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有完整一点的荆柯与高渐离的故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人们送别的是荆柯。送荆柯的行列中,有高渐离。高渐离是荆柯的朋友,为荆柯送行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柯合着节拍唱着易水寒之歌。
荆柯到燕国后就同高渐离熟识了,还有一个以屠狗为业的人。三人都好饮酒,天天在燕市上饮酒,喝到似醉非醉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柯唱,时而大笑,时而大哭,旁若无人。
能如此而为者不是奇人就是庸人。
荆柯就是荆柯,当然不是庸人。
荆柯在游历各国时就结交了不少豪杰,他到燕国后,认识了田光。田光感觉荆柯不是庸人。
太子丹密谋刺秦的时候,他找到了田光。田光举荐了荆柯。
田光去请荆柯前,太子丹说:“国家大事,请勿外泄。”田光请了荆柯后便自杀明志。
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荆柯说:给我燕国的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我可以刺秦。
荆柯向逃到燕国的秦将樊於期索要他的项上人头。樊手起刀下,人头落地。
荆柯又向太子丹索取了燕国的地图。
荆柯佩上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那是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匕首上淬毒,用活人实验,见血封喉。
送别荆柯的场面绝对宏大,绝对算得上是大手笔。一些燕国的名士们一袭白衣,怒发冲冠,悲怆着,高歌着。
秦王当时最想看到的就是燕国的地图与樊的人头。
图穷匕见是一出惊险剧,更是一出悲剧。悲的是荆柯的剑术太过低微。他扯住了秦王的袖子,却没有击中秦王。他追着秦王绕着大殿上的柱子跑,别人都惊惶失措了并没有人来救驾。但荆柯仍然没有击中秦王,连个血痕也没有划出。反而被秦王醒悟后抽出剑来把他刺伤。看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滑稽戏。
荆柯自然是死了,如此自不量力之人若再不以死来成全自己的名气,那可是更要失策了。更何况他也没有机会活了。他的一生,本来不是刺客,却做了刺客,最后却做不好刺客,这就是英雄。
荆柯刺秦的时候,秦王还没有统一天下。而高渐离刺秦的时候,秦王已统一天下。
与荆柯有关系的人大多都跑了。高渐离没有。
高渐离独身入宫,以一技之长搏得秦王同意他可以在宫内击筑。秦王喜欢听高渐离击筑。高渐离击筑的水平很高,声音很好听,他的身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
秦王知道高渐离是荆柯的同党,秦王薰瞎了高渐离的双眼。秦王并没有杀他。
高渐离没有去想他若刺秦成功,天下会不会大乱,自己会不会成为千古罪人。他的筑中灌了铅,很重,一天,他凭耳聆听,感觉到秦王的位置,用尽力气,把筑掷向秦王。但没有成功。
高渐离没有任何要求,只是以一已之力,凭了自己手中最为便捷的工具去刺秦。
老谋子的<英雄>中,无名最后被秦王的大义所感,不愿天下再乱,最后是恍然大悟了。悟透了生与死,悟透了应该与不应该。而高渐离或许本未去悟。高渐离不是英雄,是一个普通的凡人。
荆柯刺秦的前提有太子丹的请,有田光、樊於期的死,有燕国的地图,有徐夫人的匕首,有实验者的血与生命,有名士们的送别,有千古绝唱易水寒之歌,整个过程十分昂贵了。他的英雄面孔上满是别人的血。而高渐离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搏。
任何事件或事物过于昂贵了,那么结果是什么真的不重要。
㈡ 历史上真的有高渐离吗 高渐离击筑的故事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回的一种击弦答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㈢ 高渐离和荆轲的故事,究竟历史上有没有雪女
假的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荆轲入秦之时,他和荆轲斗酒 ,在易水之宾为他击筑送行。荆轲死了之后,他隐姓埋名,藏在宋子县一个富人的家里当帮佣。
有一次 ,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时有客人击筑助兴。高渐离听到筑乐,勾起了无线心思,高渐离像其他的仆人评论演奏者技艺的长短 。此时后来被他的主人听到之后,於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渐离技惊四座 ,不多久,远近的人都知道宋子县有这麼一位音乐大师,消息传到了秦始皇那里 ,於是秦始皇传他进宫表演。高渐离依然答应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於是让人弄瞎他的双眼,从此放心让他击筑。
