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安门的来历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作为北京和中国的象征,为全国和世界人民所瞩目和向往,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1)有关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地位价值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称为“金凤颁诏”,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秋审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同时,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
天安门城楼外观稳健持重,又不失美丽的曲线,实在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结构布局巧妙、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中国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集中体现了他们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史上辉煌的杰作,也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1949年以后,天安门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天安门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同时它还是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成为了世界和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⑵ 求关于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解密1
建塔,建亭,还是建碑?
前不久,记者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彦涵艺术研究展”上结识了我国著名画家、现年92岁高龄的彦涵老先生,他曾经创作了《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食》《向封建堡垒进军》等著名作品。此次展览,彦涵先生将自己的10幅作品捐献给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中记者偶然得知,彦老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者之一。然而,低调的他在过去的50多年里却很少向人提及这件事。为了解更多情况,记者展开了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采访。
来到北京,记者首先联系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殷双喜编写了《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可以说,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他颇有发言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它该是什么样子呢?一座塔还是一座亭子?”殷双喜介绍说,当时的设计者梁思成认为,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这个建议最终被设计小组接受。
⑶ 写一篇描写天安门广场的文章
作者:张荣涛,时间:2005-10-8,阅[204]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它是中国的象征,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当时为三层楼式木牌坊,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今天的样式,更名为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上覆黄琉璃瓦,成排的斗拱、大小梁枋以及天花藻井上绘有金龙彩画和吉祥图案,正脊、垂脊末端有鸱吻和仙人走兽,楼内六十根巨柱排列成行,方砖铺地一平如砥,南面有菱花格扇门三十六扇,全楼内外油饰一新,色彩绚丽。
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通高九丈九尺,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加上正脊的鸱吻,通高三十三点七米。城台用四十八斤重一块的大城砖筑成,建在近五尺高的石筑须弥座上,整个城台高三丈九尺。城台上建有木结构双檐城楼,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达二千平方米。城台下有五个券门,中间是正门,最高大,过去只有皇帝可以进出;其余四个依次减小,供不同级别的人进出。
天安门前有一条玉带般的金水河,河上建有七座秀丽的汉白玉石桥,城门前后的两侧各有一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和石狮。这些精心的设计装饰和天安门融为一体。
从前,天安门是封建朝廷举行“颁诏”大典的地方。后来,天安门前成为人民举行爱国民主运动的集会场所。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都是在这里集会游行,而后向全国各地扩展。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亲自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面积由最初的十一万平方米,扩展成今天的四十万平方米,可容纳五十万人举行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三十七点九四米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往南是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东边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西面是人民人大堂。1970年,天安门城楼进行了翻建。1984年,天安门又重新修缮油饰。近年来,天安门前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古老的文化,宽畅的广场,雄伟的建筑,开阔的长安街,浑为一体,气势磅礴,使天安门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⑷ 天安门广场有怎样的历史
天安门广抄场原是明清两代是皇城的前院,呈T字形,面积原约11万平方米。清朝灭亡后,由于这里长期闲置不用,至1949年1月31日,天安门城楼及广场上垃圾堆得足有三层楼高,仅留存在城楼上的野鸽子粪就有几卡车。当年刚刚接管北平的人民政府号召各界成立清运委员会,从3月到6月底,用了91天,对北平全市的垃圾进行了一次大清除。
⑸ 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意义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回自由,答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天安门见证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⑹ 天安门国旗班的故事
北京天安门广场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是亿万中国人民特别关注的活动。
众所周知,1949年10月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如今,56年过去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有过哪些变化?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历史?笔者从采访中得知,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底,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由北京公安纠察总队负责。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胡其俊负责这一光荣神圣的使命,他每天早上带着国旗到广场升起来,晚上再降下带回。1977年底至1982年12月,由卫戍部队的两名战士担负升国旗任务,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升旗的场面也不够庄严。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总队第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进驻天安门,担负天安门广场升降和守卫国旗的光荣任务。从此,我国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原来的2人升旗改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同时,统一了着装,编制出了升降旗的时间表,从此这个班被人们称作“天安门国旗班”。1991年初,“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并从1991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降国旗仪式。国旗护卫队由36名武警官兵组成,负责每天升降国旗。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和重大节日,武警军乐团在现场演奏国歌。为了更好地维护天安门广场秩序,从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务改成每月1日进行大升旗,36名国旗护卫队员和62名武警军乐团队员和以往大升旗一样,现场演奏三遍国歌。按照要求,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在四周观看的各族同胞,凡是军人要行军礼,少先队员要行队礼,其他人也应立正行注目礼,表示对国旗的崇敬。
