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印第安的历史名人

印第安的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3-01 10:01:57

A. 美国历史著名印第安人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独立战争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版很大的发展,南方是奴隶制种权植园经济,但是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其性质应属于殖民地经济。独立以后,其经济应是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物园主实际上属于农业资本家,对南方的黑人农民就象对待奴隶一样。 们国家某些人对待农民工也很苛刻的。
独立战争前,无论是北方资产阶级还是南方种植园主,都要求独立,所以他们能联合起来,像华盛顿也是南方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出身的。而独立后这两种经济制度发生了矛盾,争市场、争劳动力、焦点就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B. 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属于东亚人种美洲支系,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年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

史学界公认印第安人是从西伯利亚移来美洲的蒙古人种。大约2.5万年前,他们经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的岛屿登陆,然后逐渐南移,遍布于美洲大陆。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于美洲大陆,是开拓这一地区的先驱者和主人。

之后欧洲人开始了对原住民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和奴役,加上原住民大量感染来自旧大陆的疾病,导致其骤减近乎灭绝。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语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约有350种美洲原住民语言存在,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2)印第安的历史名人扩展阅读:

美洲大陆最初没有人类居住,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亚洲迁移过来的。他们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从亚洲北方进入美洲,然后逐步向南迁移,终于布满整个美洲大陆。

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团体。

印第安人曾被误认为是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印第安人传统上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当高的古代文明。他们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建造了高大的神庙,留下了在今天难以解释的文字。印第安人也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

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筑、石刻、纺织和黄金、银铜加工方面有杰出成就,他们被称为“新大陆的罗马人”。

C. 美国的印第安人历史不算美国历史

算 这个发生在美国大地上的 都算美国
就像良渚文化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 属于中华文明

