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十位人是谁
额·这个是要具体的历史性的结论吗?只有个人观点,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这些都可以吧,再者吕不韦,秦穆公等等算不?
B. 春秋战国时期风云历史人物有哪些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孙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 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他祖父田书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并把乐安(即今山东惠民县)封为采邑之地,于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来。
其他: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吴起(BC440~BC381):
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赞曰:尉缭称吴起“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鄄之间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孙膑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再一次是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齐威王十五年),魏将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集大臣谋议“早救还是晚救?”邹忌认为“不如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救。”孙膑则认为应等韩、魏两败俱伤时出兵,这样既可令韩完全听命于齐,又可有战胜魏兵的把握。齐王采纳孙膑的意见,暗中答应救韩,韩国因为仗恃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抗魏。五战不胜,又向齐求救,齐威王抓住韩魏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十万兵力救韩。齐军仍以攻其必救的“围魏救赵(这次是救韩)”战法,直奔魏都大梁。庞涓闻齐进军国都,遂撤消对韩的包围而回师,欲击破齐军于大梁。魏惠王也大肆兴兵遣将,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军十万迎击齐师,企图与齐军进行决战。孙膑根据魏军骄傲轻敌,急于求战必将轻兵冒进的情况分析,提出用逐日减灶以引诱魏军追击的策略。田忌乃使齐军退却时为十万灶,第二天减到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追行三日大喜,认为齐军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轻骑锐卒,兼程追赶。孙膑计算魏军的行程,判断将于日落进入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乃于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处设下埋伏。庞涓的追兵,果然在预计的时刻进入齐军设的埋伏圈,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溃散,齐军全面出击,大败魏军,擒魏太子申,庞涓愤愧自杀。
这一仗,魏国遭到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则逐渐强盛起来。
田忌因与齐相邹忌不和,于马陵战后的第二年逃奔楚国,封于江南。齐宣王即位后,又受召回国复职。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齐乱奔吴,至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经其好友伍子胥推荐将其所著《孙子兵法》二三篇献给吴王,并在吴宫教战,实践了兵法之妙,被拜为将军,辅佐吴王,经军治国,联合唐、蔡二国于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万,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消灭楚军20余万,首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史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伏越人,名显诸侯。”而后因吴王夫差荒淫无度,辞官隐居而殁。
【左丘明】 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 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左传》为其所著,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满意请采纳
C. 说说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现在为中国历史风云人物
1、孙武: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最牛比的则是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经典战例——五战五胜,直取郢都,更是让后代无数军事专家为之望尘莫及。
2、 李靖:唐初开国名将,正统文人出身,有军事理论著作《李卫公问对》传世,最辉煌战绩是灭东 突 厥一战,其过程简直是韩信灭齐的翻版。应名列中国古代战史十大儒将次席。
3、周瑜: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仅凭弹着古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雅劲头,便可当然在中国十大儒将。
4、左宗棠:晚清中兴名臣,举人出身,自比“今亮”,镇压太平军战功显赫,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 疆之战。仅凭此一项即可入选中国战史十大儒将之列。
5、 岳飞:南宋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仅凭其《满江红》和《小重山》两词便可赢得初选,再借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句军事语录可进入复赛,最后凭其堰城一战挤身中国十大儒将之列。
6、 袁崇焕:明著名将领,进士出身,金庸先生曾专门撰文推崇袁督师为中国一代儒将之冠,其辉煌战绩当属著名的宁远大捷,一战击毙悍酋努尔哈赤。如果崇祯后来不中皇太极的反奸计,满清能否入关还很难说。
7、 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进士出身,知名理学家,能诗善文,最露脸的战绩当然就是平定发匪之乱了,但对太平军作战中也多有败绩,属屡败屡战、最后成功性的人物。
8、吴起:战国楚名将,与孙子齐名,曾为孔子高徒子夏的学生,后因品德问题被学校开除,但反而成就了一代军事家的英名。有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传世。
9、陆逊:三国吴名将,出身“奶油书生”,经典战例当然是火 。
10、孙膑战国齐将田忌高级幕僚,有军事理论著作《孙膑兵法》传世,也有击败其同班同学庞涓的两大经典战例: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11、鲁 班: 春秋战国 (前507~?) 古代一位优秀的手工业工匠和杰出发明家,在机械、木工工具、土木建筑等方面有多项创造发明
12、秦越人 春秋战国 不祥 神医扁鹊,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
13、甘 德 :战国 不祥 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
14、刘 歆 秦汉 不详 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又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典籍分类整理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在政治上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15、落下闳 秦汉 不详 民间天文学家
16、张 衡 东汉 (78~139) 东汉科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17、刘 洪 东汉 (129~210) 东汉天文学家
18、华 佗 东汉 (?~208) 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19、蒲 元 三国 三国时期一位普通的铸、锻工匠,是著名的造刀技术能手
虞 喜 东晋 (281--356) 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20、祖冲之 南北朝 (429~500) 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21、綦毋怀文 南北朝 不详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冶金家
22、宇文恺 隋 不详 隋代有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
23、李 春 隋 不详 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
24、孙思邈 唐 (581~682年) 医药学家
25、毕升 宋 (?~约1051) 北宋发明家,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
26、郭守敬 元 (1231~1316) 元代天文学家、水利科学家和数学家
27、华罗庚 现代 (1910~1985)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希望对你有帮助
D. 中国历史风云人物介绍
1.夏朝:关逢龙--劝柬夏桀被暴君所杀.
