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赣江历史人物

赣江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21-02-27 22:23:37

㈠ 江西石城名人、名水、名篇有哪些呢刚注册,钱不多,大家请多帮帮呀

江西石城境内,人类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阳县,先后属庐陵郡、南康郡。晋太康五年(公元284 年),改名陂阳县,属南康郡。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设场,以境内“四面环山,耸峙如城”得名石城场。南唐保大 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场为石城县。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属虔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属赣州。元元贞元年(1295年)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1914年属赣南道。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1933年8月16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龙岗、大由、珠坑、洋地、罗家及瑞金的日东、湖陂,宁化的淮阳(淮土)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县委驻横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属瑞金专区,县政府驻琴江镇。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9月以后,先后属赣州专区、赣南行政区、赣州地区,1999年撤区改市,属赣州市至今。

赣江源漂流号称“千里赣江第一漂”,为亚洲最刺激的漂流!位于江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赣江源漂流刺激、惊险、安全,野趣横生。漂流景区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单位,全国罕见,有天然氧吧之称!
赣江源漂流全长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湾80几个,险滩56个,水潭22个。漂流河段两岸绿影婆娑、层峦叠嶂、怪石嶙峋、飞瀑流泉;河滩水流湍急,浪花飞溅;深潭水色清碧,波光悠悠,倒影如画。
赣江源仙人谷漂流途径“仙人谷”、“鲤鱼跃龙门”、“三叠泉”、“金龙潭”、“七里荷塘”等40多个天然景点,令您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通天寨位于距县城东南6公里处的大畲村境内,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交相辉映。通天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在15.5—17.9℃左右,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进同志考察后认为:全国只有通天寨见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是一处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

石城白莲、烟叶享誉全国,是著名的通心白莲和优质烤烟基地县,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和“中国烟叶之乡”。以脐橙、牛心柿为主的果业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动物118种,中药材138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8%,活立木蓄积量262万立方米,尤其以毛竹丰产林、油茶林、松脂林等发展较快。
石城物产充裕,资源独厚,已探明有钽、铌、钨、锡、铁、稀土、花岗岩、高岭土等10多种矿产。龙岗砚石享誉中外,所制“龙砚”历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工业方面有化工、广播电子、轴瓦、矿山设备制造、纺织器材、南金纸、重纸、印刷等。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白莲系列绿色食品(通心白莲、莲子奶糊、白莲慧仁糊、白莲速溶粉、维他莲子奶、营养莲子片、蜂蜜莲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陈茶、客家酒娘荣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奖。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罗荣桓、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000余名。经历过红军攻克红石寨、石城阻击战、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革命文物和遗址非常丰富。现保存完好的有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红家垄红四军军部旧址,虎尾坑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第五次反围剿时李猎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攻克红石寨旧址。
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闽粤通衢”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
石城远自秦汉就有少量的中原汉人迁入,唐宋时期,南迁的中原汉人大量徙居石城,与当地土著一道共同开发了闭塞而荒寞的石城,创造了早期的石城客家文化,在石城这块土地上促使了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使石城成了客家人的摇篮地。

石城最早土著居民

秦统一中国以前,南国并无汉人居住,而生活在闽、粤、赣、湘等南部中国广大土地的是些什么人呢?明邝露著《赤雅》云:“徭名輋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之南,穷极岭海,逶遇巴蜀,蓝胡盘候四姓盘居多。”《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輋当作畲,实录谓之畲蛮。”李调元《斋琐录》云:“輋音斜,耕山岳之地曰輋”。民国卅八年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考》“江西輋族考”中云:“夫輋即苗即徭也。”又云:“畲徭当以广东东部为最多,其先世民族实为山越。”近人徐松石著《粤江流域人民史》广东畲人节载云:“畲徭即古代所谓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现仍有许多輋字地名。……所以在广东区域内所谓旧越人或先来之土著当系輋徭部族。”闽顺昌县志云:“徭人以盘篮雷为姓,楚粤为盛,闽中山溪高深处有之,俗曰畲客,此足证明广东之畲民向东移徙而入闽。”广东畲民入闽且同时入赣。《王文成公全书》请立崇义县治疏云:“其初畲贼原系广东流来,先年奉巡抚都御史金泽行令安插于址。”此足证明粤境畲民由东北迁徙而入赣。輋民来赣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又云:“明以前难为确定之论断,在明代则为自广东移徙而来。輋徭即古代山越,在广东东部散处最广。”通志稿又云:“輋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则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种之勤,其情殊可悯焉。”守仁和邢绚韵诗云:“处处山田尽入輋,可怜黎庶半无家”。輋民与当地居民争地矛盾日趋尖锐,不时发生角斗,多有死伤。至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派重兵 “痛剿”后“其势大衰”,此“畲徭之患”始得解除。幸存畲民只能紧缩深山,并往闽粤山区迁徙,赣境内畲民几乎绝迹。
石城地处武夷山区,与福建省仅一山这隔,山那面的长汀、宁化自古以来均有畲民居住,睦邻地区相互迁徙也是常事。在石城大山中亦曾居住过季节性的“广东畲客”。所以石城虽不是古代畲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但也有过闽、粤畲民迁入相土而居。石城许多古地名中都有带畲字的,如温家畲、杨畲、下畲、大畲等等,这些带“畲”字的地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一律毗连着高山大邻,畲民真乃山民也。

