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国时期比较著名的历史人物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黄兴
黄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于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原名黄轸,号杞园,字广午,曾自署名竟武、琴五、近午、庆午等。黄兴这个名字是他在从事革命活动后改的,字克强,被后人沿用至今。
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依靠淮军统领吴长庆。1882年(光绪八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由李鸿章奏举,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1895年12月,袁世凯由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
蔡锷
蔡锷(1882-1916),中国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 1900年参加自立军起兵,失败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1911年(宣统三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并派唐继尧进军贵州,由唐接任贵州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泸州、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因病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有《蔡锷集》、《蔡松坡集》。楹联主要收于《蔡松坡先生联语》。
张作霖
张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奉系军阀首领。早年投身绿林。1902年被官府收编。武昌起义后,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打击革命力量。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27师师长,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被封为子爵、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封闭进步报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企图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1928年初,蒋介石统率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路军北上,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因慑于东北人民的反日浪潮,对日本的侵略要求未予全部承诺,而激怒日本军方,6月4日清晨,张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伟大的爱国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的阻挠,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等职。1930年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冯国璋
冯国璋(1859~1919),中国直系军阀首领。字华甫(符)。河北河间人。1890年在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1893年入淮军将领聂士成幕府。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随军参加抗击日军。后出使日本,他留心考察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1896年回国后,将所编兵书送呈袁世凯,颇受重视,袁任用其负责训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经冯之手,培养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冯统领禁卫军兼充总统府军事处处长,虽支持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但对袁帝制心存疑虑,并借口有病拒不进京就任参谋总长。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10月国会选举冯为副总统,当时北洋军阀集团分化为直系和皖系,冯为直系首领。1917年7月黎元洪去职,冯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就任后与皖系首领、国务总理段祺瑞间的权力之争日渐加剧。皖系控制的安福国会以冯代理总统期满,于1918年10月选举北洋元老徐世昌为总统 ,将冯撵下政治舞台。徐世昌为了平息冯的不满,特准冯仍节制北洋第15、16两师。次年12月,冯国璋卒于北京。
曹锟
曹锟(1862~1938),中国直系军阀首领。字仲珊。天津人。生于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卒于天津。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随军去朝鲜,战后投袁世凯,次年升管带。武昌起义后,移驻京郊南苑附近。1912年2月,曹锟纵兵哗变,焚掠北京内外城,为袁世凯制造拒绝南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借口。1915年袁谋称帝,曹上书请求改变国体,被授虎威将军,再封一等伯。护国讨袁军兴,曹率军入川镇压,1916年3月与护国军战于叙(州)泸(州)间,受创败退。9月任直隶督军。1917年7月张勋复辟,曹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孙中山南下护法,曹锟曾通电附和段祺瑞反对恢复旧国会、反对护法军政府。1918年2月曹南下汉口,以吴佩孚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指挥,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被奉为直系首领。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起,直系胜,曹锟与吴佩孚等控制了北京政府。1923年10月,曹锟以贿选手段当上了总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失败,曹锟被软禁。1926年4月,冯玉祥军将领不满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与奉系勾结,发动驱段兵变,将曹锟释放。
吴佩孚
吴佩孚(1871~1939)中国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1939年12月4日卒于北平。光绪二十四年(1898)投淮军。日饿战争爆发,赴东北刺探俄军情报,因“功”以帮统记名。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派曹锟、张怀芝带兵南下讨伐,吴任第三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因湖南督军席位为皖系张敬尧所得,吴仅获空衔,十分气愤,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中国皖系军阀首领。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896年调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陆军炮队统带兼武卫右军各学堂总办。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段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段与冯国璋、王士珍被人们称为北洋三杰。1909年调充第六镇统制。次年调任江北提督,加侍郎衔,驻江苏清江。
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县夏店(今属大悟县)人,寄籍江夏县(今武昌县),祖籍江西南昌。
张勋
张勋(1854-1923)北洋军阀。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任管带。1899年后任副将、总兵等职,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在南京屠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王朝,所部禁剪辫子,被指为“辫子军”。1913年奉袁世凯命,进攻讨袁军,重占南京。因纵兵抢掠,误伤外侨,调往徐州,任长江巡阅使。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为安徽督军,继而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为清室复辟。1917年6月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总统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宣布复辟。至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所击败,逃入荷兰公使馆,被通缉。后病死天津。
徐世昌(1855~1939)
中国清末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成为袁的重要谋士,此后累获擢升。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曾多所举措,冀能巩固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的统治。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任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徐力主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改任军谘大臣,加太保衔。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力辞太保,观望时局变化。1914年5月袁世凯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徐为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因要求讨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徐任职仅一月即力荐段祺瑞继任。11月,徐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抵京,先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后又调解直系首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为抵制。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分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逼徐去职。徐被迫回天津。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20余种。
蒋介石
蒋介石(1887~1975)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名中正,字介石,学名志清。1887年10月31日生于浙江奉化,1975年4月5日卒于台北。
汪精卫
汪精卫(1883-1944)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亲日派首领,后为汉奸。名兆铭,字季新。生于广东三水。 1903年官费赴日本留学。 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一度主编《民报》。 1905-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期间,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 1907年随孙中山赴南洋。 1910年3月,谋炸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处终身监禁。
B. 清末民初有哪些重要人物
你要问那一方面的?