2.商朝:尹伊--殷商名相.
3.西周:姜子内牙--兴周800年
4.东周:孔子--儒教鼻容祖.
5.秦:蒙恬--北却匈奴,筑长城.
6.西汉:贾谊--才华横溢却不受众用,千古扼腕的英年早逝者.
7.东汉:窦宪--北逐匈奴,燕然山上刻石记功.
8.魏晋南北朝: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品德高尚,高山仰止.
9.隋:李靖--唐朝开国大将,用兵如神.
10.宋:文天详--状元宰相,立主抗元,死节,<<正气歌>>为千古绝唱.
11.元:忽必烈--元世祖,对维持中国的疆土有大贡献.
12.明:王阳明--心学创始人,大哲学家.
13.清:林则徐--面对外国侵略坚决抵抗,伟大的民族英雄.
E. 春秋战国的风云人物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孙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 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
他祖父田书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并把乐安(即今山东惠民县)封为采邑之地,于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来。
其他: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王安石写过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吴起(BC440~BC381):
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年轻时曾在孔子徒弟曾参门下学习。初为鲁将,BC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为取得这个立功名的机会,他杀死了齐国籍的妻子,此即“杀妻求将”),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战后鲁国国君受谗言影响,对他甚为猜忌,吴起就入魏为将,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BC409年,吴起先在河西少梁筑城,作为前进基地,然后率军攻取秦河西地区的临晋、元里,并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郑,筑洛阴、合阳,尽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BC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激励士卒,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创考选士卒之法:凡能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一石约今30公斤),背负矢50支,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勇士以明法。吴起做将军时,和最下层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BC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秦国,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又被车裂。而在新王即位后追究冒犯先王尸体的罪行时,参与此事的贵族有七十余家被满门抄斩(报自己的大仇于死前,吴起之智可称匪夷所思)。著有《吴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录《吴起》48篇),但已散佚,现存的版本据考证应是汉朝人所写。又有人根据《左传》描写战争的真实程度、有倾向性地对魏、楚历代先王赞美和对楚国贵族的鄙视提出《左传》也是吴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三合一了。 赞曰:尉缭称吴起“提七万之众,天下莫能当之”,实非过誉。后人言名将,必以“孙吴”比之。吴起每到一国,只要国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超级大国;入楚后又能以变法在短时间内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政治才华毫不逊于军事才华,不应但以军事家视之。后世儒生常以他的个人品德对他大加非议,又以他的结局作为不能变法的依据。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仅限于理论上),可是国家有事时,他们除了可耻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自杀又能干些什么呢?
