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喝酒的故事

历史喝酒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7 22:18:05

㈠ 关于酒的历史故事

1、鲁酒薄而邯郸围

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说的是楚宣王会见诸候,鲁国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宣王甚怒。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份了。

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发兵与齐国攻鲁国。齐国的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会帮助赵国,这次楚国有求,便不必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赵国的邯郸因为鲁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

2、清圣浊贤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 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贤浊圣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

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辩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 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3、杯酒释兵权

这则故事说的是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耽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在969年, 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4、鸿门宴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队,刘邦先破咸阳(秦始皇的都城) ,但刘邦兵力不及项羽,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击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季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拨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壁一双,并向大将军(亚父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收下。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却拨剑将玉斗撞碎。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

5、文君当垆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有一富家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因爱慕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和文君私奔到四川成都,因家徒四壁立,文君家开始又不予资助,两人到临邛,尽卖其车骑后,买了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也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妇爱情坚贞不逾的佳话。历史上临邛也成为酿酒之乡,名酒辈出。文君酒成为历史名酒,唐代罗隐的<桃花>>诗曰:'数枝艳拂文君酒,'传说中还有'文君井',陆游<文君井>>诗曰:'落魄西州泥酒杯, 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

㈡ 我国传统文化中喝酒误事,坏事的故事有哪些

本篇并并非探究中国酒文化的渊源,开篇的内容只是一个引子。下边将转入本篇正题——《三国演义》醉酒误事Top10。

饮酒虽然可以烘托气氛,沟通感情。但是假如没有节制,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轻则使大家扫兴,重则误事……

《三国演义》中涉及到酒的段落不少,其中因饮酒而发生的事件有喜有悲。这里我们只列举悲剧部分,并根据所误之事大小等指标排个顺序。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大虾批评指正。

第十名——刘备醉酒害黄忠

刘备为了给两位义弟报仇雪恨,亲率大军讨伐东吴。起初战况十分顺利,关兴、张苞更是屡立战功,刘备失口说道——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摘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导致黄汉升赌气出战,最终战死沙场。

醉酒指数:3 喝没喝酒演义中并未具体说明,但刘备因饮酒而语失的可能性很大
误事指数:9 致使黄忠擅自出兵,最终战死沙场
影响局势指数:4 对后来火烧连营略有影响
综合指数:16

第九名——曹操醉酒斩刘馥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八十三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对东吴虎视眈眈。自从得了连环计之后,曹操更加感觉到胜券在握。于是大摆酒宴。酒到兴处,提槊赋诗。众人闻后大加赞扬。只有刘馥唱反调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摘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这句话不吉利。曹操酒醉误杀刘馥。

醉酒指数:9 一直到转天才醒过来
误事指数:8 错杀忠臣
影响局势指数:1 对后来的战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综合指数:18

第八名——张松醉酒泄天机

刘备采纳庞统中策欲取西川,发书刘璋假意回荆州。不想张松却信以为真便给刘备修书一封——松昨进言于皇叔,并无虚谬,何乃迟迟不发?逆取顺守,古人所贵。今大事已在把握之中,何故欲弃此而回荆州乎?使松闻之,如有所失。书呈到日,疾速进兵。松当为内应,万勿自误!(摘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不巧他的哥哥张肃来了,兄弟二人推杯换盏之间书信从张松的袖子里掉到地上,被张肃从人拾得。后献于刘璋,张松毙命。

醉酒指数:4 是否喝醉不好说
误事指数:9 如此重要的信件竟然遗失,使自己丢了性命
影响局势指数:5 对后面局势应该有些影响,至少西蜀失去一位智商很高的内应
综合指数:18

第七名——刘备醉酒吐真言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力劝其不可废长立幼。蔡夫人闻言记恨在心。不想玄德多饮几杯之后竟然失口说道——“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摘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导致后来蔡氏兄弟欲杀之而后快。刘表也就睁一眼闭一只眼了。若不是的卢的弹跳力恐怕真的要命丧黄泉了。

