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香榧和历史名人

香榧和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21-02-28 11:13:53

❶ 香榧树的相关历史

历史上会稽山香榧夙向闻名。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时,曾 写有赞美内会稽山香容榧的诗,诗曰:“彼美玉山果,餐为金盘实。瘴雾脱 蛮溪,清樽奉佳客。” 南宋《嘉泰会稽山志》载:“稽山之榧,多佳者。 ”清朝末年,枫桥镇上致和等3家商号收购香榧,加工成双熄香榧,运 销沪杭。据民国23年(1934)《诸暨县物产及农村状况》记载:“诸暨 县年输出香榧3400担(170吨),用船、火车运销沪杭。”建国后,“ 枫桥香榧”畅销国内市场,并供应出口。

❷ 香榧的历史背景

香榧又名榧树、玉榧、野杉子,为红豆杉科,榧属常绿乔木。是世界上稀有的经济树种。
香榧树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苏、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其中以浙江的枫桥香榧、安徽的太平香榧和江西的玉山香榧(果)等最负盛名。
香榧作为干果中的珍品,向来被作为宴席上的上乘佳果之一。早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将其加工成椒盐香榧、糖球香榧、香榧酥等,并被列为朝廷贡品。香榧果食用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香榧除了加工成干果作为美味食品外,还是名贵的中药材。香榧子性味甘平,入药具有杀虫、消积、润燥的功效。现代医学临床证实,香榧对驱除蛲虫效果显著,对治疗痔疮、小儿遗尿症也有一定的裨益。
香榧树干高大,挺拔直立,侧枝发达,树姿优美,枝叶葱绿,四季常青,细叶婆娑,对烟尘的抗性较强,又很少被病虫害侵染,非常富有观赏价值,是优良的园林和庭院绿化树种。
健康食干果之香榧子。 简介:榧子,又称香榧、赤果、玉山果、玉榧、野极子等,是一种红豆杉科植物的种子,其果实外有坚硬的果皮包裹,大小如枣,核如橄榄,两头尖,呈椭圆形,成熟后果壳为黄褐色或紫褐色,种实为黄白色,富有油脂和特有的一种香气。
香榧是我国特产的果树,而香榧子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干果之一。它那枣核般大小的种仁,吃起来香美、松脆,有点像花生仁,但比花生仁更有一种别致的香味。香榧子不仅味美,而且营养十分丰富,除含有蛋白质、脂肪。
此外,香榧的树皮可提制工业用的栲胶。香榧木材纹理直,硬度适中,为造船、建筑、枕木、家具及工艺雕刻等良材。

❸ 古代历史名人的事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❹ 古代(历史或文学方面)与饮食有关的名人

烹饪之祖彭祖,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第八代孙)。
帝尧的时候,他因为进献雉羹,尧便把彭城封给他,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舜的时候,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
苏东坡,苏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对烹饪和美食很有研究,既会吃,又会做,有不少美味佳肴以其名字“东坡”命名。

东坡肉

在不少饭店的菜谱上,都有这样一道菜——东坡肉。这道从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传统菜,最早便出自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之手。在《东坡续集》里,有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诗中所写,其实就是苏东坡烹制“东坡肉”的经验总结。
中国古代在烹饪方面的“祖师”是——易牙。
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托名易牙也是常见的。例如:明代人韩奕,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就托称为《易牙遗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续易牙遗意》,也是托名的仿古食经之作。
清代文学家袁枚
)《随园食单》是清朝才子袁枚的代表作,书中不仅蕴涵了这位大散文家对饮食的理解,也包含了他对生活品位的独特评价和独到见地,读来风趣而有文采。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其他经典,诸如: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元代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等,读来别有一番滋味,而且颇有收藏价值。

一日,苏东坡家里来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欢吃的猪肉待客。猪肉下锅,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慢煨着。他便和客人下棋,两人对弈,兴趣甚浓,直至终局,苏东坡才猛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却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块块猪肉色泽红润,形整不散,软烂如豆腐。此菜端上餐桌,客人和他尝罢,都觉得这菜汁浓味醇,糯而不腻,十分可口。苏东坡由此受到启发,便经常烹制这道菜,并以一首《猪肉颂》总结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