李百川 小说家 《绿野仙踪》
李宝嘉 1867-1907 字伯元,号南亭亭长,常州人,小说家 《官场现行记》《文明小史》
《中国现在记》《活地狱》
李慈铭 1830-1894 字式侯,号莼客,绍兴人,文学家 《越缦堂文集》《霞川花隐词》
李鉴堂 《俗语考原》
李绿园 《歧路灯》
李汝珍 1763-1830 字松石,北京人,小说家 《镜花缘》《李氏音鉴》
李调元 1734-1802 字羹堂,号雨村,绵阳人,文学家 《赋话》《童山全集》《雨村曲话》
李兆洛 1769-1841 字申耆,号养一老人,常州人,文学家 《养一斋文集》《皇朝文典》
厉鹗 1692-1752 字太鸿,号樊榭,杭州人,文学家 《东城杂记》《宋诗纪事》
梁佩兰 1629-1705 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人,诗人 《养马行》《六莹堂集》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梁廷枬 1796-1861 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顺德人,学者 《南汉书》《南越五主传》
梁章钜 《归田琐记》《退庵随笔》
《浪迹丛谈》《浪迹续谈》
林旭 1875-1898 字礅谷,福建人,诗人 《晚翠轩集》
林昌彝 1803-? 字惠常,号五虎山人,福州人,诗人 《平夷十六策》《射鹰楼诗话》
林则徐 1785-1850 字元抚,福建侯官人,两广总督 《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
岭南羽衣女 《东欧女豪杰》
刘鹗 1857-1909 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人小说家 《老残游记》《老残游艺机续集》
刘大櫆 1698-1779 字才甫,号海峰,桐城人,散文家 《海峰先生集》《论文偶记》
刘光第 1859-1898 字裴村,四川人,诗人 《美酒行》《万寿山》
刘梦鹏 字云翼,文学家 《屈子章句》《春秋义解》
刘台拱 1751-1805 字端临,江苏人,学者 《汉学拾遗》
刘熙载 1813-1881 字伯简,号融斋,江苏人,文学家 《艺概》《古桐书屋六种》
刘献廷 《广阳杂记》
龙启瑞 《覆唐子实书》
鲁一同 1805-1863 字兰芩,江苏人,文学家 《通甫类稿》《通甫诗存》
陆嵩 1791-1860 字希孙,号方山,苏州人,诗人 《追思》《意苕山馆诗稿》
陆次云 《湖(土需)杂记》
陆时化 《书画说铃》
陆以湉 《冷庐杂识》
洛日生 《海国英雄记》
吕熊 字文兆,号逸日叟,苏州人,小说家 《女仙外史》
吕留良 《晚村文集》《吕晚村先生家训真迹》
马建忠 1845-1900 字眉叔,江苏人,语法学家 《适可斋纪言》《马氏文通》
马瑞辰 1782-1853 字元伯,桐城人,文学家 《毛诗传笺通释》
毛际可 1633-1708 字会侯,号鹤舫,浙江人,词人 《别王丹麓》《安序堂文钞》
毛奇龄 1623-1716 字大可,号秋晴,萧山人,文学家 《禹庙》《四书改错》《西河合集》
毛宗岗 字序始,号孑庵,苏州人,文学批评家 《评<水浒>》
冒襄 1611-1693 字辟疆,号巢民,江苏人,文学家 《影梅庵忆语》《巢民诗集》
梅文鼎 1633-1721 字定九,号勿庵,安徽人,数学家 《古今历法通考》《绩学堂文钞》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
名教中人 《好逑传》
莫友芝 1811-1871 字子思,号郘亭,贵州人,诗人 《郘亭诗钞》
墨浪子 《西湖佳话》
纳兰性德 1655-1685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人 《渌水亭杂识》《金缕曲》《通志堂集》
牛涛 字涵万,诗人 《寄秋轩集》
钮琇 《觚剩》《觚剩续编》
欧阳巨源 小说家 《负曝闲谈》
潘德舆 1785-1839 字彦辅,江苏人,诗人 《养一斋诗话》
彭孙逳 1631-1700 字骏孙,号羡门,海盐人,诗人 《孙桂堂集》《延露词》
彭孙贻 1615-1673 字仲谋,号茗斋,海盐人,史学家 《平寇志》
彭养鸥 《黑籍冤魂》
彭玉麟 《<盛世危言>序》
彭兆荪 1769-1821 字湘涵,号忏摩居士,江苏人,诗人 《文选考异》《忏摩集》
捧花生 《画舫余谭》
皮锡瑞 《经学历史》
平步青 《霞外捃屑》
蒲松龄 1640-1715 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博人,文学家 《聊斋志异》《寒森曲》
钱彩 小说家 《说岳全传》
钱泳 《履园丛话》
钱澄之 1612-1693 字幼光,号田间,桐城人,诗人 《田间诗集》《藏山阁集》
钱谦益 1582-1664 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文学家 《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
《钱牧斋尺牍》《列朝诗集》
钱大昕 1728-1804 字晓征,号竹汀,江苏人,史学家 《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
青城子 《志异续编》
丘逢甲 1864-1912 字仙根,号华严子,广东人,诗人 《东北感春诗》《柏庄诗草》
秋瑾 1876-1907 字瑞卿,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 《宝剑歌》《秋风曲》
屈复 1668-1739 字见心,号金粟,陕西人,诗人 《弱水集》《唐诗成法》《楚辞新注》
屈大均 1630-1696 字翁山,广东人,诗人 《翁山诗外》
全祖望 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宁波人,文学家 《庄太常传》
任大椿 1738-1789 字幼植,江苏人,学者 《字林考逸》
容闳 《西学东渐记》
阮元 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人,文学家 《小沧浪笔谈》
