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末年,都有哪些有本领的历史人物
元末的时候起义军里面有最厉害的三大起义势力,分别是朱元璋,张士回诚,陈友谅。所以答元末的杰出人物主要也就是出在这三个阵营里,而由于成王败寇的关系,最出名的当然是朱元璋手下的人,谋士有刘伯温,李善长,武将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朱棣,朱彪,冯胜,邓愈,丁德兴,沐英(《鹿鼎记》里面的云南王)等等。
陈友谅那边我只知道一个张定边,张士诚那边我就不记得了。
建议你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儿》,看看前面那一部分元末的事情。
② 元朝有哪些名臣
元朝有哪些名臣 仔细一看,元朝时代的民族政策很好啊,丞相里面汉人,藏族人,蒙古人,契丹人等等,都有,现在我朝,少数民族不过是点缀。 更有意思的是,蒙古人当时有的即信奉伊斯兰教,也同时信奉佛教和道教。 1 耶律楚材(1189年-1243年),契丹族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又号玉泉老人。博学能文,生于燕京,为辽东丹王突欲的八世孙。蒙古军破燕京后,1218年成吉思汗于漠北召见,甚为赞赏,为左右员外郎,太宗时,拜中书令。1219年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生前要求葬在瓮山泊畔,乃颐和园的昆明湖。耶律楚材墓在明朝时被毁,清乾隆时修复,改建为祠。耶律楚材祠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之北,内有乾隆皇帝御诗墓碑,巨冢是耶律楚材及夫人合葬的坟墓。 成吉思汗定燕,召为相,历事两朝,凡蒙古陋风,悉为改革,元立国规模多出其手定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西游录》。 青年时代任金朝开州同知。金宣宗迁都后,完颜复兴留守中都,辟为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破中都后,成吉思汗于漠北召见,甚为赞赏,称为“吾图撒合理”(长髯人)。次年即随军西征。后在窝阔台汗时期长参与议论军国大事,为窝阔台定君臣礼仪,立课税制度,使蒙古国粗有仪制和法制、国用充足。废屠城旧制,保全攻占诸地人民。设编修所、经籍所、印儒家经典,开科取士,渐兴文教,召用儒者。官至中书令。窝阔台卒后,乃马真皇后当政,朝政多乱,力争不得,悲愤以终。卒赠广宁王,谥文正。 2 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除伯颜。后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曾参加镇压徐州芝麻红巾军起义,执意屠城,军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师。至正十四年(1354年),讨伐高邮(今属江苏)张士诚起义军,被士诚击败。十五年(1355年),被流放云南,后被元顺帝派人毒死。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至正三年(1343年),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3 伯颜(?-1340年),是中国元朝末年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伯颜的祖父曾随元宪宗伐南宋,父亲是隆福太后宫中宿卫的统领。元成宗时,伯颜被派为元武宗的侍从,1299年参与对海都汗的讨伐,因功元武宗赐与伯颜拔都儿的称号。元武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等高官,泰定帝去逝,权臣燕铁木儿欲从江陵迎立武宗之子怀王(即元文宗),伯颜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全力支持并护送怀王北行。文宗即位后,屡昇官至中书右丞相,元顺帝时燕铁木儿之子唐其势、塔剌汗两人涉嫌谋反,被杀,使伯颜得以逐渐独揽军政大权,大量引用亲信为高官,包括其侄子脱脱,但后来顺帝对伯颜有所不满,便联合脱脱,于1340年发动行动,将伯颜治罪降官至河南,同年再降至广东,后死于途中。 4 阿合马(?-1282年),回回人,元世祖忽必烈时的近臣之一,出生于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境内),官至宰相。早年生平不详,只知史载世祖中统2年(1261年)阿合马出任上都同知,3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升至中书平章政事,主政十多年。阿合马在位期间主要掌理财政,他以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元平南宋之后,他又在江南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使元初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但他种种财政措施,引起其他大臣不满,武官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太子之命召唤留守大都的阿合马,然后设计,把阿合马刺杀。 二人事后被捕杀。但之后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所为多不法,结果忽必烈亦数阿合马之罪,不但没收其家产,杀其党羽,还剖开阿合马之棺椁车裂其尸。 