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清的人物简介
一清,女,一九九五年大年初四日生,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祖籍重庆,自由内艺术家,油容画家。外柔内刚的重庆妹子。有着水瓶座女孩天生的艺术气质。出生日期1995-02-04职业:画家名字:一清生日:1995-02-04农历生日:正月初四(春节)星座:水瓶座身高:165CM体重:45KG出生地:重庆市现居地:北京爱好:作诗、下棋、写文章、作画、看电影、旅行
Ⅱ 清远的历史沿革和历史名人
清远历史沿革
发布: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 发布时间:2009-11-09
在距今十万年前,本域(即今清远市域。下同)就已有人类活动。《禹贡》划本域分属荆、扬二州,春秋为百越地,战国属楚。但楚国尚未在本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其时在今阳山境有阳禺小国,是岭南原始部落联盟发展的产物。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全国为36郡,本域今之连州市和连南、连山县,以及阳山县之北部属长沙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百越,在岭南设立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本域今之清城区和清新、英德、佛冈县以及阳山县的南部属南海郡。
秦亡之际,秦将赵佗在岭南立南越国。本域以秦阳山关为界,关南属南越国南海郡;关之北(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属长沙郡之地),汉初高帝五年(前202年)置桂阳县,属汉长沙国桂阳郡。桂阳县是本域建置最早的县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在本域新置中宿、阳山、含洭、浈阳4县,划阳山、含洭、浈阳三县与桂阳县并属桂阳郡,统于荆州剌史部;中宿县属交趾剌史部之南海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本域全境属吴。黄武五年(226年)析交州东部置广州,中宿县随南海郡属之。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阳、南海二郡置始兴郡,本域全境即中宿、桂阳、阳山、含洭、浈阳五县属之,统于荆州。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始兴郡改属广州。怀帝永嘉元年(307年)析荆、广二州置湘州,本域五县随始兴郡属之。
南朝齐析桂阳县置希平县(治在今连山县北部),又置齐乐郡于希平县,属广州。梁天鉴六年(507年),分湘、广二州置衡州(治在含洭);析始兴郡置清远郡(治在今清远市区)、阳山郡(治在含洭)、梁乐郡(治在今阳山县南部);分桂阳县置广惠县(今连山县地,一作广德县)。清远郡辖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五县(五县均为汉以来之中宿县析置)。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惠4县。梁乐郡辖梁乐(今阳山县南部)、洊安二县(洊安县在今怀集县西北,汉时地属苍梧郡封阳县,南齐置洊安县,仍属苍梧郡,此时来属新郡)。清远、阳山、梁乐三郡及其领县统属衡州。浈阳县仍属始兴郡 ,亦统于衡州。 梁承圣二年(553年),在始兴郡置东衡州(治曲江),浈阳县随郡属之。梁承圣末年(555年),分浈阳东部置翁源县,入属清远郡 。 陈天嘉间(560年——566年),清远郡移治翁源,领翁源、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六县,入广州。同时,改治含洭的衡州作西衡州,领阳山郡 、梁乐郡和齐乐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入隋,地方行州、县两级制。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东衡州为韶州,浈阳县属之。开皇十年,改西衡州为洭州 ,领含洭一县;废阳山、梁乐 、齐乐三郡,以三郡之熙平(同年以希平改)、阳山、梁乐、洊安、广泽(隋初以广惠改)、桂阳六县置连州;废清远郡及所属的中宿、廉平、恩洽、浮护、威正五县,以郡及五县地置清远、政宾县 ,与翁源县同入广州。
开皇十六年(596年),贞阳县(南朝宋泰始三年以浈阳改)并入曲江县。开皇十八年,梁乐县易名宣乐县。二十年(600年),废洭州,含洭县改属广州。仁寿元年(601年)广州改置番州,清远、政宾、含洭三县属之。同年,广泽县改名连山县。
大业三年(607年)废州置郡:连州改置熙平郡,桂阳、阳山、连山、宣乐、洊安、熙平六县属之;清远、政宾、含洭三县属南海郡。大业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
唐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撤熙平郡复置连州(治桂阳),省熙平县入连山县。连州领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属江南西道。次年,在含洭复置洭州,领含洭 、贞阳(是年从曲江析置)、翁源三县。又次年,省政宾县入清远县,属广州。广、洭二州统于岭南道。贞观元年(627年),复废洭州;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名浛洭县。浈、浛二县与翁源县改属广州。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本域共置六县:属广州的有清远、浛洭、浈阳三县;属连州的有桂阳、阳山、连山三县。二州统于岭南道。隋属熙平郡的洊安县(今地不在本域),此时也已改属广州。光化三年(900年),连州为马楚所据,连州遂属楚。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 在广州建南汉国,改广州作兴王府,本域清远、浛洭 、浈阳3县属之。南汉乾亨四年(920年),置英州于浈阳,领浈阳一县。乾和九年(951年),刘晟略定连州,连州及所领之桂阳、连山、阳山3县改属南汉。
[宋元明清时期] 宋初地方行道、州、县三级制。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政和元年(1111年)本境置有2州6县:连州,领桂阳、连山、阳山3县;英州,领浛洸(开宝四年以浛洭改)、真阳(乾兴元年以浈阳改)2县;清远县属广州。2州与广州统属广南东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改连山县为程山县。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