有资料证明,现石城境内亦有蓝、雷两姓畲族居民,但这两姓畲民并非原石邑土著畲民,均为南迁之畲民。据横江桃溪《汝南蓝氏五修族谱》载:“畲族起自太昊,居巴州蓝田,遂以国为氏。”裔孙宦籍江南,分徙临川、安福、吉州、虔州、泉州、邵武、建宁、上杭、宁化、清流等地,宋代迁石城张坊。明末,六五裔孙从清流次第迁居石城乌石头,陶溪、丹阳、大埠等处。现有蓝姓畲民近百户600余人。又据小姑秋树《冯翊雷氏家谱》载:雷氏得姓予以古诸侯之国为氏,始祖宪公为陕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陕西冯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阎公因避朱泚乱徙迁豫章。孙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抚州白水障,再迁宁化。裔孙显吾讳承朝于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迁石邑礼上里之溪子口。今雷姓畲民80多户500余人。石城蓝、雷两姓都是1985年才批准为畲族族属的。他们均不是邑境的土著先民,而是古代南迁的中原人。其语言、衣饰与风俗均与当地人无异。
早在秦汉前,石城这块远离官府治所的寂寞封闭式山区可谓待开发的处女地、人迹罕至,林木葱郁,溪河交错,真乃山清水秀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天下置三十六郡,江西境内属九江郡。据北宋《太平环宇记》称:秦始皇为了修阿房宫,把原六国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近定居于兴国的上洛山区,这就是世称的“木客”。还有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的镇守岭南的五十万大军(谪徒),任嚣、赵佗率领的增援秦军的四五万楼船水师都是最早进入南国的中原汉人。后来赵佗被派作龙川令(今江西遂川)。还有为了使戌卒安心南国,“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些新组合的秦官兵小家庭大部分留籍赣南。汉时,朝廷曾两次派官兵出守梅岭,筑寨修城,秦汉两代的官兵成了开发和留籍赣南的最早中原汉人。而最早进入石城的中原汉人是些什么人呢?惜尚未发现文字记载,仅有清乾隆乙丑《石城县志》一小段文字云:“秦末刘瑶英,随父华家其上(指城东五里琉璃山,今名仙姑岭)”。此刘氏父女是有名有姓的最早见于文传的石邑居民。当然此刘氏父女究竟是属中原避乱而来的百姓、抑是属上述官员眷属,时越二千余年,确乎无以稽考。
石城历代移民概况
西晋末年,政治腐败,且民族矛盾上升,招致“五湖乱华”,史称“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举国上下一片慌乱。导致大批士族和百姓随文南迁。这次中原汉人南迁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前后历时几个世纪。进入江、浙后,继续南移。其中很大一部分进入江西,而后溯赣江而上,有的沿途滞留,部分进入赣南,小部分又往闽粤继续迁徙。如《包氏续修宗谱》载:“宗远公事西晋为郎中,怀帝永嘉末,中原浊乱,五湖杂霸,闻元帝即位于金陵,遂挈妻帑家于江右丹阳。”《温氏族谱》载:“五湖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龙岗《巫氏房谱》载:“东晋末始,暹公由平阳避乱兖州,转徙入闽。”《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谱》载: “晋怀帝五年(311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县,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晋义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迁徙南康郡揭阳县石鼓逯速。今本邑长上里磜脑。与吴恭葆同居,后移居南桥岭(磜脑与南桥岭均在现石城小松镇辖区内,笔者注)。”此郑、吴两家均应属晋代第一批人口大迁移之中原汉人。
自晋历南北朝随唐五代前后五个多世纪,中原大江南北,或举族、或分散、或长驱、或近徙、移民们断断续续,自北而南,四处播迁。特别是唐僖宗朝北方发生了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起义军众至百万,席卷大江南北,导致发生了历史上第二次人口大迁移。这次延续一百多年的大迁徙直至五代末北宋初。在现存的谱牒碑记中均留有文字记载:“唐僖宗时,温钢宝避黄巢之乱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宁化县石壁乡”(《温氏族谱》)“唐博士十五郎,公因黄巢之乱,唐乾符乙未由洪洲避居石城乌都陀。”(蜀口《许氏十修族谱》)。“因避黄巢乱率男而来(唐十五郎杜氏墓志)”,“乾符甲午(874年)避黄巢之乱移宁化石壁葛藤村)《罗氏闽赣联修族谱》)。”“值南唐之乱,瑗自宁都万田背村徙居石邑下之温坊(《耸冈石田温氏八修》)。”这些避乱南迁的中原汉人进入江西境内者多数逆赣江而上,沿途滞留,部分进入赣南,少数进入闽、粤。据石城郑、胡、温、徐、赖、许、廖、罗、高、熊、毕、巫等姓氏族谱所载,唐五代时期,先后进入石城境内居住过的姓氏计有温、郑、吴、黄、陈、刘、赖、李、王、张、廖、许、邓、何、罗、谢、曾、周、杨、朱、连、白、钱、袁、方、赵、蔡、黎、官、巫、康、卢、冯、彭、邹、宋、江、余、程、范、崔、傅、徐、胡、高、熊、毕、钟等四十八姓。
八十年代初全县地名普查中还发现了杜、花、鄢、洪、汤、金、联、雷、蓝等姓居民开建的村落。诚然还有不少其他外迁的姓氏已难以考证清楚了。在上述五十多种姓氏中留下后裔在石城的只有郑、赖、胡、温、许、廖、徐、罗、高、熊、毕、巫十二种姓氏,其余几十种姓氏的居民均已外迁他乡。
这些进入石城境内的移民们依山傍水、择地建房,据县地名谱查资料,现有居民点中,属晋代建者仍保留5处,随代建者1处,唐代建者40处,五代建者8处,计54处。一千三百多年来,社会已历沦桑之变,人口迁徙又何其频繁,作为居民点不断新建、扩建、迁建,或者废弃荒败而至堙没是常理之中的事,不难推断,当时实际的居民点远远要超过这个统计数字。
据族谱载,宋代迁入石城境内居住的姓氏计有温、黄、陈、刘、赖、李、王、张、廖、许、邓、何、罗、吴、谢、曾、周、杨、朱、康、邱、胡、宋、郑、熊、徐、伊、巫、池、毛、了、孟、江、应、段、聂、郡、吕、向奚、汉、曹、余、叶、官、孙、邹、金、钟、肖、崔、魏、管、沈、赵、雷、姜、章、潘、卢、钱、田、秦、孔、白、戚、容、郭、童、蔡、龚,过等70余姓,其中多数姓氏的居民陆续外迁,留下裔孙至今天只有其中的30个姓氏,即:温、黄、陈、刘、赖、宋、郭、杨、朱、邓、熊、邱、吴、童、龚、魏、何、张、郑、胡、许、廖、徐、罗、高、毕、巫、潘、蔡等姓。

