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曹操历史故事观后感800字

曹操历史故事观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21-02-28 20:05:55

❶ 人物传记之曹操限字800字

曹操(155—年)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谅(今安徽毫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官做到太尉,地位虽很高,但出身低微。曹操二十岁就开始做官。黄巾起义后,他参加镇压起义。董卓作乱后,他又招募五千人,组织一支队伍,参加各地豪强讨伐董卓的联军。后来,黄巾军余部又重新发动起义,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打败起义军,收编了青州的黄巾军三十余万,作为自己的队伍。就这样,他获得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当时,各地军阀纷纷倔起,割据称雄。曹操为了从政治上取得优越地位,便把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许昌,控制在自己手中。汉献帝名义上虽是皇帝,实际上不过是傀儡。曹操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同各地的割据势力展开了斗争。他陆续出兵消灭了吕布、袁术、张绣等割据势力,在有名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中,又以少胜多,歼灭了袁绍的主力,以后又平定了袁绍的儿子袁谭等人,统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进位为丞相。他企图统一南方,率领大军南下,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得大败,退回北方去了。

后来,他又被封为魏王。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曹五称帝,迫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统治北方期间,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很多建树。他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的中下层人物。他重视农业生产,利用收编的青州军,又招募流亡农民,屯田垦种,并兴修水利。他还抑制豪强兼并,整顿社会风俗。这些措施,对于久经战乱的中原地区是非常必要的,使当时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曹操还大力提倡文学,当时中原地区最有声望的文学家,大多是曹操的幕僚。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淡(蔡文姬)流落南匈奴,曹操特地派人用金银财物把她赎回。

曹操自己对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戎马生涯中手不释卷,登高必赋。他的文章质朴刚健,简约明快。他的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如历来传诵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就洋溢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曹操还精通兵法,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曾著有《孙子略解》。另外,还著有《兵书要略》、《兵法》、《兵书接要》,可惜多已散失了。

曹操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历史人物。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他的主要事业是统一北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他是起了积极作用的。鲁迅曾经对他作过很好的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❷ 了解曹操的故事,写一篇观后感

——一代枭雄旷世人杰
曹操,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这也难怪,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时甚至还滥杀无辜。但是真正的曹操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乱世的枭雄”吧!
曹操也能称得上“文韬武略”了,他自幼喜欢舞枪弄棒,20岁就开始做官。但这些都不是他成功的原因。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唯才是举。曹操唯才是举,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有人说曹操唯才是举是因为他手底下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但不管这幺说,相当于动不动就摔儿子阿斗、流眼泪的刘备,在用人这方面,曹操就不玩虚的。既不靠兄弟结义,鳄鱼的眼泪,也不靠胆固醇过多的热血,而是靠无边的信任,甚至是用“糊涂”来显示他的求贤若渴。
曹操的手下聪明,曹操更聪明;曹操手下的人有才,曹操更有才。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诗人。他诗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诗句人们基本耳熟能详。曹操不仅文韬,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15岁时,随父亲一起去洛阳,可曹操那时特别调皮,竟闯入了寝殿侍奉长张让的卧室里,当时张让正在闭目养神,忽然发现自己的卧室闯入生人,立即大叫,叫人将曹操捉拿。刹那间,卫兵们持枪握剑,蜂拥而至,可曹操并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一直打到厅堂,没有人拦得住他,最后卫兵们和他们的主子张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翻墙逃走。曹操如此文韬武略,怪不得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起码是个英雄。
曹操虽是一代枭雄,但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他动用了大量人力建造了铜雀台,声称统一中国后于东吴美女大乔、小乔一起在铜雀台上饮酒享乐呢。再比如说曹操叫华佗来帮他看风湿病,华佗说要劈开脑袋才能取出病根,可是曹操对华佗产生了疑心(毕竟那时还没有过人劈开脑袋看病的),认为华佗是来害他的,于是就把这一代名医害死在了狱中。也许,就是因为曹操这些偶尔犯下的大错,让别人把他硬生生的从枭雄变到了奸雄。
曹操,也许是一个最卑鄙的圣人,但他肯定是一位可爱的枭雄!

