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成语故事与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连起来.四面楚
【成语】: 四面楚歌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内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容·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举例造句】: 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拼音代码】: smcg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灯谜】: 乌江岸上困霸王
【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孤立无援
【英文】: be embattled on all sides
【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四面楚歌】-【项羽】
2. 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时期,战乱纷纷,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垂历史的英雄,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今天我们就着重讲一下赵云的故事。三国志里面,赵云被称为常胜将军,一生未尝败绩,但是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二个原因是赵云时运不济,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赵云警卫长这一职位,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一直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了。但赵云似乎辜负了他的期望。
3. 历史故事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赵云故址
河北正定赵云庙外的赵云像现代赵云祠墓地址:
四川大邑--子龙庙,顺平侯赵云墓
河北正定--赵云庙
台湾佳里--子龙庙
清朝记载祠庙另有:
河南南阳南三十里屯东赵云祠墓
四川黎州(今汉源)大渡河守御所安靖坝左赵云祠
湖广桂阳州(今湖南郴州桂阳)城外芙蓉山下赵云祠
湖北当阳(长坂)有子龙阁,子龙路;湖北赤壁有子龙滩。湖南常德安乡有子龙庵;桂阳有蒙泉(又名万军泉,赵云八角井)。四川成都和平街原名为子龙塘街,和平街小学在相传是顺平侯洗马池故址;成都龙泉石经寺(历名灵音寺,天成寺)相传初为赵云祭祀家庙。重庆长寿有赵云寨;重庆市中大阳沟白龙池相传为赵云驻江州白龙马厩。陕西宁强有子龙驻军处,子龙山。
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倒霉的时候,这就更加重了他在这个团伙中的份量。
长坂坡一战,无疑是赵云最辉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国志平话》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只有几句话,“拍马冲阵而过”而已,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一大章回。“截江、夺斗”是赵云的另一大功绩。《三国志平话》中基本照抄《三国志》,写得含含糊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义》里则完全成了赵云孤身犯难,一波三折,既胆气过人又有理有节,张飞倒成了后援的角色。五虎上将的排名,在罗贯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参照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这五个人实际地位的史实,列为“关、张、马、黄、赵”。忘了是金圣叹的批本还是毛宗岗的批本,为迎合读者对赵云的喜爱,把这个排名改成了“关、张、赵、马、黄”。
但《演义》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史实,从而令赵云这个完美的英雄与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无法自圆其说。注意一下细节就清楚了,这些细节因史实的存在而让罗老先生和金、毛等都无法更动。
长坂坡之前的大撤退,开路与断后的重任都没交给赵云,而给他的任务是相对次要的“保护家小”。
进军西川遇到马超,从别处把张飞调来,身边的赵云无用武之地。
抵御魏将张邰,派了老将黄忠,赵云就在手下,却没考虑派他。
决定汉中胜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后援。
讨伐东吴,前线上是一群无名后进之辈,五虎上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二线闲着,只是到了大军惨败之时起了点接应的作用。
七擒孟获,魏延、王平、马岱甚至廖化、张嶷的出场机会都比赵云多,而赵云好象都没有与孟获交过手。
一出祁山,《演义》中写赵云当先锋立了大功,但到了决定性的街亭之战,主将却是派了无能的马谡,赵云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尽管撤退时“不损一人一骑”,但对于全局却是无足轻重。
尽管《演义》每逢赵云出场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刘备和孔明对他的态度不象文字中表现得那么热情。似乎刘备早期势孤力单、关张忙不过来时对赵云还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让他一边儿凉快去,而孔明就更明显了。
以上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 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4. 写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5. 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汉朝建立后,“状貌如妇人好女”的张良身体一直柔弱,虽多次献计安定汉初的江山,但多数时间置身于核心权力之外,后来修习辟谷之术,不问政事,得以善终。
5、与“黄石”同葬
张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更虚弱,称:“我愿抛却人世间所有事情,跟随赤松子(修习导引的仙人)去遨游世界。”此后专心修习辟谷之术。后来刘邦去世,吕太后感激张良保住刘盈的太子位,极力劝他进食:“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必如此苦行修炼!”张良只好勉强进食。8年后去世,谥号文成侯,其子张不疑承袭他的侯位。
张良当年在下邳桥遇见那个老丈,别后十三年经过济北,见到谷城山下果真有块黄石,把它取回经常祭祀。张良去世时和黄石同葬,后人祭祀张良时也祭祀黄石。
对于张良,司马迁曾有描述:我原以为此人高大威猛,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美丽女子。孔子说:“我凭长相判断人,看错子羽。”这名话对于留侯也适用。
孔子所说的“子羽”叫澹台灭明,他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此人没多大才能。结果,澹台灭明此后成为著名教育家,跟从他学习的人有300多,才干和品德传遍各国。孔子闻此感慨:“我凭长相判断人,看错子羽”。
司马迁借用孔子以貌取人的故事,说张良虽然外表文弱柔顺,但内心坚强,敢于暗杀秦始皇,善于在战争中出谋划策,一如当年的澹台灭明,外表和内心截然不同。
6. 将成语故事与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连起来。四面楚歌 赵括 煮豆燃萁&...