元代迁入邑境的新增姓氏有:周、范、曾等姓。

现存的居民点中属宋代建的有95处,元代建的65处。

明代,特别是明季江南很不太平。明末清初战事频繁,人口迁徙幅度很大,导致了历史上的第四次人口大迁移。明代新迁入的姓氏有:蓝、严、吉、尹、雷、董、饶、谢、阮、伊、傅、孔、巫、姜、程、施、危、白、肖、容、汪、宁、连、池、蒋、任、上官、顾、沈、伍、包、聂、柯、过、赵、夏等30余种姓氏。这些移民中有半数以上是由福建宁化、清流和江西宁都等地迁入的,现存的居民点中属明代的有505处。

清政权巩固以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农业生产和人口发展的政策,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流迁。清道光《石城县志》载:“康熙五十二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载滋生人丁 2279丁,女姓554人,遵恩诏永不加赋(其妇女于乾隆十一年,人丁于乾隆三十七年先后奉文停止编审)。”又载:“自乾隆三十六年编审后见在人丁不啻数十倍。”这些奖励政策的实行,促使了人们往宜于农业开发之地迁移,石城地处山区,宜垦地多,故一时人口骤增。顺治十三年(1656年)石城县总人口为 3420人,至道光元年(1820年),总人口上升为184959人,净增了50多倍。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后不久,又举兵西征北伐。短短几年时间,几乎大半个中国闹得沸沸扬扬,大江南北战争纷起。为避兵乱,寻求安全之处,江南地区开始人口大迁徙。石城为闽赣交界处的边远山区,对省、府、州治所来说均属边远山区,相对来说有如一座避风港湾,属可藏可进之地,故四方移民再次云集此地,人口迅速膨胀。咸丰同治年间,石城县在籍人口达22万余人,比一百多年以后的1985年的人口数还多出一千多人。清代新增姓氏有翁、游、武、夏等姓。清代新建的居民点达1091处,占现今居民点总数的一半以上。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近四十年间,战火连年,民不聊生,社会很不安宁,县际间人口迁移频繁不已,期间新增姓氏有:洪、丰、龙、宗、皮、俞、喻、梅、文、韩、官、鄢、曹、毛、章、方、匡、阎、管、左、慕、向、况、阴等20余姓,新建居民点100余处。

