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有哪些柴姓名人
水神山烈女祠 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处。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后周而代之。周世宗之女柴回花公主生性刚烈,不答甘寄生于赵宋,逃居此山,后殉节自尽于水神山抱泉楼侧的一棵枣树上。后人感其贞烈,立庙祭祀,俗称“圣女祠”或“奶奶庙”。
水神山满山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清秀幽雅。烈女祠依山而筑,由低而高,形成一组沿中轴线排列的虚实相交、错落有致、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全祠共四所殿院,分为上下两院。下院名“灵宫殿”,上院依次排列有“钟鼓楼”、“马王殿”、和“正殿”。建筑群琉璃兽脊,雕梁画栋,壁绘山水人物,云龙飞鸟,彩塑群像,神态各异。主祠院南侧有“抱泉楼”,楼下有“捞儿泉”,水深尺余,终年不枯,楼以泉得名。烈女祠景色奇异,色彩缤纷,宛如镶嵌于深山幽谷中的一颗明珠。
农历四月初四为水神山庙会,每逢此时,大量游人云集此处,捞儿寄望,踏青观光,留恋忘返。
主办:中共盂县县委 盂县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盂县经济信息中心
⑵ 柴氏排行谁有是 ,我们哪是柴作X,柴来X,柴世X,柴宗X,柴兆X,是怎么会事,邮家族的解释解释
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第 1 条记录
题名 镇海柴桥曹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9年(192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镇海
堂号 敦本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元]曹祖凤
摘要 始祖凤,元延皊间进士,原籍平江路吴县,官至直讲学士,后左迁庆元路定海县儒学司训,解职后遂居于芦江东之海晏乡。柴桥为海晏之村名。卷十至十五上行传,十五下艺文,卷末祀产。
索取号 JP974
第 2 条记录
题名 乐东柴岭脚张氏宗谱: 不分卷:[乐清]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稿本
居地 浙江,乐清
先祖/名人 始祖:[宋]张渚; 始迁祖:[清]张志英
摘要 始祖渚,宋室南渡时迁居黄砶土屿,为土屿之始祖。至十五世孙志英,时值清初,又迁居乐邑之柴岭脚,为柴岭脚始迁祖,是谱载世系图、行传等。
索取号 1369
第 3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乘: 不分卷:[太仓]
作者 (清)柴桂纂修
版本 清, 稿本
居地 江苏,太仓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先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本支祖:[宋]柴孟肤
摘要 参见清钞本《柴氏家谱》(嘉定)条目。四世祖璧,生三子,第三子孟肤,元初由嘉定徙居太仓武陵桥,是即其支谱。谱载家乘题辞、实录、世谱、墓铭、传、寿诗、睝诗、仪盰、祝文。有清吴伟业诗。
索取号 31313
第 4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三十九卷,首一卷:[江山]
作者 柴汝澜等纂修
版本 民国8年(191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先祖自河北迁建康。传至二十二世祖仲苏、仲珍、仲紧,唐末由建康徙衢州江山。仲苏、仲紧居嵩高,仲珍居緅峰。卷首谱序、凡例、断谳、仕宦等,馀卷皆为世纪。
索取号 2549/A
第 5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纪。
索取号 2549/B
第 6 条记录
题名 峿峰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堂号 翼经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是哦迁江山緅峰之仲珍派谱。存卷哦系图、流芳志(行传)。
索取号 2550
第 7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八修宗谱: 七十卷:[浠水]
作者 柴守翥纂修
版本 民国26年(1937),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北,浠水
堂号 强恕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中宪
摘要 始迁祖中宪公兄弟,由贵溪宦居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后裔有适商城者,有住六安、太湖、英山者,是悉萃而谱之。存卷
⑶ 姓柴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有很多。
柴武
(西元?—前163),西汉时期高祖之大将军,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版元前168年)柴武因迎击十四权万匈奴骑兵战功卓著,又加封为高唐侯。
柴绍
(西元571—638年),唐朝开国元勋,山西平阳(既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后又加封谯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荣
(公元921~959年),后周世宗皇帝,史书记载柴荣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柴姓,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⑷ 木德公后裔名人名单有哪些
福建,广东李氏源流
根据各种文献的记载,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孙,其子轩辕公(皇帝)生于姬水又曰姬姓,传至皋陶,为尧大理官,以官职为姓曰理。到利贞时,改理为李姓,时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来,李姓已成汉族中最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份之七点九。
李姓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经历三千余年,子孙蕃衍,已由陇西、赵郡发展到中国南方,又从中国南方发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谱,自唐朝时就有详细的记载。这大概是因为唐朝皇帝姓李的关系。
唐高祖李渊公在西历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传了十四个皇帝,历时二百八十九年,到西历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黄巢之乱时,朱温篡唐后,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乱改名奇公,由陇西先後迁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兴县南门经商。
