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扬州历史名人的目录
前言
刘濞广陵立霸业
鲍照名作《鞠城赋》
隋炀帝流连江都
李氏父子高才雅行回
张若虚孤篇答压全唐
鉴真东渡弘法
李白数游扬州
杜佑节度淮南
刘禹锡登柄灵塔
杜牧十年扬州梦
崔致远“桂苑笔耕”
王禹偁首咏琼花
欧阳修筑平山堂
王安石泊船瓜洲
苏轼扬州留诗文
秦少游驰名词坛
姜夔名作《扬州慢》
李庭芝抗元尽忠
普哈丁长眠运河畔
马可·波罗记扬州
史可法亮节孤忠
扬州画派竞风流
石涛魂归扬州
王土禛修禊红桥
曹寅监刻《全唐诗》
汪士慎嗜茶爱梅
黄慎画苑辟蹊径
金农寓民西方寺
马氏兄弟富藏书
卢见曾居官扬州
郑板桥书画传神
吴敬梓客死琼花观
江春受宠乾隆帝
乾隆六巡到淮扬
汪中才卓识高
王氏父子双星并峙
焦循博学称通儒
伊秉绶入祀三贤词
阮元“品端学醇”
李涵秋著《广陵潮》
刘师培博学多才
任中敏精通词曲
朱自清学界称楷模
后记
㈡ 扬州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清作家李汉秋
(18731923)。名称应该漳州秋季号,字汉韵花了,别署“沁香阁,扬州大师,20岁的学者,29年至48年,先后到安庆,武昌,家人和老师。二十七年清朝(1901年),返回扬州。宣统二年(1910年)起,他担任教师的两淮较高的主要文化和历史的地方后,个人第五师范学校,江苏省中国教师。在1921年在上海, “泰晤士报”写小说时报“,”快活林“新闻”的编辑。以下为秋季的辞职回到扬州,不久后亡。一生著作颇丰,有36本小说,短篇故事,20首第5卷,混到5,注意20。小说处女作“双花记”和“后,另一位女蝴蝶的影子,读者的广泛欢迎。的力作”过渡镜“(后更名为”广陵潮“)扬州社会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在此阶段的社会现象反映从中法战争到“五四”运动,布局巧妙,然后文艺界丰富的流行的幽默。
汪稍溏
(18891968)评话艺术家的名字,德庄,也被称为熙和霍尔艺名。祖籍江都,出生在扬州乐里。叔叔金奖的父玉堂扬州,当时的艺术家,吴邦国说(宽松)宋(江),石(秀),卢(君毅)4十回“侵犯。汪稍淌7岁从父习艺,9岁的阶段,12岁的家庭武(松)10正式医生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 20岁时成为一个著名的四大扬州,社区。说书人神形兼备,跟踪每分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赢得了“听来听一出戏梅兰芳,听你要听到汪稍糖的一致好评书。汪稍饧1949年后,当选为代表扬州市的北部江苏联合会的文学和成员的扬州曲艺主席的记者的协会,江苏省艺术研究会,中国民间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在第三国家人民的代表大会,在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会成员。在1954年,“政府用自己的手,吴凇江,石,卢君逸4 10回所有书目记录打开的说明到一个5亿字逐字。在1958年,在政府组织的力量,编译和出版了他的扬州话“武”,“宋江。
盛白杉
(1894年至1923年)的革命烈士。名称生病,严琦,字的白色沙滩。扬州仪征人。录取的商学院,南京两江清宣统元年(1909年),次年进入南海海军学院,后先后研究生烟台,吴淞,南京海军学校,历时8年之久。在此期间,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该联盟,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起义。 1915年在上海参加的中国革命党人发动,赢得“肇”舰的炮击江南制造局的起义反对袁世凯。当孙中山密令,协同的文殊院德净化海军,重组执法队1922年4月,孙中山任命他为“肇和舰副舰长。1922年,在广东省广州市陆军司令陈炯明叛乱,炮轰盛白沙,总统府,孙中山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将被连接到船“楚瑜,转登”永丰“舰。海军舰队司令文殊德秘密地与敌人合作,孙中山任命盛白沙为海军右指挥,记录领导的反政府武装各舰疼痛。 1923年3月,在与海军的官兵驻扎在汕头一起发出谴责文殊德投靠北洋军阀电。 4月15日上午,闻枢底假传Sun和总司令的命令,“海气”,“海琛船抵达汕头,胁迫”肇“舰北上投吴佩孚1点钟在下午进行,”肇“舰文殊德党派唆使山东籍船员的名字电缆价格,吵着要闹事,开枪打了副队长蒋舒。在这种情况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舰甲板上,“官兵讲话叛军开枪射击,文殊院的游击队突然在人群开火,甲板上顿时大乱盛白沙站在高处讲话,不能根据这种疾病的机会跳海上的优势,中数弹,成仁殉国。孙中山在次年大元帅使追授副海军上将的称号。 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授革命烈士。
任忠民
(18971991)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 NE民,别名半躺的话北,前身为。扬州。 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部,以获得大师吴梅赞赏的歌曲,然后专业词曲作者。于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教了扬州,南京,继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作者。 1923年任教于东吴大学,苏州,居民吴枚的家,你看歌词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教练在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省南京市栖霞乡村师范学校。 1951年,他被任命为四川大学的文学教授。调回扬州在1980年,她曾担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作者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1年通过的,中国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任忠民他的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写作500多万字。他们的学术成果词曲作者和唐代音乐艺术澄清:敦煌汉乐府诗,音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和水平相结合唐代的各类艺术和音乐,建立的相关理论。著作“唐戏弄”荣获第一届国家大剧院理论著作奖“,”颜悦隋唐时期复杂的歌曲演讲集“,”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发展高等教育奖”做出突出贡献的。