高渐离的筑,是乐器,也是武器。高渐离在筑的中空灌铅,使筑既是乐器又成为武器。在秦王听击筑著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高渐离也没有成功而以身殉。
从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国诸侯了。
《易水歌》,歌词只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以上是《史记》的记载,其余传说比较多,但应以正史为凭。又,高渐离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筑这种乐器已经失传,究竟《易水歌》是什么曲调,已经难以考证了。
㈣ 高渐离的简介及平生事迹
高渐离,战国末期音乐家。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版代的一种击弦乐器权,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荆轲刺秦王失败被杀后,毁容进入秦宫伺机行刺秦王被杀。
其主要事迹有二,一是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是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了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㈤ 把荆轲刺秦王和高渐离刺秦王的故事连接一起,把前因后果都讲一遍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内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㈥ 求荆轲和高渐离的故事
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荆轲是在燕国遇到高渐离的,荆轲喜欢喝酒,喝醉了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子起舞;后来,荆轲由田光引荐给燕太子丹,并为其所赏识。随着秦王相继灭掉韩、赵、魏等国,燕太子丹害怕秦国最终也会灭掉燕国,于是铤而走险,让荆轲刺杀秦王;在送别的那天,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最终这次刺杀行动失败了,荆轲也身死异国;燕国在此后五年亦灭于秦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通缉太子丹及荆轲的门客,好友,高渐离隐姓埋名,在宋子家当佣人,一日,高渐离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觉得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对待他,尊其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时间长了,高渐离的名声越来越大,传到了秦始皇那里,秦始皇召见他入宫,有人认出他是高渐离,但秦始皇惜他有才,并没有杀他,而是熏瞎他的眼睛,让他为自己击筑,渐渐地高渐离更加接近秦始皇。他于是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以筑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附上《史记.刺客列传》相关部分原文,以备参考:
1、荆轲初识高渐离:“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曰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易水悲歌:“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十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嗔目,发尽L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高渐离隐姓埋名而终不得:“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惶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3、高渐离筑击秦始皇:“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如果对相关历史感兴趣,建议你最好亲自读一下《史记.刺客列传》里面除了荆轲以外,还有曹沫、专诸、豫让、聂政的故事,写的很精彩。
参考资料:《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汉)司马迁著,中华书局2014年版。
㈦ 在真实的历史上,高渐离真的是个武林高手吗
