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谢家的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 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三十六年携十六姓垦湘。
10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广东蕉岭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谢晋元率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
⑵ 历史名人
▲唐姓名人
【唐姓得姓始祖——唐尧】
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唐氏后人奉唐尧为唐姓的得姓始祖。
【唐姓其他历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省北部一带)大将。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攻楚,楚将唐昧战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唐 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省北部一带)辞赋家。仕顷襄王为大夫,后于屈原,大约和宋玉、景差同时期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 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以善相术著名。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唐 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达州(今四川省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
唐 英:清陶瓷艺术家。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内务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颂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他的许多精美字画;清人曾集其诗文为《陶人心语》。
唐 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业余曲家、古文字学家。字立庵,号立厂,浙江秀水(嘉兴)人。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曾教周学熙家馆。1931年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任教。1932年受聘为北平故宫博物馆金石鉴定专门委员。雅好昆曲,工大官生,喜清唱《惊变》、《惨睹》等剧目。1935年至1937年间是俞平伯所组清华大学谷音社成员,参加曲集。亦参加北平城内各曲社活动。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参加昆明三高等学校昆曲研究会等业余昆曲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是曲家许丽香所组藕香曲社成员。1949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字学》。五十年代后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副院长、研究员。其间亦参加北京昆曲研习社曲事活动。
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后称帝建吴国。改元兴平,立太子,置百官。随即遣高道度攻东阳郡。东阳太守、齐高帝族弟萧崇之、长山(今浙江金华)令刘国重拒战被杀,一时朝野震动。时值会稽太守王敬则进京述职,禹之乘虚袭击,命孙泓取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军至浦阳江,郡丞张思祖使浃口戌主杨休武抵御,孙部失利;而齐武帝又出禁军数千,前往镇压,战于钱江南岸。禹之所部无充分应战之准备,又无抗御骑兵之经验,溃败而死。
唐慎微:字审元(1086-1094),蜀州晋原(今四川省崇庆)人,北宋代医药学家。他世世代代以医为业,自己又精通经方,在当地很有名气。尽管如此,他仍然好学不倦,又拜李端伯为师,并因此从晋原迁到成都华阳。据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大臣宇文虚中回忆,他小的时候曾见过唐慎微。唐慎微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从外表来看,他举止朴拙,且不善言词,但内心却极为明敏,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诊,他决不会考虑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赛儿:山东省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削发为尼,自称佛母,传教于山东一些州县。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无以为生。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杀死青州卫指挥高凤、都指挥佥事刘忠。但因遭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明廷搜捕唐赛儿,而唐赛儿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终。
唐才常:湖南省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
唐廷枢:清末广东省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财。湖南祁阳人。早年以贩运木材、粮米为业。咸丰二年(1852年)秋,联合船户在益阳参加太平军,被任命为典水匠,职同将军,统辖水营。后串联大批船户水手加入太平军,随洪秀全从洞庭湖进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军攻占汉阳城,拟在长江上架设浮桥,以利水陆两军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负责设计浮桥方案并主持架设工程。24日晚,架桥开始,大批船只进驶江中,以铁索紧锁群船,衔头接尾,横跨大江,进抵对岸;又将鹦鹉洲上的木材、汉阳城内的木板搬运上船铺为桥面。次日黎明,从汉阳鹦鹉洲到武昌白沙洲,从汉阳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两座浮桥架成。29日,太平军攻占汉口后,又在汉阳、汉口之间的汉江上架起一座浮桥,第一次把三镇连接起来。次年1月12日,太平军通过长江浮桥,一举攻克武昌城。25日,长江浮桥缆绳被大风吹断,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汉阳门至汉阳晴川阁浮桥,上以巨缆横缚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铁锚沉于江中,以稳固桥身,人马往来,如履坦途。因功升为指挥。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任恩赏丞相、殿左五指挥、提水营事务,并封为航王。1863年战死于苏州。
唐绍仪:广东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
