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萍乡中学的校友杨鑫辉是什么人
杨鑫辉
男,中共党员,1935年7月11日出生于萍乡市湘东镇,1954年考入华中师江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耒阳师范,1965年,回到萍乡中学教语文,1979年12月,回到江西师范学院学习心理学,1995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科所所长、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江西省人大代表、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省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省科协常委、省社联常务理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等。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省重点学科心理学科带头人,校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兼评议组长。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委会主任,全国维果茨基研究会顾问,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人·机·环境专业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名誉主编,《心理世界》顾问,江苏省心理学会高级顾问。
主攻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同时非常重视心理学的应用:是中国心理学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的重要空白;首倡重建现代心理技术学新体系,创办了国内首家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提出现代大教育观理论建构,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主张最大地发展学生、最好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率先招收中国心理学史、心理技术学和思维科学研究生,指导培养硕士生30人,博士生13人,并指导博士后。
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被国家教委等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收入《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1990)、《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1995)、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20世纪杰出人物传》(1998)等辞典。
出版学术专著、主编、合编著作26本,发表论文120多篇,获省部级一、二等奖17项次。其中个人专著《中国心理学思想史》获中国图书奖、华东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江苏省政府社科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论文《研究中国心理学史刍议》获江西省社科成果一等奖;任副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⑵ 萍乡有什么历史人物或事情
吴希(1237—1279),南宋将领。
李有棠(1837-1905),字芾生,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萍乡莲花人,明代著名教育家。
黄海怀(1935—1967),当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
朱益藩(1861-1937),字艾卿,号定园,朱益浚之弟,光绪庚寅翰林,官至湖南正主考,陕西学政,上书房师傅(当任溥仪的汉文老师),考试留学生阅卷大臣。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即今北京大学校长之职)、著名书法家。
文廷式(1856~1904) ,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近代词人,维新派人物。
刘凤诰(1760—1830年),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清朝大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进士,授编修。超擢侍读学士,提督广西学政。官至吏部右侍郎,以罪戍齐齐哈尔。释回,给编修。道光元年,因病回籍。道光十年,病逝于扬州。凤诰工古文,著有《存悔斋集》传于世。
张国焘(1897—1979),又名张特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喻宜萱(1909——2008),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兼声乐系主任。
凯丰(1906—1955),原名何克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蔡孟坚(1905—2001),字侔天。国民党高级官员。中统重要特工。后来历任陆海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少将处长、武汉警察局长、兰州市长、江西省建设厅厅长等许多重要职务。国民党迁台后担任过蒋介石驻日本私人代表、中国电影公司董事长、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⑶ 萍乡中学出过几个清华北大啊