朱自清
(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教育家。原名来自中国,这个词的磨损字符串,真正的秋天。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中国海,清朝(1903年),他的父亲在扬州定居。 1916年,从江苏省第八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从大学毕业,曾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扬州市江苏省第8中学,上海中国公学和其他学校。于1921年,代表作家“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史诗歌 - “诗刊”杂志社成立于1922年,玉,陶,倡导新的诗歌。 1923年长诗“毁灭”,引起帕纳萨斯的广泛关注。然后写为“江声灯影秦淮河”,被誉为乡土艺术的模型。诗文集“踪迹”出版于1924年。清华学校招收在1925年,他曾担任中国文学教授。创意诗歌转向散文,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后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后退”,“后退”和“荷塘月色”两个民选中学语文课本。在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负责人。李公朴,闻1946年闻一多被杀,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追悼会和语音; 10月学校的主任委托的气味超过全集“的编辑器中。同时,他呼吁上的签名“和平宣言”,和机构在为他们签名的人,然后率领的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饥饿,迫害,罢教宣言“起草的清华大学教授发出了抗议。然后登录抗议美国扶轮日的政策和拒绝接受美国国际开发署面粉宣言“,加剧了在肚子里,体重只有45公斤的情况下,在任何情况下,不买美国政府出售面粉,并告诫家人1948年8月12日,逝世在穷人和病人。
章佣手
(1907年1989年)艺术和美术家。字颂扬州。10岁的父亲张金生学习剪纸,12岁的生活在剪纸,运行在附近的镇江,南京,上海,江苏北部,安徽南部,20岁回扬州,在儿童街头卖艺设摊,其纸切,精巧细腻,生动,风格独特,著名的大江南北。在1951年,扬州市文联,专业的纸切割工作。的剪纸章臃售集于1954年出版,1956年转移到扬州漆器玉器厂1957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艺术家国会,由轻工部授予的“老艺术家”称号,1959年,他的繁荣剪纸集“出版,郭礼物”扬州艺人章勇守,切出的蓬勃发展看切出春秋,顿东风乘九垓下“的诗句。 1962年调扬州工艺美术社区工作,只传艺。参加江苏省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艺术家国会于1978年,1979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的标题。在此期间,他的代表作“百菊图”和“百蝶恋花图已经公布。许多作品曾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的1988年,参加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艺术和良好的声誉。手工艺艺术家,中国艺术和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他的的超级艺术和工艺美术大师,被任命为高级和工艺。
㈢ 扬州有哪些古代名人
秦少游
鉴真
韦小宝
㈣ 扬州近代史上有哪些名人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学家。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扬州人。20岁中秀才。29~48岁,先后到安庆、武昌作家庭教师。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返回扬州。宣统二年(1910)起,任两淮高等小学文史地教员,后兼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国文教师。1921年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兼为《小说时报》及《快活林》等报刊撰写小说。次年秋,辞职返扬州,未几病逝。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36部、短篇小说20篇、诗集5卷、杂著5篇、笔记20篇。长篇小说处女作《双花记》及相继问世的《雌蝶影》,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代表作《过渡镜》(后易名《广陵潮》)以扬州社会为背景,以恋爱故事为线索,反映自中法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阶段的社会百态,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当时文艺界称誉。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王少堂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以家传武(松)十回正式从业,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说书神形兼备,描摹尽致,有声有色,赢得了“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赞誉。1949年后,王少堂先后当选为扬州市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扬州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4年,人民政府为他配备专人,录制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的全部书目,并翻记成500万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组织力量,先后整理出版了他的扬州评话《武松》、《宋江》。
