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人物属性

历史人物属性

发布时间:2021-02-28 01:52:42

1. 高中历史人物阶级属性

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

2.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一、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
(1)必须运用客观、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必须坚持用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任何真理的也是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唯一标准。
有的历史人物的活动的主观动机虽然是好的,但是实践效果不一定好。
有的虽然主观动机不好,但是客观效果却是谁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进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坚持用生产力的标准。
衡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主要是看这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标准。
促进的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
为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当先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或特定的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和评价。
首先要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如果脱离了时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评价任何一个 历史人物时,都应当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必须运用全面的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应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动或历史事件集中起来,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绝对不能只根据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进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断定。
(3)必须运用“史论结合”的原则。
“史论结合法”是评价历史问题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评价方法。
评价时应当有史又有论,而且史实要典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
结论要客观、公正、合理、准确而精练。
二、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应当坚持以“阶级角度”来衡量,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是一定社会的一定阶级的利益的代表,为本阶级服务,充分体现了本阶级的一些阶级利益。
应当准确地确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阶级属性。
综上所述,在评价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时,都必须坚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从而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科学的历史结论。

3.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历史人物属性扩展阅读:

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

1.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成功与失败、优点与缺点……杰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而在评价杰出人物时也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2.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特定的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例如,对于商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他积极变法的历史事实,其改革的结果是在秦国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强大。

3.阶级性原则:历史人物大都生活于阶级社会中,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生在明确评价标准和原则之后,要将其观点表达出来,就必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即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既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不能堆砌材料和历史事实。

历史人物,它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历史上有记载,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参考链接:

网络-历史人物 (史学名词)

4.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上介绍近现代历史人物时要注明其阶级属性

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阶级”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多年来一直占据着史学领域。到目前为止,新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力求整合多元的历史唯物主义,但马克思仍然是主要的力量,尤其是在近代政治史教学中,涉及到阵营和问题的地位,我当然是向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唯物主义的。

总结:因此我们要看到历史教科书是和谐的一天,那一天,没有基础性正义的暴政,不再有激烈的斗争和来之不易的胜利,你看到一个漂亮的中国历史,Junqiang Ming Chen,loyal Xiaozai,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共济会,一起生活在历史的消息广播版的教科书。

5. 三国时期主要武将、文官的属性

等级】:武将的等级越高,能率领的军队数量越多。【历史系】:判断人物是否属于历史名将。如果人物是历史名将,则该栏内会显示该历史名将的真实姓名,以区别于普通武将;如果人物不是历史名将,则该属性栏内为空。【类型】:武将【忠诚】:武将招募时的初始忠诚为80。当忠诚<30时,武将会离开主公另谋发展。玩家可在点将台内,查看武将列表,点击武将的名字即可进入该人物的属性面板,对其进行赏赐可以提高忠诚度。【俸禄】:玩家需要消耗铜钱来支付武将的俸禄。武将的等级越高俸禄也就越高。当玩家的铜钱量不足以支付其俸禄时,武将的忠诚就会下降。【经验值】:武将通过打擂台、打仗累积经验值进行升级。人物的经验点累积到升级需要的值后就会自动升级并重新开始积累经验。【体力】:武将体力值随等级的提升而增加,武将参加打擂或战斗时单挑都会损失体力值。每小时系统自动恢复10%的体力值。【力量】:在率领部队战斗中会对部队攻击效果产生影响。【敏捷】:与部队速度共同影响战斗出手顺序和反击概率(不论是否玩家是否使用反击计策)。【统帅】:主要影响防御加成,影响算法与力量值影响进攻加成一致,同时影响单挑后部队士气的增减。【等级】:文官的等级越高,在任命为城池或营寨的军师时,可以对全城池或营寨的所属部队,产生防御力加强的影响。【历史系】:判断人物是否属于历史名将。如果人物是历史名将,则该栏内会显示该历史名将的真实姓名(如图-14),以区别于普通文官;如果人物不是历史名将,则该属性栏内为空。【类型】:文官【忠诚】:文官招募时的初始忠诚为80。当忠诚<30时,文官会离开主公另谋发展。在聚贤楼内,查看文官列表,点击文官的名字即可进入该人物的属性面板(如图-14),对其进行赏赐可以提高忠诚度。【俸禄】:玩家需要消耗铜钱来支付文官的俸禄。文官的等级越高俸禄也就越高。当玩家的铜钱量不足以支付其俸禄时,文官的忠诚就会下降。【经验值】:文官通过打擂台、担任太守和随军谋士累积经验值进行升级。人物的经验点累积到升级需要的值后就会自动升级并重新开始积累经验。【体力】:文官体力值随等级的提升而增加,文官参加打擂、执行侦察或是但是谋士时使用计策都会损失体力值。每小时系统自动恢复10%的体力值。【魅力】:可在寻访历史名将时起较大作用,同时如果文官任命为武将的谋士,则在该武将部队使用计策是会增加计策威力和抵御对方计策的能力,如果任命为军师,则影响攻击或被攻击时士气的增减幅度。【智谋】:在任命为武将谋士或军师时,影响该武将部队使用或被使用计策而引起状态(如:混乱等)的概率以及己方从中计状态恢复的能力,同时影响玩家使用反击计策时的反击概率。【内政】:在任命为城池的太守后,则可对城池的资源产出产生增产影响,对税收产生增收影响。

6. 高中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1. 高中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

  2. 阶级分析法定义:用马克版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权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3. 运用这一方法应该做到:重视研究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揭露隐藏在政治思想斗争背后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阶级的物质利益,注意从经济上阐明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对于重大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的研究,要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着手,去认识参与其中的各个阶级的政治面貌、立场态度及其力量对比,从而认识该历史运动、历史事件独特的历史风貌;分析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要从它所代表的经济关系的特点的分析着手,去认识这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面貌、思想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它的立场、言论和行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考察他们的活动对哪个阶级有益;分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则也应将其置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关系状况和阶级状况中去观察.

  4. 于每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所代表的阶级,社会关系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这基础上来分析他们的行为,这样也就比较客观公正了,一般都极大的体现其所维护的根本阶级利益的.

7. 历史中金木水火土属性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金的特性

8.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从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段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要确立历史人物的时间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查,即寻找改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的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4)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呼应有的评价。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可采用两种方法: ①“阶段论”的方法:该方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 ②“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该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 (5)要确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性结论。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有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在具体评定时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三.注意进行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1)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名群众的关系。要明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特征、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2)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可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点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要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4)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四、比较历史人物的方法 (1)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时代背景。比如,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 (2)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中寻找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时代的华盛顿与孙中山的比较等。 (3)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

9. 三国演义中各人物的特性,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人物属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