没几个 近几年都没有 最近的一次是09年的
⑷ 历史上的江西,出过哪些名人
众所周知,江西省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华东地区的江南一带,交通方便,有着干越之地、形胜之区等等的美称。正所谓人杰地灵,在过去几千年历史中,江西地区可以说是人文荟萃,群星璀璨,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在历史上,陶渊明、欧阳修、汤显祖、王安石、文天祥、林士弘等人都是出自江西。
最后,江西作为历史名城,在过去几千年历史中出过非常多的名人,除了上面介绍的名人之外还有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等等都是江西出身。
⑸ 萍乡中学
萍乡中学地处萍乡西城鳌头山上,渌水荡漾过此而折向西南。学校素有“赣西文化堡垒,渌水知识摇篮”之美誉。民国初年吉安诗人于京友《谒乡城》中有“素闻萍城鳌头山,山有学堂不等闲”之佳句,其中“学堂”即指萍乡中学。
学校前身为明万历年间创建之鳌洲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更名为“萍乡学堂”。系我国创办最早现代公立中学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萍乡中学堂”。近百年来,校名虽先后改为“萍乡公立中学”、“萍乡中山学校”、“萍乡县立中学校”、“萍乡市第一中学”等,但全日制普通中学建制一直沿袭至今。
萍乡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生黄钟杰以同盟会内务部员身分鼓动策划反清斗争,被捕牺牲,成为萍乡中学第一位革命烈士。1925年,学校建立了“CY”小组(共青团组织)和中共地下支部。大革命期间,刘少奇、李立三曾到萍乡中学宣传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萍中师生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解放战争开始后,萍中师生积极投入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迎解放的斗争洪流。1949年春,萍乡中学重建中共地下支部,参与领导萍乡地区的革命活动。萍乡中学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及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如大革命时期壮烈牺牲的邓贞谦、彭树敏烈士,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少共中央局书记、代理中宣部长的何克全(凯丰),曾任湘鄂赣省委书记的林瑞笙,解放后第一任国务院海关总署署长的孔原,曾任农垦部副部长的刘型等。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萍乡中学有两任校长---罗运磷、张宗和均为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贡献了热血和生命。另外,张国焘也曾在萍乡中学就读。
萍乡中学校友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各自的工作中脱颖而出者也为数不少。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学周、陈述彭、简水生等。原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长彭康,原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喻德渊,原湖南师大校长林增平,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贺宪武,原湖南日报总编傅白芦,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武汉工大校长欧阳世翕,贵州工学院院长胡国根,中南工学院院长孙德伦,长沙电力学院院长颜国良,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水稻专家颜龙安,创寄体汰脱定理的旅美化学家钟焕成,旅台经济学家陈文龙。二胡作曲家、演奏家黄海怀,作家中杰英,饮誉海内外、有“神州双管李”美称的书法家李远实,雕塑艺术家朱照林,运动健将李大培、肖志芸,心理学家、获江西省有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杨鑫辉,昆明陆军学院院长邓福全少将等,均是历届校友中的佼佼者。
主教学楼:雏鹰楼校园占地138736平方米,建筑面积32522平方米,新型运动场地36000平方米。环境优雅,草园宽畅,绿草如茵。林荫小道,时传琅琅书声;花香鸟语,常怀鸿鹄志向。池荷滴露,每闻鱼呷蛙鼓;绿树洒荫,坐伴晨曦暮霭,实为理想之读书圣地。图书资料15万余册。现代化天文台、微机室、语音室以及理化生分组实验设备齐全。全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8个,“依托”办学的初中教学班有12个。学生人数达3600多人。教职工人数达225人。其中高级教师86人,一级教师61人,特级教师1人,部级劳模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教师中本科学历占百分之九十,硕士研究生学历占百分之十。
学校以全面贯彻教学方针,狠抓素质教育而著称。深得原国家教委副主任、萍中校友柳斌同志所言“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之精髓。
目前,学校本着“以德求得,因材育才”之办学宗旨,提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之办学新目标。更新办学理念,强调“市场生存意识,生本中心意识,人才品牌意识,名校名师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走“一托多”的新型办学模式。