传统史家对阿合马之评价都相当负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马收录于“奸臣传”里面,有“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刑威”这些话。然随著研究深入,后世对阿合马之评价也不再极端,盖因阿合马在任内主要不过是改革税制,整顿财政。而被指贪污也不过是当时正值元初,蒙古人并未受汉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证据,都会被视为贪横暴虐。应注意的是,同时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财政,而遭遇到与阿合马一样的悲剧。《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详细记载这事,并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 5 安童(1248年—1293年),元朝政治家,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 安童少年时即随同忽必烈征战,忽必烈称帝后,即任命其为四怯薛之长,掌管宿卫。至正二年(1265年),安童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在任丞相期间,安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协助忽必烈推行汉法,在权力争斗中扳倒了阿合马。至正十二年(1275年),辅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力麻里,防御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进攻。次年,部将叛乱,将其绑献于金帐汗国的忙哥帖木儿,忙哥帖木儿又将其转送窝阔台汗国的海都,直到至正二十一年(1284年),方才被放还。 被放还后,安童逐渐失去忽必烈的信任。至正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新建尚书省,架空安童,不久又将其免职。至正三十年(1293年),安童去世。元成宗大德七年,追封其为东平忠宪王。 6 拜住,1298年—1323年,蒙古扎剌儿氏,元朝政治家,元初名臣安童之孙。扎剌儿氏为元朝王室世袭贴身侍卫,在蒙古各部中尤有声望。 元英宗于1320年即位后,任命拜住为左丞相,以与把持朝政的答己太后和右丞相铁木迭儿相抗衡,不久二人皆去世。英宗遂与拜住等发动改革,任命大批汉族儒生入朝为官,并削减徭役和赋税,推行大元通制。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开始追查铁木迭儿贪污一案,引起一些蒙古大臣不安,御史大夫铁失等便于当年八月初五发动南坡之变,刺杀元英宗和拜住。 拜住有一子名笃麟,后投降明朝,以拜为姓,迁居陕西大荔,后裔为当地大姓。 7 杨辇真珈,又作琏真伽、杨琏真珈、杨琏真加,元朝人,西藏喇嘛教僧人。 杨琏真珈乃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见宠于忽必烈,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任江南总摄。史载杨琏真珈善于盗墓,曾盗掘南宋诸帝诸后卿相陵寝达一百余座,把盗来的陪葬品用作为修建寺庙的资金。其中在盗掘南宋六陵时,见宋理宗尸身保存完好,将尸体倒挂在树上三天,结果流出水银,又以理宗头盖骨奉给帝师为饮器,是为骷髅碗。《明史》称:“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 杨琏真珈在正史里面带著了一种负面的形象,其中尤受指责的乃盗墓举动。但是官方的历史学家对他如此强烈地充满敌意,以至很难确定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有多大。为什么杨琏真加要采取违背和刺激汉人情感的行为,故意地和不必要地激起南方汉人的愤怒呢?这种无缘无故的行为很难讲得通,而且简直不可相信。杨琏真加确实的成就只能进行推断。他是一个虔诚佛教徒,试图提高他的宗教的利益,而且在他的年代佛教的确在南方繁荣发展。到1291年,在这个国家里有213148位和尚和42318座寺庙,至少部分地应归功于他的保护。 8 桑哥(?-1291年),又译作桑葛,藏族人,元朝宰相。出生于多麦(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曾做译使,通晓多国语言。获西藏国师八思巴推荐,得到忽必烈重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二月,忽必烈设置尚书省,任命桑哥为平章政事,同年十一月升至升任右丞相。桑哥甫上台随即奉旨检核中书省,校出亏欠钞4770锭,昏钞1345锭,遂上书罢免了中书省长官多人。桑哥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中央王朝宰相要职的藏族官员。 出任宰相后,克尽其职,任人惟贤,整顿财政。然而桑哥一系列所为,却触犯了蒙古贵族和汉族官僚的利益。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汉人赵孟頫为首的官员,上书弹劾桑哥“壅蔽聪明,紊乱政事”,以“专权黩货”罪下狱,将他迫害至死。 桑哥与同时期的宰相阿合马一样,都是被传统史家视为贪官,如《元史》便把桑哥列入“奸臣”的类别。直至后世对桑哥的评价才不再极端。事实上桑哥在任内主要不过是改革税制,整顿财政。而被指贪污也不过是当时正值元初,蒙古人并未受汉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证据,都会被视为贪横暴虐。应注意的是,大臣阿合马也是因掌理财政,而遭遇到与桑哥一样的悲剧。 9 郝经(1223年-1275年),字伯常,陵川县鲁山(今属山西)人。 