孙膑(约前380~前320)
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齐国阿鄄之间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研读过孙武及晋将荀息、孙轸的兵书。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田忌推荐给齐威王,任为军师。前353年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韩,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俘太子申,庞涓自杀。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孙膑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
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田忌在孙膑的谋略和协助下指挥了两次著名的战役。
一次是桂陵之战。齐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围攻赵国的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认为魏在邯郸城下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已筋疲力竭,出兵时机成熟,便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田忌原拟直接进攻魏主力,后采纳孙膑“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趁魏国国内防务空虚,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攻赵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待魏军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军。
再一次是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齐威王十五年),魏将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集大臣谋议“早救还是晚救?”邹忌认为“不如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救。”孙膑则认为应等韩、魏两败俱伤时出兵,这样既可令韩完全听命于齐,又可有战胜魏兵的把握。齐王采纳孙膑的意见,暗中答应救韩,韩国因为仗恃有齐国的救援,坚决抗魏。五战不胜,又向齐求救,齐威王抓住韩魏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十万兵力救韩。齐军仍以攻其必救的“围魏救赵(这次是救韩)”战法,直奔魏都大梁。庞涓闻齐进军国都,遂撤消对韩的包围而回师,欲击破齐军于大梁。魏惠王也大肆兴兵遣将,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军十万迎击齐师,企图与齐军进行决战。孙膑根据魏军骄傲轻敌,急于求战必将轻兵冒进的情况分析,提出用逐日减灶以引诱魏军追击的策略。田忌乃使齐军退却时为十万灶,第二天减到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庞涓追行三日大喜,认为齐军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轻骑锐卒,兼程追赶。孙膑计算魏军的行程,判断将于日落进入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乃于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处设下埋伏。庞涓的追兵,果然在预计的时刻进入齐军设的埋伏圈,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溃散,齐军全面出击,大败魏军,擒魏太子申,庞涓愤愧自杀。
这一仗,魏国遭到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则逐渐强盛起来。
田忌因与齐相邹忌不和,于马陵战后的第二年逃奔楚国,封于江南。齐宣王即位后,又受召回国复职。
廉颇
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本为卫国领地,后属齐),威旗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强秦愿以十五城换之,赵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复攻赵,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磋商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会后,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地位竟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封为上卿心怀不满,认为自己做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城,扩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蔺相如只动动口舌却位高于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为了不使廉颇在临朝时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总是称病不至。有时,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就索性引车躲避了。这引起了蔺相如舍人的不满,蔺相如解释说:“强秦与廉颇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这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伤,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廉颇听后,深受感动,他选择蔺相如家宾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20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参见长平之战)。当时,秦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中部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问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蔺相如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
长平之战后,秦国趁势包围赵都邯郸(参见邯郸之战),持续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窃取兵符相救得以不灭,但国力已大减。
