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写文章;我最喜欢的历史文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文物————- 虎食人卣
第一次看到虎食人卣是在中央4套的一个叫《国宝档案》的节目中。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一件藏于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此卣出土于湖南安化县。器身作虎形,踞坐并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双爪抱执一人,张口作噬食人首状。
卣,是我国古代的酒具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主要是用来在祭祀时盛放一种用香草泡过的酒的。其造型多为椭圆形,颈部微收,垂腹,圈足,最大的特征是带有提梁,
虎食人是一种图腾。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战国年代的国宝——虎食人纹玉佩上; 河南安阳出土司母戊青铜鼎上;都会看到虎食人的图案。那是为什么呢?据说 :虎食人纹象征着逝者灵魂的升华,这是一个神圣的仪式。 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
当我们细看整个青铜器时你会发现:青铜卣上的人在猛虎龇牙咧嘴的血盆大口之下,非但没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反而是人虎相拥相近安然回眸的姿态。这似乎有说明着人在被虎吃了以后会得到一种安宁,会去往另一个世界。
虎食人卣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它反映了古代对神的崇拜和对自然的畏惧。也表现了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虎是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的代表。更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根据汉代的记载,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都不同,由符节令丞掌管。然而,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这个玉玺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否则只能是草鸡大王而非真龙天子。
历史前移,我们从春秋时代说起。春秋时的楚国有个采石的人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采石,看见一只风凰栖落在一块青石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认定这块石头是个宝贝,便将它献给楚厉王。
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就以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被认成是普通的石头,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脚。
再往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做了国君,卞和还想去献宝,可他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抱玉大哭,哭宝玉不为人识。文王派人去问他,他说:“我并不为失去双脚而伤心,我伤心的是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是石头,明明是忠诚的臣民却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便命人将石头剖开,果然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由良工雕琢成璧。因此璧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更神奇的是这块宝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据记载,这和氏璧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蚊蝇不入;还能却尘埃、辟邪魅。
无价之宝和氏璧归楚文王后,被视为国宝,在楚国历代国君手里相传了37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诸侯国都想把这块稀世之宝据为己有。
和氏璧的第一次失踪是在四百年后。楚威王将此璧赏赐给了有功的相国昭阳。昭阳某日请客时,出璧让各宾客观赏,席散时却不翼而飞,虽经多方搜查也毫无下落。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怀疑为张仪所偷,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因此入秦,凭三寸不烂之舌瓦解了六国的“连横”,玩六国于股掌之间,为日后强横大秦的铁骑踏平六国扫平了障碍。其实昭阳实在是冤枉了张仪。
五十多年后,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赵国,出现在赵国太监缨贤的手中,赵惠文王便据为己有。此时,秦国势力已十分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璧。赵王孱弱,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上演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和氏璧已入始皇之手。秦王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良工将此玉琢为玺,玉工孙寿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
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风浪大作,有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
八年后,秦始皇巡狩到华阴,有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曰:“持此还祖龙。”(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祖龙”)始皇帝使人收下玉玺,该人即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不久,秦始皇东巡时病倒于途中,据《史记·秦本记》,秦始皇“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即以此玺为天子之权的象征传给扶苏。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玉玺传给二世胡亥。
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把璧献给刘邦。刘邦入咸阴,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和氏璧成了天下的象征,类于“九鼎”。
刘邦建立汉朝,并把秦玉玺作为汉朝的国印,从他起,将玉玺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自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帝刘婴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命大臣王舜向孝元太后索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身为汉朝的皇太后倒心向着汉室,被逼不过,一怒之下将此镇国之宝掷于地上(《汉书·元后传》),据说摔坏了玺纽的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夺回传国玉玺,此玺又成了汉家天下的象征。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纷起,群雄逐鹿,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此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已不知去向。不久,董卓之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见城南甄官井中隐隐冒五色彩光,使人下井打捞。捞起一宫女服装的尸体,显见那尸体已经有很长时间,却未腐烂,尸首项下带一锦囊。取开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打开里面有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孙坚意外地得到玉玺,《三国演义》有“匿玉玺孙坚背盟”一回即此谓。孙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
