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南海的历史故事

南海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8 09:19:27

㈠ 南海在历史上的归属

南海历史归属 南海,亦称南中国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东边是菲律宾群 岛,西边是中南半岛,南边为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等。在这辽阔的海域中,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般统称为南海诸岛。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1、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 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时,朝廷仍派出舟师巡视南海。《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岛包括在内。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唐穆宗时明令岭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包括南海诸岛。《琼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将西沙群岛列为广南水军的巡海范围之内。 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 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从图

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 清代《更路簿》记载了中国海南岛渔民所习用的南沙群岛各个岛、礁、滩、洲的地名具体方位,其中南沙计73个地名。 2、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沙群岛 中国人民至迟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铺前港和清澜港渔民及文昌县渔民到南沙群岛去捕捞海参等物。 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 清末以来,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各地渔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岛去捕鱼,其中以文昌、琼海两县最多,每年仅从此二地去的渔船就各有十几条到二十多条。 《更路簿》是中国人民明清以来开发南海诸岛的又一有力证明。它是中国海南岛渔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积累了许多人航行实践经验的集体创作,它孕育于明代,后不断完善,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或琼海县的潭门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国以来我国渔民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中外史料均有记载。日本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记载1918年他组织的探险队到达北子岛时发现三位“文昌县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调查时看到北子岛有中国人2名、南子岛有中国人3名住在那里。日本《新南群岛概况》记载,中业岛有渔民“栽种之甘薯”,“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并种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3、中国最早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 从秦代开始,我国政府正式对西沙群岛行使管辖权。 汉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唐、宋、元、明、清,南海诸岛一直归我国政府管辖。 元代,我国人民已经大规模开发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
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元史》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进行测量,在绘制的《广舆图》中,把南海诸岛的西沙群岛标为“千里长沙”,南沙群岛标为“万里石塘”。 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1724年的《清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图》之《天下总舆图》、1767年《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1810年《大清万年一统地量全图》和1817年《大清一统天下全图》等许多地图均将南沙群岛列入中国版图。 1842年清郑光祖《醒世一斑录》中的《中国外夷总图》,以“落漈”标注东沙群岛、“东沙”标注中沙群岛,“西沙”标注西沙群岛,“石塘”标注南沙群岛。 1887年徐家干《洋防说略》载广东海道,万里长沙“自万州迤东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万州迤南至七洲洋”。此处“万里长沙”似指东沙、中沙和西沙群岛。“千里石塘”则指南沙群岛。 1909年5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3艘军舰到西沙巡视,查勘岛屿15座,并逐一命名。现仍沿用的岛名有3个,即甘泉岛、珊瑚岛、琛航岛。 1933年,法国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太平、中业等九个岛屿,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渔民强烈反抗,中国政府也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 1935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等派人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当时群岛名有东沙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团沙群岛(南沙群岛)等。 1935年5月,广东省政府指令建设厅准在东沙岛批商承办设处管理,“建字第1703号”文明确将东沙岛名称改正为东沙群岛。中国政府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编印《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标明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具体名称。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
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 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1947年12月1日,中国政府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72个。群体名称有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总称)、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且大群体下又分小群体,层次较多。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公布11段海洋断续国界线。 1952年,日本政府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对于这一段历史经纬,各国都是十分清楚的。比如,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等等。 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共287个。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个,其中,东沙群岛地名由4个(1947年)增至7个,西沙群岛由33个增至52个,中沙群岛由30个增至34个,南沙群岛由97个增至193个。此次命名,除对岛、沙洲、礁、暗沙、滩和石命名外,首次为“水道”(渔民称为“门”)正式命名。 综上所述,大量翔实的史实证明,南沙群岛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经营的,中国政府早已对其行使管辖和主权。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㈡ 佛山的历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康有为

(1858-1927)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首领。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南海人。内

康有为是光容绪年间进士,曾多次上书提出变法改革。1898年1月,向上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主张大誓群臣以定国事,设对策所以征贤才,开制度而定宪法。4月,他与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后变法失败,他逃亡到了日本。1899年,他在美洲、南洋、日本设立保皇会,宣传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年又伙同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终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客。1927年病死于青岛。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㈢ 南海历史名人名事