❸ 我欣赏曹操为题的800字作文

我给你些材料,你自己整理一下。汉朝末年,有一个叫做许子将的人见到曹操后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这个人如果生在太平的时代,可能成为能干之重臣,大如果你生在乱世,你竟会成为奸诈的英雄。从此以后,“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成为了评价曹操最经典的一句话。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都能看出曹操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

曹操有血有肉,有理性也有野性,即会耍诈又会耍狠,同时也诚实厚道,他既能容人,有心胸狭窄,既豪情万丈,又滥杀无渡,既挟天子已令诸侯,又终生不肯废汉帝自己取而代之。

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文采泱泱,武略滔滔,足智多谋,这使得他在战乱纷飞的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军事:兵行诡道

《三国志》中写道曹操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大概有30多次,其中大部分是胜利的。战场上的曹操将兵行诡道演绎得淋漓尽致:

战吕布,曹操时而诈死诱吕布来袭,时而令老幼妇孺充任疑兵,最终是吕布命丧白门楼。

破袁绍,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绍德援军到达之前将乌巢给烧了。日后对付袁谭、袁尚的时候,采取了郭嘉的计谋,耐心等待,最终等来了二袁的分裂。不费一兵一卒,等到了公孙康送来的二袁人头。

通过以上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用兵之道确实很了得,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狼狈。长坂坡一战,为了突出了赵云和张飞万人莫敌,就把曹操当个陪衬来写,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曹操是大获全胜,而刘备只是没有全军覆没而已。

曹操为数不多的败仗中,最出名的是赤壁之战。但凭良心说,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前半段是占据了上风,而且是绝对性的,对于最后的失败,可能是曹操一生胜仗太多,使得他过分的相信自己。

总体来说,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文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不得不说,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又很高的成就。

曹操的诗特别出名,大多数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贫苦生活。如《篙里行》中的 “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实地反映出了汉朝末年的社会状况,被誉为“汉末实录”。

另一首《龟虽寿》咏叹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观沧海》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瑟瑟秋风。

人品:多疑与宽宏

曹操的多疑历来被后世所“称赞”,也难怪,曹操就这点能令人将他记住。《三国演义》由一回写道,曹操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夜里好杀人,叫他们不要打扰自己,并在当天晚上杀了一个人,其实曹操夜里不会杀人,它是他被周围的人杀才故意这样做的,这不得不说,曹操的多疑性格十分严重。

相反,曹操对人有时候却十分宽容。如张秀曾经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当张秀来投向的时候却盛宴款待;陈琳曾经帮助袁绍写过一篇文章,文章将曹操的祖宗八代一网打尽,骂的曹操狗血喷头,结果陈琳仍然在曹操的手下得到了重用。这种对人的宽容也许是后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的原因。

用人:唯才是举

刘备的手下有“五虎上将”,之所以列出这五虎是因为人太少了,以此来掩饰人才的缺乏;东吴孙权的手下挂得上名的也只有甘宁、周瑜、鲁肃那几个。相比之下,无论哪个时段,曹操的手下都是猛将如云。

在曹操的用人之道里面,只有四个字:“唯才是用”。不论是名声不好的还是贫苦人家的,只要有能力,曹操都会委以重任。具体的看来,曹操的手下有自己的族人(曹仁,曹洪,夏侯敦),有素不相识的(典伟,许褚),有在行伍战阵之中发现(李典,于禁),更有从战俘里面收服的(张辽,徐晃),还有一些没有被历史记载的人(陈桥,满宠)。这些人都是经过曹操的慧眼提拔以后才得以建功立业的。

曹操也善于各取所长,如许褚、典韦有武力,忠诚守法,平时曹操名他们做自己的虎威,打仗的时候救命他们做先锋;文聘原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在江南一带很有威信,于是曹操就命他镇守江夏,抵御孙权。

曹操与袁绍相比,没有袁绍的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和孙权相比,没有父兄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和刘备相比,没有那悠远的帝王系谱可供露脸。而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才能打造的!