生于金末乱世,随父逃难到河南鲁山,又迁往顺天府(今保定),“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顺天府左副守帅机贾辅聘为家庭教师,又在蔡国万户张柔府作馆师,“二家藏书万卷,(郝)经博览无不通”。元如问称“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盖亦鲜矣”。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国信大使。皇封文馆大学士。 中统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读学士赴南宋议和,为贾似道扣留于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十余年,狱中“讲学不辍”,至元十二年(1275年),贾似道派段佑礼送郝经北还。第二年七月病逝。封冀国公,谥文忠。著《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玉衡真观》、《通鉴书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存世的有《续后汉书》与《陵川集》。《续后汉书》收入《四库全书》,乾隆在《御题郝经(续后汉书诗四首)》云:“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建计投;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 10 元明善(1269年-1332年),字复初,大名清河人,元朝政治家。任安丰、建康两地的学正。后在枢密院任职。元仁宗时,迁翰林侍制。著有《龙虎山志》3卷,今迭。 11 耶律希亮,字明甫,元初大臣耶律楚材之孙,中书左丞相耶律铸之子。1246年希亮生于和林。宪宗蒙哥曾派遣耶律铸到北平核钱粮,耶律铸带儿子同行。耶律希亮在北平师事赵衍,九岁已能赋诗。春夏之交,宪宗召耶律铸还和林,耶律希亮独自留北平。1258年,宪宗驻军六盘山,耶律希亮前往晋见。1258年宪宗南征伐蜀,耶律铸和耶律希亮随行。1259年,宪宗崩于蜀,希亮将辎重北运回陕西。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弟阿里不哥反,起兵夺汗位。世祖遣使召六盘山驻军主将浑都海。耶律铸游说浑都海等人入朝忽必烈,浑都海等人不从,耶律铸于是不顾妻儿,只身投奔忽必烈。浑都海得知耶律铸投奔忽必烈,大怒之下,遣一百骑兵追赶不及。浑都海又派百人监视耶律希亮母子,迫胁从行,从灵武过应吉里城,到西凉甘州。后来阿蓝答儿、浑都海为忽必烈大兵所杀,残兵北逃,叛军推举哈剌不花为帅。耶律希亮潜匿甘州北黑水东沙陀中。后因行踪暴露,为叛军捕获,送往肃州。但因哈剌不花与耶律铸是亲戚,又因哈剌不花在蜀生病时,耶律铸曾召医师为哈剌不花看病,送酒食, 因此哈剌不花说:“你家父是我的恩人,现在是知恩图报的时候”,便将希亮释放。希亮与兄弟徒步跋涉,不火食者数日,抵达沙州北川。同年冬,涉雪逾天山,到北庭都护府。1261年,到昌八里城。夏,过马纳思河,抵叶密里城。1262年五月,耶律希亮又为阿里不哥兵所驱赶,西逃千五百里,至孛劣撒里。六月,又西至换扎孙、不剌城。又西行六百里,至彻彻里泽剌山,后妃和 辎重都留在此,耶律希亮母及兄弟亦在。耶律希亮单骑行二百余里,出布儿城,又行百里到也里虔城,而哈剌不花追兵到,希亮又跟从二王兴师,到不剌城,与哈剌不花战,将其歼灭,哈剌不花首级送忽必烈。十月,抵达亦思宽。至元四年(1267年),耶律希亮抵达可失哈里城。四月,阿里不哥追兵又到,耶律希亮随军出征,至浑八升城。当时希亮母从后在阿体八升山避暑。世祖遣不华到二王所,以玺书召耶律希亮。六月,耶律希亮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出[伊州]],涉[[大漠]。八月,在上都大安阁觐见世祖,世祖赐钞千锭、金带、币帛,命为速古儿赤、必阇赤。至元八年(1271年),授奉训大夫、符宝郎。 至元十二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宋,世祖命耶律希亮问宋朝降将,可否征伐日本。宋朝降将夏贵、吕文焕、范文虎、 陈奕等都说可以攻打日本。希亮上奏反对:“宋朝和辽、金攻战已三百年,现在刚刚太平,人民须要休息。过几年之后,俟数年,再兴师不晚。”世祖认同。 至元十四年(1279年),转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不久升任吏部尚书。至元十七年(1282年),耶律希亮告病辞官归田,退居总阳二十余年。 至大二年(1309年),元武宗访求先朝旧臣,耶律希亮复出,出任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后出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泰定四年(1327年)耶律希亮逝世,享年八十一。 12 许衡(1209年~1281年), 字仲平,又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代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十六岁时,下决心求学,一心研究儒家经典。1232年,蒙古军攻破新郑,许衡被俘,但是后来获释。6年后科举中选,遂以教学为业,与当时著名的隐士窦默一起谈论学问。1242年,许衡得程颐的《易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小学》等书,从此以此传授门徒。1254年,忽必烈置宣抚司,以许衡为京兆教授。1258年还居河内。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遂召许衡北上。次年,官国子祭酒,不久辞职还乡。中统三年,复入朝,但因病燕京,至元元年(1264)归乡。