名人:
黄飞鸿、朱次琦(世称朱九江)、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邹伯奇、何香凝、陈香梅、曾荫权 .
名事就是他们做的事情啊,太多不好拿过来,网络很多

㈣ 南海区有什么历史文化

南海区,广东省佛山市下辖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市,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大城市下的重要卫星城。
县地方传统戏剧为粤剧。1979年,周启榕、梁庭辉创作的独幕粤剧《争秋夺暑》获广东省业余小戏会演创作奖。陈璐创作的粤剧《三凤求凰》、《姐妹易嫁》、《状元与乞儿》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由广东省电视台录播。80年代,县戏剧创作以独幕粤剧为主,戏剧作者屈尔、杨粤生、李巨龙、关岳中等创作了一批短小精悍、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独幕粤剧,如《患中缘》、《两包烧鹅》、《打煤》、《卖青瓜》、《垃圾千金》等,其中,屈尔创作的独幕粤剧《患中缘》1982年获省文艺创作三等奖。
1990年以后,市文化馆每年举办戏剧创作培训班,文化局每隔几年举办一次小品比赛,南海文化发展公司每年开展一次“桂花艺术工程”奖励,推动了群众性的戏剧创作,使戏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90年代,南海有业余戏剧作者80多人,戏剧创作十分活跃。陈初华、李巨龙、杨粤生、张风、陈长杰等一批戏剧作者创作的话剧、小品连年在各级戏剧赛事中获奖。其中,由陈初华、杨粤生、李巨龙三位业余戏剧作者创作的大型话剧《新居》先后获1995年广东省国际艺术节编剧二等奖、1997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奖。该剧通过描写90年代珠江三角洲农民根叔一家搬进豪华新居后发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以新颖的题材,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而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对珠江三角洲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和重塑,提出先富起来的农民在获得物质上的新居后,如何建立“精神新居”的深刻课题。

㈤ 中国南海的历史归属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分布在辽阔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是中国南海诸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合并称为西南中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

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华南沿海一带从中国秦朝时开始已经是中国领土,从中国西汉到唐朝末期现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国领土,南海已经是中国领海。

㈥ 南海观世音菩萨的来历和故事,她是怎么修炼正果的

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得名由来,诸经有三种记载:

一、由宿世悲愿得名

《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三、由证果利他得名

《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边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话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6)南海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在佛教中,他是西方过去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是从梵语的Avalokitesvara菩萨发展而来,汉语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等,意译为“光世音”。在中国,唐以前称之为“观世音菩萨”,后为避唐皇李世民讳,遂改为“观音菩萨”。传说阿弥陀佛为其父,大势至菩萨为其弟。

观音菩萨是东亚民间崇拜较为普遍的菩萨,在各种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在中国,观音菩萨的崇拜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开始,并于7世纪中叶由朝鲜传入日本。观音菩萨在七世纪也传入到西藏,在藏传佛教中叫做Chenrezig,达赖喇嘛被是认为其化身。

中国宋朝以前,观音菩萨的形象为男性。宋之后则出现了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并成为主流。因观音以救苦救难为己任,虽果位次于佛却在民间影响深远。

观音菩萨善于变幻,可变天神地鬼,可作女人相貌。根据民间传说,观音原是男性的仙人,法号“慈航大士”,因化身道姑救一产妇染污秽无法复原,后感动上天,玉皇大帝命其掌管人间百姓、皈依正果之责。

一种观点认为,观世音菩萨由于接受各种不同的信徒的请求,所以呈现出各种形象,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被认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小乘经》中说,观音菩萨为妙庄王的三女儿。有时观音像旁,还塑有一个的善财童子像,童子面向观音菩萨,双手合十。密教有“六观音”、“七观音”,乃至“三十三观音”,有马头观音(即明王部中的马头明王)、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等。

