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刘姓的名人故事
1、刘邦斩白蛇起义
汉高祖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被杀。
于是走到丰县西的涸泽地带就停下来,饮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农民都放了。并且对他们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也要逃跑了。”这些农民中愿意跟随刘邦的有十多个。
刘邦带醉行走在丰西泽中,让一个农民在前面探路。这个人回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趁着酒劲走到前面拔剑将蛇斩断。蛇从正中间被分为两段。
走了几里地,刘邦醉得倒下睡着了。刘邦队伍中走在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连夜放声啼哭。
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说:“我儿子被人杀了,所以痛哭”。问她儿子为什么被杀,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
人们以为她胡说八道、散布谣言,想打她,这个老太太突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到前面,刘邦才醒过来,人们报告了他这一情况。只有刘邦心里觉得很高兴,心生自豪感,跟随他的人越来越敬畏他。
秦始皇曾经说:“东南方向有天子气”。于是亲自东游来验证,刘邦怀疑秦始皇说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来,藏到荒凉的芒砀山的深山老林中。
吕雉和其他人都寻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迹罕至之处找到。刘邦觉得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吕雉说:“你在的地方头上总有云气凝结,所以我们根据这一现象总能找到你”。刘
邦听了很高兴,沛县中的人知道后,许多人都来归附刘邦。
2、刘备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3、刘彻金屋藏娇
陈皇后,小名阿娇,原为汉景帝刘启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妩媚、楚楚动人。
某日,其母带她入宫,汉景帝的儿子刘彻(即汉武帝)也在一边玩耍,便将刘彻抱起问道:“我把阿娇姐姐嫁给你为妻好吗” 。
阿娇年岁虽比刘彻大,但刘彻长居深宫,经常与阿娇嬉戏,见大姐姐皓齿明眸,又擅童玩,于是毫不考虑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之于内”。
陈阿娇之母馆陶长公主大喜,于是劝汉景帝立刘彻为嗣。
4、刘裕不忘发妻
臧爱亲是刘裕的结发妻子。臧爱亲的祖父臧汪曾任尚书郎、父亲臧俊是一个郡功曹。
臧爱亲出嫁的时候,刘裕还是京口的一个布衣平民,不但穷苦潦倒,而且好斗性猛令乡人侧目,可以想象小家碧玉的臧爱亲在婚后过得有多艰难。
婚后不久,臧爱亲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刘兴弟。没有子嗣并不曾影响刘裕对结发妻子的情意,而臧爱亲面对奢华所表现出来的节操,更深得刘裕的敬重。
但夫妻重聚后的日子并没有多长久,义熙四年正月,臧爱亲病逝于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年四十八岁。
刘裕对患难发妻的早逝非常痛心,当他称帝之后,他追封已经辞世十二年的臧爱亲为“敬皇后”,至其死时都不再设皇后。
刘裕逝世时,仍然不忘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妻子,临终时他留下遗诏,将臧爱亲的棺木从丹徒迎至南京,与他合葬,称初宁陵。
5、刘金定比武招亲
刘金定自幼于小涧灵山道观中学文习武,学成下山,带领附近青年除暴安良,保家护乡。
周显得四年(公元957年),青年将军高琼(字君保,蒙城小涧镇高庄人)奉命自寿州(今安徽寿县)去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搬取援军。
途经双锁山,与刘金定交战,为刘金定品格高尚和超群武艺所感动。经过了解,互相爱慕,两人结为恩爱夫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斩蛇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顾茅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金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刘裕
Ⅱ 历史上刘姓名人和历史故事急啊!!2分钟
刘安
一人抄得道,鸡犬升天
故事说的袭是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笃信修道炼丹,一次遇到八个鹤发童颜的老翁,拜他们为师,学习修道炼丹,丹药炼成后,汉武帝派人来抓他,他情急下喝了丹药,成仙升天。他的亲友也赶紧喝药成仙。刘家的鸡狗因吃了炼丹锅里的丹药也成仙了。 通常用以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刘秀
光武中兴
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
刘伶(竹林七贤之一)
刘伶醉酒
刘海蟾
刘海戏蟾
刘铭传
台湾第一任巡抚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Ⅲ 历史上姓刘的名人
1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
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2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3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
合称“南宋四家”。
4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
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5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6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
军。
7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
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
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元21年称帝
,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
年。
8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
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
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9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
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
,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
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Ⅳ 有关"刘"的传说故事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Ⅳ 历史上刘姓的名人
1、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称沛公。