盛白沙
【盛白沙】(1894~1923)革命烈士。名延年、延祺,字白沙。扬州仪征人。清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两江商业学堂,次年入南洋水师学堂,后相继深造于烟台、吴淞、南京海军学校,历时8年。其间,于宣统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起义。1915年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的夺取“肇和”舰、炮击江南制造局的反袁世凯起义。1922年4月奉孙中山密令,协同温树德等整肃海军,重组护法舰队,孙中山委他为“肇和”舰副舰长。1922年6月,粤军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盛白沙等人冒生命危险在炮火中将孙中山接至“楚豫”舰,转登“永丰”舰。当时海军舰队司令温树德暗中通敌,孙中山任命盛白沙为海军右指挥,率领各舰痛创叛军。1923年3月,会同驻汕头海军将士发出声讨温树德投靠北洋军阀电。4月15日晨,温树德假传孙中山大元帅命令,将“海圻”、“海琛”舰驶抵汕头,胁迫“肇和”舰北上投吴佩孚。下午1时许,“肇和”舰上温树德党羽唆使山东籍水兵,以索饷为名,鼓噪闹事,枪杀了副舰长江泽澍。在此情况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舰甲板,晓谕官兵,温树德党羽突然在人丛中开枪,甲板上顿时大乱,盛白沙站在高处讲话,乱中无法立足,顺势纵身入海,被叛军射中数弹,成仁殉国。孙中山于翌年以大元帅令追赠海军中将衔。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教育家、学者。原名讷,字中敏,号二北,别号半塘。扬州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著作《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张永寿
【张永寿】(1907~1989)工艺美术家。字颂椒。扬州人。10岁随父张金盛学习剪纸,12岁以剪纸为生,奔走于镇江、南京、上海及苏北、皖南一带。20岁回扬州,在多子街设摊卖艺。其剪纸,精巧细腻,生动活泼,独具一格,名闻大江南北。1951年加入扬州市文联,从事专业剪纸工作。1954年,《张永寿剪纸集》出版。1956年调入扬州漆器玉石厂。1957年出席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获轻工业部授予的“老艺人”称号。1959年,他的《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郭沫若赠以“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一诗。1962年调扬州民间工艺社工作,并带徒传艺。1978、1979年先后出席江苏省和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分别获工艺美术师职称和中国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其间,他的力作《百菊图》和《百蝶恋花图》相继出版。不少作品曾在国内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均获盛誉。1988年,出席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是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㈤ 扬州的名人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㈥ 扬州有哪些古代名人古代的,最好做一下介绍。
鉴真
【鉴真】(688~763)唐代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大云寺,从智满禅师为沙弥。18岁,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27岁,回扬州大明寺,是年夏主持大明寺法会。此后,在扬州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阐律,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为4万余人授戒。为道岸、义威之后一方宗首。唐天宝元年(742),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大明寺请求推荐一传戒师“东游兴化”。时已55岁的鉴真,同思托等人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均未成功,鉴真于第五次东渡中失明。天宝十二载十一月十六日,鉴真同普照、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等24人,第六次东渡日本,历时1个多月,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阿多郡秋妻屋浦,由延庆师引入太宰府。次年二月,鉴真一行入京(奈良),安居东大寺,为圣武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皇太子等授菩萨戒,后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后重授具足戒。是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唐乾元二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招提寺,遂由东大寺移居于此。鉴真除弘扬戒律外,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少游