从晋至清末的十五个世纪一千五百余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五次规模较大的延续时间长的人口大迁移。纵观中国历史,古代战场主要在北方,在中原地区,在河洛地区。相对来说,南方较为安定,人口密度较小,可开垦地之多,对移民的可容量大,故历次移民总是自北向南,而其中部分移民是从中原地区入江西、再往福建、南下广东、再往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有的径往海外。流迁方式多以举家群体为主,逐段南移,有的沿途滞留,真正抵南疆者总在少数。这些长途跋涉的迁徙者们在长达数百数千公里的道路上留下了断断续续的足迹。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和沿途学到的先进工具和技术,带来了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中原河洛文化,和当地的“土著”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共同的智慧,用披荆斩棘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创造了客家区域和整个南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一枝最优秀的民系——客家民系。

石城客家民系的摇篮

唐末至宋末的两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使闽赣交界处的宁都,石城、宁化等地成为移民们的集结地中转站,大量移民的迁入加速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就石城来说,宋代是一个比较安定的朝代,社会中兴,人才辈出。石城的主要姓氏均已迁入定居,居民点的主要格局已经形成。在几个世纪的共同经济生活,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过去的中原汉人比较自然地产生了“变异”,一个新的民系开始产生。当然在当时土客斗争十分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明显的“客家”意识,其实,在唐末至宋末期间,闽赣交界山区以宁都、石城、宁化为中心的周围数十个县份的广阔地区是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发祥地。当然,客家民系的最后完成应是明清时期,是在粤东以梅州为中心的大片土地上。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

从历史的角度讲,北民南迁的确是造成客家民系形成的先决条件,客家民系仅属其中之一。就闽、粤、赣之省交界的山区中形成的客家人来说也是有时限和地域的差别。从移民的先后次序来说,自晋末至唐宋,移民们是在赣州北部结集,尤其以宁都石城为中心,而后翻过武夷山在福建省长汀、建宁、宁化一带结集,尤其以宁化石壁为中心。几个世纪之后,宋末至元明时期又大量往粤东迁徙,形成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区域。从明代起,客家人又往广西、云南、四川等省迁移,并向赣东南部倒流,以致形成今天大陆的客家人的分布格局。从清代起,闽粤客家人出海谋生,开始向海外诸国发展。
唐末,大量南下北民进入石城境内居住,形成众多的村落。由于石城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当地居民的保守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一种自卫的排外性,故新来的流寓们只得所辟基址,建房造田,形成新的居民点。历史的沉积使石城的居民点大都以同姓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数姓混居的少,有的数百上千人的大村庄几无杂姓,久为一姓之地。圩镇另外,号称“百家姓”。从已查谱牒资料可知石城在唐代当有48种姓氏以上,而民间自古流传至今的汤、花、鄢、洪等古姓,空剩开基肇建的地名,而肇基者的后裔已不知何处去了。可以推断唐代石邑居民最少有50余种。唐代的石城仅是“汤”的建置,为虔化县辖境,史无人口记载。宋代,大量的移民继续往石邑境内迁入,据《赣石城县志》载:南宋宝庆年间石城总户数为16214户,男丁36746丁,总人口数当在8万以上,已当于石城县1948年的人口水平。当时,全县有主户13879户,客户2335户,至客户之比约为6:1。从至客户比例看,主户已占绝大多数,说明先来的移民已成土著,绝大多数已有田产,这样石邑居民就有了相当程度的稳定性,长住户已占绝对优势、宋末以前所建村落至今还存在150多处,可以说条件较好的地方都已经得到开发,建立了居民点。
移民的迁入加速了石城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据考证,唐末在石城已有圩场之设。手工业也开始发展,闻名中外的横江造纸起源于南宋,在洋地七岭等地已建有不少纸槽。80年代初,在丰山发现晚唐五代古窑址,发掘多件古陶器。县内还出土多件唐五代陶盂、陶壶、陶罐等文物,这些都是中原文化早期传入的史证。
石城地避人稀,是个穷小县,统治力量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且据县志载,自宋及清,还出现过一些关心民间疾苦的“清正廉明”的县官。与通都大邑比较,石城县较为平静安定,故历代移民在石城中转的多。
石城既为纯客住县,素有移民定居之传统,争平排外性较弱,易于客寓。
石城,毕竟是边远山区,战乱年代可作“避风港湾”而安全栖身,战乱过后的和平时期,迁移者们就嫌石城闭塞和狭小了,甚至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又得举家继续迁徙。客家人的迁移真是漫长而无止境。

㈡ 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㈢ 赣州有什么风景、历史人物

文化名人高行健 1940年出生于赣州,祖籍泰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
钟绍京(659~746)唐代书法家,字可大,兴国县清德乡人,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又是江南第一个宰相。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钟绍京与书法名帖灵飞经,《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为唐钟绍京书。钟书学二王、褚、薛,在当时是享有盛名的书家,《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县人。所著传记如《大铁椎传》、《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等,文笔简练,叙事如绘。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宁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宁都县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李宜青,字荆山,宁都县琳池人,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