二年,忽必烈再召,许衡奉命即赴,四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七年,官中书左丞。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世祖不听,于是又请求解职。八年,官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置国子学。许衡致力教学,用小学、四书,及所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十年,许衡辞职归怀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等人商定历法。十七年致仕还乡,次年去世。 他的主要业绩是奠定元朝国子学基础和阐扬程朱学说。所以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的继承者。他的著作收在《鲁斋遗书》中。 13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元朝政治家。河北邢台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被海云禅师推荐给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为其重要谋臣。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被任命为太保,发挥其科技才能,先后参与兴建上都、大都两座城市的工程,并与郭守敬一同订定授时历。 刘秉忠提拔许多汉人,如当时的大儒许衡、姚枢等人入仕,元朝的“元”字也是由他提议的。 卒后谥文贞。文集名《藏春集》,今传五卷。 14 阿里海牙(1227年—1286年),畏兀儿人。中国元朝初年的军事家和政治人物。 阿里海牙自幼聪敏善辩。后随世祖忽必烈。1258年,随忽必烈攻南宋。至元五年,签河南行省事,与元帅阿术等攻宋取襄阳破樊城,后与丞相伯颜、元帅阿术等拔沙洋、新城,降复州、汉口、鄂州、汉阳。至元十二年镇鄂州,并攻取江陵。至元十三年取湖南,进兵广西。至元二十三年初,为湖广行省左丞相,五月,病死于上都。后追封为楚国公。 其子忽失海牙官至湖广行中书省左丞相。 15 阿难答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封安西王,统辖唐兀之地,信奉伊斯兰教,但同时也信奉佛教和道教,后在宫廷争斗中被元武宗处死。 16 史天泽(1202年-1275年),元朝初期武将。字润甫,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史天倪弟。天倪死后,袭为都元帅,收复真定(今河北正定),击败金朝大将武仙,杀红袄军将领彭义斌。1224年,为真定等五路万户。后参加围汴破蔡战役。金亡,又参加攻宋战争。中统二年(1261年),任中书右丞相,是元朝最早的汉人丞相;同年,跟随忽必烈征阿里不哥。三年,领兵镇压李璮叛乱。围攻济南四个月,攻破城后杀李璮。至元四年(1267年),改中书左丞相。十年,与阿术等破樊城。十一年,与伯颜自襄阳水陆并进,大举伐宋,任统帅,中途因病还真定而死。
③ 元朝有哪些代表人物,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元曲:元曲四大家,即四位着名的散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又称“关、马、郑、白”,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 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
绘画:在山水画方面,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此时的绘画脱离了宫廷气氛,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画家标举士气,崇尚品藻,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开启重视诗、书修养的文人条件。画家以“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并开启后来中国山水画主流。
仕元庭的画家也对中国绘画有重要影响。如赵宋后嗣的赵孟頫,官拜刑部尚书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润、柯九思、任仁发、唐棣等。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青绿设色和古朴的山水构图,著名的作品如《鹊华秋色图》可为代表。而由于道教艺术在元代颇为活跃,多有壁画及外销画作流传,《永乐宫壁画》是此类绘画的代表作。
书法:元代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赵孟頫,他出身于赵宋宗室,却在大元国出仕。赵孟頫在书法方面成就非常全面,篆、隶、真、行、草各体皆精,尤其是他的楷书,风格典雅秀美,人称“赵体”,与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欧阳询的“欧体”齐名,至今仍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楷书典范之一。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頫,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史学: 元代的史学有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辽史》、《金史》。
