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么关于“先理解被人 在被别人理解”的传统故事或历史典故吗不胜感谢!!!
相应的传统故事:
1.推己及人。
春秋时,有年冬天,齐国下大雪,连着三天三夜还没停。
齐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厅堂欣赏雪景,觉得景致新奇,心中盼望再多下几天,则更漂亮。
晏子走近,若有所思的望着翩翩下降的白絮。景公说:“下了三天雪,一点都不冷,倒是春暖的时候啦!”
晏子看景公皮袍裹得紧紧的,又在室内,就有意的追问:“真的不冷吗?”景公点点头。
晏子知景公没了解他的意思,就直爽的说:“我听闻古之贤君,自己吃饱了要去想想还有人饿着;自己穿暖了还有人冻着;自己安逸了还有人累着。可是,你怎么都不去想想别人啊!”景公被晏子说得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2.将心比心。
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一天晚上,为酬谢有功将士,摆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开怀畅饮。在轻歌妙舞的气氛中,忽然,灯火全部熄灭。黑暗中庄王的爱妾受到一个将士的调戏(似乎是无意的失误)。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个将士的头冠,让庄王点灯,捉拿那个无冠带的人。庄王不但没有发怒,反而说:无妨,此刻宴乐饮酒自不必拘泥妇人之节。并让所有的人都取下头冠,当灯火再亮时,将士中无一人戴头冠。真是难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数年之后,楚军与晋军交战,楚军处劣势,突然,一位将士冲向敌阵,使战争转败为胜。这位将士就是当年调戏庄王爱妾的那人。
❷ 关于相互理解的历史故事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❸ 有关历史故事的两篇文章长点
小人物之马车夫羊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经常是你敲我一榔头,我打你一棒槌,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肉。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肉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人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昏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羊肉吃,今天我就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所以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
小人物之谋士许攸
小人物不仅能够毁家灭国,他们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能够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
公元199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争夺北方老大地位的官渡之战。在战争过程中,曹操处于不利的地位,眼看就要弹尽粮绝了,曹操屡次向留守许都(今河南许昌)的写信告急。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不出粮食,只能回信给曹操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告诉他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不久以后,曹军还真的等来了战争的转机。
唐宪宗决意削藩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李纯登上了皇位。那时,距安史之乱虽已有三十多年,但朝政紊乱,天下并不太平。尤其是那大大小小的藩镇,骄横跋扈,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这种情形自然不能被李纯所容忍。因此,在主战的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唐宪宗很快就把目光对准了各地藩镇。吴元济的淮西道是当时最大的藩镇之一,而且,他对朝廷也最不恭顺。据统计,从吴元济干父吴少诚起三十多年中,淮西就一直屡叛屡降,共造反十多次。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吴少诚去世,吴元济想继承父亲的位置,遭到唐宪宗的拒绝。吴元济于是纵兵劫掠,他的叛降,能直接影响到其他藩镇对唐朝廷的态度。元和九年(814年),唐宪宗发兵10万,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元帅,举起了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大旗。
藩镇首领制造恐怖
元和九年秋,唐军四面包围了淮西。在此情况下,造反老手吴元济立即跟以前一样,一方面派兵抵抗;另一方面向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和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发出求援信,请求他们向朝廷上书,赦免淮西。李师道、王承宗虽然都与吴元济不和,但也都清醒地意识到:若唐王朝灭了淮西,那下一个目标就会是自己。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马上上表“请赦元济”。但这时的唐宪宗决心已下,断然拒绝他们的请求。此情形自然引起了李师道和王承宗的恐慌与不满。为了迫使唐政府从淮西撤兵,他们决定对唐政府采取恐怖行动。那时,各地藩镇为了自身利益,都养着幕僚。根据幕僚献策,元和十年春,李师道和王承宗等人向唐王朝统治地区派出许多无赖盗匪,这些人杀人掠贷,抢劫财物,到处制造恐怖气氛。其中在对河阴转运院的一次行动中,他们就“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匹、谷二万余斛”,造成了极大的人、财损失。更严重的是,由于李师道等在行动时并不只限于军政目标,很多平民也无辜受累,因此在民间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唐王朝被迫调用许多兵力来加强治安,因而对淮西的压力也就减轻了。鉴于此,许多唐臣纷纷请求暂罢征淮兵。但唐宪宗认为这样正好中了吴元济等的奸计,坚决不允许。他在下令各地严密戒备的同时,进一步向淮西增派了兵力。第一步行动没有奏效,王承宗便根据幕僚的再一次献策,派刺客刺杀唐朝的宰相。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一天之内,两位宰相遭袭,一死一伤!这对唐王朝来说,自然是惊天大案。唐宪宗闻讯后,立即强化了反恐怖措施。首先,他下令加强保卫:派士兵拿刀带弓,守卫在宰相左右。宰相所过之地,行人都得回避。并增派人力加紧侦破刺杀宰相的案件,还重金悬赏,以期尽快破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神策将军王士则等查出刺客系王承宗等人派遣并将他们捉拿归案,唐政府审讯后,将捉拿的5名刺客斩首。但这只是打击了王承宗的恐怖势力,李师道的恐怖网络则基本没有被触及。