元行省、道、路(府、州)、县4级。至元十三年(1276年)于程山县置安抚司,领程山、阳山2县。十五年复程山县为连山县。十七年(1280年)废安抚司,置连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称连州,治在连山。同年,升桂阳县为散州,称桂阳州,治在今连州,割连州之阳山县来属。于是,治于连山的连州仅领连山1县。2州同属江西行省湖南道,至顺元年(1330年)改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1286年)降为英德州,领真阳、浛洸 、翁源三县。延佑元年(1314年)废真阳、浛洸2县入英德州,州领翁源1县。属江西行省广东道。有元一代,清远县属广东道广州路,统于江西行省。
明地方行省(布政司)、府、县三级制。 洪武二年(1369年),降英德州为英德县;撤连州置连山县;撤桂阳州置阳山县;英德、连山、阳山3县同属韶州府。次年省阳山县入连山县;又次年改连山县作阳山县;与清远县同属广州府。英德县仍属韶州府。韶、广二府统于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本域全境属广东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析阳山县复连山县。十四年复设连州于桂阳,领阳山、连山2县;属广州府。本域此1州4县之建置及隶属关系延续至明末。
清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三级地方政制。雍正七年(1729年)升连州为直隶州,领连山、阳山二县。嘉庆十八年(1813年)析清远、英德二地置佛冈直隶军民厅(简称佛冈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升连山县为绥瑶直隶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本域置有1 州2厅3县:连州直隶州、连山直隶厅、佛冈直隶厅、清远县、英德县和阳山县。清远县属广州府;英德县属韶州府;阳山县属连州;州、厅直隶广东行省。
[民国时期 ] 民国初地方行省、道、县三级制。元年(1912年)废州置县:本域撤连州置连县;撤连山绥瑶直隶厅复连山县;民国3年撤佛冈厅置佛冈县。于是本域有佛冈、清远、英德、阳山、连山、连县等6县。佛冈、清远二县属粤海道;后四县属岭南道;统于广东省。民国9年(1920年)撤去道一级,县统于省。
民国25年(1936年),广东省政府在全省分设9个行政督察区。本域全境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曲江)。
民国35年(1946年)置连南县。于是本域共置7县。
民国38年(1949年)4月,广东省调整行政督察区划。本域的英德、清远、佛冈3县属第三专署督察区(署英德);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属第五专署督察区(署连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至12月,本域各地相继解放,成立英德、佛冈、清远、连县、连山和阳山等6个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连南县也成立人民政府。7县由设在韶关的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旋改称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年改置韶关专员公署)管辖。隶于广东省人民政府。
1953年1月,连南、连山两县合并置连南瑶族自治区(县级)。次年2月复连山县。1955年6月,连南瑶族自治区更名为连南瑶族自治县。1958年“公社化”运动撤小县并大县:佛冈县并入广州市从化县;连县、连南、连山、阳山4县并置连阳各族自治县。1960年复阳山县,连阳各族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1961年10月,广州市复置佛冈县。同年,撤连州各族自治县置连县、连南瑶族僮族自治县(含原连山县)。1962年9月,析连南县置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和连南瑶族自治县。1963年7月,佛冈县改属韶关专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域各县分别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当地的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隶于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3月,在韶关改置韶关地区行政公署。本域清远、英德、佛冈、连县、连山、连南和阳山7县属之。
1983年6月,划清远、佛冈2县入广州市;同时,撤韶关地区行政公署,升韶关市为地级市,下辖12县,本域英德、连县、连南、连山、阳山5县属之。
1988年2月28日,清远撤县建市。下辖由清远县析置的清城、清郊两区和佛冈县、英德县、连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992年6月,改清郊区为清新县。
1988年,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下放给清远市领导,1994年升英红华侨茶场为英红综合经济区(县级),1999年3月更名为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2年11月,撤英红区置英红镇,划属英德市。
1994年4月,撤连县、英德县,分置县级的连州市和英德市。
1995年9月,为配合飞来峡水利工程建设、安置库区移民,划英德市黎溪、连江口、水边3镇及清新县的升平镇设立飞来峡管理区(县级)。2001年10月工程及移民工作完满结束,撤销飞来峡管理区,4镇回归英德市、清新县。
2006年,清远市下辖8个县级行政区:清城区、连州市、英德市、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连南瑶族自治县。
钟伟文(清远历史名人) 韩 愈(清远历史名人) 冯 光(清远历史名人) 黄渠成(清远历史名人) 宋 华(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冯达飞(清远历史名人) 黄 损(清远历史名人) 熊真沛(清远历史名人) 林名勋(清远历史名人) 刘裕光(清远历史名人) 邬 强(清远历史名人) 莫 维(清远历史名人) 赖松柏(清远历史名人) 朱汝珍(清远历史名人)
另有一份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里了
