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
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
汉王西封日,淮阴拜将时。
坛场如往昔,朝代几迁移。
王气风云歇,雄图日月垂。
江山空故国,谁复见旌旗。
以上是明人何景明的《拜将台》诗。拜将台又作拜将坛,景点介绍称其建于公元前206年,即汉元年。网络搜检,知现台址始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汉将韩信而筑,其所本当为《史记》中韩信拜将的故事。仍据网络,嘉靖年间为公元1522~1566年,而那个时间段诗人何景明已经去世了,则此坛或台之筑当远在嘉靖之前。可以肯定,台或坛的存在不下六百年,而拜将台传说的存在更超过两千年。如今菜九要对拜将台或拜将坛千古谁识了,肯定不是要向人们介绍拜将台。菜九没去过此台,但几百年来,因游览而见识过此台者不计其数,根本轮不到菜九来识。难道这种千古谁识要对韩信拜将的历史予以否定不成。看来这个菜九段又要搞大纰漏了吧。
这不是菜九首次疏理韩信问题,前些年作《重审韩信罪案》,把韩信的命案翻了个底朝天,大致厘清了韩信的结局,自以为取得了比以往清晰得多的结论。此作现已广为流布,估计要给学界添乱不少。韩信拜将有别于韩信死案,韩信死案毕竟还可以参照其他记载,发现有出入处,就完全可以信心满满去做。韩信拜将之事则不同,其为一独立事件,而且找不到反证,相当于板上钉钉的事。对这种铁板钉钉的事还要去翻案,是不是吃饱了撑得慌。难怪很多人都厌烦菜九,老是在定论定型的历史记载中搞翻案,不是无事生非又是什么。想走哗众取宠、自我拔高路线吧。其实菜九在搞翻案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疑虑,倒不是对自己的努力不自信,而是觉得如此大块、如此重大的差错,怎么偏偏前面两千年那么多高人没有发现,让菜九这种不学无手术的菜鸟给了掀出来,岂非咄咄怪事。尤其是在韩信的事迹上搞翻案更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不能接受。因为《淮阴侯列传》的资料来源太过硬了,既有司马迁掌握的官方档案资料,也有司马迁的直接采访,太史公说得明明白白: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所以,要找《淮阴侯列传》或韩信的茬,绝对是个找骂的节奏。菜九的难题是,找骂归找骂,还是不能收手。总不能因为害怕挨骂,就对已经觉察到的史实纰漏置之不理吧。韩信拜将的事不比其最终结局,最终结局的那个记载多少与其他记载不合,而拜将的事与其他事无涉,且不仅有萧何的世家支持,更有刘邦张良的高评支撑。尽管如此,菜九对此起疑多年,总觉得里面有猫腻,十多年前搞《秦楚纲鉴》时,因刘韩对话里有不实成分,兼之在汉定三秦过程中没有看到韩信的作为,就感觉到韩信拜将的故事里面水分不少,因为顾虑司马迁坚实的资料来源,未敢造次。通过作《重审韩信罪案》,回顾了韩信的战绩,更坚定了早先的怀疑。回过头来考察司马迁的资料来源,发现在上述两种比较直接的来源之外,应该还有大量的间接资料,即司马迁生活时代市面上流行的传闻,此类传闻现称之为口述历史。《淮阴侯列传》之所以形成历史困扰,正是官方档案以外的口述历史。现在看来,这种传闻不仅最终占据了传记的主要篇幅,并且形成了对韩信历史地位的定位依据。是否可以下一判断:因为列传夹杂了太多的口述历史,所以生动;也正因为夹杂了太多的口述历史,所以不可信。因为其中绝大部分有太多的材料系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韩信拜将始末,亦是这种传闻性质,将其归之于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可矣。
Ⅱ 请问历史上有什么赏识人才的人物,如伯乐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回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答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虽然钟会欣赏嵇康,但是因此也恨上了他并最终害死了嵇康)
刘备之三顾茅庐
萧何之月下追韩信
周文王之渭水拜相姜子牙
燕昭王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使用乐毅
Ⅲ ( )挂腰刀——不文不武 ( )战马超——赤膊上阵 ( )追韩信——识得人才
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萧何追韩信--识得人才
Ⅳ 历史上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那么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相信大家对于韩信这个人并不陌生,他为着大汉的建立可以说是费尽了苦心。但是历来的开国功臣能善终的其实真的不多。虽然韩信结局不好,但是他享受了追随刘邦建功立业的过程,也算是无憾了。关于萧何追韩信,其实这讲的是一件千里马得不到赏识的故事。
这个时候的韩信还是特别不得志,所以就趁晚上准备离开刘邦,结果被萧何发现了,就在月下把韩信追了回来,并且还告诉韩信两个人是知己。后来萧何向刘邦推举韩信,自此韩信才成为刘邦重用的人。
Ⅳ 巧填历史人物
(
孔夫子)挂腰刀——不文不武(包公
)断案子——铁面无私(
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萧何)追韩信——识得人才
Ⅵ 什么追韩信,识得人才。填历史人名。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回曾多次向答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