农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月令体农书中最古的一部,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对全国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书。
④ 元朝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1、阿合马 (?~1282年),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回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时期近臣之一。。
初为察必皇后之父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中统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书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财政,推行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灭亡南宋之后,继续在江南地区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激发大臣不满,导致武将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真金太子之命召唤并刺杀。
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不法事宜。元世祖忽必烈调查后,历数阿合马之罪,处以没收家产、肃清党羽、剖棺裂尸。
传统史家对阿合马之评价都相当负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马收录于“奸臣传”里面,有“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刑威”这些话。
然随著研究深入,后世对阿合马之评价也不再极端,盖因阿合马在任内主要不过是改革税制,整顿财政。而被指贪污也不过是当时正值元初,蒙古人并未受汉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证据,都会被视为贪横暴虐。
应注意的是,同时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财政,而遭遇到与阿合马一样的悲剧。《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详细记载这事,并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
2、桑哥(?~1291年),一作桑葛,畏兀儿人。元朝宰相。
通晓四种语言,深得帝师八思巴的信任,荐为总制院使。率军平定藏区叛乱,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书右丞相,独揽朝政大权,改革财政经济制度。至元二十八年,坐贪赃罪伏诛。
桑哥(Sengge,源于梵文的藏语名,意为狮子,?—1291),又译作桑葛,《史集》记载为畏兀儿人,藏文《汉藏史集》称他“出身于噶玛洛(bKa-ma-log)部落”,也就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代(755—797)派驻脱思麻地区(mdo-smad,今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后来一直留居当地的吐善军队的后裔。
《元史》本传说他是胆巴国师的弟子,“能通诸国语言,故尝为西番译史”(即藏语译员);据元人虞集记载,他“本大浮图师之译者”。《汉藏史集》的记载更详,说他通蒙古、汉、畏兀儿、藏等多种语言,在脱思麻地区汉藏交界之地拜见了帝师八思巴,愿为上师效力,八思巴将他收为译史。
汉、藏文史料相印证,说明他出身于藏族噶玛洛部落的记载是可信的。
《汉藏史集》记载他当官后在大都帝师居处梅朵热哇(me-tog- ra-ba,意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师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狱,后世祖邀请八思巴同观歌舞,八思巴乘机奏明桑哥被下狱事,遂得释放。
此事发生在八思巴最后一次来京时,即至元十一年,可见桑哥在此之前已任总制院官。汉文史料记载桑哥初受戒于胆巴,可能是在胆巴主持京师教门事之后。八思巴于至元十三年回到萨斯迦,十七年,乌思藏发生反对帝师和朝廷的骚乱,八思巴被谋害。
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领大军前往讨伐,此时他已被重新任命为总制院官,并升为院使。次年(1281),他率军到达乌思藏,先后攻下叛乱者所据朗卓康马土城(在今康马县境)和甲若仓之城(在今江孜县境),处死叛首、前任本钦功嘉藏卜,到了萨斯迦。
他修建了东甲穷章寺,其门楼采用汉地式样建造;在乌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镇戍,并整治了驿站(令驻军负责驿站,规定由乌思藏各万户人民供应马匹、食粮、帐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后班师回朝。
3、卢世荣,名懋,字世荣,以字行。大名人。阿合马专政期间,世荣以贿赂进用,为江西榷茶运使,后以罪废。阿合马死后,元廷之臣讳言财利事,均不能符合世祖的财政需求。于是,总制院使桑哥“荐卢世荣有才术,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