一般来说,观音在民间的形象变化和各地历史时间、地域、风俗有莫大关系,它是百姓信仰的产物。

㈦ 南海十三郎的故事

南海十三郎(1909年—1984年),原名江誉镠,自称江誉球,别字江枫,广东南海县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青年编剧家。他是父亲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故艺名「南海十三郎」。 粤剧泰斗薛觉先的徒弟、电影皇后梅绮的叔父。杜国威的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则指南海十三郎乃唐涤生之启蒙老师,但未有史料证实。
早年就读广州河南南武中学,因顽皮闹事而被逐出校。香港大学习医时,为爱情而中途离港追随女友到上海,适逢“一·二八”事变而不能回港,无法完成学业。
十三郎晋身梨园,效力于觉先声剧团。他恃才傲物,创作事业如日方中时,却遭逢爱情和事业的打击,生活潦倒,更因神智失常,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处流浪,最后1984年在青山医院病逝。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则指十三郎最后在香港街头郁郁而终。相传十三郎育有一位养子。
他的生平事迹广为流传,最初被杜国威改编成为舞台剧,并在香港主演,由谢君豪饰演。由于这套舞台剧非常受欢迎,所以后来被改编成为电影,由相同的演员担纲演出。后来再改编成为电视剧,于亚洲电视播映,并由林韦辰扮演。三种不同媒体对他的生平有不同的演绎,亦带给观众南海十三郎的不同面貌。

㈧ 南海的;历史

中国在汉代就对南海诸岛有过记载。元代史料更是将“千里长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岛)划入海南岛的管辖范围。明代郑和下西洋曾途经西沙和南沙,并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图。
到了现代,我国在南海主权的最主要依据是传统疆域线,即“九段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接收了南海诸岛。1946年,国民党当局有感于南海海域地图混乱,展开了南海划界工作。当时负责划界的一艘军舰名为“永兴”——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永兴岛就因此得名。
1947年,当时的“内政部”完成了南海划界,即“九段线”。这条线最南到北纬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今天中国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黄岩岛也在“九段线”中国领海范围内。
另据有关专家介绍,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另一个佐证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时,以北纬118°划界,以北为菲律宾领海;但是黄岩岛的位置约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宾国土以外。
现在的菲律宾相关法律将一些远离海岸超过200海里的地方都划到了其领土范围内,这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原则。
“在1947年划界之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周边国家一直没有提出异议。这就在国际法意义上产生了历史性主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植荣介绍,“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
同时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当时的历史因素也有关。当时,联合国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长期对划界原则定义模糊不清。模糊的划界原则给了一些国家可乘之机。

㈨ 南海历史名人名事有哪些

伦文叙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明代南海黎涌人。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因性聪敏而又勤学,每试必列前茅。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辍学,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弘治二年(1489)23岁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弘治十二年(1499)33岁时在京参加考试,列第一(会元),跟着参加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后来平反昭雪,官服翰林院编撰之职。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正德五年(1510)恢复翰林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谕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曾参与修玉牒(皇帝族谱)。正德八年(1513)出任顺天府主考,是年卒于京师,享年47岁。

李子长

李子长(1436-1526)明朝著名画师。名孔修,顺德大良人。善禽畜,虫鱼、山水、花鸟,作品深得群众喜爱。民间对他的传说很多,如画成的猫捉老鼠,母鸡下蛋,鸟儿飞鸣。雨儿遇水摇尾游去等等。因平生不苟作,加上社会地位低下,故真迹绝少传世现艺术界寓目《的骑驴吟咏图》、《秋江群雁图》、《猫轴》数种,均显示这位画家高度的艺术才能,子长晚年隐居杏坛罗水村和南海西樵,潜心治学,九十岁无疾而终,葬于西樵山云路村。

霍 韬

霍韬(1487-1540年),字渭先,号兀崖,谥文敏,南海县石头乡(现属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生于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卒于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

霍韬在广州光孝寺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学业期满,霍韬反故里,一边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考试;一边帮助父辈记帐。当时霍韬家族在石湾经营的冶铁、制瓷等规模较大,属当地窑冶大户,霍韬不仅参与管理,还记载其经营活动情况。