醉酒指数:5 没有大醉
误事指数:8 酒后所说令刘表心存忌惮,促使蔡氏兄弟采取了行动,险些丢了性命
影响局势指数:8 后来蔡氏将荆州拱手让与曹操恐怕也和这件事有些关系
综合指数:21

第六名——陈鲍醉酒祭龙旗

赵云取了桂阳之后,赵范玉以其嫂相许,被子龙断言拒绝,子龙愤怒出城。赵范怀恨在心,派陈应、鲍隆二将前来诈降——赵云佯喜,置酒与二人痛饮。二人大醉,云乃缚于帐中,擒其手下人问之,果是诈降……将降将陈、鲍二人当时斩了。(摘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醉酒指数:10 一直到死也没醒过来
误事指数:6 诈降之计失败速度加快,即便他们不喝醉诈降之计也不可能成功。
影响局势指数:7 赵云将计就计使得桂阳之战未损一兵一卒
综合指数:23

第五名——典韦醉酒丢双戟

曹操轻易得了宛城,竟染指降将张绣之婶。张绣忍无可忍,欲图曹操,却畏惧典韦之勇。便派遣胡车儿将典韦灌醉,偷了他的双戟。待到张绣杀到——操始着忙,急唤典韦。韦方醉卧,睡梦中听得金鼓喊杀之声,便跳起身来,却寻不见了双戟。时敌兵已到辕门,韦急掣步卒腰刀在手。(摘自《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醉酒指数:7 曹操喊他居然没醒,后来被震耳的喊杀声吵醒
误事指数:8 因醉酒丢了双戟,使战斗力大打折扣,进而丢了性命
影响局势指数:9 若不失双戟,张绣未必能采取行动,至少不至于丢了性命
综合指数:24

第四名——张飞醉酒失徐州

刘备奉诏讨伐袁术,命张飞镇守徐州。不想张飞聚众豪饮,还强灌不胜酒力的曹豹,曹豹想借吕布的面子,反而激怒了张飞,白白吃了一顿板子。之后——曹豹回去,深恨张飞,连夜差人赍书一封,径投小沛见吕布,备说张飞无礼;且云: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飞醉,引兵来袭徐州,不可错此机会。(摘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豹做内应,吕布情趣徐州。

醉酒指数:7 醉卧府中,被左右摇醒
误事指数:8.5 因醉酒丢了徐州
影响局势指数:9 使得刘备又得白手起家
综合指数:24.5

第三名——翼德醉酒命呜乎

张飞吩咐范疆、张达二将制办白旗白甲,用于挂孝伐吴。二人请求宽限,被无故的暴打一顿,便起杀心。张飞回去之后——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摘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后被范疆、张达所害。

醉酒指数:9.5 到死只是大叫一声,酒并未醒
误事指数:9 因醉酒丢了性命
影响局势指数:6 动摇了军心,对伐吴不利
综合指数:24.5

第二名——孙权醉酒纵皇叔

刘备到东吴与孙尚香顺利成婚,沉浸在幸福之中不能自拔。赵云依照孔明计策点醒玄德,于是刘备夫妇欲偷返荆州。东吴察觉之后连忙禀报孙权——当日,孙权大醉,左右近侍扶入后堂,文武皆散。比及众官探得玄德、夫人逃遁之时,天色已晚。要报孙权,权醉不醒。及至睡觉,已是五更。次日,孙权闻知走了玄德,急唤文武商议。(摘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刘备因此赢得了时间,顺利返回了荆州。(只是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算到孙权这天会喝醉???)

醉酒指数:9 一直到转天才醒过来
误事指数:9 因醉酒跑了刘备
影响局势指数:9 使得归还荆州之日遥遥无期
综合指数:27

第一名——袁将醉酒失乌巢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粮草不济眼看就撑不住了。曹操依照许攸所献烧敌粮草的计策,向乌巢进发——时淳于琼方与众将饮了酒,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言未已,早被挠钩拖翻……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摘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乌巢粮草被焚,袁军不攻自破。

醉酒指数:9 酒还没全醒过来已经成了阶下囚
误事指数:9 因醉酒先遭羞辱,再丢性命
影响局势指数:10 战争的转折点
综合指数:28...............................