D. 印姓的历史名人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E. 印第安人大屠杀 在中国历史上对应的是

印第安人大抄屠杀是16-19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一场残暴的屠杀。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由于其导致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灭绝,这些行为和政策被统称为印第安人大屠杀。
中国历史上同一时期对应的应该就是满清入关的大屠杀了,比如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 扬州之屠,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F. 印第安人的历史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美国独立战争的一般过程了,从莱克星敦的枪声到《独立宣言》,从萨拉托加大捷到约克镇战役,最后到一七八三年《巴黎条约》,美国独立。我们国内大中学校的历史教科书,都把独立战争的胜利看作是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和人权的胜利。这当然不错。但是事情还有另一面:那时的美国人民不包括印第安人。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他们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什么?这是我们所忽视的。 北美印第安人在独立战争以前,力量还非常强大,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在当地的移民不敢小视的力量。在殖民国家争夺美洲殖民地的过程中,他们争相拉拢印第安人部落,站到自己一边,以便壮大自己的力量,获得优势。当然,印第安人部落也经常和殖民者发生冲突,为的是保卫自己的领地和家园,还有印第安人的文化和习惯。 对独立战争的爆发,印第安人非常吃惊。“我们已经听说了你们和老英格兰之间的分歧和巨大的争端。我们非常疑惑,心里难过。”他们也不理解都是同一血统的人,为何还要大动干戈。“争吵似乎是不自然的,(因为)你们是同胞兄弟。……你们兄弟争吵的这种情况,对我们印第安人而言,是新情况,也是令人奇怪的。在我们祖先的传统中,没有这样的例子和个案。”因此,尽管英国想利用印第安人,和自己结盟,但是战争爆发初期,印第安人不加入任何一方,保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家庭冲突和争吵,是国王和他的孩子们的内部争端,外人不应该参与和过问。只要双方和自己保持和平,不侵犯自己的利益,“我们宣布和平,我们不希望你们要求印第安人站在新英格兰一边。让我们印第安人团结一心,彼此相安无事;你们白人自己解决你们之间的争端”(一七七五年印第安人部落奥内达斯给康狄涅格殖民地州长的信)。 战争爆发后,白人拓殖者继续翻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移民,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移民和印第安人因此不断发生流血冲突。而大陆会议对白人的西进不但无力制止,而且还姑息纵容移民,所以印第安人一般对独立派和移民反感。而英国人自从一七六三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就颁布法令,禁止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避免与印第安人的冲突,以更好地维护英帝国的利益。这一禁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印第安人土地被侵占的现象,所以印第安人对英国官方有一定的好感。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印第安人和白人交往过程中,印第安人的日常生活渐渐养成了对白人贸易的依赖性。一七七二年印第安人一个首领说:“我们非常穷,我们需要火药,就像森林里的熊一样,我们无知和无助,我们没有生产必需品的能力,只有依靠你们。”当时,英国官方控制了与印第安人的贸易。印第安人保持中立,英国就减少与他们的贸易,这样印第安人的生活就出现了危机,迫于生计,印第安人也必须同英国结盟。当时独立派财政困难,自顾不暇,再加上尖锐的土地问题,所以印第安人大部分加入英人一边,同美国人敌对。 从一七七六年夏天到一七七八年秋天,印第安人在西部边疆地区,四处袭击移民的定居点,因为这些移民夺取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和猎场,威胁印第安人的生存。除了袭击移民外,印第安人还协助英军作战,打乱了美军的作战计划,给美军的兵源和粮食供给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反击印第安人的袭击,一七七九年五月,华盛顿收缩战线,不与英军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集中力量报复印第安人。他命令沙历文将军率领美军,深入易洛魁部落腹地,实行焦土政策,给易洛魁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一个易洛魁妇女回忆说:“他们摧毁了他们能找到的所有食物,把我们的玉米一部分烧掉,剩下的全部抛到河里,他们烧了我们的房子,毁坏了我们的果树,杀死了他们找到的少量的牛和马,除了裸露的土地和木头,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次对印第安人的扫荡引发的一个最大后果是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那年冬天特别冷,雪有五英尺厚,来年春天积雪融化时,野鹿大量死亡,由于寒冷,其他动物也大量死亡。我们的人处于濒死的边缘,实际上有些人死于饥饿和寒冷。” 一七七六年七月,南部殖民地的切诺基人由于不堪忍受移民侵占自己的土地,揭竿而起,到处袭击白人,烧毁移民定居点。九月和十月,南部弗吉尼亚、南卡罗来纳和北卡罗来纳三州联合起来反击印第安人的袭击,打败了印第安人部落。