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什么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1-02-28 09:25:31

⑴ 4个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

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来。

2、鸡鸣狗盗

当时,秦昭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而孟尝君听说有官做,竟然心动了,门客们怎么劝也不听。秦昭襄王最后还是想法把孟尝君请到了秦国,并任命他为相国。

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其软禁起来。

孟尝君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

这时,一个门客自告奋勇“替君解难”,学狗打洞,钻进了秦昭襄王藏宝物的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最终,秦昭襄王听从妃子的劝说,同意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被释放后,担心秦昭襄王反悔,便隐姓埋名、星夜兼程出关。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

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

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

3、完璧归赵

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

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4、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

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5、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⑵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 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⑶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3个):

1、老牛舐犊

读音:lǎo niú shì dú,意思是指父母疼爱子女。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译文:杨修被曹操杀死后,杨彪非常伤心。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

2、四面楚歌

读音:sì miàn chǔ gē,意思是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刘邦等人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3、老妪能解

读音:lǎo yù néng jiě,意思是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出自: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译文:“白居易每次作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 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

(3)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什么扩展阅读

其他历史成语故事

1、老生常谈

读音:lǎo shēng cháng tán,意思是老书生经常说的话,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鲜意思的话。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管辂传》:“此老生之常谈。”

译文:“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啥意思。”

2、出人头地

读音:chū rén tóu dì,意思是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译文:“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⑷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自历史故事语: 三顾茅庐 铁杵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 手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物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 前俯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继 张牙舞爪 描写间情谊: 恩重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死相依 说明知事晓理面: 循序渐进 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止境 海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卷益 自寓言故事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珠 描写事物气势、气氛: 懈击 锐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魄 铺盖 势破竹 气贯虹 万马奔腾 履平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 春意盎 春暖花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 烈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 冰雪 寒气袭 寒冬腊月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堂 热火朝 门庭若市 万空巷 座虚席 高朋满座 火荼 蒸蒸 欣欣向荣 川流息 描写美景物: 美胜收 蔚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工 锦添花 粉妆玉砌 别洞 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⑸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三顾茅庐、负荆请罪、亡羊补牢、滥竽充数、掩耳盗铃。

1、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2、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⑹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描写人间情谊: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说明知事晓理方面: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描写美的景和物: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⑺ 写出四个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望采纳,谢谢!

⑻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完璧归赵

读音:wán bì guī zhào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近义词:物归原主、物归旧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横征暴敛。

例句:这些书我看过之后一定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2、围魏救赵

读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点打援

例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3、毛遂自荐

读音: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近义词:自告奋勇

反义词:自惭形秽

例句:学校需要能干的志愿者,小刚毛遂自荐。

4、负荆请罪

读音: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近义词:幡然悔悟

反义词:死不悔改

例句:昨天言语多有冒犯,今天特来负荆请罪,请您多包涵。

5、讳疾忌医

读音:huì jí jì yī

解释: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司:闻过则喜

例句:医生说这位病人本来有救,但因讳疾忌医,等到病情恶化后,终致药石罔效。

⑼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 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

    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 请君入瓮[ qǐng jūn rù wèng ]

    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 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 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

    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8. 草木皆兵[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树;皆:全;都是。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9. 探骊得珠[ tàn lí dé zhū ]

    骊:古指黑龙。 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10.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⑽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1、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8、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9、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10、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1、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阅读全文

与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