㈢ 历史上喜欢喝酒的名人、伟人都有谁

历史上,喜欢喝酒的名人有酒仙李白、酒怪石曼卿、酒痴刘伶等。
(一)酒仙李白。被封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酒仙”之称。其喝酒后会诗性大发,作诗无数,被称作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有人形容李白是一个为了酒过一生的诗人。早年的李白,喜欢饮酒做诗,以致大名传到京都,被皇帝视为奇人。被征召入京后,李白经常出现在长安街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与“四明狂客”贺知章等人结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忆,“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便是当时的写照。李白爱酒的程度,在他的《将进酒》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示出其宁愿以功名富贵换来美酒,而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消万古愁”,更是表现出对酒的依恋。李白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咏酒的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可见一斑。当贺知章与李白饮酒之时,成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世美言,贺知章赞美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酒仙大名,由此流传百世。
(二)酒怪石曼卿。北宋时期大理寺丞石曼卿,以其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被称为北宋“三豪”。但其嗜酒的名气一点不亚于其歌赋。史记石曼卿“性豪放,读书通大略,不专治章句,慕古人奇节伟行和非常之功,嗜酒,喜狂饮”。相传宋仁宗爱其才而劝其戒酒,后竟酗酒成病,中年早卒,享年47岁。宋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记载石曼卿“饮酒过人,有 刘潜者,亦志义之士也,常与曼卿为酒敌。闻京师沙行王氏 新开酒楼,遂往造焉,对饮终日,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传王氏酒楼有二酒仙来饮。” 清丘逢甲《游罗浮》诗之八评价石曼卿“住世为酒人,出世为酒仙。”石曼卿也有“酒仙”之誉,时人称其酒怪。 (三)酒痴刘伶。刘伶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泰始初年,刘伶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但因其竭力提倡无为而治,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刘伶不愿继续做官,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而罢。在《刘伶与酒》中,记述刘伶好老庄之学,在生活上不拘礼法,饮酒为常,甚至达到了病酒的境地,纵酒放达,做出了一些超越常理之事。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为惊世骇俗。刘伶所作的《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北宋·司马光记载“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明代于谦的《醉时歌》也称“刘伶好酒世称贤,李白骑鲸飞上天”。刘伶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一生喜欢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㈣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1、吕不韦

吕不韦在赵国邯郸经商,偶然遇到被当作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他觉得奇货可居,便拟定了拿下的方案。先是用酒结识监视子楚的公孙乾,获得与子楚喝酒的机会,偷偷地密谋回国举措。他又通过酒,买通子楚父亲太子安国君的华阳夫人,并认下本不是她生的子楚为亲生子。

眼看子楚回国有期,吕不韦忍痛割爱,借着子楚醉意朦胧,把已怀上他骨血的小妾赵姬献给子楚,换来子楚乘喜承诺:一旦继位,必立赵姬为后。吕不韦见大势已成,设计将公孙乾灌得烂醉如泥,趁夜色带着子楚逃回秦国。子楚登上王位,立赵姬为王后,她生下来的孩子,取名赢政,就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2、孙权借酒试英才

某次他召集部下们喝酒聊天,见鲁肃欲言又止,等到宴席结束后,独留鲁肃坐在榻上继续对饮,等喝到似醉非醉时开始问计。

鲁肃趁着酒兴祥陈时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能除掉,该依据长江之险建国称帝了,然后图谋天下。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找到合适的机会取代了皇帝。

3、越王勾践

按照“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略,勾践下令鼓励人民生育,他想出用酒奖励多生多育者的方法:“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此招果见真效,国力随人力增长而增长,越王勾践决定亲自率兵伐吴。

出师之前,越中父老向勾践献美酒,勾践舍不得独饮,便命人将酒倒在河的上游,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此举出乎将士们的意料,大家痛饮过后士气大振。

