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姓氏的有哪些名人
氏仪
(生卒年待考),字子羽,本姓𠂩氏,字讹为氏氏,后改名是仪;北海营陵人(今山东潍坊昌乐)。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大臣,是氏鼻祖之一。氏仪初为一个小县吏,后在北海郡为吏。当年北海太守孔融曾经对氏仪开玩笑,说:“氏字是‘民’字‘无上’,可改为‘是’”。于是,氏仪因此就真的就改称“是”氏,遂称“是仪”。氏仪曾一度依附于汉高祖刘邦之孙齐孝王刘将闾的直系亲族、扬州刺史刘繇,避乱于江东。后来氏仪迁徙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当时孙权正好承摄大业,欣赏氏仪的文章才华,特征其为官。从此,氏仪成为孙权的亲信,与胡综、徐详三人专典军国密事,拜骑都尉。三国初期,孙权属下大将吕蒙为了夺回被刘备霸占的荆州,准备袭击荆州守将关羽,孙权因此有些迟疑,便向氏仪征求意见。氏仪则认为吕蒙的主意不错,劝孙权从之。后氏仪跟从吕蒙成功地击败关羽,夺得荆州,因功拜忠义校尉。当时氏仪陈谢,孙权则豪爽地说:“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孙吴政权既定荆州,立都武昌,拜氏仪为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孙权一直要将兵权授予氏仪,但氏仪其人极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非帅材,固辞不受。孙吴黄武中期(公元226年左右),孙权派遣氏仪到皖地(今安徽)引诱曹魏政权的陈留太守刘邵,发动了北伐战役,由诱引刘邵曹操属下大将曹休。曹休果率兵马前来,氏仪挥军大破之,功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后来,孙权又令氏仪督导诸大臣勤于书学。后孙权大驾东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太子孙登留镇武昌,孙权特意留下氏仪辅佐太子。太子一直对氏仪非常尊敬,每事皆先向氏仪咨询,然后施行。后进封都乡侯。再后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不久,孙权的一个心腹、专门从事秘密督察的典校郎吕壹诬污蔑江夏太守刁嘉出言不逊、诽谤国政,孙权因此大怒,将刁嘉下了大狱,并追查同党,一时之间闹得人心惶惶。由于大臣们皆畏惧吕壹,因此纷纷都附和着说的确听到了刁嘉诽谤国政的话,而在当时,只有氏仪独自回答从无所闻。孙权生气,很严厉地询问氏仪,周围大臣们都为之屏息。氏仪坦然地回答:“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孙权听后大为感叹,遂舍之,不但不怪罪氏仪,而且连刁嘉也因此得免无罪。在蜀汉政权丞相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后,孙权垂心西州,派遣氏仪出使蜀汉,申固盟好。氏仪圆满完成了使命,后拜尚书仆射。在南、鲁二宫初立之时,氏仪以尚书职领鲁王太傅。后来氏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因此世人赞叹其“氏仪为太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氏仪一生勤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当时,氏仪的邻居中有起建大宅者,孙权外出望见,就问那起建豪华大室者是谁?左右回答:“好象是氏仪家。”孙权当即摇头说:“氏仪历来勤俭,肯定不是他。”旁人不信,下去一打听,果然是别人家盖的新房大宅。其见知信如此。氏仪在生活上服不精细,食不重膳,由于经常拯赡贫困,因此家无储畜,清茶淡饭而已。孙权闻知后,突然亲自跑到氏仪家求见其蔬饭,并亲口尝之后大为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但氏仪累次辞让,辞不掉就以恩为戚。孙权为帝之后,身边臣子们时时有所进达,使未尝盲人之短。然而孙权也常责备氏仪以不言事,无是所非。氏仪巧妙地回答道:“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听。” 氏仪一生从事国政长达数十年,未尝有过。那位典校郎吕壹历来好诬告其他将相大臣,还擅长连坐牵罪数人,却唯独无法污蔑氏仪。孙权因此感慨道:“使人尽如氏仪,当安用科法为?” 氏仪后来年老寝疾,临终前遗嘱要“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终年八十一岁。
氏叔琮
(公元?~904年待考),本为氐叔琮,讹称氏叔琮;河南尉氏人。著名唐朝末期将领、后梁政权开国大将,氐叔氏、氐氏、氏叔氏、氏氏鼻祖之一。
氏姓_网络
② 要姓的历史名人
要兢,汉朝人。
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绣,明朝人;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要毅,明朝人,知县。
要离,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跑出国境。他到卫国之后,又假意向庆忌说了些如何攻灭吴国的办法,为的是能得到庆忌信任。后来他果然骗取了信任。在一次与庆忌同舟渡江时,刺杀了庆忌,他也自刎而死。要离家族的人就以“要”作为姓氏。
汉有河南令要兢.唐建中年间有朔方大将军要珍.