2、汉文帝刘回恒:答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躬行节俭励精图治,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3、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4、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5、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王。曾招宾客一同撰写《鸿烈》(后世称《淮南子》)。《汉书》记载,汉武帝时刘安因谋反之事败露而自杀。
6、刘向:(约前77—前6),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现江苏省沛县)人,汉成帝时,改名为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籍,撰成《别录》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分类目录。
Ⅵ 刘字的来历
一、“刘”字的来历
刘,读作liú或liǔ,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杀,后延伸至表示斧钺类武器等。繁体“刘”因屈曲的“刀”(刂)被误作“田”而讹误为“鐂”。
“刘”字的异体字“鐂”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在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发现“刘”字。篆文中的“刘”字左边是“金”(表质料),右边由上部的“卯”(表部分)和下部的“刀”组成,或将“刀”改为“田”而作“鐂”,两种写法中的“戼(卯)”字在甲骨文中意为杀牲的方法,因而“刘”字的本义为“杀”。
二、“刘”的基本信息
拼音:liú;部首:刂;四角码:02400;仓颉:ykln;86五笔:yjh;98五笔:yjh;郑码:SOKD;统一码:5218;总笔画数:6;笔顺:413422。
三、“刘”的基本释义
本义为杀戮,现在主要作为姓氏。
(6)刘姓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刘”的组词
一、公刘文化 [ gōng liú wén huà ]
公刘作为古代农耕的鼻祖,公刘文化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先哲们创造并经后世逐渐完善,对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鉴于公刘的历史功绩,称之为公刘文化,就有一种对前贤敬重追思的意思。
二、刘基象虎 [ liú jī xiàng hǔ ]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三、茂陵刘郎 [ mào líng liú láng ]
指 汉武帝 刘彻。以其陵墓曰 茂陵,故称。
四、荆刘拜杀 [ jīng liú bài shā ]
元 时著名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的合称。
五、前度刘郎 [ qián dù liú láng ]
度:次,回。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Ⅶ 刘姓的历史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版氏之一,后来权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Ⅷ 姓氏刘的由来
姓氏刘的由来: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
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
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
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
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华北地区,尤其在河南地区的刘姓含有匈奴、鲜卑人的基因;东北地区的刘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8)刘姓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刘字本义为利器,在东周青铜器铭文中刘字为手执两刀解剖状。距今约4000年前,帝尧陶唐氏后裔有善于养龙(鳄)者,名累,辅佐夏帝孔甲,因功封于刘国,又因手掌有“刘”字纹,故以刘为姓(称刘累)。
汉高祖刘邦开创的刘汉王朝,一统中国近四百年,汉族因此得名;刘邦的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加之给一些功臣良将赐姓刘氏,使刘姓繁衍发展成为当时第一大姓。
1、西汉文学家刘向,校录群书,编订《战国策》;还著有《诫子歆书》,作为刘氏家训传世。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被梁启超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巨著。
2、《三国演义》中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传颂千古。南朝刘宋宗室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是专述魏晋人物言谈佚事的笔记小说,史料价值很高。
3、南朝萧梁时刘勰,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其在中国文学理论界泰斗的地位。隋时刘焯创《皇极历》,创新计算方法及公式,为后世沿用。
4、唐代刘知几,撰《史通》以明志,是中国史学理论的开山祖;文学家刘禹锡,人称“诗豪”,其代表作《陋室铭》字字珠玑。元末明初军事家刘伯温,因辅佐朱元璋开创明朝而彪炳史册。
5、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二人,共辅佐雍正、乾隆、嘉庆三帝,父子宰相传为佳话。清末重臣刘铭传,领导军民抗法,促成台湾建省,并首任台湾巡抚。
6、新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元帅刘伯承,都功勋卓著。
Ⅸ 刘姓的传说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Ⅹ 求一个有关刘氏的人物小故事,要详细。
刘姓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代,在河北定州唐县一带有一支氏族部落,他们认为斧钺这种利器即可用于开垦渔猎,又可用于征战杀伐,就把斧钺做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记。斧钺在古代时称为“刘”,于是人们就称这支氏族部落为“刘氏族”。帝尧陶唐氏成为部落联盟大首领之后,刘氏族归附了帝尧,帝尧就派自己的儿子源明到刘氏族部落当首领,并正式赐氏为刘氏。到源明的第十八代,有个直系裔孙生下来手心里有纹路,形似“上田下系”,故取名刘累。刘累长大以后,正是夏朝第十四代君后孔甲时代,孔甲从渭、汉二水里各得到雌雄两条龙,他想驯养这四条龙为自己拉车,可是不知怎么养。刘累幼年时曾跟豢龙氏(董姓的祖先)学过驯龙,就自报奋勇为孔甲养龙,孔甲很高兴,就赐刘累为“御龙氏”,并把颛顼之孙大彭氏的封地豕韦(今河南滑县韦乡)封给了他,他的族人搬迁到豕韦,称为“豕韦氏”。后来这四条龙死了一条,刘累不敢声张,就偷偷地做成了肉羹,献给了孔甲,孔甲吃了很高兴,命刘累再献,刘累害怕了,就带着族人潜逃到鲁地(今河南鲁山)躲了起来。商灭夏之后,封帝尧的后人,又把大彭氏灭掉,重封刘累的后人为豕韦氏。周灭商之后,把刘累的后人封到帝尧的故地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唐侯。周成王时,把其弟叔虞封为唐侯,改封刘累的后人于杜(今西安西南杜曲),降为伯爵,称杜伯。周宣王时,其宠妃企图勾引上大夫杜伯,杜伯不从,宠妃就说杜伯的坏话,周宣王就把杜伯杀害了。杜伯的儿子杜隰叔逃到了晋国,被晋国任命为士师(大司寇),就以士为氏。他的曾孙士会是晋襄公的大臣,晋襄公死后,太子夷皋还是婴儿,权臣赵盾就让士会到秦国迎接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回国继位,秦国派兵护送,赵盾变了卦,改立夷皋为晋灵公,并派兵阻挡公子雍回国,秦兵被打败,士会也滞留秦国不敢回来,为了报复,士会为秦国出主意攻打晋国,晋国屡败。晋国就施了一个骗局,把士会骗回晋国,仍然让他当士师。士会有个儿子留在了秦国,不能再以士为氏,就恢复祖先刘累的氏,称为刘氏