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吴姓的来历
1、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2、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奇隆
(1)吴字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
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
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㈡ 历史名人吴起的故事
吴起者,韂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韂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韂。’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韂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韂。”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候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公叔曰:“柰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曰:‘柰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
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㈢ 《吴子》的内容是源于什么历史故事
《吴子》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论著,它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对战争的系统论述。
关于吴起的生年已无考证,卒于公元前381年,即周安王21年庚子。吴起是战国时卫国左民人,年轻时,家境很富裕,自以为才华横溢,治国治军都有很强的能力,便游说诸侯。谋求一官半职。不料,诸侯没人用他,官未求成,又把家中的财产耗费掉了。无奈,只有旅居在鲁国,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学习儒家的学说,并旁攻兵法战策。
在这个时候,巧遇良机,齐国出兵讨伐鲁国,在他的自荐和别人的举荐下,鲁国的国君启用吴起为大将,率领部队抵御齐军,结果把齐军打得大败而退。因其功劳太大,鲁国朝中官员有人唯恐他在朝中掌握大权,就向鲁国国君说他的坏话,鲁国国君对他产生了怀疑。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吴起偷偷奔投到魏国,受到了魏国国君的器重。在魏国期间,他历任魏文侯、魏武侯两个朝代的大将,镇守西河边境地区。在他任将期间,与各诸侯国进行了76次比较大的战争,全面打胜了64次,战平讲和12次,未输过一次。使魏国的国威大振,并开拓的疆土千里之广。
《吴子》收录的主要是他这一时期的言论。后因新相公叔进谗,吴起失去了武侯的信任,怕武侯降罪,又跑到了楚国。楚悼王见到吴起非常高兴,就任命吴起为相。他担任宰相以后,在全国推行法治,撤去一些多余的官吏,废除了一部分远门贵族的特殊待遇,把节省下来的钱粮用以供养将士。
因此,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加强了,纵横捭阖的游说对楚国也产生不了什么作用了。这一时期他南面平定了百越,北边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侵略扩张,向西讨伐了秦国,俨然有统一中华之势,诸侯都非常害怕楚国继续强大。
然而,楚悼王一死,楚国原来的王公贵族因吴起的推行法令,削减待遇而怨恨于吴起,就发动叛乱,谋害吴起。吴起悲痛地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趴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就这样,那些谋杀吴起的王公贵族也不放过吴起,用乱箭把吴起射死在楚悼王尸体旁。一代英帅,就这样被惨杀了。
㈣ 吴姓的历史和名人故事
吴泰伯
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吴 起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 芮
秦朝时,吴芮以才能出众,当上了番阳(今江西鄱阳东)县令。他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为“番君”。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
吴道子
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 玠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年未二十参德顺军,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抚使。
吴 璘
南宋将领。字唐卿。吴玠之弟。他智勇双全,与他兄长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军。
吴承恩
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敬梓
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
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本傲
近代人文学家、诗人、作家
吴姓现代人物
吴邦国、吴伯雄、吴官正、吴仪、吴学谦、吴基传、吴胜利、吴健雄、吴昌硕、吴运铎.
㈤ 历史上姓吴的名人
水浒传中:智多星吴用
军事家兵法家吴起
近代中国保尔柯察金之称的吴运铎
吴泰伯
生于公元前12世纪,寿九十一岁。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泰伯、仲雍为遂父志,而奔荆蛮,断发文身,建勾吴古国,从者千余家。筑泰伯城,凿伯渎港,传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吴姓后裔奉为始祖,卒后葬铁山(在鸿山镇),为江南第一古墓。
吴道子
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
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
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 起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
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
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㈥ 吴姓的由来和历史
吴姓最早起来源于黄帝姬姓,发源源地是河南新郑,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古代吴姓主要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吴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880万人,排名第10位。
(6)吴字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吴字作为汉字: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政单位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
到明清才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先秦时期,吴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勾吴”,生活着众古越族。
吴语、吴文化也可说成吴越语、吴越文化。
㈦ 吴字的来历故事和简介
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
魏晋至隋唐的700多年里,吴姓得到巨大发展。宋朝时,全国吴姓有约170万人,是当时的第八大姓。元明时期,吴姓人开始移民东南亚。菲律宾的吴姓华人,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广东、台湾的吴姓人。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5万多华侨华人,吴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吴姓在朝鲜位于前20大姓之列。 2014年百家姓排名吴姓排名第八位,大陆吴姓人口3300多万。吴姓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吴姓总人口在7000多万左右。
日本王室亦是吴王夫差之后根据《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等史料记载,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华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 民国吴佩孚也曾说过他和日本皇室是同宗共族也是裕仁天皇的长辈。
编辑于 2018-12-26
㈧ 吴字的来历故事
以下答案即是正确答案: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吴字很象一个歪着脑袋奔跑的猎人形象,上边一个圆圆的“口”,下面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躯体,也很象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吴字的解释为:“吴”大言也,从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个“口”。何谓大言,即大声也,又解释说“吴”倾头也,即歪着脑袋。《诗经·丝衣》对吴字的解释有“不吴不敖”之说,即不出声,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释义》注释,吴字上“口”下“大”象鱼张着大口。到了秦汉时期,文字趋于规范,至今写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以“虞”为国名的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伐虢,回军途中灭虞,虞国一支大部分改为吴姓。
也可以这么说:
吴姓出于吴国,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聪明又很有才干,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太伯为领袖,建立吴国。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就是吴姓。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发展繁衍,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吴姓不仅在国内发展繁衍,而且早在公元前450年,就东渡日本,南迁越南等地,成为当地的大姓,如现在越南的吴姓为第六大姓。 战国时有兵法家和改革家吴起;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北朝时有文学家吴均;唐朝时有著名的画家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yi)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史学家吴兢(jing);五代时有名将吴峦(luan);南宋有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ji);元代有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到现在,吴姓有名人物多数为画家和小说家,如明代画家吴伟,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近代画家吴昌硕,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有著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外明代还有医学家吴又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医学家吴尚先等等;民国时期还有学者吴承仕、戏曲理论家、作家吴梅等等。吴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占有一定数量
㈨ 吴姓的历史上的名人
1、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唐肃宗时,吴起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吴广
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
3、吴承恩
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4、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5、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
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