阮大铖 1857-1646 字集之,号圆海,安徽人,诗人 《燕子笺》《石巢传奇》《咏怀堂全集》
阮葵生 《茶余客话》
单本 《蕉帕记》
伤时子 《苍鹰击》
邵长蘅 1637-1704 字子湘,号青门山人,江苏人,文学家 《青门全集》《庐山游记》
沈初 《西清笔记》
沈复 1763-? 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作家 《浮生六记》
沈涛 《交翠轩笔记》《铜熨斗斋随笔》
沈炳震 《唐诗金粉》
沈德潜 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苏州人,诗人 《说诗晬语》《古诗源》《归愚诗钞》
沈起凤 《谐铎》
沈祥龙 《论词随笔》
沈自晋 1583-1665 字伯明,号西来,江苏人,散文家 《望湖亭》《越溪新咏》
施闰章 1618-1683 字尚白,号愚山,安徽人,诗人 《学余堂文集》《蠖斋诗话》
史梦兰 1818-1898 字香臣,号砚农,乐亭人,学者 《叠雅》
史震林 《西青散记》
石成金 《传家宝》
石玉昆 1810-1871 字振之,天津人,说书艺人 《三侠五义》
舒位 1765-1816 字立人,号铁云,北京人,诗人 《修箫谱传奇》《瓶水斋诗集》
宋荦 1634-1713 字牧仲,号漫堂,河南人,诗人 《漫堂说诗》《西陂类稿》
宋琬 1614-1674 字玉叔,号荔棠,莱阳人,诗人 《安雅堂全集》《入蜀集》
随缘下士 《林兰香》
孙洙 1711-1778 字临西,号蘅堂退士,无锡人,学者 《唐诗三百首》《蘅堂漫稿》
孙承泽 《天府广记》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
孙兴衍 1753-1818 《续古文苑》
孙义钧 《前定海行》
孙原湘 1760-1829 字子潇,号心青,常熟人,诗人 《猛虎行》《天真阁集》
孙枝蔚 1620-1687 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人,诗人 《哀纤夫》《溉堂集》
谈迁 1594-1657 字仲木,号射父,浙江人,史学家 《北游录》《枣林集》
谭献 1832-1901 字仲修,号复堂,杭州人,词人 《复堂日记》《复堂类集》《复堂词》
谭嗣同 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人,政治家 《石菊影庐笔识》《仁学》
陶贞怀 《天雨花》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
汤鹏 1801-1844 字海秋,益阳人,诗人 《浮丘子》《海秋诗集》
唐甄 《潜书》
唐梦赉 1628-1698 字济武,号岚亭,淄博人,文学家 《志壑堂集》《借鸽楼小集》
唐训方 《里语徵实》
藤谷古香 《轰天雷》
天花才子 《后西游记》
汪端 1793-1839 字允庄,钱塘人,女诗人 《当窗织》《自然好学斋诗钞》
汪琬 1624-1691 字苕文,号钝庵,苏州人,散文家 《钝翁类稿》
汪中 1744-1794 字容甫,江苏人,文学家 《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
王昶 1724-1806 字德甫,号述庵,上海人,文学家 《金石萃编》《湖海诗传》《清词综》
王鼎 《朱子原订近思录序》
王筠 1784-1854 字贯山,山东人,文学家 《说文释例》
王昙 1759-1816 字仲瞿,嘉兴人,诗人 《仲瞿诗录》《万花缘》《玉钩洞天》
王韬 1828-1897 字利宾,号兰卿,苏州人,文学家 《淞隐漫录》《瀛濡杂志》《淞滨琐话》
《瓮牖馀谈》《变法中》《禁游民》
王拯 1815-1876 字定甫,号少鹤,广西人,散文家 《龙壁山房文集》《瘦春词》
王晫 《今世说》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
王夫之 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文学家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读通鉴论》
《读四书大全》《孝烈传》《姜斋诗话》
王鸣盛 《蛾术编》
王念孙 1744-1832 字怀祖,号石臞,高邮人,音韵学家 《广雅疏证》
王鹏运 1848-1904 字幼霞,号半塘老人,桂林人,词人 《虫秋集》《半塘词稿》
王士禛 1634-1711 字贻上,号阮亭,山东人,诗人 《香祖笔记》《池北偶谈》《海洋诗集》
王顺诒 《词学集成》
王维筠 《<香畹楼忆语>序》
王维城 《新乐府》
王引之 1766-1834 字伯中,高邮人,学者 《经传释词》
王应奎 《柳南随笔》
王元榜 《庚癸纪略》
魏禧 1624-1681 字冰叔,号裕斋,江西人,散文家 《魏叔子文集》
魏源 1794-1857 字默深,邵阳人,思想家 《礼记别考》《默觚》《海国图志》
《圣武记》《二室行》《庸易通义》
魏秀仁 1819-1874 字子安,福建人,小说家 《花月痕》《石经考》
文康 字铁仙,燕北闲人,小说家 《儿女英雄传》
文廷式 1856-1904 字道希,号云阁,江西人,词人 《纯常子枝语》
翁方纲 1733-1818 字正三,号覃溪,北京人,诗人 《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
吴乔 字修龄,江苏人,诗人 《围炉诗话》《西昆发微》
吴绮 1619-1694 字丰南,号绮园,扬州人,词人 《忠愍记》《林蕙堂集》
吴骞 1733-1813 字槎客,号兔床山人,浙江人,文学家 《拜经楼诗集》《万花渔唱》
吴璿 《飞龙全传》
吴炽昌 《客窗闲话》《客窗闲话续集》
吴楚材 《古文观止》
吴嘉纪 1618-1684 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人,诗人 《临场歌》《陋轩诗》
吴趼人 1866-1910 字小允,名沃尧,佛山人,小说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糊涂世界》
《近十年之怪现状》《瞎骗奇闻》
《俏皮话》《九命奇冤》《情变》《恨海
《痛史》《发财秘诀》《新石头记》
吴景旭 字旦生,号仁山,浙江人,文学家 《历代诗话》