Ⅲ 著名历史人物简介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4、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5、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Ⅳ 有关清远的历史
清远”两字连用,始见于晋,意为清明广远。《晋书·王导传》云:“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而作为政区之名的“清远”,则最早出现于我市,从南梁天监六年(507年)启用至今,已历1500余个悠久岁月。中经三个演变阶段:梁武帝置清远郡,始使“清远”以辖县的政区形象知闻于世;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置清远县,“清远”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远市,“清远”之名又获得升格使用,现新建的清远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个活力四溢的年轻的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县虽比清远郡早600多年出现,但后在其地置郡时却不用其为郡名,仅作为清远郡属县之一保留其县名(辖境较前大为缩小);而当隋撤销清远郡时,老牌的中宿县竟被新置的清远县所取代而从历史上消失,其时原清远郡地还有一个政宾县与新置的清远县并存,但33年后因其省入清远县也同样永久地归于消失。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之名情有独钟。遗憾的是这么一个深受青睐的名称却无人破译过其来历,致使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潜究于此多年,始悟“清远”之名源之于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临河县邑习见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古代的浈阳、含洭等县名。清远县前身中宿县,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关。今版《清远县志》援引历史传说云:汉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涨至禺峡(今飞来峡),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飞来峡又名中宿峡。“中宿”之名源于海潮上涨而得,属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态下的北江水情,常态下的北江是一条水量丰沛而水质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称溱水。这个名称出现于汉,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书都以“溱水”为北江正名。溱者,众也,多也,以“溱”名江,盖言北江水源丰沛也,属水量河名。此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称:北江水系“径流总量为312.85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为1023毫米。平均每人拥有径流量为7426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人均拥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亩耕地拥有水量计算,则韶关数字最高,达8323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全国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的水量是相当丰沛的。
北江河水不仅水量丰沛,而且水质清冽,因为其上游河段多是石山峡谷,两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较少。关于北江水质之好,留传至今的历代赞美诗句可作生动的见证。“澄碧源之见底,耸翠壁之临危”,是迄今所见的吟咏飞来峡水质清冽的最早诗句,作者江总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闻人。见之于唐宋的诗句有:“两峰支碧汉,一水抱清湾。松老龙犹在,波澄势自还”(唐·沈佺期《峡山》);“永愿依胜侣,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宝林寺》);“意闲门不闭,年去水空澄”(唐·杨衡《题峡山寺》);“澄江诘曲峡中天,远使归来驻画船”(宋·章得象《峡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夕照前”(宋·高绅《峡山》);“云水连晖还接影,瞑禽西去复东来”(宋·向子諲《峡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诗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绘北江河水,清者,纯净无杂质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见,北江水质已久负盛名。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洲心伦洲岛后折向西北,至附城转为东西流向过清城,之后再转向西南缓流而去。飞来峡之南地势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缓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气象。若临江登高眺望,会令人自然生发出“一水远赴海”(唐·李翱《峡山寺》的感慨来。遥想南梁时期的清城先民也定会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将“清”与“远”两字联系起来,适逢此地置郡,遂以“清远”名之,实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称将水质与水向寓于一体,极富诗情画意。幸哉,余总算悟出了个中奥秘:清远者,乃清江流远也!
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见,不一定准确,“清远”究竟因何得名,还望对此感兴趣的人士参与研讨,各抒高见;如能经过议论,达于共识,岂不幸哉!