切诺基人被迫签订和平条约,放弃在南卡罗来那的领地。在谈判桌上,印第安人表达了自己对移民的不解和愤怒。“为什么你们要求这么多的土地,离我们如此近,对此我感到悲哀,我明白,如果我们放弃这些土地,那么这将会带给你们比几百英镑多得多的英镑。当你们给予我们的货物腐烂和一文不值时,土地依然总是对你们养活家人和库存有好处。……狩猎是我们主要的生活方式,我希望你们认真考虑这一点。”土地的减少就意味着狩猎空间的萎缩,对以狩猎为生的部落来讲,这的确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印第安人参加英人一边,反对美国独立,是有他们自己的逻辑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印第安人部落都站在英人一边。在战争期间惟一重要的支持独立的部落是易洛魁六部联盟的图斯卡罗拉和奥内达斯部落。奥内达斯人最初希望保持中立。但是战争是一场无法容忍中立的冲突,最终由于新英格兰传道团传教士柯克兰德的努力,大部分奥内达斯人和图斯卡罗拉人决定支持美国人。一七七七年九月,一百五十名奥内达斯人和图斯卡罗拉人前去支援正在与英国将军博格因交战的美国军队。博格因的进军被迫停止,并陷入了大陆军和民兵的包围,十月,博格因率五千英军在萨拉托加投降。 一七七八年九月,由于独立派印第安人代理人乔治·摩根的努力,印第安人部落的特拉华人和邦联国会签订了同盟条约。双方从签约之日起,消除敌意,忘记旧怨。如果一方同任何第三国发生战争,另一方要尽其所能进行帮助。由于独立派正在投入一场反对国王,捍卫生命、自由和独立的战争,大陆军有权自由通过特拉华人领地。为了回报印第安人,邦联国会保证尊重特拉华部落的领地和权利,答应特拉华部落作为一个邦,可以加入邦联。 我们发现,和美国结盟的印第安人部落一般与白人移民居住得非常近,受白人文化的影响,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比如奥内达斯和图斯卡罗拉部落都信仰新教长老会派。有的信仰基督教后,由参战变为中立。而支持英国人的部落有不少信仰英国国教(安立甘教),比如莫霍克部落,其首领布朗特还具有较高的宗教修养。 但是美军对与自己并肩作战的印第安人盟友不信任,甚至背信弃义地杀害和平的印第安人教徒。十八世纪北美最活跃的传教团体是“联合兄弟会”,或称摩拉维亚教派。他们在宾夕法尼亚边疆积极进行传教,特拉华和马希堪部落有不少人信教,但在一七八二年三月八日,有九十名印第安人教徒在那里遭到美军的无辜杀害,美军怀疑他们想袭击移民。更可耻的是,美军在一七七九年杀害了为和平而奔走的盟友部落特拉华部落的首领“白眼”。这一血腥行为激怒了特拉华部落,他们唾弃与美国的联盟,加入了英国人一边。 印第安人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战。他们对英国人利用自己的目的很清楚。一七八一年特拉华部落的豪伯肯对英国军官苏勒·佩斯特说:“你是为了你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为了我们的事业才和长刀(指弗吉尼亚人或美国人)开战。”他们不满意英国人用生活必需品诱逼印第安人参战的手段,“我们很明白,如果我们不服从你的命令,你们就会停止供应我们需要的必需品”。但是他说:“我们既没有理由又没有愿望同一个没有伤害过我们的民族打仗。”正是因为移民在战争中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非常贪婪,才使大部分印第安人站到了英国人一边。 印第安人为英国人的事业流血牺牲,为此领地不断被白人移民侵占,人口因美军报复而急剧减少,实力大大削弱。而英国人有时在战斗中袖手旁观,有时不配合,并且还减少对印第安人的必需品的供应。印第安人对此感到伤心、委屈和无奈。一七七五年夏天,独立派派兵北上进攻加拿大,意图鼓动那里的移民一块反对英国的统治。在进攻加拿大过程中,印第安人部落协助英国抗击美军的进攻,帮了英国的大忙。但是加拿大的移民对此并不领情,这让莫霍克部落首领布朗特非常伤心。“在战斗中,我们不少优秀的战士阵亡和负伤,印第安人被加拿大的白人欺骗,这是真实的。敌人大部队卷土重来,可是没有白人帮助印第安人,他们都退回到他们的村子,袖手旁观。”在乔克托人同西班牙人的战斗中,又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一七八一年三月,当西班牙的船队载运加耳维斯的一支部队在朋萨克拉附近海面出现时,几百名乔克托人和克里克人帮助一千五百名英军进行反登陆作战。勇敢的乔克托人突破了西班牙人的防线,但他们未能得到英军的支援,最后失败。乔克托的首领愤怒地说,印第安人对西班牙人的每一个重大行动都是在没有援助、没有报答的情况下完成的。可以说,印第安人参加独立战争,获益甚少,而损失却不可估量。 一七八三年九月,英国与独立派签订了《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英国没有征求印第安人盟友的意见,就把大片印第安人的土地划归给了美国。在条约中,英国人没有提出印第安人的权利问题,也就是说,印第安人的权利不受条约保护。在理论上,印第安人和美国仍旧处于交战状态。英人和美国签约,实现了和平,而抛弃了自己的盟友,这是印第安人没有想到的。 面对这样一个结果,印第安人各部落纷纷思考自己的对策。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试图与新生的美国进行和平谈判,建立友谊。奇克索部落在独立战争中反对独立,这时主动与邦联联系,意欲修好。一七八三年七月,奇克索在给国会的信上说:“知道我们的父亲(指英国)和他的孩子美利坚人最终停战和平,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我们听说你们会公平对待我们,我们希望能与你谈谈。”另一些印第安人部落,例如易洛魁联盟中的莫霍克部,则对此感到震惊。“听到这一消息,我们非常震惊和沮丧,我们的人民也非常不满和吃惊。”他们要求英国人给他们一个确切的答复。“为了忠于国王的印第安人的利益,我想知道一个确定的答案。印第安人作为英国人的盟友,是否包括在条约当中,我们祖先和他们的后代一开始就在这儿生活,又葬身于此的这块土地是否对他们而言是安全的。” 还有一些印第安人知道与美国人的仇恨太深,根本无法修好,他们情愿离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跟随英国人撤退。有一个首领对英国人说:“如果英国人想放弃这块土地,我们愿意跟你们一块走——我们不能与弗吉尼亚人或西班牙人和好——我们不能与他们见面。”

