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与春天有关的历史故事
窃符救赵抄:战国时,袭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喜欢自己去看看,很不错。
② 关于春天的古代故事。(300字,神话或民间传说)
转眼间严冬已逝,春已悄悄地来到人间。
人人都期待春天的到来。春天的确是个生机盎然的季节,万物都纷纷苏醒,奔向属于自己的天堂。春天,不仅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更是我们每个人奋斗向前的开端。
在诗人笔下,最受宠的要数春天吧。随手翻开唐诗宋词就能感觉到春的气息迎面扑来,清新无比。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繁花似锦;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姹紫嫣红;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若隐若现;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鸟语花香;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意盎然……
从古到今,春来去匆匆,尽情挥洒着她的魔笔,大地成了她尽情描绘理想的画卷。她是个精灵,给渡过寒冬的人们带来蓬勃生机,她用绿的光芒感染着所有生灵;她是生命的化身,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朝阳,普照着那些失魂落魄的人,她召唤着理想,孕育着希望;她是位幻想家,天地间闪耀着她的创作激情,她给了别人的力量,去开创生命中的新篇章……
在我的窗前落下了一只蝴蝶,它是春天的请帖,邀我来参加春天诗会。
春天赶走了寒冷的冬,万物见到了春,就像见到了久违的朋友,小黄鹂见到春,高兴的唱了起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大地开着春天诗会。
你看那身着燕尾服的绅士——春燕先生。他动情地朗诵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柳玉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听了便像一个美丽的少女,那缕缕丝发迎风飘舞,美妙悦耳的春的旋律,让它翩翩起舞,又像是传递着春的信息,让我们感受着春的交响乐。
你看那欢快活泼的小溪,它那动听的歌声:“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河边,小溪欢快的流着……”唱响了春的乐章。在歌声伴随着,牵牛花开了,低低的吹着唢呐,桃花、迎春花在春天绽放,伴着轻拂的歌声,它们花枝招展,迎风起舞,动听的歌声、欢快的舞蹈,让我如痴如醉。
这时满山遍野的小草探出了头,在微风吹拂下,它们含情脉脉的吟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田野上一片欢声笑语,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春天的来到,大地在欢歌。辛勤的蜜蜂忙着将这场诗会记录下来,太阳将这美好的画面拍下,留作春天的记忆。
春天诗会,迎接春的到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春的殿堂。
③ 关于春天的名人故事
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内常废寝忘食。容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④ 关于春年民间传说故事
中国人庆祝中国传统新年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农民感谢上苍赐予好的收成,同时祷告来年有好的收成。但是关于庆祝新年的背后,有一个故事,下面就是关于庆祝新年的传说。据传,有一个食人野兽叫“年”,有一张能一口吃掉好几个人的血盆大口。这个怪物在山上找不到吃的的时候,就会下山到附近村庄,攻击和吃掉所有能吃的动物,包括人。村民们整个冬天都在恐惧中度过。据传说,有一个人吃的野生怪物“年”一个非常大的口,吞咽几个人在一个单一的叮咬。此兽出现在乡村,对冬季结束时,有没有吃的,它会到村里去,什么能吃就吃什么,所以整个冬天村民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来年冬天,怪兽如期而至,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怪兽之强壮非常人能够击倒,所以所有村民都携带全家老小到深山躲藏,以避免成为“年”的食物有一天,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经过村庄,告诉一个老妇人:“我叫你怎么把年吓跑”。当天晚上,当年踏进村子时,它见村里所有的屋子没有灯光,除了那个老夫人家亮着灯。年靠房子,舔着嘴唇,期待着自己的晚餐。突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耳边响个不停。“年”被鞭炮声吓得跳起来,突然发现那个房子外面贴着红纸,这个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村民回到村庄发现老妇人毫发无伤。后来,村民知道了这个叫“年”的怪兽害怕噪声和红色,于是村里的村名都赞同,在“年”下一次“光顾”村庄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起火,守岁然后制造“动静”。第二年,村名们都做足了准备,他们准备好了鞭炮,点燃了所有的灯,把房子装饰橙红色,在门上贴红纸,穿红色的衣服,手里拎着红灯笼。她们敲锣打鼓大声弹唱,跳舞,走到哪里鞭炮就点到哪里。年从此以后再没敢到这个村里惹麻烦了这就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庆祝一年的平安,中国人以此传说庆祝新年,直到今天
⑤ 有关《春天的故事》的历史题
一、1979年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
1979年4月是一个春天,邓小平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个圈就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
邓小平同志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早在1979年4月,他在听取当时中共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汇报后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并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中国经济特区就这样诞生了。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开辟的最早的改革开放的试验地之一。
二、1992年 这又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这一年开春,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明显感受到春天的气氛——即便思想保守的官员,也挥泪斩马谡,让亏损严重的国企破产。“三峡工程”要在全国人大讨论,社会上早已纷纷扰扰:支持者引用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唤起人们的记忆;一般公众担心,下游几亿人头上悬这么“一盆水”,是不是安全?“姓资姓社”没有人公开争了,邓小平圈中发话,要让爱搞这种争论的人“回家睡觉去”。但为男足是否该聘用外教,上千万人一样争得面红耳赤。那些高蹈的理论家也掺和进去,凑个热闹:“怎能让‘国字号’让外国人说了算?”