唐继尧:云南省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领导人,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唐生智:湖南省东安县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唐生明:号季澧,湖南省东安县人。系曾与蒋介石争夺过中国统治权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旧社会被人称为“福将”。但更多的人却在背地里叫他为“花花公子”,并公开说他是一位“哪里有福享就那里去的人”,这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卫,他去投靠汪逆,不是为了追求沦陷区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线救国”的。直到解放后,但谁也不会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在新社会欢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节。
▲张姓名人
【张姓得姓始祖——张挥】
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张姓其他历史名人】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在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 角:东汉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给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省南乐人,唐初开国功臣张公谨之孙,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号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的调查统计工作,支持“浑天说”。后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书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 謇:江苏南通人,清代著名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开创了士林一代新风。
张 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择端 字正道,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宣和年间翰林待诏,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据说历时十年完成,历经辗转,后为明贾似道得手,迭经明清两朝皇室收藏。曾被溥仪带至关外,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存北京故宫。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僧繇:南朝梁代吴中(今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书画家。创造了“凹凸法”的绘画手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并称魏晋三大画家。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监图说》等。
张德成:清末义和闭首领。直隶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沟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4月在静海(今属天津市)独流镇设拳坛,所部团民称“天下第一坛”。6月下旬串闭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天津沦陷后,回独流镇准备再起,不久在静海王家门被地主杀害。
张大千:名爱(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署人张大 千”,当代著名画家。四川省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画无数,遗作甚多,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字荩忱(1890-1940),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笔从戎之日起,张将军便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奉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抗战期间驰骋抗日沙场,屡建战功,一九四零年壮烈殉国于湖北。张自忠将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五十多个同盟国中殉职最高的将领,也是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唯一的国民党上将级军官,对于他的壮烈殉国,举国同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写“尽忠报国”、“为国捐躯”、“取义成仁”的挽词。
张太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省武进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1920年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陪同共产国际代表,先后在北京、上海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会谈,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产国际三大。1922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杭州会议,主张国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曾任中共第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领导广州起义,任总指挥。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挥战斗途中,遭敌伏击,壮烈牺牲。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奉天(今辽宁省)海城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发动“西安事变”,促进了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日,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功绩。2001年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⑶ 历史上姓家的名人
家父,西周诗人。家氏,名父,周幽王时(前781-前771)贵族。《诗经·小雅·节南山》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可信《节南山》一诗乃家父所作。旧说此诗是刺幽王宠信太师尹氏,尹氏任人唯亲,使朝政昏乱,百姓遭殃。它揭露了权臣炙手可热的气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对统治阶级奉为最神圣的“天”发出了一连串责难:“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宁”,反映了西周末年统治思想的动摇,是《小雅》中一首较好的贵族讽刺诗。