燕以赵大伤于长平,以丞相栗腹为将,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于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举兵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县北)。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说明赵国国力又有恢复。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长300米,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齐乱奔吴,至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经其好友伍子胥推荐将其所著《孙子兵法》二三篇献给吴王,并在吴宫教战,实践了兵法之妙,被拜为将军,辅佐吴王,经军治国,联合唐、蔡二国于公元前506年,孙武与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万,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消灭楚军20余万,首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史称:“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伏越人,名显诸侯。”而后因吴王夫差荒淫无度,辞官隐居而殁。
【左丘明】 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 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左传》为其所著,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F. 中国历史风云人物那个时期最多
当然是春秋战国时期了,拿个年代比较乱,风云人物就多。
G. 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故事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H. 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有那些
李白 杜甫 杜牧 赵云,徐达,卫青,孙策,项羽
十大文豪
伟大诗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马迁
才高八斗---曹 植
冲天大鹏---李 白
诗中圣哲---杜 甫
诗坛领袖---白居易
文坛全才---苏 轼
驰骋疆场---陆 游
剧作大师---汤显祖
红楼绝唱---曹雪芹 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刘 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风流女皇---武则天
士兵皇帝---赵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开创盛世---康 熙
一代明君---雍 正
风流倜傥---乾 隆
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 雉
挽歌圣手---王政君
魂断金城---贾南风
太和改制---冯 氏
独孤奇妒---伽 罗
乱世惊鸿---张 氏
铁马红颜---萧燕燕
垂帘风流---刘 娥
草原之花---布木布泰
铁血太后---慈 禧
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 喜
朝廷叛逆---刘 濞
弑君跋扈---尔朱荣
盛唐大奸---杨国忠
三起三落---蔡 京
一代国贼---张邦昌
生财有道---阿合马
马屁天王---严 嵩
跋扈第一---鳌 拜
第一贪官---和 绅
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 莽
豪强独夫---董 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
口蜜腹剑---李林甫
外憨内奸---安禄山
反复无常---朱 温
汉奸鼻祖---秦 桧
湖上平章---贾似道
红颜一怒---吴三桂
窃国大盗---袁世凯
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 昭
名垂千古---蔡文姬
凤仪高迈---谢道韫
雁过留声---薛 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
出水芙蓉---花蕊夫人
词国俊杰---李清照
断肠英女---朱淑真
纺织大师---黄道婆
巾帼英雄---秋 瑾
十大宰相
成就霸业---管 仲
芝过昭著---李 斯
开国丞相---萧 何
权术之王---曹 操
千古名相---诸葛亮
知人善任---狄仁杰
佐定天下---赵 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独裁良相---张居正
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 蠡
营国巨商---吕不韦
官商大鳄---桑弘羊
实业巨子---张 骞
商界巨擘---盛宣怀
第一商人---胡雪岩
火柴大王---刘鸿生
家族首富---孔祥熙
地产大王---徐 润
双栖勇士---章乃器
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 公
改革斗士---商 鞅
流芳千古---房玄龄
千秋镜鉴---魏 征
改革大师---王安石
治国奇才---刘 晏
第一清官---于成龙
扶棺谏君---海 瑞
千古完人---曾国藩
千秋功罪---李鸿章
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
亡国之君---胡 亥
傀儡皇帝---汉献帝
白痴皇帝---司马衷
名义皇帝---唐高宗
苦难皇帝---明思宗
儿皇帝----石敬瑭
杀兄弑父---隋炀帝
异国囚徒---宋徵宗
淫君之首---明武宗
十大豪杰
王侯无种---陈 胜
书生使节---班 超
乱世英豪---李 密
北国侠士---窦建德
冲天太保---黄 巢
飞虎将军---辛弃疾
乱世闯王---李自成
女中英雄---王聪儿
天国之王---洪秀全
天国骁将---石达开
十大宦官
指鹿为马---赵 高
借刀杀人---石 显
诌媚有术---和士开
忠诚老奴---高力士
宦官监军---鱼朝恩
“六贼之首”-童 贯
阉国英豪---郑 和
立地皇帝---刘 瑾
宦官第一---魏忠贤
第一奴才---李莲英
十大高僧
取经第一---法 显
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不幸经僧---真 谛
智者大师---智 凯
饮誉华夏---玄 奘
著名唐僧---义 净
禅宗祖师---惠 能
以法济世---法 藏
丈量地球---一 行
六次东渡---鉴 真
十大美女
倾国倾城---妲 已
一笑亡国---褒 姒
绝代佳人---西 施
色情间谋---貂 蝉
千古留名---王昭君
花中魁首---赵飞燕
闭月羞花---徐艳华
多才风雅---上官婉儿
忠于爱情---杨贵妃
秀色煞人---萧观音
十大科学家
通天知地---张 衡
医家方祖---张仲景
数学泰斗---祖冲之
笔注华夏---郦道元
长寿药王---孙思邈
科学巨星---沈 括
天文巨子---郭守敬
华夏神医---李时珍
中西会通---徐光启
启蒙先驱---宋应星
十大思想家
道家鼻祖---老 子
百世师表---孔 子
东方亚圣---孟 子
无神先师---王 充
心学大师---王守仁
传统叛逆---李 贽
经世匹夫---顾炎武
光耀百世---龚自珍
放眼世界---魏 源
维新志士---康有为
十大才子
盛世文豪---司马相如
诗名天下---谢灵运
唐代诗鬼---李 贺
天才浪子---李商隐
百代文宗---刘禹锡
一生风流---唐伯虎
人间大隐---李 渔
第一才子---纪晓岚
大清奇才---张之洞
浪漫诗僧---苏曼殊
十大名妓
天生尤物---绿 珠
傲骨持洁--苏小小
绝代名妓---李师师
天生尤物---如是
风尘奇葩---董小宛
红颜祸水---陈圆圆
诗禅三味---顾媚
桃花遗恨---李香君
千秋侠妓---小凤仙
花国状元---赛金花
十大将帅
兵家鼻祖---孙 武
常胜将军---白 起
统一六国---王 翦
一代兵仙---韩 信
再造唐朝---郭子仪
悲剧英雄---项 羽
英名长存---岳 飞
开国第一---徐 达
驱逐倭寇---戚继光
心忧天下---左宗棠
十大文豪
伟大诗人---屈原
史家第一---司马迁
才高八斗---曹 植
冲天大鹏---李 白
诗中圣哲---杜 甫
诗坛领袖---白居易
文坛全才---苏 轼
驰骋疆场---陆 游
剧作大师---汤显祖
红楼绝唱---曹雪芹
十大谋略家
谋略始祖---姜 尚
忍辱膑脚---孙 膑
纵横捭阖---苏 秦
强秦弱楚---张 仪
远交近攻---范 睢
一代谋圣---张 良
精计奇谋---王 允
算无遗策---郭 嘉
缔造明朝---刘 基