东坡饼

苏东坡仕途不顺,北宋元丰二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现为湖北省管辖。正是由于苏东坡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才给湖北留下了千年不衰的风味小吃——东坡饼。

当年,苏东坡居住在黄州黄冈赤壁睡仙亭。在亭子的北边,有一个安国寺,寺里有一位年长的和尚,常与苏东坡弈棋赋诗,两人结为至交。苏东坡喜欢吃油酥食品,和尚就以精致的千层油酥饼款待他。时间长了,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仰,就把他喜欢吃的“千层油酥饼”,称为“东坡饼”。

东坡豆腐

苏东坡在饮食喜好上除了猪肉之外,就是豆腐了。他还曾为豆腐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以精练的语言把制作豆腐形象化,用准确的字眼道出豆腐“为乳”、“为酥”,为食品之精粹。

东坡豆腐的制作方法,曾被南宋钱塘人林洪记入《山家清供》一书。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❺ 诸暨人文精神

“ 吃力”未必要“讨好”

深圳(广州)诸暨人联谊会会长 方马忠

“吃力不讨好”是诸暨民间传播较广的俚语。何谓“吃力不讨好”呢?人们常举的例子是:夫妻吵架,你去劝架、评理,指出双方的是非,不久这对夫妻和好了,却反过头来认为你当时的评判是不恰当的。这就是吃力不讨好!也有人说,热心的诸暨人爱出点子,出了点子别人学了去,最后成功了,可人家却谢谢都不说一句,这也属于“吃力不讨好”。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做不做呢?在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诸暨人“重情重义,乐善好施”,“吃力”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事事都先考虑能否讨到好处,对自己是否有利,那诸暨人的“刚直豪爽、敢作敢为”的人文精神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就企业来说,如果人人都怕吃力不讨好,那创新的活力就会被扼杀,企业就不会向前发展。就政府部门来说,如果每个公务员做事都想讨点好处,都怕担责任,那谁还会主动为百姓服务?谁还算得上人民的公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倡导一种主动做事,不图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文精神。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哪怕个人吃点亏也要勇敢地去做,这才是诸暨人的“豪爽”!

个人以为,“吃力不讨好”如果理解成“吃力,不讨好”,那它就成了一种境界,一种美德。

“当真”“木柁”最可爱

武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教授 宋恩夫

说到我们诸暨人文精神,首先要谈谈诸暨人的“当真”精神。每当诸暨人在一起要干一件事较起劲,或者托别人要办一件事对方满口答应时,都会脱口而出:“当真?”对方也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真!”言简意赅,道出了认真办事的姿态。诸暨人这种“当真”精神,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正是这种求实态度和认真精神,才使古越大地有今天这样“俱往矣”的创业发展。如今,诸暨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继续“当真”,用义无反顾、争创一流的精神,建设和谐新诸暨。

其次是“木柁”品格。诸暨“木柁”是周边萧山、绍兴等县市人们送给我们的别称。乍听,心里很不是滋味,细想,这种“木柁”品格,正是诸暨人发奋努力,艰辛实干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笨鸟先飞”,“以勤补拙”的勤奋精神,造就了诸暨人走在时代前列的今天。 当今,建社会主义大厦,就得要有像精卫填海那样“木”,像愚公移山那样“傻”的精神。时代需要诸暨人的“木柁”品格。

拥有“当真”精神、具备“木柁”品格,这样的诸暨人最可爱,这样的诸暨人是我们诸暨人文精神的精华。

创造新文化传统 争做新诸暨人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宣炳善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来谈诸暨人文精神,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及时了。

说实在的,当代的诸暨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文化比不过绍兴,而经济又比不过义乌的困境。这情形,有点像春秋早期允常面临的问题,只是允常面临的主要是政治与军事问题,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则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的问题。也正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发扬传统的越文化人文精神——即忧患意识与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因为,我们不能忘记,越国正是在允常定都诸暨的时候,越国才逐渐走向强盛,这一发愤图强的传统也为儿子勾践所继承。除了继承越文化的文化传统、发扬越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外,我们特别需要创造我们当代的新文化传统。这个新文化传统应该是一个新经济传统。

