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则天人物简介
武则天(624年-年12月16日[1]),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首。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1)历史人物资料武则天扩展阅读:
毛泽东眼中的武则天:
毛泽东说:“你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
毛泽东还谈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己吹,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毛泽东表达了他对武则天基本肯定的态度,他欣赏武则天是个有作为、敢作敢为的女皇帝,他赞扬武则天的智慧和自知之明。
⑵ 武则天的历史资料是什么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中国历史内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容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⑶ 武则天的历史资料
武则天(624年2月日-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生平事迹
初入宫廷武氏为唐都督武士彠次女。武士彠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但他终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战乱平步青云。所以,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说武媚娘“地实寒微”。母亲杨氏,本名不详。据说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12岁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后来,武则天不满昭仪之位。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一派,和武则天周旋于后宫,后来武则天设计杀死了王皇后。武则天封后武则天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1]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
为纪念武则天而修的皇泽寺(25张)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垂帘听政“垂帘听政”指太后或皇后在殿上用帘子遮隔,来管理国家军政要务。垂帘听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无法正常处理国事,太后代替皇帝处理政务,又因为太后必须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垂帘听政,在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这也为武则天顺利杀害大唐重臣和夺取中央实权埋下伏笔。最终在皇帝病重的时候,代替高宗使皇权,行王事,成为执政者。二圣临朝显庆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风疾发作,让武则天处理朝政。然而也让武则天和唐高宗出现了裂痕,也导致了武则天差一点被废。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让宰相上官仪起草了废掉武则天的诏书。墨迹未干时,武则天从天而降。软硬兼施,废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败告终。于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让她和高宗一块上
武则天·蒙汉良篆刻
朝,临朝听政。合称二圣,使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进一步增长了。但武则天还不满足,她要与高宗封禅泰山。由于高宗年间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窜掇高宗封禅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时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时太后配享。封禅的时候先由皇帝初献,公卿当亚献。但封禅毕竟没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说,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让公卿当亚献非常不妥,因为男女有别。不能让外臣来祭祀。所以要让她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应。后来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这天,她与高宗一块封禅泰山,充当亚献,而且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晋升天后唐高宗的身体每况愈下,繁重的国事必须由武则天来决断。于是武则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撺掇高宗以孝顺的名义,把祖宗封了个遍。追尊唐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他的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于是为了避讳,唐高宗自称天皇,武皇后改称天后!可见武则天这时的欲望有多大!不仅仅是这样,武则天还上书唐高宗,提出十二条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颁布了她的政治纲领。历史书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这十二件事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施惠百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停止对外作战,减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给免了。第二方面:笼络百官。从提高官员的待遇入手。给八品以上的官员涨工资,给才高位卑、长期得不到晋升的中下级官僚升官。第三方面:提高母权。如果母亲去世,父亲还在世,也要为母亲守孝三年。第四方面:取悦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习《老子》。第二,提倡节俭,要求服务于宫廷的手工业作坊停止生产奢侈品。当时皇后的裙子一般是十三个褶,可武则天只穿了七个褶子的裙子。提倡节俭。建言十二事使武则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政通人和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在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在用人上,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是武则天还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刘嘉玲版武则天(4张)在经济上,武则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以保障农时;在其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户口数永徽三年(652年)为380万户,到武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705年)增长到615万户。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武则天对此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民户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平定边患在军事上,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于武则天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更由于均田制的逐渐瓦解,使得府兵减少,国家防御力量较弱,“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即由那时而来,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对外战争频频失利,随着统治的稳定又逐渐挽回了颓势。在西北,唐朝与吐蕃为争夺西域烽烟不息,安西四镇时置时罢,高宗启用裴行俭经略西域,于调露元年(679年)重置四镇。垂拱三年(687年),正当武后忙于篡位时,吐蕃又占领了安西四镇,其前锋直达敦煌。武后称帝后的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并遣军常驻,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在北方,东突厥在唐太宗时期本来已经被灭,唐高宗在位时期突厥复兴。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和唐朝重新爆发了战争,双方互有胜败。武则天称帝前,抗击突厥的大将程务挺因替裴炎申辩被武则天杀死,突厥的入侵更加猖獗。