学校教师素重“修身”,“生本中心”意识强烈,始终立于教育教学改革之前沿。顺应时代要求,率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多媒体、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大面积应用。不断承担教育“系统工程研究与试点,高中新课程试验,电教教材评价研究”等国家级研究性课题卓有成效,大量文章及各科专著散见于全国各种刊物及出版社。办公楼一脚
萍乡中学历来以严谨的教风、学风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令芸芸学子趋之若鹜。市内外芸芸学子,向往萍中,趋之若骛。入校之后,如鱼得水,于知识海洋之中舒心遨游。真所谓:“两耳兼闻窗外国家大事,一心活读世纪科技新书。”德、智、体、美、劳、无所不修,成绩卓著。1922年,江西共选拔25名学生赴法留学,其中8人是萍乡中学学生。1945年国民党政府核准全国9所中学可向国立交通大学保送学生,萍乡中学忝列其中。解放五年后,萍乡中学被确定为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1991年,被载入《中国中学名校》一书。1994年12月,学校首批通过省教委的重点中学评估验收,并被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萍乡中学的升学率一直是比较高的,自90年代始,高考历年稳居榜首,于全省亦名列前茅,年年均有数名高才生踏进北大、清华门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有2001年中央电视台一台“三星智力快车”节目活动周冠军之获得者编程高手文戈;有写作高产户巫娟;小发明家谢云鹏等。群体获奖更是可观:获国家级奖达76人次,省级奖达206人次。2001年伊始,学生精编之电子读物《bashe.Coc.Cc》诞生(其前身为学生刊物《跋涉》),深受广大网民喜爱。研究萍水河治理之科技小明星沈鑫同学在日本冈山雄辩滔滔,舌战群英,纵论世界环保。星星虽小,却光华耀眼。
萍乡中学,回顾历史,功勋长存;放眼现在,辉煌耀眼。“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化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顶顶桂冠,令人自豪。
展望未来,促人鼓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们有理由坚信:与时俱进的萍乡中学,在历史之长河,定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种去网络查就可以了,没必要浪费财富
⑹ 江西省萍乡中学的知名校友
科学领域吴学抄周、陈述彭、简水生、颜龙安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领域贺宪武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林增平,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彭康原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长喻德渊原长春地质学院院长傅白芦原湖南日报总编柳斌国家教委副主任欧阳世翕武汉工大校长胡国根贵州工学院院长孙德伦中南工学院院长颜国良长沙电力学院院长杨鑫辉心理学家、获江西省有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经济领域陈文龙旅台经济学家文艺领域黄海怀二胡作曲家演奏家中杰英作家李远实饮誉海内外、有“神州双管李”美称的书法家朱照林雕塑艺术家生化领域钟焕成创寄体汰脱定理的旅美化学家体育领域李大培、肖志芸运动健将政治领域邓福全昆明陆军学院院长、少将孔原解放后第一任国务院海关总署署长(资料来源:江西省萍乡中学官网)
⑺ 江西萍乡景色优美,英雄辈出,这座城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可以说江西萍乡这个地方出了很多的历史名人,首先我要说的第一位是清朝时期的李友棠,而且李友棠小的时候是非常聪明的,此外他用他的刻苦努力年纪轻轻的便担任了国子监这个职位,而且在后续他收集了很多正史以及野史资料,著成了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这两本著作,并且这两本书也成为当代的很多学者研究辽代和金朝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文献。
像其他的历史名人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搜寻一下历史资料然后进行一个了解。
⑻ 萍乡市历史上出过什么大人物
浩气长存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光绪二十年(1894年)初夏,日本海军舰队在渤海湾袭击中国舰艇,实行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而慈禧太后面对国家危难,主张退让求和。此时,文廷式不过是翰林院一个四品侍读学士,但他不畏权贵,不避利害,联合翰林院57人上疏,力主对日作战,并大胆地提出停办慈禧太后六十生日大庆,把这笔庞大的开支用作军费。他还对慈禧的亲信李鸿章等人害怕日本,卖国求荣的行为给予了抨击,因而惹怒慈禧。由于清政府积贫积弱、腐败无能,中日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遭惨败。京师震动,慈禧着慌,逼光绪派员赴日求和。文廷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如果积极抗战,最后胜利终必在我,提出“迁都、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李鸿章赴日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惊。文廷式更是心急如焚,呼吁众人上书力主拒约,痛心疾首地说:“辱国病民,莫此为甚”,“何以见列祖列宗于地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更为恼恨他。文廷式为躲避主和派的陷害,在好友的劝说下,以回籍修墓为名离开了京师。
