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用历史说故事

用历史说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01 01:02:32

A. 说一个历史故事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寒食节的由来取意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晋公子重耳未继位之前,遭到晋献公的追杀,在外颠沛流离了19年。介之推与狐偃、赵衰等一批老臣,与重耳患难与共,相伴十几年忠贞不二,吃尽了苦头。最艰难的时候,介之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当了君王,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晋文公。他重赏了有功之臣,谁知偏偏把介之给忘了。而介之推却也不申辩,不争功,背着老娘隐居深山,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的功劳,十分惭愧,便派人寻找介之推母子。打听了很久,听说在绵山一代隐居。可是还是寻不到,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之推出来。面临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后与母亲紧抱一棵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十分懊悔,便下令厚葬介之推,还改为绵山为介山,以示追悼。并亲自为介之推扫墓。晋国百姓为纪念介之推,每年冬至后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节气那一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B. 讲一个历史故事

因为“安定门之约”,也是因为尽快逼迫清政府议和的手段,当然也有心思想要掩盖当时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罪证,所以才有了两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

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始,数日后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入,并释放了囚禁的使团。但是当时使团中的一些人员伤亡,以及使团内部自称受到虐待的报告,致使当时驻清英国最高长官额尔金,照会恭亲王。要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以作报复。

其实第二次焚毁圆明园也是由于“安定门之约”的约束原因,当时于英法联军约定不得毁坏京城内的建筑设施,而为了催促清政府尽快接受和谈,英法联军选择了当时在京郊的圆明园,作为报复警告以及示威的场地。当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联军想要掩盖当时在圆明园暴行的嫌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只剩下些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的暴行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还在述说当时的惨状。这些耻辱,我们无法遗忘,也不应该遗忘。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终将会努力让我们的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这些耻辱永远无法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C. 求一历史故事,上台讲故事用

东方朔故事

公车令奉禄微薄,又始终没有见到皇帝,东方朔很是不满。为了让汉武帝尽快召见自己,他故意吓唬给皇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 又不能打仗, 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 对国家毫无益处, 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大为惶恐, 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 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株儒身高3尺, 我高9尺, 所挣傣禄却一样多, 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 就干脆放我回家, 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白米。” 东方朔诙谐风趣的语言, 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 遂任命他侍诏金马门, 不久又擢为侍郎, 侍从左右。

汉武帝喜欢游戏, 为政之暇, 常出谜语, 让侍从猜测。东方朔每猜必中, 应答如流, 很快得到宠幸。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 屡屡向汉武帝谏诤国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汉武帝为了田猎游乐, 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 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赞同, 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 天将降福, 骄傲奢侈, 天将降灾。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 苑林不宽广, 要建上林苑。试想, 关中一带, 土地肥美, 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 小民赖以富足, 划地为苑, 将上乏国家, 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 拆人房屋, 将使小民无家可归, 伤心流泪, 怨恨朝庭。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 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 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 不可不察。”汉武帝虽不愿停修上林苑, 但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 下诏赐给黄金百斤, 并授予太中大夫给事中的官衔。

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宠爱,但她却骄横不法, 酒后杀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请示。武帝碍于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于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纷纷为昭平君求情, 独东方朔故作糊涂, 向汉武帝祝颂说:“圣王执政, 哭赏不避仇敌, 诛杀不择骨肉。今圣上严明, 天下幸甚!”此举使汉武帝难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惩处了昭平君。

汉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欢臣下歌功颂德。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以为联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圣上功德, 超过三皇五帝, 要不众多贤人怎么都辅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来做丞相, 孔丘来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来做大将军…… ”东方朔一口气将古代32个治世能臣都说成了汉武帝的大臣。他语带讽刺, 但又装出一幅滑稽相, 使汉武帝欲恨不能,破泣为笑, 笑恨之余又确实感到自己不如圣王。

甘罗故事

甘罗的爷爷甘茂,是秦国的丞相,有一回因为一件事得罪了秦武王。秦武王本想处罚甘茂,可又觉着他是朝中老臣,不好公开发落,就想了个法子整治他。

这一天,秦武王把甘茂叫到面前,板着脸说道:

“命你在三天内,给我送来三个鸡蛋。”

甘茂刚答应了一个“是”字,秦武王又接着说:

“我要的可是公鸡蛋!听清了吗?公鸡蛋。”

甘茂立刻傻了眼。他睁着惊讶的眼睛,呆呆地望着秦武王。秦武王连看都不看他,挥挥手说:

“你走吧。”

甘茂回到家里,茶不思,饭不想,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甘罗见爷爷神色不对,就缠着爷爷非要问出个究竟不可。甘茂只好一五一十地说出了原委,最后叹了一口气,说:

“我的死期已经不远了。”

没想到甘罗听了以后,一点我也不着急,反倒安慰甘茂说:

“爷爷,您别着急,三天以后,我替您去面见大王。”

三天的限期到了。秦武王召见甘茂,想不到进来的竟是一个孩子。

“你是谁家的孩子?”秦武王奇怪地问。”

甘罗不慌不忙地说:

“尊敬的大王,我是甘茂的孙子甘罗。”

秦武王生气地说:

“你爷爷为什么不来见我?倒派了你这样一个孩子,真不像话!”

“报告大王,我的爷爷正在家里生孩子,来不了,所以派我来见大王。”

秦武王一听这话,禁不住怒火上升,一拍几案,说:

“真是胡说,男人怎么会生孩子呢!”

甘罗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地答道:

“大王说得有理。既然男人不会生孩子,那么公鸡也自然不会下蛋!”

秦武王张口结舌,不能答对。他觉得眼前这个孩子真是又聪明,又大胆,实在太可爱了。于是就不再提要公鸡蛋的事儿,甘茂也免了一场灾难。

不久,秦武王死了,他的弟弟即位,就是秦昭王。有人在秦昭王面前说了甘茂的坏话,甘茂被迫逃到了魏国。他的封地、家产也被没收了。甘罗只好四处流浪,后来成了一个叫吕不韦的大官的食客。

智激张唐

秦王赢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政治家卷一)即位的时候,吕不韦掌握着大权。

有一次,秦王打算派一个大臣到燕国去当丞相,以便秦、燕联合起来,夹攻中间的赵国。吕不韦就推举了张唐。没想到张唐说什么也不愿去燕国。他苦着脸对吕不韦说:

“以前,我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赵国人十分恨我,赵王还下令,谁能捉住张唐,就赏谁一百里的土地。现在,要是派我去燕国,必定得从赵国经过,那我还能活命吗?”

不管吕不韦怎么连劝带吓,张唐就是不肯去燕国,弄得吕不韦很不痛快。

只有十二岁的甘罗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见吕不韦。他见吕不韦正一个人坐在那里生闷气,就故意装出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

“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号),您怎么不高兴呀?”

吕不韦说:

“我想让张唐出使燕国为相,他死活不肯去,所以我心里不高兴。”

甘罗说:

“请您把这件事交给我来办吧,我一定能让张唐到燕国去。”

吕不韦听了这话,不觉生起来气来,大声呵斥说:

“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肯,你一个小孩子怎能劝得动他?真是岂有此理!”

甘罗却不慌不忙地说:

“七岁的项橐曾当过孔子的老师。我都十二岁了,您难道不能让我试试看?要是我办不成这件事,您再发火也不迟。”

吕不韦也知道甘罗聪明机智,口齿伶俐善辩,这次又看他态度诚恳,言之成理,就说:

“那,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马上去拜访张唐。一见面,他装出一副难过的样子,说:

“您的死期快到了,所以我今天特地赶来凭吊您。”

张唐一听,气得要命,瞪着眼嚷道:

“你这个孩子怎么说出这样难听的话,真是太不懂规矩了。”

“您先别生气。”甘罗不慌不忙地说,“您说您的功劳比起当年的武安君白起来,谁的功劳大?”

“那怎么能比呢?”张唐说,“武安君是先王在位时候的名将,向南打败了楚国,向北镇慑住燕国、赵国。长平一战,一次就消灭了四十多万赵军,夺取的城池不计其数。我可比不上他。”

甘罗点点头,接着又问道:

“我再问您,拿当年的丞相范睢和当今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势大?”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势大啦。”

甘罗说:

“您不会不会知道吧,当年范睢要攻打赵国,白起不同意,结果怎样呢?白起被迫逃亡,死了!如今,文信侯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说什么也不肯去。这样下去,我可真不知您将会死在什么地方!”