㈣ 我想知道江西为什么没出过皇帝

江西从实际上是出现过一个皇帝的,只是这个皇帝属于农民起义的,而且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没有被记载,他的名字叫操师乞。

朝廷下令讨伐,起义军覆灭

隋炀帝立刻命令他身边的侍卫兵带兵讨伐操师乞,而这一次出兵的人是一个在战场上有很多战士经验的将军,他丰富的作战经验用来对付这群农民起义军的时候那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操师乞身先士卒,位于队伍的最前线被隋军地公建设中之后就倒地身亡了。在抄失其起义失败之后,隋朝在两年过后就灭亡了,迎来了唐朝,而自此之后,江西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皇帝了。
虽然江西这个地方没有出过多少皇帝,但是江西省出过很多的文人才子,比如欧阳修,王安石,陶渊明,这些我们都非常佩服的,在文学上有巨大贡献的人都是出自江西。所以即便是这个地方没有出现过皇帝,那又怎么样呢?这些文人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文学知识是非常宝贵的,至今仍被我们传诵。

㈤ 历史上哪些名人是九江人

1、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江万里

初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南宋爱国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隽颖异,年轻有文名,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为官40余年,历官91任,也曾坐事闲废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

咸淳九年(1273年)予祠。元兵至,为游骑所执,后伺机脱归。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兵破饶州,江万里率子江镐等投水殉国。著有《宣政杂录》。

3、陶渊明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4、雷发达

字明所,南康府建昌县梅棠乡新庄(今江西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归葬金陵。他是清初宫廷“样式房”的掌案(总设计师),世称“样式雷”,被誉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

清代初年,雷发达与堂兄雷发宣,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雷发达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工程营造录》等著作。

5、余玠

字义夫,别号隐樵。南宋末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官至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分宁县汤桥乡长茅村人(江西修水县黄沙镇瑶村村),侨居蕲州(今湖北蕲春)。

余玠少为白鹿洞诸生,后投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余玠受任于南宋危难之际,竭力经营巴蜀,为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杰出贡献。

㈥ 赣州的历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分五军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九江郡,赣南有行政建制县始于此。

2、两汉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南壄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隶之;同时增设赣县、雩都二县,赣县筑城于益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史称新莽(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三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县改为南野县,赣县、雩都、南野三县仍属豫章郡。兴平元年(194),孙策据江南,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县、雩都、南野三县隶之。

3、三国

吴·嘉禾五年(236),分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始于此;析赣县置平阳,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东北白鹿营地置阳都;后析阳都的陂阳地置陂阳,不久又改名为揭阳。庐陵南部都尉领七县:赣县、雩都、南野、南安、平阳、阳都、揭阳。

4、两晋隋唐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晋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晋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

晋太康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辖赣县、雩都、南康、宁都4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沿袭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佑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5、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

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6、两宋元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

大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7、清史民国

清顺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省直接下辖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赣南道,省直接辖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行政督察专署驻赣县。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行政督察专署驻宁都。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驻大余,后迁赣县,辖11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赣县;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

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昌,随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国民党的江西省政府南迁赣县。不久国民党在赣州的统治随着人民解放军攻克整个赣南而宣告结束。

在1929至1934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赣州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宁都专区,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专区划入);赣州专区领11县(市):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专区。

1949年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区,同时撤销赣州专区,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恢复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4年南康、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6月,赣州开发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2014年7月,赣州开发区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南康区三江乡的解胜、博罗、筱坝三个行政村划归潭东镇管辖。南康区潭口镇的下坝、金塘、台头、村头四个行政村划归南康区龙岭镇管辖。潭东镇、潭口镇划归章贡区管辖。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

(6)赣江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赣州的部分历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㈦ 赣县历史风云人物战争时期赣南地区有哪些有故事的名

赣县,江西省赣州市辖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环绕赣州专市区,“千里赣属江第一县”,“中国板鸭之乡”,城区是省级文明城市。[1]
赣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另有一说,因二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
赣县是客家文明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集散地之一,境内通行客家语(于桂片)[2-3] 。
赣县城区距赣州老城区仅5公里,105国道、323国道、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呈十字形贯穿县境;梅林大桥横架贡江。境内有白鹭客家民居群、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晋朝储君庙、清朝文昌阁、人民广场、客家文化城等人文景观,以及狮子岩、金鸡洞、燕子岩、大小湖州、道士庄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

㈧ 江西的历史

江西历史

名称由来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秦汉
秦始皇统一之后,设立九江郡(郡治并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寿县),在今江西境内设有7个县。

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从此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下辖 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淦、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今天的南昌、赣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时县城的基址上发展而来。

