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环境用水。前三渠开凿于隋初开皇三年(583年),漕渠开凿于唐天宝元年(742年)。
特点
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塬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
唐长安城的形制是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设的典范,历代有许多文人学士进行过考证和研究。盛唐时期韦述的《两京新记》、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程大昌的《雍录》、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元代李好文的《长安图志》、清代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对唐长安城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北宋的吕大防还曾将唐长安城的布局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现此图虽仅存一部分,但仍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唐长安城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就是效仿了长安的规划。日本国的平城京、平安京、腾原京、难波京以及长岗京不仅形制和布局模仿长安,就连一些宫殿、城门、街道的名字也是袭用了长安城的相应名称。
㈦ 汉长安城的建造源于什么背景
公元前202年,楚抄汉相争结束,刘邦做了皇帝,建立汉帝国,是为汉高祖,定都长安。他原在陕西临潼的栎阳城,至高祖七年,徙于长安。当时刘邦不愿大规模兴宫造殿,不愿接受那一套套的繁琐的礼制。但汉朝毕竟是一个泱泱大国,不重礼不行,当时丞相萧何便对刘邦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史记•高祖本纪》)。因此修造长安宫。但大规模地建设都城长安,则要到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在长安城内又建造了桂宫、北宫、明光宫等,后又在城的西郊建造建章宫(苑囿)。
㈧ 西安有哪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
1、指鹿为马
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
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能再坚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顺从赵高的说法。
2、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
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
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
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3、鸿门宴
秦末暴政,叛兵四起,天下大乱。项羽、刘邦双雄争霸。双雄背后,原来另有一人操控全局,是在秦末复国的楚怀王,他暗施奸计诱项羽、刘邦相争,自己想从中取利。
不料项羽、刘邦双雄比他强横,反客为主。楚怀王用计令项羽、刘邦相争。项羽过于自信,先挥军直捣秦军主力,往战秦最强大将章邯,然后计划进攻咸阳。
刘邦暗把兵马西转,直趋咸阳,秦皇子婴出降。项羽破秦军主力后,闻刘邦使诈,乘他不备,抢先入京。
刘邦急谋对策,他的第一谋士张良献计,但项羽的首席谋士范增悉破其计。于是除项羽、刘邦两大枭 雄争霸外,当世两大谋士亦轰然对决。
项羽预备摆设鸿门宴,计划必要时在宴上击杀刘邦。鸿门宴中,项羽、刘邦双雄对决,这场盛宴决定了日后谁是最终的王者。
4、华清池
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
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
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
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寝殿。
5、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
扣留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以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
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告和平解决。促成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二次国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