世袒召见,“奏对称旨”。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一月辛丑,召中书省官与之廷辩,右丞相和礼霍孙等辩论失败,均被罢官,世诅重新起用安童为中书右丞相,以卢世荣为右丞,并以卢世荣所推荐的史枢为左丞,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为参知政事,前户部尚书拜降为参仪中书省事。
他上任的当天,即奉旨中书整治钞法,“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次日,同右丞相安童奏,对已被罢黜的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其间有才能的,“宜择可用者用之”。世祖“诏依所言汰选,毋徇私情”(《元史·世祖纪十》)。
十二月,卢世荣先后提出几项财政改革措施,被世祖采纳实行者有:
一,解除百姓私相买卖金银之禁,听民间从便交易;
二,怀孟等路竹货系百姓栽植,官府拘禁发卖,使民重因,又致南北竹货不通,今罢竹监,从民货卖收税;
三,江湖鱼课已有定例,贫民采捕,恃以为生,而官府到处拘禁,今后听民采捕;
四,站户供给使臣饮食,以致疲弊,今后除驿马外,其余由国家支给;
五,关于盐法,每引价钞本只15贯,国家未曾多收,但“官豪诡名罔利,停货待价”,以致卖到80贯,贫民多不得食,今“议以二百万引给商,一百万引散诸路,立常平盐局,或贩者增价,官平其值以售,庶民用给,而国计亦得。”
六,关于酒课,“京师富豪户酿酒,价高而味薄,以致课不时输,宜一切禁罢,官自酤卖。”如此则“向之岁课,一月可办”(《元史·世袒纪十》)。
4、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今属山西晋城)人 [1] 。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
历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
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
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廿八岁时,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又被选为丞相东曹椽、户部主事。后又奉诏专修辽、金、宋三史,担任宋史的局官。
贾鲁担任中书省检校官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时政的、长达数万言的主张。元惠宗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后来采纳了贾鲁的第二个方案。
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最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延佑、至治年间(1314-1323)两次中举。泰定初年(1324年),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后任潞城县尹,又升为户部主事,未及上任,服父丧回籍。后被起用为太医院都事。
时诏修宋、辽、金三史,又调任宋史局官。书成后,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官员考绩中名列第一,又调任中书省检校官。上书指出当时富户兼并贫民及流亡人口,致使国家租赋收入流失之弊。
不久任监察御史,提出御史奏事应直接呈给皇帝,而不应经过其他官员。后升任都事。调任山北道廉坊副使。又被召回任工部郎中,提出关于工程建设的19项建议。至正九年受命主持山东、河南等处行部水监。至正十二年升任中书左丞,次年病卒。享年五十七岁。
5、脱脱(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农历十月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农历闰七月,复出为中书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农历四月,脱脱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著,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他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职流放云南,后被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假传元惠宗诏令自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复官。
任修三史总裁官时,他主修有《宋史》,其《艺文志》8卷,主要根据宋朝的《国史·艺文志》,删掉重复,补充未备之书,共著录宋代藏书9818部,119972卷。
为记载宋代藏书情况及宋代著述的史志总目,但分类混乱,著录误差较多。在史志目录中“最称芜杂”。所著《宋史艺文志·序》,对宋一代国家藏书之事有总论性的论述,是研究宋代藏书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白麟是郑义门祖上名号,淮公迁到浦江后,改原香岩溪为白鳞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脱脱亲书“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
据《义门郑氏祭祀薄》载:“白麟溪”石碑向立于崇义桥侧,年久失修,年久而损伤。乾隆十八年(1763年),将旧碑移至白麟溪桥头,靠祠砖砌。于原处再立新碑(现原碑已移至祠内陈列)。
⑤ 元朝历史人物及事迹