汉朝豫章郡的属县 县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庐陵 吉安市
彭泽 湖口县
鄱阳 鄱阳县
馀淦 余干县东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赣 赣州市
新淦 樟树市
南城 南城县东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于都县东北
艾 修水县西
安平 安福县东南
海昏 永修县
历陵 德安县东
建成 高安
蠡阳 都昌县西
南野 南康县西南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扬州部。

六朝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

西晋末年,由于永嘉之乱的影响,中原地区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入鄱阳湖周围地区,使得这一带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至南朝时,江西已有大量粮食东运,成为当时南朝粮食主要供应地之一。

隋唐
隋代将州的级别降与郡同,此时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

唐代增加到8州37县,8个州分别为:

洪州
饶州
虔州
吉州
江州
袁州
抚州
信州

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将道增加到15个,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下,这时江西不仅北部鄱阳湖平原及赣江南北通道沿线地区,而且边缘丘陵区带也广泛开发,陆续设置县治。浮梁(今景德镇市)的茶叶、昌南(景德)镇瓷器已为著名商品。

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开辟了穿越大庾岭、南达广州的驿道,赣江开始成为联系岭南和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线路,沿线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赣州),成为商旅汇聚的繁荣都邑。

五代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建都于今扬州),后辖于南唐(建都于今南京)。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军,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元宗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朝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开发的重点地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此后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省份之一。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与江浙大致相仿,明显领先于附近的广东、湖南。

元朝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这时设立的江西行省辖区包括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丰、铅山 2 直隶州以及 48 个县、16 个县级州。

明清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 府,下辖 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朝广东单独设省后,至今江西的边界变化很小。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另外有三位藩王(宁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饶州府(鄱阳)和建昌府(南城)。

明代,南安府(大余)的梅关和赣江仍是是联系广东和长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线路,赣江沿线城市的工商业更为繁荣,除了传统的四大城市以外,樟树镇、吴城镇成为新兴的航运与商业中心。东北部的景德镇和河口镇(铅山)则是著名的手工业中心。 以上四镇,并称为“江西四大镇”。

同时,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较低的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移民,从事小商业或农业。

清朝
清代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军和太平天国反复争夺的地区,因而损失巨大。人口从1853年的2450万人急剧下降到1873年的1770万人。

1861年以后,九江被辟为长江上第一批三个通商口岸(镇江、九江、汉口)之一,作为江西省的门户,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经济中心,名列中国三大茶市(汉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长沙、九江、芜湖、无锡)之一。

1898年,萍乡煤矿大量开采,供汉阳铁厂需要,属于汉冶萍公司,1905年修筑了萍(乡)株(洲)铁路,以方便煤炭外运。不久又利用日资修筑了南浔铁路。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从1917年-1918年开始,赣南的钨矿开始大规模开采,成为江西的主要出口物资。

1926年,9月19日、10月20日和11月7日,蒋介石率北伐军三次进攻南昌,是北伐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消灭孙传芳的主力部队。

国共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
主条目:江西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主条目:国共内战战斗列表
国共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发端于1927年8月1日发生的南昌暴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苏区。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苏区(由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而来,包括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安福)、闽浙赣苏区(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湘鄂赣苏区(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最重要的则是中央苏区,包括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于都、兴国、宁都、会昌、寻乌、黎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称为“红色首都”或“红都”。

1930年-1934年,国民政府对江西苏区进行了5次军事围剿行动,其残酷的两方对战和清洗(包括红军内部清洗和战后政府的清洗)造成人员大量死亡或逃离,使得江西的人口锐减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万人。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个省份。(占共产党方面的17%,国民党方面的2/3)

1934年3月,国民政府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随后推广到全国。此外,每年盛夏,国民政府各机构大批人员从南京前往“夏都”庐山避暑,并在庐山上建立军官训练团等设施。

1936年,经过湖南的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使得江西失去过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东西向的浙赣铁路通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九江口岸开始衰落下来。

㈨ 有哪些冷门但是却值得了解的历史人物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1、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

殷商时期,寒国遗民在江苏临淮一带建立了干国,后来在周朝南迁到了扬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建立了一个囊括今天江西东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区的大国。并为争夺江南霸权,和吴国打了惨烈的百年战争。

当时春秋各国,男子非成年不得从军。而干国特有风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凿下门牙牙齿,相互交换,以为定情信物。

所以吴、干两国战争进行到最激烈时,干国人哪怕幼年童子,也凿下门牙以示成年,从军投入战争,无奈该国无论国力、军力,人才,皆远不是此时汲取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吴国敌手,终被其吞灭

吴国短暂夺取了春秋霸权,又被越国吞灭,干国遗民成为越国子民,混居融合,成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后来江西省境内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统一中原,南征百越后,正式被纳入华夏民族大家庭。而他们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这位上古时代可歌可泣的传奇英雄。

㈩ 有哪些冷门但值得了解的历史人物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1、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

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堪称“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据《周书》记载:“信美容仪,善骑射。”可见,独孤信是一位极其貌美的男子,并且非常善于装扮,经常被众人模仿。

有一个著名的侧帽典故:

某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但打得太晚,为了及时赶回家就快马加鞭,导致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歪了,也没来得及扶正,被路人看到,然后被惊艳到。第二天起,满城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男人。可见,独孤信在当时就是天王级的人物啊!