历史上的高渐离是个精通音律而又多情的人,高渐离擅长击筑,并不是一个武林高手。虽然动漫《秦时明月》里高渐离和雪女的感情感动了很多人,但是动漫毕竟是经过改编的故事,离历史上真实的高渐离相差甚远。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讲高渐离这个人。
第三个方面,秦始皇、栎阳公主等人都是高渐离的粉丝。秦始皇虽然知道高渐离和荆轲交好,但是因为欣赏高渐离的音律才能,还是请他写《秦颂》,栎阳公主也因此倾心于高渐离。
综合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高渐离并不是一个武林高手,而是一个精通音律的艺术家,特别擅长击筑。就算不是武林高手,高渐离能让秦始皇成为他的粉丝,也是非常厉害的了。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个人见解,望采纳。
㈧ 揭秘中国历史的真实的高渐离是什么样的
高渐离是战国末期燕国人,在击筑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和荆轲是很好的朋友,在西汉刘向所编定的《战国策》中可以从中得知高渐离的故事。
荆轲前去刺杀秦王之时,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友人击筑送行。高渐离的击筑声悲凉慷慨,听者都留下了热泪,荆轲附和高渐离的击筑声,吟唱出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因刺杀秦始皇失败,惹怒了秦始皇。秦始皇派遣秦军消灭了燕国,杀害了太子丹,秦王为了斩草除根,在全国通缉抓捕太子丹和荆轲的同党。高渐离担心自己身份暴露,便更名改姓在宋子城一个酒馆里当酒保。
一次,高渐离听到前堂有人在击筑,想到自己很久没有击筑了,便想一饱耳福。高渐离听后,指出了击筑人的不足,有人听到高渐离的话后,便告诉了酒家主人。主人听后,把高渐离叫到了前堂,想要羞辱高渐离。高渐离击筑一曲,声音婉转动听,赢得了客人的阵阵喝彩,主人也惊诧不已。随后,高渐离一直在酒家表演,前来听曲的人络绎不绝。高渐离的名声大噪,连秦始皇都知道高渐离擅长击筑一事。秦始皇派人接高渐离入宫为自己演奏一曲,有人认出了高渐离,说他是太子丹的同党。秦始皇不忍心杀掉高渐离,便让人把高渐离的眼睛弄瞎,继续让高渐离留在他身边击筑。慢慢地,高渐离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对他减少了戒备。高渐离认为刺杀秦始皇的时机到了,他在筑中装入了铅,等他接近秦始皇时,就将筑投向秦始皇。一天,秦始皇召见高渐离为他击筑,高渐离根据声音辨别出秦始皇所在的方向,他将筑奋力投降秦始皇,但是没有击中秦王。秦始皇惊魂未定,随即派人杀害了高渐离。
高渐离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有着绝色俊美的容颜和高雅清冷的气质。高渐离在燕国是一名颇有名气的琴师,曾在妃雪阁、酒家等一些地方弹琴,颇受燕国人士的喜爱。在妃雪阁弹琴时,对赵国的舞姬雪女心生爱意,为了不给雪女造成困扰,高渐离一直克制自己对雪女的爱慕之情。当时,雁春君早已钟情于雪女,他是燕国的权贵人士,想要得到雪女简直易如反掌。雁春君一直想要霸占雪女,遭到了雪女的反抗,雪女被逼迫无路之时高渐离出现了。为了救雪女于危难之中,他以燕太子丹的名义制止住了雁春君,因此遭到了雁春君的憎恨。
雪女担心高渐离会受到雁春君的报复,便劝说高渐离离开燕国。高渐离担心雪女受欺负,坚定留在雪女身边保护她。为了保护高渐离的安危,让他安心离开,雪女拒绝了高渐离的爱意。高渐离落寞的离开,在路上被雁春君的手下打晕,雁春君想要处死高渐离,以此来报复他。高渐离仅凭一人之力杀出刑场,身负重伤,而此时雪女杀掉了雁春君。俩人重新见面后,明白了彼此的心意,雪女和高渐离受到燕国士兵的追杀一路逃到了悬崖处。雪女被高渐离的真心感动,决定跟随高渐离,俩人无路可退,决定相拥跳崖。后来,高渐离和雪女被燕太子丹救起,并且俩人共同加入墨家。
高渐离身为秦国的俘虏,他的头上被秦王烙上“囚”字,得知高渐离在声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秦始皇下令让高渐离为自己谱写一曲“秦颂”。高渐离誓死不从,以绝食和秦王抗争。栎阳公主得知高渐离这一行为后,便入宫请求秦始皇让她说服高渐离创作《秦颂》。栎阳公主对音律十分喜爱,她将高渐离带入栎阳宫,用她的真诚打动了高渐离。高渐离答应作曲,在高渐离弹曲之时,栎阳公主隔着帘子唱歌。高渐离被栎阳公主的歌喉所打动,心里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栎阳公主出了帘子,高渐离被栎阳公主的美貌所震撼,俩人情动之时便行了周公之礼。之后,栎阳公主下肢瘫痪病痊愈了,居然能正常行走。高渐离为栎阳公主作了一首《阳春》曲,在栎阳宫中非常恩爱快乐的生活。过了不久,秦始皇知道了高渐离和栎阳的事情,非常生气。栎阳本来已经和王翦的儿子王贲有了婚约,秦始皇下令熏瞎了高渐离的双眼。在栎阳公主新婚当晚,栎阳公主回忆起和高渐离快乐的日子,心中十分悲伤,转身投向渭河身亡。高渐离知道后,一心求死,在他作完《秦颂》之后,将灌满铅的筑投向秦王,秦始皇大怒将高渐离一剑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