吴敬梓 1701-1754 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人,小说家 《儒林外史》
吴敏树 1805-1873 字本深,号南屏,湖南人,散文家 《柈湖文集》
吴任臣 《十国春秋》
吴汝纶 1840-1903 字挚甫,安徽人,文学家 《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
吴伟业 1609-1672 字骏公,号梅村,江苏人,诗人 《夜游虎丘》《吾谷行》《圆圆曲》
吴锡麒 1746-1818 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人,文学家 《双忠祠》《有正味斋集》
吴玉搢 1698-1773 字藉五,号山夫,淮安人,学者 《别雅》
吴兆骞 1631-1684 字汉槎,号季子,江苏人,诗人 《秋笳集》
吴之振 1640-1717 字孟举,浙江人,文学家 《宋诗钞》
西周生 《醒世姻缘传》
席启寓 1650-1702 字文夏,号约斋,苏州人,文学家 《唐诗百名家全集》
席佩兰 名蕊珠,字月襟,常熟人,女诗人 《长真阁诗稿》《傍杏楼调琴草》
夏燮 《中西纪事》
夏敬渠 1705-1787 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小说家 《野叟曝言》《纲目举正》《医学发蒙》
夏完淳 1630-1647 字存古,号小隐,上海人,诗人 《南冠草》《遗夫人书》
湘灵子 《轩亭冤》
项鸿祚 1798-1835 字莲生,钱塘人,词人 《水仙亭词》
筱波山 《爱国魂》
徐珂 《清稗类钞》
徐釻 1636-1708 字电发,号虹亭,江苏人,词人 《南州草堂集》《词苑丛谈》《菊庄词》
徐松 1781-1848 字星伯,北京人,史学家 《登科记考》
徐瑶 《太恨生传》
徐昂发 《宫词》
许保善 《集贤宾》
许叔平 《黑乘》
许叶芬 《红楼梦辩》
宣鼎 《夜雨秋灯录》
薛雪 1681-1770 字手白,号一瓢,苏州人,诗人 《一瓢诗话》《周易粹义》《医经原旨》
薛福成 1838-1894 字叔耘,号庸庵,无锡人,散文家 《庸庵笔记》《选举论》《宁波府学记》
《出使四国日记》《筹洋刍议》
严有禧 《漱华随笔》
颜元 1635-1704 字浑然,号习斋,河北人,哲学家 《四存编》《习斋记余》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
阎若璩 1636-1704 字百诗,号潜丘,太原人,汉学家 《四书释地》《潜丘札记》
杨潮观 1710-1788 字宏度,号笠湖,无锡人,戏曲作家 《信陵君义葬金钗》《穷阮籍醉骂财神》
杨懋建 《帝城花样》
杨挹殿 号贪梦道人,福建人,小说家 《彭公案》
杨掌生 号蕊珠旧史,小说家 《京尘杂录》
姚椿 1777-1853 字子寿,号樗寮病叟,江苏人,诗人 《通艺阁诗录》《和陶诗》《国朝文录》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
姚鼐 1732-1815 字姬传,号惜抱先生,安徽人,散文家 《古文辞类纂》《慧居寺》《惜抱轩全集
姚燮 1805-1864 字梅伯,号复庄,浙江人,文学家 《卖菜妇》《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姚莹 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桐城人,文学家 《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后湘诗集
姚际恒 1647-1715 字立方,安徽人,文学家 《九经通论》
姚廷遴 《历年记》
叶燮 1627-1703 字星期,号己畦,浙江人,文学家 《原诗》《己畦集》
叶名沣 《桥西杂记》
叶维斐 《吉庆图传奇》
叶廷琯 《鸥陂渔话》《吹网录》
颐琐 《黄绣球》
尹会一 《健余尺犊》
尹湛纳希 1837-1892 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人,小说家 《青史演义》《泣红亭》
嬴宗季女 《六月霜》
忧患余生 《邻女语》
尤侗 1618-1704 字同人,号悔庵,苏州人,文学家 《西堂杂俎》《西堂全集》《百末词》
俞达 ?-1884 字吟香,苏州人,小说家 《青楼梦》
俞蛟 《梦厂杂著》
俞樾 《茶香室续钞》《春在堂随笔》
《群经平议》《茶香室丛钞》
《古书疑义举例》《右台仙馆笔记》
俞赞 《恤商论》
俞万春 1794-1849 字仲华,绍兴人,小说家 《荡寇志》
虞兆湰 《天香楼偶记》
余怀 1617-? 字澹心,号曼翁,福建人,文学家 《板桥杂记》《研山堂记》《东山谈苑》
元之 《竹叶杂记》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诗人 《随园诗话》《随园诗话补遗》
《新齐谐》《随园随笔》《子不语》
袁于令 《西楼记》
恽敬 1757-1817 字子居,号简堂,常州人,散文家 《杂记》《大云山房文稿》
曾燠 字庶蕃,江西人,作家 《清骈体正宗》
曾国藩 1811-1872 湖南人,军事家 《求阙斋语》《家训喻纪泽》
昭连 《啸亭杂录》
章学诚 1738-1801 字实斋,会稽人,文学家 《文史通义》
张岱 1597-1676 字宗子,号陶庵,绍兴人,散文家 《石匮藏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琅环文集》《皇华考序》《家传》
张潮 字山来
C. 清末民初的名人大师们有哪些风流韵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大师,48岁的时候把自己女儿的同学娶回了家。一生总共有一妻三妾、两个情人、两个红颜知己。就这还不够,他曾经声称:“再老也要谈恋爱!”风流债比胡子都多,没错他就是一代国画巨匠张大千。
民国时候法律规定一夫一妻,但是总有一些成功人士,自持风流倜傥以身试法。张大千就是这么一位,说实话他身上的风流债比他的胡子都要多。
也许是年纪大了、精力不足,张大千从此也收了心。在他的后半生,徐雯波伴其左右,为他铺纸研墨,相夫持家成了一段佳话。