【秦少游】(1049~1100)宋代词人。名观,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后经苏轼、范纯仁等举荐,参加制科考试,授为宣德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不久又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官。此间,秦少游发表过许多切中时弊的言论,并望朝廷审时度势,安都定策,区别朋党,任用贤能,遂遭旧党攻击,屡遭贬谪。绍圣元年(1094)调任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谗他增损《实录》,贬为处州监酒税。复以他罪削职流放郴州,后又除去名籍,贬谪横州。元符二年(1099),贬徙雷州。徽宗即位,大赦党人,秦少游复为宣德郎,还放至衡州,途经藤州,游光化亭(一作华光亭),为友人吟诵梦中长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秦少游长于议论,文丽诗深,兼有诗、词、文赋与书法多方面才能,尤以北宋婉约派词宗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市(原属扬州)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17岁读书于真州(今仪征)毛家桥,20岁从乡里陆种园学填词,23岁于乡里及真州江村教馆。其时已中秀才,教书非其所愿,约于30岁前后至扬州谋生。30~40岁间,父亲、儿子、妻子先后去世,家境艰难,靠卖书画度日。40岁时,应试南京,中举。44岁时去北京应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十一年(1746),调署山东潍县。次年,该县遭灾,他开仓借粮于民,并令富户平粜所积之粮。任中处理民事,多助穷苦百姓,不帮富商,因之得罪豪绅,于十八年(1753)被罢官。回扬州后,以卖字画为生,晚年回兴化。郑板桥善画,尤擅写兰竹。亦善书法,楷、行、隶三体相兼,以画法入笔,用隶体参入行楷,自成一格,号称“六分半书”,后人称之为“乱石铺街”。又善诗文,作品明白流畅,不受神韵格调之缚。其中,《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描写人民疾苦;《家书》、《道情》等作,自然坦率,为世人称道。人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
罗聘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字遁夫,号两峰。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24岁时,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携画至京师拜谒名流,所作8幅《鬼趣图》最受注意。次年南归,在天津因大雪受阻,整理金农诗作,并作后记。三十八年(1773)路经泰安,与几位好友相遇,滞留数月,于次年返里。42~46岁间,曾游历鲁、晋、豫、鄂等地。47岁时,第二次赴京。其间,他曾画蜈蚣、观音、杜甫与韩愈像,又作过指画。在外漫游近10年,后因囊中羞涩而返里。返里后,仍以卖书画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应地方之请为重宁寺作大幅壁画,画中仙佛人物维妙维肖,传为名胜,今已不存。乾隆五十五年(1790),罗聘携幼子允缵三上京师。其书画不仅达官贵人求购,在京朝鲜人亦以重金收买。其时收入颇丰,但因豪爽挥霍,8年后还需别人资助路费,才得以返回故里。返乡之后,作《梅花记岁图》。嘉庆四年(1799)逝世。
王念孙
【王念孙】(1744~1832)清代学者。字怀祖,号石。扬州高邮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等。其子王引之(1766~1834),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著有《经义述闻》32卷,皆摘经句而解释。完成《经传释词》10卷,共收160个字,与《经义述闻》互为表里,开清代文典之先河。还于道光八年(1828)参加修订《康熙字典》的工作,校正原版中错误2588条,并辑考证12册。另有《王文简公文集》4卷、《附录》1卷。
汪中
【汪中】(1745~1794)清代学者。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扬州人。7岁丧父,家贫不能入塾,由其母邹氏授《小学》、《四书》。14岁时,为生计所迫,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有“无书不读是汪中”的传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三十三年(1768),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四十二年(1777),侍郎谢墉督学江苏,试经解、策、赋、诗,汪中均列第一,举为拔贡生。四十八年(1783),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五十五年(1790),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五十九年(1794),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因积劳病发,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汪中擅诗文,早负盛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仪征盐船遭火灾,作《哀盐船文》,名儒杭世骏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郑虎文、朱筠等名儒称汪为奇才。五十年,作《广陵对》3000余言,被誉为“天地间有数之奇文”。汪中治学广泛,见识博大,善于融会贯通。对经史、诸子、文学、哲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金石、地理、书法、篆刻等均有研究,成果颇丰,有《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
焦循
【焦循】(1763~1820)清代学者。字理堂、里堂。扬州市邗江县人。清嘉庆六年(1801)中举,会试落第后不复赴考,以授徒、著述为乐。毕生“究习经书,博览典籍”,于经、史、历算、音韵、训诂、诗词、医学、戏曲等多有创建。著述近20种300卷,收于《雕菰楼集》。阮元称其学问精深博大,被世人誉为“通儒”,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阮元