家定国(1031-1094),宋文学家。字退翁,眉山(今属四川)人。皇佑间进士及第,除雅州名山县尉。调永康军司法,徙澧州司理。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洪雅县。签书蜀州判官事,徙通判泸州,知渠州。以泸州夷人叛命,坐罪罢官。后起知怀安军,移嘉州,未行。绍圣元年,因病卒,年六十四。定国长于诗文,曾与苏轼、苏辙唱和,体格清懿。著有古律诗三十卷、杂文十卷,今已佚。
家勤国,宋学者。愿父。庆历、嘉佑间与从兄安国、定国同从刘巨游,与苏轼、苏辙为同门友。愤怨王安石久废《春秋》学,著《春秋新义》。熙宁、元丰间朝臣纷更;元佑时,司马光当政废除新法,勤国忧郁不安,作《室喻》,苏轼、苏辙读之敬叹。
家愿,宋臣。字处厚,眉山(今属四川)人。绍圣进士。元符三年(1100)为乐至令,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其大要开言路以闻直谏,详听言以观事实,从宽厚以尽人才等。崇宁初诏籍元佑、元符上书人,遂入党籍,谪监华州西岳庙。大观四年(1110)解党禁,调知双流县,因事谪英州酒税,移黄州。高宗南渡,擢知阆州,移彭州,卒。
家坤翁(1213-?),宋臣。号颐山,眉山(今属四川)人。淳佑二年,知诸暨县。历司农丞,除枢密院编修官兼度支郎中。景定三年,以户部郎中,出知抚州。坤翁博雅有家学,尝纂《景定临川志》三十五卷,《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九存其残卷。
家铉翁(1213-1294),宋末学者。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号则堂。以荫入仕。历知常州、浙东提点刑狱、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德佑二年(1276),赐进士出身,拜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临安,丞相吴坚等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他拒不署名檄文。旋为祈请使赴元军营中,被拘留,誓不仕。被俘至河间(今属河北),开馆授徒,得释南归。学问渊博,精《春秋》。有《春秋详说》、《则堂集》。
家之巽,元诗人。字志行,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宋景定间举进士,为建康制置司干官。宋末,为临安府通判。入元,尝作德政碑媚杨琏真伽,为士论不齿。尝和《三贤堂诗》,推尊苏轼,有“辞章小技应闲事,节义千年真大贤”之句。又为演福寺作观音殿碑,大骂贾似道,并为周密所讥刺。
其他家姓名人有汉官吏家羡、家君;宋学者家横、家进等。近当代家姓名人有医学家家普等。
⑷ 包家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给您分两个部分解答 (刚巧我母族姓包)
分别是起源 各代名人 人才 希望楼主采纳
一 姓氏起源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鲍姓,据《后汉书》载,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最为著名的有包拯 包拯之后有包绶和包永年
堂号"刚毅堂"、"清河堂"、"孝肃堂":都是根据包拯命名的。宋时包拯,除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无不敛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谥孝肃
第二部分 历代杰出人才 按朝代给您划分下来
一、春秋战国
1、包胥——原名申包胥,为楚国大夫,乃楚君蚡冒之后,别名蚡冒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为救楚复国,他赴秦求救,在秦宫殿痛哭七日七夜,滴水不沾,终于感动秦哀公,派战车五百辆救楚,击退吴军,收复郢都。昭王以5000户奖赏申包胥,包胥不受,宁愿隐居山中,并让其子孙后代去掉申字,以包为姓,这就是包姓的始祖。
二、西汉
2、包宗善——(约公元前140年)配胡氏,生子二:长应星、次应斗。汉武帝建元元年举贤良方正入仕,位至山西太原太守。
三、东汉
3、包咸(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是东汉初期著名的经学家、儒学家。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自长安归乡里,途为赤眉所执,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往东海、立精舍教授。光武帝建武初,举孝廉,除郎中,授皇太子《论语》,明帝永平中累迁大鸿胪,以师恩特加赐俸禄。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俸禄视诸卿加厚,咸以给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笃,帝亲临视。年七十一,卒于官。著有《论语章句》、《鲁诗章句》。卒后归葬延陵,其遗冢巍然,与延陵十字碑可并立千古。
4、包福——包咸之子,汉永平中以父荫任卫尉,后授中郎将迁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论语授太子刘肇(后为汉和帝),福以忠直忤窦宪,谢政东归,卒于家,葬于延陵。
四、西晋
5、包宗远——仕西晋,为郎中。隋炀帝时为国子博士学者,先生见隋室荒乱,退归东海,教授数千人,与门人游于吴兴,遂家焉。卒后葬延陵包墓,墓碣曰:“左中郎将守大中大夫包君墓”。
五、隋朝
6、包恺——学者。《包氏宗谱》(南城谱)序中称包恺为一世祖,但为东汉鸿胪卿咸公之后,包咸的十六世孙,宗远八世孙,说明其为包宗远之后的一个支族。
六、唐朝
7、包融——恺之曾孙,润州延陵(今常州)人,一说浙江湖州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唐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学士、大理司直。长子包何官至起居舍人,次子包佶官至御史中丞,俱能诗,世称‘二包’;包佶子包陈官至国子祭酒
8、包何——包恺第四代孙,包融长子,润州延陵人。为天宝六年进士,官至起居舍人。
9、包佶——润州延陵人。为包氏三十二世孙,包恺第四代孙。与兄包何均为天宝六年进士,拜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擢邢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财赋,历事玄、肃、代、德四朝,封丹阳郡公(故包氏有二郡)。何曾因事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佶充任诸道盐铁使。时李希烈阻兵江淮,佶勤王纾难有功,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贞观五年,佶以疾卒于京邸,归葬延陵包墓之西。
10、包全——唐天宝六年(747)生,唐贞元元年(785)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长溪知县。
七、五代
11、包恒善——佶之六世孙,五代周为庐州合肥县尉,卒于官。三子留家合肥:伯树德、仲植德、季松德。树德三子:长讳播、次振、幼拯”。
八、宋朝
12、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主张"练兵选将,务实边备",以御契。後任天章阁侍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他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连童稚妇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他的官升至礼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终年63岁,谥孝肃,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13、包恢——字宏父,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扬子人,嘉定中举进士,因所至破豪猾,去奸利,政声赫然,而累迁刑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历任郡县,政声显赫,官至资政殿学士,封为南城县候。