有人说才子自然风流,民国时候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确实是风流无限,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大师都像他们那样。出身显赫的启功大师,非但不嫌弃糟糠之妻,还用情至深且专情,不禁让人敬佩。
D. 民国时期有哪些英雄人物
1、孙中山: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2、袁世凯: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3、张作霖: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4、张学良: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5、冯国璋:
冯国璋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国璋任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司令。
其为人亦首亦尾,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
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E. 民国时期有哪些名人
民国时期时期历史名人较多,如革命先烈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从事政治的于右任、孔祥熙、王士珍等,军事方面有丁超、白崇禧、王占元等,外交人才刁作谦、王宠惠、伍朝枢等,教育方面的李石曾、李书华、章士钊等,学术学者丁谦、王国维、王式通等,以下列举部分个人简介:
1、【孙中山】
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F. 清末民初 有哪些名人 如,唐绍仪等 列举名称和成名事迹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时称山东大学堂)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国民党政府官员。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 1874年,被清政府选派到美国留学。1881年,被召回国,入天津水师附设的洋务学堂读书。1885年,到天津税务衙门任职。随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成为清政府驻朝鲜大臣袁世凯的书记官和得力助手。 1904年,以清政府议藏约全权大臣身分,先后两次与英国办理交涉,签订《续订藏印条约》,使英国确认中国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武昌起义后,充当袁世凯内阁全权代表,于1911年底,开始与民军全权代表伍廷芳举行议和谈判,达成在湖北、陕西、安徽、江苏、奉天等地的停战协定。后继续与伍廷芳秘密磋商关于清帝退位的优待办法,以及孙中山的辞职和由袁世凯继任的各项问题。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第一任内阁总理。经孙中山同意,他加入了同盟会。 1912年3月,到南京组织新内阁,4月迁往北京。唐力图推行责任内阁制,同袁世凯的意图不能相容,被迫弃职离京。 1917年参加广州护法军政府,任财政总长,后为七总裁之一。曾参与与北京政府代表举行的议和谈判。1920年后退居家乡。1931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山县县长。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后,策动其出任伪政权首脑,未成事实。1938年9月30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於上海。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881年唐绍仪归国后,被派往天津的洋务学堂读书。
1885年进入天津税务衙门任职,1889年底被委任为驻龙山商务委员,即驻朝鲜汉城领事,在任上表现出干练的外交才能。在朝鲜期间,唐绍仪与当时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凯建立友谊。 1896年10月,清朝政府正式委任唐绍仪为中国驻朝鲜总领事。1898年9月,唐绍仪因奔父丧返国,结束其出使朝鲜近10年的外交生涯。 1901年,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在任期间,办理接收八国联军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秦皇岛口岸管理权等事务,成就斐然,令同僚们刮目相看。袁世凯亦上奏朝廷,称赞唐绍仪出色的表现和能力。 1904年,清朝政府任唐绍仪为全权议约大臣,赴印度与英国代表谈判有关西藏问题。唐绍仪坚持民族立场,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所谓《拉萨条约》,挫败了英国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的阴谋。1906年4月,中英签订《续订印藏条约》,虽然英国取得从印度架设电线通往西藏已开商埠的特权,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 唐绍仪在西藏问题谈判中的成就,使他晋升为外务部右侍郎。此后,唐绍仪参与主持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在客观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力争避免损失过多的权益,抑制了日本在东北扩张侵略的野心,并完全拒绝了俄国企图保留在东北利益的要求。 