在福建、广东和东南亚一带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数来自福建宁化、长汀和上杭三个县份。姓李的人,远祖多数来自河西走廊的陇西郡和赵郡。李姓远祖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经过两千多年的辗转迁徙,由中国中原向东南走,先到江西,然后进入福建,再到广东。有些后裔又从广东向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许多李姓人士尊为“入闽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后裔-汀州宝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乔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89世)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 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 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 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
宝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
而台湾《李氏大族谱》也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
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李火德子孙众多,名人辈出。香港的李家诚,台湾的李登辉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后裔。
在广东,单在揭西县就有几十个村庄居住着李火德的子孙。在砂拉越,不论是灰寨李还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孙。奇公之子宝珠公,因避世乱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于西历九六六年,後因兵乱迁到上杭县胜运里丰朗岗头居住(胜运里今为稔田乡)。火德公卒于一○五三年,享寿八十七岁,葬于梅花岭丰朗岗头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为火德公後裔,故称火德公为入闽始祖。
宝珠公生平将简略
珠公原名德,号大郎、又名宝珠,生于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时,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职、因宋元兵乱、遂迁居福建宁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后,因地峡人多、火德公与妻伍氏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时,珠公给予十六字“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时,火德公把珠公接到丰朗同居。珠公卒于公元1255年享年80岁,葬在丰朗榕树坝,庚山甲向,坟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孙迁移丰朗后,广东松口贤德公裔孙(据查考贤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迁移葬广东松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钟形,诗曰:
不到龙牙不到东,
名莹绕结在松哇;
手捧金钟头带帽,
脚踏佛祖坐莲花。
其坟系松口五大名坟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气势磅礴,既是风景区、又是游览胜地、游人瞻仰络绎不绝。公元1936年松口诒燕楼21代裔孙维元(出任安徽代省长)回乡探亲与松口李氏乡贤合力重修珠公坟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后裔,移居广东揭西县。火德公第十一代孙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开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于西历一○三二年,传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时一八六四年,历时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岁时移居砂劳越,至今已传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顺合派迁移史。
火德公由宁化石壁经过长汀,最后迁移到上杭县胜运里(今捻田乡)丰朗岗。火德公的坟墓和纪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着。
公元1985年诒燕楼24代裔孙辉盛从香港回家探亲,捐资1000元,并发动在港裔孙建林捐资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协助,把坟墓进行维修、现在墓地两旁绿树成荫、祖德绵长、万世流芳。
2)、据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其后人广不福建,广东,台湾和东南亚。
3)、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4)、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该地,乃最早的入闽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他们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人才陪出。
5)、入粤始祖联公后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迁徙,形成岭南李姓家族体系。当宋徽宗崇宁初(公元1102年),元崖内扰,柱国公以王命镇抚粤边。李联以御史监其军,自闽入广,别率舟师鼍阳东下。而岭南瘴泾海风不时至,将士多病死,师遂大溃,联与第三子桓江,泛楼船,乘风南驶,师次海陵山。时飓大作,舟人恐惧,乃自海陵进驻溽阳,卒以年老,又兵间积苦,间关万里,病益剧,遂卒于1103年(时年67岁)在溽阳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联公于溽阳娥曹峰下荷木迳,故李联公是为李氏入粤五邑始祖,其后裔主要广布广东五邑周边一些地区。
始迁祖联公,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联公墓
位于广东台山市广海镇甫草迳西约2公里处。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銮(或联),北宋人,讳荣昌,任岭南监军御史,1102年带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岛,半途遇台风而改入广海驻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亚桓将其葬于现址。墓始建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占地约100平方米,由花岗石块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围刻浮云拱月图案,顶横刻“钟灵毓秀”4字,中分两行纵刻“宋任岭南监军御史讳联翁号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绪岁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个字,墓口有石狮及石鼓各一对。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长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联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长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础,为兵部尚书,曰柱硕,宋赐进士,谏议大夫,曰师道,曰友闻。其后以次自赣入粤,是为尚书、瓦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长曰栋,次曰棕。栋公号任堂,宋任天台县尹,世居吉水,以勤劳王室,身在行间未遑兼顾。而赣南盗氛孔亟,所过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迁居南雄,旋下广州以避乱。因侨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继迁番禺溪里。后栋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广,卜居新会城礼仪坊中步巷。