2、耶律大石:

又被称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西辽开国皇帝,庙号德宗。其原本是辽代贵族,1122年在女真人攻克中京并且皇帝出逃的情况下,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官至太师,随后参与两次击败北宋军队的战争。后终因国力衰弱不敌女真人和北宋的两面夹击而逃往夹山投奔辽天祚帝。

1124年,耶律大石反对天祚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旨意而率领200余人出奔,一年后辽朝灭亡,而耶律大石向西随征随驻,一路上扩兵买马,进入中亚现吉尔吉斯境内建立西辽帝国,建元延庆,称“天?皇帝”,定都叶密丽。并于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此外,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被史学家称之为“一个人的帝国”。

3、郭威:

有几个人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用瓦做馆椁,用纸做丧衣,临入墓之前,当众揭开,遍示百姓,且不用人畜殉葬!陪葬品只要一把征战过的宝剑,要一身穿过的盔甲。

他的名字叫郭威,鲁智深杀郑屠的原型就是从他身上来的。郭威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

郭威虽然能打,但绝不好杀。

面对死守,郭威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攻城,而是筑寨。常思筑寨城南,白文珂筑寨城西,郭威自领中军筑寨城东,城北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两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这不是坐失良机吗?筑寨是干什么?是为了更好的围困?河中城和李守贞早已经是瓮中之鳖了,只需要不断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会迟早耗尽城中的人力粮草,火到猪头烂,到时候自然灭亡。

寒浞,夏朝时期的寒国国君,更是君临华夏大地整整四十年的寒王朝天子,然而一个开国立疆,在位时间如此长久的天下共主,却被历代正统史书活生生抹去,迄今仍然鲜为人知。

寒浞

寒浞又名韩浞、寒漪,出身于东夷伯明氏部族,伯明氏又称寒氏,部族位置位于今山东潍坊寒亭区,是轩辕黄帝之子青阳的后裔。他的始祖寒哀,相传是中国古代发明御马驾车术之人。

因为寒浞一生下来聪明伶俐,父母娇惯溺爱,是个飞鸡走狗的顽劣少年,惹得四邻不满,联名要求族长将他驱逐,这时他大约才十三四岁。寒浞一路流浪,来到此时的天下霸主,有穷国国主后羿的治下。寒浞年轻虽轻,却在政事上才华过人,得到后羿重用。

经过几番激烈政争,武罗、伯因、熊?、?脆龅扔星罟??现爻迹?员缓?范返埂:篝嘟?俟???尽数委任寒浞,自己整日打猎游乐,不恤朝政。

寒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一方面尽力满足后羿的享乐需求,一方面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官民之心,举国外内咸服,后羿的亲信家臣尽数成了他的党羽。

甚至连后羿的妻子纯狐,原本嫁给了乐正后夔,其前夫早死后,后羿杀死其子伯封而强娶之,因此一直对后羿怀着刻骨仇恨,也和野心勃勃的寒浞一拍即合,和他合谋夺位大计。

某日后羿游猎将归,寒浞纠合众臣,正式发难,合力攻杀后羿,并将后羿的尸体烹为肉羹,杀其诸子,尽灭有穷氏族人,自立为寒国国君,又立纯狐为正妃,后来与她生下两个力大无穷的儿子,寒浇和寒殪。这一年,寒浞大约20岁。

而民间传说中的嫦娥这个文学人物,便是以先嫁后夔、再嫁后羿,最后嫁给寒浞的纯狐为历史原型塑造的。有记载纯狐容貌甚美,发色稠黑,光可鉴人,寒浞夺权后,将都城迁回其故乡寒地,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建造了他和嫦娥(纯狐)双宿双飞的宫殿,取名为“广寒宫”,取“寒浞之舍”之意。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台山上观星、占月,依据天象,为寒浞占卜天下大事。

寒浞夺位后,当时的夏朝新帝姒相,同样励精图治,一心想夺回天下共主之位,连续征服淮夷、风夷、黄夷等东夷部族。夏朝和寒国两强的天下之争,一触即发。

经过多年准备,寒浞派寒浇和寒殪出兵,攻灭了夏禹后裔斟灌氏和斟?氏,分封寒浇为过国国主,寒殪为戈国国主,君其旧地;进而又对夏朝发起总攻,历时两年,杀夏帝姒相,尽灭夏氏,仅有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逃走。