据《霍渭崖家训记载》:正德二年(1507年),凡石湾窑冶,佛山炭铁,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司货者学之。年一人司窑冶、一人司炭铁,一人司木植,岁入利市,掏于司货者,司货者岁终,咨禀家长,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韬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会元。

霍韬为人质朴随和,性直,喜欢传统文化,举办乡会试,作主考官时,从不要求考生举行师礼仪。霍韬在主持宫廷科举考试时,取进士300余人,亦不许其称呼门生,告诉他们:“诸君科考中进士不单是由我决定的。”于台使者监司郡县互书贴往来,也皆不称“治”字。霍韬说:“大家已经由宫廷官史正式登记了,由朝廷统一管理,不需要再加其他管理了”。

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以后,霍韬参加“大礼朝议”斗争,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当时目为邪说。但嘉靖帝竟纳他的理论,事后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

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宫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卅四年(1555年),在京暴病逝世,享寿55年。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祠现存),后人对他和石肯乡梁储,西樵大同乡方献夫,同称为明代南海县的“三老阁”。

霍韬有四子,长子与王卜,颖悟过人,15岁注《楚辞》,早亡,其余三了是与瑕、与璎、与王常,他们先后乡试中举。与瑕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中进士,授浙江慈溪知县,励精图治,清正廉明,与海瑞齐名,浙中百姓称与瑕“三廉”。其部下平时不称与瑕为“大人”,而是亲切地称与瑕为“先生”。后授江右盐院,在任期间,帐数始终相符,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
吴荣光

吴荣光(1773-1843年) ,生于1773年,广东南海人,字伯荣,号荷屋、石云山人。

其祖父是从福建来粤经营盐业发迹的富商,家道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庆四年,26岁的吴荣光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土,授编修,从此,40年宦海浮沉,道光年间升至湖广巡抚兼湖广总督,在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时,因稽查一宗官船运粮案失察而被削官。自小酷爱书画金石之学的吴荣光,寓居京都,生活困窘,忍痛把书画藏品变卖以度日。

1840年,68岁的吴荣光奉道光之命以原品退休返粤。

翌年,英国侵略者进攻广州,战火蔓延佛山,他积极捐款协同绅民组织团练,抗击侵略者。

吴荣光毕生好收藏鉴赏文物字画,他用俸禄购置了数十箱碑帖、几万册图书,运回佛山的书箱竟有40多箱之巨,收藏在赐书楼大树堂。吴荣光晚年计划整理刻印这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和碑帖,从1840年至1843年,他边养病边整理书籍,编印了《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金文款识类五卷》、《历代名人年谱》、《帖镜》、《云石山房诗录》、《云石山房文集》等书,写成未及刻印的有《金石录石文》、《吾学录》、《闽湘经义》、《筠清馆制义》等。专家考证认为《帖镜》记叙了吴荣光鉴碑帖的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著作。吴荣光还具有委高的书法造诣,康有为评其书法日:“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

一代帖学名家吴荣光于1843年逝世。终年71岁,死后安葬在花县打鼓岭正隆冈。

朱次琦

朱次琦(1807-1882),字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世称“九江先生”。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中丁午科进士。曾任山西襄陵县知县。不久就厌倦官场生活,决定辞官归里。在任仅半年,但替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并提倡读书,故离任时,群众依依不舍,拦路遮留,后来 还筹建“朱使君祠”纪念他. 他回到九江后,立书院讲学,一生从事教学活动,他治学严谨,教学严格。在长期教学生涯中为广东培养出不少人才,简竹居、康有为等就是他的高足。广东学海堂曾聘他为学长,他没有答应。但学海堂仍虚位以待,并为他刻印著作。

朱次琦生平著述丰富,对文史很有研究。重要著作《国朝名臣言行录》、《国朝逸民传》、《性学源流》、《宋辽金元明五史征实录》等,都很有学术价值。诗集有《是汝师斋遗诗》一卷。他的学生简竹居,生平尊崇九江先生,曾为老师写过《朱九江先生年谱》,辑《朱九江先生集》十卷。并著有《朱九江先生讲学记》。

阅读全文

与南海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