4、王恺

西晋时期有两位大官石崇和王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富人,彼此不服气经常斗气,在一次的比斗中王恺被比下去,他开始寻找良策。过了几天,他请宰相王导来家做客。王导出了名的不善喝酒,王恺正是要利用王导的弱点。

王恺上来劝酒,王导没喝,他又叫来女子劝酒,声称王导若不喝,他就杀了劝酒的女子。王导依然不喝。王恺嬉笑着命人把劝酒女子杀掉。一连杀了三个女子,王导都没喝酒。

王恺又叫来第四个女子,挑战王导的定力,说我有的是美女。王导终于忍受不住了,把一杯酒全喝了,再喝就喝的酩酊大醉。王性斩美人劝酒的事不胫而走,石崇听闻也说服了这丧心病狂的。

5、阮籍

阮籍他听说步兵校尉的厨中存着数百斛酒,便主动要求去任职。阮籍生性谨慎,司马昭一直拉拢他并请喝酒,他佯装醉酒,从不发表意见。

阮籍有位漂亮的女儿,司马昭想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每次派员登门求亲,阮籍不便直接拒绝,就天天喝酒,醉得不省人事。求亲的人和醉汉无法沟通,扫兴地回去复命。就这样他连续醉了两个月,司马昭没有办法,儿女婚事只好作罢。

㈤ 喝酒的历史

关于酒的历史故事集锦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商末帝纣,却是一个好色好酒的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 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历的禁酒令。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
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酒,将帽子丢了, 齐桓公为此事感到羞耻,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粮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公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灾民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帽子啊!。

二 箪醪劳师

东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为了实?quot;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复国大略,下令鼓励人民生育,并用酒作为生育的奖品: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越王勾践率兵伐吴,出师前, 越中父老献美酒于勾践,勾践将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一起迎流共饮,士卒士气大振,绍兴现在还有" 投醪河"。
类似的历史故事如<<酒谱>>所载,战国时,秦穆公讨伐晋国,来到河边,秦穆公打算犒劳将士,以鼓舞将士,但酒醪却仅有一钟,有人说,即使只有一粒米,投入河中酿酒,(也可使大家分享),于是秦穆公将这一钟酒倒入河中

㈥ 历史上酒后误事的故事有哪些谢谢。

这种事太多了,典型的就是三国的曹植因为喝酒,被曹朝不信任

㈦ 酒的故事,有谁知道酒的历史,酒的传说,酒字的含义

酒字的抄传说 话说远袭古时代有个人想造一种饮料,日思夜想始终是没有灵感。有一天晚上梦见神仙指点:在明天的酉时你在村子入口处等三个人,分别用这三个人的血和粮食的精华酝酿就会造出特别特别的饮料来! 于是他在第二天的酉时来到神仙指定的地方等:第一个人终于来了,是个秀才。他恳求秀才给他一滴血并说明了原因。秀才看到他很诚恳,于是给了他。第二个是个将军,他用同样的方法去恳求。于是将军也给了他。可是眼看天即将黑了也不见第三个人来,这时看见大树下面有个疯子在那里睡觉,他走上前去问疯子要了一滴血。 回到家之后开始了他的饮料酝酿,没有多长时间终于酿出了可口的饮料。 之后他又想给这种饮料起个名字。由于是用三个人的血做成的他就选了“三点水做偏旁”而且是在酉时取的所以又用“酉”做了部首。于是行成一个字,那就是“酒”字。 故而现在的人在饮酒的时候开始是敬酒“文人的风采”喝到一定的程度之时就会强行对方喝酒,“那就是武将的风采”再到后来,“开始晕头转向,胡说八道。呵呵:不说你也知道:疯子的劲来了。 “ 酒”就是这么来的!!!