四面楚歌——项羽 煮豆燃萁——曹植 入木三分——王羲之 指鹿为马——赵专高属 纸上谈兵——赵括 |
7. 历史人物著名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物典故不胜枚举。历史人物著名的故事有炎黄涿鹿中原,神农尝专百草、大禹治水,属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周武王伐纣,姜太公钓鱼,周公问礼,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洛邑,齐桓公争霸,楚庄王问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管仲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六国,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起义,刘邦约法三章,项羽巨鹿之战,楚汉争霸,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霍去病大败匈奴封冠军侯,昭兴中宣,王莽改制,东汉赤眉、绿林、刘秀起义,董卓入京,曹操刺杀董卓,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七出祁山,司马炎建立西晋。
8. 写出下列历史故事相对应的人物名字。 例:背水一战
指鹿为马——(赵高 )
纸上谈兵——(赵括 )
四面楚歌——(项羽 )
背水一战——(韩信 )
望梅止渴——(曹操 )
三顾茅庐——(诸葛亮 )
9. 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第一个皇后不是秦始皇的老婆!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后,肯定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皇后,但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秦始皇虽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但当年秦始皇并没有立皇后,这个事情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谜团,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当年和大臣吕不韦来往密切,所以民间也有传说,秦始皇是赵姬和吕不韦的孩子,并不是秦始皇父亲子楚和赵姬所生,关于秦始皇为何不立皇后这个事情,我想可能和秦始皇小时候母亲的经历有关系,导致了秦始皇不再相信女人,所以后面就连公子扶苏的生母是谁,史书上都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直到秦国灭亡,直到后面的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都没有立皇后!
二:圣旨的颜色!
说到圣旨,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电视上见过真正见过圣职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但是说到圣旨的颜色,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黄色或者是金黄色,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里面演的甚至都是金黄色或者是黄色,但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圣旨分很多种颜色,并不是只有金黄色或者是黄色,并且真实历史上的圣旨颜色和你的官阶品级直接挂钩,一般如果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员,那么可能会是金黄色的圣旨,如果你是五品以下的官员,可能就直接是白色的白绫,并且我们熟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是明朝以后的圣旨上面才会这样写,在明朝之前,甚至上并没有这一句话所以现在大家看电视的时候,也要带着一定的理性心理去看!
三: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中最主要的一个人,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开始实行了皇帝制度,这一制度从此一直延续到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政权清朝,中国封建皇帝制度一共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大约一共出现了400多位皇帝,那么这其中哪一个才是活得最长的皇帝呢?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共活了89岁,但其实不然,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赵佗,据记载赵佗从公元前203年继位,一直活到公元元前137年,赵佗这一生活了103岁左右,赵佗年轻的时候是秦朝的一个大将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赵佗当年是随行的副帅,战争胜利后,赵佗便留在了这里,赵佗一共治理岭南81年,他一直活到了汉武帝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7年的时候去世,所以赵佗才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
四:唐朝时期熊猫就出国了!
熊猫是中国的一级国宝,现在很多的外国都希望引进中国的熊猫,就是因为熊猫憨态可掬的表情和动作非常讨人喜欢,所以我国在外交上也经常向一些国家“外借”熊猫,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是现代才发生,中国历史上最早“外借”熊猫发生在唐朝,去《旧唐书》记载,公元前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访问唐朝,向唐朝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其实实际掌权的是武则天,为了表示自己大国的友好,就送给了日本的天武天皇两只熊猫,并由遣唐使一并带回日本,这个就是最早的“熊猫外交”!
五:为一个因为“古稀之罪”被处死的人!
曾经在乾隆年间发生了一起非常有趣的案例,公元1781年的时候,已经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为了给自己的父亲申请一个从祀文庙的待遇,于是他就上书乾隆,但随后就被乾隆判处了死刑,原因是当年尹嘉铨在奏折中说自己是古稀老人,在这之前乾隆已经诏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这个称号,肯定是不允许其他人在用这个称号,所以尹嘉铨的这个行为就是公然与皇帝抢名号,最后乾隆直接把尹嘉铨判出来绞死,罪名就是古稀罪,尹嘉铨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古稀罪处死的人!
10. 将成语故事与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连起来(连了的不用说)。
四面楚歌 项羽
纸上谈兵 赵括
指鹿为马 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