诸暨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很可怕的缺点,那就是不重视商业经济,诸暨人在历史上普遍缺少商业文化人格,也就是说缺少商业意识,没有形成强大的商业文化传统。在当代,诸暨人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上比起义乌人,则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不信,你看诸暨在政治、文化领域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很多,但是在经济领域,却相对缺乏。虽然诸暨历史上,也有范蠡这样的商圣,但范蠡在越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其商业活动主要是在北方。

我以为,现在是争做一个新诸暨人的时候了。新诸暨人他应该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新时代的公民,既有越文化尚武重情义的文化人格,又有商业意识与全球视野。此外,新诸暨人在创造诸暨新经济传统的时候,还应特别关注移民文化传统。因为只有人才趋之若鹜的移民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活力与创造。这样的诸暨,才会是个生机勃发的诸暨。

敢于追求 坚韧不拔 诚实守信

河南郑州诸暨人联谊会会长 李国庆

对诸暨人文精神的理解,我用以下三条来表述:

一是敢于追求。追求是人的欲望、理想、勇气共同作用的体现,诸暨人为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总是不怕吃苦,不懈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这种永不言败的人文精神,才成就了今日商界一批批诸暨的知名企业家。我身边的一些诸暨同乡的成功也佐证了这一点,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靠一把砖刀起家,然后成为包工队长,到工程项目经理,到开发公司董事长。这样的精神我们绝不能丢,因为未来诸暨人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离不开这种勇攀高峰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坚韧不拔。坚,硬也,硬就是刚性,诸暨人的人文精神中充满着刚性,诸暨人刚正不阿,正直无畏,富有正义感,说话办事直爽,不虚情假意等等。这一点,不仅在诸暨人中有共识,而且跟诸暨人打过交道的人,也对诸暨人的这些品质很认同。同时,诸暨人不仅有刚而且“韧”劲实足。我们的先人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读书。假如说没有这种韧劲,怎么能成就一代名画家、诗人呢!因此“坚韧不拔”的人文精神,使得诸暨人自强不息,能遇难而上,诸暨的袜业、珍珠养殖业、五金业发展之初都艰难异常,但诸暨人硬是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迎来了产业的辉煌。

第三是诚实守信。我们民间土话称“讲话能当铜钿用”,这是诸暨人讲“诚信”的最好诠释。现今,商业社会,我们更应该弘扬和倡导诚信的人文精神、把“讲话能当铜钿用”的优秀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树立诸暨人的良好形象,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都知道诸暨讲诚信,诸暨有约有诺必兑现,让他们愿意、乐于、放心和诸暨人打交道。假如能够创造并达到这种境界,诸暨的经济社会该是何等的繁荣?

诸暨需要新形象

舟山诸暨联谊会会长 陈生传

文化之于城市,犹如精神之于人,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

诸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更有条件,更有必要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为诸暨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无论是诸暨的自然历史,人文地理和现实背景来讲都是完全可行的。

从历史图景看,诸暨人文精神应体现历史的传承与积淀。诸暨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先贤、精英的风骨中凝结着诸暨人最典型的人文精神。佳人西施以身许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为发愤图强、坚忍不拔、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这些词汇,寻觅到长远清澈的源头。而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又为暨阳大地带来了崇德、崇文、尚美的文化气息。中共早期革命中催生了俞秀松、张秋人、宣侠父等志士仁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抒写了忠勇刚强、艰苦奋斗的诸暨人性格;当代有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等科学家,他们更是自强不息、求知上进、开阔创新的典范。诸暨人文精神都可以从先贤身上找到原动力。这些个性的、历史的、传统的精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从地理意义上看,诸暨的人文精神应与诸暨的山水密切相关,诸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生存条件,使得诸暨人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征。诸暨人的耿直、刚毅、强硬,与这样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生活环境形成了诸暨人敢闯敢冒、激越奋进的性格,但也留下了急躁、激动、莽撞的臭脾气。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切,就要设法弥补因环境熏陶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充分挖掘山美、水美、物美、人美的内涵,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更好地安顿身心,让人们的心灵和谐律动………

从现实背景下看,诸暨人文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诸暨目前的发展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负重前进。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挣脱有形与无形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传统束缚,克服安于现状、抱残守缺、关门苦熬、不思进取的不良倾向,树立负重自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应柳漪)