G. 印第安纳州有哪些名人

印第安纳州最有名的当然是迈克尔·杰克逊了,然后还有
诗人占姆斯·惠特孔·莱里

H. 印度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国君,曾经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国,版图几近南亚次大陆的全部。《阿育王经》等数部汉译佛典中载有大量关于他的生动故事。他是通过激烈的争权之战弑兄而得王位的,后又于公元前260年(一说262年)发动了残酷的征服羯陵伽国的战争,造成了数十万人伤亡。

巨大的灾难带给他沉重的精神负担,终于使他幡然悔悟,决定改行和平国策,宣扬“正法”。“正法”以少行不义,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诚、纯洁为要旨,集中体现了当时优良的宗教道德。执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体力行,广泛会见不同派别的宗教领袖,并向他们布施。他甚至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开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为经历了数百年动荡的印度社会带来了30年和平,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明显减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活在稳定中有所提高。

二、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 1913年 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尔逝世于加尔各答。

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该王朝在他的治下趋于鼎盛。若论文治武功,自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建立,至19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彻底覆亡,六百余年,穆斯林统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没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实行开明政策的结果。

他主动放弃了个人信仰的偏见,诚恳邀请各派宗教学者到他的宫廷上来,倾听他们的说教。他还常将不同教派的领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辩论和研究各种宗教和社会问题,以辨明同异,消除误解,进而摆脱宗教矛盾,求得社会生活的和谐。无论伊斯兰教、印度教,还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无神论者,他都一视同仁。

作为具体措施,他废除了非穆斯林的人头税和香客税,允许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传教,对于被迫改宗伊斯兰教的人亦听任恢复原来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职位向一切人开放,不问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兰教节日,皇宫也和民间一样,举行隆重的庆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拥有对伊斯兰教所有问题的最高裁决权,进一步集帝王与教宗于一身。

1582年,他创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名为“圣教”。它是一种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图冶印度当时的所有信仰于一炉。他的这一尝试终因信众寥寥而失败,但是他内容广泛的宗教宽容政策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普遍的和谐与繁荣。

四、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女儿、是印度现代最为著名及存有争论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别担任两届印度总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为印度在冷战时期的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针而令其政绩上蒙上阴影。因其领导印度的十六年间的政治方针相当硬朗、立场坚定,故后人亦称其为“印度铁娘子”。