2分零7秒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升降国旗的时间与北京地区一年四季太阳升落时间同一时刻。升旗时,按动电钮的时刻遵照太阳上边缘与地平线相切的时刻,国旗升至旗杆顶端历时2分7秒,是太阳下边缘与地平线相切的时刻。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并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的时间呢?原来的国旗班从天文台要来北京地区一年365天太阳升、落时间表,并在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个升旗时间。即使如此,还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一招一式欣赏性极强,人们概括有“五绝”。一绝:升旗。每一次,当擎旗手以优美的动作,在国歌奏响第一个音符时,将国旗展开抛出,到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终止,都是2分07秒,国旗也准时到达30米高的旗杆顶端;二绝:护旗。国旗护卫队从金水桥行到国旗杆基的围栏,走的正步是138步,落地都是同一个声音,丝毫不差;三绝:敬礼。随着一声“敬礼”的口令,升旗手按电钮,护卫队行持枪礼,军乐队奏国歌都是同一个节拍;四绝:礼毕。国旗升到旗杆顶端与“礼毕”口令,36名托半自动步枪的卫士齐刷刷把枪放下,都是同一时刻。五绝:收旗。1990年通过的《国旗法》规定,升旗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降下时,不得使国旗落地。为此,国旗卫士们在降国旗时,练就了过硬的收旗动作,当国旗在2分07秒的时间内降到国旗杆底座时,一名卫士迅速用双手将国旗托住,而后另一名卫士将旗面均匀地打成折叠状,此动作精确在13把至15把之间。
自从天安门广场有了升国旗仪式,当推1999年50周年国庆盛典的升旗仪式最不寻常。这一天升旗时间是上午10点,和以往从天安门城楼出发,过金水桥、越长安街的例行路线不同,这一天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平台出发,托枪走下23级台阶,绕过孙中山画像,在13米处沿广场中轴线踏着红色地毯正步走。在166米的距离上踢正步248步到达国旗基座,擎旗手从旗杆南侧走上基座。国旗护卫队也由平时的36名增至200名,在军乐队的随同下,迈着整齐而矫健的步伐,和着雄壮而激昂的《歌唱祖国》的节拍,向天安门广场走来。场面蔚为壮观,大长国威和军威。此情此景,是每一位观众永难忘却的!
⑺ 关于天安门的知识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当时天安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钉,光彩夺目。一条笔直的中心御道,穿过端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午门。御道两侧,按左宗庙、右社稷的传统建制排建。御道两侧增筑红墙,一直延伸到天安门外,与两道干步廊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东西九间,南北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贴金的“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由一个450公斤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门前开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桥南东西两侧,各有白玉石华表矗立,云绕龙盘,极富气势。面前是封闭状态的宫廷广场,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庶民百姓不得入内,探头一看,即犯“私窥宫门”的重罪,格杀无赦。明清五百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对老百姓来说,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区。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宫廷广场两侧紧闭的大门自然而倒,东西长安街变成交通畅行的要道。自此以后,炳彪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四五运动”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以此为舞台,威武雄壮地在这里演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成了伟大祖国的象征,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壮丽的人民广场。 天安门是人间的琼楼玉宇,集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级制的形象体现: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许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桥”。
自1987年11月开始,天安门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在此之前,极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这样可以接近天安门,尽情瞻仰她的丰美雄姿,和像当年国家领导人一样,自由自在地扶栏远眺广场壮阔的全景。因而,自开放后,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竞相登楼畅游。
⑻ 北京历史故事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编辑]
两晋至隋唐五代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参见: 潭柘寺,法源寺
[编辑]
辽朝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南京,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参见:北京天宁寺塔
[编辑]
金朝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编辑]
元朝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四年,开始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编辑]
明朝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升为北京,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编辑]
清朝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编辑]
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而此时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1930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中国共产党军队得到北平控制权。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⑼ 关于天安门广场的资料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内城基本亡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
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 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
从天安门这座古老建筑500多年的历史轨迹中可知,天安门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目睹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历史见证人。
⑽ 关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资料
天安门,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内场以及人民容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广场,北京市中心地带,中国政治活动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2009年,天安门城楼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开修缮。此次天安门城楼修缮工程将主要以对梁柱、屋顶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绘为主。
(10)有关天安门广场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一次次要民主、争自由,反抗外国侵略和反动统治的斗争,更是共和国举行重大庆典、盛大集会和外事迎宾的神圣重地,这里是中国最重要的活动举办地和集会场所。
天安门观礼台,位于天安门前方两侧,东西对称,各7个台,主要用于国庆等重大庆典观礼的需要。天安门观礼台起初为开国大典上临时搭起砖木结构的建筑,1954年,按照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的设计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了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