然后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玺,并自作聪明地在玉玺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
只过了四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倒没有再在上面刻上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要是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去刻字了。
五胡乱华,玉玺由南朝承袭。
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以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用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
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苻坚之手。后苻坚为其部将姚苌俘获,姚要他交出玉玺,苻坚说已送给东晋了,玉玺在这时可能已经丢了。
姚自己要当皇帝,觉得不能没有传国玺,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国时,就伪造了一颗“传国玺”。他这一招启发了所有想当皇帝的朋友,与此同时,后燕慕容垂也伪造了一颗。东晋司马家族素以正统自居,见此情形,也连忙伪造一颗,却把文字刻错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他们还顺便编造了一则故事,称这颗假玉玺是冉闵的部将蒋干送来的。
后秦的那颗“传国玺”在刘裕灭后秦后被带回了建康(今南京),东晋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销毁了它。东晋的那颗后来流入北齐。因为后燕的那颗在亡国后已辗转落入北周,北周灭北齐后,又将东晋假造的那颗“皇帝寿昌”玺毁了。于是,三颗假玺只剩当初后燕慕容垂制的那颗,假到此时也就算是真的了。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隋灭,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携玺及部分皇室人员流亡突厥。唐贞观四年,萧后携玺归唐。
唐末,玉玺为后梁朱温所得,传于后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
后晋时北辽大举入侵,多次抢掠,传国玉玺至此不见载于文献。
北宋赵匡胤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颗,但却没了传国的玉玺。虽然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玉玺的,但那都是都是民间伪造仿刻之作,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官吏借此以讨好皇帝罢了。
宋绍圣年间,咸阳获一方“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的考证,认为是真秦制传国玺。明孝宗皇帝也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认为是假的而没有用它。
清初时,故宫藏有御望三十九方,其中一方被人称为传国玺。而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一块赝品。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磷等人仍在追索这块镶金王玺
⑵ 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每当我走过内蒙古博物馆旧址门前时,总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恋之情,我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楼顶上那匹奔驰的骏马似乎被冷落了,它见证了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到内蒙古博物馆。在懵懂的记忆中,那里就像宝库一样。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对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学来这里观看木偶戏,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钦佩,看完木偶戏,又有小讲解员义务为我们讲解,听完讲解后,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讲解员。于是,我报名了,并且参加了相关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了解了蒙古族历史展厅,并且能够流利为大家讲解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节假日,博物馆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纺线和擀毡,一起学习踩高跷,一起表演木偶戏,一起参加欢乐大课堂,特别开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讲解员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博物馆的老师们对我的关爱和培养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历史,也学会了奉献,作为一名小小志愿者,我愿意为游客讲解内蒙古的文化和历史。
5月3日这天,我们全家来到内蒙古博物馆合影,也和这里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这是因为,博物馆和博物院合并了。
当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馆门前时,那份依依不舍已经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馆为我带来儿时的美好时光和永恒的记忆。
(内容你可以仿照这个写,可以把地点之类的东西改一改,在加一些“废话”感想,语句之类的,就可以到800字了!!)
⑶ 名人保护文物的故事
一直在思考我国文物的现状和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10月去了晋祠,本来就是去玩的,但是看到一些画面真的很痛心。可能是东西太多了,随便拿出一件东西可能岁数就上千年,在看到别的国家一些一二百年的东西我们会嗤之以鼻,我们战汉的东西都要分分成色,这是别的国家想都不能想的,所以面临着很尴尬的事情,即使一些发达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面对中国文物都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本国并没有如此悠久又繁复的物件,而我们国家的技术又迟迟跟不上这些文物的面世速度,这是许许多多搞收藏的人所头疼的。
有些远了,近处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可能在专业人士眼里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并不是很高的文物正在遭受劫难。
这是放碑石的地方,风化严重,许多碑文的内容已经不能辨识。
它们已经给自己站成了墓碑,群冢。
没有玻璃罩子,对不起,我还是拍照了,好在没有开闪光灯,只是我为什么能拍照呢?并没有人看管。当然群众的自觉性有待提高,但是管理层也有诸多问题吧?如果我不拍照,谁知道这一幕惨状?
同样的。
碑林,随意的拓,也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手是可以随意的摸,随便给旁边什么K什么J的,他们都会供奉爷爷似的保护起来。
如果前面的都不去保护的话,那这个是不是应该受天谴啦?《晋祠铭》,当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
碑额。
⑷ 古董历史的故事作文
收藏鲜花,手留余香;收藏成功,收获经验;收藏失败,心留教训。
———题记在人生的舞台,你能留下多少汗水;在社会的沙滩,你能留下多少足迹;在历史的长河,你能留下多少追忆。收藏父爱的“古董”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父亲是个普通人,没有太多文化,他在孩子眼中已成为过时的古董。但是,父亲毕竟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地,他是儿子的避风港;是家庭的撑天柱;是家人的顶梁柱。
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真诚的,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一位父亲可以为了儿子而不顾一切。这种爱一代又一代传下来,已成为无价的古董。
收藏父亲的“古董“吧!
收藏友谊的“古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朋友,他是我们在外的家;是我们在外的避风港;是我们在外的避难所。
朋友间的友谊是真挚的,纯洁的,日久天长的。朋友间披肝沥胆,无所不谈。在我们困惑时,朋友为我们点明前进的航灯;在我们失败时,朋友为我们点亮希望的蜡烛;在我们挫败时;朋友为我们打开毅力的门窗。
收藏友谊这“古董“吧!