武则天称帝后第5年,即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为了争取中原王朝支持遣使请降,武则天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后来默啜因帮助平定契丹有功而被封“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三月,武则天应默啜之请,将六州降户数千帐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圣历元年(698年)六月,武则天命内侄武延秀前往突厥,准备娶默啜女为妃。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为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将其拘留,并扬言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武则天起先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45万反击默啜,但毫无成效。武则天不得已立其子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招募士兵讨伐突厥;但实际领兵出征的是副元帅狄仁杰。默啜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即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八九万人全部杀死,一路残杀百姓,饱掠而去。一些大将虽拥有重兵却不敢逼近默啜。狄仁杰领兵10万,到赵州时突厥人已经撤退,他一面安抚百姓,又严令部兵不得侵扰百姓,河北才算安定。此后默啜恃强一再侵扰中原北边,采取时和时战的策略,双方关系时好时
贾静雯版武则天(10张)[2]坏。在东北,武则天时期契丹崛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因营州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和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进攻河北地区。武则天三次派兵讨伐,损兵折将,在奚和突厥帮助下才得平定,由此不难看出武则天时期军事上的总体表现不及唐太宗时期。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神龙政变武则天称帝后,一直没立太子,她将原来的皇帝李旦称为“皇嗣”,“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按照父系社会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皇权都是在一家一姓中传递的。这种继承方式让女皇武则天大受困扰: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那倒是一家了,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跟自己是一个姓了,可又不是一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能当上太子,使尽了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腾得死去活来;经过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重新立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已经没有什么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她便志得意满,加上年龄的增长,武则天开始耽于享乐。
张庭版武则天(13张)[3]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孙女永泰公主因与丈夫武延基和皇兄、时为邵王的李重润一起议论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处死。武则天晚年,一批男宠慢慢走进她的生活。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则天便有了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当时武则天还比较注意约束男宠,后来冯小宝因为任性使气,得罪了武则天最后被秘密杀死。武则天生命中的第一个男宠销声匿迹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当时武则天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暮年,老病缠身的她长时间不能上朝,对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将二张兄弟当做耳目,二张兄弟逐渐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仅跟大臣结怨,也使得武则天回归李唐、传位太子的形势发生逆转,引起了政局的复杂化,武则天母子、君臣关系也因此空前紧张起来。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无字丰碑无字碑位于武则天和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整个陵园规制仿照唐京长安城。墓前有两块碑,一块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则天的题词:另一块是武则天的无字墓碑。一个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
武则天陵前的“无字碑”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⑷ 关于武则天的资料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后,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
(4)历史人物资料武则天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韩国庆州也发现过则天新字的印经。
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zhào)。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世纪念
皇泽寺为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民间遂为其建庙命名“皇泽”,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因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
⑸ 介绍历史人物武则天250个字
武则天其功:
1、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2、经济有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
3、国力很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⑹ 武则天的所有资料以及历史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则天害死。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则天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一生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让帝位去帝号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藏人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淫荡、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太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⑺ 历史人物武则天的生平及对她的客观评价(客观)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曾出版现另一个民间起义的女皇帝陈硕权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⑻ 评价历史人物 武则天 1000字以上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武则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一批批杰出人物,他们如一颗颗明星,照亮着历史前进的路途。群星闪耀,我唯独钟爱武则天。
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九月九日,都城长安大明宫里含元殿上钟磬齐鸣,百官舞拜,一位头戴冕旒,身穿黄袍的女子宣布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她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位褒贬不一、颇具争议的人物。其历史功绩和个人才干受到很多人的赞赏,但是那谩骂、诅咒也像排天的巨浪不断涌来。不过,我依然敬佩她的才干和智慧。
有人说她“孤媚惑主”,当然,我也承认。不过,也有人说李治(唐高宗)对她一见钟情,我自然是不知道真像如何,毕竟是历史,史书上的记载又不统一,真像也就无从查证。但反过来想,李治如果不贪图美色,又怎能让武则天给迷了心智呢?