这一年元月到二月,八十八岁的邓小平“南巡”。巡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路发表一系列的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谈话,呼吁经济改革。经行之处,地方官员头上的“符”没有了,全都跃跃欲试想当改革的孙悟空。
《深圳特区报》上邓的话分量很重:“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中央党校开学,乔石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左也能葬送社会主义。”在“倒春寒”这几年,大家可一直批“和平演变”“趋同论”呀!有件事可以说明那时弦绷得有多紧——当时热播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有句歌词“猫和老鼠亲密密”,不少老同志看了就写信:“猫怎么被老鼠和平演变了”。
在中央党校演讲,把温州比作“和平演变的温床”的领导,改口说自己是一直支持保护温州的。几年后,给他起草那篇雄文的秘书,成为温州的父母官,到处宣讲温州经验。脑子换得真快呀。
街上晃的人少了,人都像充足了电。那时的温州小老板,开始参加“礼仪班”,学吃西餐,学跳交谊舞,甚至学服饰搭配和走路,为的是进军大城市,上得大场面。
真正的大场面在深圳。夏天,一个找活做的,晚上在银行门口蜷卧。第二天一起身傻了眼:在他身后排了几个街区的队。有人马上要用10万元购买他的位置。在他疑惑时,又有人提了价:15万!——他们要购买股票认购证。那会儿,各地的身份证成麻袋地被拉往深圳。100万人在街头的销售点排队。一证难求,“掌勺子”自然少不了往自己口袋里揣一些。那些排三天三夜没有买到的,群情骚动,最后政府处理几个官,才挽回颜面。
3月,李鹏总理宣布,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结束。知识分子又开始往商海里跳。最为鼓舞人心的,是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蒋学模老先生,也下海了——他可是计划经济理论泰斗,十几年来理论界批市场经济的一员上将。他的公司叫“复兰德”,大约是模仿美国兰德公司,要卖头脑,但那会儿头脑不怎么值钱,排队抢认购证要的是肌肉和身板儿。知识分子,总是有“义利之辩”,下海了还是有些羞羞答答。 这一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一揽就是16金。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热映,带来了一个流行语:给个说法。
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个说法——那时候,每个人感觉都有希望。
⑥ 春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背景
《春天的故事》创作背景 1979 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专图;1992 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属,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 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⑦ 有关春天的故事的几个历史问题
1、比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2、指开始设立经济特区。这一个圈是指深圳特区
⑧ 《春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背景
1、《春天的故事》历史故事
1992年,该曲词作者蒋开儒在报纸上看到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版满眼春》权一文,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蒋开儒因此希望能够实地到深圳看一下,便只身前往了深圳。
到达深圳的蒋开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于是决定留在深圳。不久,他便在深圳的一个企业家艺术团谋得了一份工作。
在工作期间,蒋开儒有感而发,创作了该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为蒋开儒个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对于邓小平的亲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词中将邓小平称为“一位老人”,而因为蒋开儒初到深圳时,深圳是用铁丝网圈起来的,他便将开创深圳特区描绘为“画了一个圈”。
2、《春天的故事》的背景
改革开放。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⑨ 《春天的故事》所说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所说的历史事件就是当年的“南巡讲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内平南巡武昌、深容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力排众议,拨正船头,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向光明的彼岸。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和世界,从一开始就很不太平。刚刚经历了“八九”风波的中国,许多事情尚未理顺头绪,接连又遭遇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偌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倾刻间不战自溃,纷纷倒旗落马。面对这些世界性的历史难题,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相继登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大溃败”,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路。
党内和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了姓“资”姓“社”的争论。这些实际上都涉及到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