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从朗读者秦玥飞身上学到什么
学到人应该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
❷ 朗读者曹文轩读的草房子是哪一段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草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感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纯真的爱----读曹文轩《草房子》有感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即使秃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但是,孩子还是纯真的.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可喜的是,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秃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一个是身有残疾的“秃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而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忧伤,什么是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芜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曹文轩运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诗意地开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主要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记录者.随着一个一个的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的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开的卷轴画.这实在是一幅美丽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画卷! 我实在不愿用贫乏的语言去重新简述这些故事,把它们拆开来是很不明智的.然而我也无法在这里把它们引述下来.曹文轩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有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但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美感,这是少年成长小说中很罕见的一种美感,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浓浓的怀旧情结酿制出来的.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我干脆抄录在这里: “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护卫自己人的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草房子》是曹文轩追随永恒的一部力作.” 这个讲述“从前”少年的故事发表后,获得了海峡两岸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获得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台湾《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根据这个故事的改编的影片《草房子》,也获得了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草房子》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再版一次,至今已销售近13万册.被它感动的人群中,既有八、九岁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❸ 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朗读这个故事并录音
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回到美国答,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被敌军围困河边。在弹尽的情况下,面对逼降,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❹ 2018朗读者1到5期开场白和结束语
1、第一期主题词——初心。
开场白:
时隔一年,《朗读者》又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这一年大家过得怎样,是否别来无恙。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题词是:初心。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2018,朗读依旧,初心不改!
结束语:
当我们读着这些文学的片段,也仿佛就在读贾平凹的人生,因为他始终是以文学的方式在和这个世界相处。
当然文学创作只是一部分人,阅读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它关乎我们快不快乐,安不安详,从哪里来,最后走向哪里。
2、第二期主题词——想念。
开场白:
我们今天这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想念。当我说完这两个字,你有没有想到某一个人,不管你想到了谁,都让我们在心底感谢他,因为他让我们对人的感情又多了一种认识。
想念是那么奇特,它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深刻的,也可以是淡然的,可以是绵长的,也可以是短暂的。
结束语: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座座情感的博物馆,去看一件叫“想念”的藏品,会折射出怎样的光彩。
3、第三期主题词——生命。
开场白:
我们今天的主题词是:生命。说到生命你会想到什么呢?四季轮回,生命交替,一个你爱他如生命一般的人,还是我为什么要活着。
杰克伦敦曾经说过一句话,愿我的生命如同那最绚烂的流星,愿它的每一颗都绽放着动人的光辉。我想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吧,生命本来就应该充满着光和热。
结束语:
无论是贾平凹先生笔下的落叶,还是曾老笔下的繁花,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植物生命的美,而作为人类。我们的生命还有一种力量,审美,那是心灵、精神所进行的创造活动。
芸芸众生,只有人类,唯有人类能够创造、观照一个美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生命拥有美的心怀。
我想,《朗读者》之所以能撼动我们,就在于情感的真实、每一个主题都与我们有关,背后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
4、第四期主题词——纪念日。
开场白:
纪念日是结绳记事上的一个个绳扣,它纪念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和离去,也纪念着一段历史的开始和结束。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特殊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毕竟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这是郝思嘉站在一片废墟上渴望重建家园的纪念。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鲁迅写下的不能忘却的纪念。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日可能会被淡忘,但是它绝不会消失,它向我们招手致意,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记住,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的注脚。
结束语:
一百年前,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八十年前,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艺术家们,会聚在了延安宝塔山下。
而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美术教育以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和情怀,在不断开拓着新的天地,一切教育是因人民而有的,这些光芒愈是神圣,便愈是为人民而点起,在这一切的顶颠是理想。
5、第五期主题词——等待。
开场白:
等待,仿佛是生命当中的一个常态。我们经常会等一个电话,等一趟地铁,等着新年的愿望能够实现,等着和相爱的人久别重逢。世间很多美好的事物并非是触手可及的。
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打磨,等待的结果才会显得更加珍贵。当然也会有一些等待是在和幻灭苦苦做着抗争,经过漫长的等待,用时间等来光明。
结束语:
这,便是本期朗读者们的“等待”:等待自己的成长,等待白鱀豚出水一跃,等待知识改变命运,等待可以把握住的幸福,等待梦想成真的那一刻!那么,你的“等待”是什么呢?