当时,康有为等发起了“公车上书”,要求拒约、抗战、迁都。文廷式支持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认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有个团体来为变法维新大造舆论,鸣锣开道。同年8月,文廷式返京倡导组织“强学会”,努力探索维新变法、富国强兵之道,创刊《中外纪闻》。“强学会”顺乎历史潮流,势力越来越大。上海设强学会分会,出版《时务报》;湖南设南学会,出版《湘学新报》及《湘报》;广西设圣学会;广州设万木草堂等。正当文廷式一展宏图之际,李鸿章授意他的亲家御史杨崇伊出面弹劾文廷式“遇事生风,常于松筠庵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并奏请下旨封闭强学会。1896年2月,文廷式被“革职,永不叙用,并即行驱逐回籍,不许逗留”。
政治上的沉重打击没有使文廷式灰心丧气,离京回乡后,他走上实业救国之路,“铁无可铸神州错,寒不能灰烈士心”,决心要为实现富民强国的理想不懈奋斗。同年8月回到萍乡,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集股开设“广泰福”煤号,以供汉阳铁厂之需。他兼任矿主,组成采煤、炼焦、运输一条龙经营,月供煤二千吨,成为江南有数的工商综合性大实业。广泰福七厂十八井,是为萍乡安源煤矿建矿的基础。除了兴办实业以外,文廷式力主新学,倡导将书院、祠庙改设学堂,如鳌洲书院改为萍乡学堂,凌云、濂溪、栗江、南台等书院改为高等小学校等,使萍乡的高等小学分布在全县各地,萍乡的“中学生之多,几为各省、县之冠”,“赴东西洋留学者时有所闻”。
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光绪皇帝宣布维新变法。8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戍宫廷政变,在京大肆逮捕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康、梁远遁日本避难,光绪帝被软禁。慈禧从案卷中发现有文廷式的来往信函与奏疏,得知罢官后仍积极参与变法运动,便下令通缉他。文廷式得到友人救助,由香港逃亡日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天,文廷式听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毅然放弃日本学术界给他的优厚待遇,匆匆赶回上海,参加了维新派唐才常在英租界张园召开的中国国会,并把希望寄托在自立军起义的成功上。但在11月间,自立军总机关被破坏,唐才常遭到秘密杀害,自立军起义失败。文廷式的爱国行动再一次受到沉重打击。
光绪三十八年(1904年)8月,文廷式终因壮志难酬,抑郁苦闷,在萍乡城花庙前的家中与世长辞,年仅49岁。他去世后,被安葬在杨岐山普通寺后的半山腰。现在那里还有他的墓地,不少游人向他拜祭,敬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热忱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浩然正气。
文廷式学问渊博,撰述宏富,有《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诗钞》、《文道希先生遗诗》、《纯常子枝语》、《补晋书艺文志》、《闻尘偶记》等著作传世。
▲才思敏捷的刘凤诰
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大门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幅楹联将济南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被誉为“江西才子”的刘凤诰。
刘凤诰(1760—1830),字丞牧,号金门,是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乡石观泉村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后,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后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其间先后任过广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学政,充当过湖北、山东、江南等省的乡试正考官。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称他为“江西大器”。
刘凤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萍乡民间流传他许多随机应变、能言善对的故事。
刘凤诰少年时就以神童之名著于乡里。某年春插时,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刘凤诰从田边经过,便说:“禾秆绑秧父抱子”,命对。恰巧一少女提着一篮小笋经过,刘凤诰灵机一动,便对道:“竹篮盛笋母怀儿”。大家盛赞绝妙。
刘凤诰考中秀才后,楼下村里有户人家娶儿媳,宾客盈门,热闹非凡。主人年过花甲,逢此喜事,精神振奋,躬亲操办。因过于疲劳,心病突发,一命呜呼。祸从天降,喜事变为丧事,眼看新媳妇的花轿即将临门,这门前对联该怎么改写呢?学究儒生请来好几批,然而却是个个摇头,相继拱手告辞。恰巧刘凤诰路过此地,主事的提调求其速作楹联救场。刘凤诰莞尔一笑,即席挥笔而就,为这户人家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门联。联曰:“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围观宾客无不抚掌称绝。