14、包令仪——字肃之,合肥人;进士及第,朝授散大夫,分帅南京上护军,历刑部侍郎。
15、包天麟——宋元经学家,字仁甫,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举博学宏词科。入元,避世著述,有《易》、《书》、《诗》、《春秋》四经传义行世。累征,称疾不赴。年八十三而卒。
16、包定——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宋代经学家。治《春秋》、《书》、《礼》三经。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时,相从讲道。有《中庸解疑》、《孟子答问》、《池州语录》。
17、包贵——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宋代画家。善画虎,名闻四远,世称老包。是中国历史上长于画虎的宋代画家。
18、包鼎——安徽宣城人,包贵之子。得父之真传,所画猛虎雄踞于岩石之上,向天狂啸,神态逼真,横迈超绝画虎高手著称于世,下笔前先饮斗酒,脱衣据地,卧起行顾,觉已如虎;既而再饮斗酒,兴致勃然,取笔挥洒,若有神助,刹时虎成,栩栩如生,其威凛凛。有《归田录》、《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德隅斋画品》。
九、明朝
19、包溥——名泽弟,字民进,鄞人,京监察御史。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正德间知泉州。为人丰采峻劲,公门如水,弛张以法,吏胥不敢渔民。讼牍盈箱,酌宽猛,应之晏如,庭无滞讼,严稽奸宄,萑苻屏迹。时和年丰,民胥乐业。入觐道卒,所遗图书、敝衣,人称包廉。
20、包泽——字民望,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大臣。弘治进士,累拜监察御史,巡按湖广,执法严整,奏罢藩臬不称者,勒王府退还所占民田。自称“阎罗包老”,操行介洁,一时有名御史。有《东川政绩》。
21、包裕:广西桂林人,明代官吏。成化进士,授抚州推官,仁恕公廉,郡无冤狱,时称“小包”。累官至云南按察副使。有《拙庵稿》。
22、包节——名鼎孙,字元达,松江仓城西门外包家桥人。5岁丧父,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授东昌推官。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后出巡云南、湖广御史。后受廖斌诬告,被明世宗发配西宁庄浪卫。包节在庄浪卫,闻母、弟相继去世,悲恸不已,不久病卒。著有《湟中稿》,辑有《苑诗类选》30卷。
23、包孝——名节弟,字元爱,是包节的弟弟,松江仓城西门外包家桥人。于嘉靖十四年(153年)进士及第。以后当上监察御史,以刚直著名,名垂史册。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回华亭陪伴老母亲。母亲去世后,他由于极度悲痛,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守丧期未满就去世了,其时才46岁。
24、包见捷——(约1558年~1621年),字汝纯,号太瀛,云南建水人,书香门第出身。其父包万化藏书数千卷、博学多才,是临安府庠生和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包见捷自幼聪明好学,幼能七言诗。后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入京为吏部侍郎。天启元年(1621年)在京病逝。
十、清朝
25、包世臣——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朝学者。长於经济之学。工词章古文,精於书法,推为书法正宗。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曾任江西新喻县知县,咸丰五年(1855年)逝世,终年80岁。著有《艺舟双楫》、《管情三义》、《浊泉编》、《齐民四术》有《中衢一勺》、《策河回略》等。
26、包立身——诸暨包村人,农家子,有臂力。咸丰末,太平军扰浙,立身自言能符咒杀贼,试之屡胜,依者10余万人。敌讹言立身能飞刀杀人,军中不敢言包。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太平军炮弹击中而死。
27、包珊——山阴人,文科进士,嘉靖五年丙戍龚用卿榜,用为行人。
28、包贤——会稽人,武科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任职不祥。
29、包予仪——会稽人,武科进士,康熙十五年丙辰,用为游击。
30、包涛——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官吏。雍正进士,官至云南路南州知州。有《说书旁见》、《三才备考》。
31、包彬——字文在,号朴庄,又号惕斋,江阴人。乾隆戊午举人,著名诗人,有《朴庄诗稿》。
32、包衍——字三峰,南乡人。善画,千岩万壑,萧然神远。书法家,晚年时,拈唐人写景诗,命题作画,涉笔成趣。
33、包栋——字子梁,号近三,一号子良,又号苕华馆主,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咏弟子。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画人物,衣褶古雅绝伦,似于必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所作花木,笔意秀雅,苏浙诗笺,多其手绘。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尝作人物仕女册,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作大士像。《寒松阁谈艺琐录》、《海上墨林》、《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清朝书画家笔录》。
十一、民国
34、包烈——(1902—1980)字笠翁,诸暨包村人。黄浦军校四期生,历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师长,后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中将等职。
回答 完毕希望楼主采纳
⑸ 历史上人名中带有“家”字的名人,最好有耳熟能详的事迹
诗人藏克家、革命家王稼轩
⑹ 历史名人的资料
在我的认识里,评价一个君主到底是暴君还是明君,要看他做的什么事来判断,亦或者是功大于过亦或者是过大于功来看待。
嬴政生活的年代是战国的末期,当时战国七雄之间彼此攻伐无度,最受苦的就是列国之中的百姓。周朝建立八百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攻打,由起初的几百个诸侯国,发展到最后变成七个诸侯国之间彼此攻打。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秦始皇的功劳绝对大过他的过错,在我看来,修皇陵确实奢侈了一些,但正因为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足以震慑世人的秦兵马俑。
总之我认为,秦始皇算是个明君。
⑺ 卢家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卢 芳: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 镗: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文绍: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 挚: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贤拔: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唐代有卢氏宰相8人:卢冏、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慎、卢杞.