听甘罗这么一说,张唐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马上说:

“我真糊涂啊!你回去转告丞相,我这就动身到燕国去。”

甘罗嘱咐张唐抓紧准备行装,自己又去见吕不韦,把张唐同意去燕国的事告诉了他,又说:

“请您转告大王,让他给我五辆马车,我先到赵国通报一下。”

这回吕不韦可不敢再小看甘罗了。他立即进宫,把这件事的经过告诉了秦王赢政。

赢政听了以后,惊喜地说:

“听你这么一说,我倒很想见见这个孩子。”

于是吕不韦就带着甘罗去拜见赢政。赢政提出了很多问题,都没有难倒甘罗。最后赢政高兴地说:

“到底不愧是名门之后啊!”

赢政派了十辆马车、一百多个随从,由甘罗带着出使赵国。

出使赵国

赵襄王听说秦国的使者到了,赶忙出城迎接,谁知一看,来者竟是个孩子,心中有些不高兴,说:

“你们秦国难道没有岁数大的人了吗?怎么派你一个小孩子来了?”

甘罗不慌不忙地答道:

“我们秦王用人向来是岁数大的人委派大事,岁数小的人委派小事,所以才派我出使贵国。”

赵襄王一听这话,觉得这孩子十分聪明,就问他到赵国来有什么事。甘罗问道:

“大王,您听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吗?”

“听说了。”

“还有,张唐将要去燕国当丞相,您也听说了吗?”

“也听说了!”

甘罗故意做出神秘的样子,低声说:

“您难道看不出来,赵国快要完了吗?”

见赵襄王一副吃惊的样子,甘罗这才接着说道:

“燕国让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说明燕国相信秦国;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任丞相,又说明秦国信任燕国。要是秦、燕两国联合起来夹攻中间的赵国,赵国可就危险啦!”

听甘罗这么一说,赵襄王再不敢小看甘罗了,急忙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秦和燕交好,是为了进攻赵国,扩展河间(现在的河北省中部)一带的土地。要是大王答应把河间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我回去以后,一定请求秦王把太子丹送回燕国,那么秦、燕的关系就会疏远。然后,赵国就可以前去攻打燕国,得到地好处可就远远不止这五座城了。”

赵襄王一听,立刻转忧为喜,当即决定把河间的五座城池割给秦国。甘罗带着王城的地图回到国都咸阳。秦王按照甘罗的建议,不但没让张唐到燕国去,还把太子丹送回国。不久赵国派大将李牧(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军事家卷)率兵攻打燕国,夺取了三十座城池,并分给秦国十一座。

秦国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了许多城池和好处。为了奖赏甘罗,赢政封他为上卿(相当于丞相),还把以前没收的甘茂的的土地赐给了甘罗。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D. 讲历史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E. 说几个历史故事

揭秘周恩来为什么一生没有儿女

1919年的盛夏,原本相隔数千里、年龄相差6岁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天津的一次学生集会中不期而遇。

那天,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念书,担任着女师女界爱国同志会讲演队队长和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的邓颖超在天津南开学校的礼堂里进行讲演。而此时,不久前刚从日本回国参加五四运动、担任着《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的周恩来正巧坐在礼堂的中间。邓颖超精彩的讲演打动了周恩来,这一天周恩来和邓颖超开始相识。

这次相遇的背景决定了他们日后爱情的性质。他们是因为革命才走到一起的,革命是他们爱情产生的媒介和前提,他们的爱情注定是两个革命者的爱情。

此后不久,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发起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并出版革命刊物《觉悟》。这一段时间共同战斗的经历却为他们日后情感的发展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远在法国的周恩来每每思念起祖国、思念起祖国的朋友和亲人时,邓颖超那热情、勇敢而又淳朴、端庄的形象便在他的眼前一次次闪现。

1923年春天的一天,已经转到天津仁达女校任教的邓颖超收到周恩来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明信片的背后,周恩来用刚劲、奔放的字体写着:“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一向的束缚,勇敢地奔啊奔!”邓颖超被周恩来这漫涌而来的爱的激情打动了,在频繁的书信往来和情感交流中,她也越来越感到智慧、坚定的周恩来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在征得母亲的默许后,邓颖超写信给周恩来,确定了两人间的爱情关系。

1924年7月,周恩来从巴黎回国,9月抵广州,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8月初,21岁的邓颖超只身从上海来到广州。在爱情的呼唤下,两位分别5年的年轻人再次相聚。8月8日,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请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吃了一顿便饭,这顿便饭也成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婚宴。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之后,因为事业需要总是聚少离多。聚时,他们恩爱有加,离时更是互相惦念,互相关怀。