【阮元】(1764~1849)清代官吏、学者。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塘庵主。扬州市邗江县人。因其祖父应武举占籍仪征,故史称仪征人,久居扬州旧城选楼巷(今毓贤街8号)。历官山东、浙江学政,内阁学士,礼部、兵部、户部、工部等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漕运总督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后主刑部、兵部,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任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十八年(1838),以老疾请退,加衔太子太保。阮元任职中,悉心办学,培养人才,扶掖后进。作会试副考官时,严格认真,许多有学问的人得以出类拔萃。博学融通,凡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等无不涉及,尤以治经名重后世。仕宦生涯50余年,虽忙于政务,但又从事学术研究,著述不辍。著有《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广陵诗事》等。
李涵秋
【李涵秋】(1873~1923)清末民初文学家。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人”。扬州人。20岁中秀才。29~48岁,先后到安庆、武昌作家庭教师。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返回扬州。宣统二年(1910)起,任两淮高等小学文史地教员,后兼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国文教师。1921年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兼为《小说时报》及《快活林》等报刊撰写小说。次年秋,辞职返扬州,未几病逝。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36部、短篇小说20篇、诗集5卷、杂著5篇、笔记20篇。长篇小说处女作《双花记》及相继问世的《雌蝶影》,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代表作《过渡镜》(后易名《广陵潮》)以扬州社会为背景,以恋爱故事为线索,反映自中法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阶段的社会百态,布局巧妙,通俗幽默,受到当时文艺界称誉。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评话艺术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王少堂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以家传武(松)十回正式从业,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说书神形兼备,描摹尽致,有声有色,赢得了“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的赞誉。1949年后,王少堂先后当选为扬州市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扬州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4年,人民政府为他配备专人,录制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的全部书目,并翻记成500万字的文字稿。1958年,政府又组织力量,先后整理出版了他的扬州评话《武松》、《宋江》。
盛白沙
【盛白沙】(1894~1923)革命烈士。名延年、延祺,字白沙。扬州仪征人。清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两江商业学堂,次年入南洋水师学堂,后相继深造于烟台、吴淞、南京海军学校,历时8年。其间,于宣统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起义。1915年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的夺取“肇和”舰、炮击江南制造局的反袁世凯起义。1922年4月奉孙中山密令,协同温树德等整肃海军,重组护法舰队,孙中山委他为“肇和”舰副舰长。1922年6月,粤军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盛白沙等人冒生命危险在炮火中将孙中山接至“楚豫”舰,转登“永丰”舰。当时海军舰队司令温树德暗中通敌,孙中山任命盛白沙为海军右指挥,率领各舰痛创叛军。1923年3月,会同驻汕头海军将士发出声讨温树德投靠北洋军阀电。4月15日晨,温树德假传孙中山大元帅命令,将“海圻”、“海琛”舰驶抵汕头,胁迫“肇和”舰北上投吴佩孚。下午1时许,“肇和”舰上温树德党羽唆使山东籍水兵,以索饷为名,鼓噪闹事,枪杀了副舰长江泽澍。在此情况下,盛白沙登上“肇和”舰甲板,晓谕官兵,温树德党羽突然在人丛中开枪,甲板上顿时大乱,盛白沙站在高处讲话,乱中无法立足,顺势纵身入海,被叛军射中数弹,成仁殉国。孙中山于翌年以大元帅令追赠海军中将衔。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教育家、学者。原名讷,字中敏,号二北,别号半塘。扬州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著作《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张永寿