“不耻下问”这话,是孔子讲的。说起孔子的家世,那可远了。他出生在春秋末叶的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姓孔,名丘,字仲尼。至于大家为何都唤他作孔子,这其实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尊称。
孔丘的爷老子叫孔纥,其人魁梧雄壮,仪表堂堂,文武双全,膂力过人,是鲁国威名远播的一员虎将。
这年,孔纥已过六十四岁,虽已有一妻一妾,可正室施氏只生了九个闺女,小妾倒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伯尼,但是个跛子,想要一个健全的儿子就成了孔纥的一大心愿,决意再娶第三房。新人颜征在进门这天,孔纥大人一门心思只想生儿子,一瞅后晌天气晴好,就异想天开,命人套好马车,铺垫厚实,带上祭祀用物,载上新人,朝城东尼山兴冲冲地驶去。车跑得轻快,尼山隐约在望,半山神庙在绿树丛中,琉璃瓦顶映着阳光分外耀目。望此孔纥倏然一阵兴奋,不由自主地搂住新人;征在显然尚不习惯这种亲密,有些害羞,欲挣脱孔纥的怀抱;然而武将出身的邑宰老而不糠,青藤只得紧傍老树。孔纥轻声道:“你没听说过?尼山神庙灵得很呢!回头我俩入庙求子,你可不许有丝毫杂念!”征在面红无语,默然垂头。或许是新人的嫩脸娇热熨开了孔大人的厚面褶皱,孔纥谈笑风生:“……我们孔家世系,上溯有灭夏桀而建立商王朝的成汤子乙。黄帝是我浩浩华夏的始祖圣哲!我孔氏作为黄帝的嫡脉子孙,无上荣光啊!”孔大人说着一脸景仰之情。征在茫然无语。孔纥又开口了:“你可知道,为夫为什么要带你来这尼山神庙求子?”征在总算开了口:“你不说谁知道。”孔纥神秘地对新人说:“史说,黄帝的生地就在寿丘,古寿丘就在本邑城东。”“哦……”征在一笑。孔纥更来了兴致:“上古时,少典国君有妃附宝,一日她在原野上行走,傍晚时天边闪电突现,如龙飞绕缠北斗枢星,当即一阵心动腹热,有了身孕,怀了二十四个月,后在此地生下了至尊至伟的祖圣黄帝……所以,我今与汝诚意来此圣地求子,是喜夫人年少丰盈,天性仁孝,你我贞洁交合,赖祖荫庇佑,上苍恩赐,育得硕男,我孔门瓜瓞绵绵,祭祀不绝……”说着车到了山门前……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魅。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出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的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的咆哮时,在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业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绝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❹ 关于理解他人的小故事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二人是好朋友,彼此相知很深。
他们两人曾经回合伙做过生意,分利的答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呀。”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而且他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这时,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且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决辞掉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劝说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国。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
果然,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❺ 关于“理解”的古代或现代名人事例
三尺巷的故事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2.孔子教导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3.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4.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高山流水觅知音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钟子期听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间,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二人谈诗吟对,举杯邀月,对影奏琴,《高山流水》曲罢,弹者动情,听者沉醉,好不惬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分不幸的是。
某一天钟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伤心不已。 人死不能复活。俞伯牙将子期葬于村西的泾河旁,那里风景宜人,白色的水鸟栖息在河边,高大的垂柳扬枝吐绿,红色的玫瑰开向天边,子期的墓掩映其间。 伯牙长叹:“天下再无知音!”从此每天操琴于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过问世间事。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强烈不满,整天抱怨他不懂赚钱,只会消费。俞伯牙心想妇人之见,实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几十载,却还不及楚人钟子期理解他,一个能达到心灵共鸣的知音岂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样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将过来,不禁摇头喟叹:“天下之大,知音却难觅啊!” 老婆这次却未数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过他手中的琴,端坐下来。伯牙疑惑地看着她,结婚这么多年,他从未见过妻子奏琴,也未听她谈琴,不知这回葫芦里卖什么药? 却见她已经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他无数次弹给子期听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艺竟是如此之高,远在自己之上!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燕过柳梢。
一曲奏罢,万籁俱寂。 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只一个钟子期,也不只一个俞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 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尝试过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