10月6日,周恩来率领国民革命军东征。就在这时,邓颖超发现自己怀孕了。丈夫不在,母亲不在。左思右想,她决定将孩子打掉。她第一次放弃了做母亲的机会。本以为做母亲的机会以后是很多的,没想到,第二次怀孕,她竟因难产而死里逃生,而且从此失掉了做母亲的机会。

在艰难的岁月中,周恩来与邓颖超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广州,无论是在上海还是武汉,他们曾面临着一次次死亡的威胁,却又一次次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在长征途中,当红军长征到毛儿盖时,周恩来病倒了。他连续几天高烧,不能进食,肝区肿大。经医生检查,周恩来被确诊为阿米巴肝脓肿。但是在当时条件下无法消毒,不能开刀或穿刺,只能采取用冰块冷敷的办法,控制炎症的发展,这在当时看来,周恩来的病情凶多吉少。闻讯急急赶来的邓颖超在周恩来的担架边苦苦守候了三天三夜。也许就是这三天三夜的苦苦守候,使得周恩来终于在早晨奇迹般地从地狱边回转……

毛泽东拒绝人民币印自己头像时间:2011-06-24 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 作者:党史纵览 点击:39188次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挂牌仪式在石家庄中华北街11号隆重举行。同日,人民币在石家庄市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县正式发行。此时,在远方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战场上,大决战的隆隆炮声正在宣告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同时也像是在为未来新中国的中央银行成立典礼喝彩。

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成立

在人民币发行之前,各解放区都有自己的银行,并各自发行货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流通范围较小、种类繁多的区域性货币和地方流通券。这些货币大多来源于抗战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原先的割据状态被打破,各地区之间物资交流、贸易往来增多,这就要求各解放区统一财经政策。

1947年3月1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华北财经会议在河南省武安县(1949年划归河北省)冶陶镇召开。为了统一思想,中央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

董必武带着夫人和孩子从陕北一路东行。当他们走到山西五台县东山区大槐庄时,所带的干粮吃光了,警卫员跑到一个小店买烧饼,但店家不收陕甘宁边币,甚至连公家开的商店也只认晋察冀边币,最后警卫员只能空手而归。孩子饿急了,董必武的夫人只好用一块新布料换了两个烧饼。这件事使董必武深切体会到货币统一的必要性。

董必武在起草《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时,就将“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列为规程的第五条。中央批准后,华北财经办事处便开始酝酿筹建中央银行,并开始考虑新货币的设计和印制问题。

经过一番考虑,董必武致电中共中央:“已派南汉宸赴渤海找张(鼎丞)、邓(子恢)商议建立银行的具体办法。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否可以,请考虑示遵。名称希望早定,印钞时要用。”

当时,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正在陕北转战。接电后,他和周恩来、任弼时仔细推敲后,回电说:“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过早一点儿?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后来,由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就叫人民币。

1947年冬天,在河北平山县夹峪村一座农家小院的门前,挂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牌子。其成员的工作是搜集各解放区货币发行政策、发行指数、物价指数和设计人民币票样等。

毛泽东拒绝在货币上印自己的像

根据董必武和南汉宸的指示,晋察冀边区财政印刷局开始设计人民币票样。大约在1947年11月,设计出来的票样送到夹峪村后,南汉宸立即呈报给董必武审定。

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董必武题写的。他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特地沐浴更衣,怀着无比庄重和虔诚的心情,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6个字。

那时候,中共中央还在陕北。毛泽东得知票样上印有他的像后,致电董必武,不同意钞票上印他的像。理由是,钞票是政府发行的,他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要印也要等将来他当了政府主席后再说。

这已经是毛泽东第二次拒绝在货币上印他的像。第一次是在中央苏区时,黄亚光设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货币时就准备用他的像,那时毛泽东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然而,毛泽东在审看票样时却说:“我的像不能用,我没有这个资格。”谁有这个资格呢?当大家犯难时,毛泽东出了个主意:可以考虑采用列宁的头像。这就是列宁像出现在中国红色货币上的原因。

经过一番思考,董必武要求人民币的票面设计,应尽量体现人民性质,反映工农业生产。人民币的设计风格就此定调。

F. 讲历史人物故事

孙敬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苏秦刺骨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宋濂)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虽很笨,但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4、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5、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G. 说历史和说故事有何区别

说历史是要根据正史来的,必须有一定的真实性,而故事可以带一些传奇色彩,来使故事更加生动.

阅读全文

与用历史说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