此时寒浞约四十岁,正式成为整个华夏大地的共主,以天子之威君临天下。虽然史书上对他之后的事迹记载不详,然而在《莱州府志》记载中,他曾历时二十年之功,在从莱州过西村至寒亭的高岭,修筑了一道海防大堤,迄今仍有遗迹留存。以四千年前的低下生产力,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不可不谓目光长远,造福后世。当然,此举也必然对国力民力有相当消耗,无怪乎留在史册中的寒浞,会一直是个大反派形象了。

君临天下约二十年后,寒浞得知姒少康长大成人、藏匿有仍国的消息后,派寒浇前去抓捕。有仍国阳奉阴违,泄露消息,姒少康逃到有虞国,被该国国主招为女婿,妻以二女,以纶邑为据点,积蓄力量,开始反寒复夏大计。

过了约十五年时间,夏朝故臣伯靡,联络斟灌氏和斟?氏的剩余族人,投奔姒少康,组成夏国复国军,正式起兵;

又过数年,姒少康设下美人计,派女艾潜入寒浞的长子寒浇身边为侍女,为他缝衣洒扫,服侍起居,对其性情和动向了如指掌;而后突然发难,率精锐亲卫突袭寒浇。寒浇仓皇出逃,被姒少康携带猎犬觅得踪迹,被斩身亡。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天问》

不久后,寒浞次子寒殪,也被姒少康派遣的季杼暗杀。趁寒军主帅丧命,群龙无首,夏军趁势收复了过、戈两地,一路攻城伐地,势如破竹,寒国大势已去。

而昔日的天才少年寒浞,此时已是八旬老翁,收到爱子丧命消息,只能老泪纵横,却再无力挥戈征战,部属也纷纷叛变投敌。终被姒少康擒住,处以极刑。姒少康光复夏朝,重登天子之位,即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

相传少康落魄时做了很久厨师,偶然发现粮食放久后产生的浆水甚为甘美,便反复钻研出原始的酿酒术,成为酿酒业的始祖,少康的别称,便是“杜康”。

夏朝建起一座大禹庙,祭祀斟灌氏、斟寻氏等被寒浞杀死的夏禹后裔,在对面建起一座四周用铁链子锁住的寒浞冢,其目的是让寒浞在九泉之下,也要向夏禹子孙赔罪,时隔数千年,当地百姓耳口相传,仍将此地称为“寒王坟”。

寒浞,一个被部族抛弃的流亡少年,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博取天下霸主信任,十六七岁成为一国之相,二十岁便收取群臣百姓之心,夺取国君之位。

四十岁时,父子三人戮力同心攻灭强敌,结束持续五十余年的天下二分局面,成为天下之主。为君王六十年,为天子四十载,并有修筑海防大堤,造福当时后世的政绩。陈胜吴广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上古英雄梦,在寒浞的传奇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却只因自己寿命太长、年事已高,无力应对反叛,因此兵败国灭,更兼身遭极刑,不得不算历史的一大遗憾,而他君临天下的四十年,不被强调正统的后世儒家和史家承认,而宁可掩耳盗铃地搞出“四十载无王”的大空窗。仅仅是寒国遗民将寒水改称浞河,直至今日,作为他在这世间的仅存遗迹。

因为寒浞的故主后羿、后羿之妻嫦娥都成了后世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堂堂寒朝天子寒浞,便只能扮演故事中的大反派,成为一个迫害男女主角的卑鄙小人了。又有几人了解真实历史的后羿之妻纯狐,和他早有私情,并在寒浞夺位中替他帮助甚大呢?

直到今天,又有一些历史学者,主张“后羿”和“寒浞”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在和夏王朝长达数十年的征服与被征服战争中,无形中也促进东夷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各方面交流,对中华文明史在曙光时代的发展,也同样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寒国灭亡后,其族人一路南迁,上古时,寒又写作“干”,徐州的寒山,苏州的寒山,江西的赣江和余干,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也是这些地名得名的由来。

殷商时期,寒国遗民在江苏临淮一带建立了干国,后来在周朝南迁到了扬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建立了一个囊括今天江西东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区的大国。并为争夺江南霸权,和吴国打了惨烈的百年战争。

当时春秋各国,男子非成年不得从军。而干国特有风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凿下门牙牙齿,相互交换,以为定情信物。

所以吴、干两国战争进行到最激烈时,干国人哪怕幼年童子,也凿下门牙以示成年,从军投入战争,无奈该国无论国力、军力,人才,皆远不是此时汲取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吴国敌手,终被其吞灭

吴国短暂夺取了春秋霸权,又被越国吞灭,干国遗民成为越国子民,混居融合,成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后来江西省境内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统一中原,南征百越后,正式被纳入华夏民族大家庭。而他们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这位上古时代可歌可泣的传奇英雄。

阅读全文

与赣江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