㈧ 一些关于古人饮酒的故事,趣事.谢谢

人们在进食时,适当进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如听音乐、行酒令、观看歌舞表演等,能使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进而增加食欲,促进唾液、胃液分泌,以利食物消化吸收,于身心大有裨益。古代人很懂得这一道理,故早有以乐侑食之说。

在我国,宴席间配以音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君王进食时,就以音乐助兴,宴席完后,还要在乐声中将剩下的食物送回厨房。《周礼·天官》中,曾有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率食,以乐彻于造的生动记述。唐时,玄宗与后妃经常在兴庆宫内的龙池,举行宴会招待诸王。席间乐声欢奏,其中明皇喜爱的乐器羯鼓,声音最为高亢,而其它乐音相比之下则有些黯然失色。为此,诗人李商隐写道: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唐时宫廷最有名的歌舞节目为《霓裳羽衣曲》,据说该曲由唐明皇所作,而舞姿则以杨贵妃为最。大诗人白居易说他在元和年间侍候宪宗时,曾经参加昭阳殿里的宴会,非常喜爱这个舞蹈,其诗曰: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一般说来,为了迎合皇帝的好大喜功,宫廷中的侑食之乐,大多是些歌功颂德之作。如明代洪武元年,朱元璋就规定进俎时奏《疑和曲》,撤馔时奏《雍和曲》,到嘉庆年间,朱厚熜则规定有《迎膳曲》、《进膳曲》、《进汤曲》等,其内容单调而陈腐,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

据史记载,唐时宫廷宴会中最为生动有趣的一次歌舞表演,是在公元690年进行的,当时,武则天在登基庆典上大宴群臣,由宫内娃娃剧团于席间进行演出。演员全系皇室子孙,最小的年龄只有4岁。5岁的卫王李范表演了一出《兰陵王》;6岁的楚王李隆基表演了一曲《长命女》;12岁的宋王李成器演出歌舞戏《安公主》;代国公主与寿昌公主对舞了一出《西凉》……娃娃们的精采表演,使盛大的宴会呈现出空前欢乐、活跃的气氛。

曲水流觞是文人饮酒时的一种游戏活动,参与者坐于弯曲的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载体上,随水飘流,飘到谁的面前,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公元353年,书法家王羲之邀约亲友在绍兴兰亭修禊时,共41人参加笔会,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流觞活动后得诗37首,汇为一册名《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并书,这就是名扬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贴》。酒会上传花,在民间也很盛行,据说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所创。欧阳修在江苏扬州任太守时,建造了江南有名的平山堂。每逢夏天,太守常携带宾朋到此宴饮,并专门差人从邵伯湖折取荷花百朵,分插四座。游戏开始时,便命官伎作乐并以花传客,当乐声嘎然而止时,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认罚,必饮酒作诗。这种活动后世称为花会,与我们现在的击鼓传花形式非常相似。

席间投壶也是古人的一种游戏活动,宴会主人设置这一项目,既可使来客多喝些酒,表示自己的盛情,又能增添宴会的欢乐气氛。游戏时,投壶者要把枯木制的无镞箭,投向5--9尺开外的壶口中,以投中多少来决定胜负。投壶前要指定一个司射,其职责如同现在各项比赛的裁判员。投掷完毕,由司射宣布:胜饮不胜者,意思是优胜者让输的一方喝酒,并令奏乐。投壶在春秋晚期已流行于社会,到旧中国时更为盛行,男女可同时坐在一起,边喝酒边投壶。据传汉代的郭舍人在投壶时,能使箭杆投中壶口后反弹到自己手中,再连续投之。晋代有一官家婢女,也精于此道,甚至能隔着屏风投壶,命中率颇高。明代的苏宣父在席前投壶,可背着身子投,百发百中,他还能同时抛出三支箭杆,分别投中三个壶口。其水平之高,可谓神乎其技矣。