以吴国人物命名为氏,有下列:寿氏、要氏、庆忌氏、强梁氏等9氏。 要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山西中部、河北中北部、北京甘肃河西走廊各市等地。河北南部也有部分存在,但据当地记载,明燕王扫北之时,从山西洪桐县迁至河北。 详细见下文:
北京通州区御香苑度假要村
山西太原清徐县集义乡小王村
山西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王要村
山西太谷里美庄
山西太谷王诲庄
山西太谷胡村庄
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修文镇南要村。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陈侃乡北要村
山西晋中榆次区东阳镇德音村
山西晋中开发区社管处西荣村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南要村
山西寿阳县温家庄乡山底村、盘湾底村
山西省寿阳县尹灵芝镇
山西汾西县要家岭乡
大同市南郊北村联校要庄
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要庄村
内蒙古商都县小海子镇八十五号村要家村(要家村是八十五号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河北武安市上团城乡大南庄村
河北保定市满城县要庄
河北邢台市南和县三思村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和阳镇巩庄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柴堡镇要庄
河北邯郸市鸡泽县小寨镇要庄
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石岭要村
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
河北张家口市阳原县要家庄乡
河北衡水市故城县要庄
天津市宁河县廉庄子乡西要庄
天津武清县大王古庄乡前侯尚村
浙江省建德市要家镇
重庆江津市石门镇要家村
重庆市小苑要村
河南开封市尉氏县大桥乡要庄村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门楼任乡要家村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四新乡要家村
河南洛阳市新安县南要村乡
河南林州市要庄
河南禹洲新要村
甘肃天水市甘谷县要庄
甘肃酒泉市金塔县城
山东菏泽市郓城县郭屯镇大屯村
山东聊城市冠县清水要庄
山东烟台市牟平区院格庄镇要家村
③ 历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
籀:
周宣王时书法家,相传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命题。
史
鱼:春秋时卫国史官,以正直著称。临死时,还劝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后人称为"尸谏"。他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
恭:汉宣帝时是宣帝舅公,凉洲刺史、赠杜陵侯抚
养辅佐宣帝有功、而先后有十几人获封候。
史
高:乐陵侯、车骑大将军、辅佐汉元帝有功。
史
崇:封溧阳万户候,为溧阳埭头史氏一世祖。
史务滋:溧阳侯之21世孙,唐左纳言、司宾卿
史
浩:溧阳侯之35世孙,南宋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出自宁波东钱湖下水史家,一门三宰相,七十二进士;四世两封王。
史弥远:溧阳侯之36世孙,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阳侯之37世孙,南宋宰相,
史天泽:溧阳侯之36世孙,元朝著名军事家、宰相、枢秘使
金紫光录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平章军国重事、忠武镇阳王。
史可法:溧阳侯之49世孙,民族英雄,抗清名将。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在兵困扬州时,他拒降固守,奋战到底,不幸英勇就义。
史孟麟:明朝理学家。他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参与东林书院讲学。
史
夔:溧阳侯之51世孙,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师。康熙字典主笔。
史贻直:溧阳侯之52世孙,清文源阁大学士
宰相,军机大臣。
④ 能姓的历史名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专其时辖地属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华阴县:本来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之地。公元前199年(汉高祖八年)改名为华阴县,因为在太华山的北面,所以起名叫华阴,故城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一带。 太原堂:以望立堂。
华阴堂:以望立堂。
淄青堂:唐朝的时候,能元皓为淄青的节度使。他开始的时候属于安禄山统辖,后来安禄山造反,他毅然归唐。
⑤ 历史上姓纪的名人有哪些
纪昀,纪晓岚,清乾隆年间大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⑥ 须姓的历史名人
须贾:战国时魏国中大夫。秦相范雎微行敝衣见须贾,须贾以一绨袍赠之。
须无:(生卒年待考),汉初人。著名汉朝大臣。汉高祖刘邦立国初期,须无功于荥阳,因而受封为陆量侯,绍(历代承袭)封达四代。
须之彦:(1552—1630),字君美,号日华,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著名明朝大臣。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浦江、桐乡,多善政,俱祀名宦。及为仪部,时神宗倦勤,皇太子久辍讲,皇长孙年十六,尚稽册立,之彦累疏请,并务议藩例,参劾豪宗。光宗立,以遗命欲尊郑贵妃为皇太后。侍郎孙如游袖中出令旨,之彦持不可,立索笔草疏。疏上得寝,迁光禄丞,升尚宝司少卿。魏阉擅政,削籍。崇祯初,诏复原官致仕。侯峒曾撰墓志铭。
须用纶: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崇祯年间授青州知府。为人廉洁公正,风节凛然。当时府中兵饷告急,啊裁各属杂费充作军饷,不用民间钱财,百姓都感激他的德政。
⑦ 和姓的历史名人
和志光(1946-——),藏族,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人。196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版。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权。中专文化。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13团一连当战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陆军第11军32师95团一连副排长。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排长。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9团一连连长。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7团一营营长。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副团长。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5团团长。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参谋长。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其间: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合成指挥专业学习)。现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⑧ 姓氏中的历史名人有
张仪,张 良,张骞,张飞,张角, 张道陵 ,张衡 ,张仲景,张柬之,张说,张 旭 ,张九龄 ,张择端,张居正,张瑞图,张廷玉,张之洞,张学良,张治中 ,张自忠,张云逸 张澜, 张爱玲,张大千
⑨ 求姓的历史名人
求仲,汉代隐士。后用以为隐士的代称。 唐 钱起 《岁初归旧山》诗:“ 求仲 应难见,残阳回且掩关。答”
《三辅决录》汉有求仲。 求仲弓,字德夫,黄岩(今属浙江)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特科进士。仕终乐清令。(《嘉定赤城志》)
⑩ 历史上姓关的名人有哪些
最有名的有三国关羽,元代文学家关汉卿,清军将领关天培,艺术家关山月,先驱关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