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两位历史人物在74岁83岁死的
不是74和83,是抄73和84
有迷信说法是七十三袭,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73”,“84”这两个年龄数字是和我国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的死亡年龄有关。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岁是72岁,虚岁是73岁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周岁是83岁,虚岁是84岁。
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计算的,所以孔子是在73岁死的,孟子是在84岁死的。
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是不吉利的,并把这两个年龄说成“坎”,认为圣人都容易在这两个年龄死去,何况一般老百姓呢?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代流传下来,越传越广,越传越玄乎,甚至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
⑵ 73 84的由来
七十三、八十四是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而来的。
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死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岁死的。
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2)7384是哪两位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据传,孟子在游说各国期间,从齐国到魏国,途经干城(今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孟轲村)被大雨所阻。当时孟子声望颇高,一时间奔走相告,轰动全村。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人如此好施乐道,决定留下讲学数日。
干城人也以此为荣,于是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把村名改为孟轲以示纪念。“先师庙”也称“孟轲庙”,位于孟轲东村。嘉庆六年 (1801年),开州(今濮阳)知州张极重修孟轲庙,并为“大贤名不可名村”,将孟轲村改为大贤店。1958年庙毁。
1981年复名孟轲村至今。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
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副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东侧神龛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块。山东又称为孔孟之乡。
⑶ 哪位名人死于73岁
孔子,
按中国文化来讲,圣人都是要长寿的,庄子活了83岁,孟子活了84岁,墨子活了92岁,为什么孔子才活了73岁呢?
这是因为第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只活了32岁,在孔子71岁的时候死了,这件事对孔子打击非常大。鲁哀公曾问孔子,你的弟子里面哪一个最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因为颜回是传孔子道的人,颜回之死是道之不传也,这是对孔子的第一个大打击,圣人忧道。
第二,孔子晚年“西狩获麟”。有一天,孔子在家里坐着,他的弟子子路风风火火跑来告诉他,鲁国的郊外出现一只麒麟,孔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就跑去看,结果还没到那个地方,又有学生跑来告诉他,麒麟被猎人打死了,孔子一下子从马上跌下来,号啕大哭,七天七夜不省人事。等到睁开眼睛,他第一句话又问麒麟,弟子们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孔子解释道,麒麟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盛世的征兆,天下有太平盛世才有麒麟出现。可是麒麟刚刚出现,就被打死了,太平盛世还没到来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这一次孔子也受了深深的打击。
圣人为天下苍生忧,这两次打击,缩短了孔子的寿命,他只活了73岁。孔子去世的时候,他的弟子纷纷在他的坟前修茅庐,为他守灵3年。孔子晚年有个最喜欢的弟子叫子贡,为他守灵6年,足见圣贤的师生情谊。
⑷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啥意思有科学依据吗
俗话说“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是当一个人活到了73岁到84岁之间的时候,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老人会去世的阶段。
73、84俗称老年人的“寿命坎儿”,其实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73、84这两个年龄的数字,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虚岁是73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虚岁是84岁。
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人们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是不吉利的数字。圣人都会在这个年龄死去,何况一般平民老百姓,于是把“73、84”说成是“寿命坎儿”,多数人都不容易迈过去。
这种说法从古至今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愈传愈广,愈传愈“悬乎”,致使一些老年人到了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便顾虑重重,很怕迈不过去这个“坎儿”。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事业也在逐渐加强,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以前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早成过去,现在成为“70岁是最低,80岁小弟弟,90岁笑眯眯,100岁不稀奇”。
据统计学统计的结果表示,人的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70岁以上其他年龄段的死亡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别。所以说“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老年人不要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
⑸ 7384的由来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所以国人将这两个年龄相当重视,能够活到圣人的年龄就心满意内足了。但是后容来把这两个年龄说成一个“槛”,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实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寿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有人说过了七十三,就得到八十四才是另一个“槛”,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虽然上面说没有科学依据,但我还是相信的。我的外公仙逝时他离84岁生日,还差13天。传到民间的一些东西,我是比较相信的。偏方治大病嘛
⑹ 73 84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话出自那里 有典故吗
这句话是中国的俗语,没有具体可考的出处,典故和孔子孟子有关。
孔子享年73岁,内孟子享年84岁。 所以在我国古代文人的意识中就认为大圣人才活了这么久,自己又怎么能超过他们呢?就有了这么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俗语。其实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寿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容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⑺ 73 84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话出自那里 有典故吗 求大神帮助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 所以国人将这两个年龄相当重视,能够版活到圣人的年龄就心满意权足了。但是后来把这两个年龄说成一个“槛”,说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实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平均寿命,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 有人说过了七十三,就得到八十四才是另一个“槛”,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⑻ 七十三八十四是历史上哪俩人
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逝于公元前四七版九年,周岁为权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逝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
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去世的,孟子是八十四岁去世的。
⑼ 哪两位历史名人分别是73岁和84岁去世的
我国流传着这样一来句古自语:“73 84,阎王不叫自己去。”这句话不知道有什么科学道理还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从古至今73 84死去的人还真的不少,古代的孔子是在73岁、孟子是在84岁去世的。毛泽东主席是84岁逝世的,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都不会磨灭的人物,他们的死是有充分的代表性的,普通百姓在73岁和84岁去世的也不少,只是没有人统计这个数字,好像这两个坎在人的生命中是难以逾越的,但是一旦逾越过这其中的一个坎就能多活好几年。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也未可知。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是受人尊敬的教皇,人们祈祷他健康长寿,但是他也没有抵挡住阎王的诱惑,刚一开春,就在84岁这一年离开了人世。我想这也许是巧合,但是我更相信这是天意。所以说,对于每一个到了73或是84的人,不得不生活得更加小心和仔细,别叫阎王把你叫走。
如果到了这个年纪,一般算命的都叫你买黄鳝或甲鱼这样有灵性的放生,还要吃鲤鱼,不过只能吃一面,在把剩的鲤鱼放河里,有鲤鱼跳龙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