五、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参考资料网络——泰戈尔

I. 有谁知道印第安人的历史啊

一、 殖民时期之前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殖民者到达之前,这个种族有300多个部落,尚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末期。这些部落之间的残杀从未间断过,其野蛮与残酷远非今日可以想象。特征之一就是胜利了的部落必须把失败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杀绝,印第安人尚未进化到需要奴隶的地步,他们更看重保持其原始江山永固;其二便是以割下的头皮数目计算战功,而战功卓著者就成为部落的首领;其三即迁徙性,从无永久领地的概念,要么放弃,要么被别的部落夺占。

二、殖民时期的印第安人

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已经与印第安人发生了战斗。当时抵达佛罗里达的奈华斯远征队就被印第安人围歼而损失惨重,头目奈华斯被印第安人击毙;1539年西班牙军德索托在墨西哥湾几乎被印第安人全歼,1000余人仅300人生还,德索托也被击毙;到157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湾的据点几乎全部被印第安人夷平;法国殖民者也在北部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所击败;1622年的包哈坦战争中,印地安人摧毁了弗吉尼亚88个移民定居点中的80个,首府詹姆斯顿被夷平;1675年殖民者发起“大沼泽地战役”,以200余人伤亡的代价剿灭近千纳拉干人;而几乎同时,“菲力普王之战”中万余印第安人进攻新英格兰,荡平了90个移民定居点中50多个,号称北美历史上印第安人发动的最大战役。在战斗中印第安人的伤亡大致是殖民者伤亡的一倍以上。最终殖民者只能靠分化、收买印第安人才免于失败,菲力普王就是被收买的印第安人杀掉的。

印第安人也有胜利的例子:1680年普韦布洛人就成功地把西班牙人驱逐出境,12年时间里殖民者不敢冒犯;而1675-1678三年战争过后,阿布纳基人甚至迫使英国殖民者签约认输,并保证每年纳贡才得以生息。北美独立战争中1780年的哈马尔之战,就以哈马尔将军损兵折将败逃告终;1791年“圣克莱尔惨败”,圣克莱尔以伤亡几乎一半而告负。

欧洲殖民者对印地安人的杀戮,已有其残酷性的记录,不再赘述。但仅看到殖民者杀戮的故事而故意忘记了印第安人首先开始的杀戮也是不全面的。而且,英、法、西、俄、荷、瑞典、挪威等殖民者相互之间的战争,全都有印第安部落参与。例如1756-1763年法英两国为主体的“七年之战”,其北美战场易洛魁部落站在英国一边、北方其他部落在法国一边、南方印第安部落则与西班牙一起向英国开战。印第安最强大的两个部落的酋长菲力普和彭提亚克,都是被印第安人自己杀害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之间都以残杀为交往记录的,公认的美国新移民精神之源为1620年11月初抵达今马萨诸塞荒芜之地的“五月花号”,以该船命名的公约已经成为美国立国精神之源。美国唯一的本土节日――感恩节,便来源于纪念“五月花号”新移民与印地安部落之友好交往。所谓“感恩”,就是感谢马萨索德印第安部落的搭救之恩。

三、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

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绝大多数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国一边镇压争取独立的大陆会议,缘由据考证仅仅是酋长们迷恋英国殖民者赠与的商品。只有极少数部落与起义者并肩战斗。例如著名的1778年7月“怀俄明惨案”,以印第安人为主的镇压部队便残忍地屠杀了近四百名拥戴独立的和平居民;而在中部肯塔基,独立军几乎完全是在与印第安人作战,印地安人也屠杀了近千名要求独立的和平居民,手段均为残忍的印第安传统方式。1782年11月,骁勇的印第安人肖尼部落歼灭独立军一支部队,导致克拉克将军率部击溃这个部落并驱逐其到13州以外的西部。带有纪念意味的是,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最后一场陆战,它竟然是以打败印第安人帮助殖民者的镇压为结束标志的。