❻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名人有谁

第一位来:慈禧太后,这自个独裁封建统治的代言人,其对外软弱无能,对内却是横征暴敛,扼杀了维新变法和堵住了通向国家富强的道路。第二位:李鸿章,军机大臣,和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丧权辱国罪孽深重,同时也有一些争议。第三位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同时妄图复辟称帝。第四位:汪精卫,曾经的同盟会成员,刺杀过清王朝的摄政王,但是最终沦落为卖国求荣为日本帝国主义走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汉奸。
前面提到的几位毫无争议,后面仍提名几个罪恶累累的人物:大汉奸陈公博、周佛海,曾经的一大代表,后来汪伪政权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还要推举鸦片战争初期第一个与英国签订不平等南京条约的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还有五四运动中被学生视为卖国的北洋政府官员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这些都可以被视为臭名昭著。

❼ 麻烦各位告诉我一些历史名人与豆腐的典故,谢谢!

大才子金圣叹是个对幽默一以惯之的人,他在狱中传出的遗嘱是:“吾儿,花生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另一个视死如归的是瞿秋白,自如至终保持了人格的潇洒,他最后说:“中国豆腐天下第一。”

这两个人在最后时刻都提到了一种东西,豆腐。

中国的美食家似乎都偏爱豆腐。陶谷的《清异录》中记载,五代时贵族们盛行吃的“小宰羊”,其实就是豆腐,这可能是最早的文字记录了。苏东坡有诗云:“煮豆为乳脂为酥”,陆游的“旋压犁祁软胜酥”,也是说的豆腐。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还曾津津乐道于嘉兴豆腐店的韵事。

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东坡豆腐”和“雪霞羹”,前者相当于如今的锅塌豆腐,是把豆腐先油煎再红烧的;后者是豆腐切碎与芙蓉花烧制而成的,豆腐洁白如雪,芙蓉花色艳如晚霞,故名。这两个菜如今在杭州还吃得到。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录最多的是豆腐,有“冻豆腐”、“虾油豆腐”、“蒋侍郞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程立万豆腐”、“庆元豆腐”、“张恺豆腐”等不一而足。其中最有名是八宝豆腐,是康熙赏赐给王太守的,在苏杭一带流传。其做法是把豆腐用纱布挤成泥,再与火腿、笋干、干贝、虾仁之类同烧而成。而最有趣味的是“程立万豆腐”,现已失传。袁子才在乾隆23年在扬州程立万家吃煎豆腐,两面金黄,无丝毫卤汁,有车螯的鲜味。第二天他告诉了另一个馋嘴查宣门,查说“我能做!”后来袁子才真的去查家吃了,一吃便大笑,原来是查是用鸡脑做的,真油腻呵!与程家有天壤之别。可惜一年后程立万就去世了,袁枚后悔了半辈子。

乾隆年间扬州僧人文思很有名,工诗文,也善料理。《茶香室丛钞》中说:“文思善为豆腐羹,至今犹有效法者,谓之文思豆腐。”其做法是把豆腐切成细丝,再与冬笋、冬菇、火腿等一起做成羹。《调鼎集》中称之为“什锦豆腐羹”。

梁实秋先生最爱吃的是“鸡刨豆腐”,很有风味。把一块老豆腐在热油锅里用筷子捅碎,捅得乱七八糟,略炒一下,打入一个鸡蛋,再炒,加大量葱花。饲养过鸡的人都知道,一块豆腐被鸡刨过后是什么样子。梁家的“厚德福”酒楼,还有一道轻易不做的名菜“罗汉豆腐”,大至与“八宝豆腐”相当吧。

在我的味觉记忆里,青岛的“三虾豆腐”,湘菜的“鱼籽豆腐”,上海的“油豆腐粉丝汤”,“泥鳅钻豆腐”,北京的“老豆腐”,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武汉老通城的“包袱皮”等等,真是千姿百态,各有风味,真是一夜都说不完。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一种是济南的“镜箱豆腐”,是把豆腐切成方块,里面挖空,装入肉馅,清蒸后再浇汁,豆腐借味“借”得好。我私下称之为“棺材板”。另一种是昆明的“烤豆腐”,缘起于抗战“跑警报”时期,把豆腐先过卤水,再用子母火反复烧烤,色泽金黄时一撕两半,里面洁白如玉,沾鲜辣水汁,外焦里嫩,香热动人。由于多是跑警报的青年学生们光顾,时间久了吃烤豆腐者多有佳偶,因此被称为“恋爱豆腐果”。