其后子孙分别徙居新会、中山、鹤山、顺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孙,亦分居广、肇、钦、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迁祖(一世)任堂公,名栋,始祖父梧江,宋任桂连路司史,生卒未详。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详,估计生长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间。祖妣禢氏,生三子:长曰侃,次曰徇,三曰佁。当年台山(新宁)属新会郡(公元420年间)新会县(公元590年间),宋、明、清时期,新会县县境几经变迁,先后划出部分县地置中山、顺德、恩平、台山、开平、鹤山等县。明弘治十一年(1499),从新会县析出得行、文章、泷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1992年撤县设市。台山李氏就从立县前后,由始祖栋公、禢氏及其子孙后代,分别从南雄珠玑巷、广州和新会等地陆续迁入台山定居,繁衍后代。栋公一世之山葬在新会石狗岭朝天凤形。妣禢氏孺人,又称米氏,因出子孙众多故云,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双飞蝴蝶。
侃公,栋公长子,二世,宋勅赠国监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后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横冈、吉浦、山咀、广海、都斛、西坑、香头坟、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孙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贤希圣,学宗孔孟,儒绍周程,扬名上阁,见觉太平,和风济美,世代铮荣。按:长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联作为班派。
徇公,栋公次子,字奕修,号孔行,二世,宋丰城县知县,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晋赠恭人。生三子(三世),长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谕;二子子达,宋进士行人,三子子杰宋任雷州教谕。
子懋(茂)公,徇公长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玄(园)田、喜村、台城内青云路金紫里,后裔子孙之班派:
本毓裔联英,金枝向日荣。奕世逢春茂,参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达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后人分布台山密冲、铁炉坑、独树、南村、汤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广海、坦塘、东洋冲蒌、海宴、沙栏、牛山头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圣希贤,乃祖南来,长发其祥,济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别,至十三世时,由康熙庚子进士星如公请当时广东学政翰林院检讨陈筠先生题上联赠为世派。
子杰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孙,其后人分布台山东坑、筋坑、东边龙、龙舟地、南村等地。后裔子孙之班派:
华维继孟须世良,广业文明圣道昌,德焕天章日启耀,学宗唐周粤东长。
佁公,二世,栋公三子,宋任天台县尹。生有三子九孙(三世、四世)。其后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栏、横塘、塔脚、温边、横江、冲蒌、车望冈、独冈、扫杆朗等地。佁祖子孙之班派为:
高第开基,广衍云礽,伟烈始兴(或丰),树绩文章(或允章),家国宏猷。或作:骏有声扬,光大业成,伟略(或烈)珠玑联谱,祥庆永海游图。
跟随始祖栋公迁居台山的还有联公长子凌江公之长子乔木公,字楹础,号振堂。生于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及兵部尚书。诰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国之女,独生子名玖,字纸轩,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领省解。祖墓在阳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之石碑。
其后人除分布阳江、阳春、广州、顺德、江门、新会、开平、茂名、新兴以至广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东头旧里、上冲、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担、硕仁、迎禄村、东冈村、头洞、万安、横水三多里、清湖、冲蒌、都斛、墩寨、南闸、广田、古逻、牛尾山、那扶、陡门、大王坑、沙头冲、马坪咀、沙头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长塘、台城、广海、上川、下川等地,后裔子孙字派为:
庆承天祐,奕世永昌。济美多士,冠冕兆芳。优游列国,仁泽孔长。
或曰:庆(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显扬伟业,休有烈光。家传忠厚,仁泽孔长。
从始祖栋公迁居台山至今已经过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现在生的后代分别属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间。人数众多,成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后代子孙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镇,估计在台山李氏人口超过10万人,同样台山李氏后代出国,往港澳台谋生者甚众,遍布五大洲各国及地区,有“丽路李“之称,即李氏后代分布各处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辈出。
6)、入粤李姓始祖安政公后裔
北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孙李晟勤王平朱之乱,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孙李安政封广州路刺史,偕夫人温氏来到广州)广惠两府纷乱,李安政身登黄甲,钦派为广东布政使、后任广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温氏落户广州,开枝散叶,广布各地,遂成为广东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辈出.