北美13州获得独立后,英、法、西班牙发觉这是人类对殖民主义的首次胜利,它必将导致最后埋葬殖民主义。于是这三个殖民国家联手遏止殖民地独立的浪潮,而代替殖民者开战的却是印第安人。三国向他们提供的武器、金钱,他们便不断地从西部向新生的美国进击,充当殖民者的炮灰。前期的战斗是印第安人的胜利,仅1791年的“圣克莱尔惨败”,美国军队便战死637人、伤263人。1794年8月的“伐木之战”,印第安人被击溃,次年被迫签署《格尼维尔和约》,割让了从纽约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广阔土地。当然,也有印第安部落站在独立军一边,只是数量要少得多。

印第安人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领袖特库塞姆,便产生于1811-1815年的第二次英美战争中。这次战争英军不足两万人,由于印第安部落纷纷加入,结果依旧是印第安人帮助英国殖民者镇压独立的战争。1811年秋,特库塞姆率领印第安人在蒂普卡努打败美军;次年他率军攻克底特律,俘获美军2500人。1813年他率部与英军共同作战,多次击退美军对底特律的反攻,全歼美军一个旅。英军把900名美军战俘交给印第安人处置,印第安人将他们全部屠杀。后美军改编后发动反攻,特库塞姆随英军一起撤出底特律,在莫拉维安镇被美军追击,兵败身亡。

在东海岸战场,英军在罗斯将军率领下登陆,一度攻陷华盛顿,焚毁白宫、国会大厦等全部政府建筑物。在巴尔的摩的战斗中,美军撤换阿姆斯特朗,门罗接任陆军部长,率军顽强抵抗,最终击毙罗斯,打败了英印联军。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便诞生于这次战斗中。

而南方的克里特印第安人则配合英军突袭亚拉巴马的米姆斯堡,残杀新移民500余人。随后遭美军杰克逊部报复性反击,从1813年11月至次年4月,共激战6次,克里特印第安人战败,被迫割地求和。8月,在英军鼓励下克里特人再次进攻美军,激战至11月7日,美军攻陷彭萨科拉,英印同盟彻底崩溃,西北地区和亚拉巴马的控制权归美国所有。

此战不但使美国扩大了一倍,而且印第安人同老殖民主义国家的同盟最终瓦解。在美国与殖民主义战争胜利的鼓舞下,西半球各殖民地纷纷发动了进步的独立战斗。而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积极支持一切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正义斗争。当南美各殖民地国家宣布独立时,美国是唯一立即承认它们的国家。欧洲的俄、普、奥、法等国则组成神圣同盟,形成对美洲独立运动的直接威胁。例如1823年10月16日和11月15日,俄国连续照会美国政府,表示决不承认美洲任何新独立国家,同时宣布将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阿拉斯加)南部疆域从北纬55度扩展至51度,并严禁外国(其实也就是美国)船只在此线以北广阔海域航行。原来因觊觎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而建议与美国联合发展的英国,在取得占领西班牙的法国承诺不出兵南美之后,突然搁置了联合发展的建议,开始勾结神圣同盟企图共同干涉美洲的独立运动。

鉴于这些严峻局势,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以国情咨文方式发表“门罗宣言”:欧洲国家不得再到美洲殖民;欧洲国家“将其制度延伸到西半球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图都是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美国也不干涉欧洲的一切事物;美洲国家有权选择完全不同于欧洲的政治制度。在美国军事力量仅为法国的1/4、俄国的1/8情况下,对欧洲专制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出如此宣言是需要勇气的。门罗宣言有力地阻止了欧洲老牌殖民主义者的“神圣同盟”镇压1810年开始的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的计划,保障了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建国。

四、美国建国以后印第安人

门罗宣言除有力地支持了美洲独立运动之外,也终结了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同盟。鉴于印第安人一贯站在殖民者一边向美国开战,门罗总统宣布不把印第安人纳入美国体系,1824年设立“印第安人事务局”,采取驱赶他们到保留地的政策。失去英国殖民主义者这个强大盟友之后,印第安人彻底处于弱势。