自1906年起,唐绍仪先后被委任为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他主持路政后,着力扩大我国在外资铁路中的行政管理权和挽回铁路借款方面的损失。由于他的力争,沪宁铁路的续借款由原定的9折改为9.55折,总管理处由原来华员2人、洋员3人组成改为只设华员总办1人,洋员在总办主管下分理部门职能。在广九铁路合约的谈判中,唐绍仪把用人用款之权从英国人手中争回,由两广总督一手经理。 唐绍仪是近代第一位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1906年,他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总署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即宣称:“此次奉命办理海关税务,实为收回税权之一大关键,且海关为中国海关,聘用洋员自应归中国节制。今虽时事艰难,无所措手,亦当力任其难。”唐国仪在税务部署成立之时,即电召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及各关税务司到京城听训。过去垄断海关税务司职位数十年的洋员,如今不得不收敛其威风,在税务处会办大臣的统辖下办事了。 1907年,唐国聘任奉天巡抚,并负责东北地区的对外交涉。他企图引进英、美资本,修筑一条贯穿东北全境的铁路,以制约日本,但英商在日本的抗议下退缩了,唐绍仪又打算联美制日,计划依赖美国资本开发东北来遏制日本。翌年,美国以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政府,唐被派为专使,赴美活动。在美期间,他鼓动美国财团到东北投资,并以考察财政为名,访问欧洲日本等八国。但日本拉拢美国抢先签订日美协议,使唐绍仪的计划落空。1910年,唐绍仪曾一度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但不久即辞职。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唐绍仪聘任袁内阁的全权代表,赴上海与南方民军总代表伍廷芳谈判议和。他在和谈中未尽袁世凯之意,并劝袁迎遂南方之意将谈判地点设于上海,以“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为自己参加议和的指导思想。唐绍仪在议和过程中坚持“拥袁共和”的方针,对南方作出了很大的让步。由于南北双方代表共同努力,终于达成了确定共和体制、优待清室、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协议。 唐绍仪少年留美,已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民国初年,唐绍仪的思想立场更向民主共和方面转变,他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并由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当酝酿新政府总理人选时,唐得到革命人和袁世凯的推选及任命,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于1912年3月25日到南内阁,4月迁往北京。唐出任总理之初,本抱有极大的政治抱负。他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使同盟会会员在政府中占据多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 袁世凯习性大权独揽,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事事咸恪遵约法”甚为不满,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两人的裂痕加深。唐绍仪主张“民国用人,务贵新不贵旧”,拒绝袁系赵秉钧(为内阁内务总长)私自安排北洋旧人入阁,赵竟以辞职相威胁。在筹款方面,唐绍仪拒绝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提出监督中国财政的无理要求,引起了袁世凯和财政总长及四国银行团的合伙攻击。王芝祥督直事件最终导致了唐绍仪与袁世凯分道扬镳。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适加入同盟会)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予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命令。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彻悟袁之种种行为,存心欺骗民党”,遂于6月15日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 此后,唐绍仪寓居上海数年,与人集资创办金星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但他仍密切关注着政治舞台。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唐绍仪予以强烈的谴责,并拒绝袁世凯拉拢其复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理。1915年,袁世凯复辟,唐绍仪与蔡元培、汪精卫联名致电,警告袁“取消帝制野心,并辞职以谢天下”。护国军兴起后,唐绍仪再次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 1916年6月,袁世凯暴毙。黎元洪继任总统,但皖系军阀段祺瑞大权在握。唐绍仪力主恢复旧约法和国会,站在孙中山革命派的立场上,多次拒绝北洋军阀的拉拢利诱。 1917年8月,唐绍仪南下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滇桂军阀排挤孙中山,唐绍仪曾进行过调和。军政府改组后,唐绍仪为七总裁之一,但因孙中山辞职赴上海,唐亦未莅任。 唐绍仪