旧制科举,一甲三名必由皇上殿试钦点,以决甲第名次。刘凤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来到金銮殿上后,好奇心驱使他抬头窥视金殿四周,不巧被皇上瞧见,皇上怒斥道:“你看什么?嗯?”刘凤诰一听,诚惶诚恐地答道:“臣想看殿上的字画。”皇上说:“哪些字画?”刘凤诰说:“对联,皇上若不信,臣可以背诵出来。”皇上一听,不妨让他背背,便说:“你若能背出殿上的对联,便可免罪。”刘凤诰果然将殿上的对联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出来了,皇上说:“你怎么有此记性?”刘凤诰答道:“皇上,残月堪照天下。”(传说刘一眼有疾。)皇上闻言大喜,当即口吟上联嘱对:“东启明,西长庚,南极北斗,谁是摘星子?”刘凤诰略加思索后,对道:“春牡丹,夏荷花,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殿下文武百官莫不惊服。按才学,刘凤诰本该中状元,无奈此对意思本来就是专点探花的,“东西南北”非对“春夏秋冬”、“摘星子”非对“探花郎”不可,于是,皇上便钦点刘凤诰为探花。
刘凤诰在京为官,曾以侍读学士身份随乾隆皇帝出游泰山,登峰顶,览群山,见气势迥然,甚是欢欣,随即在峰顶寺庙憩息。寺中方丈借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命小沙弥抬进巨匾,请求御书,以增荣耀。乾隆皇帝素负文墨,游览各地,均喜欢题诗书墨以留御迹。见方丈求书,心中窃喜。然而对硕大巨匾,文思滞塞,吟哦再三,终无从下笔,一时浑身发热,极不自在。忽见刘凤诰随侍左侧,便灵机一动,以笔在手掌上虚划数笔,伸掌以询刘凤诰道:“卿以为可以吗?”刘凤诰见乾隆掌中空空如也,知乾隆要自己代拟,又不肯出声相求,便频频颔首,口中假装吟颂:“‘一览无余,尽善尽美。'好!”乾隆一听这八个字,甚有帝王气魄,默默会意,兴致勃勃地挥毫即书,不料,一开手将“一览无余”的“一”字提高了半格,如果再写下去,字的布局排列甚不美观。他急速停了笔,手不禁汗出涔涔。刘凤诰见此情景,也很焦急,忙思补救办法。正思索间,猛见乾隆的手又伸过来说:“书此,何如?”刘凤诰心知皇上故伎重演,赶忙凑上前去,装作认真地品味了一番,说:“‘而小天下,更美更善。'更绝!”乾隆这一下可放心了,按刘凤诰所言,一气呵成。至今,泰山顶上的寺庙里便是挂着这块“而小天下,更美更善”的横匾。
刘凤诰“崛起寒微”,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他出身贫苦农家,6岁丧母,从小嗜学如命,勤奋刻苦。中进士后,去京城参加殿试,身上仅有14串钱,只好一路步行,实在走不动了才租骑毛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成名及第归,萍乡父老于兴贤堂(今萍师附小)为他集宴庆贺。
刘凤诰很喜爱杜甫的诗,曾集杜诗3卷。他在《著作箴六》中说:“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因而他的诗也都写得很朴实。因为他的诗,广东巡抚李恭毅不嫌他出身寒微,欣然将女儿许配给他,留下千古佳话。刘凤诰在书法方面造诣也很深,正楷、行书、草书样样精通,至今石观泉还刻有他的墨宝。他为人秉性刚正,自持甚严,晚年寓居南昌时,江西巡抚某贪劣,刘凤浩说:“此钱穿耳!”绝不与往来。他做学问更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历时20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五代史记补注》,还编著了《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学者。
道光十年(1830)正月,刘凤诰在杭州病逝,归葬南昌。
▲抵御外侮的吴希
莲花县六市中村有一“勤王台”,虽历经沧桑,可仍保存完好,时常还有人去那里凭吊。当年立“勤王台”的,是一位满腔血泪寄山河的著名抗元将领,他的名字叫作吴希 。
吴希 (1237—1279),字定高,号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从小就学诗文,习谋略,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宋朝南渡后,元朝军队大举南下,文天祥奉诏起兵万人勤王。当时任庐陵主薄的吴希 ,带头联名上书枢密院(相当于今国防部),他在书中慷慨地说:“今主上危难,岂能苟且偷生?惟舍资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报国。”随后他回到故乡,倾家荡产招募勇士数千人,组成勤王之师。在家乡附近的山头上,立“勤王台”誓师勤王。同时派使者联通当时四川和广西的勤王部队,又与毗邻的醴陵、攸县的抗元勇士相约,互为声援,互相策应,以壮大抗元力量。
吴希 带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肃军队,严格军法,鼓励将士誓死收复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击便收复袁州(今宜春)、萍乡等地。当时南宋王朝为表彰其收复失地的功勋,授他为湖南招讨使(相当一省的军事长官)。从此,这支勤王之师军威大振。后来元军举重兵与吴希 军激战,吴希 迎头痛击,愈战愈勇,多次大败元军,乘胜收复醴陵、衡州等地。
当文天祥兵败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沦陷时,吴希 “一死以报国”的忠心并未改变,抗元的壮志并未动摇,继续浴血奋战。1279年,元兵大举进攻莲花,吴希 率众抗击,激战十五昼夜,身受十余伤,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他的一家三十余人都为国捐躯。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带兵去外围抗元,至一坳口马泣不前,不久就传来父亲殉难的噩耗,吴希 的两个儿子便自刎殉国。后人将此地取名泣马坳并立祠纪念。
吴希 起兵勤王抵御外侮的事迹,已载入《宋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时任莲花厅同知的李其昌为纪念吴希 ,曾修复勤王台,亲自作长歌、刻碑以吊之。