佐清入关---范文程
I. 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有哪些
很高兴回答你提问的这个问题,来说说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一、陶朱——范蠡(前536-前448)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辅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理应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二、猗顿(春秋战国时期)
猗顿独树一帜,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猗顿就象三国时的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于是,猗顿成了养殖专业户,做大以后又开始制盐贩盐,之后又进入珠宝业。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汉代《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三、邓通(汉文帝时期)
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邓通个性温和、谨慎,不喜欢张扬,更不善于交际。
有一天,文帝命令许负为邓通相面。许负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于是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
邓通�庠罅粒至孔悖癖≡龋实卮浚献酝豕蟪迹兄梁郎叹藜郑碌椒贩蜃咦洌薏幌舶送ㄇN夤苑⑿辛看笳加攀疲送ㄇ灾实赜帕既∈ぁU庖皇逼冢夤氲送ㄋ那伊鞅槿�
文帝死,景帝一即位,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所有家产。邓通,一旦落难,竟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饿死街头。
四、石崇(西晋)
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也毫不夸张。
盖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
五、富可敌国——沈万三(1330年-1376年)
元末明初江南巨富。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他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国际贸易商人。
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只可惜其孙卷入蓝玉之案又被朱元璋充军云南,财产没收。
六、刘瑾(明朝)
史上最有钱的人,太监身家66万斤黄金。明代正德朝大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
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折合现币约38亿元)。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李自成打进北京时收缴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白银20万公斤。
七、和珅(清朝)
史上最有名的贪官,没收赤金就有580万两。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
据统计,和珅贪污的总额约是9万万两白银,也就是9亿两白银
八、第一富翁——伍秉鉴(1769—1843年)
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他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速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3年,清朝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 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九、红顶商人——胡雪岩(1823-1885)
胡光墉,清徽州绩溪人,幼名顺官,字雪岩,着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
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
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并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
十、王炽(晚清)
一代钱王,红顶商人。资本主义在西方巳兴起,生活在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国商品经济萌动的态势,投巨资于刚兴起的银行票据汇兑行业。
以昆明“同庆丰”钱庄为龙头,在当时全国22个行省中的15个行省及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行……被誉为“执全国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业的开山鼻祖。
巨商王炽在英国《The Times》评选的19世纪10年代世界首富中排名第四,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红顶商人”,晚清名臣李鸿章曾称其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王炽的商德商道,对后人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十一、宋子文(民国)
《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据说在任民国财政部长期间,靠垄断美国对华军援物资业务,其财富在当时早已首屈一指。
上个世纪30年代,他从美国学成回国,应着妹夫蒋介石的春风,随即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到1943年1月,他已经积蓄7000多万美元。1949年6月抵美后直至离开这个世界,他在美国度过了22年的“寓公”生活。
他很少出门,和家人深居在别墅里,闲暇时,就和老朋友相聚打牌来消磨时光,要么就是玩自己的石油股票和期货。为了安全起见,他还在宅邸周围安装了警报系统,这更保障了他一劳永逸地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
J. 春秋战国所有的著名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
1、商鞅,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内行统一度量和容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2、晏婴,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3、管仲,实行租税改革,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并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发展了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
4、吕不韦,公元前249年,小东周竟乘秦国接连发生国丧之际,自不量力地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吕不韦瞅准机会,亲自率兵东进,一举灭亡东周。
5、荆轲,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