【张永寿】(1907~1989)工艺美术家。字颂椒。扬州人。10岁随父张金盛学习剪纸,12岁以剪纸为生,奔走于镇江、南京、上海及苏北、皖南一带。20岁回扬州,在多子街设摊卖艺。其剪纸,精巧细腻,生动活泼,独具一格,名闻大江南北。1951年加入扬州市文联,从事专业剪纸工作。1954年,《张永寿剪纸集》出版。1956年调入扬州漆器玉石厂。1957年出席全国第一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获轻工业部授予的“老艺人”称号。1959年,他的《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郭沫若赠以“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一诗。1962年调扬州民间工艺社工作,并带徒传艺。1978、1979年先后出席江苏省和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分别获工艺美术师职称和中国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其间,他的力作《百菊图》和《百蝶恋花图》相继出版。不少作品曾在国内和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展出,均获盛誉。1988年,出席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是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㈦ 扬州相关的故事
1、扬州十日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军进攻南明,兵围扬州。史可法正回在扬州督师,固守孤答城,急命各镇赴援,但各镇抗令拒不发兵。清军乘机诱降,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主帅多铎先后五次亲自致书,史可法都不启封缄。清军攻城,史可法率军民浴血而战,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烧杀淫掠,无所不至,繁华都市顿成废墟。人民死亡在八十万之上。城破时史可法被俘,多铎劝谕归降,史可法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遂英勇就义。
2、花死隋官灭
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都要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到扬州去观赏琼花。但是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着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也就有了“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
㈧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扬州
扬州是个繁华的地方。有“腰藏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美谈。
所以到过扬州的名人很多很专多。
乾隆六属次南巡每次都到过扬州,还出现了乾隆游扬州路线图
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扬州盐商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三年而成。宫前建御码头,乾隆游瘦西湖于此登船。御码头为青石所砌,历经二百多年风雨,完好无损,坚固如初,现为著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
清代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在扬州经停。扬州的地方官和盐商们看到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便不惜挥洒黄金,集天下名工巧匠,大兴土木,挖池堆山,在瘦西湖南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从瘦西湖到平山堂呈现出"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今天,这里已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扬州乾隆水上游览线",水线十里碧波,二十四景,像一条曲折逶迤的飘带,缀连着一串闪光的珍珠。从城北梅花岭畔当年乾隆南下时的行宫和御花园旧址的天宁寺开始,依次经过冶春园、红园、卷石洞天、绿扬城廊、西园曲水、大虹桥、长堤春柳、徐园、四桥烟雨、月观、小金山、吹台、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玲珑花界、望春台、熙春台、二十四桥、石壁流淙、最后抵达千年古刹大明寺。
㈨ 扬州名人事迹
顾伯逵(1892—1969),号九峰居士、片石斋老人。扬州人。9岁随出家镇江金山寺的舅父竺仙学画,并云游四方。18岁独立作画,兼收石涛、板桥、伯年等名家之长,渐成俊逸洒脱、激情奔放的艺术风格。早先着意画猴,维妙维肖,自成一绝。兼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偶制灯彩、风筝,亦匠心独运。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在上海、南京及扬州举办画友联展或个人画展。1956年,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副画师,以后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教授。为江苏省美协和华东美协会员,扬州市政协常委、人大代表。晚年作品以花鸟山水为主。代表作有《松猴图》、《松鼠图》和《三唱雄鸡东方红》等,其中《三唱雄鸡东方红》曾获华东地区创作奖,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用。
任中敏
任中敏(1897—1991),名讷,以字行,笔名二北、半塘。扬州人。民国年间,先后在扬州、上海、南京、四川等地任教。
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78年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1980年6月调回故乡,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12月13日,病逝于扬州,终年95岁。
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主要撰著有《敦煌曲初探》、《敦煌歌曲校录》、《唐戏弄》、《教坊记笺订》、《优语集》、《唐声诗》、《郭煌歌辞总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其中,《唐戏弄》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唐声诗》获“江苏省首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荣誉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万青