1919年初,北洋军阀政府与护法军政府谈判议和,唐绍仪担任南方总代表。他维护孙中山的护法旗帜,但其主张被北方代表拒绝,同时也为把持南方军政府的桂系军阀所不容,被撤掉总代表之职。南北和历时年余,终未达成协议。 五四运动时期,唐绍仪表现出爱国热情,通电北洋军阀政府表示支持爱国学生。他去电巴黎,要求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他的女婿顾维钧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920年6月,唐绍仪与孙中山等在上海通电反对桂系军阀,正式脱离军政府,赴上海坚持斗争。11月,桂系军阀势力被驱逐出广东,唐随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军政府。但此时唐绍仪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已发生分歧,唐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难以实现,且孙所制定的总统制与他的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理想亦不符。他拒绝出任军政府财政总长一职,在政治上表现消沉,寓居上海闭门不出。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唐绍仪挂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府委员。1929年,他就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在就职词中表示要用25年的时间,“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1931年3月16日,唐兼任中山县县长,集中精力实施建设模范县的计划。该计划包括基本建设、发展实业、加强农渔业和乡村建设、引进外资和发展教育诸方面,而以开辟唐家无税商港为重点。他多次邀请粤省要人和专家前往唐家湾考察,还编印《中山县发展大纲》,散发到港澳和海外,想方设法从各方面筹集奖金。他在任上比较注意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并微服察访,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布衣县长”之称。但唐绍仪遭到广东军阀陈济棠的排挤,1934年10月,陈济棠通过亲信在中山唆使县兵以索饷为名发动哗变,包围唐绍仪的寓所,逼其去职。 1931年“宁粤分裂”时,唐绍仪参加了汪精卫等人在广州组织的反蒋联盟,后任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五常委之一。1936年,陈济棠发动六一事变,公开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唐绍仪站在蒋介石一边,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提议撤销国民党中执委西南执行部和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等机关,从而促使陈济棠兵败下台,事后,唐绍仪举起家寓居上海,未再参与政治。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发表了支持抗战的言论,冯自由认为唐是自卢沟桥事变后,“主张抗战最力之一人”。上海沦陷后,唐将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仍留居上海,国民党对其只身滞留上海甚不放心,蒋介石、孔祥熙等不断派人游说,并以官衔及津贴笼络,希望他保持晚节,不要为敌所用。广东的抗日组织也派出代表劝唐离开此地,但他不从。与此同时,唐绍仪周围的一些亲友,却在打着他的旗号从事汉奸活动。日本亦有一个所谓“南唐北吴”计划。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还组织了一个对华特别委员会,负责做唐绍仪、吴佩孚的工作。 1932年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山县县长。日本侵占上海、南京后,策动其出任伪政权首脑,未成事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未转移后方,滞留上海。蒋介石为不让唐绍仪为日本所利用,授意国民政府军统特务于1938年9月30日在唐绍仪上海寓所将其刺杀。
编辑本段被刺始末
抗战初期,唐绍仪曾秉承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人密谈谋和条件。上海沦陷后,唐绍仪将妻室子女送往香港,自己没有西撤,仍留居上海法租界福开森路(今武康路40号)。 由于他的政治声望引起敌伪的注意,故被视为“以华制华”傀儡的最佳猎物。日本有了一个所谓“南唐北吴”计划,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还组织了一个对华特别委员会,负责做唐绍仪、吴佩孚的工作,计划由唐组织全国性伪政府,取蒋介石地位而代之。日本许多特务首脑如谷正文、土肥原贤二等和汉奸陈中孚、温宗尧等频繁往来于唐府。于是当时上海、广州等地盛传日敌拟利用唐绍仪、陈中孚、温宗尧等组织华中伪政府,因而广州抗敌后援会于1938年3月上旬去电唐绍仪,请其脱离恶势力的包围,刻日南归,唐不予答复。到了3月19日,广州各界人士及社团在省民众教育馆二楼开会,会上由广州市各社会团体联衔电催唐绍仪南归,电文说:“请公善保晚节,否则自堕名誉,遗臭万年”,并汇去旅费2万元。唐仍置之不理,旅费也不肯收。唐绍仪是历经政治风云、老于世故的成熟政治人物,对于自己出处的荣辱得失,是有充分考虑的;但是又以身居日寇包围中的孤岛上海而不愿得罪任何一方,便采取与各方暧昧不明的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多方揣测,置自身于险境。