▲勤勉治学的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号芾生,是清末的大学问家。上栗县赤山乡周江边村人。其祖父是当地巨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但因他和儿子都目不识丁,常受人嘲讽。相传他曾求一个有名的秀才写了把扇,高兴地随身携带,让人传观。人们看了,窃窃而笑。有个亲戚念给他听,原来写的是一副对联:“家有万顷良田,如何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他虽气极了,但人家说的毕竟是实话,怪只怪自己不读书,也不教儿子们读书。于是他不惜重金,访求名师,教育孙子,礼敬超乎常规。因此他的六个孙子都得以先后成为有名学人。
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记忆力好,而且理解能力也强。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20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他便四处借书,一边读,一边摘录,一边盘算买书。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院士院无不毁于兵灾。他不惜重金,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述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
李有棠在22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25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28岁时,考取补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
李有棠说:“读书时积累资料,犹如居家时积累钱财一样,平时多尽一份力,用时就多享受一份现成。”他归家30多年,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读书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一一摘录下来,全书精华几乎无一遗漏。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
李有棠是无书不读的。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李有棠用了30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很多,尤以《辽史》为甚。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最后写成《辽事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这两部著作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两书的第一次出版。第一次出版后,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李有棠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他决定这次在家中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全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和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李有棠的姓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这两部书于80年代初期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
▲百世犹师的刘元卿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莲花县坊楼乡南陂村人,时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西“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宫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近年来,全国出版的《寓言集》、《笑语选》都选入了他的作品。
⑼ 萍乡有哪些名人
江西萍乡历史名人来
▲浩气长存源的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芸阁,号纯常子、罗霄山人等,萍乡城花庙前(今属安源区八一街)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词家、学者,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廷式七岁时从塾师李禹九就学,常于正课之外自学《文选》。十岁作律诗,颇露诗人才华,后入广州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从学番禺学者陈澧门下,开始学习作词,读钱大昕《潜研堂集》而得史学门径,为菊坡精舍高材生;又曾往粤秀书院听课,阅《海国图志》、《普法战纪》等,渐知五大洲大势与西欧各国富强之状。他从小酷爱科学,博览群书。光绪十六年(1890)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有“小刘金门”(即刘凤诰)之称,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曾做过珍妃的老师,任过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等职,受光绪皇帝的器重。
⑽ 萍乡湘东的历史名人
萍乡名人 著名人物 吴希 李有棠 刘元卿 黄海怀 朱益藩 文廷式 刘凤诰 张国焘 喻宜萱 凯丰 蔡孟坚 吴运铎 彭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