王万表(1899—1967),扬州人。11岁随父王必成习昆曲,3年后改学扬州清曲,同时学二胡和琵琶。20岁加入清曲团体“南局”,曾多次与先辈及曲友同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融汇众空之长,形成王派风格。工窄口,唱旦。嗓音清亮圆润,吐字清晰有力,行腔丰满,板眼精确,运气自然;能熟练运用断、让、穿、闪、抑、扬、顿、挫等各种技巧,确切把握曲目主题,深刻表现人物性格与思想感情。所演《黛玉悲秋》等唱段,催人泪下。民国20—24年,上海“大中华”、“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为他灌制了《黑牡丹》、《九腔十八调》等唱片,发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执教于江苏省戏曲训练班、江苏省青年扬剧团。1961年起任莎曲艺团副团长,致力于扬州清曲资料的收集和艺术研究工作。晚年悉心总结近代清曲名家及自己的演唱经验,写成《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和,扬州语音》两文,刊于《扬州戏曲》。1962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章鸣来扬州,为他录制了《月儿呀》、《黛玉葬花》等20首唱段,现珍藏于中国音乐研究所。
张玉良
张玉良(1899—1977),扬州人。年幼贫孤,被舅父骗卖入安徽鞠湖青楼,后为芜湖关监督潘赞化赎出,娶作外室,改称潘玉良、潘张玉良。民国7年,入刘海粟所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画。9年赴法,先后入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习油画和雕塑。18年回国,应刘海粟之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兼教授。因世人偏见,终未发聘书。是年,其作品参加“全国首届美殿”。后在上海先后4次举办个人画展,以《我之家庭》、《瘦西湖之春》等作品轰动画坛。23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她绘画既师承西洋画法,又采国画各流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普遍赞誉。终因潘之嫡室不容和世俗偏见,于26年再度赴法,在弥尔画苑作画和从事雕塑。曾参加巴黎万国艺术博览会,并以“中国画家潘玉良”名义,在瑞士、意大利、希腊和比利时四国巡回展出个人画作。34年,当选为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并获法国“国家金质奖章”。
1952年,张玉良在刘海粟的协助下,与潘赞化取得通讯联系,积极筹备归国。后因潘病逝等故,断绝归意,继续侨居海外,倾全部精力于艺术创作。1958年,在巴黎多尔赛画廊举办美术作品展览,报刊竞相撰文评价。1959年,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1966年获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奖章”。后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临场作画,在国际画坛留下深远的影响。1977年7月,病逝于巴黎,亦葬于此,墓碑上嵌有她本人的浮雕像。她留下2000多件作品,全部捐献给了祖国。
孙龙父
孙龙父(1917—1979),名珑,名字行,号赤城居士、弄斧等。祖籍泰州,后居扬州。弱冠之年,其书画金石即初露头角。抗日战争期间,曾在镇江、扬州等地鬻金石书画,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名噪一时。扬州解放后,先执教于扬州中学,后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今扬州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教学之余,曾与孙家讯、陈达祚等人整理出版了王少堂扬州评话《武松》、《宋江》等。孙龙父书法工真、草、隶、篆,尤以章草名闻海内外,是扬州继吴熙载之后的又一书坛名师,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合称江苏“书坛四老”。绘画擅长人物、花卉,亦间作山水,尤以画梅著称。篆刻主汉印,切进黟山派,刀法爽劲,章法平淡中见奇崛,与罗叔子、桑愉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
㈩ 扬州的历史故事
扬州市的地标建筑,文昌阁在正市中心,两条主干道南北交叉于此,南北方向为汶河路,东西方向为文昌路。
汶河路本是一条河,而文昌阁本是建在桥上的一座阁楼。惊悚不惊悚,意外不意外。
扬州曾是著名的水上都会。隋唐时期,河道纵横,在城区内,除了小秦淮河、头道河、二道河外,还有一条南北向的河,从南水关一直到北水关。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但由于它河道较宽,漕运的船只都从这里经过,民间把它叫做市河或官河。
“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这是唐人歌吹扬州的古诗词,可见历史上扬州的“官河”曾经十分辉煌。南宋的时候,这条河逐渐变得狭窄,其航运功能逐渐消退,最终演变为城内的一条小河。这条市河到明朝时被叫做文河。
明弘治九年,扬州府同知叶元为了进一步沟通市河两岸,以便让河东的人直达河西的府学,在市河上兴建了文津桥。明万历十三年,经两淮盐御史蔡时鼎发起,在文津桥上增建了文昌阁,以祀奉文昌帝君,以资“昌明圣学”。不料其后毁于一场大火。万历24年,江都知县张宁在原址重新修建了文昌阁,它高三层,三层重檐呈圆形。阁身八角形,底层外砌砖墙,四面开拱门。二、三层四周设窗栏扇,均可输转开关。顶为圆形攒尖式,上盖筒瓦。阁形酷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但更朴素俊秀。旧时,其上曾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此时,这条市河逐渐被人们称作“汶河”。游船原先可穿过文津桥,荡入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