入粤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于从化吕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温氏百年归老后,分别葬于从化吕田和广州白云山。后来其孙子蒙皇帝恩赐重修白云山温氏夫人墓,并称那里为“御书阁”。
参阅资料:1、(李氏起源)2、《燕楼派家谱》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庙简介》5、《陇西堂论坛》
⑸ 有谁知道”柴”姓的发源地在哪,古代都有什么柴姓的名人
许多人,包括柴氏族人都认为柴姓是一个单源的姓氏,出姜姓炎帝神农氏。其实不然,柴姓还有另外重要的一支,源自皇帝轩辕氏。并有少数民族改姓柴氏。
最早的柴氏宗谱见于西晋孝武皇帝太康年间,由著作郎柴宏道、中书舍人柴宏膜所撰。太康八年丁未七月,司空司隶校尉著作郎权知谱事崔陵,奉勅纂修柴氏宗谱序云:“观在廷群臣,所进名宦仕绩,乃知柴氏家传本於烈山氏少典之后,娶有娇氏之女曰安登,生子曰石年,以姜为姓,以火德王,为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妃,曰附宝,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轩辕有熊氏。子元嚣为少昊金天氏,孙为颛顼高阳氏,生卷章。卷章生黎及回,黎与回代为祝融,官於高辛氏之世。回生陆终,陆终生六人:曰樊封於昆吾、曰惠连封于帝丘、曰钱铿封于徐、曰会人封於晋,赐姓柴,居平阳为平阳郡公。自少典至会人,凡十九世,会人至承勋凡二十九世,历秦汉魏吴以来,名乡贤相代不乏人。或佐理天朝,或宜猷於藩镇,皆济济缙绅之光,宗谱之辉也。因敬叙之,以垂不朽。”
大唐贞观六年五月,朝奉郎汪行忠奉勅修柴氏宗谱序云:
“伯子武王即位,封先圣之后得平阳郡,柴晋公二十九世孙承勋仍袭前爵,会人为柴氏受姓之祖也。乃帝王之胄,簪缨相承,三世孙耿光成□时,为西河守,孙季芳昭王时为晋阳承,子宣化□王时为大理卿,子辅国为赵城令,孙光济懿王时为太常丞,光济长孙范,厉王时为助教,子成楝为山阳令,楝子济时为洛阳牧,子从政平王时为济南刺史,子春萃为西安守,孙时行为即墨令,子□贞惠王时庶长有贞,子以华为南城刺史,子盛阳为禹城令,子惟庸为定王时大名别驾,孙俨国学禄,子普灵王时为汴州守,普子伯宗为会稽丞,子善长安东丞,孙端礼武昌刺史,礼孙遇时为郑州牧,子可齐武陵令,孙孔明显王时中丞,孙懋烈□王时都尉,子延爵任河内刺史,汉兴迁大理寺聊,□司马,座于官,谥文靖,子亮工汉文帝朝举文武全才,除郎中,迁司马府侍书转太子洗马,子宦景帝时为长沙刺史,宦子玺武帝朝为中丞,玺子懿□昭帝时太子宾客,子森为济南郡丞,孙知节为徐州牧,节孙宏济东汉时润州郡守,子有光为东安令,子应聘章帝时为太子校书,子永年为东昌牧,子寰为太平丞,寰子敷为宜州判,子京顺帝时历阳丞,迁广陵太守,因内艰复任丹阳,桓帝时为战功拜征南将军,灵帝朝迁黄门选部侍郎,都督江东诸军事,献帝兴平乙亥封富春侯,谥忠肃,子运昌为为建康丞,子益国后主朝为兖州刺史,都督荆豫诸军事,定国、经国、镇国,皆任郡守,邑令衣冠,蝉联延於历代子孙,蕃衍棋布星罗,若非纂集,安究流传,证得柴氏巨姓,昔西晋武帝梦与神人共语,自称先世名贤於是。
司空司勅校隶崔陵更集九州百仕贵名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天下大姓。当时太子赞善宏□馆侍读学士柴宏道等,赍先世名官年月投进,详撰成谱。”
另据光绪二十六年《富春屠山柴氏宗谱》云:“柴氏本仲尼弟子,高柴之孙举,以王父名为氏,所谓以为氏者也。高柴齐人,其十世祖奚为齐文公子高之孙,故以王父名为高氏。而本姓实姜氏,出炎帝神农氏之系。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曰祝庸,生术嚣。术嚣生二子,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后世祀於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平治水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于申,太公吕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齐,举太公二十二世孙也。柴氏得姓自举始。举裔孙武,汉高祖时为将军。至唐而有谯国襄公绍,为唐勋臣,尚高祖平阳公主,居晋州临汾。太宗贞观中,命尚书高士廉等编赍天下谱牒,品第为九等。襄公以勋戚次皇族,是为柴氏称大姓之始。绍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孙孟端,居太原,开成初官翰林学士,生三子,玘、玭、玼。玭咸通间屡举茂才不就,生守礼、守义,一女适后周太祖为圣穆皇后。后无子,养兄守礼之子荣以为子。守礼生二子,曰荣、曰华。荣承周统为世宗……”
据查,少数民族回、满、黎、土家等,也有柴姓者。
由此可见,柴氏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