行酒令也是民间饮酒时助兴的一种娱乐形式,它始于春秋时代。有些酒令斗智竞巧,很能启迪心智,交融感情。唐代行酒令时喜作对联,出联后如对不上或对得不工稳,则算输,进而罚之以酒。如一人出上联: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另一人乃对: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宋代酒令又多以同偏旁为句,如一人举令说:金银钗钏铺,次一人说:丝绵绸绢纲,另一人则对以鬼魅魍魉魁。清代酒令联语要灵活一些,被誉为网络全书的著名小说《红楼梦》,在第40回中,就描写了鸳鸯三宣牙牌令的趣事。这次酒会不仅太太、小姐丫环们参加了,连大字不识的刘姥姥也对出了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等谐句俚语,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古人还常借助酒兴,边饮酒边吟诗、边绘画,或写字、作曲,曹孟德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画家傅山在微醉中作画;书法家张旭三杯酒后挥毫落纸如云烟;阮籍在饮酒时创作著名的古琴曲《酒狂》……不少文人学士还常在饮酒时自寻乐趣,唐代柳宗元常携壶上山,披发而坐,席地而卧,作山野之饮,写有散文名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至于一些帝王将相,沉迷于花天酒地之中,如《史记》写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欢。这种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完全有悖于饮食娱乐积极、健康的宗旨,只能导致伤身误国,最终落得个可悲下场,为后世所不耻。

㈨ 历史上与酒有关的典故

1.刘伶病酒
刘伶喝酒过多害了酒病,非常口渴想喝酒,于是向妻子要酒。(他)夫人把酒倒掉,摔碎了装酒的瓶子,(夫人)哭着规劝刘伶说:“您喝酒太多,不是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啊!”刘伶说道:“那好吧,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把酒戒掉,请你准备酒肉吧!”夫人说:“就遵从你的意思办。”
(于是),她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认为酒是自己的命根子,一次要喝一斛,喝五斗才能解除酒醒后犹如患病的感觉。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说罢,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儿便醉醺醺的了。
2.杜康造酒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窦苹考据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认为"杜氏本出于刘,累在商为豕韦氏,武王封之于杜,传至杜伯,为宣王所诛,子孙奔晋,遂有杜氏者,士会和言其后也。"杜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如果说酒是杜康所创,那么尧喝的是什么人创造的酒呢?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自不必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庙与像均毁于"十年浩劫"了。据县志记载,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带上供品,到这里来祭祀,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搭台演戏,商贩云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尽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亭。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五彩飞檐,楣上绘着"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古工作者在此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舅区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

3.项庒舞剑
秦朝末年,当是项羽和刘邦还没有为敌,但是因为项羽听说了刘邦的手下曹无伤派人来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的事情,非常不满,当即准率军攻打刘邦。
当时项羽的军队一共有四十万人,而刘邦只有十万人,可以说此时的刘邦危在旦夕。刘邦听从了谋士张良的建议,准备设宴向项羽谢罪。
在宴席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这是一个除去刘邦的好机会,便通过使眼色和向项羽展示自己的玉玦来暗示他除掉刘邦。
但是项羽却始终不为所动,在这种情况下,范增值得偷偷命令项庄借舞剑的机会刺杀刘邦。但是偏向刘邦的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也起身和项庄舞剑来护住刘邦。
最终刘邦在樊哙的帮助下逃离了宴会,致使刺杀失败。
项庄作为项羽麾下的武将一直追随项羽南征北战,最后在乌江边战死,项庄是故楚大将军项燕的第三个孙子,而项羽是项燕的二孙子,项庄跟项羽是兄弟关系,至于是不是同母亲兄弟就历史没有相关记载,也有说法项庄是项羽的堂弟,这兄弟二人都是由叔父项梁带大的。
其家喻户晓之典故——项庄舞剑,项庄舞剑发生在鸿门宴上,其目的是刺杀刘邦,故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说。
项庄的事件主要是在鸿门宴上,当时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要他杀刘邦,有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向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击沛公(即刘邦),把他杀死在坐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班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啦。”项庄进来,上前献酒祝寿。
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那好。”项庄就拔剑起舞,叔父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击沛公;故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传闻项庄是位剑术家,师从项梁,精通多种武艺特别是剑术。

