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发生在贵州的历史故事

发生在贵州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8 22:05:33

Ⅰ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

最出名的就是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

Ⅱ 发生在贵州的故事

http://ke..com/view/9862.htm

Ⅲ 贵州历史上民国开始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1913年,贵州抄进行行政调袭整,将之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四渡赤水战斗。
1935年,中央红军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1941年,设置贵阳市。
1944年,日军发动大陆作战,首次攻入贵州境内。
1949年,贵州解放。

Ⅳ 关于贵州的一些有名典故

感谢你喜欢我们贵州!请到这个网站去看看吧,相信你会了回解贵州答的www.yxgz.cn/ 印象贵州

Ⅳ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小故事

长征时期,发来生了一个又源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Ⅵ 贵州省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红军长征时期有“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等。

Ⅶ 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Ⅷ 贵州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贵州,又以贵山得名,由于贵州这一块地盘古代叫做黔中,所以也简称为黔。贵州的省会是贵阳市,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东边是湖南省、南边是广西、西边是云南省、北边是重庆市与四川省。

贵州建省纳入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那是在1413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郑和下西洋,第二件大事就是贵州设立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省级自治区,被划分入十三个行省之一。这样,贵州才真正属于中原王朝的领土,纳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于是,明成祖朱棣下决心解决土司与中原王朝的矛盾。在永乐十一年派大军攻打贵州,解决了土司的战乱事件。之后,把思南、思州宣慰司都废除,将其分设八府四州。同时,在贵阳正式设立贵州布政使司。

这样,贵州建省,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历史。

Ⅸ 求一些贵州的历史事迹`````

贵州历史

在中国,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音zang
ke)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参考资料:贵州旅游港

红飘带上最绚丽的一段――红军长征在贵州

本刊记者 唐福敬
2006年12月21日08:1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编者的话: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胜地和福地。贵州有太多中国革命史上最鲜亮的记忆。遵义会议,工农红军得以从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上扭转,开始自主而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渡赤水、乌蒙山千里回旋,红军以一连串的雄奇手笔,奇迹般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

贵州的山山水水都留有红军的足迹,伟大的长征精神时时润泽着后人。湍急奔腾的乌江,突转盘旋的赤水河,都波光澹澹,闪着历史的眼睛,看护我们前行;“万夫难开”的娄山关,逶迤磅礴的千里乌蒙,亦雄风阵阵,响着时代的号角,催逼我们奋进;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熠熠生辉的思想,指引我们开拓、创新。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我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贵州目前总体上仍比较落后、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寄予未来。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采编人员把这段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粒粒“珍珠”,加以拾掇、归纳并成篇。这是本刊在对长征及长征精神进行诠释时的一次尝试。其间,也得益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安勇同志、省委党史研究室杜黔同志的指导和支持。值此,本刊谨向两位同志致以谢意。(策 划: 本刊编辑部 □ 执 行: 顾海凇 唐福敬 谭仕伦 张 波 刘开津 张 蓓 执笔:顾海凇)

如果将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贵州。

在这段最诱人的皱褶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红军一路行来,每一转,局势为之一变;每一折,前景为之一新。

许多年来,循着红军的足迹,贵州的山道上走来一拨又一拨重访长征路的旅者。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总是说得出奇的一致:贵州境内的长征路,是一段隐藏着答案的旅程。

这个答案是什么?

70余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艰难行进,突破四道封锁线,西进贵州。

解放军档案馆现存的一份《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表明,在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8.6万人共有枪支33244支,平均每支枪不到56发子弹。加上6101支梭镖和882把马刀。意味着踏上远征的红军士兵中赤手空拳者超过一半。他们面对的是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

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只有3万余人突出重围。有人甚至开始对红军的前途产生怀疑。多年以后,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回忆道:“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国民党军的40万重兵,又已经在红军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摆好架势。巨大的牺牲并没有让中国革命走出危局,在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候,红军进入了贵州。

在黎平这个湘黔边界的贵州小城,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原定行军计划,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远离敌方重兵屯积的湘西,进军川黔边界,避免了全军覆没。

紧接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次否定了“不过乌江”和“回头东进”的错误主张。中央红军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区域迅速机动,攻克九县,突破天险乌江,占领遵义。

遵义会议的召开,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最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三占遵义,娄山关战役和遵义战役取得长征以来两次大捷;士气空前高涨的红军又直逼贵阳,巧渡北盘江,威胁昆明,在金沙江畔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终于奠定胜局。

中国工农红军几进几出贵州,留下军事史上惊心动魄的以弱胜强系列范例。长征,这一人类远征史、军事史上空前未有的壮举,它的战略转折,是从进入贵州的那一步开始揭幕、到走出贵州的时候完成的。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完长征路后,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如果将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贵州。

这是红飘带上最绚丽的一段。

在这段最诱人的皱褶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红军一路行来,每一转,局势为之一变;每一折,前景为之一新。