[1] 1938年9月28日上午,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在唐绍仪女婿岑德广的带领下,亲自赴唐宅长谈,拉拢唐出山。潜伏于上海的国民党军统特务侦知此事后,i汇报给重庆方面,蒋介石指示军统局负责人戴笠派一得力人员到上海把唐绍仪除掉。戴笠派赵理君赴沪暗杀唐绍仪。赵理君,四川人,黄埔军校毕业生,是戴笠最信任的人之一。[1] 赵理君从各方面探询唐绍仪的情况,从唐的亲友来往之中,得悉唐绍仪喜爱古玩,经常驱车往古玩店购置古瓷器、古铜器之类,曾在某古玩店看中一个古瓷瓶,该店老板索价伪币10万元,唐认为要价太高,未成交易。赵理君得知后,即出重价将此瓶购置到手,伪装该店之跑街伙计,携带此瓶亲自送到环龙路唐公馆,由门口警卫人员(保镖者)转报,唐绍仪在会客室接见赵理君。赵又详述这个古瓶的特点,并云还有一个古瓷瓶比这个瓶的色彩还要好,年代更早,价钱并不比这个瓶高,若要看的话,请指定时间,再亲自送来。唐很高兴地告知赵理君在某日下午送来。赵此次来,已观察清楚唐的住宅情况,唐之会客室门外亦有一个保镖人员,以保护唐之安全。赵理君回到住地后,即召集亲信人员,商讨如何下手,既可以完成刺死唐的任务,又可以安全逸去。研究结果,决定特制一柄锋利的短斧,由赵理君亲自动手,并准备多辆小坐车在唐之住宅周围警戒,以防意外。准备妥当后,赵即按照后绍仪指定的时间携带两个古瓷瓶到唐之公馆,又在会客室与唐见面。 唐绍仪看到古董花瓶后很高兴,戴上老花眼镜,把瓷瓶拿在手中详细鉴别,究竟哪一个瓷瓶的年代久,色彩好。并云:“这一次拿来的一个,确实比那一个好,一经比较,优劣立见。”观察再三,爱不释手。赵理君认为时机已至,即靠近唐绍仪身旁,伪装与唐一同鉴别瓷瓶,即刻用右手从裤袋中抽出利斧,照准后绍仪后颈猛力砍去,唐绍仪立时毙命。赵理君杀死唐后,即将两个瓷瓶收拾好,离开会客室,轻手轻脚地又把会客室门关好,从容告知会客室门外之保镖说:“老太爷在会客室等我,我去再拿几个更好的古瓶请主席挑选,请你稍微等待一下,我马上即来。”赵即很快走出,与在唐宅外边守候人员乘车逃逸。等待仆人发现唐绍仪实刺,急忙将人事不知的唐绍仪送往医院抢救,但因流血过多,且年迈体衰而死。[1] 消息传出后,上海舆论一时大哗。有人怀疑唐为日本人所刺,有人怀疑是国民党特务所为,为掩人耳目,1938年10月5日,重庆方面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孔祥熙等名义,特地颁布《唐绍仪褒扬令》,同时拨付治丧费5000元,并令将唐氏生平事迹“宣付国史”。国史馆撰写的《唐绍仪传》,称唐晚年被日本人拉拢,要其充当傀儡,“终不肯出”。[1] 据称唐被送附近的广慈医院抢救,于次日凌晨3:50气绝。唐遇刺后,一些国民党元老十分不满没有掌握唐失节确证,就将其杀害。蒋介石下令付治丧费五千元,并将唐生平事迹存付国史馆,以平息风波。
姓吴的:(清末)
吴佩孚 吴玉章 清末状元吴鲁 清末书画家吴昌硕 清末巨富吴炳建
G. 清末民初的著名的文人有哪些
①清末明初的著名文人:
康有为、章炳麟(章太炎)、鲁迅、郭沫若、胡适、巴金、老舍、 邹容、 秋瑾、 张元济 、辜鸿铭 、梁启超;
②文人简介: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 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 ,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名门望族,书香世家。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H. 晚清四大名臣有哪些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1、曾国藩被认为晚清的中兴之专人,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镇属压了太平天国。延长了晚清的寿命,另外,还有一个大成就就是手下带出了左宗棠、李鸿章二人,此二人都是辅佐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而后被清政府所认识,所重用。
2、左宗棠最重大的贡献是解决了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收复了新疆,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成为晚清不可多得的亮点。
3、李鸿章李鸿章为晚清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主要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等。
4、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大贡献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学校,培育了大量的人材,改了中国后面几十年的进程。
I. 晚清历史名人
杜受田。
杜受田,字芝农,山东滨州滨城南街杜家人。1787年(乾隆52年)出生,版1810年(嘉庆15年)举人,权1823年(道光3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1833年(道光13年)翰林大考,杜受田成绩优秀,调任山西学政。1835年(道光15年)特召还京,入值上书房,从次年开始教授咸丰读书,四迁至内阁学士,皇帝特命专心培育皇子,勿需到内阁批阅奏章。1838年(道光18年)升任工部侍郎,再调户部。1844年(道光24年)升任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任上书房总师傅。清末著名儒学家,道、咸两朝重臣,咸丰帝的老师。一生“秉公端正,励节直凊,经术渊醇,体用兼备”。深受道、咸两帝器重和同僚们的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