(4)中国历史故事朗读者扩展阅读:
2018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二季。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
❺ 如何评价朗读者值得一看么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见惯了冰冷的屏幕,空洞的文字。而正是在这个人们拼命追求物质的时代,《朗读者》的横空出世,却可以称之为应运而生。人们沉浸在忙碌的生活中,却苛待了最为重要的灵魂。动人心魄的音乐,直击灵魂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朗读,讲进了我们心里,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灵魂。作为一档综艺,朗读者是成功的。而如果称之为艺术品,它亦是当之无愧。
而节目的价值,存于内容,却也高于内容。节目选择了朗读这一形式,它不仅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于朗读的渴望,更激起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当娱乐逐渐成为部分人生活的主旋律,这档节目用一种温柔的方式,轻轻的像人们诉说朗读的魅力,阅读的美好。最终,它成功了,如果说才女董卿惊艳了枯燥的岁月,那么《朗读者》这档综艺便是温暖了冰冷的时光。
❻ 《朗读者》第三季来了还有濮存昕白岩松等嘉宾助阵
,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打造的《朗读者》“一平方米”朗读亭直播活动新闻发布会暨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除了应邀出席仪式的相关领导,还来了梁晓声、徐则臣、陈彦、李洱4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董卿对此满怀期待:“走进朗读亭的一个个主体,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无数星星点点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为火炬,照亮这个时代,照亮我们的前程!”
❼ 怎么评价综艺《朗读者》
《 朗读者》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相互配合,共同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描绘出中国几代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画卷。
《朗读者》不只是一档节目,更是一位教导我们灵魂的长者,一盏前行路上的灯。
❽ 你从《朗读者》这档节目中收获了什么
第一次听朗读者是在培训的时候,跟一个小姐姐一间房间。电视里播放专朗读者的时候,她洗面属奶洗了一半的脸就这么奔了出来。我当时挺惊讶的,但是听到了朗读者的节目,那种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感情,深深的影响了我,从此以后我开始喜欢阅读,喜欢这种带着感情的朗读,还参加了很多比赛,收获了友谊。
❾ 中国古代故事(300字左右,10篇)
1,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还是推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多次更易,先后用过“到”、“过”、“入”.
3、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官至考工员外郎,但因事屡次贬官。后在贬谪途中经过江南,到著名的灵隐寺游览。一天夜里,皓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冥思苦索地想出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反复吟诵,又总觉得不满意,没法写下去。寺里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深了还不睡觉,有什么事啊?”宋之问回答道:“我刚才想对此寺题诗一首,却思路不顺,出不了佳句。”老僧要宋之问把他的诗诵一遍,听完后他自己又反复吟诵了几遍,最后说道:“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一听大为震惊,对这两句诗的遒劲和壮丽感到十分惊讶。那老僧又接下去把诗一直续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就再也找不到了。寺中有知道底细的僧人说:“这位老僧就是骆宾王。”在宋之问的追问下,他回答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逃走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担心漏掉了大头目,不知道会有多大的罪责,就在当时战死的几万人中,找了两个与他们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报送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来送给朝廷了。”因此,徐敬业后来得以在衡山落发为僧,直到九十多岁才死。骆宾王当时也落发为僧,并遍游各处名山,后来到了灵隐寺。据称他到灵隐寺一年后便去世了。但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当年他们虽然兵败,但因为当初起兵是为了复兴唐朝,所以后来有时抓到了他们,也都设法为之开脱,把他们放了。只是当时罪名很大,骆宾王的诗文大都散失了。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那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或四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入宋的诗集中。
《灵隐寺》一诗传出后,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这首诗中也反映了骆宾王曾经有过归隐求道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还偶尔地反映到他的其它一些诗中,但当时骆宾王毕竟太执著于世间时局的转变,未能走入道中,只有到了兵败后无路可走时,才终于走上了自己早就应该走的入道之路。
❿ 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观后感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这期以“生命”为主题的《朗读者》,我们看到了对生命不屈服的胡歌,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命的黄泓翔,对待生命就如同热血少年的王石,和梭罗一样对大自然生命充满了爱的曾孝濂老先生。生命本身的存在不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汪国真曾说过“我不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像胡歌,时隔十二年回想自己的那次遭遇,当时的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认为他活下来了,就要有一些事情去做,有一些使命要去完成。重新面对镜头的时候,他有许多的负担,但是他坚持了,在导演宣布杀青的那一刻,他逃跑了,那一刻的胡歌觉得所有的压力、委屈全部都被释放了,胡歌边跑边哭,他尽情的释放着自己情绪。
生命,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像一位力量强大的巫师,让人思考,让人观察,让人倾听。这般热爱的力量带来的是求知,是奋斗。我们也许做不到“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但请记住:不需要飞得有多高,不需要走得有多远,只要给我一方落脚的净土,生命就将在这里绚烂成耀眼的霞光。
所以,请让我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