4.越青贡酒
攀岩采药,侠女救国。
被誉为雁荡一绝的灵岩飞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传说吴越两国交战期间,越国有战士患上一种名为“痢寒”的怪病,病情在军营中一度失控。
就在此危机时刻,中华瓯越大地雁荡山一带,出现了一名倾国倾城的侠女,名叫刘青青。
侠女“刘青青”带领乡亲们跋山涉险,飞索攀岩采摘“仙草石斛”。用古法手工酿制了“石斛汤”“石斛酒”送往前线越国军营之中。
将士们喝了青青送来的仙汤,仙酒之后精神大振,在之后的战场上大显神威。
很快就攻破了吴国都城,灭了吴国,一雪越王卧薪尝胆前耻。
越国大战胜利后,将士禀告越王“青青”送“仙汤”“仙酒”的事迹。
越王派人去寻找青青踪迹苦无下落,便发榜赐名“石斛汤”“石斛酒”为“越青贡酒”,列为皇宫御赐珍品,并搜寻瓯地酿造名家按照士兵的描述,重新酿造“越青酒”,为答谢青青及东瓯乡亲们的救国盛情,更亲笔题词 “雁荡仙草救国危,侠女石斛越青贡”。

5.酒池肉林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代的贵族也多酗酒。据现代人分析推测,由于当时的盛酒器具和饮酒器具多为青铜器,其中含有锡,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饮后中毒,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商末帝纣,却是一个好色好酒的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商纣的暴政, 加上酗酒,最终导致商代的灭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发布严历的禁酒令。
以酒误事误国的例子在古代不可胜数,楚恭王与晋国的军队战于鄢陵,楚国打了败战,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为准备下一次战斗,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子反却喝醉了酒,无法前来。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天败我也"。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只得班师回朝。
帝王因酒误事有时也是好事,如齐桓公因为醉酒,将帽子丢了, 齐桓公为此事感到羞耻,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粮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张,打开公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灾民欣喜若狂,当时流传的民谣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一次帽子啊!
6. 汉高祖醉斩白蛇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末期,刘邦(汉高祖)做亭长时,往郦山押送劳工,但在路上,劳工大多在路上死亡,到了丰西泽中,将劳工放走,结果只有十来个壮士愿意跟随刘邦。夜中,刘邦喝醉了酒,令一人前行,前行者回报道,前面有一条大蛇阻挡在路上。请求让我们回来。刘邦正在酒意朦胧之中,似乎什么也不怕,说:是壮师的跟我来,怕什么!由是勇往直前,刘邦挥剑将挡路的大白蛇斩为两段,路开通了,走了数里路,刘邦困了,倒头就睡着了。
谁成想到,有一老妇人出现在蛇被杀死的地方,一直哭,于是有人问哭的原因,老妇人说,有人将我儿子杀死了,有人又问,何以见得你儿子被杀?老妇人说,我的儿子,就是化成为蛇的白帝子, 因挡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斩。后来有人将此事告诉刘邦,刘邦听后暗自高兴,颇为自负。
7.文君当垆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有一富家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因爱慕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和文君私奔到四川成都,因家徒四壁立,文君家开始又不予资助。于是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夫妇爱情坚贞不逾的佳话。历史上临邛也成为酿酒之乡,名酒辈出。文君酒成为历史名酒,唐代罗隐的<<桃花>>诗曰:"数枝艳拂文君酒,"传说中还有"文君井",陆游<<文君井>>诗曰:"落魄西州泥酒杯, 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
8.煮酒论英雄
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所讲述的一则故事。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势力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 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中,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刘备听后心神方定。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赶紧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9.饮中八仙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写道: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10.
杯酒释兵权
这则故事说的是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却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此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在969年, 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待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11.高阳酒徒
提起酒徒二字,耸人听闻,实属小题大做。所谓酒徒,只是嗜酒的人而已。《辞海》说,自称酒徒,意含狂傲,称人酒徒,多带贬义,颇有道理。但在古人看来,意未尽然,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元结,对酒徒就写了一首颂扬歌,歌曰:“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提到高阳酒徒,汉代称他功著与国,还有一番酒成大事的记载呢!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
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㈩ 酒桌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哪些故事

我记得有张飞,通常张飞喝酒会要求下属陪他喝“尽兴”不服从就会被张飞拳打脚踢

阅读全文

与历史喝酒的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