臭豆腐与名人
鲁迅
一代文豪,代表作之一《孔乙己》中“读书人偷书不算‘偷’,算‘窃’”,“多乎哉,不多也!”,让人忍俊不禁,茴香豆、绍兴老酒、绍兴臭豆腐“三味”绍兴小吃因其妙笔而名闻天下。
慈禧
清朝皇太后,中国近代史上的女中豪杰,喜食臭豆腐简直到了嗜吃的程度,每周必食一次,北京的臭豆腐口味之多,花样之繁,皆因她广征所致,到了清末,臭豆腐已广为流传。
毛泽东、彭德怀、徐特立、叶剑英、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湖南来,都要进“火宫殿”品尝臭豆腐一番。毛泽东当年年轻还在长沙读书时,吃了一次当地有名的“火宫殿”臭豆腐,觉的口味不错。1958年荣归故里,再吃,赞道:“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革期间,造反派在“火宫殿”的墙上大写特写了一条标语“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关之琳 每周必食一次港式臭豆腐 。

❽ 中国历史上十大伟人

一, 孔子--中国第一思想家 孔子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屈原--中国第一诗人 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的一员,也是我国杰出的大文豪,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还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三,孙中山--中国民主共和之父 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推翻了 2000年来的封建帝制,成为中国民主共和之父。他还亲手创办了中山大学,在中国,许多城市的路和公园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四,周恩来--中国第一管家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五,毛泽东--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六,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更是令世人景仰。 七,鲁迅--中国第一文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八,宋庆龄--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人 她在长达70年的政治生涯中奋进不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一生的言论和实践中始终把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她捍卫、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宋庆龄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人,她一生无私无畏、艰苦奋斗、执着追求,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是个千古一帝,统一了中国,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货币。不管是当时,还是以后,都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和历史的发展。他主张修建的长城,现在成了世界闻名的古迹。 十,梁启超--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伟人 梁启超一生矢志爱国,立志维新,提倡学习资本主义,使中国变法图强,他"大才如海","学通中外古今,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是我国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声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文学家。

❾ 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和名言

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回起来答,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
这句话我是在19期读者上看到的,翻出来看了下,果然就是这句话.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请不要,遗址公园化》是冯骥才写的,这句话出自这篇文章但并没有说这是哪个名人说的,所以我想这应该就是冯老先生自己的话.
想看的话,去网上搜一下这篇文章应该能找到、

❿ 关于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山水帘洞箸《鬼谷子》书三卷, 流传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将,佐秦始皇扫平六国。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 充: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著有《论衡》。
王 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惜英年早逝。
王 维:太原祁(山西省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誉,有《辋川集》问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诸暨(今浙江省绍兴)人,元代诗人、画家。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余生。
王 晕:字石谷,号耕烟山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江苏省常熟人,著名画家,王鉴弟子。与工时敏、王鉴、王原祁合称 “四王”,加吴历、恽寿平,亦称“清初六家”。在清初画坛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为多,功力深厚, 熔铸南北画派于一炉。弟子很多, 称“虞山派”,以杨晋较著名,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山水画。 传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图》、 《平林散牧、桃花源图》、《重江叠 嶂图》、《元人高韵图》和《康熙南 巡图》等。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省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人称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中国书法史被后人奉为“书圣”,与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作有杂剧十四种,除《西厢记》外,现存《丽春堂》、《破窑记》二种,另有《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中叶后七子之一,著述颇丰,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著有诗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等。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祯十五年中乡举。清军下湖南,与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击,事败逃亡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因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隐遁山林。从此,勤奋著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舆地诸学均有研究,尤精经史、文学。其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读通鉴论》等。邓显鹤等集刊为《船山遗书》。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省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人间词话》等作品影响深远。
王若飞:贵州省安顺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1946年因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阅读全文

与香榧和历史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