⑹ 柴氏后人被宋朝封为什么侯
因为赵匡胤发动黄桥政变的时候,当时的皇帝的柴氏。而且,柴氏还很小。最后经过赵匡胤与朝廷大臣商议。结论是柴氏退位,皇帝是赵匡胤的。赵匡胤为了显出皇帝的地位,就封了柴氏一个侯爵!
⑺ 历史上柴姓的有什么名人
柴武(?—前163),西汉时期高祖之大将军,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元前版168年)柴武因迎击十四万匈奴权骑兵战功卓著,又加封为高唐侯。
柴绍(571—638年),唐朝开国元勋,山西平阳(既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后又加封谯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荣(公元921~959年),后周世宗皇帝,史书记载柴荣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余不论。
⑻ 柴进与杨家将上柴郡主什么关系虽然二者皆是虚构人物,但是似乎有点历史依据,五代十国那个国家皇帝柴姓
按照演义上的说法。后周灭亡后,赵匡胤自感对不起周世宗的提拔之恩,于是下令优版待后周柴氏皇族,如权若柴氏成员有犯法者可以既往不咎,但若是谋反等大罪非处死不可也只是罪及一身,不牵连家族。因此柴郡主才可得到郡主封号,柴进多次招揽梁山贼寇,却安然无事,也是这层关系,否则早就下狱论死了,
真实历史上是,后周灭亡后周世宗还有四个尚未成年的儿子,柴宗训21岁病逝,可能遭遇毒手,柴熙让死于公元962年,柴熙谨、柴熙诲不知所踪,据说其中一子被一个宋朝宗室收养,并改姓赵。
⑼ 后周柴家后代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证潘德富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在正史和相关《潘氏家谱》上都有明确记载。但在网上却看到署名“柴武周教授”的《柴氏历代先人名人墓》中称“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柴道琳等人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一文也说“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柴熙谨是潘惟正或潘维道的说法,如果出在探讨或考证文章中无可非议,但在没有充分证据情况下将其定论化则显得臆断了。史料凿凿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宋史.潘美》、《东都事略.潘美》、宋人章定的《名臣氏族言行类稿.潘美》清楚记载潘惟正是潘美第三子。大约完成于天圣年间的《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潘美诸子中虽第三子写成了惟平,但其后介绍他们官职时,没有“惟平”而是说“惟正西京作坊”,说明“惟平”是“惟正”的书写错误。《宋会要辑》上也有三处提到潘惟正,其中一段写到,大中符“八年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定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令赡给诸房……年中有余羡其后,尽以物产以付其家,仍不许货鬻。至是,美孙卫尉寺丞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 。上述各史书记载清楚潘惟正是潘美之子。正史记载清楚潘惟正不是柴熙谨《宋史.本纪》载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二年“戊申,周纪王希(熙)谨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五代史》载“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以上史料都明确记载潘美收养的柴熙谨薨在乾德二年。乾德二年是964年,而潘惟正卒于大中符八年即1015年,两人所卒时间相差五十一年。显然潘惟正不是柴熙谨。世宗七子资料表明潘惟正不是柴氏之后新、旧《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汉诛,柴诚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柴咸汉于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熙谨殁于宋干德二年十月,恭皇帝宋太祖开宝癸酉六年(973年)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柴道琳等的《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和《焦作柴氏宗谱》介绍,“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谱》中还说“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据祝治平 、卢苗安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今何在》介绍,《寀卢村志》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卢琰和潘美冒死谏阻,使柴世宗两皇子幸免一死。