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但她在位期间,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并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时期,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可谓政绩昭昭,有案可稽。
有人说他严酷专横。的确,这点我也不否定。高宗死后,武则天独揽大权,她废了太子,正式登基,成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帝。她任用酷史屡兴大狱,刑讯逼供更是她的拿手绝活!囚禁亲生儿子,宗室、朝臣被冤杀者比比皆是。晚年更实豪奢专断,弊政很多。
但我们如果客观地分析一下她的一生和所处的环境地位,那么她还会有那么可憎吗?都说“心不狠,则站不稳”,她如果不“狠”的话,恐怕早在感业寺安度余生了吧?况且,采取极端的手段夺取帝位,巩固帝位,是任何一位开国帝王都不可避免的行为。历史上的刘邦与刘备,不也曾为了保全自己而抛妻弃子吗?尤其是她,作为绝无仅有的女皇帝,面对世裕的眼光和封建礼教的压力,为了排除心中的忧虑和恐惧,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尊严,使天下万民臣服,能不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段吗?
武则天高龄还蓄面首,我想,这也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吧!男帝可以嫔妃成群,为什么女子不行呢?她给面首高宫厚禄,甚至让他们为所欲为,但危及国家,触犯重臣时,她也决不轻饶。这又说明了什么?她也只是希望别人能像尊重一名男性皇帝一样来尊重自己。这有错吗?临终前,她仍旧承认自己是李氏皇帝的妻妾,帝位终究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又嘱人在陵前树立一块前所未有的“无字碑”,任凭人们评价她的功过。我们并不知道这位女皇帝内心想的是什么。但我觉得这快“无字碑”是她最明确的决择。
她的一生功过兼具。站在她的角度思考,她并没有后悔当初的所作所为,她的一生不算白走一遭,不求无过,但求无悔。既然她为历史留下了丰功伟绩,那么后人为什么不客观地看待她的过错呢?
我认为,无论她做过什么,她毕竟是一个女人,或许她不是一位好妻子,也不是一位好母亲,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虽然算不上是伟人,但也不是千古罪人。
她让我明白了,女人也能像男人一样撑起一片天空。在那个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中,她勇于向世人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干,足见她的魄力。同时,也向世人证明,她是空前绝后的女政治家。在众多英雄豪杰中,她就是我心目中那颗永远闪耀的明星。
⑼ 历史人物——武则天介绍,并谈谈对她的看法评价。800字,初二水平。
在滔滔的历史场合中,曾有过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女皇;在唐高宗的陵墓前,还立着这样一座无字丰碑;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永远铭刻着一个名字——武则天。
武则天,一个集睿智、镇定、残忍于一身的女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胆识与智慧,步步高升,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成为九五至尊,君临天下,开创了先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许多人眼中的她是一个残忍、灭绝人性的女人为了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对自己的亲生骨肉惨下毒手。可我不这么认为,那一场宫廷政变,那一次争夺权利不用付出血的代价?为了权利,子弑父的事都是屡见不鲜,而她武则天仅仅杀死一个尚在襁褓的小公主又算得了什么?再说了,当时的宫廷斗争是充满血腥的,让这样一个无辜的孩子远离这些,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而她那样对待儿子,也是形势所避。试想,有那一个母亲愿意迫害自己的儿子,让他们离开自己身边,不能承欢膝下呢?就算真是如此,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武则天最后不还是将政权交还给她的儿子而不是侄子了吗?由此可见武则天还是拥有母性的一面。在争夺后位的时候,武则天对付王皇后和萧淑非的手段极其残忍,很多人从她身上隐约看到了吕后的影子。可是,这两人的手法怎会如此相像呢?难道历史就没有丑化武则天吗?按蒙曼老师的说法,史官在记录这件事的时候,将武则天丑化了。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可能。即便这是史实,那我们也应该要设身处地地替武则天想想。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愿意杀人,愿意让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呢?没有,武则天也是不愿意的。但是,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如果不先下手,只有坐以待毙,那恐怕第一个死的就是武则天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哪一个人肯失去自己的生命呢?生命只有一次,为了留下千古美名而丧失生命是不现实的,人人都珍爱生命,武则天也不例外,所以她才狠下心肠,伸出魔爪。
历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如果历史上没有这样一个武则天,我们是不是会觉得缺少了什么呢?武则天,她建立的武周王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虽然在她那个历史篇章上,有许多污点,但毫无疑问,武则天是一代明君,是当之无愧的女中豪杰!
⑽ 历史人物中,武则天是哪一年出生的
武则天(抄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人袭,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诗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