曹操病死于洛阳,一生南征北战,令后人追随。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曹操! 1.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2.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3.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4.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5.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6.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7.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8.东临碣石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9.滥杀无辜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而且还凄怆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10.曹操焚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11.生性多疑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❹ 曹操的历史影片观后感

一代枭雄旷世人杰
曹操,在大多数人眼里他是一个反派角色,这也难怪,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好猜疑、老奸巨猾,有时甚至还滥杀无辜。但是真正的曹操并不是这样的,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乱世的枭雄”吧!
曹操也能称得上“文韬武略”了,他自幼喜欢舞枪弄棒,20岁就开始做官。但这些都不是他成功的原因。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原一带的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他唯才是举。曹操唯才是举,没有阅历和门第的偏见。有人说曹操唯才是举是因为他手底下没有几个像样的人才。但不管这幺说,相当于动不动就摔儿子阿斗、流眼泪的刘备,在用人这方面,曹操就不玩虚的。既不靠兄弟结义,鳄鱼的眼泪,也不靠胆固醇过多的热血,而是靠无边的信任,甚至是用“糊涂”来显示他的求贤若渴。
曹操的手下聪明,曹操更聪明;曹操手下的人有才,曹操更有才。曹操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和诗人。他诗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等诗句人们基本耳熟能详。曹操不仅文韬,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15岁时,随父亲一起去洛阳,可曹操那时特别调皮,竟闯入了寝殿侍奉长张让的卧室里,当时张让正在闭目养神,忽然发现自己的卧室闯入生人,立即大叫,叫人将曹操捉拿。刹那间,卫兵们持枪握剑,蜂拥而至,可曹操并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一直打到厅堂,没有人拦得住他,最后卫兵们和他们的主子张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翻墙逃走。曹操如此文韬武略,怪不得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起码是个英雄。
曹操虽是一代枭雄,但也有犯错的时候,比如说他动用了大量人力建造了铜雀台,声称统一中国后于东吴美女大乔、小乔一起在铜雀台上饮酒享乐呢。再比如说曹操叫华佗来帮他看风湿病,华佗说要劈开脑袋才能取出病根,可是曹操对华佗产生了疑心(毕竟那时还没有过人劈开脑袋看病的),认为华佗是来害他的,于是就把这一代名医害死在了狱中。也许,就是因为曹操这些偶尔犯下的大错,让别人把他硬生生的从枭雄变到了奸雄。
曹操,也许是一个最卑鄙的圣人,但他肯定是一位可爱的枭雄!

曹操之客观评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谈三国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会认为他是奸雄,狡猾奸诈,谋朝篡位,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是褒刘贬曹的,夸大了刘备及其众将领的人物形象,作为反面衬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奸猾之辈。民间的艺术表演又基本取材于《演义》,于是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义》的形象根深蒂固下来。
在了解上述两种人物形象之外,其实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下另一种史实的形象,即历史形象。

刚才那句话句话是曹操在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说的。首先,杀,确实是杀了,但是是误杀,在《三国志》、《三国演义》里面都有记载,所以应该是史实。其次,但两个版本中曹操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演义》中描述的是理直气壮,杀了就是杀了,这是无可救药的奸;但在《三国志》中曹操是叹息着说的,木已成舟,已无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为他是将,他需要服众,就必须为自己找个合理的理由,何况还得考虑当时的时势...同时,这里也表现出了曹操的坦诚,他是真小人,想象世界上还有多少伪君子...