事后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七皇子蕲王熙诲(柴炯)。 后来,赵匡胤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问蕲王下落,卢琰向宋太祖提出归农致仕的要求,获准后遂与孙惟温等扶蕲王连夜驰出京城。卢琰还将女儿卢锦嫁给蕲王熙诲(卢璇)为妻,“并让卢璇从公女次,正式排为三子,与其它八子并列”。 “卢琰女儿之后代,又是隐柴入卢的柴熙诲的后代,所以,又称这支卢为"柴氏卢”。该文还附有盘安《灵山卢氏宗谱》序一。序一载: 世祖炯为周主世宗次子,……更名璇,易姓从卢,继为琰公三子。尤羡同气九人,相继登显仕,其心均不忘柴氏,……柴从卢,卢继柴。故今人以“柴卢”名吾宗焉。刘清泉编著的《卢姓史话》中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卢琰“收留了后周世宗的儿子柴熙诲”,“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叫卢璇,收为养子,又是女婿,依年龄排序列卢璇为第三子。加上卢琰亲生的八个儿子,连卢璇计有九子,称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磬安县志》记载:“赵匡胤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并将柴熙诲改名卢璇,以己女妻之,与原八子并列,称‘九支卢”。 应宝容的《“九支卢氏”在浙东蕃衍之原委》、祝治平和柴存才编撰《后周三帝》、 政协涿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涿州文史资料》以及相关的《卢氏宗谱》和《柴氏族谱》也证明卢琰收养柴熙诲改名卢璇的事。以上表明,世宗七子中情况已清楚,《五代史》中不知其所终的熙让、熙诲情况已有下落,也证明了潘惟正不是柴世宗之后。潘惟正即潘惟道湖南、贵州、四川相关《潘氏家谱》均有记载,潘惟道是潘美之子,任西京作坊使,并特别注明“惟道即是惟正”。据资料,曾任乾隆皇帝启蒙老师的潘士权,在《寻源笔记》中写道“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笔者见到的《潘氏家谱》中还收录有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所撰的《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潘美公像引》,范仲淹在撰文中说惟道是潘美之子,且 “惟熙之子承规今为阁门祗候”。《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也有 “惟熈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的记载,《宋史.赵滋》载,赵滋任左侍禁时,“范仲淹、韩琦经略陕西,举滋可将领,得阁门祗候”。《宋会要辑》记载,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阁门祗候潘承规、符惟忠言转迁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仪罢职不曾转官”,证明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范仲淹撰文时,潘承规已迁任阁门祗候是事实。也说明范仲淹的潘美有子惟道是可信的。虽然国史上没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记载,但有潘美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之说,明显看出国史上的潘惟正就是《潘氏家谱》上的潘惟道。前面已证明潘惟正不是柴熙谨,自然“柴熙谨改名潘惟道”也就不能成立。柴熙谨“假死实存”之说没有事实根据和历史依据《周世宗柴荣第六子熙谨改姓潘惟正》一文认为,“熙谨少年而卒,可能是宋太祖的有意安排。这样,一方面对外宣告熙谨已于乾德二年十月卒,另一方面又让已改名更姓的熙谨以潘惟正的名字来传承柴世宗的血脉”。这种假设,如果出自一般的人,或者潘惟正以后销声匿迹了是有可能的。但潘美家居京城“夫党数千百”,柴熙谨也已是少年并懂事,潘惟正后来又在真宗身边为官,这种“假死实存”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从《卢姓史话》和《磬安县志》可以看出,柴熙诲改姓换名是在“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之后的事,说明柴熙诲在京城时并没有改名。