Ⅳ 清远有什麽历史文化
清远名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清远人,清末民初法学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老一辈的清远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忆清远历史时,总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来,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
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当她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时,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厌恶之感: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不禁让这位老佛爷想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人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与“诛”同音。珍妃支持光绪皇帝变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这三个字一下就触动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经。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状元之门对他关闭了。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贵州人,便将他提升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据史料记载,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发奋读书,曾以县试冠军入读清远县学,22岁时又凭优异成绩考入广雅书院,取列广州府闱第一。27岁考取拔贡,以朝考一等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江苏司行走,开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后,授翰林院编修。他不同于清朝的遗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而是能跟时代步伐前进,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1906年,他决心赴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京师法律学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试贵州省主考。1930年南归,受聘为香港大学教习;1933年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兼附中校长。
朱汝珍不仅是一个科举生,他还是一个抗日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时,朱汝珍早已是68岁的老人家,他由于受爱国思想驱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在香港主持清远公会,组织募捐、义演为抗战筹款。香港沦陷后,他不惧日本人和汉奸的威逼利诱,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期间,年事已高的朱汝珍还发动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极力帮助因战乱流离失所的难民疏散回乡。抗战期间,有3万多清远人在香港谋生。他们大都是从乡间逃荒走难流落到香港的农民。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平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纷纷离港返回内地谋生,一些有实力的社会社团也积极协助乡人回乡。当时在香港的清远人,要回乡又缺路费,许多人只好流落街头乞食,病倒街头。朱汝珍主持的清远公会想方设法帮助难民回乡。1942年,同乡会要组织3万多清远难民疏散回乡,但由于这时日本人已有所察觉,将公会的账号冻结了,一时筹措不到经费,难民的处境异常艰难。后来幸经朱汝珍斡旋,同乡会才解决了全部疏散经费。1942年2月、3月间,第一批几百名难民从九龙步行经过深圳到达东莞虎门乘船返回广州,再坐车回清远。到三月底,最后一批难民也顺利启程了。三万清远难民得救了!
我还了解到,朱汝珍写得一手好诗文,又擅长书法艺术,行书疏淡和平,娴静爽利,有晋唐遗风。他知道刘春霖、商衍鎏、张启后也有书画作品,便将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的书画作品。朱汝珍著作颇多,主要有《词林辑略》、《词林姓氏韵编》、《清远县志》、《阳山县志》等。在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学发公祠里还保留着多副由朱汝珍所撰并书的石刻对联。
家乡出了这样一个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远人的骄傲!
清远市博物馆记载着朱汝珍的史实
Ⅵ 历史英雄人物简介
1、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2、史可法
史可法,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
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词,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
3、张自忠
张自忠,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1914年,他投笔从戎,官至师长,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长。
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军军长。1938年3月,日军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台儿庄进发。张自忠率部在临沂阻击,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歼敌4千余人。
4、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 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5、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6、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Ⅶ 清远有什么杰出人物
瑶乡孩子王
-刘昕 忠诚卫士
-刘家庆 教坛新星
-朱活强 科技排头兵
-李劲 新农村带头人内
-杨月梅 镜头记者容
-杨格亮 仁医仁术
-吴凡宇通信网络标兵
-欧勇健 烈火忠心
-曹德志 第五届“清远市十大杰出青年”名单世界射击冠军
-曾冬娣
Ⅷ 作文清远历史文化人物
《寄小读者》是冰心奶奶1923年赴美留学期间与国内小朋友的通讯集,主要介绍异国风光,赞美大海、赞美星空,还用与儿童心理相感应的笔致,赞美无私的母爱.真切的感受,细致的描绘,天真的幻想,婉约明丽的风格,吸引和陶冶了我们的心灵.
《寄小读者》(通讯十),全文的中心就是赞扬母爱和童心.第一部分,是作者母亲"述说我幼年的故事”,是母爱动人的事实.第二部分,对“母爱”进行分析,母爱是无私的,普天下的母爱的分量是同等的.第三部分,引导孩子们到母亲那里去倾听各自的母亲述说各自的“幼年的故事”.从具体事例入手,再适当进行分析,最后引导孩子们各自找事实来巩固这个认识,这就是作品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人间有许多“爱”的感情,“母爱”是人间伟大的“爱”的一种.鲁迅说过:“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五四”期间,提倡的正是这种“天性的爱”.因此,作品中所讲“母爱”,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是张扬人的天性的爱,反对封建主义的孝烈道德的爱.作品中特别提到,当她问母亲“为什么爱我”时,她母亲只是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作者强调这种“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的,也就是摆脱了封建道德影响的“天性的爱”.事实上每一个人开始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时候,母亲总是第一个启蒙老师.每一个人对于父母、家庭总是怀有难忘的感情,总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原因就在于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印象,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因此作品抓住幼年孩子的特点,引导我们来认识世界,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