上述解释并不能完全掩盖曹操奸诈的一面,我也并不想反驳这一点,他是奸雄,我同意。但从客观上来说,曹操并不仅仅是奸雄,而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

曹操有奸诈凶狠的一面,杀许攸,斩边让...可见一斑;但他又有真诚豁达的一面,放魏种,释陈琳...也很能说明问题。

曹操有时是阎王脾气,有时又表现得儿女情长。他的临终遗嘱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他一生好事坏事都干了不少,影响时势甚至历史的事业不少,却都一笔带过,尽是唠唠叨叨了一堆的家务事,分香卖履不说,还记挂着前妻丁夫人,怕无颜去见长子曹昂。苏东坡说:“奸伪一生,死见真性。”。其实是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正所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再多说,总而言之,从曹操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脸,既矛盾,又统一,可以说是:
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
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大家风范,小人嘴脸
英雄气概,儿女情怀
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基本上都是易中天说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❺ 关于曹操的历史故事

关于曹操的历史故事:

1、陈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2、逐鹿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

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3、远征乌桓: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一带)。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

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4、平定凉州: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5)曹操历史故事观后感800字扩展阅读:

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再次勾起人们对曹操这位三国英雄的追忆。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毁誉各半,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唐代以前,几乎所有人都推崇他,因为当时人们认为以有德之人替代腐朽王朝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宋代以后,兵变上台的赵匡胤为了统治的稳固,倡导正统思想,开始贬低曹操。

批评曹操的言语出来了: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还有的抨击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篡汉之心。元代以后,社会上对正统的思想逐渐淡泊,没人再提篡汉一说。

无论如何,提笔会写诗,上马能打仗,曹操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易中天就称他为“可爱的奸雄”。曹操的文治武功为人所熟知,但生活中的曹操又是何许人?拂去岁月的尘埃,安阳墓的发现再次撩开他神秘的面纱,展现出他盖世奇才的另一面。

曹操是英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安阳曹操墓中同时出土有两具女性尸骨,虽然目前尚不确定是否系曹操原配卞夫人或其他姬妾,但光是男女同葬一点,却也可窥曹操的“好色”一斑。

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生有子嗣的后妃达14人之多。当然,这还不足以证明曹操好色,它只能算作古代多妻制度下的一般情况。

曹操年轻时,在男女之事上颇为荒唐。《世说新语•假谲》记载曹操早年劫色的故事。有一年,曹操与袁绍听说某大户人家娶亲,新娘颇有姿色,便商定劫持新娘。天黑之时,两人溜至后花园,大喊“有贼”,调虎离山。

当众人离开去捉拿贼人的时候,袁绍在门口接应,曹操冲进新房,持刀劫走新娘。不想新娘呼救,其家人尾追而来。惊恐的袁绍摔倒在路边的荆棘丛中。眼见追者将至,曹操丢下新娘,助袁绍仓皇逃跑,这一次劫色未遂。

曹操年轻时好色,年长更是变本加厉。曹操迎汉帝都许后,风闻以前的老上级大将军何进的儿媳貌美如花,不禁色心大动,将其据为己有。这便是曹操后来的尹夫人。

有其父必有其子。曹操好色,也惠及曹丕、曹植两兄弟。曹植曾为袁绍的儿媳甄夫人作《洛神赋》,把这位美人比喻成“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文弱的曹植也许只满足于“精神恋爱”,但曹丕就不一样了,他对甄氏早就倾心,在曹操攻破邺城时捷足先登,将甄氏迎娶入门。

❻ 关于曹操的故事及评价自己的看法作文600字,谢谢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也。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我决定撰写此文。

首先,曹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意气风发,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统天下的。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为天下笑!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诚然,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不也是”造反“吗?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社会要发展,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当然,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我们是不能强求他们,但是,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因此,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人之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脑,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否则和牲畜无异!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东投西靠,是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吴蜀兼有天时,地利,人和。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其实不然,只是碰巧罢了。一个罗贯中,歪曲事实,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对起盲目崇拜,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当然,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然孟获终究为蛮荒之人,怎明《孙子兵法》?此为胜之不武也。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长安实为妙计也,然诸葛亮弃之不用,此为其墨守成规之故也。由此观之,刘备所识之千里马实为驽马也。刘备亦非伯乐也,三顾茅庐的意义犹在乎?!再看刘备作为军中主帅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此为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鲁肃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报关张之仇,一意孤行,不谙行军布阵之道,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致身死白帝城,为天下笑!由此可见此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较之曹公,实不可相提并论。