收藏失败的“古董”
“失败乃成功之母。”
俗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长将失败记在心上,添加自己的压力。要将失败转为动力,失败让我们收获经验;失败让我们总结教训;失败让我们知道奋斗;失败让我们走向成功。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继续努力,而是被失败吓退。
收藏失败的“古董”吧!
收藏父爱,懂得孝道;收藏友谊,学会为人;收藏失败,明白拼搏。
———后记
⑸ 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每当我走过内蒙古博物馆旧址门前时,总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恋之情,我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楼顶上那匹奔驰的骏马似乎被冷落了,它见证了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到内蒙古博物馆。在懵懂的记忆中,那里就像宝库一样。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对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学来这里观看木偶戏,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钦佩,看完木偶戏,又有小讲解员义务为我们讲解,听完讲解后,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讲解员。于是,我报名了,并且参加了相关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了解了蒙古族历史展厅,并且能够流利为大家讲解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节假日,博物馆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纺线和擀毡,一起学习踩高跷,一起表演木偶戏,一起参加欢乐大课堂,特别开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讲解员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博物馆的老师们对我的关爱和培养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历史,也学会了奉献,作为一名小小志愿者,我愿意为游客讲解内蒙古的文化和历史。
5月3日这天,我们全家来到内蒙古博物馆合影,也和这里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这是因为,博物馆和博物院合并了。
当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馆门前时,那份依依不舍已经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馆为我带来儿时的美好时光和永恒的记忆。
⑹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物的资料 小故事或传说
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
太长啦···但是很传奇···
自己搜去
⑺ 历史文物的传说
关于铜牛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 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奸建颐和园,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⑻ 求我和博物馆的故事作文800字
每当我走过内蒙古博物馆旧址门前时,总是有一份深深的留恋之情,我会忍不住多看它几眼,楼顶上那匹奔驰的骏马似乎被冷落了,它见证了我和博物馆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到内蒙古博物馆。在懵懂的记忆中,那里就像宝库一样。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才对这里稀奇古怪的文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一次,我和同学来这里观看木偶戏,看到叔叔阿姨表演得栩栩如生,我很是钦佩,看完木偶戏,又有小讲解员义务为我们讲解,听完讲解后,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小讲解员。于是,我报名了,并且参加了相关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了解了蒙古族历史展厅,并且能够流利为大家讲解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逢节假日,博物馆里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我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搭建蒙古包,一起纺线和擀毡,一起学习踩高跷,一起表演木偶戏,一起参加欢乐大课堂,特别开心。在今年2月份的小讲解员比赛中,我获得了冠军。博物馆的老师们对我的关爱和培养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了解了民族民俗文化及历史,也学会了奉献,作为一名小小志愿者,我愿意为游客讲解内蒙古的文化和历史。
5月3日这天,我们全家来到内蒙古博物馆合影,也和这里的老师们合影留念,这是因为,博物馆和博物院合并了。
当我又一次走到博物馆门前时,那份依依不舍已经化作深深的感激,感激博物馆为我带来儿时的美好时光和永恒的记忆。
⑼ 我国历史文物有哪些还有什么故事
文物列表
◆ “五星出东方”护膊
◆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 陶鹰鼎
◆ 司母戊铜鼎
◆ 利簋
◆ 大盂鼎
◆ 虢季子白盘
◆ 凤冠
◆ 嵌绿松石象牙杯
◆ 晋侯苏钟(一套14件)
◆ 大克鼎
◆ 太保鼎
◆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 良渚出土玉琮王
◆ 水晶杯
◆ 淅川出土铜禁
◆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 齐王墓青铜方镜
◆ 铸客大铜鼎
◆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 涅盘变相碑
◆ 常阳太尊石像
◆ 大玉戈
◆ 曾侯乙编钟
◆ 曾侯乙墓外棺
◆ 曾侯乙青铜尊盘
◆ 彩漆木雕小座屏
◆ 红山文化女神像
◆ 鸭形玻璃注
◆ 青铜神树
◆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 摇钱树
◆ 铜奔马
◆ 铜车马
◆ 墙盘
◆ 淳化大鼎
◆ 何尊
◆ 茂陵石雕
◆ 河姆渡土“陶灶”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 兽首玛瑙杯
◆ 景云铜钟
◆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 八重宝函
◆ 铜浮屠
◆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 中山王铁足铜鼎
◆ 刘胜金缕玉衣
◆ 长信宫灯
◆ 铜屏风构件5件
◆ 角形玉杯
◆ 人物御龙帛画
◆ 人物龙凤帛画
◆ 直裾素纱禅衣
◆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 红地云珠日天锦
◆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
◆ 青花釉里红瓷仓
◆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至于故事的话你把感兴趣的文物搜索一下 这里发的话太多了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