成宗铁穆耳,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中国元代皇帝。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名铁穆耳。至 元三十年(1293),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次年,忽必 烈去世,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 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 建元元贞 ,后改大德 。遂罢侵日本、 侵安南之役,减免江南地区的一部分赋税,又令编辑整理律 令。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为了酬谢拥立他 的诸王贵戚而滥增赏赐,很快造成国库向之所储,散之殆尽, 岁入之数,不支半岁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钞本来维持, 导致钞币迅速贬值。在用人上倾心任用的仍是伯颜(赛典赤 孙)、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在位后期,因连年患病,这些 色目官僚与皇后卜鲁罕内外勾结,淆乱朝政,官场中-因 循的风气大盛。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铁穆耳又发兵 征讨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扰,酿成云南、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这些举措都导致国力空虚,政治日趋黑 暗。但他在位时,元军成功地击败了海都、笃哇的侵扰,迫 使窝阔台和察合台两兀鲁思的统治者息兵请和,重振大汗在 西方诸汗国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结束了西面延续40多年的 皇室内争。
⑥ 元朝末年历史有哪些重要人物
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徐达,常遇春,蓝玉,朱棣,朱彪,冯胜,邓愈,丁德兴,沐英,刘伯温,李善长。。。。。。
⑦ 元朝有哪些名人
1、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汉卿“是字,号已斋(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2、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其散曲大致可分为4大类:写景、叹世、闺情、世象。存世散曲约130多首,其叹世之作挥洒淋漓地表达情性,故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视为“豪放”派的主将,他虽也有清婉的作品,但以疏宕宏放为主,其语言熔诗词与口语为一炉,创造了曲的独特意境。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4、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郑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⑧ 元代有哪些历史名人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诗四大家--
虞集、杨载、范朋和偈奚斯
元四家--
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
金元医学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
⑨ 元朝有哪些人物
鲜于枢
研宝
灵芝铁
赵孟頫
这些都是元朝有名的文人
⑩ 元朝时期有哪些名人
1、刘整:字武仲,邓州穰城(今河南邓州市)人,宋末元初著名将领,元朝水军的创始人之一。金末时投奔南宋,隶属于南宋名臣赵方麾下。
刘整本为宋朝名将,由于受到吕文德的陷害,被迫降元,提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官至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左丞,卒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号“武敏”。
2、忽必烈: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3、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道家学者。元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
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100部。大约在元成宗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左右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末并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
4、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
5、杨胜忠:字自瑾,元大德二年至十一年(1298至1307年)任思邛江长官司正长官,杨胜忠原为杨家坪巡检司长官,因镇有功,于大德元年撤杨家坪巡检司,改授思邛江长官司正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