另外一种战争发生于印第安人与开拓西部的新移民之间。占领美国西部的主要是英、法、西三国老殖民者,他们之间以及原居住在此地域的印第安不时发生冲突甚至战斗。美国独立之后,解除了英王原来禁止移民涉足西部的法令,原美国地域居民潮水般涌向西部,而欧洲又潮水般涌来新移民。鉴于美国疆域尚不达此地,它采取了“保密地”方式,有计划地迁移东部印第安人到西部,以尚属殖民者管理的地域换取东部印第安保留地。

如此便产生了新移民与原住印第安人、迁移印第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争斗。这些争斗后来成为好来坞取之不尽的“西部片”资源。

1844年美国第11任总统詹姆斯.波尔克就以征服西部以完成美国“天定使命”为竞选主题。他上台后立即兼并得克萨斯,接着移民发动“白熊旗起义”,宣布加利福尼亚独立;美墨战争以墨西哥战败,美国领土从密西西比扩展到太平洋东岸。其间,美国政府与印第安部落签订一系列条约,迫使印第安人迁移至指定地域。据统计,自美国独立到1887年,此类条约达370个,目标只有一个,把有利于开发的地方从印第安人手中剥夺掉,用于开发西部的需要。

从1850年开始,美国军队的4/5被印第安人牵制在西部地区,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共发生战斗22次。1832年爆发的塞米诺战争,美军动员了5000人加上志愿者20000人,强行迁移塞米诺人。在奥斯西奥拉的率领下,印第安人利用沼泽与丛林、河网地带的便利与美军作战,使美军损失惨重。仅1835-1842七年间,美军就更换了8位司令。最后靠计谋擒获奥斯西奥拉才算打完这一仗,10年间战死达2000多人,耗资5000余万美元。妙不可言的是,印第安人在佛罗里达的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1939年才算彻底完结。

在伊利诺以北地区,从1832年开始就爆发了“黑鹰战争”。印第安酋长“黑鹰”英勇机智,神出鬼没地打击美军,造成美军伤亡惨重。最终“黑鹰”战败被俘,但他却成了美国的英雄人物。一种先进的武装直升飞机就以“黑鹰”的名字命名。

到南北战争爆发时,印第安人基本上站在南方这边,与北方军作殊死战斗。1862年印第安的苏族发动叛乱,随后阿帕奇族也发动叛乱,这使北方军不得不调大军迎战北边的印第安人,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遭受了沉重打击。如果印第安部落不是各自为战,也许美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就是以这个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部族命名的。

由于自从美国立国之后,大多数印第安部落都与美国为敌,先是站在殖民者那边,后来又站在南方奴隶主那边,引起的仇恨也是很深的。打败南军后,美国决心拔除这个心腹之患,变消极防卫为主动出击讨伐印第安人。美国发动的讨伐战是残酷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也有少数印第安部族是站在美国一边,但他们是以加入美军的方式,在与印第安部落作战的中,有的美军部队中印第安人甚至超过半数。

1864年谢尔曼兄弟分别率军主动讨伐印第安人,后来当上总统的美国内战英雄格兰特甚至扬言:“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美国政府拨款一亿美元,美军使用围剿印第安人主要食物――北美野牛――的方式,断绝印第安人食物来源迫使其投降。到1880年,北美野牛从原来的1300万头降至不足1000头,基本绝迹。此办法确实发挥了效力,失去食物的印第安部落纷纷放弃了抵抗。

美军还大量吸纳印第安人加入军队,去与印第安部落作战。克鲁特印第安部落也参加美军围剿阿帕奇部落的战斗。苏族击毙的准将坎比成了美军阵亡的最高军官,到1890年美军与印第安部落共作战1067次。印第安部落同美国军队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890年12月29日的“伤膝河之战”。此战美军阵亡25人,印第安人战死150人。该战事结束后,印第安人结束了最后的战斗。

阅读全文

与印第安的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