一路三城,转折之地。个中历史意蕴何其深长!因为转折,黎平、茅台乃至整个贵州、整整一条长征路都与遵义一样,具有了思考的价值和魅力。

70年过去了。重温红军将领当年以质朴文字记载的遵义和贵州,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豪情和难忘的眷念。陈云回忆:“红军进入遵义城,遵义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儿习艺所、学校学生及商民贫民等成群结队,悬旗欢迎红军……”;“(在遵义)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军在湘南之疲劳,完全恢复,精神一振;使以后之战争,不仅战斗力不减,反而生龙活虎。”“……进遵义城后第二日,被服厂、修械所、粮秣厂均已开办。新兵之军装不久即发出,旧枪即修理完竣。”彭雪枫回忆:“长征以来遵义是最使战士们想念的一个城:那比较繁华的街市,那相亲相爱的群众,那鲜红的橘子,那油软的蛋糕。……随便喊一声:‘当红军来哟!’壮年们就会跟着走的。那个时候,每个团每天总要扩大百儿八十个新战士来的。”

红二、红六军团的开创黔东根据地、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同样写下辉煌篇章。挥师黔东,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转战乌蒙,创造了长征途中摆脱强敌、运动歼敌的又一成功战例。困牛山上,百余红军战士弹尽粮绝,宁死不屈,最后齐齐跳下悬崖,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长征期间,在贵州,有近万名各族群众参加红军;在贵州,长征途中党中央批准建立了唯一一个省级地方党组织;在贵州,红军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影响深远。

一路三城里,那些影响和改变了历史的事实已经广为人知;实地踏访,也许你还会有意外的收获。走出黎平县城城东二郎坡52号的黎平会议会址,在老榕树间的街道漫步,没准儿会听到当年的知情者讲述留在黎平的百余名红军伤员的人生故事。

在遵义古朴的街巷深处徜徉,从那些爽朗的笑声和自然的笑容里,可能会忽然悟到这座当年仅有3万人口的城市为何曾有3000子弟随红军北上,稍后几年又有数十学子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

在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三渡渡口,四渡赤水纪念碑下,品一杯茅台酒,可以听听当地人讲述茅台酒为红军战士清洗伤口的佳话。

在困牛山麓,拜谒烈士墓,或许会惊叹一户农家几十年间的义务守墓,更可能会心里油然浮上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魂”。

在这里,历史是生动的,鲜活的,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在这里,对人生的感受是极易有顿悟一般的收获的。

所以,贵州的山道上,一拨又一拨的旅者来了,用他们的心灵走路,用他们的重访,来寻找这片山水成为心中的圣地和福地的原因。

你看,眼前乌江湍急,红军欲渡却苦无船只,何等焦急!不要紧,这山水间蕴藏的答案已经出来:砍下江畔的竹子,扎成竹排,就是渡船;把十口八口的行军锅用绳、竹绑牢,就是渡船。

你看,传承红军精神,息烽集中营黎明前的黑暗终究为革命者的壮烈散。

是啊,在善于思考的大脑、坚强的意念面前,困难何惧之有,挫折更并非只能郁积为一蹶不振。

寻访贵州的红色遗迹,正是这样的心灵之旅。

有人说,看看贵州的山水,那答案早已沛然其间。

山有坚毅,才有了高入云端的挺立;水有遇百折而不回的柔韧,才有了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的千姿百态。这,不正是面对挫折时所应秉持的精神吗?

这个答案是,面对挫折,如何能把握机会,选择路径,迎来转折。这个答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至关重要,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又何尝不充满启迪?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735/70737/5195519.html

Ⅹ 关于贵州的历史人物故事

张之洞,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朝廷,建议修筑一条芦汉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以贯通南北。他认为铁路之利,以通土货厚民生为最大,征兵、转饷次之。他提出芦汉铁路是“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这个历史进程而中国大利之萃也”[8] 。朝廷准奏,计划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由湖广总督主持,南北分段修筑。于是,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八月,调署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在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9] 同年冬,张之洞到了湖北。首先是筹建汉阳铁厂。张之洞办企业,也曾闹过一些笑话。他电驻英公使薛福成购炼钢厂机炉,英国梯赛特工厂厂主回答说:“欲办钢厂,必先将所有之铁、石、煤、焦寄厂化验,然后知煤铁之质地如何,可以炼何种之钢,即以何样之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未可冒昧从事。”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分可耳。”英国厂主只得从命。结果,机炉设在汉阳,铁用大冶的,煤用马鞍山的。马鞍山的煤,灰矿并重,不能炼焦,不得已只好从德国购焦炭数千吨。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年),耗资560万两,还没有炼成钢。后改用江西萍乡的煤,制成的钢太脆易裂。张之洞才知道他所购的机炉采用酸性配置,不能去磷,钢含磷太多,便易脆裂。于是又向日本借款300万元,将原来的机炉改用碱性配置的机炉,才制出优质的马丁钢。
汉阳铁厂是一个钢铁联合企业,光绪十九年(18
汉阳铁厂
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大小工厂10个、炼炉2座,工人3000,采煤工人1000。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钢铁工业,而且在亚洲也是首创的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钢厂建设还比这晚几年。

阅读全文

与发生在贵州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