咱们再看看曹操和刘备的性格。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读《三国演义》,感触最多的是,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丧者。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其实不然,此为起阴险狡诈之故也。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他哭泣原因有二: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原因何在呢?如果大家细心一定看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刘备向诸葛亮说起马谡不可以重用之时,令马谡且退。由此观之,刘备此时完全清醒,然而刘备对诸葛亮有心腹之盐述说之时,却没有挥退左右,明理人不难看出刘备的用意。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来尽管刘禅很是无能,诸葛亮仍无二心。谈论完了刘备的哭泣技巧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刘备的为人了。

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少奇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

❼ 写曹操的作文800字左右 急需哦。

穿越了时光,穿过了檐廊,将生命的绝唱留在了世间的某个地方;看过了沧桑,经历了悲凉,只愿今生的错别再造就后世的果......
先来介绍一下主人公,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也。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我决定撰写此文。
首先,曹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意气风发,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统天下的。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为天下笑!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诚然,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不也是”造反“吗?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社会要发展,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当然,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我们是不能强求他们,但是,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因此,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人之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脑,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否则和牲畜无异!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东投西靠,是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吴蜀兼有天时,地利,人和。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其实不然,只是碰巧罢了。一个罗贯中,歪曲事实,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对起盲目崇拜,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当然,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然孟获终究为蛮荒之人,怎明《孙子兵法》?此为胜之不武也。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长安实为妙计也,然诸葛亮弃之不用,此为其墨守成规之故也。由此观之,刘备所识之千里马实为驽马也。刘备亦非伯乐也,三顾茅庐的意义犹在乎?!再看刘备作为军中主帅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此为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鲁肃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报关张之仇,一意孤行,不谙行军布阵之道,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致身死白帝城,为天下笑!由此可见此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较之曹公,实不可相提并论。
咱们再看看曹操和刘备的性格。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读《三国演义》,感触最多的是,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丧者。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其实不然,此为起阴险狡诈之故也。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他哭泣原因有二: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原因何在呢?如果大家细心一定看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刘备向诸葛亮说起马谡不可以重用之时,令马谡且退。由此观之,刘备此时完全清醒,然而刘备对诸葛亮有心腹之盐述说之时,却没有挥退左右,明理人不难看出刘备的用意。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来尽管刘禅很是无能,诸葛亮仍无二心。谈论完了刘备的哭泣技巧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刘备的为人了。
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少奇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

这个好么 你可以自己删选

❽ 历史小论文 关于曹操的 要800字 题目乱世英雄——曹操

首先你定下的调调是曹操是英雄,那我只能夸他了,文章使用是一个中学生,文章是这样的:
乱世英雄——曹操
距今约1800年前,那是一个动荡的时候。乱世里战火绵连,生灵涂炭。但乱世里也造就了许多英雄,在这众多英雄曹操独树一帜带领手下闯荡出一片天下。这个出身算不上显赫,虽然小有家资和政治优势,但是陈留起兵的时候,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曹仁和夏侯兄弟。但到最后却能成为当时中国势力最强的集团,并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的曹操正是这些英雄的杰出者。
杰出的军事家--曹操。他的一生打过的漂亮战役很多,比如奠定北方统治权的官渡大战,再如灭袁术,杀吕布等等。不过我想告诉诸位,我们不应该以结果来定位某些问题。因为,最大的成功永远无法代替走过的经历,就像白天的喧闹永远无法代替黑夜的寂静一样。
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先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许绍说出这句话时,曹操的反应是听之大笑。不可否认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发动联盟军,迎汉帝,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都体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盖世的文学家--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对于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乱世里出的英雄任务。

阅读全文

与曹操历史故事观后感8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