另外,如果柴熙谨“假死实存”是事实,这种遮人耳目之事,即是当时史官不敢记,以后终究会有人要记。然而在宋人史料笔记上并没有熙谨“假死”于乾德二年十月的记载和传说。由上推断,柴熙谨“假死实存”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宋人笔记中的柴熙谨改潘惟正(或潘惟吉)之说不可信宋人王铚《默记》记: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它。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宋人王巩《随手杂录》也说: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查有关资料,王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苏轼 “乌台诗案”受牵连,王铚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权枢密院编修官,这就说明王铚《默记》来源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是大名府人,周世宗柴荣是邢州人,《宋史.潘美传》载“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天雄军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虽连戚里”就是虽然有亲戚乡里关系的意思,说明潘惟吉故里在大名府,而不是邢州。柴熙谨殁于宋乾德二年十月,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召遣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悯之,令其弟合门祇候惟清驰往护丧,官给葬事”,说明两人所卒时间也不同。由此证明《随手杂录》的柴熙谨改名潘惟吉不可信。相关《潘氏宗谱》记载,潘美兄弟三人(也有两人说法)、父和祖父兄弟皆二人,其祖父之弟的孙是潘惟吉。这也说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本无兄弟”之说没有依据。《随手杂录》、《默记》都称,柴熙谨子潘夙,“惟以美为父” ,“每供三代”。比较相关资料,王巩祖父王旦(957~1017)所卒时间比潘惟吉(?~1010年)早三年,其父王素(1007~1073)年龄与潘夙(1005~1075)相当,由此推断王巩与潘夙之子年龄上相差不大,自然王巩的“每供三代”之说法也就让人怀疑。恭皇帝960年退位时还不到七岁,至乾德二年也就是11岁,其弟柴熙谨年龄则一定还要少。从正史和有关资料可知潘夙当生于1005年。小于10岁并在964年已卒的周熙谨,在离世四十多年后有子潘夙则是不可能。如果说“每供三代”之事指的是潘惟正,然潘惟正之子潘贞周迁到湖南中方后,其子孙不仅于1139年在中方建有潘氏宗祠,还在其它地方建有分祠,自今依然以潘美为祖。说明《随手杂录》、《默记》“每供三代”之说也不是事实。潘惟正诸子带有“周”字证明他不是柴熙谨从中方等地的潘氏家谱看,潘惟正诸子中都有一个“周”字,但如果以此论定潘惟正是柴熙谨并不符合当时历史现况。前面已说过,当年与潘美一起冒死谏阻并收养了柴熙诲的卢琰,在获准归农致仕后是“挟蕲王熙诲连夜驰出京城”。《续资治长编》也载,太宗征幽州兵败后,“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 我们从卢琰“连夜驰出京城”和德昭“取割果刀自刎”可以想象,如果潘惟正真的是柴熙谨,他即是有思“周”之心,也绝对不敢以“尊周”、“明周”、“ 能周”来表白,赵氏王朝的天子们自然也绝对不充许有人公开向自己挑战。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这样做的后果怎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潘惟正诸子不与其它几房连名不等于不同祖古代人有名、字、号,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在记载时出现同一人有不同名的记载很正常。潘美的父亲就有潘磷、潘国荣、潘震、处常、潘瞒等记载;惟德之子在湖南中方等地记载为士凤、士龙,而有的《潘氏族谱》记载是仁俭、仁宽;一些《潘氏宗谱》记载惟熙三子仁裕、仁矩、仁显,而正史和相关史料上是承仅、承规、仁矩。前面已说过潘美之孙潘宗、从孙潘夙也并没有跟其它房连名。还有正史记载潘美有玄孙潘意,潘意之父孝严;史料确认承仅有子孝安,他们在《潘氏族谱》也多不见连名。可见,不连名不等于不同宗。如果所有的同祖同宗的都要连名,那中国所有的同姓人都应该是连名的了。综上所述,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潘美收养的后周世宗之子柴熙谨。.