卢嘉锡,当代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道悦简历 卢道悦,字喜臣,号梦山,德州人。康熙庚戌进士,官偃师知县。有《公余漫草》、《清福堂遗稿》。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前后在世。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o年)进士。官河南偃师县知县,多善政。道悦著有公余漫草及清福堂遗稿,《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卢见曾简历
卢见曾(1690-1768), 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清朝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乡纪庄)人。
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己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 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 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仁途。
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 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 以下注略), 迅速整顿了社会秩序,受到当地百姓的拍手称誉。雍正十三年(1 5),卢见曾被调为颖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颖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颖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一个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而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害及四周农家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 6)卢见曾被擢开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
乾隆九年(1744), 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十八年(1753), 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一时游人如织,名流学士云集。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夔、陈撰、历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更舫录》), 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退生活。三十年(1765), 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1678), 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纪昀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卢萌文,足见其才智与威望。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11种128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易考》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今在出版、收藏界享有盛誉。
卢荫溥简历
卢见曾的孙子
22岁的时候,他一举考取了进士,当时在朝廷当中,有一些人对他也非常的赏识,有一个满族大臣阿桂,大学士,很有名的,电视剧上常看到阿桂,阿桂是激赏其才,对他才能非常的赏识,激烈的赏识,激赏其才,以后卢荫溥官爵从四品开始,三品到二品一直到后来的一品,直线上升,清朝这时的日子不太好过,有西方文化的冲击,有自身的内部的农民起义,财政上的一些困难,但是卢荫溥处在这样一个时期,竭尽全力,惮精力竭,相继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比较少见的现象,同时又兼任两部,做到大学士,大学士就是明朝以后废除的丞相,全力辅佐嘉庆皇帝、道光皇帝,那个时候这两个皇帝对他可以说是离不了的,是依赖它的,在他70岁以后,卢荫溥就不断的提出,于是就退休,道光皇帝加给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后来到太子太师,从爵位上来说,中国古代三师当中加到太师就无依复加了。
卢荫溥(1760 ---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德城区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六十年(1795)被任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六年(1801),被任为军机处章京。十八年(1813),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国史馆副总裁。二十年(1815)转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不久,调为兵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此时卢荫溥五十八岁,可谓年富力强。嘉庆皇帝认为他“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衔。后又调为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二十五年(1820)秋,嘉庆皇帝驾崩,卢荫溥因撰写遗诏不慎将皇帝的诞生地写错了,而降品五级,但仍留任原职。旋即调为工部尚书。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接着,道光皇帝以“职任较繁”为由罢了他的军机大臣之职,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书任内“失察”,将其降四级留任。十年(1 0),卢荫溥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衔。十一年(1831)十一月,充文渊阁领阁事。十三年(1833)三月,卢荫溥请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准其奏请。道光十九年(1839),卢荫溥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不久,卢荫溥病卒。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勤劳懋著”,“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实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
⑻ 关于历史名人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而闻名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孔子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小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齐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鄵、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的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经》、《尚书》,订《礼记》、《乐记》,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便死去。孔子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路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