⑽ 柴氏起源
[柴氏属地]
望族居汝阳郡,今河南息县西;《百家姓》注说是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
[柴氏来历]
据《姓谱》记载:齐文公子高裔孙高柴,为孔子弟子。其孙名举,以王父名为姓。
[柴氏名望]
西汉有棘浦侯柴武,是一位辅助功臣。柴姓的“棘蒲堂”由此而来。 柴姓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五代时继郭威之位的皇帝周世宗柴荣,史称柴世宗。柴荣不但通经史,且有治才。 此外,柴姓名人还有唐代霍国公柴绍,宋代枢密副史柴禹锡,明代开国功臣柴虎。
圣贤弟子——高柴
高柴:(前521~?)春秋末年卫国人,一说齐国人。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皋。高柴小孔子30岁。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身躯矮小,“状貌甚恶”。有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共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高子”。北宋时候被列在孔庙西庑陪祀孔子。
高柴后裔
1,柴宗庆(九八二~一○四四),字天佑,大名(今属河北)人。禹锡孙。真宗咸平三年(一○○○)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升其行为禹锡子,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历官武胜、静难、永清、彰德诸军节度使。仁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知外州。庆历四年卒(《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一七),年六十三。有《登庸集》,景佑二年(一○三五),因词语不合体制,韶悉收众本,不得流传(《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二一)。《东都事略》卷三三、《宋史》卷四六三有传。
2,柴宗庆,字天佑,大名人。祖禹锡,镇宁军节度使。父宗亮,太子中舍。宗庆
尚太宗女鲁国长公主,升其行为禹锡子,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领恩州刺史。禹
锡卒,真拜康州防御使,改复州。
旧制,诸公主宅皆杂买务市物,宗庆遣家僮自外州市炭,所过免算,至则尽鬻
之,复市于务中。自是诏杂买务罢公主宅所市物。从祀汾阴,为行宫四面都巡检,
进泉州管内观察使。又自言陕西市材木至京师,求蠲所过税。真宗曰:“向谕汝毋
私贩以夺民利,今复尔邪!”既而河东提点刑狱劾宗庆私使人市马不输税,贷不问。
授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历拜彰德军节度使。
仁宗即位,徙静难军,又徙永清、彰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徙节武成军,
出知澶州,未行,改陕州、潞州。后判郑州,以纵部曲扰民,召还奉朝请,岁减公
用钱四百万。久之,出判济州,用御史中丞贾昌朝言,留不遣,尽停本使公使钱。
卒,赠中书令,谥曰荣密。主累封楚国大长公主,先宗庆没。
宗庆历官多过失,性极贪鄙,积财钜万,而薄于自奉,甚至优人以为戏,宗庆
虽知,莫能改也。无子。及终,愿以赀产送官,仁宗以其女尚幼,不许。人谓宗庆
选尚荣贵逾四十年,晚上积奉以裨军用,盖亦追补前过云。
3,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迁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迁宣徽北院使,赐第宝积坊。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逾年,转南院使。服劳既久,益加勤敏。
雍熙中,议广宫城。禹锡有别业在表识中,请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与宰相宋琪厚善。会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王延范不轨状,且言倚附大臣,无敢动摇者。上因访琪及禹锡曰:“延范何如人?”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上益恶其朋比。坐琪以诙谐罢相,不欲显言之也。下诏切责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以闻。改涪州观察使,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载,诏奖之。徙知永兴军府,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
至道初,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入谢日,上谓曰:“由宣徽罢者不过防御使尔,今委卿旌节,兼之重镇,可谓优异矣。”禹锡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贝州。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明年,徙陕州。
景德初,子宗庆选尚,召禹锡归阙,令公主就第谒见,行舅姑礼,固辞不许。顷之,还镇。未几,卒,年六十二,赠太尉。子宗亮,太子中允;宗庆,永清军节度。
4,柴禹锡
宋大名人。字玄圭。少以善应对给事太宗于藩邸。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累迁如京后,掌翰林司,太平兴国七年( 公元982年),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雍熙二年(公元985年 ),帝恶其交通宰相宋琪,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历任潞州、永兴军。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以镇宁军节度使知泾州、移贝陕州。
5,北宋太尉程戡和侍郎柴禹锡都是公元990年庚寅年三月十日生。二人同一年考上进士,同时在朝廷任职,晚年同任同等级高官。两人官阶地位相同,命运遭遇相同,寿命岁数相同,同死于公元1066年台平三年三月。
6,咸平五年(1002)五月进封鲁国长公主,下嫁太宗朝枢密使柴禹锡(943-1004)孙子柴宗庆 ( -1044).大中祥符二年正月改封韩国长公主,故在大中祥符三年祷西岳时,贾得升称她为韩 国长公主.她在明道二年(1033)七月,先柴宗庆卒,最后被追封.。
7,周世宗柴荣皇帝的父亲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礼(柴荣皇帝的父亲),二曰柴守义(柴禹锡的父亲),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